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平县防沙治沙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迪[1](2020)在《《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荒漠化防治对人类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建国至今,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着成效,内蒙古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更是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提供了中国的经验和智慧。舆论宣传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近些年媒体对防沙治沙的新闻报道不计其数,本文选取内蒙古的党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建国以来至今《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阶段研究。探索《内蒙古日报》不同阶段的防沙治沙报道框架,并指出框架变化的原因,总结《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的经验,为其他主流媒体做好防沙治沙报道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建国以来《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可以被区分为1949-1999年的“浅绿色”框架和2000年至今的“深绿色”框架。报道框架出现变化的原因主要为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生态环境治理提上日程,党报使命决定框架基调。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防沙治沙报道:第一、练“笔力”:讲好生态故事,提高新闻可读性;第二、练“脑力”:增强新闻策划能力,丰富报道形式;第三、练“眼力”:挖掘防沙治沙典型,提升新闻价值;第四、练“脚力”:深入群众,深入治沙一线。
吴生伟[2](2019)在《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文中认为石羊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是河西走廊第三大内陆河流域,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对于解决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不合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漠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科学的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本文在分析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水资源利用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模型,再采用SPSS和GIS空间分析软件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计算,并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关系与水资源的供给量和利用量密切相关,其中水资源供给量主要受到降水量、地表水、地下水、流域调水和蒸发量五个影响影响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利用量受到农业用水、城镇用水、生态用水和新增加工业用水四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供给量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东部较强,西部较弱”,水资源利用上,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综合水资源能力空间布局呈现“南北较弱、中间较强”,城镇用水呈现“北部较强、南部较弱”的空间布局,新增工业用水上呈现“西部较强、东部较弱”的空间布局。根据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关系,基于“多规合一”进行了石羊河流域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规划研究,在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时,主要通过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协调管理体系、协调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甘肃省水利设施建设、发展金昌节水农业和加强武威生态环境保护。在和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时,通过建立协调规划体系,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划定四条控制线,保护四区空间;在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对接,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在和区域规划相协调时,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统一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科学有效的涵养流域水资源。在和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时,主要围绕水源地建设和水资源管理,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共享平台,满足金-武绿洲生态发展区用水需求,在落实水资源整体配置的同时,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按照“三区三带,一核四心”的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综合产业能力,解决水资源利用矛盾冲突问题。在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主要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在明确城镇总体规划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平衡城市(镇)和各乡镇用水需求,解决城市(镇)之间用水的矛盾冲突。
冯宝林[3](2019)在《“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文中指出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任务。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分析以往防沙治沙的经验,对于我国乃至世界治沙工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广泛查阅档案,参考大量相关学术成果,通过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发现榆林治沙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是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成功治理的一个典范,因此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榆林治沙采取的举措、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旨在进一步了解榆林治沙。绪论部分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为什么选择榆林治沙问题研究、研究的意义何在,介绍了国内外防沙治沙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框架、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榆林的荒漠化历程,简要描述了榆林的建制沿革和地貌特征,扼要分析了荒漠化在榆林的发展演变、榆林沙区的概况、荒漠化给榆林带来的危害以及榆林荒漠化的成因。