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的起源与发展

语用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语用学产生与发展的根源(论文文献综述)

张玥[1](2020)在《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新疆经济区为例》文中指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新疆经济区为例,结合新疆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培养翻译人才的新模式。本研究基于佩鲁(Perroux)(1955)的增长极理论,探讨了新疆翻译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本研究将以迈克尔·韦斯特(Michael West)(1994)的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基于新疆翻译产业的现状,探讨新疆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优化新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新疆翻译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新疆翻译行业人才需求的总体情况;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新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最后,通过对两份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市场现状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以及可以提升的地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从整体上看,新疆翻译产业的发展速度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快,但前景依然乐观,确实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就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大致与大城市的高校相同。然而,由于区域经济的落后,大多数学生仍然不愿意留在新疆发展。翻译课程设置与重点外语院校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的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新疆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议,包括师资选择、论文指导、课程模式等。

成妍[2](2019)在《哈贝马斯形式语用学研究》文中指出哈贝马斯是当代公认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本文探讨其形式语用学思想,主要梳理论证了语用意义在该新语用学中的基础性作用,阐扬了形式语用学的哲学旨趣、意义与局限。哈贝马斯从实践角度出发,立足语用意义建构了形式语用学。如果说“语用学”指出了其所归属的思想传统,那么“形式”则标识了其理论独创性。意义是传统语用学的核心,而该新语用学也是以新意义理论——语用意义为基础而建构的。他揭示言语行为关键不在于表明交往活动的交互性,旨在建构人际关系,认为意义不取决于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而决定于其语用规则所构成的一般情境,依托未主题化的生活世界,存在于交往参与者的直觉性规则意识之中。在交往实践中,主题化后的生活世界背景知识通过具体言语行为表现为:命题的意义、言说者意向的意义以及建构人际关系的意义,它们分别指向言语行为的三种有效性要求:真实性要求、真诚性要求和正当性要求。当我们适切言语行为所需的有效性要求,就能够理解语言意义,促成共识。一言以蔽之,形式语用学是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言语行为,基于语用意义,研究以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建构合理人际关系)为旨趣的交往参与者的交往资质,从而确立并重建交往行为一般前提的语言哲学思想。本文从四个维度分析了形式语用学的哲学旨趣。作为一种新语用学,形式语用学对语用学的再发展,是对先验与经验语用学的综合与融通;形式语用学对主体性哲学的扬弃,建构了基于主体间性的语言哲学;形式语用学对“理性”的再审视,开出了理性的交往之维;形式语用学对意义理论的再建构,创制了依凭生活世界的语用意义思想。形式语用学既为交往行为理论确立了一般规范前提,又为对话伦理学奠基了语用学基础,还为社会发展贡献了现实价值。不过,一如任何理论概皆囿于理论规设者的有限视域而难祛自身的思想片面性那样,形式语用学亦复如是。哈贝马斯虽然认同马克思批判理论中实践的重要地位,也力求从实践出发重构语用学,但是他的语用学,较之于经验与先验语用学在某些方面并无二致,三者皆从纯粹理性出发,既脱离实践,又无视社会存在的制约,以致形式语用学难褪乌托邦之色彩。此外,哈贝马斯无视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形式语用学难脱抽象与静态之特质。

任燕燕[3](2019)在《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与俄罗斯语用思维建构新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语用思维建构,是指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语言使用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哲学家们研究语言的使用问题旨在关注凝结其中的人类理解,探究语言与人和世界的关系,探究人类如何用语言更好地认识、表达和改造世界,语言学家研究语用则旨在掌握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机制,探究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更高效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在通过语言认识人自身的问题上,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是殊途同归的。本研究在阐发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日常语言转向革命性影响的基础上,首先对由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革命引领的、与俄罗斯语用研究交相辉映的西方哲学领域语用研究传统进行剖辨,解析西方哲学领域语用思维建构机制。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当语言学家开始用哲学家的语用分析方法研究语言使用问题时,语言学领域的语用探究传统逐步确立起来。不同于西方语用思维建构始于哲学的基本事实,俄罗斯语用探究则是直接进入语言学语用研究阶段。对俄罗斯语言学语用探究传统新视角进行阐发是本研究的重点。希冀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原创性语用体系的创建工作带来一定启示。理论的终极目的在于作用于实践,因此本文也从实践和应用的角度,对相关语用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希望这种分析能够唤起人们对日常语言使用的重视。本研究共六个章节,分别是第0,1,2,3,4,5章。第0章为全文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任务,阐述本文的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指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章是本文的研究综述。本研究以西方哲学领域和俄罗斯语言学领域的相关语用文献为研究对象,它们是确定本文研究方向和提炼研究视角的依据。根据文献本身重要程度,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并对基要文献思想提炼过程进行阐发。第二章集中剖释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过程。首先阐发语用探究传统发凡于哲学、发凡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基本观点。