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日五餐利于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潘威[1](2021)在《重析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改道”的形成》文中研究表明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发生大改道,全河改流山东,改夺淮入黄海为夺大清河入渤海,奠定了现代黄河下游格局。自1920年代开始,关于改道的形成原因就形成了"或然论"(强调太平天国战争影响)和"必然论"(强调黄河下游地质构造影响)两种观点。本文完善了"或然论"的观点,认为造成黄河必然改道的原因主要在于乾隆后期以来一系列的河务问题累积,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这些因素集中爆发,导致铜瓦厢由决口迅速发展为全河改道,结束了黄河8个世纪的夺淮历史。这些积累的河务问题包括:1.乾隆四十二年"兰阳改河"工程,堤距不合理导致豫东河段迅速淤高;2.道光初年"疏堵并用"策略的流产使兰阳段失去了缓解淤高现象的最后机会;3.道光中后期,河务财政因捐纳和"筹银生息"双双断绝而陷于破产,导致河务限于瘫痪,成为铜瓦厢由决口迅速发展为全河改道的主要原因。
何明春[2](2021)在《儿童脾胃虚弱危害多,该如何调理》文中研究表明不少宝妈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真难带,吃个饭都让人操心,睡觉也不安宁,并且一不小心就感冒、发烧、积食。孩子变得越来越娇嫩,原因何在呢?其实,以上问题大多是由于孩子脾胃虚弱造成的。脾虚胃弱会导致孩子体质虚弱,抵抗力降低,结果一不小心就生病了。
张重洲[3](2021)在《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昌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佛教势力的发展及寺院经济兴衰问题,一直是吐鲁番佛教史和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高昌国建政及对初期佛教的政策,奠定了佛教发展和寺院经济的基本走向。佛教地理决定了寺院经济的根本发展模式和路径,但高昌国佛教经济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之间,呈现出相近及相悖的两种趋势。高昌国的寺院经济以佛教主导,同时包含有多种宗教下的经济成分,其在高昌国内兴衰与发展均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素支撑。高昌国的寺院经济是以佛教寺院和僧尼寺户为主体,围绕这两个主体所产生的各项经济活动,形成了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形态,寺田在性质、数量、来源等方面均与世俗社会保持一致,经营门类和方式也大致相当。寺院经济具有宗教性、社会性、封闭性、地域性四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寺院内部财务收、支平衡,兼营多种经营门类,有完整且成熟的“常住”管理制度与财务核算方法。国家设置有专门的僧务机构,形成了僧官阶层,两种制度和体系共同运行管理寺院财产。此外,还通过《僧尼籍》来管理寺院僧尼及其附属人口,按照一定标准征收赋税劳役,其征收标准随着经济体制而发生改变。寺院内部僧尼群体间地位高低和财产分化明显,存在“中层僧尼”群体,普遍在寺院之外还从事着各自的经济活动,与豪门望族往来密切,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高度的世俗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益,尼僧群体、货币支付、国家体制、社会动荡等诸问题均与寺院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均加剧并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和寺院经济的固化。唐西州建立后,寺院经济并没有发生“衰落”,而是逐步在改革中转型重构,最终逐渐适应新政权的改革并完成自我革新。总体而言,高昌国寺院经济自身是一个闭环的完整链条,其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兴盛,最终至衰落的全过程,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体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共同体。
王方钊[4](2021)在《乾隆藏事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疆域不断扩大,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盛况空前,藏区的自然景色、民族风俗、政治历史成为诸多文人笔下新的创作题材,出现了大量的藏事诗。这是一类以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物等自然、人文素材,或以发生在藏地的相关事件为内容而创作的诗歌,整体上属于中国古代边塞诗的范畴。藏事诗的创作者几乎是被派往藏区任职、公干的朝廷官员,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出祖国边疆的壮丽风光。但其中有一位从未到过西藏,却依然留下了大量的藏事诗,他就是乾隆皇帝。这位中国历史上享寿最高、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帝王,不仅通过其毕生兢兢业业、朝乾夕惕的努力,成就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康乾盛世,而且在文学、艺术上同样有着非凡的造诣。在乾隆一生留下的四万余首诗歌中,通过笔者的梳理,其中藏事诗共计403首。本文以乾隆藏事诗为基础,结合《清实录》《清史稿》以及乾隆朝奏章等历史文献材料,对其藏事诗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期望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乾隆藏事诗的内容,探究乾隆创作中的情感与心态,以及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在藏事诗这种新的边塞诗歌类型中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二章从内容上对乾隆的藏事诗进行分类梳理。这些诗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章是关于军事方面的诗歌。这些诗歌记载了乾隆在位期间发生于西藏和川西藏区的四次重大军事行动,分别是:第一次征讨金川(公元1747年-1749年),第二次征讨金川(公元1771年-1776年),第一次驱逐廓尔喀侵藏(公元1788年),第二次驱逐廓尔喀侵藏(公元1791年-1792年)。