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榆林治沙的政策与举措,国家、陕西省、榆林市对于榆林治沙给出的一些政策,以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榆林治沙从五六十年代的大办国营农场,到七十年代的集体大规模治理,再到八十年代的承包治理,最后到九十年代之后的沙产业发展,治害与致富并举。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榆林治沙取得的成效,不仅是生态方面、经济方面这些荒漠化治理的普遍成效方面,而且还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榆林人民从建国以来形成的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技术方法。同时介绍了榆林治沙的主要经验和榆林治沙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高文楠[4](2019)在《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农业既是国家农业的基本单元,又具有显着的区域特点,能够提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化,也能够将农业发展成为高度商业化产业。当前,我国在县域农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驱动力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同质性强以及销售困难等问题。在当前县域资源条件下,如何有效促进县域农业的发展,是农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以辽宁省康平县的农业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并与辽宁省和全国整体水平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康平县农业的发展程度,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对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区分,系统阐述了农业的特征以及发展阶段,分析了农业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指标,梳理了国外农业实践经验。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维度对康平县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其市域范围内及国内和省内比较。从“总体水平、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五个维度,采用指数、加权等方法,将康平县与辽宁省和全国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表明,2013—2016年康平县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均在0.50—0.75之间,康平县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初步实现阶段。在辽宁省内比较,2013—2016年康平县农业在“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等指标上均劣于辽宁省整体水平。与全国相比,2013—2016年康平县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上均优于全国整体水平;在2013和2014年,康平县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优于全国整体水平,但在2015年和2016年劣于全国整体水平;其他指标上面,康平县几乎都劣于全国整体水平。可见,康平县可持续农业具备优势,是未来发展方向。近而,从“提高农业投入水平、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角度,提出了促进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同时,指明“可持续发展”是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优方向,并从加强生态保护、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注重轮作、调整种植业结构、培育特色农产品、推进特色产业区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郭勇,郭靖[5](2016)在《呼图壁县防沙治沙现状分析及问题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工程呼图壁县建设规划(2010-2015)》等相关资料为基础,对呼图壁县防沙治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当地防沙治沙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李发贵,武文实,聂森,黄丽,谭芳林[6](2014)在《木垒县防沙治沙发展思路探讨》文中提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是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综述了木垒县气候特征、土地结构和沙化土地构成、利用现状,探讨了防沙治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沙治沙的发展思路,以期为木垒县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李金亚[7](2014)在《科尔沁沙地草原沙化时空变化特征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荒漠化被认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之一。我国是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且荒漠化多发生于发展落后、气候环境恶劣的草原区。作为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的国家,如何管理和利用好所拥有的全球面积第二大的草地资源,对中国来说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面对日益严重的荒漠化进程和草地退化形势,国家及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及恢复工程,这些政策、工程的实施效果如何以及是否需要调整等问题,迫切需要准确、及时地掌握我国各地区的荒漠化发展变化过程,尤其是治理工程实施前后荒漠化的发展变化差异。对荒漠化进行监测的前提和基础是建立科学、可操作的荒漠化评价体系,但是,目前的荒漠化评价体系仍然存在目的不明确、指标间信息交叉冗余,且多为定性或间接性指标,特别是针对草原沙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过少,忽略草原类型差异以及基于遥感技术的指标体系发展不足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充分收集、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目前常用的荒漠化评价指标进行应用、对比、分析,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各指标的草原沙化信息提取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以科尔沁沙地为例,结合研究区草原类型等特征,建立适合于研究区的草原沙化遥感监测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覆盖研究区的1985年、1992年、2001年以及2013年四期Landsat TM/ETM+/OLI影像进行草原沙化等信息提取,深入分析科尔沁沙地草原沙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其他土地覆盖类型的提取及掩膜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角度对草原沙化进行研究,能够在获取草原沙化信息的同时,得出沙地的转入来源及转出方向,有利于分析草原沙化过程,研究其驱动因素。