更具体地说,是发凡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彻底的哲学革命,发凡于他的“意义即使用”观和“语言游戏”说。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影响下,英美分析哲学传统下的日常语言学派逐步兴起,欧陆哲学语言研究也开始淡化、消解逻辑主义。许多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注意力开始发生明确转移,即从研究“语言是如何构成的”的问题转向研究揭示“语言是如何起作用的”的问题。众所周知,西方哲学语言转向是沿着英美分析哲学传统和欧洲大陆哲学传统两条路径同时进行的,当语言哲学内部出现语用转向时,两大流派也是齐足并驱的。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各哲学流派若想真正依靠语言避免陷入失去研究对象的尴尬境地,就必须摆脱实证的束缚,直面鲜活的日常语言,而不能一味强调“真假”、“逻辑”、“确定性指称”等并不适用于语言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分别选取“言语行为理论”和“交往行为理论”作为西方两大哲学流派进入语用探究阶段后的代表性理论进行阐发,引起人们对日常语言探究的重视。言语行为理论以施事话语概念挑战传统语言观,正式形成将说话看作是行为的传统,建构起语言研究中“人—语言—世界”之间的三元辩证关系。交往行为理论则将语言置于人际间交往行为的框架下,希冀通过建立普遍语用规则,规范人际间语言交往,进而解决社会问题。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在哲学语用思维的启示下,语言学家开始冲破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藩篱,运用哲学语用分析方法研究语言,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各国逐步蓬勃发展起来。第三章集中论述俄罗斯语用思维建构新视角。俄罗斯语言研究在世界语言研究中一直都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且以独到性和深刻性见长。从波捷布尼亚到博杜恩·德·库尔德内,从谢尔巴到维诺格拉多夫,从雅柯布森到斯捷潘诺夫、阿鲁玖诺娃,俄罗斯产生了一批批颇具学术建树和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一代代语言学家秉承俄罗斯优良的语言研究传统,用敏锐细腻的语言感悟,在斯拉夫语言沃土上开垦耕耘,笔耕不息,建立起独特的俄罗斯语言研究理论,收获着另世人瞩目的语言研究成果。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语言哲学和语用学影响下,俄罗斯语用探究传统逐步形成。不同于西方语用思维建构始于哲学的基本事实,俄罗斯语用探究直接进入语言学语用研究阶段。有关语言的哲学思辨通常致力于对语言的概括性研究,用“全景镜头”全方位记录、描述、处理和分析语言是哲学家研究语言惯用的风格。俄罗斯语言学界对语言(特别是语用)的研究则是具体而微的,即通过一个个“特写镜头”,对语言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俄罗斯语用研究具有原生性和独创性,在延续俄罗斯优秀语言研究传统的同时,语言研究出现了重人、重使用的倾向,这种倾向具体表现为:从研究“人说的语言”转向研究“说语言的人”;从研究结构转向研究功能;从研究言语行为转向研究更宽泛的言语活动。俄罗斯语言研究历来有自己的传统,但也不排斥外来思想融入。因此,即使是在我们总结出的新视角中也能看到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的影子。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新视角,并非是指完全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新”,而是在突出强调俄罗斯语言研究的自我突破和自我革新。从研究“人说的语言”到研究“说语言的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子,原创性的“语言个性”和“言语肖像”理论则是俄罗斯语言研究进入“人类中心主义范式”阶段的重要体现。从研究结构转向研究功能,俄罗斯功能语法作为世界功能主义语言研究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创新性则在于俄罗斯功能语法在产生路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与西方功能主义研究传统具有明显区别。从研究言语行为转向研究更宽泛的言语活动,俄罗斯语言学家对言语活动范畴下的言语行为、心智行为和行为模式进行的都是细致入微、小中见大的研究。第四章集中论述语用思维建构与现实的关系。在整合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和俄罗斯语言学语用思维建构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日常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语用思维进行交往的问题。日常语言是鲜活的,流动的,它在人类文明向前推进过程中立下了不赏之功,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定性为工具或符号,需逐步确立起其本体地位。更不能因为日常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和瑕疵而忽视对日常语言的思考,放弃理论的建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发展程式化言语行为,实现经济高效的言语交际。根据交往行为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普遍规范的语用思维,规范人际间言语交往,解决社会各领域出现的交往失范问题。根据语言个性和言语肖像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人说的语言”来解读“说语言的人”,服务于人际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第五章是本研究的结语。在对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日常语言转向后,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和俄罗斯语言学语用思维建构新视角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得出本研究的两个重要结论。同时,本章节也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以后的努力方向。鉴于本人视野、学识和研究能力有限,本研究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会在研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如何将前人相关理论更适切地引入现实,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可以,也会努力发展并提出自己原创性的理论和观点。

杨煜[4](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研究 ——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持续沿着“一带一路”走向全球,作为主要国际交流方式和工具的汉语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客观需求。如何实现并加强语言推广与经济增长的互促,是当前汉语语言规划与国际推广政策制定面临的重要选择。经济全球化、国际社会交流逐步深化等因素,分别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汉语国际推广的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维度研究汉语国际推广问题,有助于深入剖析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及其具体表现,探索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趋势。