乾隆以收到的奏章和前线奏报为材料进行创作,对这四次征战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了细致描绘并展现出自己在指挥军事行动期间的心曲。第二章是关于政治方面的诗歌。一是关于珠尔默特那木扎勒叛乱事件。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在此事件中为平叛而牺牲,《双忠祠》生动还原事件经过,歌颂了二人的忠勇事迹,也是乾隆唯一一首与此事件相关的长诗。事件平定后,清廷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十三条》,废除“藏王制”,提高了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权力和地位,强化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暂时保证了西藏几十年的和平稳定的局面。二是关于六世班禅进京祝贺乾隆七十大寿之事。公元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华丹益希进京朝觐,祝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辰。这次北京之行,不仅促进汉藏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是一次政治上盛会,清政府借此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管辖和治理。三是反映在金川地区设兵屯田,以及在西藏颁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为当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诗歌。第三章分析乾隆藏事诗的艺术特色。首先,乾隆日常处理公文之余,用诗歌记录藏地所发生的、与藏地紧密相关的的重大事件,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又有对事件的描述,体现出日记性与片段性的特点。日记性集中于对日常生活与事件的真实记录,反映了乾隆藏事诗的广度;片段性是截取事件的某一片段进行点染,或是浓墨重彩地给予描绘与突显,体现出的是其诗歌的深度。诗题、诗序、注释等,则为乾隆的藏事诗在叙事层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次,乾隆藏事诗继承了“缘事而发,即事抒情”的传统,一事一情或一事多情;同时,乾隆的藏事诗,是其一生治藏、稳藏、保藏,处理藏地事务的记录,两征金川与两驱廓尔喀这四次军事行动,纵跨乾隆青年末期、中老年与老年三个阶段,从而展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心态差异,形成独特的情感表达。第三,与《清史稿》《清实录》中不带情感、冰冷的记叙风格,将乾隆塑造成为一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理性而非感性的存在不同,乾隆通过藏事诗,在其中塑造出夕惕若厉的帝王与雅好诗书的文人两种形象。第四章对乾隆藏事诗进行思考与总结,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其诗歌的价值。第一是史料文献价值。无论是其藏事诗歌本身,或是其中的序言、注释,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材料。同时,诗句本身以及诗歌中的注释也为印证某些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上存在疑点、众说纷纭的事件,或是其他史籍上的相关记载,提供了佐证材料,具有“以诗证史”的作用和价值。第二是政治价值。设兵屯田、废除“藏王制”、实行金瓶掣签、颁布治藏章程条例,不断提高驻藏大臣的权力与职责,加强清朝政府对藏区的治理,为新时期中国治理西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是文学价值。乾隆的诗歌虽然历来评价不高,但仔细研读其藏事诗,在使用典故、韵律、对仗等作诗技巧方面,灵活自如,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不应当被视作“不入流”之作而被淹没。本文认为乾隆的藏事诗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出对国家事务的关心与担忧,既有愤怒与哀叹,也充满信心与喜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又秉承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创作要求,在艺术修辞中显示了自己驾驭诗歌技巧之纯熟、工稳。四是军事价值。乾隆的藏事诗中,反映出他对战争全局的了解与把控,以及个人的军事素养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视。
徐嘉弈[5](2021)在《明清之际江南地区藏书家的书籍收藏阅读与书籍社交网络研究 ——以祁彪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书籍史及阅读史的研究视角,以明清之际江南藏书家代表人物祁彪佳为切入点,以《祁彪佳日记》为主要文本依托,对祁彪佳的书籍收藏、阅读情况及其书籍社交网络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深入探讨祁彪佳书籍的收藏阅读的整体风貌,以及书籍对其人生选择产生的深刻影响。目前学界对祁彪佳的个案研究已从不同角度展开,但少有从书籍史、阅读史的角度对其书籍收藏阅读及社交情况进行独立、深入地解读,本研究正是在此方面开展讨论,以拓宽研究视野,在图书馆学与历史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对话方面作出尝试。首先,勾勒了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商业发达、新思想兴起的社会风貌,及书籍行业的繁荣景象,分析了祁彪佳所在的祁氏家族的藏书家风,并认为这些因素都为祁彪佳发展藏书事业、开展书籍社交奠定了基础。同时,祁彪佳也为家族藏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次,通过对《祁彪佳日记》中所记载的崇祯四年(1631)至弘光元年(1645)间祁彪佳的书籍收藏、阅读涉及的书目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发现祁彪佳在书籍阅读方面呈现“偏重经史,雅爱文艺”及“深研心学,博采释道”的特征。再次,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考察祁彪佳的书籍社交网络。宏观方面主要探究祁彪佳书籍社交网络的总体特征。采用“数字人文”的思想方法,对《祁彪佳日记》中所记载的祁彪佳与他人开展的书籍社交行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Gephi进行分析,得到祁彪佳的书籍社交网络呈现“弱连带”特征、“层次性”特征及“小团体”现象的结论。微观方面主要从参与祁彪佳书籍社交网络中的“人物”、“方式”两个维度考察,对其书籍社交网络中的人物身份和社交方式进行了分类剖析。最后,对祁彪佳的书籍收藏阅读及书籍社交行为开展文化阐释。第一,经由祁彪佳个人选择的多样化阅读内容反映了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文化、社会思潮的混杂局面。第二,祁彪佳的书籍收藏阅读与社交行为反映了书籍的“物质性”被重新发现并获得重视的现象。第三,祁彪佳的书籍社交网络为扩展祁彪佳的人际圈提供了机会,形成一个以祁彪佳为核心的“文化-社交圈”,祁彪佳本人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则在书籍社交中产生转化并不断巩固。