在对草原沙化信息提取之前,首先基于各种植被指数、穗帽变换、光谱混合分析、决策树等方法,对研究区其他主要土地覆盖类型进行分层识别、提取、掩膜,在有效提高地物提取精度的同时,有利于突出研究重点,减少草原沙化信息提取的复杂性,提高解译精度。2.草原沙化遥感监测指标的挑选及评价体系的建立对目前常用的基于植被盖度的荒漠化评价指标进行应用,并与裸沙面积百分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基于植被盖度的荒漠化评价指标容易高估草原沙化程度较轻或未沙化区域,且高估程度与土壤面积百分比呈正比关系,总体精度仅59.38%,而基于裸沙面积百分比的草原沙化评价则可有效避免这种问题,总体精度达80.99%,两种指标只是在土壤面积百分比越接近0的区域才趋于一致。本研究以裸沙面积百分比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研究区沙化特征,建立了科尔沁沙地草原沙化遥感监测评价体系,并以像元分解法作为获取裸沙面积百分比的主要方法。3.科尔沁沙地草原沙化特征科尔沁沙地西南部集中了科尔沁主要中、重度沙化草地,行政区划上涉及翁牛特旗、奈曼旗、库伦旗、敖汉旗。特别是翁牛特旗五分地镇-乌兰镇以东、西拉木伦河以南以及教来河以西,三线构成的三角地带聚集了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中、重度草原沙化草地,特别是重度沙化草地。轻度、中度及重度沙化草地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4%及3%,三者面积之和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在研究时段内,轻、中、重三级沙化草地及沙化草地总面积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轻度、中度沙化草地变化拐点在1992年,重度沙化草地及沙化草地总面积变化拐点在2001年。总体上,科尔沁草原沙化状况呈现先发展后逆转的趋势,19851992年间为发展(重度沙化草地面积年增长率达5.91%),19922013年间为逆转,且逆转速度在20012013年间最快(重度沙化草地面积年减少率在19922001年为0.51%,在20012013年为2.92%),时空变化上,翁牛特旗东北部、奈曼旗以及库伦旗北部是草原沙化动态变化最为活跃的区域;4.驱动力上,本文研究时段内,科尔沁沙地暖干化趋势明显,且科尔沁沙地年内降水分布极其不均,冬春两季风大水少,所以气候背景上不利于草地沙化的逆转。人为因素上,人口、耕地面积及牲畜数量不断增长,特别是20022011年间,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及牲畜存栏量增长迅速,但是,经本文监测显示,科尔沁沙地1992年2001年,已呈现逆转趋势,特别是在20012013年间,逆转面积及逆转速率均较大,说明一些生态保护及恢复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草原植被恢复及草地沙化逆转。另外,经因子分析可知,在19872000时段内,人为干扰是研究区草原沙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子,而在20012012年,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草原沙化影响相近,人为因素中,耕地面积的增加是主要影响因素。
戴闻书,赵洪利,刘林琳,闻亮,杨云飞[8](2011)在《探索康平县防风固沙生态县建设途径》文中认为康平县位于沈阳市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生态环境脆弱。2006年,康平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巩固和扩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康平县决定从现在起,全面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而沙化问题对康平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是康平县创建生态县的瓶颈,本文从加强防风固沙工作,阐述防风固沙对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性。
乔成军[9](2010)在《关于沈北防沙治沙植树造林情况的调查和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严重的风沙危害给康法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能小视森林植被的作用,只有快速增加森林植被,加快造林步伐,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尤其是对林业地位作用的分析,必须加快治沙造林步伐,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使辽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
郭畔,王丽丹,王晓刚[10](2010)在《贫脊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康平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为例》文中指出康平县是辽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本文通过对康平县生态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规划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摆脱贫脊,建立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策略。
二、康平县防沙治沙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平县防沙治沙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框架分析 |
(一)1949-1999年的“浅绿色”框架 |
1.新闻文本的宏观选择:治沙经验与方法议题和消息体裁为主 |
2.新闻文本的中观选择:宏大的国家叙述 |
3.新闻文本的微观选择:以晕轮效应为主 |
4.小结 |
(二)2000年至今的“深绿色”框架 |
1.新闻文本的宏观选择:治沙成效议题和通讯体裁为主 |
2.新闻文本的中观选择:细微的个人话语 |
3.新闻文本的微观选择:强化文本可读性和贴近性 |
4.小结 |
二、《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框架变化原因分析 |
(一)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 |
(二)生态环境治理提上日程 |
(三)党报使命决定框架基调 |
三、《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经验总结 |
(一)练“笔力”:讲好生态故事,提高新闻可读性 |
(二)练“脑力”:增强新闻策划能力,丰富报道形式 |
(三)练“眼力”:挖掘防沙治沙典型,提升新闻价值 |
(四)练“脚力”:深入群众,深入治沙一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 |
1.4.2 国内研究 |
1.5 相关概念及规划理论 |
1.5.1 相关概念 |
1.5.2 “多规合一”理论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
2.1 石羊河流域概况 |
2.1.1 区位分析 |
2.1.2 自然环境分析 |
2.1.3 生态环境分析 |
2.1.4 社会发展概况 |
2.1.5 经济条件分析 |
2.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来源 |
2.2.1 降水 |
2.2.2 地表水 |
2.2.3 地下水 |
2.2.4 水利工程建设 |
2.2.5 跨流域调水 |
2.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 |
2.4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2.4.1 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
2.4.2 地下水资源利用率高,雨水利用率低 |
2.4.3 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脆弱 |
2.4.4 规划部门相对独立,缺少流域水资源协调规划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 |
3.1 国家政策 |
3.2 社会因素 |
3.3 经济状况 |
3.4 气候条件 |
3.5 生态环境 |
3.6 本章小结 |
4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 |
