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特生物成为深交所首家网络投票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鲍婷婷[1](2018)在《网络股东大会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股东大会在股份有限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股东的出席和对决议的投票表决权的行使对股东、公司治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公司治理和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互联网对公司的发展以及公司法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网络虚拟股东大会的出现就是个很好的证明。网络股东大会在国外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但国内针对网络股东大会的研究很少,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具备召开网络虚拟股东大会的现有条件下,如何在实际中运行这一技术以及提出和完善相关立法是现阶段应该着重研究的问题,从网络股东大会适用的范围开始,到其应该以什么样的载体运行,都需要考虑。网络股东大会,从字面理解很简单,就是借助网络的渠道召开股东大会而使之区别于传统的股东大会。网络股东大会相较于传统形式的会议模式,是一次传统公司治理结合信息化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公司治理中股东大会的缺点与不足。另外作为网络股东大会的核心内容,即网络股东大会的召集程序、表决程序、最终的结果程序等都应该进行哪些具体的法律规范,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时候充分考虑我国现有制度的发展情况以及设想适合我国的未有制度,当然,所有的研究都以当下的《公司法》中的关于股东大会的规定为基本框架,突出网络股东大会的特点,在将来网络股东大会发展起来之后,对其的监督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情。尽管当下我国关于网络股东大会的实践不是很多,而且网络股东大会的发展也没有成为公司治理中股东大会的主流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其具有的各种便捷性、节约成本、即时性等特征,网络股东大会被接收作为新的股东大会形式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以及发展基础,虽然社会的信息化以一种我们可观或者可以感受的速度在发展,但是法律的发展是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下,并确实有这种需要时才会有所立法,不是所有的人和公司都会觉得发展网络股东大会是一种可以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方法,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的接受新事物,还有就是我们对网络股东大会的研究还不是非常透彻,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学术上的,研究网络股东大会实际运用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阻碍和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公司法学人的不懈努力,本文只是对网络股东大会在发展的前提下,提出自己关于解决这种会议形式中出现争议的建议,有些想法可能还不是特别成熟,因为没有实践的印证,但这些是我在做出一些研究后的观点,希望能作为推动网络股东大会发展的一点小小贡献。
彭彩惠[2](2014)在《网络投票能改善中小股东的冷漠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市场为上市公司股东设计了两种投票机制,即“用手投票”(行使表决权)和“用脚投票”(二级市场增持或抛售股票)。现有文献认为,由于中小股东用手投票参与公司决策所付出的成本与获取的收益极不对称等原因,他们只能用脚投票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此,许多学者将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定义为“理性的冷漠者”和“搭便车人”。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这一利益群体是上市公司两类代理问题的利益最大损失者,对自身的利益保护具有最大的内生激励。为了克服中小股东的投票冷漠,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治理效用,2004年12月我国制度设计者启动了广为关注的股权分置改革和网络投票制度,而网络投票克服了传统投票方式——现场出席、代理出席——成本过高等缺点。那么,这一制度安排是否有助于缓解和改善中小股东的冷漠态度吗?这一利益群体的冷漠程度又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此外,如果中小股东积极参与网络投票行使表决权,他们的意思表达是否能影响大会议案最终的结果呢?本文利用深交所2010-2013年上市公司网络投票的数据,研究议案利益敏感程度、公司盈利能力等因素对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积极性的影响。用实证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1.网络投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小股东的投票表决率,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一群体的投票表决率并不高,大股东等控制人仍然对股东大会的表决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2.在议案的利益敏感程度越高(如涉及大股东等关联方、内容包括重大资产重组等),公司的盈利能力、经营状况越差,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等情况下,中小股东参与网投的积极性越高;3.在多数情况下,中小股东的表决力量仍无法与大股东等利益方抗衡,鲜有议案结果能体现中小股东的意思表示。但在下述三种情况下,中小股东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并有可能影响议案的结果:A.股权分置改革和分类表决的使用;B.涉及大股东等关联方议案,关联方需要回避;C.股权结构分散、代理问题严重、前几大股东相互制衡等情况。现有的关于投票制度变迁、网络投票和中小股东治理作用等文献较少,作者希望本文能为这一研究领域起到可能的边际贡献。
