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金矿选矿厂含氰废水处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育彪,陈坤,郑仁军[1](2021)在《氰化尾渣脱氰技术及有价金属回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约75%的金矿选矿厂采用氰化浸金法,每年产生大量氰化尾渣,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威胁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本文围绕氰化尾渣成分及国内外处理现状,分析了氰化尾渣脱氰技术及应用,并着重分析了氰化尾渣中金、银、铜、铅、锌、铁和碲等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技术。通过对氰化尾渣脱氰方式和有价金属回收利用两个方面研究进展的总结,为氰化尾渣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陈瑜[2](2020)在《我国金矿废水处理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很多大型矿山的生产中,颜色不同的废水废物被排出,他们不仅是矿厂生产中常见的污染物,也是矿山环境中的污染核心。而针对我国的金矿废水来说,其内部还有毒性非常强的氰化物[1],将其直接排放则会直接危害到大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状况。由此可见,金矿废水处理是目前金矿矿山最为重要的尾矿处理。因此,通过对金矿选矿厂各种废水处理的方法进行介绍,使用循环利用的方法对金矿山的废水进行改进处理,以达到可排放的标准[2]。
万娜爬[3](2019)在《金矿污染种类及治理方法》文中指出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开采黄金的历史非常悠久,其中中国是这些开采黄金的众多国家之一,中国黄金总贮存量在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少。中国黄金资源的特点是:分散广阔,探明黄金相对集中,中品位矿床多而高品位矿床较少,中小型矿床多而大型矿床少。使用氰化物提炼黄金是大多数黄金企业提炼黄金的主要工艺,因此炼金企业的废渣、废水及废气中往往还有氰化物。小球磨、小氰化池提金、小混汞碾的“三小”炼金方式是炼金企业常用的提炼黄金的方式,带来了大气、水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当前的金矿的污染类型主要包括有机和无机污染。一直以来,金矿资源受到大规模的开采,易冶炼的金矿个数和存量会日趋减少。然而,目前含硫、含砷较高的,处理难度较高的金矿成为当前主要的选冶金矿石。同时,雄黄、雌黄和毒砂这3种物质是自然界中代表的含砷矿物,并且常伴生于金矿的矿物中,由于处理该类金矿石的时候会经常导致产生大量含砷、硫的重金属废渣和废水,因此导致矿区及周边的土壤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常见的金矿污染类型包括:大气粉尘,水体和土壤领域的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污染。大气粉尘常用生物纳膜抑尘技术、云雾抑尘技术及湿式收尘技术等;水污染治理技术则包括:吸附法、絮凝沉淀法及膜分离技术等;污染土壤治理方法包括:排土、客土改良或使用化学改良剂等。目前金矿开采导致的环境问题是多种污染物复合污染的环境问题。在不同的修复技术中,往往物理修复技术成本较高,如:改土技术,需要使用昂贵的机械设备,同时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没有得到彻底去除,潜在风险较大。而生物技术的修复效率过低,同时容易受到气候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修复目标和效果难以实现。因此相对来说,施用化学萃取或清洗技术,目前是世界上被公认为可以广泛使用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早在1992年,该技术已经在美国成功被运用。但目前中国在该方面的修复技术起步不久,导致滞后的原因之一是还是成本较高,每1 t的土壤需要花费120到200美元,而化学稳定技术每吨仅100美元左右。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必然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进行金矿的环境污染问题修复是必然趋势。将来对金矿污染问题的研究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研究分析国内不同类型金矿主要的环境污染类型及其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分析研究出适用于不同类型金矿污染的治理修复技术;(2)通过研究,广泛寻找来源易得的、廉价的、高效的,并且不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新型化学修复试剂;(3)进一步研究不同修复方式联用技术,以达到降低修复成本、提高修复效率的目的;(4)通过各种工艺的优化和技术手段联用,降低修复技术的成本。由于目前对于金矿污染问题原因复杂,污染物类型众多,因此迫切需要对中国金矿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行整理归纳,并分类整理出对应的治理方法。同时,对国内外对金矿污染种类及对应的治理方法的研究,还非常少,因此对金矿污染种类进行归纳及其对应的治理方法进行综述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可以为金矿污染问题的治理提供参考。
