一、高产水稻良种昌粳8号(论文文献综述)
程金秋[1](2018)在《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15-2016年在江苏省太湖地区的常熟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前茬小麦。以早熟晚粳水稻甬优1538和常农粳8号为试验材料;270kghm-2纯氮条件下,选用了树脂包衣尿素、硫包衣尿素和脲甲醛尿素3种缓控释肥类型,设置缓控释肥料基施与分蘖期施用尿素(一基一蘖)、缓控释肥料基施后穗期施用尿素(一基一穗)2种施用方式,以常规尿素定量施用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不同缓控释肥料类型、缓控释肥运筹方式对早熟晚粳水稻产量形成、养分吸收利用特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缓控释肥料的因种施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同一施肥方式下,不同肥料处理的水稻产量呈树脂包衣尿素>硫包衣尿素>脲甲醛尿素尿素。与树脂包衣尿素相比,硫包衣尿素和脲甲醛尿素肥效释放主要集中在前中期,导致生育后期穗粒数不足,显着降低总颖花量,抽穗-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下降,干物质积累量不足,最终产量显着下降。在甬优1538中,一基一穗处理的产量要高于一基一蘖处理。与一基一蘖处理相比,一基一穗处理在抽穗-成熟期阶段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总颖花量与产量均显着提高。在常农粳8号中,一基一穗与一基一蘖无显着差异,树脂包衣尿素在两种施肥方式下分别通过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实现稳产。株型方面,与常规尿素定量分施相比,一基一蘖降低了株高、减小了叶基角和披垂度,改善了受光姿态;一基一穗对株高没有显着的作用,主要增加上三叶的叶长、增加披垂度、缩短基部节间长度,提高抗倒伏能力。缓控释肥料在一基一穗施肥处理下水稻产量和物质积累在不同水稻品种中均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中树脂包衣尿素缓控释肥增产作用最为明显,高产稳产的同时也能降低劳动成本。2.在本试验条件下,与常规尿素定量分施处理相比,缓控释肥料处理的氮素积累量及积累比例差异明显,其中树脂包衣尿素缓控释肥在一基一穗施肥方式下与CK相当。2种运筹方式中,一基一蘖施肥方式可显着提高播种-拔节期的氮素积累量及积累比例;一基一穗施肥方式可显着提高拔节-抽穗和抽穗-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及积累比例,氮素吸收速率及水稻生育后期剑叶SPAD值也可明显提高。3种缓控释肥类型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释放有所差异,其中播种-拔节阶段,脲甲醛尿素的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吸收速率显着高于树脂包衣尿素和硫包衣尿素,拔节-抽穗阶段树脂包衣尿素和硫包衣尿素相当,并显着高于脲甲醛尿素,抽穗-成熟阶段树脂包衣尿素显着高于硫包衣尿素和脲甲醛尿素。磷、钾元素吸收与氮肥吸收具有协同作用,各生育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及积累比例均与磷钾积累量及积累比例呈极显着正相关。树脂包衣尿素与其他类型缓控释肥料相比,其肥效在前中期能稳定释放的基础上,后期配合尿素施用,保证了早熟晚粳水稻各生育阶段对养分的吸收,提高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维持生育后期光合能力,防止早衰,从而增加水稻对磷、钾的协同吸收作用。3.在本试验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的加工品质与普通尿素定量分施相比无明显差异。缓控释肥一基一穗施肥方式缓控释肥一基一蘖相比,由于氮肥的后移,显着了增加稻米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稻米中的蛋白质明显增加,改善了稻米营养品质。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因此食味值显着降低;在蒸煮食味品质中表现为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下降,RVA谱特征值中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降低。3种缓控释肥类型间,树脂包衣尿素处理较脲甲醛尿素和硫包衣尿素可显着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食味品质下降;蒸煮食味品质中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增加;RVA谱特征值中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降低,蒸煮食味品质下降。因此,硫包衣尿素和脲甲醛尿素缓控释肥可显着提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在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下尤为显着;树脂包衣尿素处理的产量及稻米品质与常规尿素定量分施相当。
徐迪新,徐翔,李长青[2](2016)在《二十世纪中叶南方稻区“籼改粳”与“农垦58”推广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4年在南方稻区开始实施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籼稻改粳稻的"三改"方针,作为增产粮食的重大措施,其中的籼稻改粳稻,在20多年里几经起伏。1957年从日本引进的晚粳良种"农垦58",对提高产量起到了显着作用,在南方稻区作双季晚稻或一季晚稻累计种植面积9466万hm2,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之一。
