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机制研究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机制研究

一、我国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陆海天[1](2020)在《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法治构造》文中认为

靳雅蕾[2](2020)在《集团公司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及影响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文中提出为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切实降低企业杠杆率,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出台《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与《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自此拉开帷幕。随着市场化债转股在我国逐步开展,债转股逐渐完成从政策化走向市场化的演变,实施模式得到不断完善,目前已成为企业短期降低债务负担、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等方面的重要工具。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其中,债转股模式逐渐多元化,许多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适合的债转股方案,中国重工是市场化债转股开展以来第一家以“两步走”模式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本文正以此作为切入点,对目前市场化债转股发展现状进行简单介绍,提出众多集团公司“一步走”模式现存问题;然后以中国重工为案例分析对象,从降杠杆速度、后续资金落地、定价机制、退出方式、核心资产产控制力五个方面与“一步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接着探讨中国重工“两步走”模式债转股实施效果,包括短期市场反应方面、经营方面、公司价值方面、财务业绩方面以及集团关联担保倾斜情况等,并且指出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控制权安排与机构投资者锁定期风险问题;最后从政府、实施机构、实施企业三方面针对性提出共同努力、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实施的建议。本文最终结论认为中国重工“两步走”模式具有快速降低杠杆、资金到位迅速、妥善解决定价、退出渠道较为完善以及保障集团公司对核心资产控制力等优点,在缓解债务压力同时也为其后续发展带来新机遇,“两步走”相对“一步走”模式具有较大进步与创新,对未来想降低财务负担的集团公司来说,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但是该种模式也存在机构投资者转股后控制权薄弱以及锁定期风险问题,未来企业采用该模式债转股时应当重视这两方面问题,对债转股模式进行大胆创新,丰富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内涵。

吕佳垚[3](2020)在《合伙制并购基金退出机制的应用研究 ——以鼎亮汇通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并购基金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资本运作中的企业收购行为中。在并购基金的运作过程中,退出环节是各个运作环节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着并购基金最终能否顺利结束获得预期收益。然而,我国并购基金现有的退出机制选择相对匮乏,现有退出机制中的主流退出机制:IPO或股权转让退出机制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文以退出机制为切入点,重点探讨首例合伙制并购基金的退出案例,即鼎亮汇通并购基金被上市公司山东新潮能源公司收购全部财产份额并成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结合并购基金退出机制的相关理论,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建议。目前并购基金退出机制有IPO、标的企业借壳上市、上市公司直接收购标的资产、上市公司直接收购并购基金、股权出售给战略投资者、标的企业回购和清算退出。本案例属于上市公司直接收购并购基金,其退出交易操作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鼎亮汇通并购基金为有限合伙制企业,山东新潮能源公司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收购有限合伙企业时存在多种障碍。为促成此次并购,鼎亮汇通拆除结构化安排改为平层设计并对投资人进行穿透式信息披露,新潮能源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收购鼎亮汇通普通合伙人的财产分额,最终普通合伙人实现现金退出,其余有限合伙人以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方式退出并购基金。在本案例中,鼎亮汇通成立之初并没有上市公司参与,因此其主动管理能力较强;拆除结构化安排降低杠杆倍数有利于通过监管部门审核,促进并购基金顺利退出;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质量要求会逐渐变高,穿透式信息披露顺应了监管趋势;上市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成为并购基金新的普通合伙人是一种降低合规风险的创新机制。本文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购基金应当加强风险控制,包括政策风险、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上市公司应当保持控股股东地位稳定,从而保持股价稳定和促进交易完成效率;监管机构应当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实施全面监管,可从加强要求披露交易主体、交易方案与收益安排的信息入手。

龙俊鹏[4](2020)在《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文中提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金融风险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两大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救什么”(应对范畴)、“何时救”(介入标准)、“怎么救”(政策手段)等问题,对国内外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通过成本收益法分析了政策介入和退出的标准,通过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的IS-LM-BP模型,结合对现代货币理论的借鉴与批判,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运用VAR模型、VEC模型、ARCH类模型,对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作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范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市场失灵、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救金融机构、救金融市场、救实体经济、救社会预期四个方面。二是介入标准。需要考虑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预期收益和成本,收益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社会预期等领域,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超调成本、道德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介入,并探讨了最优政策资源投入规模。三是政策手段。除传统工具外,必要时财政可为央行资金提供担保,央行为财政政策扩张提供低利率环境和间接融资支持。四是政策效应。在IS-LM-BP模型中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后,持续实施力度过大的政策刺激,可能引发汇率危机和产出下降。五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面临的挑战。