金一琛[6](2021)在《LESMILLS训练与抗阻力训练对成年人身体成分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健康中国2030”政策的出台和全民健身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健身房参加健身运动,促进了健身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健身领域,抗阻力训练和LESMILLS训练是广受健身人群喜爱的两大健身方式,二者都在减肥塑形、维持健康水平方面具有较好的功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健身人群在健身方式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困惑。基于此,本文对LESMILLS训练与抗阻力训练这两种训练方式对身体成分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健身人群更好的选择健身项目有一定的帮助,并对科学健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等方法,对比分析实验前后二者对受试者体重、体脂肪质量、BMI、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基础代谢、骨骼肌质量、身体水分含量、去脂体重九个身体成分指标的影响,得出结果如下:1.LESMILLS训练对于成年男性、女性的体重、体脂肪质量、BMI、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基础代谢都有较积极的影响,对骨骼肌质量、身体水分含量、去脂体重都效果一般。2.抗阻力训练对成年男性、女性体重影响不大,对骨骼肌质量、体脂肪质量、身体水分含量、去脂体重、BMI、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和基础代谢都有积极影响。3.两种训练方式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对比,LESMILLS训练在体重、腰臀比效果好于抗阻力训练,抗阻力训练在骨骼肌质量、身体水分含量、去脂体重、基础代谢方面效果好于LESMILLS训练。在体脂肪质量、BMI、体脂百分比方面两者都有效果,无法判断哪一种效果更好。根据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判断,建议对于体重较大需要减肥的会员,多进行LESMILLS训练并加上少量的抗阻力训练,这样的减肥效果更好;对于体重较轻,需要增加瘦体重或骨骼肌的人群,建议多进行抗阻力训练并加上饮食上的补充,会有很好的效果。
段阿里[7](2021)在《《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天人合一观”视角,从天文、历法等术数范畴探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时间医学重要理论范畴发生的历法背景与思想基础,对天文历法要素参与《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渗透和影响加以综合的、动态的考察,总结、归纳出《内经》中人体各类生命节律的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力图充实、完善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时间医学的临床应用提供规范、准确、详实可靠的文献支撑与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采用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内经》中时间医学理论相关内容及历代医家的注解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并通过发生学、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参考哲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物候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对《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内涵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本研究选择1956年3月影印明·顾从德翻刻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以及明·赵府居敬堂刊本的《灵枢经》作为《内经》原文选录的范本;哲学、天文学、社会文化典籍,重点选择《内经》成书前的六经、诸子文献及史书,如《论语》《孟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尚书》《史记》等;并以《说文》《尔雅》《释名》《广雅》等小学类典籍为依据,以经典着作中古代注疏为参考,采用训诂学的方法辨析文中涉及的主要词语含义。本研究由综述、前言与正文三部分构成。综述部分对中医时间医学理论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调研,前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缘起,正文部分通过对中国古代计时方法参与《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加以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了《内经》时间医学的理论内涵及应用价值,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结合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物候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计时符号、计时工具、计时要素加以整理归纳,深入挖掘和研究《内经》中蕴含的天文历法知识,分析其计时原理,确立其计时标准,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综合的、动态的考察中国古代计时方法对《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渗透和影响,以揭示《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形成的天文学基础。