邢运高[3](2015)在《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性状演变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认为迟熟中粳是江苏省水稻生产的主要品种类型。研究迟熟中粳品种的选育情况,对江苏省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2013年在扬州对近30年来江苏省审定的44个迟熟中粳品种进行鉴定,根据区域试验产量变化的趋势情况,对其分4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江苏迟熟中粳品种的性状演变状况,同时对迟熟中粳品种及其亲本共105份种质资源进行重要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稻品种单产连上3个台阶,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平均520 kg/667m2,提高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570kg/667m2,2005年以后单产徘徊在550 kg/667m2左右。趋势与区域试验结果一致,但产量提升没有区试结果明显。(2)迟熟中粳品种呈单株穗数逐渐减少,二次枝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增加的趋势,品种选育逐步由穗数型向穗粒并重型或穗重型方向转变。(3)迟熟中粳品种单产提高与株型改良密切相关。随着品种育成时间的推移,剑叶出叶角度变小,上部3张叶片缩短,穗叶差变小,穗长变短,着粒密度增加,穗弯曲度减小而表现为直立或半直立,植株受光姿态得到改善。基部茎秆粗度增加,植株抗倒伏能力增强。(4)迟熟中粳品种外观品质有所改良,垩白粒率显着降低,垩白度降低不明显,外观品质达到优质米标准的品种不多。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均达到国家优质稻谷1级标准,但食味品质能与1992年审定的武育粳3号媲美的品种极少。(5)群体结构分析表明44个迟熟中粳品种及其亲本共105份水稻种质可能来源于9个祖先。(6)共开发38,323个SNPs标记,对鉴定的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15个产量性状(包括穗部、粒部性状)仅在结实率和主茎总粒数2个性状上共关联到19个SNPs;12个农艺性状仅在株高、剑叶出叶角、剑叶长、倒2叶长、倒3叶长5个性状共关联到50个SNPs;9个品质性状中,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糊化温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米饭食味值7个性状共关联到83个SNPs;RVA谱特征值共关联到86个SNPs.
段会仙,兰绍清[4](2014)在《温凉区水稻稻瘟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文中提出稻瘟病是昌宁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已成为制约昌宁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昌宁县温凉稻作区水稻稻瘟病发生的特点与气候、品种和栽培措施的关系,提出选用抗病良种,科学肥水管理,选用高效农药适期做好前期预防等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把稻瘟病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阈值。
穆家伟[5](2012)在《腾冲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腾冲县是云南省粮油生产大县,面积5845.75km2,辖18个乡镇,乡村户数16万多户,人口为65万人。腾冲县境内山多坝少,山坝相间,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84%,河谷、坝子占16%。全县有耕地8万hm2,有水田4.28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5%。水稻是腾冲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的51.43%,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年全县平均单产只有404kg/667m2,而腾冲县水稻高产创建单产654.8kg/667m2,水稻增产潜力还很大。通过分析和研究水稻生产的历史、现状和存在问题,理清水稻的发展思路,对今后制定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方案,提高水稻单产有积极的意义。
谢成林,杨荣伟,王汝利[6](2012)在《扬州市粮食品种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了江苏省扬州市稻、麦品种的应用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分析了近几年稻、麦品种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对策。
陈明[7](2012)在《直播水稻群体生产力的形成特点及其品种类型差异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江苏省直播水稻发展很快,已经成为本省不可忽视的主要稻作方式之一。直播水稻在产量形成和群体建成等群体生长特点上与移栽水稻有很大的差别,但其相对应的专项研究很少。本研究采用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扬辐粳8号、淮稻13号和武育粳3号),通过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处理,形成不同类型的直播稻群体,观察其产量表现、群体发育、植株形态以及稻米品质等表现特点,解析各类型品种在直播栽培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其表现特征,探讨直播稻高产群体的构建和优质栽培的有效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播种量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水直播条件下,3.0~3.5kg/亩播种量处理产量最高。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提高播种量,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显着增加供试品种的有效穗数,适宜播种量条件下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均表现较高。在较高播种量处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均呈下降的趋势。表明适宜播种量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是由于各产量构成因素均表现较好,群体的综合素质协调提高的结果。