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期道路运输价格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谭帅[1](2020)在《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迅速,机动车保有数量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社会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研究与实践表明,通过定期的检测维护修理,机动车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减少自身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污染排放,才能减少交通事故从而让道路更畅通。机动车维修对延长机动车使用寿命,节约机动车更换的花费支出,提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呈现了在用汽车存量多、增速快、技术新、更新勤等特点,汽车高新科学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汽车行业,整个行业对技术条件、运行安全、经济实用、节能减排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人民群众对汽车的安全与环保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机动车维修行业作为汽车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机动车的生产和销售不同,机动车维修不是一次性服务,而是服务于机动车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私家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长,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必要民生需求。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政府各项改革政策不断出台,机动车维修行业不仅需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沉疴宿疾,而且面临新的问题和难点。2018年8月,机动车维修行业经营许可取消。2019年6月,最新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公布,机动车维修行业“经营许可”修改为“经营备案”,这为政府对于机动车维修行业的监管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以政府监管理论和治理理论为基础,研究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首先,本文论述了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的相关概念,并引入了政府监管理论和治理理论。其次,阐述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并阐述了政府监管现状。然后,根据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政府监管现状深入分析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原因,如还是存在协同监管机制不完善、行政惩治手段不强力、缺乏有前瞻性的行业布局、日常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即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思路陈旧、监管服务意识不强、监管队伍条件限制。接着对国内外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经验进行了一定分析,得到了多元化、信息化、体系化、标准化四个方面的监管经验。最后,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建立高效标准化的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体系。建立高效的协同监管机制和标准化的法规体系,使相关的管理部门能相互配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能得到保障。二是创新行业监管思路、方式和内容。监管思路从重管理到重服务,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加强行业规划。监管方式从事前监管变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与加强事中事后企业监督检查,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也推进行业的规范经营。监管内容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安全监管、质量监管、环保监管、行业大数据管理方面优化行业监管内容,促进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三是加强政府监管队伍建设。从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思想意识等方面建设综合素质更强、工作效率更高、思想意识更优的监管队伍。四是强化行业协会的沟通与服务作用。在行业自律、企业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管理参与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机动车维修行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满意度。
杨震[2](2020)在《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文中指出河北省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部、华北平原北部,是整个华北和东北通道的咽喉要地和交通枢纽。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在唐山乃至河北运输体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几年取得的成果极为瞩目。但随着大部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加之十八大以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紧迫性,以至于当前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开始滞后于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的生活需求。为了响应国家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宏观布局,亟需对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转变和革新。通过文献研究及资料统计分析对唐山市道路运输领域的公路里程、基础设施、运输主体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唐山市、河北省及中央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报告、条例、意见等,总结了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历程,并通过职能方式、职能内容以及组织结构对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现状进行了概述。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的形式,发现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明显。但调控政策不够具体,调控措施不到位;准入工作内容有待简化,准入管理对象被区别对待;监督范围过于集中;监督方式单一;缺乏服务意识;职能交叉严重。此类问题依然存在,不利于唐山市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解决以上几点问题可从四个方面着手:深化政策内容,规范规划制定,加强调控措施;丰富准入管理方式并减少行政审批内容,完善联动机制,精确核准职能,按等级、分层次实行准入管理;依法行政,完善监管制度,完善惩罚机制;培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理念,培育多元市场竞争主体。图13幅;表6个;参69篇。
曹译文[3](2019)在《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借鉴国内外文献对于综合运输(integrated transport,comprehensive transport)和综合交通运输概念的阐述,本文将综合运输定义为包含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并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有机协调的运输体系。综合运输已成为我国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完善的综合运输不但最大程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客货运输服务,同时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相衔接,推动和保障国家整体经济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亦是促进和保障我国综合运输发展的有力手段。本文研究的综合运输法律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综合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纵向抑或具有公法性质的特定社会关系,即综合运输经营者、综合运输服务消费者、政府综合运输管理部门之间在综合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纵向抑或具有公法性质的的特定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各种必要的制度,促进和保障综合运输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和安全的运输服务,以及综合运输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综合运输发展和调整综合运输关系的法律尚处于初级阶段,综合运输法律主要表现为调整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各种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和少量设及综合运输的法律规定。