于伟[4](2019)在《共絮凝法处理金矿含铜氰废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氰化法是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提金方法。由于金矿石中常伴生有大量的可溶性铜盐,所以浸金过程产生的含氰废水中会有大量铜离子存在,传统的破氰法在破氰时无法实现铜离子的回收。共絮凝法是指废水中加入的絮凝剂,不仅对颗粒物有絮凝作用,而且可与溶解态污染物发生反应进行废水处理的方法。本文拟开展共絮凝法处理含铜和氰的提金废水研究,以期能同时实现降氰除铜的目的。本文以山东某黄金企业在提金过程中产生的氰化贫液为研究对象(总氰浓度为310mg/L、铜离子浓度为200mg/L、pH值为6.8),分别采用模拟废水和实际废水,用聚合硫酸铁(PFS)作为絮凝剂开展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热力学计算表明,废水中氰离子和铜离子的存在形式主要有CuCN、Cu(CN)2-、Cu(CN)32-、Cu(CN)43-以及各自的游离离子。随着体系pH值降低,铜离子络合氰离子数目减少。当pH值为7时,Cu(CN)32-是主要形式,含量达77.56%。当pH值降低到5以下时,体系中会有CuCN沉淀产生。(2)利用模拟废水,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考察了反应pH值、PFS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对铜离子和总氰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FS投加量和反应时间的增加,铜离子和总氰的去除率均先增大后减小。随体系pH值的降低,铜离子和总氰的去除率提高。当pH值低于5时,有白色氰化亚铜沉淀产生。重复试验显示结果波动较小,处理效果稳定。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pH为5、PFS投加量为1000mg/L、反应时间为12h。处理后总氰的残余浓度为5.72mg/L,去除率达98.3%,铜离子残余浓度为9.78mg/L,去除率达95.1%。对两种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程度排序为:PFS投加量>反应体系pH值>反应时间。(3)基于XPS、XRD、FTIR等分析表明,在试验所形成的絮体中有Fe(OH)3胶体、Fe2[Cu(CN)3]3和Fe4[Fe(CN)6]3等成分出现,且C≡N的特征峰发生偏移,铜氰络合离子和游离氰离子均能和PFS水解产物Fe2(OH)33+、Fe2(OH)24+、Fe3(OH)45+等形式发生络合沉淀,絮凝过程伴随化学反应发生。Fe(OH)3胶体带正电,氰和铜氰络离子均带负电,所以有吸附电中和作用存在。所以氰和铜的去除途径包括:化学沉淀、Fe(OH)3胶体吸附、吸附电中和。基于TEM、絮体粒度和体系粘度综合分析表明,一部分的铜氰络离子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吸附在氢氧化铁胶体上,Zeta电位表明其中压缩双电层起明显作用。絮体主要以片状形式存在,并且片状个体通过聚合物连接在一起。共絮凝过程中还存在网捕、电中和、吸附架桥等絮凝作用。(4)在最佳试验条件下处理实际废水,总氰离子浓度由310mg/L降到8.3mg/L,去除率达94.1%;铜离子浓度由202mg/L降到12.7mg/L,去除率达93.7%;COD由8910mg/L降到800mg/L,去除率达90.1%,处理过后的水样指标能够满足该企业循环利用要求。
蒋文利[5](2018)在《铁矿选矿高悬浮物循环水处理与回用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我国高品位、可选性好的铁矿资源日渐减少,近年来,复杂难选的低品位赤铁矿的开发与利用成为选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这些低贫难选赤铁矿石矿物赋存结构复杂、结晶粒度细、杂质多等特点,若要获得合格的选别指标,需采用复杂的选矿流程。“阶段磨矿-粗细分级-重选-磁选-反浮选”工艺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被多家赤铁矿选矿厂成功应用,获得了满意的选别指标。但是该流程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工艺流程长不易控制、磨矿效率不高、细粒级铁矿物得不到有效回收等,特别是在现在对矿山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高分散悬浮物选矿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已经成为关系到矿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司家营铁矿属于国内乃至世界特大型鞍山式铁矿床,主要的矿石类型是赤铁石英岩和磁铁石英岩,全部为贫铁矿,其铁矿石资源总储量达23.48×108 t,该矿床于2003年开始筹建,采用“阶段磨矿-粗细分级-重选-磁选-反浮选”的选矿工艺流程,在2007年7月实现投产,但在生产中遇到的氧化矿选别、矿区用水量大、剥采比大、尾矿及废石堆放等很多技术经济难题,而其中高分散悬浮物选矿废水处理难的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司家营铁矿的开发,并且该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日渐突出和严重,在当前严格的环保要求下显然不能简单的用新水来解决,对现有循环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回用要求非常必要。本文在微细粒高分散性硅酸盐矿物高效絮凝沉降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多种絮凝剂及其组合对微细粒司家营高分散性选矿废水中主要难沉降的绿泥石、石英、高岭石等硅酸盐的单矿物进行絮凝沉降试验及对比,结果显示:强分散体系下,阴离子絮凝剂APAM-1和APAM-2对绿泥石和高岭石都有较好的絮凝效果,但是对石英基本没有絮凝作用;强分散体系下,阳离子絮凝剂CPAM-1和壳聚糖季铵盐HACC-102对绿泥石和石英有很好的絮凝效果,但是对高岭石的絮凝作用较弱;钙离子对阴离子絮凝APAM-1絮凝沉降硅酸盐矿物有很好促进作用;两性絮凝剂C-PAM对绿泥石、石英、高岭石都有一定的效果,对绿泥石最佳,高岭石次之,然后再是石英;阴/阳絮凝剂组合对绿泥石、石英、高岭石有较好的效果。动电位测试表明绿泥石的分散絮凝沉降与其表面动电位有密切的关系,绿泥石表面动电位绝对值越大,绿泥石分散性越强。晶体结构研究显示绿泥石碎裂表面不但具有Si-O键,还有许多金属离子活性点,使得绿泥石具有交错带电的碎面,从而使阴离子、阳离子以及两性絮凝剂都能吸附于绿泥石表面,同时红外光谱测试结果也表明阴离子、阳离子以及两性絮凝剂都在绿泥石表面产生了吸附,使绿泥石快速絮凝沉降。