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与写作试题有奖征答(论文文献综述)
许明明[1](2019)在《高二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有科学家提出失明症以及从卫生系统的角度等方面得出了学习困难这个核心专业名词。1962年,美国心理学家柯克正式提出这一概念,从而有了后面的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但现在关于它的研究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同时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广泛。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很看重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社会而言,它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使一个国家长期站在世界前列;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它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希望;对于学校来说,是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本人而言,学生自身的发展好坏,是关乎能否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能否更好地服务这个社会,是关于他们自己未来生活能否幸福的关键。根据相关研究,17%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有学习困难,尤其是各学段的毕业生。由于学习内容更深更综合,更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其中的学困生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缺乏信心,对现在的处境感到困窘或尴尬,甚至还可能出现自杀倾向。这种情况的出现致使他们整天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荒废个人学业,不仅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还可能诱发诸多社会问题。中考之后,这些学生经过了一年的高中学习生活,相比于其它学科,化学学科上的差异性是很大的,每个班级都有学生逐渐沦为化学学困生。随着高中化学内容的增多、难度上出现螺旋式增大,化学成绩每况愈下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呈现出来。这种情形在化学教学中已成为常态,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时由于现在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发展等使得这一问题成为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引起了政府、教育从业者关注与高度重视。随着新课改的加深推进,化学学习内容和考试内容越来越难。那催化这种现象加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找出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并能转变学习困难学生呢?这是每个化学教师的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学困生的定义出发,展开相关研究,简要回顾该调查的缘由,并探索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问题的途径。希望本次研究工作能够解决当前的化学教学工作上遇到的难题,并为能给其他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而感到欣慰。经过对高二化学学困生的问卷数据分析(数据来源主要是问卷调查)来探讨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然后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类,同时结合学习困难的原因与现实工作中的因素等寻求解决策略,从而帮助他们转变学习困难的处境,最后对于全文工作的总结和反思。经过高二一年的调研与督促、高三一年的跟踪以及之前的教学经验,作者得出对于老师要尽早关注这些学困生,其次,我们教师应该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位学困生,要相信再差的学生也是可以转变的,最后就是要坚持长期关注这类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努力改变学习态度,改掉陋习并养成好习惯,激发他们对化学的热爱以及他们对科任教师的热爱,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要坚持下去。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困生的现状可以通过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是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的。
魏红娟[2](2016)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激趣”之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企业用人标准在提高。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不具备基本学习能力,难以适应岗位需要,且厌学情况严重。