孙云玉[3](2010)在《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证券市场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屡屡发生的中小股东权益受损现象,导致广大中小股东对市场信心不足,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尽管监管机构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并出台了很多保护中小股东的法律条款,但对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还远远没有成为上市公司的自觉行为,相同的投资者法律保护条款在不同上市公司间贯彻执行力度不同,使得投资者保护在不同上市公司间存在着个体性差异。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分为立法和执法两个层面,现有研究没有关注到在一个国家的同一个时期,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立法和司法状况完全相同,但不同公司内部治理存在差异并导致公司执行法律的自觉性的差异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基于公司层面投资者保护角度构建了度量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5-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最后,本文引入了代理成本这个中间变量,分别研究了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以及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与代理成本的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逐步提高,但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存在着显着的个体性差异;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且随着这种协调性的加强,其与公司绩效的正相关关系越显着。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能够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提高投资者信心作用于公司绩效,因此,上市公司主动加强对投资者保护,提高其内外部治理协调性无论是对于投资者权益保护还是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代激扬[4](2007)在《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关于如何健全和优化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借鉴前人公司治理制度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现状为实践情景,建立了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定性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影响,以健全和优化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和配套的政策建议。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是关于如何健全和优化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研究。主要内容有:一是比较分析国外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二是设计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三是实证分析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与运营绩效;四是研究了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变迁与问题;五是分析了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六是研究了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七是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八是关于健全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政策建议。二、研究的主要结论1.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问题既具有经典公司治理制度的一般性质,又有其特殊性传统的公司治理制度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制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从而有效监督经理人员,使其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创造企业价值。该理论的前提是公司的股东之间是同质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不同的股东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利益冲突。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不仅高度集中,而且大部分是国家所有。这种所有权结构会导致公司权力制度安排不同,各种利益主体及其在公司中的行为具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各个利益主体的公司治理目标不同。2.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但比“内部人控制”更为严重的是大股东控制问题一些学者将我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问题概括为“内部人控制”问题,或概括为“行政性内部人控制”。本论文研究认为“内部人控制”已不能完全体现中国公司治理制度的根本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和上市公司资源的掠夺和侵害问题。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本质上都是揭示谁主宰公司的问题,但这两者是不同的,从表象上来看是控制公司主体不同:是大股东还是经理人员控制。但大股东控制与内部人控制有本质上的不同,大股东控制的消极方面是利益流向大股东,中小股东利益受影响;而内部人控制受损害的是全体股东甚至包括债权人,利益流向没有持股或持股很少的经理层人员。中国的上市公司在治理制度方面有“内部人控制”问题,但比“内部人控制”更为严重的是大股东的控制问题。3.股权性质、股权结构、激励机制、经营合规性对公司绩效有显着影响实证研究表明绩效较好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明显高于绩效较差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有一定影响,绩效较好公司的平均股权集中度略高于绩效较差公司,说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对公司有一定正面影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公司绩效的关键。绩效较差公司的管理层年度报酬总额、前三名董事报酬总额、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均明显低于绩效较好公司。从高管持股情况来看,绩效较好公司在高管持股数量、持股比例和持股市值三方面都高于绩效较差公司。研究还发现独立董事薪酬激励对公司绩效作用相对较小。绩效较差公司在应收大股东欠款额、大股东欠款占其他应收款总额比例、违规处罚额和违规次数方面均高于绩效较好公司,说明公司经营合规性对公司绩效有正向影响。4、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公司治理行政化。