第二部分运用哲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人文条件、认知方法等诸多因素,立足《内经》原文的考辨,从天文历法要素在《内经》中的应用痕迹、时间节律在脏腑功能活动中的体现、人体气血阴阳的时间要素特性三个维度,挖掘整理《内经》中涉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生理、病理周期性节律变化的全部文献及历代医家经典注解,分析考辨《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着重探讨人体“五脏主时”的生理活动节律和“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的病理变化节律的规律和内涵,力求充实、完善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第三部分用《内经》以降医学典籍中的论述为主要论据,通过分析阐释人体生命节律与疾病的关系,深入探讨《内经》中因时而致病、择时而治病、用时而养身、望时而预观等时间医学理论的实用价值,总结归纳《内经》时间医学的应用价值,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养生康复,以期在健康中国发展中提供新的防治策略。结论:通过对《内经》相关文本的分析与整理,提出人体生命节律具有“因时可调”的平衡性和“因时而变”的动态性,为综合性节律,其实质可以概括为阴阳消长盛衰和五行更迭衰旺调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其理论可以辨析预测脏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临床养生治疗。1.通过对中国古代计时方法相关文本的分析与整理,发现《内经》时间医学理论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天文历法学机制,其以天干、地支为计时符号,以圭表、日晷、铜壶滴漏为计时工具,以年、月、日、时、四时与长夏、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计时要素,其历法思想涵盖了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合历,尤其是对阴阳合历的创造和发展独创了五运六气历,其计时方法为以昼夜十二时作为计时标准,月亮的朔望月周期作为计月标准,干支纪年法作为计年标准,通过计量年、季、月、日、时的时间间隔,来判断气候变化规律、预测季节来临,将时序变化纳入时间医学理论体系中,使人体生命节律具备相应的时间属性,进而确立了中医学的时间要素以及时间为本位的思维特征,其构建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系统论和整体观。2.通过对《内经》人体生命节律相关文本及历代医家经典注解的收集和整理,提出人体生命活动随自然界时序变化呈现出的时间节律具有“因时可调”的平衡性和“因时而变”的动态性,直接或间接的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生命节律的表现是以气化流转作为载体,以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和五行之气的生克制化为表现形式,人体与之相适应的是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的五个功能调控系统,将五脏赋予时间内涵,其功能特性也可与所主时序的特点相类似,其实质可以概括为阴阳消长盛衰和五行更迭衰旺调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3.《内经》中的人体生命节律是一种综合性复杂节律,按照周期长短可以分为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及超年节律,按照时间属性又可将日节律细分为阴阳消长日节律、五脏主时日节律、营卫运行日节律,月节律细分为气血盛衰月节律、人气消长月节律,年节律细分为四时阴阳消长年节律、四时人气活动年节律、五脏主时衰旺年节律、四时脉象变化年节律,所论阴阳、五行、气血、营卫和脏腑功能活动相配合适应自然界而产生的生命节律是人体生命状态和信息传导动态过程的综合演变。在临证中对于不同节律的取舍问题,主张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提出对于“常”证要遵循“因时制宜”原则,对于“变”证要注意“舍时从证”规律。4.通过诠释人体生生命节律与疾病的关系,提出“因时而致病”“择时而治病”“用时而养生”“望时而预观”的人体生命节律治疗观,构建“望时预测”“择时针灸”“因时用药”“顺时养生”的人体生命节律防治法,尤其是提出具有疾病类型、节律类型、适用范畴、准确程度的疾病预测模型,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养生康复,以期在健康中国发展中提供新防治策略。
周丽威[8](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指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曹中山[9](2020)在《基于易发性和临界降雨阈值的滑坡危险性预警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滑坡定义为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受到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河流冲刷、地震或工程切坡等影响,在坡体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灾害一旦发生,不仅会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间接的导致土地规划、生产生活和环境资源利用等影响深远的问题。近年来,滑坡易发性评价的机器学习模型进步显着,但依然有必要采用更先进的机器学习模型,以便提高易发性评价精度;同时,现有预测降雨型滑坡时间概率的临界降雨阈值法以累积降雨量—历时或降雨强度—历时为主,往往未考虑前期有效降雨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导致临界降雨阈值的计算准确性有待提高;另外,不同的临界降雨阈值法计算得到的滑坡发生时间概率有所差异,这种差异给临界降雨阈值计算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针对上述滑坡危险性预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我国典型山地丘陵地区——江西省寻乌县为研究区域,开展基于易发性和临界降雨阈值的滑坡危险性预警研究,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获取了研究区近40年的325个降雨型滑坡灾害数据,调查分析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环境、土壤植被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分布情况,结合研究区历史滑坡编录信息分析了研究区滑坡发育的环境影响因素。