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央行利润上缴国家财政的机制执行存在灵活性,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的联动性有待加强。六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效果。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效果比较显着,对市场预期具有一定影响,但对股票市场走势和波动性影响不明显。七是新形势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主要包括中美经贸与金融关系、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杠杆资金、城投债集中违约、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二是制定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预案。三是建立完善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急机制。四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生联系。五是正常情形下尽量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态化,危机初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力度可以超预期,实施中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六是稳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必要时,财政政策可突破赤字率限制、为央行担保,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间接提供流动性或融资支持,更直接地支持实体经济。对于金融市场风险,一般情况下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作行政干预,如市场失灵、出现流动性危机并可能导致更大危机,必要时政府可适当入市,但不能试图改变市场趋势。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确金融机构及股东、地方政府的责任,必要时中央给予适度支持。七是坚持风险处置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风险问题。八是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策合力。

董少明[5](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认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刘伟[6](2020)在《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城市房价不断高企,租售比严重失衡,为此国家颁布“租售同权”的各项政策,大力支持长租公寓的发展,而不同发展背景的运营商也纷纷试水。但与此同时,长租公寓发展的各项问题也不断涌现,其中融资难问题最为突出,而且目前所采用的“类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Found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模式的持续性比较弱、组织效率比较低,难以支持长租公寓的规模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进行探讨。首先,基于REITs融资组织的构成,对长租公寓REITs组织形式和参与主体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的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期望效用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提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的测度方法,为之后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来源与方法支持;其次,在一般化研究假设与参数设定的基础上,对两种组织形式下参与主体博弈模型进行构建与分析,得出相应的对比分析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影响机制,从组织交易成本与参与主体风险规避程度两个方面构建了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影响机制模型,为效率化组织基本框架的构建与组织效率保障机制的设计奠定了基础;然后,结合组织理论,提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构建的基本思想与原则,从组织个体选择与组织选择两个角度,根据外部环境指标的具体情况,对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发展的动态阶段进行划分,并以此构建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的基本框架,为我国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提供了借鉴;然后,结合机制设计理论,从优化参与主体选择、保证个体目标一致、优化组织信息共享的角度对组织合作效率保障机制进行设计,保证组织的效率性;从组织内部风险规避、外部风险监督管理以及组织安全退出的角度对组织合作风险防范机制与退出机制进行设计,保证了组织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最后,以美国最大公寓类REITs运营商EQR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EQR的“UP-REITs”合伙经营性组织,属于公司型的组织形式,并且具有较高的组织效率,其多年快速的发展说明了也说明其具有较高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为中国长租公寓REITs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共包括49幅图,53个表,161篇参考文献。

赵杰[7](2020)在《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市场退出是由退出方式、退出清算和注销登记等要素构成的,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也不例外。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包括破产退出(破产清算、破产重整、破产和解)与非破产市场退出。一直以来,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规制均以行政监管为主导,商业银行市场退出也以行政解散方式居多,尚无典型破产案例,多为非破产市场退出。随着金融风险的加剧,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问题显得越发重要。但由于我国在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方面的制度建设积累不足,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中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某种程度上讲,就我国而言,在当前阶段,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比银行破产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空间。后危机时代,完善银行危机处置和市场退出成为世界各国银行法变革的主要方向。我国通过出台《存款保险条例》等规定,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等部门,在规则和机构设置上对银行危机处置进行了完善。但在市场退出问题上,虽然《公司法》中公司解散和非破产清算的规定不断更新,银行法的改革却停滞不前,相关的退出规则仍然不够完善。立法滞后与现实障碍等多种因素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面临着制度供给不足(立法体系尚不完善、程序混乱和责任单一)、制度运行滞涩(行政干预缺乏制约、监管权分配缺乏标准)、制度效率无法实现(缺乏协作机制、过于倚重公用资源救助)的困境。立法不完善和权力失衡仅是问题的表象,制度性思维的缺失才是问题的内在成因。针对制度性思维的缺失,应以制度分析作为指引,寻找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制度构建路径。