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融,诗意浓浓——古诗中理性有趣的诗情鉴赏

情理交融,诗意浓浓——古诗中理性有趣的诗情鉴赏

一、情理交融诗味浓——古代诗歌中的理趣诗赏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蕾[1](2019)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评论的重要工具、方法及考量指标,“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审美的基本构造和解读形式,且诸多范畴当中,“趣”是一个涵义较广且深邃复杂的美学范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画论书论等艺术中举足轻重,建构中国古典美学需要对它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论文采取具体范畴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纵向梳理“趣”的发展,探究“趣”的审美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具体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趣”的渊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阐释“趣”字的非审美之义的变化,进而探讨“趣”的审美涵义。其次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从道、禅两家的角度论述“趣”的思想来源。第二部分:纵向梳理“趣”的发展历程,选取最有时代特征“趣”的表现进行论述。先秦两汉时期,“趣”作为非审美义的使用;魏晋时期,“趣”作为审美涵义走进人物品评和文艺批评当中;唐宋时期,“趣”作为审美涵义的成熟,“趣”作为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品评的标准;明清时期,文论、诗论、词论、画论、书论更将“趣”作为一个审美的核心概念加以广泛的应用。从这里我们能较为清晰地把握趣发展的脉络。第三部分:从“趣”的具体表现形态出发,重点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情趣”、“理趣”、“天趣”、“生趣”、“雅趣”、“谐趣”,从而对趣的审美特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这是本篇论文探讨的重点。第四部分:以前三部分的理论溯源与发展为基础,探究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理论价值与理论意义,促进当代中国美学理论范畴体系的发展,为趣范畴的现代意义寻找栖息之地。

黄金华[2](2013)在《宋代文论“理趣”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文论中,对“理趣”能否纳入文论范畴没有公论。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宋代文论中“理趣”范畴的形成过程及原因,“理趣”范畴的审美特征来说明:“理趣”作为“趣”范畴的衍生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是判断诗歌说理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在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中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为此,论文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理趣”范畴在宋代文论中的成型。“理趣”这一说法在宋人论人、论文、论画甚至论读书中大量存在。作为文论审美范畴,它在宋前品人论禅中得到衍化,北宋赏文论画中初步成型,南宋评诗论文中正式确立。二、宋代文论中“理趣”范畴的形成原因。宋代“理趣”范畴在文学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以理入诗的文学传统是其内部继承性,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与宗教哲学背景、特有的士大夫文化性格则是其外部推动力。三、宋代文论中“理趣”范畴的审美特征。理念的形象化是理趣托理的载体和基本特征,说理的自然化是理趣言理的方式和语言风格;思理的风趣化是理趣得理的支撑和思维机制;人生的审美化是理趣传理的指向和总体感受。四、宋代文论中“理趣”范畴对当代文学创作及批评的启示。