探寻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动因,分析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和国际经验,运用语言国际推广中的价值评价模型,解析语言国际推广的政治、经济、文化收益,评价不同地区的汉语国际推广的效果,并提出具备操作性的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政策创新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语言国际推广、语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语言国际推广经济学分析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作简要评述。从探寻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动因出发,剖析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进一步发现问题,并通过梳理世界主要语言国际推广经验,分析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汉语国际推广的影响因素。接下来,在对语言国际推广的收益包括政治收益、经济收益及文化收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和分析语言国际推广中的语言价值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之上,以“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地区为例,通过语言推广活动中具有标志性的案例研究论证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实践效果、收益及价值评价。最后,从明确语言发展规划、确立发展思路与战略布局、构建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政策创新方向。论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运用政治经济学和语言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评价了汉语国际推广。在厘清语言经济学、经济学与语言学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经济学理论,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剖析了汉语国际推广的价值和收益,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学术研究角度进行了思考性探索。第二,构建了语言国际推广的价值评价模型。在英语与汉语之间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地展现了语言价值的数量化差异,融入语言使用人数、国家综合国力、语言相关行业、语言传播途径等多个影响因子,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说服力。第三,通过深入实地访谈调查,取得了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推广定性研究的相关一手资料,为后期进一步的研究做了一定的积累。

赵婧[5](2018)在《交际语境中带有情感意义俄语成语的语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语作为语言大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种独特而又普遍存在的语言单位,几乎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所共有。成语来源于民间生活,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事、物的总结与浓缩。因此,包含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与评价。言语交际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信息与表达思想。情感作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与纽带,是信息与思想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成语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是言语中表达情感意义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最高、最广泛的语言形式。因此,带有情感意义的成语被保留下来,作为语言单位独立存在。近年来,随着“人”类中心范式的研究掀起高潮,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学、尤其是语用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青睐。“人”的情感研究也纳入到语言学领域,其中对于俄语中带有情感意义成语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尤其是语用学家的关注。带有情感意义的成语与语用密不可分。一方面,从创新使用上看,情感意义成语在交际语境过程中可以添加词汇、变化结构,说明具体言语实践下的使用特点;另一方面,从情感意义成语的理解上可知,情感意义成语在交际语境中具有简练情感表达和变化情感程度的语用功能。带有情感意义成语的语用层面则更多体现的是语言的个性问题,从言语交际层面上解读俄语中带有情感意义成语在具体语境下的使用情况,这样一来既可以反映情感意义成语依据不同的语境而顺势做出的变化,又能体现说话人在交际语境下的语言个性和语言表达方式。本文从语用学中的言语层面切入,将俄语中带有情感意义成语视为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并放入到交际语境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微观的语言和言语层面进行深入剖析,目的是为了揭示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为表达不同程度情感而对不同情感成语的选择和使用,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或完成某种行为。对俄语情感成语的语用层面的研究,让我们对俄语中带有情感意义成语的丰富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间接证明了语言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缩影,更是交际语用中最为生动和最具有表现力的手段,为我们进一步深刻的认识语言的实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马庆林[6](2018)在《中国面子文化与法律语言:“博弈—互补”范式》文中研究指明本学位论文将面子文化置于法律背景,以调解语言和庭审语言为研究对象,以戈夫曼的面子理论以及布朗和赖文森的面子语用策略为理论参照,通过构建面子文化与法律语言“博弈——互补”范式来探讨中国特有的面子文化、法律心理和法律语言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面子观与法律文化心理影响下的法律语言进行实例分析。本研究应用“调查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及“对比分析法”等对当今社会的热门案例或话题,如快播案、典型知识产权案等,进行“博弈一—互补”分析和法律语言分析,发现面子文化无论从个人、机构乃至国家层面而言均对中国的司法实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子是中国人传统法律心理的语言投射。面子文化可以通过内涵丰富的法律心理对法律语言施加影响,并最终通过语言外现于情绪变化及行为方式。运用面子文化与法律语言的“博弈——互补”范式来阐释面子文化、法律心理、法律语言三者在范式中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该理论范式可以解释法律语言在微观层面如调解语言、庭审语言之间及其内部存在的细微差别,展示法律语言内涵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样性,分析说明在司法实践活动中调解员或法官如何借助语言策略等互补性语用手段使冲突各方达到利益和预期上的均衡。在调解活动中,调解员与调解各参与方处于“博弈”状态。调解员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话与协调,在了解调解各方的利益和预期需求的同时,采用一定的调解语言策略等互补手段实现沟通的目的。互补包括引入社会规范、道德和民俗民约等面子语用策略。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同样通过对话与沟通,了解诉讼各方的预期,并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内,动用必要的庭审语言策略等互补手段完成案件的审理工作。为了维护法律所赋予的形象,法官的语言、语言策略以及互补性语用策略等带有明显的机构性特征。法律语言中所表露出来的个人、集体与国家的面子对司法实践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正视面子文化的客观存在并消除面子文化的负面影响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法律语言使用的策略性、技巧性和规范性,有助于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破除过度依赖单一司法诉讼模式转变为以非诉方式为主的纠纷解决途径,有助于改善调解语言的合理表达,使面子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与调处息争相结合,还有助于构建科学的庭审语言权力分配机制,保障诉讼各方当事人的话语权。