应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制度金融学理论确定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制度效率观,并通过LLSV、LTF以及不完备法律理论,寻求实现金融法治的实现路径,尤其是司法权与监管权的权力均衡路径。在制度分析指引下,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制度构建应以提高制度效率、协调和整合不同法律规定、审慎适用关闭、撤销等行政性强制解散方式、遵循商业银行非破产退出市场化导向为思路。从微观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非破产市场退出方式的完善、非破产清算制度的完善、确定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与公共资源救助的边界和衔接条件四个方面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制度框架。在框架构建的基础上,还有必要进一步从利益相关主体和责任体系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进行完善。利益相关主体方面包括公权力主体分析与实现公权力均衡的路径分析、私权利主体分析与实现私权利保护的路径分析;责任方面则包括监管机构责任、银行高管责任与股东加重责任的完善。化解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高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效率和市场化水平是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建设的主要目标。

秦杰[8](2019)在《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文中指出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在“放松管制、鼓励创新”的市场化监管思路和政策推动下,大量新的更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出已是市场的客观需要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发展,投资者与证券商等主体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随即产生了新的利益冲突,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现实需求凸显。国内外理论界对私募股权投资的资金募集、投资运作、发展规律和操作流程都有研究,但大多数是从金融学、经济学或管理学角度进行观察的,交叉学科研究的风气较为盛行,较少有纯粹从法律视角探讨和构建私募股权投资法律制度的文献。可以认为,目前国内对私募股权投资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地回答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心的问题,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如何给出私募股权投资确切的定义和法律特征?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特殊性在哪里?私募股权投资体现的法律关系有哪些?私募投资者需要的特殊法律保护需求是什么?现行法律对私募投资者是如何保护的、是否能够有效保护、保护的具体方式有哪些?如何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合格投资者进行圈定?如何在制度、法律、政策方面营造有利于私募股权投资快速发展的局面?如何在信息披露、退出机制,甚至整体监管制度等具体的手段和内容方面有效构建多元化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措施和多层次的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制度......以上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章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研究视角。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出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研究落脚点。首先,聚焦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表现形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具体内涵进行界定,比较分析私募与公募的内在差异,进而区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其他相关品种的异同,然后,对私募股权投资的三种形式解读并分类整理了私募股权投资具体的基金类型;其次,提出当前我国法治背景下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价值考量,主要侧重豁免注册制下的效率价值体现、发行方式限制的公平价值考虑和有效保护投资者的秩序价值延伸;最后,提炼了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具体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投资主体适格的制度缺陷、投资过程中信息披露的要求模糊、投资退出各种方式的多重限制、法律监管的权责失范。第二章私募股权投资者主体地位的立法强化。本章主要分四个层次来论述当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者的主体规范,并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建议。第一,基于私募投资者的立法刚需,归纳在制定投资者立法时应当坚持的法律原则;第二,通过梳理特定市场条件满足的准入性制度和考察投资对象与投资者的匹配性,分析我国的合格投资者制度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第三,评价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者立法规则现状,提出投资者主体立法规定的粗泛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规定的散乱;第四,针对前述分析,提出关于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完善的宏观思考,建议对私募合格投资者可以分类规范,提出具体量化和质化标准,提出制度设计构思。第三章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的分类保障。私募股权投资失败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投资判断失误,进而私募股权投资者保护的关键环节在于信息披露。具体而言,首先,分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机理和内涵建设,论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机制的应然价值;其次,通过梳理具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信息披露中的实务问题,讨论当前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的规制现状下可能涉及的犯罪后果和投资者利益救济情况,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法律评价。最后,从综合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统筹构建信息披露规则刚要、效率维度下的适度披露豁免设想和信息管理体系的示范性效应参与等四个方面提出以立法原则性要求为主、投资者合同自由约定为辅的私募信息披露制度合规建议。第四章规范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的多元输出。当前我国退出机制的主要问题是退出方式不灵活,缺乏多样化退出途径,以至投资者利益受损时补救机制遭受束缚,可以将退出方式,特别是非上市情形下的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方式多元化、规范化以便投资者及时止损。具体而言,首先,分析了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的相关考量,包括影响退出方式的因素分析、四种退出方式的基本情况;其次,分别整理四种模式下的立法规制重心,且对具体实务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各种模式下的实务困难和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分别提出立法完善建议。第五章统筹优化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监管。监管制度一直是法律保护的重中之重,要做好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必须站到整体法律监管的高度。整体监管,不仅仅关注于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活动,更关注对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目标、监管原则和监管价值等监管理念的更新。而且必须厘清私募股权基金监管主体及其监管职能的对应匹配,以解决实务中没人管、交叉管的现象。具体而言,第一,从监管原则、监管目标和监管价值三个板块的内容来锁定私募股权投资者保护的监管理念;第二,通过对监管行政机关和自律组织的监管职能梳理来分析当前我国监管的职能定位,强调权责对应,重视监管问责,并针对私募监管问题提出权责适配的统筹优化和路径实现建议;第三,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准入、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全局监管的立法完善建议。