聂垚[3](2012)在《韩国诗话《诗家点灯》唐宋诗举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韩国诗话《诗家点灯》,作者李圭景,问世于1850年,十一卷,1392则,每则皆有一个主题宗旨,并由题名概括。《诗家点灯》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诗歌文化的随笔体诗话着作,继承了我国传统诗话体裁“论述诗歌兼及其人其事”的写作特征,对中国和韩国古代诗歌作品文献、思想内涵、诗人轶事等作了全面的研究。“诗家点灯”字面涵义取“孤灯一点是吾师”句,采用引据、考证、训诂、诠释、点评等多种论述方法,汇聚了中国、朝鲜古代诗人、诗作、轶事的辑佚和评点,并兼收对绘画、书法、宗教、天文、地理、风俗、舞蹈、名物等的考察,内容详实、见解独特,同时又包罗万象。李圭景在《诗家点灯》中,对唐宋诗歌进行了摘录、笺释、品藻、鉴诫、正名、正讹、辨体等,考释了唐宋诗人士大夫豪俊、轻狂、不遇、颖悟、激赏、闲适、寄赠、知遇、登览、纪梦、隐逸、吊古、伤悼等等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考察了唐宋名物、书、画、茶、酒、社会风俗等多种艺术文化。李圭景在汲取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朝鲜本民族“真、善、美”的审美理想。本论文以《诗家点灯》所辑的唐宋诗歌作品、诗话为文本研究基础,重点对这些文献作了注释、评点和鉴赏;探讨了其中的诗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并对唐宋诗歌作品的创作形式、思想、内容及与之相关的文人轶事、社会时代背景作了大篇幅的阐述,重新评估了唐宋诗学理论体系,向上可以追溯至远古、秦汉,向下则涵盖至明、清诗坛,深化了对唐宋诗歌的动态考察;运用“推源溯流、返归文本、知人论世、文化审美”等多种诗学理论和方法,对诗歌作品的思想渊源、创作过程、艺术构思、审美风格、社会背景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本论文以《诗家点灯》中唐宋诗学文献为文本研究基础,结合我国和古代韩国历代诗歌作品、诗学文献和史学研究资料,对《诗家点灯》中的唐宋诗歌文献作了详细的注释和评点,这是本论文最大的学术价值所在,并从唐宋诗学理论和社会文化背景两个角度出发,对《诗家点灯》中的唐宋诗歌作品和诗学理论作全面的探讨和阐释,具体细化为以下八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第二章是针对《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创作形式的诠释,以诗作中的“炼字”、“声律”、“诗体”和“诗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辨析了我国传统诗歌创作形式理论与李圭景诗学理论的异同;第三章以唐宋诗人“体物——触境——趣向——颖悟”为线索,对《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创作心理作了相关探究;第四章具体阐释了《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作品“清新自然、疏野沉着、高韵天放、清警醒世、才情理致”等艺术风格;第五章对《诗家点灯》中的唐宋诗歌文本作品作了品藻和鉴赏,分为“诗作考释”、“摘句鉴赏”、“诗作文字游戏研究”、“诗作比较研究”;第六章考释了唐宋诗人的“政治理想”、“恋爱婚姻”、“交游酬赠”、“诗坛轶事”,以此解读唐宋诗人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第七章从唐宋诗人的诗学思想渊源入手,对唐宋时期的“儒”、“道”、“佛”思想作了重新评估;第八章是对《诗家点灯》中唐宋社会文化现象的综合考察,对绘画艺术、书法作品、诗酒文化、品花传统、科举入仕等作了总结研究。由此,本论文完成了对《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文献的诠释和研究。

杨秀平[4](2012)在《宋诗话中“趣”范畴的研究》文中认为“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审美范畴,是在宋代确立成型的。宋人大量以“趣”评诗,并在广泛以“趣”评诗的同时,宋代诗论家们对趣予以进一步的理论阐释和提升,使它作为文学的审美准则首次被推广开来。宋诗话作为这一时期的新兴的文学批评样式,其美学思想集中的反映了这一美学范畴。当今美学界对诗话的研究主要从诗话的整理、专书专家研究的开展及一般综论性研究之上,对其美学思想的整体性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将从“趣”范畴入手,采取具体范畴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由内而外地分析形态、总结特征、探讨背景与时代意义,以期在整体研究上弥补当前诗话研究的一些欠缺。一、引言:归纳总结了当前诗话研究、“趣”范畴研究的现状,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趣”范畴生成的简要梳理,概括它的含义与特征,构成全文的理论前提。二、正文:论文分四个部分进行探讨(一)“趣”在宋诗话的成型。这部分对“趣”在诗话中的出现形态进行梳理与分析,它首先出现在作家的创作当中,其次出现在作品的赏析当中,再次还常常出现在作文的品评当中。可谓是一时蔚为大观的景象。(二)宋诗话中“趣”的美学特征的阐释。这一部分是论文探讨的重点,本文着重对“奇趣”与“天趣”、“理趣”与“风趣”、“意趣”与“兴趣”等六个不同审美形态的“趣”的二级范畴进行分析,从而使人们深刻了解“趣”在诗话中的独特审美特征。(三)宋诗话中“趣”的美学特征的成因探析。这部分从“趣”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趣”与中国哲学传统、特有的文人文化的紧密联系来进一步挖掘它的美学特征的时代意义。(四)宋诗话中“趣”的美学特征的独特贡献。由于时代的影响,“趣”作为一种审美境界被当时的人们所追捧,进而作为一种人生境界被他们所憧憬。