现行法律调整模式和调整程度难以满足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综合运输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发展的需要,不能为我国综合运输建设、运行和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不利于综合运输乃至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综合运输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综合运输中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布局合理、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综合运输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外部关系,在深入剖析我国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现阶段综合运输法律不能满足综合运输发展需要的结论。同时,运用法理学、立法学、经济法学和系统学的理论,以现行我国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为基础,科学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综合运输立法经验,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基础理论,包括综合运输法律的调整对象、目的、价值、基本原则和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并论证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制度体系和各项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的立法模式和主要内容的建议,为进一步开展综合运输法的理论研究和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提供理论参考。除引言与结论外,本文包括五章。引言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第一章“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中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体现在:我国综合运输发展迅速,但我国现行综合运输法律存在缺失,在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和制度内容上均存在很大不足,不能反映综合运输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不能满足综合运输快速发展的要求,因而有必要制定《综合运输法》,构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制度体系;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可行性体现在:现行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公法关系的法律已初步奠定了制定《综合运输法》的基础,国家重视完善综合运输法律、构建制度体系的政策导向,国外综合运输立法经验可供借鉴,以及立法部门对综合运输立法的关注度。第二章“我国综合运输立法基础理论”,运用经济法基础理论,论述综合运输法律的定义和调整对象;运用法理学、经济法和法哲学的理论,论述综合运输法律的价值;从建立和维护综合运输经济秩序,构建满足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政府对综合运输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保障综合运输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目的;运用立法学和经济法的理论,考察综合运输立法的特殊性,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从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和保障性制度两个层面,论述我国综合运输法律制度架构;结合立法模式的理论,论述我国将来制定的《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纲领性立法模式,并与调整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相衔接。第三章“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提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包括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综合运输规划制度和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并对每一制度加以分析和论证。对于综合运输管理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含义,从加强政府对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保障政府对综合运输依法和科学管理、满足综合运输对政府管理高要求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管理学、系统学和比较学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管理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规划制度,一是结合规划与综合运输规划的含义,从综合运输经济发展、综合运输规划制度完善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规划实施评估、公众参与等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规划制度之具体构想。对于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秩序规制、市场宏观调控规则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意义;二是从运用经济学和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市场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之要点构想。第四章“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提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包括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和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并对每一制度加以分析和论证。对于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一是结合资金和综合运输资金的含义,从综合运输建设与发展之需要,综合运输资金保障和合理配置之需要,法律规范与保障资金的供给、分配和使用之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的意义;二是从资金提供主体、融资渠道和融资鼓励政策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含义,从惠及社会公众利益之需要、法律保障之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实施主体、监管主体和监管内容等角度,提出建立我国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服务供给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意义;二是从综合运输服务供给稳定和使用安全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经济发展的作用、保障综合运输经营主体和消费者权益以及政府部门管理要求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意义;二是从综合运输信息共享的原则、方式、具体要求和救济机制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含义,从保障绿色交通发展的需要、安全普惠原则的要求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环境法和绿色发展理论,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之要点构想。第五章“制定我国《综合运输法》的建议”,论述我国将来制定的《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纲领化模式,提出《综合运输法》主要内容的具体建议,并从立法位阶、立法内容和文本结构角度,论述《综合运输法》与现行调整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等立法的衔接。其中,《综合运输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总则、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综合运输规划、综合运输市场管理、综合运输资金支持、综合运输普遍服务、综合运输安全保障、综合运输信息共享、综合运输绿色环保、法律责任和附则。结论部分归纳本文的主要结论性观点。
邹南南[4](2019)在《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机动车维修行业作为重要的民生服务业,其影响意义重大,但由于行业管理的不规范性,使得机动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与制约,因此进一步推进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将研究题目选定为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烟台市福山区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入透析我国目前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的问题,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最新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制度,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的措施,这对当前公共管理下的机动车维修行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以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研究旨在达到提升我国机动车维修行业服务质量的目的。首先,本文论述了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的概念,界定了机动车维修行业的相关概念并进行了深入解析;并同时引入了公共管理学理论,从理论角度对我国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进行了专业分析。其次,从客观事物发展角度,对我国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发展历史进行了概述。再次,结合烟台市福山区机动车维修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地方实际发展情况作为维修行业管理的研究基础,层层推进、深入挖掘我国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存在的各类问题;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制约因素。最后是结合我国的机动车维修行业现行情况,提出优化我国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的四大对策和建议,即加强统筹维修行业规划建设、完善行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行业监管手段、激励维修行业管理创新。