(2)基于研究区滑坡发育的环境影响因素,选取地形地貌因子、基础地质因子、水文环境因子、地表覆盖因子这4类基础环境因子的10个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包括高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地形起伏度、距离水系的距离、地层岩性、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BI(归一化建筑物指数),通过对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或分级,统计各分类或分级的滑坡频率比值来分析滑坡发育与所选评价因子之间的关系。(3)对研究区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对训练测试数据以7:3的比例进行划分,选择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器和随机森林三种监督机器学习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并得出相应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分级图。运用ROC曲线、统计学精度和对分级结果的比较,对比分析三种模型的建模效果,结果显示随机森林模型能更准确的对研究区滑坡易发性做出评价。(4)根据寻乌县气象局历年日降雨量数据与滑坡编录日期,统计得到滑坡发生当日及前15日降雨量数据;通过分析降雨量,降雨历时和滑坡事件的相关关系,得到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的用于计算前期有效降雨强度的前期有效降雨系数,并计算出前期有效降雨强度。在前期有效降雨强度的基础上,结合滑坡事件的降雨历时分别计算出累积有效降雨量—历时、有效降雨强度—历时和累积有效降雨量—有效降雨强度模型,对比分析三种阈值模型的建模效果。结果显示有效降雨强度—历时模型能更好的反映研究区降雨型滑坡发生得时间概率。(5)将寻乌县滑坡易发性(反映滑坡发生的空间概率)及降雨诱发滑坡的时间概率相耦合,实现区域滑坡的时空联合预警。利用研究区10个典型滑坡案例进行了验证分析,得出研究区滑坡危险性预警分级图和相应预警措施,结果表明预警分级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蒿杰[10](2020)在《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生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高地位的重要哲学概念之一,人口数量、儿童健康也是历朝历代普遍重视的社会问题,“小儿医”由此应运而生。然“小儿科”素有“哑科”之称,这对儿科疾病的诊治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古代中医理论背景下,在长期社会医疗实践中,中医儿科有其独特鲜明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宋以前这段时期,是中医儿科实现从无到有的关键时期,为后世儿科的丰富与成熟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宋以前散落在各古籍文献中关于中医儿科内容的记述,以时间顺序为轴,用历史的眼光纵向明晰宋以前中医儿科的演进轨迹,又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等多个角度,横向梳理中医儿科的学术发展与成就。通过一线多点相结合的方式,从现有文献着录中挖掘宝贵资源,大致还原中医儿科从萌芽到确立的历史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宋以前中医儿科的学术发展情况,以期古为今用,文献助益临床。先秦时期在甲骨文“疾”字六形中,便有了关于儿科疾病“疾子”的记录;《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出现了“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是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被称为“医书之祖”的《黄帝内经》中,已有对儿科理论的阐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入咸阳为小儿医;成书于隋唐时期的敦煌出土古医籍中,多处均涉及儿科疾病;大致成书于汉唐不着撰人的《颅囟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着;唐代大医孙思邈更是有“先妇人小儿”为“崇本之意”的论述。可见针对小儿群体的医疗活动逐渐受到重视,中医儿科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宋以前对小儿生理认识方面,其一,划定了小儿的年龄分界,将16~18岁以下认定为小儿;其二,总结出从怀胎时期到小儿出生后全过程的生长发育规律,对于何时爬、坐、立、走、咳笑、学语、应人等时间节点都给出详细论述,且认识到男女生长周期不同步,女孩要早于男孩的客观现象,并给出中医理论的阐释;其三,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在脏腑娇弱、形气未充的同时,又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其四,认识到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周期性发热,并伴随一些特殊症状。医家认为一般情况若小儿并无痛苦,则无需治疗,并提出了变蒸学说来解释这一现象,指出变蒸为小儿长养气血。宋以前对小儿病理认识方面,其一,发现小儿虽然具有易于患病、传变迅速的特点,但如果治疗及时又具有易趋康复的特点,这为小儿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指导思想;其二,指出小儿的发病原因,总体与大人相类似,不外乎外感、内伤与其他因素。但由于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尤其在外感、乳食、惊吓这三个方面,为小儿常见的致病因素;其三,这一时期胎毒学说的提出,丰富了对小儿病因的认识,对某些特殊病症给出病因病机的阐述。对小儿病理的清晰认识,于小儿日常养护与疾病治疗意义重大。宋以前对小儿诊断认识方面,总体上也采取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式。但在具体诊法时,因小儿心智未全,问诊多依据其监护人;因小儿发育未完,脉诊与成人相比,脉位较短、至数较快,约78至为平脉,故而望诊在小儿诊断中尤其重要。