本文从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汽车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谈起,分析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和原因,明确中职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发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优势并从教学模式方面阐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马云秀[3](2016)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议论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把握议论类文本的写作方向,并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由此可见,议论文写作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议论文教学在高中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作为一所普通旗县中学,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举步维艰、无章可循,甚至一头雾水;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无话可说、感情虚假、思维僵化,甚至举足无措。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意识到,提高议论文写作教学水平已迫在眉睫。本文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针对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使议论文写作教学有理可依、有据可凭。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探讨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为议论文写作教学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分析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写作态度消极、写作思维单一、写作内容单薄以及教师忽略教材的指导性、议论文教学形式单一、议论文评价形式单一方面。第四部分,探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策略:通过激发写作兴趣、加强思维训练、回归课本等方式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通过革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形式、改变评价方式提高教师议论文教学水平。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内容,提炼观点。
徐艳兰[4](2016)在《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个深刻的转型,从真语文的讨论到语文教材中关于鲁迅文章的取舍问题的讨论再到语文教材版本问题的讨论,都把语文教育改革摆到了世人的面前。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镇,受到的非议也颇多。许多人认为传统的篇章写作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写作需求了,尤其是在数据化、网络化的时代,人们表达自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人人随时都可能成为网络写手,整个时代快要进入到一个全民作家时代。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写作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提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元智力理论、兴趣学习理论、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的。本文主要围绕非篇章写作教学问题的提出、非篇章写作教学的理论探索、四种基本类型的划分、以楹联为个案的实证效果检验、教学模式的评价,以及结论六部分展开。重点论述了非篇章写作教学的概念及其四种基本类型:文本之花、言语之实、文化之根、现实之叶。并且将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的理论构思付之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理论,以学生的实际作品和写作成绩的提升为参照。因而本文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经过实践检验,我们发现非篇章写作教学与传统的篇章写作教学方式互补的同时,又具有其自身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作为一种独立的写作教学方式,在未来的写作教学领域中必将开拓一片沃土。
王学华[5](2014)在《2014年高考易见文题大盘点》文中研究指明热点预测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发生了很大变化。2012年高考全国共命制了17道作文题,其中命题作文1道,新材料作文16道。2013年高考全国共命制了18道作文题,除了天津卷是半命题作文,其余17道均是新材料作文。毋庸置疑,新材料作文已在高考作文中处于"绝对主打地位",因为新材料作文不仅可以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让考生"避生就熟,避弱就强",尤其在防范考生套作上显示出独特优势。据此,我们有充分
侯倩婷[6](2014)在《派迪教育机构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后,逐渐加大的升学竞争压力及不断增加的课外培训需求,影响并推动着课外培训产业发展,带动中小学课外辅导培训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派迪教育从最初的家庭式的课后学习中心,现已发展到有十余间学习中心、教职员工三十余人连锁经营的课后补习学校。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服务营销已成为各家培训中心竞相争取客户的主要策略之一,但是从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看,派迪教育的服务营销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很多。派迪教育迫切需要在现代营销理论指导下,认清市场形势,重新规划发展目标和营销策略以显着提高经营绩效。本文以派迪教育的服务营销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市场营销、服务营销的管理理念,对培训业服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及探讨。文章分析了派迪教育培训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其中包括微观层次派迪教育内部环境,宏观层次的政策、经济及技术文化环境等。