由此可知,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取得相对较大的穗型应该是直播稻获得高产的主攻方向。2.对不同播种量处理下的群体发育观察显示,较高播种量(A2、A3、A4处理)条件下群体茎蘖增长态势较强,茎蘖发展动态呈现幅度较大的起落趋势,高峰苗数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显着,但高播种量条件下更多增加的是无效分蘖,对有效穗数的增加作用较为有限,成穗率低。供试的三个品种的干物重积累特征具有显着的品种间差异。扬辐粳8号和淮稻13号,不论是个体干物重(单茎)还是群体干物重,随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武育粳3号,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群体干物重随播种量增加而显着增加,但在成熟期,则是以中间的播种量处理表现最好。表明适宜播种量下个体和群体生长相对协调,群体物质生产力表现较好,结实期物质生产量较高,经济系数表现较好(0.50左右)。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植株有所变高,抗倒性较差。在适宜的播种量处理下,穗下节间长以及其所占秆长的比例合理,基二节间增粗,茎壁厚度较大,大、小维管束数目多,并且大维管束面积增大,节间内部组织的结构改善;成熟期茎秆中可用性糖含量较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高。可见在适宜播种量条件下,稻株茎秆中细胞壁机械支撑能力相对较强,抗倒能力增加。4.播种量对直播稻稻米品质有一定的影响。过高的播种量会使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蛋白质含量下降。适宜的播种量条件下,稻米粒长、粒宽、投影面积变大,胶稠度较长,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及崩解值较高。可见适宜的播种量使得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蒸煮品质、RVA粘滞性谱特征均有较好的表现。条播处理下,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有增加的趋势,垩白粒率、垩白面积以及垩白度均表现为条播低于撒播,稻米粒长、粒宽、投影面积和长宽比均较优。5.撒播和条播对直播稻的群体发育和产量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品种对撒、条播的反应有一定差异。扬辐粳8号和淮稻13号在撒、条播下的产量差异不大,但武育粳3号条播下的产量明显高于撒播。条播下的直播稻成穗率较高,结实后期叶面积指数较大,物质生产能力较好。扬辐粳8号、淮稻13号在条播处理下的结实期干物质积累相对较低。条播方式下的三个供试品种抗倒性均高于撒播,株高变矮,基二节间较粗,茎秆基二节间维管束系统较为发达,成熟期茎秆中的可用性糖等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抗倒伏能力较强。
张淑华,潘国君,鄂文顺,陈书强,关世武,王翠,周通[8](2012)在《黑龙江省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迅速,品种改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新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推动了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水稻品种特性及应用情况的系统分析,总结了60年来黑龙江省水稻育种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目前水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同时,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化龙[9](2012)在《寒地粳稻品种骨干亲本遗传演变及耐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稻新品种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前人的育种经验,全面研究水稻育种成就,深入追溯水稻育种系谱及骨干亲本,为设计育种技术路线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借鉴。本研究以黑龙江稻区不同年代审定的226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黑龙江寒地稻区不同年代水稻品种来源、遗传演变规律,明确了黑龙江寒地稻区的骨干亲本,分析了不同年代间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SSR标记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后包括骨干亲本在内的51份黑龙江寒地稻区主栽水稻品种的遗传差异,揭示了寒地粳稻骨干亲本与后代遗传差异的水平和亲缘关系,并以226份粳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对芽期耐冷性、春川冷水池直播成苗率品种、孕穗期、成熟期四个不同时期耐冷性进行基础研究,分析了不同时期耐冷性与分子标记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寒地粳稻骨干亲本的定向利用,提升寒地粳稻育种效率和水平,为水稻遗传研究和育种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并为水稻耐冷的分子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黑龙江寒地稻区不同年代审定的226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追溯其系谱,明确了黑龙江寒地稻区水稻品种的骨干亲本是石狩白毛、虾夷、藤系138、富士光、农林11、下北、上育397、富士光、五优稻1号。进一步分析骨干亲本对育成品种的细胞核和细胞质贡献,细胞核贡献值大于5的亲本依次为石狩白毛、虾夷、藤系138、富士光、农林11、下北和上育397,其中石狩白毛的细胞核贡献值为18.85,远远大于其他亲本,可见其对黑龙江省审定品种的重要贡献。2.分析了226个水稻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的发展变化规律。6个骨干亲本的重要农艺性状主成份分析:石狩白毛的第一成分对应较大影响的特征向量为每穗粒数,特征值为3.02,贡献率为50.38%,第二成分千粒重的贡献率为30.69%,第三成分单株穗重的贡献率为14.62%;虾夷第一成分千粒重的贡献率为48.02%,第二成分株高的贡献率为28.51%,第三成分结实率的贡献率为15.77%。