邱瑜萍[5](2019)在《泉州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符合机动车驾驶能力要求的新驾驶人的重要使命,是道路运输过程得以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交通路网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泉州市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带动了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蓬勃发展,考能扩充,考试合格率大幅提高。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教学矛盾激化、培训秩序混乱、培训效果不理想、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出行安全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制约了城市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泉州市不断提升驾培行业管理水平,大力强化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和国内外驾驶员培训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先是结合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基础分析了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的基本概念;随后,以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为理论框架,对泉州驾培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研究,对驾培行业管理的政策执行措施、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泉州驾培行业管理政策执行情况;接着,充分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驾培行业管理的经验做法,从推进“自学直考、自主约考、先培后付”行业改革、完善行业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置职能机构设置、加强执行队伍建设、提升治理能力、落实驾培机构主体责任、优化资源配、利用科技创新打造智慧驾培、塑造驾培行业管理政策执行的良好环境等方面对泉州驾培行业管理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优化行业管理制度,实现驾培管理的政策目标。
李彩云[6](2017)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文中指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为各行各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变革提供了全新的政策导向和研究视角。我国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在2016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的部署中明确提出将全力推行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任务。道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率先适应政策需求,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主攻方向,打造道路运输行业治理新高度,从而实现行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目前有较多学者对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进行研究,但研究的重点大都局限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内部进行封闭性研究,尚未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职能转变,并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研究仍为空白。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研究视角并根植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理论基础,对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首先,论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理论,政府职能转变和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宏观指向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应有之义;其次,对道路运输业和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实现新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的有效转变指明方向;再次,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理论诠释并结合道路运政管理职能所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原则、方向及路径选择;最后,从理念、制度和队伍建设三方面为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提供了保障措施。论文的研究对于实现我国道路运政管理职能有效转变以及加快推进道路运输行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且为实现交通运输行业治理现代化发展目标提供有益借鉴。
李晓伟[7](2014)在《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指导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能够公正地、透明地为社会及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新定位了我国的政府职能,总结了政府职能二十多年来的转变工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目标。而政府职能转变,其变化、转换与发展,是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它意味着政府职能重心、管理方式的转变和行政能力及效率的提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落脚点是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部分,在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研究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可以为政府职能转变指引方向,也能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实现途径。本文首先论述了服务型政府相关理论依据,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等相关理论,对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接着对我国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的历史变革进行了论述,奠定了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历史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道路运输业现状、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全面总结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的先进经验,分析其在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对我国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启示;在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指导下,提出了服务型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内容与工作重点;最后提出了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保障措施,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保障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
张清[8](2014)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系统梳理了职能、政府职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职能关系、职能转变、职能重心、职能定位等概念,这些概念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政事关系等职能关系,是研究政府职能、勘定政府职能边界必须厘定的几个理论问题,理所当然也是研究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阐述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行政职能、行政体制等的构建是可以借鉴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本文也对国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了介绍;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职能是从过去发展过来的,因此,要想搞清楚今天我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及其转变,不能不说一说我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历史沿革;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职能范围、职能关系、职能重心、职能方式、职能配置等构成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理论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和范围,也是理论上莫衷一是的领域,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和亮点。通过认真研究,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通过对职能关系的分析,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从而较为清晰、全面地交代了我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范围;较为清晰地勾画了我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发展的历史脉络;明确指出了我国现阶段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重点职能,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配置的设想;对职能方式的转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李发鑫[9](2012)在《当政策调整 客运未来在这里》文中研究表明高额的燃油成本,巨额的过路过桥费,不断高企的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购车成本,再加上核定的票价和极其乏力的补贴……让承担国民客货运80%以上运力的道路运输业不堪重负,虽然暂时看不到谁是最后一根稻草,但道路运输业发展已经极其困难,生存都面临很多挑战。如果还停留在道路运输业特别是班线客运"高度市场化"的不客观认识,忽视其非常明显的公益性,不但不补贴还施以重压,那么伤害的不仅是这个行业,