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探索出有利于派迪教育培训业发展的优势和机会,以及需要避免的劣势和威胁。在对派迪教育培训业市场进行细分和确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制定出了符合派迪教育培训业发展需要的服务营销策略,并对服务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服务人员、有形展示及服务过程的策略组合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从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优化组织结构并加强师资保障、完善服务标准化流程等方面对派迪培训业服务营销策略的贯彻、实施进行保障,从而不断创新和完善培训业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派迪教育服务营销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的基本策略对教育培训机构梳理服务营销理念、提升服务营销质量及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鄢文龙[7](2010)在《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命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与普通的《语文考试大纲》的本质区别是:除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能力外,还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探究,指的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认识、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
程鸣,张海卡[8](2009)在《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一)》文中研究指明
苏娜[9](2009)在《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小学传统课程注重结果,重视让学生掌握扎实得基础知识,而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忽视学习过程,孩子学得很认真刻苦,但是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快乐的事,学生自主探究和表现的天性也大大受到了遏制,表现出“数学就是多做习题”观念,使“解题文化”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现实中的数感不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弱化。而新课程和学生都需要领略数学动态的发展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目标。强调体验性学习,提倡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本研究首先给出数学体验性学习进行概念界定。其次,建立四个纬度的数学体验性学习研究:第一是体验性学习的理论研究,通过定时定点的理论学习生活,学习《数学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文章,了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学习《小学数学谈话法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提高技能》《体验,体验教育与学习主体的确立》、《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探析》等文章,博采各家之长,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策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实验的理论性更强,操作过程更实。第二是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本研究成败的关键,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将其分解三个方面进行:(1)实践体验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2)对课内外教学资源的创新化建构。(3)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确立。第三是体验性学习课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通过设计和开展数学小调查、数学小实验、数学综艺竞赛、数学讲座、数学故事会、有奖征答、籀园杯趣味数学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达到扩张学生体验空间,以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数学课外体验活动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第四是数学文化环境的建设。最后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对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主要是小学体验性学习的理论验证和实施策略推广。
孔庆典[10](2009)在《十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 ——以简帛为中心》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大量战国、秦汉简帛的出土、整理和公布,以《日书》为代表的古代数术方技类书籍为研究者开启了一扇观察古代社会的窗户。这些内容不仅填补了中国古代数术方技方面的空白,还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不少反映上古中国天文、历学发展水平的资料。这些天文、历学资料不仅是后世相关知识的渊薮,还涉及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民俗信仰和社会生活、中西交通与民族交流也大有帮助。本文主要利用近年来所公布简帛中的数术方技类资料,结合已有的文献学研究,试图对其中所含的天文、历法内容进行梳理和发掘。