孙小杰[7](2016)在《作为生活形式的“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主体间或人际间的关系,逐渐取代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元对立,成为主要的社会关系。而形而上学把目光集中在抽象原则和超验实体,追求本质、确定性和普遍性,使哲学脱离了现实生活。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研究,是摆脱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矛盾的过程,是脱掉科学语言这件束身衣转向人文主义的过程。因此,本文将用四个章节对维氏的语言哲学理论进行分析。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对“语言游戏”做了全面的综述,从而捋清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找到了合适的研究方法,概括了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语言哲学转向的缘由。首先,阐述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转向的思想渊源。弗雷格“语境原则”、叔本华“概念游戏和含义圈”、毛特纳“语言批判哲学”、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是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理论基础;其次,阐述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转向的现实驱动。维特根斯坦的教师经历、聆听布劳维尔直觉主义讲座等亲身体验,发现逻辑语言丢掉语言的现实性、真实性,强调语言意义在于使用,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矛盾中开辟哲学研究的新思维——语言哲学。第三章,系统阐述“语言游戏”及相关理论。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是一种活动,而且是最主要的实践活动;“语言游戏”多样性、目的性和无本质决定了语言活动相互之间的“家族相似”;语言是生活行为的提炼,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从语言角度分析千姿百态的生活形式;语言游戏的规则是在一致性认识上的生活形式、社会实践或者社会成员之间的“约定”;语言的意义就是用法,意义的真正标准在社会中寻找。第四章,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比较。二者哲学之同表现在:他们反叛传统哲学、批判形上学、注重实践;二者哲学之异表现在,维氏的哲学是语言哲学、体系哲学、哲学使命是解决哲学的困惑,而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非体系哲学、哲学使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最后对二者的哲学进行总结。第五章,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理论、实践价值。批判传统科学思维方式,促进新兴语言学,即语用学的产生,倡导人文主义哲学,不排斥日常生活,他反本质主义思想更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形成的哲学根基;遵守语言规则,反对语言暴力与话语霸权,重视网络语言,让哲学深入生活,确立主体间关系思维,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对话和协商。第六章,结论。总结全文的核心内容,应积极推进哲学创新与发展,让哲学深入生活,深入人心,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维氏的语言哲学拒斥形而上学,使哲学思维的对象转向现实世界,“语言游戏”研究接近现代生活,更加关注现实生活,特别是关注表达现实生活的语言,实现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沈贤淑[8](2016)在《语用学转向的表达及其对语言学突围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用学直接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具体的语境结合在一起,从而很好地契合了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特征,从哲学的意义上摆脱了对语言研究仅注重词汇和语法的形而上学的机械研究方法。语用学转向源自于语义分析哲学的缺陷导致的哲学和语言学上的困境,这一困境的产生源自于语义分析哲学对逻辑科学的过度依赖。语用学转向通过强调具体的整体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克服了语义分析哲学的局限性,使语言学成功地从语言分析哲学的困境中突围。在这一过程中,以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语言哲学的发展对语用学的转向作出了特有的贡献,并在对科学的解释、指称理论、真理观以及意向研究等语言学领域产生了突破性的影响。

孙亚婷[9](2015)在《恭维语的语言游戏特质》文中研究表明恭维语作为一种礼貌的、积极的言语交际行为,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具有帮助人们建立人际关系、改变语用距离、表示感谢、鼓励、防止伤害面子和缓解矛盾等作用。被形象的誉为当今社会的“润滑剂”。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精神教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对语言哲学的研究中,提出了“语言游戏论”,成为其后期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该理论与维特根斯坦的前期理论有所不同,旨在研究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而不再试图用一种理想的语言去改造日常用语。“语言游戏论”这一理论提出后,许多学者便开始深入研究,为后来的语言学、语用学、语言哲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对研究语言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影响。本文基于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言游戏论”来探讨恭维语的游戏特质,并将这些游戏特质放在顺应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下,从顺应理论框架的交际语境和交际观出发,观察恭维语是如何顺应语境实现交际目的,旨在将顺应理论应用于语用特质并为其提供特定的背景与理论指导。本研究紧密围绕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展开论述,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以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入手,分析维特根斯坦后期日常语言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贯彻和表现。