此外还根据小儿皮肤娇嫩的特点,发展出小儿指纹诊法,对3岁以下小儿的诊断意义重大。然而在宋以前这一阶段,小儿指纹诊法还处于开始形成的初期,虽出现了相关论述,但尚不完善。宋以前对小儿治疗认识方面,治疗用药总体依照成人。然因小儿具有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以及既易于传变又易于康复的病理特点,在对小儿疾病的治疗时,既需要细致审慎不可妄用针灸吐下,又需要及时施治,防止传变为危急重证,该下则当下,病能速愈。又因小儿服药依从性差,种类丰富、操作灵活的药物外治法为其治疗方法中的一大亮点,且小儿肌肤娇嫩,易于从皮肤吸收药物,外部用药是一有效治疗途径。此外对针灸疗法、简易外科手术以及病后调护亦均有涉及。宋以前对小儿疾病认识方面,本文从四大证、常见病与其他疾病三个分类,详述小儿多种具体疾病。此时还未形成后世统称的“儿科四大证”,且鉴别诊断相对不甚明确,但对麻、痘、惊、疳四种小儿危重疾病均有一定认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与治疗均有阐述。又因小儿常因外感与乳食所伤,择感冒、发烧、积滞三种小儿常见疾病详以述之。另有小儿夜啼、颅囟异常与五迟三种小儿杂证,历代医家多有提及,故于文中单列。总体而言,宋以前这一时期是中医儿科形成的奠基阶段,初步搭建起中医儿科的基本学术框架,创造了中医儿科学的良好开端,为后世儿科的逐步丰富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一日五餐利于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日五餐利于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1)重析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改道”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兰阳汛三堡决口到“铜瓦厢改道” |
(一)“束水攻沙”的内在矛盾 |
(二)由决口到改道的过程 |
(三)改道原因反思 |
二 河防工程的长期影响 |
(一)由“治”到“防”促进“悬河”形成 |
(二)“兰阳改河”的长期影响 |
(三)张井治河流产 |
(四)治河重点离开铜瓦厢 |
三 道咸时期河务财政趋于破产 |
(一)河务财政的决定性影响 |
(二)捐纳与生息断绝 |
(三)物料贸易的弊端 |
结 语 |
(2)儿童脾胃虚弱危害多,该如何调理(论文提纲范文)
脾胃虚弱的常见症状 |
孩子脾胃虚弱的引发因素 |
如何护理宝宝的脾胃 |
(3)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史概述 |
第三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高昌国佛教及寺院经济的结构 |
第一节 高昌建国前后对佛教的政策 |
第二节 寺院经济与佛教地理 |
第三节 寺院经济的概念及与其他宗教 |
小结 |
第二章 高昌国佛教寺院的经营模式及财务收支 |
第一节 高昌国寺院的基本经济模式 |
第二节 寺院日常收入 |
第三节 寺院日常支出——对《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解斗帐历》再探讨 |
小结 |
第三章 高昌国的僧官、僧众和寺户 |
第一节 僧官阶层的执掌及管理 |
第二节 国家政权对僧众的管理及其赋税劳役 |
第三节 寺户制度及依附人口 |
小结 |
第四章 高昌国僧尼的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僧尼个人的私有经济 |
第二节 释门群体与豪门望族间的往来 |
第三节 佛教僧尼的宗教活动与社会角色 |
小结 |
第五章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和衰落 |
第一节 多维视野下的寺院经济与高昌社会 |
第二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 |
第三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衰落再探讨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乾隆藏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清代藏事诗创作概况 |
1.1.2 盛世帝王:乾隆的文治武功 |
1.1.3 乾隆治理藏地概况 |
1.1.4 乾隆藏事诗创作概况 |
1.2 研究意义、目的与方法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方法 |
1.3 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乾隆藏事诗中的战争 |
1.1 老师糜饷无奈纳降:初征金川相关诗歌 |
1.1.1 土司间矛盾激化,乾隆决定出兵 |
1.1.2 误用主帅,损兵折将 |
1.1.3 再用傅恒,纳降金川 |
1.2 土司构衅再定金川—:再定金川相关诗歌 |
1.2.1 错用温福,损兵折将 |
1.2.2 倚仗阿桂,雪愤申威 |
1.3 紧急调兵兵不血刃:第一次驱廓保藏诗歌 |
1.3.1 军报突至,紧急调兵 |
1.3.2 洞悉缘由,廓喀初降 |
1.4 再度调兵誓死卫国:第二次驱廓保藏诗歌 |
1.4.1 再闻军报,派军出征 |
1.4.2 势如破竹,廓喀投降 |
第二章 乾隆藏事诗中的政治 |
2.1 郡王谋逆赤子忠心: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相关诗歌 |
2.2 “佛子”西来友好交往:六世班禅觐见乾隆相关诗歌 |
2.2.1 六世班禅的诞生与坐床 |
2.2.2 六世班禅觐见乾隆始末 |
2.3 设兵屯田修法订约:乾隆治藏相关诗歌 |
2.3.1 设兵屯田,促进川西藏区的安定与繁荣 |
2.3.2 修法订约,竭力维护西藏稳定 |
第三章 乾隆藏事诗的叙事与抒情 |
3.1 日记性与片段性:乾隆藏事诗的叙事 |
3.1.1 日记性与片段性 |
3.1.2 诗题 |
3.1.3 诗序 |
3.1.4 注释 |
3.2 缘事而发与即事抒情:乾隆藏事诗的情感表达 |
3.2.1 “一事一情”与“一事多情” |
3.2.2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态展现 |
3.3 帝王与书生:乾隆藏事诗中的自我形象 |
第四章 思考与探讨:乾隆藏事诗的价值 |
4.1 诗释详备、以诗证史:史料文献价值 |
4.1.1 以诗记史的“实录性” |
4.1.2 以诗证史的“证据性” |
4.2 擅于写实、长于修辞:文学价值 |
4.2.1 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
4.2.2 纯熟、工稳的诗歌创作技巧 |
4.3 治边稳藏、维护主权:政治价值 |
4.3.1 完善治藏政策,加强对藏区的管理 |
4.3.2 驱逐外敌入侵,坚决扞卫国家主权 |
4.4 调度谋划、把控全局:军事价值 |
4.4.1 掌控战争全局 |