主要的研究和结论如下:在第二章中,通过简帛与传世文献中的纪年用词与藏缅语中相关词汇的比对、分析,认为前者所载的“岁阴”、“岁阳”,乃是后者相关词汇的同音转写,“岁阴”代表十二生肖,“岁阳”代表阴阳五行;相应的,生肖纪年应来自于先秦藏缅语系的民族,而十二生肖亦大有可能是这个民族的首创。解决了简帛及传世文献中若干生肖异名的释读问题,指出这些异名源自战国时期即有的五行三合局及相关的死咎观念,采用的是以相关事物互指的方法。通过整理散见于各种资料中的记载,将生肖纪年法分成“生肖法”、“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本文指出,中世纪突厥人先后行用过前两种纪年法,吐蕃人的文献中则三种皆见;其中,已知“五行+生肖”结构的纪年方式都属“纳音生肖法”,将其视为“天干+地支”之对位的流行观点是错误的;这种借五行纳音将十二生肖周期扩大为六十甲子周期的方法,应是借鉴于当时在中原汉地成熟起来的具注历;而被一些学者命名为“吐蕃纪年法”的“阴阳五行生肖法”,尽管所受关注最多,却未必实际行用过。十二生肖在六朝隋唐时期的汉文佛教文献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功用。其形象早期被设计为以善的菩萨化身轮流教化世间众生,后期则变为恶的精魅诱惑世人;其功能也由早期佛经中的纪年、纪月和纪日,转而变为符合中国汉地传统的纪时。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到佛教的转生、化身观念和中国传统的精魅观念的结合,这种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十二生肖纪年文化。本文在第三章中认为,传世文献中的“月阴”和楚帛书中所载的十二月名,应是藏缅语十二生肖的同音转写;对楚帛书中每月相应占辞和配图的分析也能够验证这个结论。这是中国早期历法史上使用生肖纪月的一项重要资料。第四章的研究对象为二十八宿纪日。本文认为,二十八宿纪日的本质是选择术,应起源于更早时期的天文历表,而非由日序纪日法推衍而来;随着各种文献的陆续发现,二十八宿纪日自秦汉“朔宿法”、隋唐“二十七宿法”、唐以后“七元甲子法”而下的一条发展轨迹已然清晰可辨。几种新出《日书》中的材料能够证实与揭示“朔宿法”的存在和纪日规则;散见于道藏、汉译佛经和日本《宣明历》行用时期的文献则丰富了我们对“二十七宿法”的认识。其中,日本文献中各月配宿有同异之说,还出现了前所未见的闰月星宿纪日法和岁配宿法;《大方集经》所述星宿纪日法提示我们,佛经中所引星宿纪日法并非都是具有印度色彩的“二十七宿法”;而对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中“沐浴日”的分析表明,直到北周时期,道教仪轨的择日文献还在沿用“朔宿法”;同属道藏的《二十八宿旁通历》所载的“二十七宿法”应为中晚唐之作,极可能抄自佛经。通过对西夏、敦煌出土历书中二十八宿纪日连续性的检验,七元甲子法的行用应该能够上推至五代时期,远早于目前学界的估计。七元甲子法出现以后,二十八宿纪日逐渐进入历注,并且地位逐渐提高。本文认为,“七元甲子法”与九宫配年应创自唐曹士蒍的《符天历》,其目的是为了融合六十甲子、二十八宿、七曜、九宫(或十二宫)等分别来自汉地、印度和希腊的纪时周期;《符天历》的历首确始于显庆五年雨水,而非一些学者所认为的显庆五年正月朔;该历的历元、积日算法等内容的编制皆借鉴了《九执历》,其中的部分内容很可能首先在敦煌、西夏等边地自制历书时被采纳、行用,成为当地具注历的一部分;中原汉地的官方历书在唐后也开始逐渐接受《符天历》中的某些内容,最迟至南宋时“七元甲子法”即在官历中固定下来,中国古代传统的具注历也由此定型。本文认为,高昌回鹘人在11~14世纪期间很可能经历了一个二十八宿纪日类型的转变:前期的历书直接继承了秦汉历书的传统,使用的是《日书》中的“朔宿法”;后期则转而使用具有佛教密宗和印度色彩的“二十七宿法”,以及一种不同于中原汉地传统的、以娄宿为首宿的“七元甲子法”——这反映了其纪日传统的嬗递,也显示出其时该地多种文化的交融。第五章以简帛中的“日夕表”为切入点研究秦汉时期的时制问题。“日夕表”并非严格的实测数据,却符合当时对昼夜的划分,应是人们用以掌握夜晚长度、便于控制祷祠时间的工具,这有助于理解“日夕表”出现于《日书》中的原因。汉初继承了秦楚鬼神夜祷的礼俗,但随着儒家地位的上升,“昏时夜祠”让位于符合《仪礼》的“旦明行事”,“日夕表”也随之在《日书》中消失。简帛中的十二时制乃是出于推算吉凶的择日需要,并非实际生活所行用的规则。根据出土文献的记载和统计分析的结果,两汉时期至少在河西及至敦煌地区实行的是十六时制。在新出西汉时期的边关公文中,就明确出现了十六时制实际行用的例子。把一日分为十六时的来源尚不清楚,把一日分为十二时则是将十二支引入记时系统的结果。从漏刻制的发展变化、干支进入纪时系统的时间两个方面探讨从十六时制到十二时制的过渡问题可以发现:隋唐以前的三次漏刻改制皆与十二时制有关,但原因相差颇大,十二时制的真正确立应是在第二次漏刻改革时期,笔者将其定位在王莽推行干支纪年的公元4年,这表明十二支纪时与干支纪年是同时行用的。第六章通过对“西陆”一词的考证,揭示了昴星团历法在中国先秦历法中存在的某些痕迹;通过对简帛相关篇目的分析,揭示出存在火历中的一种置闰方法。这种置闰方法一方面证明火历是一种颇为精确的阴阳合历,扫清了火历作为当时主要行用历法的障碍;另一方面与德国内布拉星盘以及中古时代亚洲高地民族所使用的方法极为相似,显示出中外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一些共性。第七章探讨近年来出土简帛中出现的几种中国古代占卜纪历法,选取了比较常见的建除纪日,以及不太为人所知的一种图形纪日法——“戎历日”纪日法。对于建除纪日法,厘清了其纪日规则由“朔晦叠值”到“交节叠值”的流变,分析了尼雅565号佉卢文书中生肖纪日与建除纪日的独特融合,用数学公式的形式给出了回鹘历书中建除、生肖以及节气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者鉴定与复原回鹘历书残片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工具。对于戎历日纪日法,梳理了已知的两种不同形态与算法,挖掘了它们在后世的流传,分析了来源和产生的文化背景,同时通过对其载体——周家台秦墓竹简抄本——的综合分析,阐发了以《日书》为代表的古代占卜类文本与实用历谱之间的共存关系。以上工作可作为中国古代历法史和数术史的一个有益补充,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与生活。最后一章从两个角度概括全文:其一,提出十月太阳历和火历是中国上古最重要的两种历法,将本文各章分别归入其中,从两种历法的关系角度重新诠释了“绝地天通”的所指,提出了《诗经·七月》中“一之日”含义的一种理解,梳理出中国上古历法的一条可能的发展线索;其二,探讨了从本文所述纪历规则中衍发出的选择习俗,概述了其从抄本到官历的发展过程。
二、阅读与写作试题有奖征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阅读与写作试题有奖征答(论文提纲范文)
(1)高二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西方国家的理论 |
1.2.2 前苏联的理论 |
1.2.3 中国的理论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学习困难学生的定义 |