欧阳丹晨[9](2019)在《泰禾长租公寓REITS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REITS是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简称REITS)。企业通过发行REITS,允许普通投资者通过购买股票或收益凭证方式、集合资金、专项投资于房地产项目并且获得一定的收益。目前住房市场快速发展,并且得益于不断出台的培育住房市场的政策,长租公寓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好。但是人们对房屋租赁的高质量和高品质需求与房地产租赁市场的不均衡、不充分地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消费者对于其品牌化运营、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售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长租公寓面临着投资回收期长、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等问题。看起来,发行REITS便成了长租公寓企业的最好选择,但是众所周知的是,长租公寓证券毕竟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其发行面临着相当多的问题,也可以说是风险。泰禾集团慕盛长租公寓1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以泰禾集团下属的慕盛公寓作为底层资产,在长租公寓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专项计划,希望以信托基金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解决长租公寓企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的问题。但是国内的REITS由于仍处于发展的初期,慕盛长租公寓的整体发行仍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本文对慕盛长租公寓项目进行专题研究,以委托代理理论、破产隔离理论、信用增级理论为基础,在目前REITS的发展现状,REITS面临的风险研究和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尝试说明慕盛长租公寓面临的风险问题,分析其措施并提出改进的意见。研究发现:第一,慕盛长租公寓REITS整体专项计划在整体的结构设计中,有多种风险,因为其独特的“信托+专项计划”的模式而在破产隔离的结构设计方面有一定的风险,其采用的信用增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无法完全覆盖其多级的证券分级制度。第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慕盛长租公寓REITS的流动性风险是在发行后无法忽视的问题。还有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这就涉及了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第三,退出机制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这也会使得慕盛长租公寓REITS没办法实现良性退出。提出的解决措施包括以下四点:引入第三方运营管理机构及评级机构、设立更加完善的破产隔离机制及退出机制、选择多主体进行流动性支持。

邢丹阳[10](2019)在《商业银行新一轮债转股问题研究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深化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基于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考量,债转股这一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备受业界关注。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李克强表示“企业杠杆率的控制可运用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进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债转股政策的开启。现今,相比上轮债转股时期,我国资本市场更为层次化、多元化,商业银行(含国有大型银行)、企业(含国有企业)与AMC等市场主体已大部分发展为上市企业或股份公司,因而不管是对债务企业或者是银行,公平交易市场规则均更具有约束力。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分五个章节对建设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中实施的云锡集团、武钢集团两例债转股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商业银行在本轮债转股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从债转股的基本理论、新一轮债转股情况和商业银行实施债转股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债转股的研究文献,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第二章,债转股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概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债转股的实践经验,中国新一轮债转股的具体情况并与上一轮债转股进行比较,同时介绍了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中的具体情况并对债转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章,案例分析部分。本章对云锡和武钢两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介绍了案例的基本情况,接着对两例债转股案例的异同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债转股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第四章对新一轮债转股中商业银行的主要实施模式进行总结并提出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灵活选择转股类型、加强债转股后管理、开展第三方评估、引入专业人才队伍五条建议。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在总结案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指出本轮市场化债转股是我国宏观经济降杠杆和防风险的重要举措。本轮债转股有效运用了资源配置方面市场具有的调控作用,若能控制好相应的风险,通过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缓解企业面临的债务压力,并实现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

二、我国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机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集团公司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及影响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机的研究
        1.5.2 关于债转股模式过程的研究