4.4.2 个人的军事素养和才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明清之际江南地区藏书家的书籍收藏阅读与书籍社交网络研究 ——以祁彪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祁彪佳及其作品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外明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书籍社交” |
1.6.2 “明清之际”与“江南地区” |
第2章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的书籍行业、藏书风气与祁氏藏书世家 |
2.1 “浮世的诞生”: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的社会风貌 |
2.1.1 繁荣的商业与“士商”的崛起 |
2.1.2 阳明学的广泛传播与书籍需求的旺盛 |
2.2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的书籍行业与藏书风气 |
2.2.1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发达的书籍行业 |
2.2.2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兴盛的藏书风气 |
2.3 祁氏藏书家族及其代表人物祁彪佳 |
2.3.1 祁氏藏书世家及其藏书贡献 |
2.3.2 祁彪佳生平经历及其藏书贡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祁彪佳的书籍收藏阅读图景 |
3.1 祁彪佳开展书籍收藏阅读的主要实践 |
3.1.1 购书 |
3.1.2 整书 |
3.1.3 辑书 |
3.1.4 刻书 |
3.1.5 营建书楼 |
3.2 祁彪佳书籍收藏阅读类型特征分析 |
3.2.1 偏重经史,雅爱文艺 |
3.2.2 深研心学,博采释道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祁彪佳的书籍社交网络分析 |
4.1 祁彪佳书籍社交网络的宏观分析 |
4.1.1 “弱连带”特征 |
4.1.2 “层次性”特征 |
4.1.3 “小团体”现象 |
4.2 祁彪佳书籍社交网络的微观解读 |
4.2.1 祁彪佳书籍社交网络中的人物身份分析 |
4.2.2 祁彪佳书籍社交网络中的社交类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祁彪佳书籍收藏阅读及书籍社交行为的文化阐释 |
5.1 多元的书籍阅读与收藏折射浮动世风 |
5.2 书籍“物质性”的重新发掘 |
5.3 以书籍为媒介的“文化-社交圈”的生成与扩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取得的成果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LESMILLS训练与抗阻力训练对成年人身体成分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概念阐述 |
2.1 LESMILLS |
2.2 抗阻力训练 |
2.3 身体成分 |
3.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国内研究现状 |
3.1.1 国内对于抗阻力训练的研究 |
3.1.2 国内对于LESMILLS的研究 |
3.2 国外研究现状 |
3.2.1 国外对于抗阻力训练的研究 |
3.2.2 国外对于LESMILLS的研究 |
4.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专家访谈法 |
4.2.3 数理统计法 |
4.2.4 实验法 |
5.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两组实验对象体重的对比 |
5.2 两组实验对象骨骼肌质量的对比 |
5.3 两组实验对象体脂肪质量的对比 |
5.4 两组实验对象身体水分含量的对比 |
5.5 两组实验对象去脂体重的对比 |
5.6 两组实验对象BMI的对比 |
5.7 两组实验对象体脂百分比的对比 |
5.8 两组实验对象腰臀比的对比 |
5.9 两组实验对象基础代谢的对比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LESMILLS训练对于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
6.1.2 抗阻力训练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
6.1.3 LESMILLS训练与抗阻力训练对成年人身体成分影响的对比 |
6.2 建议 |
6.2.1 参加LESMILLS训练或有氧训练时和无氧训练结合 |
6.2.2 女性可以适当增加抗阻力训练频率与次数 |
6.2.3 男性适当参加LESMILLS训练或有氧训练 |
6.2.4 注意控制饮食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人体成分分析表 |
附录C LESMILLS组12周训练计划 |
附录D LESMILLS训练内容 |
附录E 抗阻力组12周训练计划 |
附录F 实验对象饮食安排 |
致谢 |
(7)《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研究 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计时方法 |
1 中国古代计时符号 |
1.1 天干 |
1.2 地支 |
2 中国古代计时工具 |
2.1 圭表 |
2.2 日晷 |
2.3 铜壶滴漏 |
3 中国古代计时要素 |
3.1 年(岁) |
3.2 月 |
3.3 日 |
3.4 时 |
3.5 四时与长夏 |
3.6 八节 |
3.7 二十四节气 |
3.8 七十二候 |
4 《内经》应用的历法 |
4.1 《内经》应用历法溯源 |
4.2 《内经》应用历法分类 |
4.3 天文历法与生命节律 |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内涵 |
1 《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天人合一 |
2 《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
2.1 《内经》日节律内涵 |
2.2 《内经》月节律内涵 |
2.3 《内经》年节律内涵 |
第三部分 《黄帝内经》时间医学应用价值 |
1 生物钟的应用 |
2 望时预测的应用 |
2.1 阴阳消长节律望时预测 |
2.2 五脏主时节律望时预测 |
2.3 六气主时节律望时预测 |
2.4 营卫循行节律望时预测 |
3 择时针灸的应用 |
3.1 择时针灸在经络学说中的应用 |
3.2 择时针灸在针刺治疗中的应用 |
3.3 子午流注针法 |
4 因时用药的应用 |
4.1 日节律因时用药 |
4.2 月节律因时用药 |
4.3 年节律因时用药 |
5 顺时养生的应用 |
5.1 四时调神 |
5.2 饮食以时 |
5.3 起居有常 |