李妮[10](2012)在《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自组建设立以来,承担了综合运输体系中运输量完成最大、从业人员最多、通达深度最大的监管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运输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道路运输诸多矛盾极为突出,如钓鱼执法、出租车罢车事件、雪灾等,致使道路运输“瓶颈”现象严重。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税费改革的实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等都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行政管理职能面临重新调整和性质需要重新定位,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迫切需要系统地研究并提出解决的途径。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本文认为道路运输的诸多问题,是在道路运输治理方面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盲点,在职能配置和实现机制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表现为职能、机构、功能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组织结构取决于职能,表现为行政效能。首先要定职能,根据职能确定机构,最后确定编制。也就是说,政府的一切活动的前提是行政管理职能,法定职能赋予其行政权力,机构是职能运行的载体,功能是职能运行好坏的体现。因而,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进行研究,是解决道路运输突出矛盾的出路。目前国内外关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问题的研究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研究比较分散,研究视角比较狭窄,主要是从道路运输体制内部进行改革,是从交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没有上升到政府管理的公共管理学科理论高度,是传统行政体制改革在道路运输行业中的简单、肤浅运用,不能跳出交通看交通,不能体现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不能体现国内外政府改革的理论高度、深度及改革的前瞻性、系统性。本文的研究围绕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这一主题,本论文首先在对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能转变治理理论,根据我国正处于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背景要求,提出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政治-经济-社会”三维职能理论框架,以此理论框架为论文主线,奠定了以后各章的研究框架。在“政治-经济-社会”三维职能理论框架下,通过对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结构、政府管制理论模型和道路运输产业属性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其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的市场缺陷、社会性管制的缺位、强外部性和公益性等现状,提出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定位。在对我国道路运输职能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然后在基于职能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基于职能的道路运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对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找出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存在问题,通过对我国道路运输目前行政管理职能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我国道路运输要实现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我们必须要改革道路运输政府管理模式,由道路运输政府单极治理模式向市场、公众、企业和政府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构建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新模式,并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进行了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具体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新时期道路运输价格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道路运输价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方法及特色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特色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主要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机动车维修行业主要概念 |
2.2 政府监管理论研究 |
2.3 治理理论研究 |
第三章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现状与政府监管现状 |
3.1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现状 |
3.1.1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基本情况 |
3.1.2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存在问题 |
3.2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现状 |
3.2.1 备案条件 |
3.2.2 经营行为 |
3.2.3 维修质量 |
3.2.4 安全生产 |
第四章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问题 |
4.1.1 未建立完善的协同监管机制 |
4.1.2 行政惩治手段不强力 |
4.1.3 缺少有前瞻性的行业布局 |
4.1.4 日常监管力度不足 |
4.2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监管体系不完善 |
4.2.2 监管思路陈旧 |
4.2.3 监管服务意识不强 |
4.2.4 监管队伍条件限制 |
第五章 机动车维修行业国内外监管经验借鉴 |
5.1 国内城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分析 |
5.1.1 中山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分析 |
5.1.2 兰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分析 |
5.2 国外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分析 |
5.2.1 美国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分析 |
5.2.2 日本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分析 |
5.3 国内外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经验借鉴 |
第六章 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的对策 |
6.1 建立高效标准化的行业监管体系 |
6.1.1 建立高效的协同监管机制 |
6.1.2 建立标准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
6.2 创新行业监管思路、方式和内容 |
6.2.1 监管思路从重管理到重服务 |
6.2.2 监管方式从事前监管到事中事后监管 |
6.2.3 监管内容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
6.3 加强政府监管队伍建设 |
6.3.1 提升政府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 |
6.3.2 提高政府监管队伍的思想意识 |
6.4 强化行业协会的沟通与服务作用 |
6.4.1 强化行业协会的沟通作用 |
6.4.2 强化行业协会的服务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行政管理职能 |
2.1.2 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
2.1.3 服务型政府 |
2.2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概述 |
2.2.1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内涵 |
2.2.2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分类 |
2.3 理论基础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3 公共治理理论 |
第3章 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历程及现状 |