国家作为大股东,它往往就不追求公司经济上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常常追求政治目标;(2)内部人控制严重。在国有上市公司中虽然都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形式上组成了公司治理的结构性框架,但其中大部分的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成员几乎都由原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董事会内部监督机制缺乏,董事和经理人员基本不受来自董事会内部的监督,监事会的任命也基本由大股东控制。其监督责任也流于形式,沦为管理层的“橡皮图章”;(3)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股东大会实际上成了大股东的会,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比例低;(4)激励机制严重扭曲。不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不在上市公司领取报酬,高管人员薪酬的总体水平低,股权激励弱;(5)外部治理机制弱化。市场化整体水平低,控制权市场功能扭曲,经理市场严重发育不足,中介机构功能缺失。5.制约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呈多元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导致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既有直接原因,还有深层次原因:直接原因主要表现:(1)股权分置造成公司治理动力缺失;(2)国有控股造成激励机制失效;(3)机构投资者发育不良致使约束不足;(4)公司治理方式重形式轻实质:深层原因有:(1)现行公司治理制度的理论缺陷;(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3)公司发行上市制度行政化;(4)退市制度的政府干预;(5)诚信文化和声誉机制缺失;(6)公司治理和基础制度不匹配。6.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及后果十分显着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及后果有:(1)导致优质企业境外上市;(2)影响公司的可持续经营;(3)致使证券市场过度投机;(4)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频发。7.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变迁是政府主导的强制型、渐进型、增量式的制度变迁作为一种外生性的微观制度安排,我国公司治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约束条件。西方各国公司治理制度与制度性的市场机制、法律制度存在着协调和互动,而中国的公司治理制度是从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转轨的制度和不健全的法律背景下展开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既成的法律制度存在的一定的刚性,使得我国公司治理制度与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存在着碰撞与摩擦,这些碰撞和摩擦必然加大公司治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成本。为了减少这种制度安排的成本,我国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不能是迅速而完全地打破旧体制而形成西方式公司治理制度,而是在适当维持既得利益与建立新的公司治理制度之间作出一种均衡的制度安排,从而减少制度安排过程中的社会成本。三、研究的重要观点1.任何一种公司治理制度都以一定社会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政策环境为其产生和存在条件仅试图从理论上抽象地确定出最佳公司治理制度的实践是徒劳无益的,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制度是否行之有效,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及公司股权结构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原因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的成熟程度、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的完善程度,对该国可以选择采用的公司治理制度起着制约作用。2.加强董事会作用、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公司内部治理的关键性因素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提高董事会独立性的有效方式。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着重考虑如何在现有公司构架内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关键的问题还是如何从制度设计上下功夫,使之确实能够行之有效。实际上,在我国特定的环境下,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范围应该具有明确的界定。3.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完善应从结构到机制内部到环境加以系统设计完善中国的公司治理制度不仅要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还要建立科学的治理机制;不仅要完善产权制度,更要大力培育市场机制、诚信文化和声誉机制,这些都是完善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4.保护股东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是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无论是从应然的角度还是实然的角度来看,以股东本位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的基本目标。我国在政治上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以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由于政治和经济性质,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司治理目标是利益相关者目标。但是,我国的法律规定和企业改革的实践都在朝契约主义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因此,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公司目标,是我国当前公司治理制度设计必须坚持的价值理念。5.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既有制度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既有指导理论不正确的原因也有运行方式不恰当的原因制度原因主要是:(1)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形成与一元化产权基础的固化不匹配;(2)多层次的企业治理功能与单一的权力分配制度不匹配;(3)市场治理机制与市场制度不匹配。