曹保顺[5](2008)在《情理交融诗味浓——古代诗歌中的“理趣诗”赏析》文中研究说明携手高中一线优秀教师,近距离触摸高中教材,答疑指津,营造新课标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课堂。"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一般说来,说理与诗歌,尤其与"有趣",就像油与水,是互不融合的。诗中要讲道理,就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可是在琳琅满目的古代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就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理趣"诗,不像玄学家和道学家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像

彭敏[6](2005)在《论苏轼绝句》文中认为苏轼的诗歌是宋代诗歌创作的最高典范。他的诗歌众体皆备,其中绝句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艺术成就杰出。他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自成一体,大胆创新,为宋代绝句树立了创作的典范,使宋代绝句呈现出与唐代绝句不同的风貌。历代论述苏轼诗歌创作的多注重其古体诗、律诗,很少系统、全面阐述苏轼绝句的。本文对苏轼绝句的内容和艺术特征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苏轼绝句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按照政治讽喻、写景咏物、抒发情怀、哲理禅趣、酬唱赠答五大类分别细致地分析,由此总结出苏轼绝句内容上的五个特点,并根据其内容的风格将苏轼绝句创作以“乌台诗案”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第二部分从内在结构入手分析苏轼绝句的艺术特征,对苏轼绝句的章法特色、议论手法、讽刺手法进行了分析,指出苏轼在绝句中大量用俗字、叠字,将议论手法融入绝句,使绝句的功能进一步扩大;讽刺手法的运用使苏轼绝句具有幽默诙谐的意味。第三部分将苏轼绝句与唐代及同代代表作家的绝句进行比较,指出苏轼绝句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杜甫、白居易和杜牧等,其绝句对黄庭坚等后学者有着巨大的影响。

曹保顺[7](2004)在《情理交融诗味浓——古代诗歌中的理趣诗赏析》文中研究表明 顾名思义,理趣是既说理而又有趣。一般说来,说理与诗歌,尤其与“有趣”,就像油与水,是互不融合的。诗中要讲道理,就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可是在琳琅满目的古代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就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这些理趣诗,不像玄学家和道

刘永红[8](2002)在《诗筑的远离 ——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诗语形态解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运用符号美学的语用原理,在现实—语言—人的三维结构和文化大语境、语言发展状况和个人语言能力的互动机制场景中,解析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语言形态、“意—象—言”矛盾和审美构成,以突破对文学语言的静态分析或过多依赖社会背景来解读诗歌,尤其是象征诗歌的弊端。在论述中,既有史的梳描,更重代表性个案的分析。 全文共五章。 导论部分简述象征诗语的构成方式、结构模式、在“意—象—言”矛盾中的功能和位置,简述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语的研究现状和偏向,提出解析象征诗语的角度。 第一章分析象征诗派的源与流、共性与个性、传播与接受,我国象征派诗语的特点、得失和影响。 第二章以李金发为线索,分析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在象征诗语移植期的探索:诗语呈私人化形态,又由于手法上的“远取譬”和诗观上的纯诗倾向,生造诗语,导致象征诗的朦胧、晦涩、颓废,长期处于非主流位置。 第二章以戴望舒为线索,分析中国30年代现代涛派在使象征诗筑民族化道路上的实验和经验。他们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既反对“从心造象”,又不赞成过分的“格律化”,几改其诗语形态,为情造文,使象征诗语向生活适度下降、向传统适当靠近,使诗语在对文言精粹和西方精华的适度吸收中走向新的散文化,口语化,成为中国新诗成熟的标志。 第四章以九叶诗派为线索,重点分析他们对中西现代(象征)诗派的吸收与发展,形成现实、象征、玄学的全新诗观和智性化诗语形态并被誉为“深沉的河”的诗学成就及其实践意义。 第五章在符号美学的语用视野中,阐说象征、象征诗语的一般构成,解析象征诗语形态的筑造原理和“造象”过程,理出象征诗语的五条筑造方式:寄托、通感(契合、并感)、暗示、变形、戏剧化。 结语认为,作为语言的艺术,诗歌注定要受到语言的纠缠。中国新诗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但诗语的建设仍在趋向成熟的道路上艰难地自塑着,热切需要诗论家、诗人语言意识的觉醒和诗语艺术的探索来催化,来加速她的孕育过程。