        1.5.3 关于债转股实施影响的研究
        1.5.4 文献评述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集团公司
        2.1.2 市场化债转股
    2.2 理论基础
        2.2.1 权衡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市场化债转股发展现状与“一步走”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3.1 市场化债转股发展概况
    3.2 目前市场化债转股主要模式介绍
        3.2.1 “一步走”模式
        3.2.2 “两步走”新模式
    3.3 “一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局限
        3.3.1 定价机制尚待完善
        3.3.2 现有退出方式风险较大
        3.3.3 后续资金落地困难
4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4.1 中国重工公司简介
    4.2 中国重工“两步走”模式债转股实施动因
        4.2.1 行业状况低迷
        4.2.2 企业自身需求
    4.3 中国重工“两步走”模式债转股实施过程
5 中国重工“两步走”模式债转股案例分析
    5.1 中国重工“两步走”债转股模式特点分析
        5.1.1 快速降低企业杠杆
        5.1.2 加快债转股后续资金落地
        5.1.3 妥善解决债权与股权定价问题
        5.1.4 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实现退出
        5.1.5 保障集团公司对核心资产控制力
    5.2 中国重工“两步走”模式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5.2.1 短期市场反应向好
        5.2.2 战略经营方面提质增效
        5.2.3 集团关联担保倾斜现象减轻
        5.2.4 企业价值稳中有升
        5.2.5 财务业绩逐步改善
        5.2.6 积极带动众实施企业与机构参与
    5.3 中国重工“两步走”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5.3.1 实施机构转股后控制权较弱
        5.3.2 机构投资者存在锁定期风险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促进“两步走”模式市场化债转股发展的相关建议
        6.2.1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运营管理
        6.2.2 多措施分散锁定期风险
        6.2.3 政府多种政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致谢

(3)合伙制并购基金退出机制的应用研究 ——以鼎亮汇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并购基金的运作分析
        1.3.2 并购基金的退出选择
        1.3.3 文献述评
    1.4 鼎亮汇通案例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1.4.1 首支被上市公司收购的合伙制并购基金
        1.4.2 上市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规避监管限制
        1.4.3 拆除结构化安排操作具有参考意义
        1.4.4 向上穿透信息披露具有代表性
    1.5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与结论建议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5.3 结论与建议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并购基金的概述
    2.2 并购基金退出的条件与时机
    2.3 并购基金退出机制分类与比较
        2.3.1 标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IPO)
        2.3.2 标的企业借壳上市
        2.3.3 上市公司直接收购标的资产
        2.3.4 上市公司直接收购并购基金
        2.3.5 股权出售给战略投资者
        2.3.6 标的企业回购
        2.3.7 清算退出
        2.3.8 并购基金选择退出机制比较
3 鼎亮汇通并购基金退出机制案例介绍
    3.1 案例交易双方介绍
        3.1.1 收购方:山东新潮能源与扬帆投资
        3.1.2 交易标的:鼎亮汇通100%财产份额
        3.1.3 退出方:并购基金鼎亮汇通的合伙人
    3.2 案例背景
    3.3 交易方案介绍
    3.4 估值定价介绍
    3.5 交易结果
    3.6 鼎亮汇通并购基金退出机制结构图
4 鼎亮汇通并购基金退出机制分析
    4.1 交易动因分析
        4.1.1 并购基金交易动机分析
        4.1.2 并购方新潮能源公司交易动机分析
    4.2 交易双方组织形式特点分析
        4.2.1 并购基金独立管理能力强
        4.2.2 拓宽了有限合伙制并购基金的退出渠道
        4.2.3 上市公司合规收购并购基金
    4.3 去除结构化安排分析
        4.3.1 去除结构化安排的原因
        4.3.2 去除结构化安排的实施过程
        4.3.3 去除结构化安排对交易双方的影响
    4.4 穿透式信息披露分析
        4.4.1 合伙企业最终出资人穿透信息披露
        4.4.2 最终投资人的人数限制
    4.5 收益分析
5 鼎亮汇通并购基金退出机制案例结论与建议
    5.1 案例结论
        5.1.1 并购基金主动管理能够增加资产价值
        5.1.2 去除结构化安排利于并购基金实现退出
        5.1.3 穿透式信息披露顺应监管趋势
        5.1.4 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参与并购基金退出降低合规性风险
    5.2 案例建议
        5.2.1 并购基金加强风险控制
        5.2.2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地位保持稳定
        5.2.3 监管部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实施全面监管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重点
        (二)重点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与成因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二、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和金融危机救助相关研究
        (一)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必要性
        (二)政府救助范畴
        (三)政府救助措施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相关研究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四)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方法
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一):介入和退出标准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预期收益分析
        (二)预期成本分析
        (三)预期成本收益曲线分析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退出原则
        (二)退出标准与时机
        (三)政策退出的次序与方式
    四、小结
第四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二):作用机制
    一、蒙代尔—弗莱明IS-LM-BP模型
    二、加入风险溢价因素的IS-LM-BP-RP模型
    三、加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因素的IS-LM-BP-RP-AE模型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IS曲线的影响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LM曲线的影响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BP曲线的影响