石英在很宽的试验pH值范围内带有负电荷且表面无其他阳离子活性点,因此阳离子和两性絮凝剂能够吸附于石英表面,从而促进石英的快速沉降,但阴离子絮凝剂不能在其表面吸附,不能促进高分散的石英颗粒絮凝沉降,但是在Ca2+离子的侨联作用下,阴离子絮凝剂能够吸附于石英表面从而促进其絮凝沉降。动电位测试和红外光谱测试表明阴离子、阳离子以及两性絮凝剂都能吸附于高岭石表面,但高岭石沉降还与絮体形态等其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岭石在阴离子絮凝剂和两性絮凝作用下形成了致密的絮团,沉降速度较快,而在阳离子絮凝剂作用下,高岭石形成了疏松的絮团,沉降缓慢甚至难以沉降。司家营循环水中悬浮物含量高,生产中采用聚丙烯酰胺(PAM)作为絮凝剂,因此在循环水中有一定量的PAM残余,两种物质对浮选和磁选都影响,且水中悬浮物固体含量对浮选结果的影响程度相关性较好,而水质中PAM含量对磁选结果的影响程度相关性较好。司家营铁矿现场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阴离子絮凝剂对司家营铁矿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絮凝沉降效果不佳,高分散性悬浮物在循环水中富集,超高的循环水浓度一度导致生产停滞,无法正常运转,并造成环水外溢影响环境。因此,解决好循环水水质问题,是保证司家营铁矿正常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关键。但阴离子絮凝剂APAM和CaCl2组合使用对司家营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絮凝沉降有较好作用,且用量较少;阳离子絮凝剂对司家营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的絮凝沉降有较好效果,其中以HACC-102最佳,但其成本较高;两性絮凝剂对司家营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的絮凝沉降效果一般。响应曲面试验中悬浮物含量、絮凝剂浓度、钙离子浓度三种因素交互作用对选矿效率影响较大,对于APAM-1与CaCl2组合的絮凝影响因素依次为:悬浮物含量>絮凝剂浓度>钙离子浓度”。絮凝剂处理循环水后浓缩池溢流水回用试验表明,经过絮凝剂APAM-1与CaCl2组合的絮凝沉降处理后的各浓缩池溢流水水质基本达到回用要求,选矿指标也基本稳定,年铁精矿增产48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6亿元。
李暑宏[6](2018)在《低品位含铜金矿石堆浸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含铜金矿石的处理一直都是一个技术难题,高品位的含铜金矿主要采用浮选的方法同时回收金铜,在熔炼阶段进行分离。当含铜金矿石中金和铜品位都很低时就无法进行通过浮选来解决,一般情况会使用氰化堆浸的方式进行处理。在氰化堆浸过程中部分铜会和氰化物发生反应生成铜氰络合物,和金形成竞争氰化浸出的关系,不仅会加大氰化物的消耗,还会使金的回收率大幅度下降。铜氰络合物在炭吸附过程中会被活性炭吸附,占据大量活性炭吸附空间,影响金的吸附对后续的解吸-电积工艺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起点,以紫金山金铜矿低品位含铜金矿石为研究对象,在紫金山金铜矿金矿第二选矿厂开展了含铜金矿石的氰化试验、含铜金矿石的堆浸工业试验和含铜富液的吸附过程探索研究。通过含铜金矿石的直接氰化试验发现,增加氰化钠的用量可以有效的提高金的浸出率,降低矿石尾渣中的金品位。当铜含量在0.078%时游离氰根浓度提高到5/万可以使尾渣中的金含量降低到0.1g/t的可接受水平。在含铜金矿石的堆浸工业试验中,在氰化堆浸的浸出初期快速提高矿堆的氰根水平,快速浸金同时尽量缩短铜的浸出时间,后期将游离氰根浓度控制小于2.5/万,保持铜离子低浸出水平,可以将堆浸尾渣金品位控制在0.109g/t,回收率79.81%。在含铜富液的吸附过程探索研究中,将吸附液的游离氰根浓度控制在大于2.6/万以上,铜离子浓度大于200mg/l时金的吸附率大于80%。在贫液水除铜方面,使用漂白粉破氰60倍质量比例加入量进行破氰除铜,可以将铜离子由370mg/l降低至4.5mg/l,不会对金离子产生影响,药剂成本控制在13.3元/吨水。使用50%的双氧水以7g/l的用量进行破氰除铜,可以将铜离子由229mg/l降低至11.3mg/l,不会对金离子产生影响,药剂成本控制在22.4元/吨水。在前人通过小试验证了酸化硫化法除铜的基础上开展工业试验,投资187万元建成了日处理水量4800m3酸化硫化铜、氰回收系统,经调试后水中的铜离子由平均217.4 mg/1处理后下降到39.9 mg/1,铜金属回收率达81.67%。酸化硫化法除铜处理成本约5.34元/吨水,回收的铜金属和氰化钠的总价值约12.91元/吨水,处理每吨水可产生收益7.57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氧化性低品位含铜金矿石堆浸-吸附工艺的优化方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低品位含铜金矿石堆浸工艺提供了参考性建议,对国内同类矿山有借鉴意义。
尚会建[7](2016)在《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高盐含氰废水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氰、氨氮废水广泛存在于制造业、采矿业和日常生活,排放到水体,会对环境安全和生物生存造成极大危害。本课题以氰化钠-氯气法合成三聚氯氰工艺废水为研究模型,本着―没有不能利用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的理念,提出了―三聚氯氰-废水处理-氯碱化工‖区域经济耦合构想,使含氰、氨氮的高盐废水经处理后直接用于氯碱化工,氯碱工业的产品又可用作三聚氯氰的原料,实现系统的能量降低和废水零排放。