3.1 唐山市道路运输业发展现状 |
3.1.1 公路里程 |
3.1.2 道路运输基础设施 |
3.1.3 运输主体结构 |
3.2 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历程 |
3.2.1 1949~1977年:直接管理 |
3.2.2 1978~2008年:间接管理 |
3.2.3 2008年至今:统筹协调管理 |
3.3 现阶段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概述 |
3.3.1 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组织结构 |
3.3.2 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内容 |
3.3.3 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方式 |
第4章 现阶段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情况调查设计 |
4.1.1 问卷调查 |
4.1.2 数据可靠性检验 |
4.2 现阶段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
4.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2.2 调控职能存在的问题 |
4.2.3 准入职能存在的问题 |
4.2.4 监督职能存在的问题 |
4.2.5 服务职能存在的问题 |
4.3 现阶段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问题的成因 |
4.3.1 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
4.3.2 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 |
4.3.3 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
第5章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建议 |
5.1 国内外地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启示 |
5.1.1 深圳市 |
5.1.2 珠海市 |
5.1.3 美国 |
5.1.4 日本 |
5.2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建议 |
5.2.1 加强行业调控职能 |
5.2.2 促进准入职能市场化 |
5.2.3 完善市场监督职能 |
5.2.4 增强公共服务职能 |
5.3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保障措施 |
5.3.1 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 |
5.3.2 加强统一组织领导,做好组织保障 |
5.3.3 强化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队伍,提升人员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市场从业人员) |
附录B 访谈提纲(道路运输行政人员) |
附录C 唐山市交通运输局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清单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一节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 |
一、综合运输迅速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
二、我国现行综合运输法律完善之需要 |
第二节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可行性 |
一、国家重视综合运输发展的有利政策导向 |
二、现行综合运输法律的基础支持 |
三、国外综合运输立法经验可供借鉴 |
四、国家对综合运输立法的关注度提升 |
第二章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综合运输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
一、综合运输法的定义 |
二、综合运输法的调整对象 |
第二节 综合运输法律的价值 |
一、法的价值与经济法的价值 |
二、综合运输法律的社会公平正义价值 |
三、综合运输法律的秩序价值 |
四、综合运输法律的效率价值 |
五、综合运输法律价值冲突的解决 |
第三节 综合运输立法的目的 |
一、确立综合运输立法目的的依据 |
二、综合运输立法的具体目的 |
第四节 综合运输立法的基本原则 |
一、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
二、制定《综合运输法》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
三、《综合运输法》应遵循的特殊原则 |
第五节 综合运输法律制度架构 |
一、综合运输法律制度确立的依据 |
二、综合运输法律制度体系 |
第三章 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 |
第一节 综合运输管理制度 |
一、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二节 综合运输规划制度 |
一、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三节 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 |
一、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四章 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 |
第一节 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 |
一、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要点构想 |
第二节 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 |
一、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三节 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 |
一、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四节 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 |
一、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要点构想 |
第五节 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 |
一、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要点构想 |
第五章 制定我国《综合运输法》的建议 |
第一节 《综合运输法》的立法模式和与现行立法的衔接 |
一、《综合运输法》的立法模式 |
二、《综合运输法》与现行立法的衔接 |
第二节 《综合运输法》的主要内容建议 |
一、总则 |
二、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
三、综合运输规划 |
四、综合运输市场管理 |
五、综合运输资金支持 |
六、综合运输普遍服务 |
七、综合运输安全保障 |
八、综合运输信息共享 |
九、综合运输绿色环保 |
十、法律责任 |
十一、附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1-1 1978-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指标对比情况 |
表1-2 全社会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变化 |
表1-3 各运输方式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变化 |
表1-4 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港口 |
表1-5 2018年全国铁路运输量与其他交通运输业比较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个案分析法 |
(三)对比研究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研究角度创新 |
(二)对策建议创新 |
第一章 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相关概念 |
一、机动车维修行业概念 |
二、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概念 |
第二节 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理论基础 |
一、公共利益理论 |
二、规制俘虏理论 |
三、激励规制理论 |
第二章 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概况 |
第一节 机动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概述 |
一、机动车维修行业发展历程 |
二、机动车维修行业的总体情况 |
第二节 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的分析 |
一、机动车维修行业现状 |
二、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的现状 |
第三章 烟台市福山区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烟台市福山区机动车维修行业基本情况 |
一、烟台市福山区机动车维修行业信息概况 |
二、烟台市福山区机动车维修行业现状 |
第二节 烟台市福山区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现状 |
一、烟台市福山区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部门 |
二、烟台市福山区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部门职能 |
第三节 烟台市福山区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一、维修行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 |
二、维修行业质量标准尚不完善 |
三、维修行业监管力度不尽强力 |
第四章 国外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分析 |
一、美国机动车维修管理分析 |
二、日本机动车维修管理分析 |
三、德国机动车维修管理分析 |
四、加拿大机动车维修管理分析 |
第二节 国外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五章 完善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对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加强统筹维修行业规划建设 |
一、制定符合现状行业规划 |
二、调整维修企业结构布局 |
三、规制维修行业管理方式 |
第二节 完善行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
一、完备维修质量标准体系 |