        (四)IS-LM-BP-RP-AE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
    四、极端情形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
        (一)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借鉴
        (二)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批判
        (三)IS-LM-BP-RP-AE 模型与现代货币理论的结合
    五、小结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应对“大萧条”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二、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三、美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四、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做法与建议
    一、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做法
        (一)上世纪90年代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
        (二)清理整顿金融“三乱”
        (三)全国农信社风险处置
        (四)本世纪初国有银行风险处置与股份制改革
        (五)2015年应对股市异常波动
        (六)包商银行接管
    二、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足及原因
        (一)传统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突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需求
        (二)央行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机制执行的灵活性加大
        (三)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生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完善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说明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VEC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与VEC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走势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ARCH类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ARCH效应检验
        (三)模型拟合
        (四)结果分析
        (五)小结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VAR模型)
        (一)VAR模型的构建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四)小结
    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五)小结
第八章 新形势下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
    一、新形势下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一)实体经济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金融市场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三)金融机构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储备
        (一)应对实体经济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二)应对金融市场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应对金融机构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与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手段
        (四)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
        (五)当前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政策启示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5)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2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内涵与测度
    2.1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内涵
    2.2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测度
    2.3 小结
3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分析
    3.1 基本假设与参数设定
    3.2 两种组织形式的组织效率对比分析
    3.3 同一组织形式的组织效率影响机制分析
    3.4 小结
4 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构建
    4.1 效率化组织构建基础
    4.2 效率化组织构建条件
    4.3 效率化组织构建框架
    4.4 小结
5 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保障机制设计
    5.1 机制设计基本思想
    5.2 组织合作效率保障机制
    5.3 组织合作风险防范机制
    5.4 REITs融资组织退出机制
    5.5 小结
6 案例研究——美国EQR
    6.1 美国REITs发展概况
    6.2 EQR融资组织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对象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本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本文主要结构
        (二)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概念和特征
        一、商业银行的界定
        二、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第二节 商业银行市场退出
        一、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界定
        二、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类型
    第三节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范畴和方式
        一、完善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必要性
        二、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方式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现实需求——银行业风险
        一、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国内经济风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现状检视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现行制度安排
        一、关于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法律规定
        二、关于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相关行政法规的规定