石狩白毛和虾夷的累积贡献率分别达95.69%和92.30%;不同年代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株高呈现出逐渐变矮的趋势,50年代的株高最高,60年代略有降低,70年代到80年代,水稻株高显着降低,80年代之后,株高的变化较小,各年代间株高差异不显着;有效分蘖从50年代到70年代保持在10个左右,略有增长,但各年代间差异不显着,80年代之后有效分蘖数大幅增加,与之前各年代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水平;穗长在60年代平均值最小,与其他年代差异显着,70—90年代穗长逐渐升高,90年代达到最大值,2000年以后略有下降;穗重的演变规律与穗长相似,而穗重2000年后比90年代显着的提高,且与80年代和90年代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每穗粒数在各年代间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70年代平均值最高,与其他各年代的差异显着,与80年代和90年代的差异均不显着;一次枝梗数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在50年代最低,与其他年代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在80年代最高,并与其他年代的差异显着;二次枝梗数变化趋势和一次枝梗相似,均表现为先升后降,在2000年后最低,与其他各年代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水平,在70年代最高,并与其他各年代差异显着;结实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50年代和60年代的结实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90年代之后提高速率变慢,到2000年后达到最高值;千粒重在年际间的升高幅度较大,从50年代到2000年后各年代间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3.利用50对SSR引物对20世纪90年代后51份水稻主栽品种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PCO)。结果显示,50对SSR引物在51份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50个等位基因,变化范围为26个,平均为3个,引物PIC的变化范围为0.07250.6845,平均值为0.3655,51份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60处被分为4类,4个骨干亲本分别被聚到4类中。第Ⅰ类由五优稻1及其衍生品种组成,第Ⅱ类由富士光及其衍生品种组成,第Ⅲ类由藤系138及其衍生品种组成,第Ⅳ类由上育397及其衍生品种组成。PCO分析显示,四个骨干亲本相距较远,呈独立的分支,衍生品种围绕着骨干亲本分布。在检测出的39个稀有等位基因中,仅有3个存在骨干亲本中,表明近年寒地水稻品种遗传改良是围绕少数骨干亲本进行的,骨干亲本将大部分优良基因传递到了衍生品种中。SSR分析和PCO分析与系谱分析得到了一致的结果。4.本研究对226个水稻品种耐冷性进行表型分析,结果表明:(1)芽期耐冷性:死苗率变幅在3%~98%,平均值为35.2%,变异系数为20.4%。(2)春川冷水池直播:成苗率差异较大,变异幅度在21.2%-93.5%之间,平均值为69.2%,变异系数为18.6%。(3)孕穗期耐冷性:相对结实率差异较大,变异范围在2.1%-94.6之间,平均值为70.5%,变异系数为15.7%。(4)成熟期耐冷性:相对单株穗重的平均值为66.5%,变异范围为18.2-93.7,变异系数为25.7%。5.利用在品种间具有多态性的102个SSR引物,共检测到422个等位基因,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似度的范围是从61%-94%,说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之间的关系都较接近。根据SSR数据的相似值并结合系统进化树将芽期低温处理下的死苗率大于35%和小于35%的品种,春川冷水池直播成苗率大于69%和小于69%的品种,孕穗期冷水处理下的相对结实率大于70%和小于70%的品种,成熟期冷水处理下的相对单株穗重大于66%和小于66%的品种大致分为两大类。6.本研究将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状与分子标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5个(RM225-160、RM230-260、RM488-190、RM249-130和RM551-200)与芽期耐冷性相关的标记,其中RM488-190和RM551-200与死苗率高于35%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0.16*),而另外三个标记RM225-160、RM230-260和RM249-130与死苗率低于35%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37*和-0.35*);检测到4个(RM498-220、RM230-260、RM1337-210和RM235-110)与春川冷水池直播成苗率相关的标记,其中RM235-110与成苗率低于69%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7*),而另外3个标记(RM498-220、RM230-260、RM1337-210)与成苗率高于69%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45**、0.13*)。检测到6个(RM498-220、RM263-180、RM587-240、RM264-200、RM242-235和RM20-150)与孕穗期耐冷性相关的标记,其中RM587-240和RM20-150与相对结实率低于70%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31*),另外4个分子标记(RM498-220、RM263-180、RM264-200、RM242-235)与相对结实率高于70%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32*、0.21*、0.48**)检测到4个(RM230-260、RM246-120、RM1267-170和RM410-190)与成熟期耐冷性相关的标记,其中RM1267-170与相对单株穗重低于66%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另外3个分子标记(RM230-260、RM246-120、RM410-190)与相对单株穗重高于66%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0.25*、0.26*)。