5.4 应时而动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件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易发性和临界降雨阈值的滑坡危险性预警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现状 |
1.2.2 临界降雨阈值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区滑坡发育环境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水文和地质条件 |
2.2.3 土壤植被和人类工程活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境因子统计分析 |
3.1 地形地貌因子 |
3.1.1 高程 |
3.1.2 坡度 |
3.1.3 坡向 |
3.1.4 平面曲率 |
3.1.5 剖面曲率 |
3.1.6 地形起伏度 |
3.2 基础地质因子和水文环境因子 |
3.2.1 地层岩性 |
3.2.2 距离水系的距离 |
3.3 地表覆盖因子 |
3.3.1 建筑物归一化指数 |
3.3.2 植被归一化指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滑坡易发性评价 |
4.1 滑坡易发性评价流程 |
4.1.1 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
4.1.2 模型精度评价 |
4.1.3 滑坡易发性分级 |
4.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
4.2.1 原理和方法 |
4.2.2 建模评价过程 |
4.2.3 滑坡易发性分级 |
4.3 基于多层感知器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
4.3.1 原理和方法 |
4.3.2 建模评价过程 |
4.3.3 滑坡易发性分级 |
4.4 基于随机森林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
4.4.1 原理和方法 |
4.4.2 建模评价过程 |
4.4.3 滑坡易发性分级 |
4.5 三种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比较 |
4.5.1 ROC精度 |
4.5.2 统计学精度比较 |
4.5.3 分级结果比较 |
4.6 滑坡易发性分级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滑坡危险性预警 |
5.1 降雨型滑坡危险性预警流程 |
5.1.1 临界降雨阈值计算理论 |
5.1.2 研究数据的准备和处理 |
5.2 区域降雨与滑坡发生的关系 |
5.2.1 当日降雨与滑坡发生之间的关系 |
5.2.2 前期降雨与滑坡发生的关系 |
5.3 前期有效降雨量的计算 |
5.4 基于有效降雨强度的临界降雨阈值计算 |
5.4.1 EI-D阈值 |
5.4.2 EE-D阈值 |
5.4.3 EE-EI阈值 |
5.4.4 三个阈值模型效果比较 |
5.5 滑坡危险性预警评价 |
5.5.1 滑坡预警分级 |
5.5.2 滑坡预警分级效果实例验证 |
5.5.3 滑坡预警分级采取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宋以前对小儿生理的认识 |
1.1 年龄界定 |
1.2 生理特点 |
1.3 变蒸学说 |
2 宋以前对小儿病理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胎毒学说 |
3 宋以前对小儿诊法的认识 |
3.1 望诊 |
3.2 脉诊 |
3.3 小儿指纹诊法 |
4 宋以前对小儿治疗的认识 |
5 宋以前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 |
5.1 麻 |
5.2 痘 |
5.3 惊 |
5.4 疳 |
6 宋以前对小儿养护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儿”字 |
1.2 儿科 |
1.3 儿科学 |
1.4 儿科史 |
1.5 儿科史观 |
2 宋以前对小儿生理的认识 |
2.1 年龄界定 |
2.2 生长发育 |
2.3 生理特点 |
2.4 变蒸学说 |
3 宋以前对小儿病理的认识 |
3.1 病理特点 |
3.2 病因特点 |
3.3 胎毒学说 |
4 宋以前对小儿诊断的认识 |
4.1 望诊 |
4.2 闻诊 |
4.3 按诊 |
4.4 脉诊 |
4.5 小儿指纹诊法 |
5 宋以前对小儿治疗的认识 |
5.1 用药原则 |
5.2 药物外治法 |
5.3 非药物疗法 |
5.4 病后调护 |
6 宋以前对小儿疾病的认识 |
6.1 小儿疾病的相关文献 |
6.2 儿科四大证 |
6.3 小儿常见疾病 |
6.4 小儿其他疾病 |
7 宋以前对小儿养护的认识 |
7.1 胎养 |
7.2 新生儿养护 |
7.3 日常养护 |
8 宋以前儿科相关医家与医着 |
8.1 医家 |
8.2 医着 |
结语 |
1 宋以前中医儿科学的主要成就 |
1.1 实现独立分科 |
1.2 初建学术体系 |
1.3 完备治疗方法 |
2 宋以前中医儿科学的主要特点 |
2.1 重视小儿 |
2.2 多为杂病 |
2.3 养护详致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一日五餐利于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重析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改道”的形成[J]. 潘威. 史林, 2021(05)
- [2]儿童脾胃虚弱危害多,该如何调理[J]. 何明春.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1(07)
- [3]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D]. 张重洲. 兰州大学, 2021(09)
- [4]乾隆藏事诗研究[D]. 王方钊. 西藏大学, 2021(10)
- [5]明清之际江南地区藏书家的书籍收藏阅读与书籍社交网络研究 ——以祁彪佳为例[D]. 徐嘉弈.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6]LESMILLS训练与抗阻力训练对成年人身体成分影响的对比研究[D]. 金一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与应用[D]. 段阿里.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8]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9]基于易发性和临界降雨阈值的滑坡危险性预警建模研究[D]. 曹中山. 南昌大学, 2020(01)
- [10]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D]. 蒿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诗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