二、加大维修质量管理力度 |
第三节 建立健全行业监管手段 |
一、健全行业监管方式 |
二、创新信息监管手段 |
第四节 激励维修行业管理创新 |
一、寻求完善的行业技术标准支持 |
二、助推市场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
三、鼓励维修企业探索经营新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泉州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技术路线和研究创新点 |
一、技术路线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概念 |
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的概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
第三章 泉州市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的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市驾驶员行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
一、泉州市驾驶员培训行业的分布状况及分析 |
二、泉州市驾驶员培训行业的管理概况 |
第二节 泉州市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的相关政策 |
一、国家层面驾培行业管理的相关政策 |
二、省市级层面驾培行业管理的相关政策 |
第三节 泉州市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的政策执行情况 |
一、强化驾培行业日常管理 |
二、健全驾培行业管理体制 |
三、提升驾培服务质量 |
四、推进驾培信息化建设 |
第四节 泉州市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的政策执行取得的成效 |
一、考试能力扩容,考试合格率提高 |
二、驾培机构服务质量提升 |
三、行业管理的思路理念进一步拓展 |
第四章 泉州市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市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一、驾培行业管理政策滞后 |
二、培训与考试衔接机制不畅 |
三、驾培机构管理混乱 |
四、驾培行业供需不平衡 |
五、技术手段滞后 |
第二节 泉州市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公共政策不够完备 |
二、执行机关力量不足 |
三、目标群体素质不高 |
四、环境因素制约发展 |
第五章 国内外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政策执行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政策执行的经验借鉴 |
一、宜昌市驾培管理政策执行经验借鉴 |
二、嘉兴市驾培管理政策执行经验借鉴 |
三、扬州市驾培管理政策执行经验借鉴 |
第二节 国外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政策执行的经验借鉴 |
一、东京驾培管理政策执行经验借鉴 |
二、慕尼黑驾培管理政策执行经验借鉴 |
第三节 国内外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政策执行的经验总结 |
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
二、落实主体责任 |
三、加强制度落实 |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六章 泉州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的政策执行建议 |
第一节 完善驾培行业管理政策 |
一、推进行业改革试点工作 |
二、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建设 |
第二节 提升执行机构治理能力 |
一、合理调整机构设置 |
二、加强执行队伍建设 |
三、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 |
第三节 落实驾培机构主体责任 |
一、鼓励驾培机构创新服务模式 |
二、强化教练员管理 |
三、发挥驾培行业协会管理职能 |
第四节 塑造驾培行业管理政策执行的良好环境 |
一、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规划驾培行业布局 |
二、推进驾培管理信息化建设 |
三、减少培训成本,引导社会资本理性投资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6)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基础理论分析 |
2.1 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分析 |
2.1.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2.1.2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诠释 |
2.1.3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
2.2 政府职能转变内涵分析 |
2.2.1 政府职能的内涵 |
2.2.2 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
2.3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内涵分析 |
2.3.1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的内涵 |
2.3.2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 |
第三章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道路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道路运输业发展现状 |
3.1.2 道路运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现状分析 |
3.2.1 制度基础与法律依据 |
3.2.2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范围 |
3.2.3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分工 |
3.2.4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方式 |
3.3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道路运输法制建设不完备 |
3.3.2 道路运输管理体制不顺畅 |
3.3.3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关系不明晰 |
3.3.4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重心不突出 |
第四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方向与路径 |
4.1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原则 |
4.1.1 法治规范原则 |
4.1.2 统一效能原则 |
4.1.3 协同治理原则 |
4.1.4 循序渐进原则 |
4.2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重心与方向 |
4.2.1 加强行业调控职能 |
4.2.2 完善市场监管职能 |
4.2.3 增强公共服务职能 |
4.2.4 强化安全管理职能 |
4.2.5 加强环境保护职能 |
4.3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路径 |
4.3.1 逐步完善道路运输法规体系的建设 |
4.3.2 加快道路运输管理体制的改革 |
4.3.3 理清道路运输各职能主体间的关系 |
4.3.4 创新道路运输管理职能方式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保障措施 |
5.1 转变管理理念 |
5.1.1 治理理念 |
5.1.2 法治理念 |
5.1.3 服务理念 |
5.2 完善制度保障 |
5.2.1 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
5.2.2 加强权力监督制度 |
5.2.3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
5.3 强化队伍建设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总述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点 |
1.3.4 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念 |
2.1 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理论 |
2.1.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分析 |
2.1.2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支撑 |
2.2 政府职能相关理论 |
2.2.1 政府职能的内涵 |
2.2.2 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 |
2.3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相关理论 |
2.3.1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的涵义 |
2.3.2 服务型政府理论在道路运政管理部门的适用性 |
第三章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的历史变革 |
3.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下的道路运政管理职能(1949 年-1977 年) |
3.2 第二阶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道路运政管理职能(1978 年-1991 年) |
3.3 第三阶段:市场经济下的道路运政管理职能(1992-2007) |
3.4 第四阶段:新时期下的道路运政管理职能(2008 至今) |
第四章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道路运输业的现状 |
4.1.1 道路运输业现状 |
4.1.2 道路运输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 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现状 |
4.2.1 职能范围 |
4.2.2 管理方式 |
4.3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运输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
4.3.2 市场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 |
4.3.3 节能减排需要进一步加强 |
4.3.4 运政执法有待进一步规范 |
第五章 国外道路运政管理职能及经验借鉴 |