熊守志[10](2011)在《水稻新品种昌粳10号选育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新品种昌粳10号是昌宁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育成的中熟粳稻新品种,主要特点是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口感好。2006~2007年参加保山市中海拔粳稻品种区试,综合平均亩产698.4kg,比对照品种合系41增产99.5kg,增16.6%。生产示范平均亩产680kg以上,是适宜温凉地区粳稻推广的主要品种。2010年9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阐述昌粳10号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提出了相应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措施。
二、高产水稻良种昌粳8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水稻良种昌粳8号(论文提纲范文)
(1)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缓控释肥料研究现状 |
2.1 缓控释肥概念及类型 |
2.2 缓控释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2.3 缓控释肥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2.4 缓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2.5 缓控释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6 缓控释肥施肥技术 |
2.7 缓控释肥在水稻上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3.1 目的意义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2.2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
2.3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的影响 |
2.4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5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株型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
3.2 不同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水稻株型特征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2.2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2.3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3.2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水稻磷、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加工品质 |
2.2 外观品质 |
2.3 食味品质与营养品质 |
2.4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
2.5 各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3.1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
3.2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稻米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研究结论 |
1.1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1.2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 |
1.3 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2 本研究创新点 |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2)二十世纪中叶南方稻区“籼改粳”与“农垦58”推广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央提出“三改”方针,是水稻栽培制度的重大改革 |
二、晚籼改晚粳,“早籼晚粳”定方向 |
三、1963年湖南省再启籼稻改粳稻 |
四、农垦58的引进、示范与推广 |
五、农垦58具有高产稳产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适应性广 |
六、农垦58推动了晚稻栽培技术的改进 |
七、农垦58大面积发生小球菌核病的情况调查 |
八、21世纪展望新一轮籼改粳 |
(3)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性状演变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江苏省水稻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江苏省常规粳稻品种改良历程 |
1.1.2 江苏省常规粳稻育种方法的演变 |
1.2 我国水稻育种基础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水稻产量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2.2 水稻品质遗传研究进展 |
1.2.2.1 稻米外观品质的研究进展 |
1.2.2.2 稻米食味品质研究进展 |
1.3 植物数量性状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1.3.1 关联分析的原理 |
1.3.2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