根据实验研究探讨了废弃物的原位处理法,提出氰化物与氨氮分步处理的理念,采用非均相臭氧氧化氰根、非均相光催化降解氨氮及产生的硝酸氮的综合处理方法,对过程的反应器设计、流程设计、操作参数优化、废水处理效果及反应模型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采用非均相催化臭氧化对废水中CN-、NH4+进行处理,设计了适于过程的三相流反应器,考察了活性炭粒径、活性炭浓度、臭氧浓度、pH值等因素对CN-、NH4+的降解影响,发现活性炭与臭氧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协同因子为1.36,当活性炭用量为10g/L,pH=10,混合气体(臭氧/氧气)流量为3.2L/min,臭氧加入量为30mg/min,此时臭氧浓度为9.4mg/L,控制温度30℃时,氰根去除率为99.8%,处理过的水中残余氰含量为0.3mg/L。研究了非均相光催化氧化-还原体系对废水体系的处理效果,为了提高过程还原能力,设计了连续三相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以活性炭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颗粒状AC/TiO2催化剂,在pH=11,紫外灯功率为12W,空床流速40mL/s,反应温度60℃,停留时间120min时,总氮的去除率达98.02%,剩余总氮量只有0.7mg/L,优于氯碱行业4mg/L的上限。为提高光催化速率及非均相臭氧化过程与光催化过程的相互耦合,在连续三相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中,研究了光催化与臭氧的协同效应,协同因子为1.58,当紫外灯功率为12W,AC/TiO2催化剂投加量10g/L(w(TiO2)=1.92%),臭氧流量20mg/min,pH值为11,水力停留时间50min时,总氮脱除率在90%以上,残留总氮在2.63.3mg/L之间。研究了非均相臭氧-光催化过程的反应机理,明确了活性炭富集体系中的底物,为反应过程提供场所的作用,本文的光催化臭氧化过程是AC/TiO2吸附臭氧、臭氧直接氧化与紫外光催化臭氧产生·OH自由基和AC/TiO2激发·OH自由基间接氧化、AC/TiO2的导带电子还原过氧化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杨玉珠,周强[8](2016)在《2015年云南选矿年评》文中研究表明在广泛查阅2015年度国内矿业科技期刊、文献的基础上,对云南选矿工作者发表的选矿科技论文,云南选矿科技工作研究现状,从碎矿与磨矿、选矿工艺、选矿药剂、选矿设备及自动化、工艺矿物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李洪枚[9](2015)在《选矿废水处理回用方法与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矿废水水量大,含较高浓度的悬浮颗粒、重金属离子和浮选药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直接外排会给农田、生态环境及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很大风险。浓缩澄清、絮凝沉淀、中和沉淀和尾矿库自然降解等是我国目前选矿废水处理与回用的主要技术,但工程上还存在回用水水质水量不稳定、污染物累积、管道结垢、外排水部分污染物指标不能达标和二次污染等问题。研发低成本选矿废水处理新技术,加强矿山选矿废水管理,有助于实现矿山选矿废水零排放。
张欢[10](2015)在《乳状液膜法处理含氰废水中铜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氰基具有强络合能力,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于各个工业领域,因此,这些行业的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含氰废水。本研究采用乳状液膜萃取法对某黄金冶炼厂提金过程产生的含氰废水中氰化物及铜离子进行处理。通过对乳状液膜体系结构及分离原理的研究,采用Span-80作为表面活性剂、三正辛胺(TOA)作为载体、液体石蜡作为膜助剂、煤油作为膜溶剂、NaOH溶液为内水相,采用乳状液膜技术处理工业废水中的氰化物。研究表明:当表面活性剂Span-80的用量为3%,膜助剂液体石蜡用量为1%,乳状液膜内水相NaOH质量浓度选用2%,制乳转速为2300rpm,制乳时间选择15min时,制得的乳状液膜有较好的稳定性,静置一个小时乳状液膜破碎率在3%以下。这个结果为使用乳状液膜法去除含氰废水中的氰化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基础。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用乳状液膜技术对含氰废水中铜进行萃取处理。研究表明:Span-80-煤油-TOA-液体石蜡乳化液膜体系同样适用于处理来自某黄金冶炼厂提金过程产生的含氰废水中铜的回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Span-80用量、膜助剂液体石蜡用量、载体TOA用量、内水相H2SO4溶液浓度、油内比、乳水比及外水相浓度等因素对含氰废水中铜萃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乳时加入表面活性剂Span-80、膜助剂液体石蜡、载体TOA、膜溶剂煤油的体积百分比分别为5%、2%、4%、89%,使用浓度为1.5mol/L的H2SO4溶液作为内水相,按照油内比1:1制得乳状液,萃取时乳水比1:7,对于铜离子浓度范围从60mg/L到120mg/L的含氰废水,有较高的萃取率,都在90%以上。
二、黄金矿选矿厂含氰废水处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金矿选矿厂含氰废水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氰化尾渣脱氰技术及有价金属回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氰化提金法的现状 |
2 氰化尾渣处理 |
2.1 氰化尾渣成分及危害性 |
2.2 氰化尾渣国内外处理现状 |
2.2.1 氰化尾渣国内处理现状 |
2.2.2 氰化尾渣国外处理现状 |
3 氰化尾渣脱氰技术 |
3.1 传统脱氰技术 |
3.2 脱氰新技术 |
3.3 其它处理技术 |
4 氰化尾渣中金属的回收利用 |
4.1 金和银 |
4.1.1 湿法冶金 |
4.1.2 火法冶金 |
4.1.3 熔融氯化挥发法 |
4.1.4 浮选法 |
4.1.5 生物浸出法 |
4.2 铜、铅和锌 |
4.3 铁 |
4.4 碲 |
5 结论 |