5.1 美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 |
5.2 日本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 |
5.3 德国道路运政管理职能 |
5.4 国外道路运政管理职能经验借鉴 |
5.4.1 实行依法行政,强化法制化管理 |
5.4.2 强化公务服务职能 |
5.4.3 重视安全管理职能 |
5.4.4 重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职能 |
5.4.5 比较重视对行业协会的建设 |
第六章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内容与工作重点 |
6.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6.1.1 指导思想 |
6.1.2 基本原则 |
6.2 科学定位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道路运政管理职能 |
6.2.1 道路运输宏观调控职能 |
6.2.2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 |
6.2.3 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 |
6.2.4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 |
6.2.5 道路运输环境保护职能 |
6.3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工作重点 |
6.3.1 加强和改善道路运输宏观调控 |
6.3.2 强化公共服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
6.3.3 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
6.3.4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管理服务方式 |
6.3.5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
第七章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保障措施 |
7.1 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 |
7.2 完善法律法规,实现职能法定化 |
7.3 加强统一组织领导,做好组织保障 |
7.4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职能转变 |
7.5 强化道路运政管理队伍,提升人员素质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研究的结论 |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
1.1.2 政府职能的转变 |
1.1.3 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架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架构 |
第二章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梳理 |
2.2 职能范围的分类 |
2.3 行政环境分析 |
2.4 职能关系分析 |
2.4.1 政府与市场关系 |
2.4.2 政府与社会关系 |
2.4.3 政府与企业关系 |
2.4.4 政事关系 |
第三章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演变与现状分析 |
3.1 改革开放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演变 |
3.1.1 1998 年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转变 |
3.1.2 2003 年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转变 |
3.1.3 2008 年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转变 |
3.1.4 2013 年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转变 |
3.2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现状 |
3.2.1 职能范围 |
3.2.2 职能关系 |
3.2.3 职能重心 |
3.2.4 管理方式 |
第四章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转变 |
4.1 职能范围的调整 |
4.2 职能关系的理顺 |
4.2.1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道路运输市场的关系 |
4.2.2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道路运输行业协会的关系 |
4.2.3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道路运输经营企业的关系 |
4.2.4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
4.2.5 道路运输管理各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
4.2.6 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之间的关系 |
4.2.7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
4.3 职能重心的转变 |
4.3.1 安全管理职能 |
4.3.2 市场监管职能 |
4.3.3 城市客运管理职能 |
4.3.4 行业规划职能 |
4.3.5 节能减排职能 |
4.3.6 公共服务职能 |
4.4 管理方式的转变 |
4.4.1 改造传统的道路运输管理方式 |
4.4.2 重视运用弹性、柔和的道路运输管理方式 |
4.4.3 充分发挥道路运输行业协会的作用 |
4.4.4 推行电子政务,实现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 |
4.4.5 改革现有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和项目 |
第五章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配置 |
5.1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纵向配置 |
5.1.1 国家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配置 |
5.1.2 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配置 |
5.1.3 市、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配置 |
5.2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的横向配置 |
结论 |
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2 本文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当政策调整 客运未来在这里(论文提纲范文)
国外的纠结历史 |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
放开价格控制 |
降低企业成本 |
打破地区壁垒 |
筑牢“安全伞” |
推广经济实用车型 |
发力场站建设 |
做精服务质量 |
(10)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1.5 研究基本思路、方法及目标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目标 |
1.6 本文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定位研究 |
2.1 行政管理职能的界定 |
2.1.1 行政管理职能的概念和类型 |
2.1.2 行政管理职能的科学界定 |
2.1.3 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内涵和原因 |
2.1.4 西方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理论借鉴 |
2.1.5 我国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三维职能理论框架 |
2.2 道路运输市场状态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分析 |
2.2.1 典型道路运输市场分析 |
2.2.2 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现状 |
2.2.3 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分析及存在问题 |
2.2.4 道路运输市场状态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定位 |
2.3 政府管制的理论模型下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分析 |
2.3.1 政府管制理论模型 |
2.3.2 基于政府管制的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定位分析 |
2.4 道路运输产业属性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分析 |
2.4.1 道路运输产业属性 |
2.4.2 道路运输产业属性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定位 |
2.5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界定 |
2.5.1 针对市场缺陷的管理职能 |
2.5.2 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 |
2.5.3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分析 |
3.1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现状分析 |
3.1.1 我国道路运输管理模式状况 |
3.1.2 大部制改革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现状 |
3.1.3 现有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存在问题 |
3.2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绩效评价定量分析 |
3.2.1 “政治-经济-社会”三维职能框架下的“三重绩效”评价框架 |
3.2.2 基于职能的政府绩效 AHP 模型评价 |
3.2.3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4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绩效评价定量分析 |
3.3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多元治理目标模式 |
3.3.1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目标 |