二、情理交融诗味浓——古代诗歌中的理趣诗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理交融诗味浓——古代诗歌中的理趣诗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对“趣”的理论性研究
        (二)对“趣”的不同形态的考察研究
        (三)对不同时期文论家“趣”论思想研究
        (四)针对“趣”在某个时期的系统研究
        (五)对“趣”的比较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趣”的基本内涵及思想来源
    第一节 “趣”的词源学考察
        一、“趣”的非审美涵义
        二、“趣”的审美涵义
    第二节 “趣”的主要思想来源
        一、道家的启迪
        二、佛家的启示
        三、儒家的影响
第二章 “趣”美学范畴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趣”作为美学范畴前的衍化
        一、先秦两汉时期“趣”的使用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趣”作为审美之义的运用
    第二节 唐宋时期“趣”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
        一、唐代诗人对“趣”的运用提升
        二、宋诗评之趣
    第三节 明清时期“趣”成为核心的审美范畴
        一、文论领域之趣
        二、其他领域之趣
第三章 “趣”的表现形态及美学内涵
    第一节 情趣与理趣
        一、情趣
        二、理趣
    第二节 天趣与生趣
        一、天趣
        二、生趣
    第三节 雅趣与谐趣
        一、雅趣
        二、谐趣
第四章 “趣”范畴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
    第二节 张扬自由的主体灵性
    第三节 倡导艺术审美的多样化
    第四节 艺术审美作用的中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宋代文论“理趣”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趣”范畴在宋代文论中的成型
    第一节 宋前衍化
        一、“理趣”二字释义
        二、“理趣”品人论禅
    第二节 北宋成型
        一、“理趣”作为批评观念的产生
        二、“理趣”作为审美准则的孕育
    第三节 南宋确立
        一、“理趣”作为批评观念的繁盛
        二、“理趣”作为审美准则的标树
第二章 宋代文论“理趣”范畴的成因探析
    第一节 说理精神的文学渊源
        一、以理入诗的早期觉察
        二、以理入诗的品格设定
    第二节 宋代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培育
        一、君主佑文政策和儒治思想的确立
        二、文士理性思辨和个性色彩的高扬
    第三节 宋代禅宗和理学兴盛的推动
        一、拈花微笑 以心传心
        二、吟咏情性 观物穷理
    第四节 宋代士大夫文化人格的追求
        一、拳拳立言 挺立士风
        二、放眼天下 归于自我
第三章 宋代文论“理趣”范畴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理念的形象化
        一、不涉理路 不落言筌
        二、托物言理 拈形示下
    第二节 说理的自然化
        一、发自中节 声自成文
        二、大匠运斤 无斧凿痕
    第三节 思理的风趣化
        一、谈笑谐虐 曲尽其妙
        二、初省不解 终得喜感
    第四节 人生的审美化
        一、心淡无着 与物常欣
        二、吟咏讽诵 孔颜之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韩国诗话《诗家点灯》唐宋诗举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中韩古代历史文化交流
        1.1.2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概况
        1.1.3 中国古代诗话研究概况
        1.1.4 韩国汉语诗话写作概况
        1.1.5 韩国诗话《诗家点灯》
    1.2 《诗家点灯》作者简介
        1.2.1 生平简介
        1.2.2 家学渊源
        1.2.3 实学思想
    1.3 《诗家点灯》之整体诗学体系阐释
        1.3.1 趣向文学观
        1.3.2 缘情本质论
        1.3.3 自然审美论
        1.3.4 颖悟创作论
        1.3.5 至味鉴赏论
    1.4 《诗家点灯》视域中的唐宋诗举证研究
        1.4.1 推源溯流
        1.4.2 返归文本
        1.4.3 知人论世
        1.4.4 文化审美
    1.5 选题研究综述
        1.5.1 选题研究意义
        1.5.2 学术研究背景
        1.5.3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第2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创作形式诠释
    2.1 炼字辨
        2.1.1 方言入诗
        2.1.2 典故引证
        2.1.3 语义辨析
    2.2 声律论
        2.2.1 和韵源头
        2.2.2 助词入韵
        2.2.3 谐拗辨析
        2.2.4 重韵问题
    2.3 诗体论
        2.3.1 诗体衍变
        2.3.2 乐府之论
        2.3.3 律诗品藻
        2.3.4 论西昆体
    2.4 诗病论
        2.4.1 一味摹古
        2.4.2 喻词重复
        2.4.3 陈袭经典
        2.4.4 诗人格言
第3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创作心理探究
    3.1 体物论
        3.1.1 取材生活
        3.1.2 细求毫端
        3.1.3 如见如闻
    3.2 触境说
        3.2.1 触境写景
        3.2.2 触境生情
        3.2.3 触境酿诗
    3.3 趣向论
        3.3.1 随世随缘
        3.3.2 摹唐风趣
        3.3.3 晚唐遗响
    3.4 颖悟论
        3.4.1 天禀奇才
        3.4.2 点砾成金
        3.4.3 刹那取诗
第4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风格表现
    4.1 清新自然
        4.1.1 悠然返归
        4.1.2 栖居自然
        4.1.3 隐逸真乐
    4.2 疏野沉着
        4.2.1 淳朴平淡
        4.2.2 沧桑感悟
        4.2.3 清健幽雅
    4.3 高韵天放
        4.3.1 崇高典雅
        4.3.2 清悠怀古
        4.3.3 高古简洁
    4.4 清警醒世
        4.4.1 以俗为戒
        4.4.2 以古为鉴
        4.4.3 警世格言
    4.5 才情理致
        4.5.1 贯通古今之学
        4.5.2 随机应变之才
        4.5.3 玲珑剔透之思
第5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作品鉴赏
    5.1 唐宋诗作考释类
        5.1.1 民间传说类
        5.1.2 诗歌意象类
        5.1.3 经典重估类
        5.1.4 名物考释类
    5.2 唐宋诗作摘句鉴赏类
        5.2.1 隽永活脱的清新诗风
        5.2.2 沉郁悲壮的壮阔诗风
        5.2.3 负奇尚气的江湖诗风
        5.2.4 质朴逸韵的离骚诗风
        5.2.5 感时伤逝的简澹诗风
        5.2.6 隽永雅致的幽美诗风
    5.3 唐宋诗作文字游戏说
        5.3.1 谑而不虐
        5.3.2 “隐语”的象征意义
        5.3.3 纯粹的文字游戏
    5.4 唐宋诗作比较研究
        5.4.1 相同的诗料,不同的抒写
        5.4.2 相似的风景,不同的心境
        5.4.3 不同的时代,相同的襟怀
第6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人考察
    6.1 政治理想论
        6.1.1 君臣思贤:蓄势待发的沉潜期
        6.1.2 君臣相遇:初出茅庐的创业期
        6.1.3 君臣契合:兼济天下的辉煌期
        6.1.4 君臣分裂:壮志难酬的瓶颈期
        6.1.5 君臣重塑:出世入世的自觉期
    6.2 恋爱婚姻观
        6.2.1 唐代婚俗文化传统与衍变
        6.2.2 唐代诗人个性化的婚恋追求
        6.2.3 唐代诗人自由的婚恋理想
        6.2.4 唐代诗人尚俭的生活理念
        6.2.5 唐代诗人悲天悯人的生命意识
    6.3 交游酬赠篇
        6.3.1 交游轶事
        6.3.2 酬赠研究
    6.4 诗坛轶事考
        6.4.1 随缘处世的乐天精神
        6.4.2 驰骋沙场的仕途经历
        6.4.3 托物言志的咏物意象
第7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人思想探寻:“儒证”、“佛用”、“道化”调和互补
    7.1 儒家涉世的人文关怀精神
        7.1.1 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建构
        7.1.2 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7.1.3 孝悌为先的群体生存意识
        7.1.4 乐天知命的理想人格追求
    7.2 佛、道“无为而有味”的审美哲思
        7.2.1 “忘其形迹、神游天地”的逍遥意境
        7.2.2 “直觉体悟、内心自省”的空灵意境
        7.2.3 “净心观照、无所欲求”的淡泊意境
        7.2.4 “闲适本性、自由自在”的超脱意境
第8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社会生活面面观
    8.1 绘画艺术:诗画互见
        8.1.1 绘画流变简析
        8.1.2 唐宋画家品评
        8.1.3 绘画鉴赏研究
    8.2 书法作品:奇肆漫妙
        8.2.1 书法家风格一瞥
        8.2.2 墨王介绍
        8.2.3 墨宝逸事
    8.3 诗酒文化:醇美自由
        8.3.1 古代酒文化的传统习俗
        8.3.2 诗酒狂放、自由的精神
    8.4 品花传统:君子人格
        8.4.1 理想品格的象征
        8.4.2 思想情感的寄托
        8.4.3 闲情逸致的诗料
    8.5 科举入仕:兼济天下
        8.5.1 唐宋科举制度
        8.5.2 唐宋科举习俗
        8.5.3 唐宋士子的科举之路
    8.6 唐宋社会文化现象综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论文作者简介
后记