2.1.2 学习困难学生的国外界定 |
2.1.3 学习困难学生的国内界定 |
2.1.4 化学学困生的定义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认知诊断理论 |
2.2.3 其它理论 |
3 高二化学学困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的设计与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高二化学学困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
4.1 内在因素 |
4.1.1 基础知识薄弱 |
4.1.2 缺乏化学学习兴趣 |
4.1.3 学习动机不良 |
4.1.4 学习方法不当 |
4.2 外在因素 |
4.2.1 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 |
4.2.2 高二学习特点 |
4.2.3 高中化学学科的特征 |
5 高二化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
5.1 化学学困生自身转化的策略 |
5.1.1 激发学习兴趣 |
5.1.2 培养学习动机 |
5.1.3 加强学法指导 |
5.2 家庭教育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策略 |
5.3 学校教育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策略 |
5.4 学科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
5.4.1 建立化学学困生档案 |
5.4.2 指导学生化学学习方法 |
5.4.3 建构问题导引式教学方式 |
5.4.4 诊断学困生错因并及时评讲 |
5.4.5 后期高三教师的做法 |
5.4.6 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
6 学困生转化实践案例 |
6.1 教学案例 |
6.2 个体案例 |
7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激趣”之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职生语文学习现状与语文学习的有利因素 |
1. 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
2. 中职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
3. 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有利因素 |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激趣”之法 |
1. 口语训练课 |
2. 阅读鉴赏课 |
3. 写作实践课 |
4. 常用字强化练习课 |
(3)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 对高中议论文审题立意的研究 |
2. 对高中议论文论证技巧的研究 |
3. 对高中议论文思辨能力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 调查法 |
2. 文献研究法 |
3. 个案研究法 |
4. 经验总结法 |
一、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看高考作文价值取向 |
(一)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看高考作文价值取向 |
(二)由《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看高考作文价值取向 |
二、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
1. 写作态度消极 |
2. 写作思维单一 |
3. 写作内容单薄 |
(二)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 忽略教材的指导性 |
2. 议论文教学形式单一 |
3. 议论文评价形式单一 |
三、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建议 |
(一)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
1. 激发写作兴趣,抒发真情实感 |
2. 加强思维训练,注重独立思考 |
3. 回归教材文本,加强素材积累 |
(二)提高教师议论文教学水平 |
1. 革新教学观念 |
2. 丰富教学形式 |
3. 改变评价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传统篇章写作教学的不足及其表现 |
1.1.2 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及启示 |
1.1.3 西方国家在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方面的探索及启示 |
1.2 非篇章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
1.2.1 依据之一:哲学方面的依据 |
1.2.2 依据之二:教育学理论方面的依据 |
1.2.3 依据之三: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方面的依据 |
1.2.4 依据之四---语文新课标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新要求 |
1.3 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
1.4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第2章 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概述 |
2.1 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的基本认识 |
2.1.1 非篇章写作教学概念的界定 |
2.1.2 非篇章写作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
2.1.3 非篇章写作教学在中学写作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2.2 非篇章写作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 |
2.2.1 立足教学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