(2)我国金矿废水处理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金矿选矿废水的一般情况 |
2 金矿废水污染物处理方法及改良 |
2.1 选矿厂各种废水处理方式 |
2.1.1 含悬浮物废水的处理 |
1)自然沉淀 |
2)投加药剂沉淀 |
2.1.2 含氰废水的处理 |
2.2 金矿选矿废水处理方法改良 |
3 金矿废水的循环利用 |
4 结语 |
(3)金矿污染种类及治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金矿资源的特点 |
1.1.1 世界金矿业的发展 |
1.1.2 中国金矿业的发展 |
1.1.3 金的化物特征与用途 |
1.1.4 中国金矿资源的特点 |
1.1.5 中国金矿的生产情况 |
1.2 尾矿处理的基本情况 |
1.3 尾矿对环境的影响 |
2 金矿区砷的污染及治理方法 |
2.1 金矿区砷的污染现状 |
2.2 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 |
2.3 砷污染的危害 |
2.4 金矿区砷的污染治理技术 |
3 金矿区氰化物的污染及治理方法 |
3.1 金矿区氰化物的污染现状 |
3.2 氰化物的危害 |
3.3 金矿区氰化物的污染治理技术 |
3.3.1 化学方法 |
3.3.2 物理化学处理法 |
3.3.3 生物处理法 |
4 金矿重金属的污染及治理方法 |
4.1 金矿重金属污染现状 |
4.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4.2.1 对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
4.2.2 对植物的影响 |
4.2.3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4.3 重金属的治理方法 |
4.3.1 客土法、换土法、深耕翻土 |
4.3.2 固化、稳定化方法 |
4.3.3 电动力修复法 |
4.3.4 水洗法 |
4.3.5 热解吸法 |
4.3.6 玻璃化 |
4.3.7 淋溶法 |
4.3.8 施用改良剂 |
4.3.9 农业生态措施 |
5 金矿的扬尘污染及治理方法 |
5.1 金矿扬尘的治理措施建议 |
5.2 正在使用中的尾矿库的治理措施 |
5.3 闭库中的尾矿库的治理措施 |
5.4 尾矿库的处理工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共絮凝法处理金矿含铜氰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氰化提金废水的组成及危害现状 |
2.2 氰化提金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2.3 共絮凝法的研究进展 |
3 试验物料和方法 |
3.1 试验试剂及试验仪器 |
3.2 水质指标与检测方法 |
3.3 试验水样 |
3.4 共絮凝试验方法 |
4 共絮凝法处理模拟铜氰废水的试验研究 |
4.1 热力学计算 |
4.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共絮凝法处理含铜氰废水的机理研究 |
5.1 PFS絮体的成分表征及电动电位分析 |
5.2 共絮凝法对铜氰络合物去除机理分析 |
5.3 PFS絮体的形貌表征 |
6 共絮凝法处理实际铜氰废水的试验研究 |
6.1 实际废水水质 |
6.2 实际废水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铁矿选矿高悬浮物循环水处理与回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矿生产废水的研究现状 |
1.1.1 选矿生产废水的来源及其特点 |
1.1.2 选矿废水的基本处理方法 |
1.1.3 选矿废水的处理回用研究现状 |
1.2 选矿废水中高分散性悬浮物处理研究现状 |
1.2.1 废水中高分散性悬浮物特性及处理方法 |
1.2.2 高分散性硅酸盐悬浮物絮凝研究现状 |
1.3 处理选矿废水絮凝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
1.3.1 无机絮凝剂 |
1.3.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
1.3.3 微生物絮凝剂 |
1.3.4 复合絮凝剂 |
1.4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试样原料及研究方法 |
2.1 单矿物样品制备 |
2.1.1 绿泥石样品制备 |
2.1.2 石英样品制备 |
2.1.3 高岭石样品制备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和试验药剂 |
2.3 实验研究方法 |
2.3.1 Zeta电位测试 |
2.3.2 粒度分析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4 红外光谱测定 |
2.3.5 分散絮凝沉降试验 |
2.3.6 Ca~(2+)吸附量及溶液中Ca~(2+)含量测定 |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 |
第3章 司家营铁矿矿石工艺矿物学特性及循环水水质分析 |
3.1 矿物的赋存状态 |
3.1.1 原矿的化学成分分析 |
3.1.2 矿物的嵌布特性 |
3.1.3 矿物的粒度分布特性 |
3.2 司家营铁矿生产循环水质分析 |
3.2.1 司家营铁矿循环水工艺简介 |
3.2.2 司家营铁矿循环水质检测及对分选的影响 |
3.2.3 水质对选别过程影响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分散性硅酸盐单矿物絮凝沉降试验研究 |
4.1 高分散性硅酸盐单矿物自然沉降试验 |
4.1.1 自然沉降时间的确定 |
4.1.2 pH值对硅酸盐单矿物自然沉降的影响 |
4.2 分散剂对高分散性硅酸盐单矿物分散沉降的影响 |
4.2.1 自然pH值条件下分散剂对分散沉降的影响 |
4.2.2 pH=10.5 时分散剂对分散沉降的影响 |
4.2.3 pH值对硅酸盐单矿物分散沉降的影响 |