        三、关于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相关部门规章规定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制度性困境
        一、制度供给存在严重缺陷
        二、制度运行存在多重障碍
        三、效率亟待提高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案例
        一、威海市商业银行支付危机
        二、海南发展银行关闭案例
        三、华融湘江银行合并重组案例
        四、包商银行接管案例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案例所提出的问题
        一、预防性措施适用较多,市场退出情况较少
        二、银行并购的政府干预色彩较浓
        三、公司治理瑕疵引发商业银行市场退出
        四、银行市场退出程序制度缺失
    第五节 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困境的成因及影响
        一、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性困境的成因分析
        二、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困境的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构建原则
    第一节 制度分析的理论构成
        一、制度分析的问题导向
        二、制度发生学与制度学说
        三、制度分析的必要性
        四、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分析的理论构成
    第二节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美国法中的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
        二、英国法中的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
        三、德国《2011年银行重组法》与欧盟银行的强制性自救
        四、日本与韩国的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
        五、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影响
        六、制度比较分析的启示
    第三节 制度构建的价值取向与原则
        一、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的价值取向
        二、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框架
    第一节 商业银行非破产退出制度建构思路
        一、注重和提高制度效率
        二、协调和整合不同法律规定
        三、审慎适用关闭、撤销等行政性强制解散等方式
        四、遵循商业银行非破产退出市场化导向
    第二节 预警机制与非破产市场退出方式的完善
        一、构建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微观风险预警机制
        二、商业银行自愿退出制度的完善
        三、商业银行行政性强制退出制度的完善
        四、商业银行司法解散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 商业银行非破产清算制度的完善
        一、商业银行非破产清算的特殊性
        二、商业银行非破产清算制度完善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与公共资源救助
        一、问题银行公共资源救助
        二、问题银行公共资源救助与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边界与衔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利益相关主体中的公权力主体
        一、公权力配置的应然阐释
        二、制度分析的启示:司法权与监管权的关系
        三、既有公权力主体分析
        四、制度分析下的公权力均衡
    第二节 利益相关主体中的私权利主体
        一、既有私权利主体分析
        二、制度分析视阙下的权利保护
    第三节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责任体系构建
        一、权利本位论与作为第二性法律义务的经济法责任
        二、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中的既有责任体系
        三、制度分析视阙下责任体系的完善路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8)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研究视角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内涵界定
        一、私募与公募的内在差异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相关投资品种的区分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价值考量
        一、豁免注册制下的效率价值体现
        二、发行方式限制的公平价值考虑
        三、有效保护投资者的秩序价值延伸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适格的制度缺陷
        二、信息披露的要求模糊
        三、退出方式的多重限制
        四、法律监管的权责失范
第二章 私募股权投资者主体地位的立法强化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的立法刚需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关系解读
        二、投资者立法规范的法律原则归纳
    第二节 私募投资者的合格与适当
        一、合格——特定市场条件满足的准入性制度
        二、适当——投资对象和投资者的匹配性考察
    第三节 投资者立法规制的现行评价
        一、投资者主体相关立法粗泛
        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规定散乱
    第四节 投资者立法规制的完善建议
        一、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宏观思考
        二、投资者准入制度设计的量化和质化
        三、投资者分类规范的理想构建
第三章 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的分类保障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机制的应然价值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机理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内涵建设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实然评价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问题梳理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合规建议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综合构建
        二、信息披露规则刚要的统筹构建
        三、效率维度下的适度披露豁免设想
        四、信用管理体系的示范性效应参与
第四章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的多元输出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的概括分析
        一、影响退出方式的因素解析
        二、四种退出方式的利弊衡量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的规制重心
        一、上市退出:严格上市条件和程序
        二、收购退出:关注再融资股份减持
        三、回购退出:限制回购范围和数量
        四、清算退出:斟酌解散申请权限制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的立法完善