1.3.3 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性状演变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品种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性状鉴定 |
2.1.3.1 农艺性状调查 |
2.1.3.2 产量性状鉴定 |
2.1.3.3 品质性状测定 |
2. 1.3.3.1加工品质测定 |
2.1.3.3.2 外观品质测定 |
2.1.3.3.3 稻米理化指标测定 |
2.1.3.3.4 食味值测定 |
2.1.3.3.5 RVA谱特征值测定 |
2.1.4 分子标记检测 |
2.1.4.1 水稻DNA的提取 |
2.1.4.2 分子标记分析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近30年江苏迟熟中粳品种的生育期 |
2.2.2 近30年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 |
2.2.3 近30年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 |
2.2.4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农艺性状鉴定与分析 |
2.2.4.1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株高及节间配置 |
2.2.4.2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叶长及出叶角度 |
2.2.4.3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穗部农艺性状 |
2.2.4.4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粒型 |
2.2.5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品质性状鉴定与分析 |
2.2.5.1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加工品质 |
2.2.5.2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外观品质 |
2.2.5.3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稻米的理化指标 |
2.2.5.4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食味值 |
2.2.5.5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RVA谱特征值 |
2.3 讨论 |
2.3.1 株型改良促进了迟熟中粳产量的提升,但产量水平仍处于徘徊阶段 |
2.3.2 迟熟中粳外观品质有所改良,食味品质改良不明显,达标优质品种很少 |
第三章 江苏粳稻品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及技术路线 |
3.1.2 SNP标记开发 |
3.1.3 系统发育树分析 |
3.1.4 群体结构分析 |
3.1.5 亲缘关系分析 |
3.1.6 关联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LAF标记的开发 |
3.2.1.1 SLAF标签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3.2.1.2 SNP信息统计 |
3.2.2 连锁不平衡分析 |
3.2.2.1 连锁不平衡衰减分析 |
3.2.2.2 Block分析 |
3.2.3 遗传进化分析 |
3.2.3.1 系统发育树分析 |
3.2.3.2 群体结构分析 |
3.2.3.3 亲缘关系分析 |
3.2.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2.4.1 产量性状关联分析 |
3.2.4.2 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
3.2.4.3 品质性状关联分析 |
3.2.4.4 RVA谱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3 讨论 |
3.3.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不足 |
3.3.2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评价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演变情况 |
3.3.3 105份水稻品种主要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3.4 群体结构对GWAS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4)温凉区水稻稻瘟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瘟病发生及危害特点 |
1.1 危害特点 |
1.2 发病特点 |
2 发病原因 |
2.1 气候条件 |
2.2 病源条件 |
2.3 品种抗性 |
2.4 栽培措施 |
3 防治对策 |
3.1 选用高产抗病良种 |
3.2 消灭菌原, 做好种子处理 |
3.3 科学施肥, 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
3.4 实施规范化条栽, 合理密植, 苗足晒田 |
3.5 化学药剂防治 |
(5)腾冲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腾冲县水稻科技发展历史 |
2 腾冲县水稻生产现状 |
2.1 新品种、新技术综合示范推广成效显着 |
2.2 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成绩明显 |
2.3 强化技术指导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 |
3 中海拔多雨寡照地区水稻生产中存在问题 |
3.1 品种的抗稻瘟病、耐低温问题 |
3.2 品种的多样性问题 |
3.3 特色品种缺乏 |
3.4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农业科技贡献率低 |
3.5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
3.6 农产品价格低与种稻成本高 |
4 建议与对策 |
4.1 发展水稻生产的措施与建议 |
4.1.1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