同时借鉴和探索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了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和文学作品中的恭维语言为语料,得出恭维语语言游戏的种种特质。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对恭维语语料的分析,结合顺应理论,并将恭维行为置于一个系统的过程中,从而了解游戏的过程和游戏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恭维语是如何顺应语境实现的,给恭维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由于人类的语言交际都受到一定顺应原则的支配,恭维语作为一种语言游戏,其产生与理解机制也受顺应原则的支配。恭维语的交际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既在语言结构层面上选择,也在策略层面上展开。选择的过程是语境和语言选择二者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通过不同的语境,以及交际双方语言的不断选择,从而达成恭维交际行为。本文旨在通过结合国内一些文学作品以及对日常生活当中所了解到的恭维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恭维语的句法形式、语义特征及其语言游戏的特质,并揭示出影响恭维语的产生的因素,以及恭维语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杜明利[10](2015)在《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政治认同建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传统的以政治宣传、政治动员为基础的政治认同建构方式已难以保持其生命力,探讨在新形势下政治认同建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乎社会政治的稳定,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主张以语言为沟通媒介、通过主体间交往来达成主体间共识的思想对于破解当前政治认同危机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本文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基于政治认同建构的视角,对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思想进行探讨,以期为当前中国政治认同的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笔者认为,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思想的核心是探讨以语言为媒介的主体间理解如何可能的问题。其基本思想内涵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普遍语用学建构的前提——理想的话语环境;普遍语用学建构的基础——言语行为理论;普遍语用学建构的核心——言语有效性要求;普遍语用学建构的目的——共识与认同。基于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思想,笔者进一步探讨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认同的建构条件。认为,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认同具有交互性、主体间性和言语有效性;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认同的建构需要四个条件:自由民主的话语环境、共同承认的有效性规范、平等自愿的话语权、共同分享的背景知识。笔者认为政治认同具有主体间性和言语有效性,进而论证了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政治认同建构的可能性,并以此为基础,辨析当前我国政治认同建构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为据,论证了当前我国政治认同建构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规范科学”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需要着力于公民资质建设,提升语言规范的认同程度;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创设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创新话语媒介建设,搭建多样有效的沟通平台;改进学习机制建设,探寻态度转化的有效机制。

二、语用学产生与发展的根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用学产生与发展的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新疆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Chapter2 Relevant theo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2.1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ies
        2.1.1 Regional economic theory
        2.1.2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industry
        2.1.3 Demand analysis theory
    2.2 Literature review on translation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2.2.1 Translation industry
        2.2.2 Regional economy
        2.2.3 Translation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2.3 Brief conclusion on former studies
Chapter3 Research Design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Methodology
    3.3 Research Procedure
    3.4 Questionnaire
Chapter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nalysis
        4.1.1 Study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lation industry in Xinjiang
        4.1.2 Study on the demand for translation talents of Xinjiang economic zone
        4.1.3 Study on transl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Xinjiang
    4.2 Descriptive results and explorative results
    4.3 Discussion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5.1.1 Major findings concerning translation industry
        5.1.2 Major findings of training mode
    5.2 Contribution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cknowledgement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2)哈贝马斯形式语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价值与意义
        1.1.1 研究形式语用学的意义
        1.1.2 从语用意义出发重构形式语用学的价值
        1.1.3 深入探析形式语用学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形式语用学概念厘清