体制原因主要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到位。理论原因主要是没有以契约理论的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公司目标和设计公司治理制度的理念基础。运行方式原因主要表现是:(1)重外部推动,轻内部改造;(2)重形式,轻机制;(3)重管理层激励,轻管理层约束;(4)重技术层面推进,轻制度层面配套。四、研究的主要创新1.运用粗糙集理论建立了一个上市企业公司绩效的评价模型由于中国上市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利润操作,用单一的盈利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等可能造成对上市企业业绩评价的失真。本研究运用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12个指标,用粗糙集原理构建了一个上市企业绩效的评价模型,模型的结果能更客观地评价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为公司治理制度的评价和设计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础。2.尝试性地从理论与操作层面构建了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合理化的评价体系使用上市企业绩效粗糙集模型分析出了中国绩效较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重要因素的数量特征,得出了绩效较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重要因素的经验数据,针对主要以单一的盈利指标为上市企业绩效作来衡量公司治理制度合理性标准而忽略公司合规性和独立性的缺陷,提出了以保护股东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为目标,使公司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尽可能对称的理论标准。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公司治理主体的可操作性,在机制与结构两个层面提出了旨在提高上市企业合规性和独立性的公司治理制度合理化的操作性评价体系。3.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境的异议股东评价权制度和分段表决制度针对中国大股东对股东大会的超强控制和对中小股东的掠夺,提出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异议股东评价权制度和分段表决制度,并指出了异议股东评价权制度的适用范围及操作程序。
苏梅[5](2006)在《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股东大会作为上市公司决策的最高权力机关,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股东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我国股东大会的执行情况来看,流通股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参会率极低,导致股东大会的实质性作用未得到真正发挥,中小股东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产生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小股东参会成本过高,没有便捷、有效的途径参与表决;二是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背景下,中小股东投票的意义不大。针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即网络投票制与分类表决制。其中,分类表决制是一种制度规定,其实施只需要在相关的规则中加以明确即可,而网络投票制的建立包括制度设计与系统建设两部分内容,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密切结合是网络投票制成功的关键。本文首先对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第二,对网络投票制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第三,对网络投票实施的各类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了最终的解决方案;第四,结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实际,对网络投票所涉及的业务规则、需求分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五,对网络投票系统规划和设计等实施环节的重要问题逐一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对网络投票实施后的情况,以及网络投票制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及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述。在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的背景下,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不尽一致,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网络投票作为一项为投资者行使股东大会表决权提供便捷、有效途径的制度安排,提高了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参与率,为分类表决制度、股权分置改革各类股东的谈判与表决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正是网络投票提供了流通股股东参与率的保障与股东间制衡的手段,各项涉及各类股东重大利益的制度创新才得以实现。
李宇[6](2004)在《健特生物深交所网络投票成功》文中认为健特生物(000416)昨日成功通过深交所网络投票系统进行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关于公司资产收购的议案》,同意公司董事会2004年11月23日与唐山港陆钢铁有限公司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书》,收购其持有的唐山港陆焦化有限公司75%的股
二、健特生物成为深交所首家网络投票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特生物成为深交所首家网络投票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股东大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网络股东大会的可行性及其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第一节 网络股东大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一、网络股东大会的概念 |
二、网络股东大会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网络股东大会的可行性 |