4.1.2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
4.1.3 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
4.1.4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 |
4.1.5 加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
4.2 选好主推品种、优化品种区域布局 |
4.2.1 籼稻区 |
4.2.2 中海拔稻作区 |
4.2.3 冷凉稻作区 |
4.3 推广水稻高产集成技术 |
4.3.1 培肥秧田、旱育稀播, 培育适龄带蘖壮秧 |
4.3.2 合理密植、规范条栽、定量基本苗 |
4.3.3 科学配方、定量施肥 |
4.3.4 加强田间管理、浅水灌溉 |
4.3.5 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
(7)直播水稻群体生产力的形成特点及其品种类型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直播稻生产概况 |
1.1.1 发展历史 |
1.1.2 国外概况 |
1.1.3 国内概况 |
1.2 直播稻研究进展 |
1.2.1 品种选择 |
1.2.2 直播稻栽培技术 |
1.3 直播稻生育特性 |
1.3.1 分蘖特征 |
1.3.2 群体结构与物质生产 |
1.3.3 产量表现 |
1.4 直播稻生产易出现的问题 |
1.4.1 倒伏问题 |
1.4.2 草害问题 |
1.5 直播稻稻米品质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品种 |
2.2 试验设置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茎蘖动态调查 |
2.3.2 关键生育时期干物重 |
2.3.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3.4 株型测定 |
2.3.5 茎鞘维管束数和机械组织的解剖观察 |
2.3.6 抗倒性调查 |
2.3.7 产量性状和计产 |
2.3.8 茎秆中淀粉及可溶性糖的测定 |
2.3.9 茎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 |
2.3.10 稻米品质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1.1 播种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1.2 撒、条播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直播稻群体建成的影响 |
3.2.1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群体发育动态的影响 |
3.2.2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3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叶片生长的影响 |
3.3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植株形态及抗倒性的影响 |
3.3.1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抗倒性及其茎秆内含物的影响 |
3.3.2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
3.4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3.4.1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
3.4.2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
3.4.3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营养和蒸煮品质的影响 |
3.4.4 播种量和撒、条播对稻米RVA谱特征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江苏直播稻的品种选择及其栽培建议 |
4.2 直播稻播种量的控制及其依据 |
4.3 撒播和条播差异的本质 |
4.4 直播稻栽培米质调优的调控途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黑龙江省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省水稻育种成就 |
1.1 审定品种数量及类型分布 |
1.2 选育推广一大批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 |
1.2.1 产量大幅度提高, 推动了水稻生产的快速发展 |
1.2.2 品质明显改善, 为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
1.2.3 综合抗性显着提高, 保障了水稻的安全生产 |
1.3 扩大推广优良品种, 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
1.4 引进和创新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材料 |
1.5 获得了科技奖励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
1.6 诸多品种被列为科技计划项目, 促进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 |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1 加强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与创新, 选育突破性水稻新品种 |
2.2 努力提高单产, 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
2.3 提升稻米品质, 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高档优质米的需求 |
2.4 增强综合抗性, 为水稻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
2.5 加强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 提高育种水平和品种水平 |
2.6 加强新品种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延长新品种使用寿命 |