2.2.2 立足言语交际,扩展提升言语品质 |
2.2.3 立足传统文化,弘扬传承民族精神 |
2.2.4 立足现实生活,体察感悟百味人生 |
2.3 非篇章写作教学与篇章写作教学的关系 |
2.3.1 篇章写作教学的概念 |
2.3.2 非篇章写作与篇章写作教学的关系 |
第3章 非篇章写作教学的基本类型及其教学实践成果 |
3.1 非篇章写作教学的类型之一----文本之花 |
3.1.1 文本之花的含义及其特征 |
3.1.2 文本之花的教学实践成果及其分析 |
3.2 非篇章写作教学的类型之二------言语之实 |
3.2.1 言语之实的含义及其特征 |
3.2.2 言语之实的教学实践及其成果分析 |
3.3 非篇章写作的类型之三---文化之根 |
3.3.1 文化之根的含义及其特征 |
3.3.2 文化之根的教学实践成果及其分析 |
3.4 非篇章写作的基本类型之四---现实之叶 |
3.4.1 现实之叶的含义及其特征 |
3.4.2 现实之叶的教学实践成果及其分析 |
第4章 实证研究----以楹联创作教学为个案 |
4.1 楹联的概念 |
4.2 楹联与中学生写作有机结合的现实意义 |
4.3 如何将楹联写作教学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
4.4 师生楹联教学成果展示 |
第5章 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研究学生评价 |
5.1 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实践学生满意度调查报告 |
5.2 学生考试作文成绩平均分的前后对比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实践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B 非篇章写作教学实践学生的“非篇章写作”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5)2014年高考易见文题大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热点预测 |
热点话题 |
话题一 时事热点, 感受时代脉搏 |
预测1 |
思路点拨 |
预测2 |
思路点拨 |
预测3 |
思路点拨 |
预测4 |
思路点拨 |
预测5 |
思路点拨 |
话题二 人生感悟, 品味酸甜苦辣 |
预测1 |
思路点拨 |
预测2 |
思路点拨 |
预测3 |
思路点拨 |
话题三 成长体验, 汲取生活能量 |
预测1 |
思路点拨 |
预测2 |
思路点拨 |
预测3 |
思路点拨 |
话题四 道德修养, 谱写人性赞歌 |
预测 |
思路点拨 |
话题五 哲理思考, 突显辩证思维 |
预测1 |
思路点拨 |
预测2 |
思路点拨 |
话题六 为人处世, 提升生命质量 |
预测1 |
思路点拨 |
预测2 |
思路点拨 |
(6)派迪教育机构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1.2.1 服务营销理论 |
1.2.2 服务营销组合要素及其内容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派迪教育服务营销环境分析 |
2.1 派迪教育简介 |
2.1.1 派迪教育发展概况 |
2.1.2 派迪教育经营现状 |
2.2 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
2.2.1 政治法律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文化环境 |
2.2.4 技术因素 |
2.3 派迪教育的 SWOT 分析 |
2.3.1 优势分析 |
2.3.2 劣势分析 |
2.3.3 机会分析 |
2.3.4 威胁分析 |
2.3.5 结合 SWOT 分析因素组合的战略分析 |
第3章 派迪教育机构市场服务营销策略的设计 |
3.1 派迪教育机构服务营销总体思路 |
3.2 服务市场细分和服务目标市场的确定 |
3.2.1 派迪教育的市场细分 |
3.2.2 派迪教育的目标市场选择 |
3.2.3 派迪教育的市场定位 |
3.3 派迪教育服务营销策略方案设计 |
3.3.1 产品策略 |
3.3.2 价格策略 |
3.3.3 渠道策略 |
3.3.4 促销策略 |
3.2.5 人员管理策略 |
3.2.6 服务营销有形展示策略 |
3.2.7 过程管理策略 |
第4章 派迪教育服务营销策略支持保障措施 |
4.1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
4.1.1 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
4.1.2 促进内部学员转化 |
4.1.3 全面加强客户资源管理 |
4.2 优化组织结构并加强师资保障 |
4.2.1 优化派迪教育组织结构 |
4.2.2 加强师资保障计划 |
4.3 完善服务及质量评价标准 |
4.3.1 完善服务标准化建设 |
4.3.2 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A 派迪教育调查表 |
(8)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础知识 |
二、综合阅读 |
四、作文 |
(9)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的背景 |
1. 传统教学的弊端 |
2. 新课程的要求 |
(二) 研究的问题 |
(三) 研究的意义 |
二、体验性学习相关文献综述 |
(一) 体验性学习的界定 |
1. 体验的概念诠释 |
2. 体验的类型结构 |
3. 体验性学习 |
(二) 理论性的研究 |
1. 整体论教育观 |
2. 自然主义的儿童观 |
3. 建构主义理论 |
4. 发现学习理论 |
5. 自主创新性学习理论 |
6. 合作教学理论 |
(三) 实证性的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研究实施思路 |
(二) 研究的方法 |
1. 尽力将学习材料“生活化” |
2. 以“实践操作、探索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 |
3. 以“合作交流”为有效途径 |
四、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 |
(一) 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研究 |
1. 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实践探究 |
2. 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实践成果 |
(二) 数学课外活动中渗透体验性学习 |
1. 数学节活动 |
2. 数学小实验 |
3. 数学社会实践活动 |
(三) 校园文化环境渗透体验性学习 |
1. 走廊文化 |
2. 班级文化 |
3. 网络文化 |