(4)宋诗话中“趣”范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从非审美形态看“趣”的源头意义
    二、从审美形态看“趣”的演化
第一章 “趣”在宋代诗话的成型
    第一节 “趣”在作家创作中的出现
    第二节 “趣”在作品赏析中的出现
    第三节 “趣”在作文标准中的出现
第二章 宋诗话中“趣”的美学特征阐释
    第一节 “奇趣”与“天趣”
    第二节 “理趣”与“风趣”
    第三节 “意趣”与“兴趣”
第三章 宋诗话中“趣”的美学特征的成因探析
    第一节 “趣”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趣”的美学特征的传统内涵
        一、儒释道情怀:对传统哲学的继承
        二、文人传统情结:文人艺趣与“君子固穷”
第四章 宋诗话中“趣”的美学特征的独特贡献
    第一节 “趣”作为一种审美境界
    第二节 “趣“作为一种人生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论苏轼绝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绪论
1. 苏轼绝句内容论
    1.1 苏轼绝句的题材内容
        1.1.1 政治讽喻
        1.1.2 写景咏怀
        1.1.3 抒发情怀
        1.1.4 哲理禅趣
        1.1.5 酬唱赠答
    1.2 苏轼绝句的内容特点
        1.2.1 诗题的散文化
        1.2.2 题材内容的日常生活化
        1.2.3 富有哲理含蓄蕴藉
        1.2.4 表现奇趣诙谐幽默
    1.3 苏轼绝句的分期
2. 苏轼绝句艺术特征论
    2.1 苏轼绝句的内部特征
        2.1.1 章法形式
        2.1.2 转笔技法
        2.1.3 用字特色
    2.2 苏轼绝句的议论化
        2.2.1 议论内容
        2.2.2 议论方法
    2.3 苏轼绝句的讽刺手法
        2.3.1 讽刺类型
        2.3.2 讽刺手法
3. 苏轼绝句对前代绝句的继承发展和对同代绝句的影响
    3.1 苏轼绝句对前代绝句的继承发展
    3.2 苏轼绝句对同代绝句的影响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语