        一、上市退出规制的立法优化
        二、收购退出市场的规范搭建
        三、回购退出范围的理性调适
        四、清算退出程序的立法修改
第五章 私募股权投资法律监管的宏观把握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理念的锁定
        一、强化自律优先的监管原则
        二、注重投资者保护的监管目标
        三、平衡效率与公平的监管价值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监管职能的定位
        一、行政机关的职能配置和监管问责
        二、自律组织的独立地位和辅助功能
        三、监管职能的统筹优化和路径实现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的立法建议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体准入的监管优化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区分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泰禾长租公寓REITS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REITS发展研究现状
        1.3.2 REITS风险研究现状
        1.3.3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慕盛长租公寓现状分析
    2.1 我国长租公寓发行REITS的概况分析
        2.1.1 我国长租公寓市场的现状
        2.1.2 我国长租公寓REITS市场的现状
        2.1.3 长租公寓REITS的融资模式分析
    2.2 慕盛长租公寓REITS的发行介绍
        2.2.1 慕盛长租公寓REITS模式的构建
        2.2.2 慕盛长租公寓REITS的特点
第三章 慕盛长租公寓REITS风险管理分析
    3.1 长租公寓REITS风险管理的目标
        3.1.1 慕盛长租公寓REITS的主要目标
        3.1.2 慕盛长租公寓REITS的次要目标
    3.2 慕盛长租公寓REITS的风险识别
        3.2.1 关联方关系因素
        3.2.2 宏观经济影响
        3.2.3 项目公司债务问题
    3.3 慕盛长租公寓REITS的风险评估
        3.3.1 泰禾长租公寓REITS发行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3.3.2 泰禾长租公寓REITS发行后的风险评估
    3.4 慕盛长租公寓REITS的风险应对
        3.4.1 风险降低策略
        3.4.2 风险承受策略
        3.4.3 风险回避策略
第四章 长租公寓REITS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未考虑资金混同的风险
    4.2 未能完全满足流动性风险的需要
        4.2.1 利息兑付压力
        4.2.2 压力测试
    4.3 破产隔离制度的设计问题
        4.3.1 破产隔离制度的法律问题
        4.3.2 破产隔离中的“真实出售”问题
    4.4 缺乏退出机制的考虑
        4.4.1 目前的退出机制
        4.4.2 退出机制的风险问题
    4.5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长租公寓REITS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5.1 引入第三方运营管理机构及评级机构
    5.2 设立更加完善的破产隔离机制
    5.3 设计详细的退出机制
    5.4 选择多主体进行流动性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商业银行新一轮债转股问题研究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债转股基本理论研究
        二、新一轮债转股情况研究
        三、商业银行实施债转股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
第二章 债转股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国内外债转股实施经验
        一、国外实践经验
        二、国内实践经验
    第二节 新一轮债转股情况介绍
        一、新一轮债转股实施背景
        二、新一轮债转股实施意义
        三、新一轮债转股实施限制条件
        四、新一轮债转股与上一轮债转股的比较
    第三节 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中情况介绍
        一、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实施中的优势
        二、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实施中的利弊
        三、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实施中面临的障碍和风险
    第四节 债转股相关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不完备的契约理论
        三、债转股的运作机理
        四、债转股的博弈理论
第三章 新一轮债转股中建设银行实施案例分析
    第一节 债转股参与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一、建设银行简介
        二、云锡集团简介
        三、武汉钢铁简介
    第二节 债转股案例情况介绍
        一、案例实施背景
        二、案例实施动机
        三、案例实施步骤及模式
    第三节 债转股案例实施模式异同分析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第四节 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一、对企业的影响
        二、对银行的影响
第四章 新一轮债转股中商业银行主要实施模式总结及相关建议
    第一节 债转股实施模式总结
    第二节 债转股实施模式评价
    第三节 债转股实施建议
        一、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二、灵活选择转股类型
        三、加强债转股后管理
        四、开展第三方评估
        五、引入专业人才队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四、我国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机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法治构造[D]. 陆海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2]集团公司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及影响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D]. 靳雅蕾.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合伙制并购基金退出机制的应用研究 ——以鼎亮汇通为例[D]. 吕佳垚.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4]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D]. 龙俊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6]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研究[D]. 刘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法律问题研究[D]. 赵杰. 黑龙江大学, 2020(12)
  • [8]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D]. 秦杰.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1)
  • [9]泰禾长租公寓REITS的风险管理研究[D]. 欧阳丹晨.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商业银行新一轮债转股问题研究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 邢丹阳.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