4.3 不同絮凝剂对高分散性硅酸盐单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3.1 阴离子絮凝剂APAM-1 对高分散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3.2 阴离子絮凝剂APAM-2 对高分散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3.3 阳离子絮凝剂CPAM-1 对高分散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3.4 阳离子絮凝剂CPAM-2 对高分散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3.5 壳聚糖季铵盐HACC-102 对高分散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4 组合药剂对高分散性硅酸盐单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4.1 钙离子对APMA-1 高分散性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4.2 两性絮凝剂C-PAM对高分散性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4.3 组合絮凝剂对高分散性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分散性硅酸盐矿物的絮凝沉降机理研究 |
5.1 矿物晶体结构及表面性质对高分散性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机理 |
5.1.1 绿泥石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对其絮凝的影响机理 |
5.1.2 石英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对其絮凝的影响机理 |
5.1.3 高岭石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对其絮凝的影响机理 |
5.2 矿浆pH对绿泥石、石英和高岭石表面动电位及其絮凝的影响机理 |
5.2.1 矿浆pH值对绿泥石表面动电位及其絮凝的影响 |
5.2.2 矿浆pH值对石英表面动电位及其絮凝的影响机理 |
5.2.3 矿浆pH值对高岭石表面动电位及其絮凝的影响机理 |
5.3 钙离子对绿泥石、石英和高岭石的絮凝影响机理 |
5.3.1 钙离子在微细粒硅酸盐矿物表面吸附量测试 |
5.3.2 钙离子的吸附形态分析 |
5.3.3 钙离子对微细粒硅酸盐矿物表面动电位的影响 |
5.4 絮凝剂对绿泥石、石英和高岭石絮凝沉降的影响机理 |
5.4.1 絮凝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5.4.2 絮凝剂对绿泥石絮凝沉降的作用机理 |
5.4.3 絮凝剂对石英絮凝沉降的作用机理 |
5.4.4 絮凝剂对高岭石絮凝沉降的作用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司家营铁矿循环水絮凝沉降研究 |
6.1 司家营铁矿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絮凝沉降试验 |
6.1.1 絮凝剂的影响试验 |
6.1.2 响应曲面试验 |
6.2 絮凝剂处理司家营铁矿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的回用试验 |
6.2.1 絮凝剂处理循环水后浓缩池溢流水回用试验 |
6.2.2 絮凝处理后循环水对选别的影响 |
6.2.3 改造后效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出版学术着作 |
致谢 |
(6)低品位含铜金矿石堆浸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含铜金矿石处理工艺现状简述 |
1.2 含铜金矿石堆浸技术的工艺发展现状 |
1.2.1 含铜金矿石氰化堆浸的工艺现状 |
1.2.2 氨氰体系在含铜金矿石堆浸工艺现状 |
1.2.3 含铜金矿石其他堆浸方法的工艺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紫金山金铜矿含铜金矿石矿物研究 |
2.1 含铜金矿石的来源 |
2.2 含铜金矿石的物质组成 |
2.2.1 原矿X-荧光光谱半定量分析 |
2.2.2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 |
2.2.3 试验样铜、金、硫三种元素物相分析 |
2.2.4 紫金山金铜交接带矿石的矿物组成与含量 |
2.3 金的赋存状态 |
2.4 铜的赋存状态 |
2.4.1 蓝辉铜矿 |
2.4.2 铜蓝 |
2.4.3 硫砷铜矿 |
2.4.4 黄铁矿 |
2.5 小结 |
第三章 含铜金矿石的氰化浸出探索 |
3.1 含铜金矿石的浸出原理 |
3.2 含铜金矿石的浸出试验 |
3.2.1 试验样品来源 |
3.2.2 不同铜含量的含铜金矿石的浸出研究 |
3.2.3 氰化钠浓度对含铜金矿石浸出的影响 |
3.3 柱浸试验 |
3.3.1 试验步骤及试验条件 |
3.3.2 试验结果 |
3.4 小结和讨论 |
第四章 铜离子对堆浸-吸附工艺的影响 |
4.1 铜离子对堆浸工艺中金浸出的影响研究 |
4.1.1 堆浸工艺及主要参数 |
4.1.2 喷淋结果考察 |
4.2 吸附液中铜离子对活性炭吸附金的影响及行为研究 |
4.2.1 静态吸附工艺及主要参数 |
4.2.2 静态吸附金、铜吸附率考查 |
4.2.3 活性炭在溶液中对金、铜的吸附规律 |
4.3 小结和讨论 |
第五章 漂白粉对生产循环水的脱铜效果研究 |
5.1 漂白粉破氰脱铜原理 |
5.2 漂白粉破氰脱铜的用量试验 |
5.3 小结和讨论 |
第六章 双氧水对生产循环水的脱铜效果研究 |
6.1 双氧水对循环水脱铜的原理 |
6.2 不同双氧水用量的脱铜试验 |
6.3 双氧水脱铜对溶液中金离子的影响 |
6.4 双氧水脱铜的经济效益预估 |
6.5 小结和讨论 |
第七章 酸化-硫化法的工业应用 |
7.1 酸化-硫化法的基本原理 |
7.2 酸化-硫化法研究现状及小试成果简述 |
7.3 酸化-硫化法工业应用建设规模及工艺流程 |
7.3.1 工艺流程 |
7.3.2 生产流程 |
7.4 酸化-硫化法的流程调试 |
7.4.1 生产指标的调试 |
7.5 酸化-硫化法扩产改造及流程调试 |
7.5.1 扩产改造 |
7.5.2 生产调试 |
7.6 酸化硫化法除铜的经济效益评估 |