五、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十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 ——以简帛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的问题与学术意义 |
二 对前人成果的评述 |
三 本研究所使用的资料 |
四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十二生肖纪年研究 |
一 问题与学术史 |
二 岁阴、岁阳与上古纪年 |
1 早期文献记载及其研究状况 |
2 “岁阴”释义与十二生肖 |
3 “岁阳”释义与阴阳五行 |
4 小结与讨论 |
三 五行纳音与生肖纪年 |
1 简帛中的五行三合与十二禽 |
2 突厥历法中的纳音生肖纪年 |
3 吐蕃文献中的三种生肖纪年 |
4 小结 |
四 生肖纪年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媚观 |
1 从十二时兽到十二精魅:南北朝隋唐佛教文献中的十二生肖 |
2 精媚观念与纪年功能的融合:敦煌出土历日中的十二生肖 |
五 结论 |
第三章 十二生肖纪月研究 |
一 问题与资料 |
二 月阴、月阳与上古纪月 |
1 早期文献记载及其研究状况 |
2 “月阴”释义与十二生肖 |
3 “月阳”释义与阴阳五行 |
4 小结与讨论 |
三 楚帛书纪月研究(上) |
1 楚帛书的内容与研究现状 |
2 楚帛书中的月名与月忌 |
3 生肖纪月与天象 |
四 楚帛书纪月研究(下) |
1 十二月图像与六壬十二神 |
2 十二月畏兽的部分考释 |
3 小结 |
五 结论与讨论:“书同文”背景下的多民族语言 |
第四章 二十八宿纪日研究 |
一 问题与资料 |
二 简帛中的二十八宿纪日法 |
1 朔宿法 |
2 二十八宿纪日的天文意义 |
三 二十七宿纪日法 |
1 《二十八宿旁通历》 |
2 《宿曜经》中的星宿值日 |
3 日本《宣明历》时期的星宿直日 |
四 七元甲子法 |
1 “七元甲子法”的配日规则 |
2 黑水城出土文献中的西夏历书 |
3 二十八宿纪日的连续性再讨论 |
4 “七元甲子法”的起源 |
五 11~14 世纪回鹘人的二十八宿纪日 |
1 研究对象及文献来源 |
2 十一世纪文献中的朔宿法 |
3 十四世纪回鹘文《七星经》中的二十七宿纪日 |
4 文化的交融:另一种版本的七元甲子法 |
六 一些结论 |
第五章 简帛“日夕表”与秦汉纪时制度 |
一 问题与资料 |
二 《日书》中所见秦楚“日夕表” |
1 秦汉简帛《日书》中的“日夕表” |
2 “夕”与“夜” |
3 以现代手段推算“日夕表”测量纬度 |
三 “日夕表”中的昼夜比值 |
1 “日夕表”与日长问题 |
2 两种方位上的解释 |
四 “日夕表”所反映的秦汉纪时制度 |
1 十二时制 |
2 十六时制 |
3 秦简中的漏刻制与十六时制 |
4 从十六时制到十二时制的过渡 |
5 小结 |
五 从“昏时夜祠”到“旦明行事”:论“日夕表”的功用与消亡 |
1 楚简中的祭祷时间 |
2 选择夜祷的原因 |
3 从“昏时夜祠”到“旦明行事” |
六 一些结论 |
第六章 简帛中的“火历”残余 |
一 问题与资料 |
二 由昴星团历法看火历(上) |
1 昴星团历法的传统 |
2 “西陆”与昴星团 |
三 由昴星团历法看火历(下) |
1 突厥历法中的昴历残余 |
2 德国内布拉星盘与昴历 |
四 秦汉简帛中的“火历”残余 |
1 “火历”中的“火”星及其确认 |
2 《日书》“心篇”所反映的火历 |
3 小议火历是何时被取代的 |
五 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
1 关于甲骨文十二辰中的两个“子” |
2 关于“辰”的释义 |
3 马王堆帛书“月星日”释义 |
六 结论 |
第七章 简帛中的其他纪日法 |
一 建除十二直纪日法 |
1 《日书》中的建除记载 |
2 汉简历书与建除的纪日规则 |
3 尼雅文书中的生肖-建除纪日 |
4 回鹘文书中的建除纪日 |
5 简短的结论 |
二 “戎历日”纪日法 |
1 周家台秦简《日书》与历谱之关系 |
2 周家台《日书》中的两种“戎历日”纪日法 |
3 马王堆帛书“出行占”中的六日纪时周期 |
4 敦煌出土文书中的六日纪时周期 |
5 结论与讨论 |
第八章 结语 |
一 阴阳的融合:上古中国的两种历法系统 |
二 庶民的节律:从抄本到官历的选择习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阅读与写作试题有奖征答(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二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研究[D]. 许明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激趣”之法[J]. 魏红娟. 职业, 2016(31)
- [3]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D]. 马云秀.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4)
- [4]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研究[D]. 徐艳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6(07)
- [5]2014年高考易见文题大盘点[J]. 王学华.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4(Z1)
- [6]派迪教育机构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侯倩婷. 湖南大学, 2014(09)
- [7]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命题研究[J]. 鄢文龙. 试题与研究, 2010(10)
- [8]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一)[J]. 程鸣,张海卡. 中学生优秀作文(中考专刊), 2009(09)
- [9]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 苏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10]十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 ——以简帛为中心[D]. 孔庆典.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标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数学文化论文; 文学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中国历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