(8)诗筑的远离 ——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诗语形态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中西交汇中酌象征诗语
    一、 象征简释
    二、 象征主义
    三、 象征诗语
第二章 象征诗语的移植期——李金发与私人化语态
    一、 文化语境
    二、 语言场景
    三、 私人化语态
第三章 象征诗语的繁盛期——戴望舒与散文化语态
    一、 诗坛背景
    二、 诗语主张
    三、 散文化语态
第四章 象征诗语的多元期——九叶诗派与智性化语态
    一、 诗艺探索
    二、 语言场景
    三、 智性化语态
第五章 象征诗语的审美构成
    一、 现象分析
    二、 构成原理
    三、 常用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四、情理交融诗味浓——古代诗歌中的理趣诗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趣”研究[D]. 王蕾.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2]宋代文论“理趣”范畴研究[D]. 黄金华. 湖北民族学院, 2013(12)
  • [3]韩国诗话《诗家点灯》唐宋诗举证研究[D]. 聂垚. 吉林大学, 2012(08)
  • [4]宋诗话中“趣”范畴的研究[D]. 杨秀平. 西南大学, 2012(01)
  • [5]情理交融诗味浓——古代诗歌中的“理趣诗”赏析[J]. 曹保顺. 读与写(高中版), 2008(05)
  • [6]论苏轼绝句[D]. 彭敏. 新疆师范大学, 2005(11)
  • [7]情理交融诗味浓——古代诗歌中的理趣诗赏析[J]. 曹保顺. 中学生读写, 2004(12)
  • [8]诗筑的远离 ——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诗语形态解析[D]. 刘永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情理交融,诗意浓浓——古诗中理性有趣的诗情鉴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