7.6.1 铜和氰化钠回收的价值估算 |
7.6.2 系统运行费用统计 |
7.6.3 总效益分析 |
7.7 小结和讨论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高盐含氰废水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含氰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1.1.1 含氰废水的来源 |
1.1.2 氰化物的危害及中毒机理 |
1.1.3 含氰废水的排放标准 |
1.2 含氰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1 均相脱除含氰化物的方法简介 |
1.2.2 非均相处理氰化物的方法 |
1.3 催化臭氧化技术 |
1.3.1 均相催化臭氧化技术 |
1.3.2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技术 |
1.3.3 活性炭催化剂 |
1.3.4 活性炭催化臭氧化技术的进展 |
1.4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1.4.1 物化法 |
1.4.2 生物法 |
1.4.3 高级氧化技术 |
1.5 除氨技术的选择 |
1.6 非均相高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6.1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技术现状 |
1.6.2 非均相光催化氧化技术现状 |
1.6.3 非均相臭氧协同光催化技术现状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7.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分析体系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用活性炭 |
2.1.3 实验用活性炭-TiO_2 |
2.2 分析测试方法 |
2.2.1 气相中臭氧浓度的检测方法 |
2.2.2 液相中臭氧浓度的测定方法 |
2.2.3 氰化物浓度的测定方法 |
2.2.4 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 |
2.2.5 Boehm滴定 |
2.2.6 氯离子的测定方法 |
2.2.7 溶液pH的测定方法 |
2.2.8 氨氮浓度测定方法 |
2.3 实验药品 |
2.4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5 小结 |
第三章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含氰氨氮废水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工艺处理含氰废水可行性研究 |
3.3 实验方案的设计 |
3.3.1 反应器设计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工艺参数的选择 |
3.5 小结 |
第四章 非均相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过程模型的研究 |
4.1 活性炭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体系的协同效应 |
4.2 活性炭吸附CN~-的研究 |
4.2.1 pH值对活性炭吸附CN~-的影响 |
4.2.2 pH值对活性炭吸附CN~-速率的影响 |
4.2.3 活性炭吸附氰根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
4.2.4 活性炭吸附氰根的吸附动力学 |
4.3 活性炭吸附臭氧的研究 |
4.4 活性炭催化臭氧能力的研究 |
4.4.1 自由基捕捉剂对反应的影响 |
4.4.2 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对催化臭氧作用的影响 |
4.5 吸附-催化臭氧化协同作用模型 |
4.5.1 吸尘器-日冕效应模型 |
4.6 小结 |
第五章 非均相光催化降解氨氮废水的工艺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1.2 反应器及工艺流程设计 |
5.1.3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
5.1.4 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工艺参数的选择 |
5.2.2 非均相光催化氧化动力学模型 |
5.3 小结 |
第六章 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降解氨氮废水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1 三种光化学方法降解氨氮的效果比较 |
6.2.2 工艺参数对反应的影响 |
6.2.3 稳定性实验 |
6.3 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高盐含氰废水的连续工艺研究 |
6.3.1 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氰、氨氮连续实验装置的设计 |
6.3.2 连续处理工艺操作条件的优化 |
6.4 小结 |
第七章 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反应物理模型的研究 |
7.1 协同作用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
7.2 AC/TiO_2催化剂在反应中的吸附作用 |
7.2.1 AC/TiO_2催化剂对氨氮吸附的影响 |
7.2.2 AC/TiO_2催化剂对臭氧的吸附的影响 |
7.3 光对臭氧分解的作用 |
7.4 吸附-催化协同作用模型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1 硝酸银滴定法 |
2 氰根的检测方法(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 |
致谢 |