一、网络股东大会所需技术已基本具备 |
二、通讯表决和网络视频会议的广泛应用 |
三、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普及 |
第三节 网络股东大会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第四节 网络股东大会法律规制的总体说明 |
第二章 网络股东大会适用范围和运行载体 |
第一节 适用范围 |
第二节 运行载体 |
第三章 网络股东大会的召开 |
第一节 网络股东大会的召集主体和召集的方式 |
一、召集主体 |
二、召集方式 |
第二节 网络股东大会签到的身份验证问题 |
第三节 网络股东大会的信息披露 |
一、信息披露的方式 |
二、信息披露瑕疵或错误的责任划分 |
第四章 网络股东大会的表决和计票 |
第一节 网络股东大会的讨论和投票方式 |
一、网络股东大会的讨论方式 |
二、网络股东大会的投票、计票方式 |
第二节 网络股东大会表决效力以及表决变更、撤销的处理情形 |
一、表决的效力 |
二、表决变更、撤销的处理情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网络投票能改善中小股东的冷漠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传统投票与网络投票 |
1.3.2 中小投资者与“理性的冷漠” |
1.3.3 分类表决、回避制度与普通议案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投票制度变迁和现实案例 |
2.1 传统投票制度的发展历程 |
2.1.1 现场出席、委托出席以及相关案例 |
2.1.2 征集投票权与相关案例 |
2.2 网络投票的建立与制度安排 |
2.2.1 网络投票制度建立 |
2.2.2 沪、深交易所网络投票制度安排 |
2.3 网络投票制度的现实运用 |
2.3.1 网络投票制度的普及推广 |
2.3.2 网络投票第一股——首旅股份 |
2.3.3 网络投票否决议案——清华同方 |
第三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
3.1 文献回顾与述评 |
3.1.1 代理问题研究 |
3.1.2 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
3.1.3 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治理效应 |
3.1.4 网络投票制度研究 |
3.2 研究假设 |
第四章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说明 |
4.1 数据来源与会议描述 |
4.1.1 股东大会召开情况 |
4.1.2 现场投票与网络投票出席人数 |
4.1.3 议题内容与表决结果 |
4.2 变量定义 |
4.3 研究方法说明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描述性结果分析 |
5.2 哪些因素会降低中小股东的冷漠程度? |
5.3 扩展性测试 |
第六章 网络投票在何种情况下发挥效用呢? |
6.1 深国商网络投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 |
6.2 代理成本严重与中小股东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
6.3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博弈 |
6.4 “用手投票”失败后会“用脚投票”吗? |
第七章 相关讨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科研成果 |
(3)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结构 |
1.5 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局限性 |
2 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分析 |
2.1 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的理论分析 |
2.2 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理 |
3 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衡量标准和现状分析 |
3.1 投资者保护程度的衡量指标 |
3.2 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现状分析 |
4 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 |
4.1 实证研究假设 |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4.3 变量定义 |
4.4 样本描述性统计 |
4.5 回归方程和实证结果分析 |
5 稳定性检验 |
5.1 研究思路与模型设计 |
5.2 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的回归分析 |
5.3 代理成本与内外部治理协调性的回归分析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全文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清单 |
后记 |
(4)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1章 总论 |
1.1 研究的问题与背景 |
1.2 研究的目标与假定 |
1.3 研究的对象与思路 |
1.4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5 研究的方法与资料 |
第2章 公司治理制度的理论回顾与借鉴 |
2.1 公司治理制度的研究述评 |
2.2 公司治理制度的基础理论 |
2.2.1 企业的合约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现代产权理论 |
2.3 公司治理制度的直接理论 |
2.3.1 金融模式论 |
2.3.2 市场短视论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4 内部人控制理论 |
第3章 国外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比较分析 |
3.1 市场导向型制度模式 |
3.1.1 市场导向型制度模式的结构框架 |
3.1.2 市场导向型制度模式的主要特征 |
3.1.3 市场导向型制度模式的形成原因 |
3.2 网络导向型制度模式 |
3.2.1 网络导向型制度模式的结构框架 |
3.2.2 网络导向型制度模式的主要特征 |
3.2.3 网络导向型制度模式的形成原因 |
3.3 家族控制型制度模式 |
3.3.1 家族控制型制度模式的结构框架 |
3.3.2 家族控制型制度模式的主要特征 |
3.3.3 家族控制型制度模式的形成原因 |
3.4 国外公司治理制度模式的评价 |
3.4.1 对市场导向型制度模式的评价 |
3.4.2 对网络导向型制度模式的评价 |
3.4.3 对家族控制型制度模式的评价 |
3.5 国外公司治理制度模式研究启示 |
第4章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4.1 公司治理制度的相关概念 |
4.1.1 公司治理的概念界定 |
4.1.2 公司治理制度的概念内涵 |
4.1.3 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界定 |
4.1.4 公司治理机制的概念内涵 |
4.1.5 公司治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