4.1.1 选取原则 |
4.1.2 指标体系 |
4.2 模型构建 |
4.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计算结果 |
4.3.1 数据来源 |
4.3.2 计算结果 |
4.4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模式 |
4.4.1 水资源供给能力的空间布局模式 |
4.4.2 农业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4.3 城镇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4.4 生态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4.5 新增工业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4.6 综合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规合一”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空间协调规划 |
5.1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 |
5.1.1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协调管理体系 |
5.1.2 协调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5.1.3 结合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
5.1.4 结合金昌市十三五规划,发展节水农业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
5.1.5 结合武威市十三五规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 |
5.2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 |
5.2.1 建立规划协调机构,完善管理协调机制 |
5.2.2 划定四条控制线,保护四区空间 |
5.2.3 保护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用水 |
5.2.4 加强农业空间保护,发展节水农业 |
5.2.5 限制城镇空间增长,保证城镇安全用水 |
5.2.6 保护水域空间,有效涵养水资源 |
5.3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 |
5.3.1 在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范围内实现水资源的对接 |
5.3.2 在三大流域范围内,合理调配水资源 |
5.4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相协调 |
5.4.1 建立有效的协调统一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
5.4.2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5.4.3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保障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 |
5.4.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有效的涵养水资源 |
5.5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
5.5.1 建立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完善管理制度 |
5.5.2 围绕水资源管理,满足区域用水需求 |
5.5.3 落实水资源整体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 |
5.5.4 结合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综合产业能力 |
5.5.5 协调金、武城镇体系规划,解决水资源矛盾冲突 |
5.6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相协调 |
5.6.1 建立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
5.6.2 协调规划研究,平衡城市用水 |
5.6.3 明确用水需求,解决用水矛盾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
(二)国外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
(三)榆林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
(一)基本框架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榆林荒漠化的历程 |
一、榆林的建制沿革和地貌特征 |
(一)榆林行政历史沿革 |
(二)榆林的地质地貌特征 |
二、榆林荒漠化的演变与榆林沙区概况 |
(一)榆林荒漠化的演变 |
(二)榆林沙区概况 |
三、榆林荒漠化的危害与成因 |
(一)榆林荒漠化的危害 |
(二)榆林荒漠化的成因 |
第二章 榆林防沙治沙的政策与举措 |
一、榆林防沙治沙的政策 |
(一)国家的政策 |
(二)陕西省的政策 |
(三)榆林市的政策 |
二、榆林防沙治沙的举措 |
(一)沙逼人退,大办国营农林场 |
(二)人与沙漠相持,集体大规模治理 |
(三)人进沙退,承包治理 |
(四)沙产业发展,治害与致富并举 |
第三章 榆林防沙治沙的成效、经验与不足 |
一、榆林治沙的成效 |
(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 |
(三)成就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
(四)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 |
(五)涌现出一批治沙英模 |
(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技术体系 |
二、榆林治沙的主要经验 |
(一)领导坚持不懈,紧抓治沙 |
(二)政策方面的优势 |
(三)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
(四)依靠科技人员和科学技术 |
(五)因地制宜治沙造林 |
三、榆林治沙的不足 |
(一)补偿机制存在问题 |
(二)林分质量不高,天然林资源锐减 |
(三)资源开发与治理保护的矛盾 |
(四)缺乏治沙造林人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基础与国外发展实践借鉴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
2.1.2 后现代农业 |
2.1.3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
2.2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 |
2.2.1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理论 |
2.2.2 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方法 |
2.3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实践经验借鉴 |
2.3.1 国外建设农业的典型模式 |
2.3.2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
第三章 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3.1 康平县农业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 |
3.2 康平县农业农村发展情况 |
3.3 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沈阳市域内所处地位 |
3.3.1 康平县农业投入水平在沈阳市域内所处地位 |
3.3.2 康平县农业产出水平在沈阳市域内所处地位 |
3.3.3 康平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沈阳市域内所处地位 |
3.3.4 康平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沈阳市域内所处地位 |