第二章 形式语用学的创立背景及思想渊源
    2.1 社会文化背景
    2.2 理论背景
        2.2.1 困境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社会批判理论
        2.2.2 哲学的“语言转向”
    2.3 形式语用学的思想渊源
        2.3.1 对索绪尔和莫里斯语言学思想的继承性批判
        2.3.2 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思想及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继承性发展
        2.3.3 对形式语义学、意向主义及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2.3.4 对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辩证性扬弃
        2.3.5 对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的批判性吸收
第三章 形式语用学的内容建构
    3.1 基本单位:言语行为
        3.1.1 “言语行为”的基本内涵
        3.1.2 重构言语行为理论——双重结构的言语行为理论
        3.1.3 “言语行为”的特征
    3.2 方法:合理重构
        3.2.1 合理重构的内涵及缘由
        3.2.2 合理重构的材料
        3.2.3 合理重构的方法
    3.3 内核:语用意义
        3.3.1 语用意义概念
        3.3.2 言语行为与意义理论
        3.3.3 语用意义与有效性要求
    3.4 原则与途径:共识和商谈
        3.4.1 共识
        3.4.2 商谈
    3.5 终极预设背景:理想的言谈情景
第四章 形式语用学的哲学旨趣
    4.1 对语用学的再发展——融通先验与经验的语用学
    4.2 对主体性哲学的扬弃——基于主体间性的语言哲学
    4.3 对理性的再审视——开出理性的交往之维
    4.4 对意义理论的再建构——依凭生活世界的语用意义
第五章 形式语用学的意义与局限
    5.1 意义
        5.1.1 交往行为理论的一般规范前提
        5.1.2 对话伦理学的语用基础
        5.1.3 形式语用学的现实意义
    5.2 局限
        5.2.1 形式语用学的乌托邦色彩
        5.2.2 形式语用学抽象与静态之特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与俄罗斯语用思维建构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0.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
    0.3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0.4 研究思路
    0.5 研究方法
    0.6 语料来源
1.研究综述
    1.1 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
    1.2 俄罗斯语用思维建构
2.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
    2.1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日常语言转向
        2.1.1 “语言游戏”说
        2.1.2 “意义即使用”论
    2.2 言语行为理论建构机制
        2.2.1 言语行为理论初创
        2.2.2 言语行为理论细节探究
        2.2.3 言语行为理论原创性和突破性
    2.3 交往行为理论建构机制
        2.3.1 普遍语用思维建构
        2.3.2 交往行为理论建构机制
        2.3.3 哈贝马斯语用思维建构启示
    2.4 本章小结
3.俄罗斯语用思维建构新视角
    3.1 从研究“人说的语言”到研究“说语言的人”
        3.1.1 语言个性
        3.1.3 言语肖像
    3.2 从研究结构到研究功能
        3.2.1 “由里及表”视角
        3.2.2 “由表及里”视角
    3.3 从“言语行为理论”介评到“言语活动”全面探究
        3.3.1 言语行为
        3.3.2 心智行为
        3.3.3 行为模式
    3.4 本章小结
4.语用思维建构与现实
    4.1 日常语言本质
        4.1.1 语言是工具
        4.1.2 语言是符号
        4.1.3 语言是本体
    4.2 日常语言与思维
    4.3 日常语言语用探究与现实
        4.3.1 言语行为理论与程式化言语行为
        4.3.2 交往行为理论与网络社交失范
        4.3.3 语言个性和言语肖像理论与跨文化交际
        4.3.4 功能语法与外语学习
5.结束语
    5.1 本研究结论
        5.1.1 语用思维建构须基于特定哲学认识论基础
        5.1.2 语言研究须回归现实、为现实服务
    5.2 本研究不足之处
    5.3 未来研究取向
参考文献

(4)“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研究 ——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框架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一带一路”倡议与语言经济
    2.1.2 语言国际推广与语言发展规划
    2.1.3 语言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2 国外学者关于语言国际化的文献综述
    2.2.1 国外关于语言国际推广的研究综述
    2.2.2 国外关于语言发展规划的研究综述
2.3 国内学者关于语言国际化的文献综述
    2.3.1 国内关于语言国际推广的研究综述
    2.3.2 国内关于语言发展规划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3 汉语国际推广的动因、现状及国际经验借鉴
3.1 汉语国际推广的动因
    3.1.1 顺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
    3.1.2 提升国际社会交流深度
3.2 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
    3.2.1 设置国外的推广机构
    3.2.2 开设国内对外汉语教学
    3.2.3 政府职能部门的推广
    3.2.4 汉语在全球的推广状况
3.3 主要语言国际推广的经验
    3.3.1 英语的国际推广
    3.3.2 法语的国际推广
    3.3.3 德语的国际推广
    3.3.4 日语的国际推广
    3.3.5 西班牙语的国际推广 4 语言国际推广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语言国际推广的经济因素分析
    4.1.1 语言国际推广的经济属性
    4.1.2 语言国际推广的交易成本
4.2 语言国际推广的政治因素分析
    4.2.1 语言国际推广的博弈分析
    4.2.2 语言国际推广的共同利益和国际协调问题
4.3 语言国际推广的文化因素分析
    4.3.1 文化吸引力催化语言国际推广
    4.3.2 文化认知度升级语言国际推广 5 语言国际推广的收益分析及评价模型
5.1 语言国际推广的收益分析
    5.1.1 政治收益
    5.1.2 经济收益
    5.1.3 文化收益
5.2 语言国际推广中的模型构建
    5.2.1 模型基础与原则
    5.2.2 模型指标体系
5.3 模型分析的过程与结果
    5.3.1 评价过程
    5.3.2 评价结果 6 汉语国际推广的案例研究--以中亚地区为例
6.1 中亚地区汉语推广的现实背景
6.2 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推广的落实情况
    6.2.1 新丝路上的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实践
    6.2.2 中亚地区的汉语推广工作实践
    6.2.3 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校企联合实例
6.3 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推广的收益分析与评价