(8)2015年云南选矿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碎矿与磨矿 |
2 选矿工艺 |
2. 1 铜镍矿的选矿 |
2. 2 铅锌矿的选矿 |
2. 3 铁矿的选矿及除杂 |
2. 4 钛磁铁矿的选矿 |
2. 5 钒矿的选矿 |
2. 6 磷矿的选矿 |
2. 7 锡矿、钨矿、锑矿和钼矿的选矿 |
2. 8 多金属矿的选矿及脱杂研究 |
2. 9 金矿和银矿的选矿 |
2. 10 伴生金、银的综合回收 |
2. 11 非金属矿的选矿 |
2. 12 铝土矿的选矿 |
3 选矿药剂 |
4 选矿设备及自动化研究 |
5 工艺矿物学 |
6 综述性研究及其它 |
7 资源再利用 |
8 尾矿库 |
9 结语 |
(9)选矿废水处理回用方法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选矿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
1.1 选矿废水的来源 |
1.2 选矿废水的危害 |
2 选矿废水处理回用方法 |
2.1 尾矿水处理后回用 |
2.2 尾矿库溢流水直接回用 |
2.3 尾矿库溢流水净化回用 |
2.4 浮选废水分段直接回用 |
2.5 浮选废水处理后回用 |
3 国内外选矿废水处理回用工程 |
3.1 国外选矿废水处理回用工程概况 |
3.2 国内选矿废水处理回用工程概况 |
4 矿山选矿废水处理回用技术展望 |
4.1 减少选矿废水产生量 |
4.2 开发选矿废水净化技术 |
4.3 加强矿山选矿废水管理 |
(10)乳状液膜法处理含氰废水中铜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工业分离方法 |
1.1.1 超临界萃取技术 |
1.1.2 新型吸附技术 |
1.1.3 反应-分离藕合技术 |
1.1.4 各类膜分离技术 |
1.2 含氰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1 汽提吸收法 |
1.2.2 酸化曝气碱液吸收法 |
1.2.3 化学处理法 |
1.2.4 物理化学法 |
1.2.5 生物处理法 |
1.2.6 液膜分离法 |
1.3 乳状液膜技术应用现状 |
1.3.1 乳状液膜技术 |
1.3.2 乳状液膜的应用 |
1.4 含氰废水中铜的处理方法 |
1.4.1 沉淀法 |
1.4.2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 |
1.4.3 生物处理法 |
1.4.4 电沉积-酸化法 |
1.4.5 乳状液膜分离法 |
1.5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的意义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乳状液膜体系稳定性研究 |
2.1 引言 |
2.1.1 含氰废水的来源及特性 |
2.1.2 稳定性 |
2.1.3 液膜体系组成的确定 |
2.2 实验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步骤 |
2.2.4 分析方法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
2.3.2 膜助剂用量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
2.3.3 内水相浓度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
2.3.4 操作参数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乳状液膜萃取法萃取含氰废水中铜的研究 |
3.1 乳状液膜分离铜的机理 |
3.1.1 铜离子在乳状液膜中的迁移机理 |
3.1.2 铜离子在乳状液膜中的迁移动力学模型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步骤 |
3.2.4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内水相的选择 |
3.3.2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萃取率的影响 |
3.3.3 内水相浓度的对萃取率影响 |
3.3.4 膜助剂用量的对萃取率影响 |
3.3.5 载体用量的对萃取率影响 |
3.3.6 油内比的对萃取率影响 |
3.3.7 乳水比的对萃取率影响 |
3.3.8 外水相浓度的对萃取率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四、黄金矿选矿厂含氰废水处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氰化尾渣脱氰技术及有价金属回收研究进展[J]. 李育彪,陈坤,郑仁军.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1(01)
- [2]我国金矿废水处理综述[J]. 陈瑜. 矿业工程, 2020(05)
- [3]金矿污染种类及治理方法[D]. 万娜爬.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共絮凝法处理金矿含铜氰废水试验研究[D]. 于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1)
- [5]铁矿选矿高悬浮物循环水处理与回用研究[D]. 蒋文利.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6]低品位含铜金矿石堆浸工艺研究[D]. 李暑宏. 福州大学, 2018(05)
- [7]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高盐含氰废水的工艺研究[D]. 尚会建. 天津大学, 2016(11)
- [8]2015年云南选矿年评[J]. 杨玉珠,周强. 云南冶金, 2016(02)
- [9]选矿废水处理回用方法与工程应用[J]. 李洪枚. 湿法冶金, 2015(06)
- [10]乳状液膜法处理含氰废水中铜的技术研究[D]. 张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标签:金矿石论文; 活性炭吸附法论文; 聚丙烯酰胺絮凝剂论文; 水处理絮凝剂论文; 絮凝沉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