3.4 分析结论 |
第四章 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国内、省内比较 |
4.1 评价现代农业发展的指标、思路与数据 |
4.1.1 评价指标 |
4.1.2 数据来源 |
4.1.3 评价思路 |
4.2 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比较 |
4.2.1 综合评价比较与所处阶段 |
4.2.2 农业投入水平比较 |
4.2.3 农业产出水平比较 |
4.2.4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
4.2.5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 |
4.3 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比较结果 |
4.3.1 康平县农业投入水平处于劣势 |
4.3.2 康平县农业产出水平处于劣势 |
4.3.3 康平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劣势 |
4.3.4 康平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省内处于劣势 |
4.3.5 康平县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不容乐观 |
4.3.6 对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对比结果的解释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分析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提高农业投入水平 |
5.2.2 提高农业产出水平 |
5.2.3 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5.2.4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呼图壁县防沙治沙现状分析及问题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图壁县概况 |
2 防沙治沙现状 |
3 呼图壁县防沙治沙存在的问题 |
3.1 法律落实力度不够 |
3.2 治沙造林成活率低 |
3.3 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不足 |
4 呼图壁县防沙治沙的发展对策 |
4.1 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沙的力度 |
4.2 防沙治沙工作与群众致富工作相结合 |
4.3 提升呼图壁县防沙治沙能力 |
(6)木垒县防沙治沙发展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沙地治理现状 |
2 存在问题 |
2.1 防治观念传统守旧 |
2.2 防治管理难度巨大 |
2.3 监测防治手段落后 |
2.4 保障资金十分欠缺 |
3 发展思路 |
3.1 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 |
3.2 制定科学发展战略 |
3.3 完善监测体系建设 |
3.4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
(7)科尔沁沙地草原沙化时空变化特征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演变 |
1.2.2 荒漠化的评价指标发展 |
1.2.3 荒漠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2.4 荒漠化评价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状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水资源 |
2.1.5 土壤 |
2.1.6 植被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1 人口与民族 |
2.2.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三章 数据收集及其预处理 |
3.1 遥感数据的收集及其预处理 |
3.1.1 数据源的选择 |
3.1.2 遥感数据预处理 |
3.2 其他辅助资料的收集及其预处理 |
第四章 草原沙化指标的选取及分类体系的建立 |
4.1 科尔沁草原沙化遥感解译标志的建立 |
4.1.1 野外考察 |
4.1.2 建立解译标志 |
4.2 科尔沁草原沙化遥感监测评价体系的建立 |
4.2.1 草原沙化评价指标的选择 |
4.2.2 科尔沁沙地草原沙化分类系统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五章 草原沙化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
5.1 非草地类别的提取及掩膜 |
5.1.1 耕地的提取 |
5.1.2 林地的提取 |
5.1.3 水体的提取 |
5.1.4 盐渍化的提取 |
5.1.5 掩膜 |
5.2 基于裸沙面积百分比的草原沙化信息提取 |
5.2.1 LSMM 简介 |
5.2.2 LSMM 端元的选取 |
5.2.3 LSMM 技术流程 |
5.2.4 LSMM 分类结果 |
5.2.5 LSMM 精度评价 |
5.3 基于植被盖度的草原沙化信息提取 |
5.4 对比分析与总结 |
第六章 科尔沁沙地草原沙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
6.1 科尔沁沙地总体状况分析 |
6.1.1 空间分布特征 |
6.1.2 面积统计特征 |
6.1.3 空间动态变化特征 |
6.1.4 转移矩阵 |
6.2 典型旗县草原沙化动态变化分析 |
6.2.1 奈曼旗草原沙化状况分析 |
6.2.2 翁牛特旗草原沙化状况分析 |
6.2.3 科尔沁左翼后旗草原沙化状况分析 |
6.2.4 彰武县、康平县草原沙化状况分析 |
6.2.5 通榆县、双辽县草原沙化状况分析 |
6.2.6 总结 |
第七章 科尔沁沙地典型区草原沙化驱动力分析 |
7.1 科尔沁沙地的形成时期 |
7.2 科尔沁沙地草原沙化的自然成因 |
7.2.1 物质基础 |
7.2.2 气候变化 |
7.3 科尔沁沙地草原沙化的人为因素 |
7.3.1 人口增长及草地开垦 |
7.3.2 过渡放牧 |
7.3.3 政策因素 |
7.4 主要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7.5 小结及讨论 |
第八章 结论及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康平县防沙治沙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研究[D]. 王迪.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D]. 吴生伟.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3]“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D]. 冯宝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4]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D]. 高文楠.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5]呼图壁县防沙治沙现状分析及问题对策[J]. 郭勇,郭靖. 防护林科技, 2016(10)
- [6]木垒县防沙治沙发展思路探讨[J]. 李发贵,武文实,聂森,黄丽,谭芳林. 防护林科技, 2014(09)
- [7]科尔沁沙地草原沙化时空变化特征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D]. 李金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8]探索康平县防风固沙生态县建设途径[A]. 戴闻书,赵洪利,刘林琳,闻亮,杨云飞. 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 [9]关于沈北防沙治沙植树造林情况的调查和思考[A]. 乔成军.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 2010
- [10]贫脊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康平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为例[A]. 郭畔,王丽丹,王晓刚. 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