4.1.6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 |
4.2 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因素 |
4.2.1 法律体系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 |
4.2.2 股权性质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 |
4.2.3 市场模式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 |
4.2.4 文化传统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 |
4.2.5 经济转轨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 |
4.2.6 信息披露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 |
4.3 公司治理制度的主体及行为分析 |
4.3.1 控股股东行为与公司治理制度 |
4.3.2 非控股股东行为与公司治理制度 |
4.3.3 经营者行为与公司治理制度 |
4.4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的理论与目标选择 |
4.4.1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的理论选择 |
4.4.2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的目标选择 |
4.5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合理化评价体系 |
4.5.1 衡量公司治理制度合理化的方法 |
4.5.2 公司治理制度合理化的理论标准 |
4.5.3 公司治理制度合理化的操作性标准 |
第5章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与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 中国上市企业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1 中国上市企业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
5.1.2 中国上市企业运营绩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3 中国上市企业运营绩效评价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论 |
5.2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与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5.2.1 股权性质与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5.2.2 股权结构与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5.2.3 激励机制与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5.2.4 经营合规性与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5.3 实证分析结论 |
第6章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变迁与问题 |
6.1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变迁的特征 |
6.1.1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变迁的历程 |
6.1.2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变迁的特征 |
6.1.3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变迁的约束条件 |
6.2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6.2.1 公司治理行政化 |
6.2.2 内部人控制严重 |
6.2.3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
6.2.4 激励机制严重扭曲 |
6.2.5 外部治理机制弱化 |
第7章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 |
7.1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直接原因 |
7.1.1 股权分置造成公司治理动力缺失 |
7.1.2 国有控股造成激励机制失效 |
7.1.3 机构投资者发育不良致使约束不足 |
7.1.4 公司治理方式重形式轻实质 |
7.2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深层原因 |
7.2.1 现行公司治理制度的理论缺陷 |
7.2.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
7.2.3 公司发行上市制度行政化 |
7.2.4 退市制度的政府干预 |
7.2.5 诚信文化和声誉机制缺失 |
7.2.6 公司治理和基础制度不匹配 |
第8章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 |
8.1 导致优质企业境外上市 |
8.2 影响公司的可持续经营 |
8.3 致使证券市场过度投机 |
8.4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频发 |
第9章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 |
9.1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的原则 |
9.1.1 股东利益的保护原则 |
9.1.2 股东的平等待遇原则 |
9.1.3 权力制衡原则 |
9.1.4 激励与约束原则 |
9.1.5 信息披露原则 |
9.2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 |
9.2.1 股权结构的设计 |
9.2.2 董事会结构设计 |
9.2.3 监事会的职责再造 |
9.2.4 完善各类投票规则 |
9.3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环境设计 |
9.3.1 加快培育控制权市场 |
9.3.2 大力发展经理人才市场 |
9.3.3 提高中介机构执业素质 |
9.3.4 完善上市企业的法律制度 |
第10章 健全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
10.1 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调整 |
10.2 深化股权分置后期配套改革 |
10.3 尽快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10.4 规范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 |
10.5 建立股东的直接退出机制 |
10.6 强化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 |
第11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1.1 研究结论 |