2.7 壮大和发展民族种业, 应对国外种业对中国种业市场的冲击 |
3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
(9)寒地粳稻品种骨干亲本遗传演变及耐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黑龙江寒地水稻概况 |
1.1 黑龙江寒地稻区生态环境 |
1.1.1 光照 |
1.1.2 温度 |
1.1.3 水分 |
1.1.4 土壤 |
1.2 黑龙江寒地水稻的发展 |
1.2.1 黑龙江水稻发展历史及现状 |
1.2.2 黑龙江水稻育种的发展和现状 |
1.2.3 黑龙江寒地水稻育种的重要亲本及其血缘 |
1.2.4 黑龙江寒地水稻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
1.3 黑龙江寒地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
1.3.1 超高产育种 |
1.3.2 品质育种 |
1.3.3 抗稻瘟病育种 |
1.3.4 耐冷育种 |
1.4 骨干亲本及其研究进展 |
1.4.1 骨干亲本优良特性及利用 |
1.4.2 骨干亲本遗传差异的研究方法 |
1.4.3 骨干亲本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黑龙江寒地水稻育种骨干亲本的遗传贡献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选育的重要亲本及其系谱分析 |
2.2.2 黑龙江省水稻育种重要亲本对后代的细胞核贡献分析 |
2.3 讨论 |
2.3.1 骨干亲本在品种选育中的重要作用 |
2.3.2 骨干亲本演变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选育的关系 |
2.3.3 骨干亲本演变与育种实践 |
第三章 寒地水稻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骨干亲本农艺性状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3.2.2 骨干亲本的主成分分析 |
3.2.3 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农艺性状在年际间的变化 |
3.3 讨论 |
第四章 黑龙江省 90 年代后主栽品种及骨干亲本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基因组提取及 SSR 分析 |
4.1.3 模板 DNA 纯度与浓度的检测 |
4.1.4 SSR- PCR 反应 |
4.1.5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SSR 的多态性分析 |
4.2.2 供试材料的聚类分析 |
4.2.3 SSR 标记结果与供试材料系谱的比较分析 |
4.2.4 稀有等位基因在骨干亲本中的分布 |
4.3 讨论 |
4.3.1 SSR 标记在骨干亲本分析中的应用 |
4.3.2 寒地水稻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的遗传基础 |
4.3.3 骨干亲本与水稻育种 |
第五章 黑龙江寒地稻区不同年代育成品种耐冷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性状调查 |
5.1.4 基于 SSR 分子标记的自然群体全基因组扫描 |
5.1.5 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寒地粳稻耐冷性鉴定 |
5.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5.2.3 寒地粳稻耐冷性与分子标记的相关分析 |
5.2.4 不同时期耐冷性相关分析 |
5.2.5 不同时期耐冷性的主成分分析 |
5.3 讨论 |
5.3.1 水稻的耐冷性鉴定及评价指标 |
5.3.2 与水稻耐冷性相关的分子标记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骨干亲本的重要作用 |
6.2 水稻育种骨干亲本的遗传贡献 |
6.3 不同年代寒地粳稻重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 |
6.4 90 年代后黑龙江粳稻主栽品种骨干亲本 SSR 分析 |
6.5 寒地粳稻不同年代育成品种耐冷性的分子标记 |
6.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10)水稻新品种昌粳10号选育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
2 品种特征特性 |
3 试验及产量情况 |
3.1 县品种预试及区试 |
3.2 生产试验及产量 |
3.3 良种繁殖情况 |
4 栽培要点 |
四、高产水稻良种昌粳8号(论文参考文献)
- [1]缓控释肥类型及运筹对早熟晚粳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 程金秋. 扬州大学, 2018(12)
- [2]二十世纪中叶南方稻区“籼改粳”与“农垦58”推广的调查研究[J]. 徐迪新,徐翔,李长青. 古今农业, 2016(01)
- [3]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的性状演变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邢运高. 扬州大学, 2015(04)
- [4]温凉区水稻稻瘟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 段会仙,兰绍清. 云南农业, 2014(05)
- [5]腾冲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 穆家伟. 中国农业信息, 2012(22)
- [6]扬州市粮食品种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 谢成林,杨荣伟,王汝利. 江苏农业科学, 2012(10)
- [7]直播水稻群体生产力的形成特点及其品种类型差异研究[D]. 陈明. 扬州大学, 2012(07)
- [8]黑龙江省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J]. 张淑华,潘国君,鄂文顺,陈书强,关世武,王翠,周通.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05)
- [9]寒地粳稻品种骨干亲本遗传演变及耐冷性研究[D]. 刘化龙. 沈阳农业大学, 2012(01)
- [10]水稻新品种昌粳10号选育及应用[J]. 熊守志. 云南农业,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