    6.3.1 经济收益
    6.3.2 政治收益
    6.3.3 文化收益 7 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政策与措施
7.1 明确语言发展规划
    7.1.1 母语规划观
    7.1.2 服务规划观
    7.1.3 优化规划体系
7.2 确立发展思路与战略布局
    7.2.1 发展思路
    7.2.2 战略布局
7.3 构建汉语国际推广的保障体系
    7.3.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保障措施
    7.3.2 优化汉语推广机构的组织结构
    7.3.3 完善汉语国际推广支撑系统
    7.3.4 健全汉语国际推广制度
    7.3.5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问题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交际语境中带有情感意义俄语成语的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俄语中带有情感意义成语及语用概述
    (一)带有情感意义成语的界定及分类
    (二)带有情感意义成语的语用概念
二、交际语境中带有情感意义成语的创新使用
    (一)添加词汇
    (二)变化结构
三、交际语境中带有情感意义成语的语用功能
    (一)简练情感表达
    (二)变化情感程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国面子文化与法律语言:“博弈—互补”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定位
    1.2 选题缘由
    1.3 研究问题
    1.4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5 结果和发现
    1.6 全文组织构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0 引言
    2.1 面子文化研究
    2.2 法律心理研究
    2.3 法律语言研究
    2.4 博弈论研究
    2.5 研究问题的提出
    2.6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社会的面子观
    3.0 引言
    3.1 面子与脸
        3.1.1 丢脸与丢面子
        3.1.2 要脸、不要脸与要面子
        3.1.3 脸皮厚、脸皮薄、顾面子、做面子与撕破脸面
    3.2 面子与人情
    3.3 面子与法律
    3.4 面子的多元特性
        3.4.1 面子的文化属性
        3.4.2 面子的社会属性
        3.4.3 面子的语言属性
    3.5 个人、集体与国家的面子
        3.5.1 个人的面子
        3.5.2 集体的面子
        3.5.3 国家的面子
    3.6 面子的社会功能
        3.6.1 面子的资源聚集功能
        3.6.2 面子的资源交换功能
        3.6.3 面子的资源辐射功能
    3.7 面子的界定
    3.8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面子文化与法律心理
    4.0 引言
    4.1 面子文化对法律的影响
        4.1.1 面子文化对法律的正面影响
        4.1.1.1 面子对司法改革的激励作用
        4.1.1.2 面子对民众守法及官员约束的作用
        4.1.1.3 面子对法律效果的促进作用
        4.1.2 面子文化对法律的负面影响
        4.1.2.1 面子遮蔽法律事实
        4.1.2.2 面子损害法律精神
        4.1.2.3 面子干扰公正办案
    4.2 面子文化支配下的法律心理
        4.2.1 敬畏权势与敬畏法律的心理
        4.2.2 集体主义至上的心理
        4.2.3 厌讼与息讼的心理
        4.2.4 赌气与争气的心理
        4.2.5 热衷关系的心理
        4.2.6 好面子的心理
    4.3 小结
第五章 中国面子文化与法律语言范式
    5.0 引言
    5.1 范式的理论基础
    5.2 “博弈——互补”范式的提出
        5.2.1 范式前提:调解语言与庭审语言的价值取向
        5.2.2 范式构建:“博弈——互补”的面子文化与法律语言
    5.3 “博弈——互补”范式的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面子文化与调解语言
    6.0 引言
    6.1 调解视角的切入
        6.1.1 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
        6.1.2 调解与和解
    6.2 调解语言的物理场景
        6.2.1 调解语言的多样化场景
        6.2.2 多样化场景的形成原因
    6.3 调解语言的角色分配
        6.3.1 调解人员
        6.3.2 各方当事人
    6.4 调解语言的主要特征
        6.4.1 语言的通俗化
        6.4.2 语言的情理化
        6.4.3 语言的智慧化
        6.4.4 语言的理性化
    6.5 面子文化下的调解语言策略
        6.5.1 常见的调解语言策略
        6.5.1.1 浓重鲜活的感情语言
        6.5.1.2 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
        6.5.1.3 轻松风趣的幽默语言
        6.5.1.4 逻辑严密的客观语言
        6.5.1.5 精辟别致的俗谚语言
        6.5.2 必要的辅助性调解语言策略
        6.5.2.1 丰富适宜的面部表情
        6.5.2.2 亲和灵巧的肢体语言
        6.5.2.3 速度恰当的语音声调
    6.6 面子文化下的调解语言策略与法律心理互动
        6.6.1 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的法律心理
        6.6.2 调解语言策略与法律心理的互动
    6.7 “博弈——互补”范式下的民事调解语言实例分析
        6.7.1 人民调解语言实例分析
        6.7.2 法院调解语言实例分析
    6.8 小结
第七章 中国面子文化与庭审语言
    7.0 引言
    7.1 庭审视角的展开
    7.2 庭审语言的物理场景
        7.2.1 物理场景的布置
        7.2.2 庭审场景中的情景对应
    7.3 庭审语言的角色分配
        7.3.1 审判人员
        7.3.2 检察官
        7.3.3 辩护律师
        7.3.4 双方当事人
        7.3.5 证人
    7.4 庭审语言的主要特征
        7.4.1 语言的专业性
        7.4.2 语言的程序性
        7.4.3 语言的严肃性
        7.4.4 语言的规范性
    7.5 面子文化下的庭审语言策略
        7.5.1 法官的语言策略
        7.5.2 公诉人的语言策略
        7.5.3 辩护律师的语言策略
    7.6 面子文化下的庭审语言与法律心理互动
    7.7 “博弈——互补”范式下的刑事庭审语言实例分析
        7.7.1 “快播案”的辩论环节评析
        7.7.2 “辛普森案”的证人证言评析
    7.8 小结
第八章 “博弈——互补”范式再论
    8.0 引言
    8.1 范式讨论:以知识产权案为例
        8.1.1 奥运主题曲《我和你》着作权纠纷案
        8.1.2 个人知识产权权益VS国家利益
    8.2 范式思考:汲取面子文化的传统资源
        8.2.1 思想与政策层面:提倡德治与追求法治的并行不悖
        8.2.2 社会与现实层面:和谐秩序与权利维护的共同愿景
        8.2.3 事实与价值层面:与人方便与与己方便的心理目标
    8.3 启示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发现概述
    9.2 结论
    9.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作为生活形式的“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转向缘由
    2.1 语言哲学转向的思想渊源