11.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
1.2 研究路线和内容 |
第二章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作用及现状 |
2.1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地位和作用 |
2.1.1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地位 |
2.1.2 公司治理与股东大会 |
2.1.3 投资者关系管理与股东大会 |
2.2 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现状 |
2.2.1 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比例低 |
2.2.2 中小股东参会比例低的原因分析 |
2.3 股权分置 |
2.3.1 股权分置概述 |
2.3.2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具体表现 |
2.3.3 股权分置弊端的分析 |
2.4 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及其对中小股东的侵害 |
2.4.1 大股东侵害行为的现实分析 |
2.4.2 大股东侵害行为的理论分析:投票权的非完备性 |
2.5 股东大会投票权非完备性实证分析 |
2.5.1 招商银行发行可转债风波 |
2.5.2 电广传媒“以股抵债”案例 |
2.6 小结 |
第三章 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制度的提出 |
3.1 流通股股东参与股东大会相关因素分析 |
3.1.1 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分析 |
3.1.2 影响社会公众股股东参与表决的因素 |
3.1.3 流通股参与率是类别表决的基础 |
3.2 境外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的经验 |
3.2.1 美国的网络投票 |
3.2.2 日本电子代理投票平台概要 |
3.2.3 境外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的发展简况 |
3.3 在中国实现网络投票制的可行性分析 |
3.3.1 网络投票制涉及的法律问题 |
3.3.2 技术发展为网络投票创造了可行性 |
3.4 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发挥股东大会作用 |
3.4.1 解决流通股股东表决效力的问题——分类表决 |
3.4.2 解决流通股股东参会率的问题——网络投票 |
3.4.3 分类表决制度与网络投票制度应当配套推出 |
3.5 网络投票制的确立 |
3.5.1 《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 |
3.5.2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工作指引(试行)》 |
3.6 小结 |
第四章 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制的研究 |
4.1 网络投票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 |
4.1.1 网络投票实施方案——业务与技术的结合 |
4.1.2 网络投票实施关注的业务问题 |
4.1.3 网络投票实施需考虑的技术问题 |
4.1.4 网络投票业务运作机制的安排 |
4.2 网络投票可供选择的业务方案 |
4.2.1 网络投票渠道的比较 |
4.2.2 身份认证方式的比较 |
4.2.3 密码采集方式的比较 |
4.3 网络投票实施方案的确定 |
4.3.1 面向参与各方的调查 |
4.3.2 调查结论综述 |
4.3.3 最终确定的网络投票实施方案 |
4.4 小结 |
第五章 深交所网络投票系统分析 |
5.1 总体业务方案 |
5.1.1 网络投票总体业务架构及流程 |
5.1.2 网络投票业务相关角色 |
5.1.3 网络投票总体方案概述 |
5.2 交易系统投票业务方案 |
5.2.1 交易系统投票操作 |
5.2.2 各类型议案投票的规定 |
5.2.3 跨市场配售股份的网络投票 |
5.3 互联网系统投票 |
5.3.1 互联网系统投票 |
5.3.2 身份认证 |
5.3.3 互联网投票 |
5.4 实施细则 |
5.4.1 深交所就网络投票发布实施细则 |
5.4.2 网络投票实施细则 |
5.4.3 身份认证实施细则 |
5.4.4 实施细则中对重要业务问题的规定 |
5.5 小结 |
第六章 深交所网络投票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
6.1 深交所网络投票系统总体规划 |
6.1.1 深交所网络投票系统功能划分 |
6.1.2 网络投票系统架构 |
6.2 交易系统投票 |
6.2.1 交易系统投票系统实施规划 |
6.2.2 利用交易系统进行网络投票,对交易业务的影响 |
6.2.3 交易系统投票加强防抵赖、防篡改及异常情况的措施 |
6.3 密码采集系统 |
6.3.1 密码采集系统功能模块 |
6.3.2 服务密码管理各子系统及业务衔接 |
6.3.3 密码管理系统 |
6.4 CA 认证系统 |
6.4.1 CA 简介 |
6.4.2 CA 组成 |
6.4.3 CA 认证系统架构 |
6.5 互联网投票系统 |
6.5.1 互联网投票系统功能模块 |
6.5.2 系统总体结构 |
6.5.3 系统技术路线与体系结构 |
6.6 表决结果的计算及相关数据处理 |
6.6.1 投票数据合并计算的处理流程 |
6.6.2 相关数据表 |
6.7 网络投票制度实施的安排 |
6.7.1 网络投票制度推出的测试与宣传 |
6.7.2 针对股权分置改革所进行的准备工作 |
6.8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实施情况 |
7.1.1 网络投票制极大地提高了流通股股东的参会率 |
7.1.2 其它实施情况 |
7.1.3 网络投票实施后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及反思 |
7.2 网络投票是股权分置改革实施的基础平台 |
7.3 网络投票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论文: |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四、健特生物成为深交所首家网络投票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股东大会问题研究[D]. 鲍婷婷.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2]网络投票能改善中小股东的冷漠吗?[D]. 彭彩惠. 厦门大学, 2014(08)
- [3]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协调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D]. 孙云玉. 暨南大学, 2010(10)
- [4]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研究[D]. 代激扬. 西南大学, 2007(06)
- [5]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研究[D]. 苏梅. 天津大学, 2006(01)
- [6]健特生物深交所网络投票成功[N]. 李宇. 中国证券报, 2004
标签:内部人控制论文; 网络投票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