3.3.2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现实条件 |
3.3.3 我国道路运输多元治理目标模式 |
3.3.4 基于博弈论的多元治理模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及其实现 |
4.1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的界定 |
4.1.1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内涵 |
4.1.2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实施手段 |
4.1.3 研究我国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的意义 |
4.2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存在的理论基础 |
4.2.1 经济调节职能存在的理论基础 |
4.2.2 道路运输市场经济调节的分析 |
4.3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的内容 |
4.3.1 道路运输供求管理 |
4.3.2 道路运输价格管理 |
4.3.3 道路运输竞争管理 |
4.4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转变的探索和进展 |
4.4.1 对行业发展方向、运力投放、规模和结构等实行宏观调控 |
4.4.2 运力技术结构调控 |
4.4.3 运输关系调节 |
4.5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
4.5.1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角色错位 |
4.5.2 职能目标不明确,越位干预微观经济 |
4.5.3 普遍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现象 |
4.5.4 因缺乏科学性,宏观调控难以解决运力供求失衡 |
4.5.5 偏离均衡发展 |
4.6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的转变 |
4.6.1 观念科学化 |
4.6.2 转变职能,加强道路运输业的经济调节能力 |
4.6.3 政企分开 |
4.6.4 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
4.6.5 经济调节手段的多元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及其实现 |
5.1 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的界定 |
5.1.1 道路运输市场的特征 |
5.1.2 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内容 |
5.1.3 研究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的意义 |
5.2 实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的理论依据 |
5.2.1 政府职能说 |
5.2.2 市场失灵论 |
5.3 实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的现实依据 |
5.3.1 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
5.3.2 道路运输行业特点的需要 |
5.4 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转变的探索和进展 |
5.4.1 孕育期 |
5.4.2 过渡期 |
5.4.3 初步形成期 |
5.4.4 进一步开放道路运输市场,深化运输结构调整 |
5.5 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
5.5.1 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运输效率低下 |
5.5.2 政策歧视,准入门槛低,运输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
5.5.3 权责关系不统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管不力 |
5.5.4 运政执法不规范,行业法规、行业标准有待于完善 |
5.6 国外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及其借鉴作用 |
5.6.1 国外的道路运输 |
5.6.2 国外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发展研究 |
5.6.3 对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借鉴作用 |
5.7 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转变 |
5.7.1 消除市场地方行政分割 |
5.7.2 改革监管体制 |
5.7.3 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质量 |
5.7.4 加强法制和行业标准建设,促进依法行政 |
5.7.5 采用新的市场监管方法,实行电子化监管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及其实现 |
6.1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内涵 |
6.1.1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界定 |
6.1.2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 |
6.1.3 实施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现实意义 |
6.2 实施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理论依据 |
6.2.1 公民社会理论 |
6.2.2 善治理论 |
6.2.3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
6.3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的探索和进展 |
6.4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
6.4.1 职能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
6.4.2 社会管理组织不发达,行业组织发展缓慢,作用有限 |
6.4.3 道路运输危机管理体系缓慢,应急机制缺乏 |
6.4.4 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不畅,手段落后 |
6.5 发达国家实施道路运输社会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
6.5.1 发达国家道路运输实施社会管理的经验 |
6.5.2 对我国实施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启示 |
6.6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 |
6.6.1 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的理念 |
6.6.2 培育中介组织 |
6.6.3 加强道路运输危机管理 |
6.6.4 完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及其实现 |
7.1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的界定 |
7.1.1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内涵 |
7.1.2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意义 |
7.2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基本类别 |
7.2.1 政府供给 |
7.2.2 市场供给 |
7.2.3 志愿供给 |
7.2.4 混合供给 |
7.3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探索和进展 |
7.4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
7.4.1 运政服务能力低下,服务顾客导向不足 |
7.4.2 服务效能提高不够 |
7.4.3 颠倒公共投入顺序 |
7.4.4 制度保障不力,队伍臃肿,素质偏低 |
7.5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
7.5.1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 |
7.5.2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特征 |
7.5.3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依据 |
7.5.4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主要形式 |
7.5.5 道路运输业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分析 |
7.5.6 道路运输业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现实因素 |
7.5.7 我国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转变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新时期道路运输价格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谭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2]唐山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D]. 杨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D]. 曹译文.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邹南南. 青岛大学, 2019(02)
- [5]泉州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政策执行研究[D]. 邱瑜萍. 华侨大学, 2019(01)
- [6]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D]. 李彩云. 长安大学, 2017(02)
- [7]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D]. 李晓伟. 长安大学, 2014(03)
- [8]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研究[D]. 张清. 长安大学, 2014(03)
- [9]当政策调整 客运未来在这里[J]. 李发鑫. 运输经理世界, 2012(12)
- [10]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D]. 李妮. 长安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