        2.1.1 弗雷格“语境原则”的影响
        2.1.2 叔本华“概念游戏和含义圈”的启发
        2.1.3 毛特纳“语言批判哲学”的回归
        2.1.4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继承
    2.2 语言哲学转向的现实驱动
        2.2.1 返璞归真的启示
        2.2.2 直觉主义的影响
        2.2.3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
第3章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
    3.1 “语言游戏”
        3.1.1 语言
        3.1.2 游戏
        3.1.3 “语言游戏”
        3.1.4 “语言游戏”之间的关系——“家族相似”
        3.1.5 “语言游戏”植根的土壤——生活形式
        3.1.6 “语言游戏”的规定——游戏规则
    3.2 “语言游戏”与新意义理论
        3.2.1 旧意义观——意义即所指
        3.2.2 新意义观——意义即用法
第4章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之比较
    4.1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之同
        4.1.1 批判性哲学
        4.1.2 重视实践
        4.1.3 拒斥形而上学
    4.2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之异
        4.2.1 哲学路径之异
        4.2.2 哲学类型之异
        4.2.3 根本任务之异
        4.2.4 后续影响之异
第5章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5.1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之理论价值
        5.1.1 治疗本质主义的“哲学病”
        5.1.2 促进新兴语言学的产生
        5.1.3 启发后现代主义的诞生
    5.2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之实践价值
        5.2.1 遵守语言规则,反对语言暴力和话语霸权
        5.2.2 重视网络语言,让哲学深入生活
        5.2.3 确立主体间关系思维,加强社会交往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恭维语的语言游戏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
    1.2 研究的问题及目标
第2章 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框架
        2.1.1“语言游戏”理论
        2.1.2 顺应理论
        2.1.3 言语行为理论
    2.2 相关文献
        2.2.1 恭维语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2.2 恭维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3“语言游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引言
    3.2 材料来源
        3.2.1 日常用语语料收集
        3.2.2 文本材料收集
    3.3 研究方法
        3.3.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3.3.2 材料立论的方法
        3.3.3 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4 研究步骤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引言
    4.2 研究发现
        4.2.1 恭维语的句法形式
        4.2.2 恭维语的语义特征
        4.2.3 恭维语的语言游戏特质
第5章 讨论
    5.1 引言
    5.2 恭维语的功能
        5.2.1 维系人际关系
        5.2.2 缩小语用距离
        5.2.3 表达谢意
        5.2.4 给与鼓励
        5.2.5 维护面子
        5.2.6 避免冲突
    5.3 恭维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5.4 恭维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政治认同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2.1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的含义
    2.2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思想的内容
    2.3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思想的意义
3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认同的性质及建构条件
    3.1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认同的性质
    3.2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认同的建构条件
4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的政治认同分析
    4.1 政治认同的含义与功能
    4.2 政治认同的普遍语用学分析
    4.3 政治认同建构的基础条件
    4.4 普遍语用学视域下我国政治认同建构存在的问题
5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我国政治认同建构的对策研究
    5.1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我国政治认同建构的基本原则
    5.2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我国政治认同建构的具体措施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语用学产生与发展的根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新疆经济区为例[D]. 张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2]哈贝马斯形式语用学研究[D]. 成妍. 西北大学, 2019(01)
  • [3]西方哲学语用思维建构与俄罗斯语用思维建构新视角[D]. 任燕燕.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研究 ——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D]. 杨煜. 西北大学, 2018(02)
  • [5]交际语境中带有情感意义俄语成语的语用研究[D]. 赵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6]中国面子文化与法律语言:“博弈—互补”范式[D]. 马庆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作为生活形式的“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探析[D]. 孙小杰. 吉林大学, 2016(10)
  • [8]语用学转向的表达及其对语言学突围的作用[J]. 沈贤淑. 学术界, 2016(02)
  • [9]恭维语的语言游戏特质[D]. 孙亚婷.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7)
  • [10]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政治认同建构的研究[D]. 杜明利.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语用学的起源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