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职工自营经济 促进林局产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江羽,李翠微[1](2020)在《精准市场导向促进湛江农垦自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湛江农垦集团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型国有农业企业,在主营产业的拓展升级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同时在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引导,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规模化的良好形态,职工收入不断攀升,对垦区内农民的增收、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对湛江农垦职工自营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对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并结合市场导向、品牌战略等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期对广大农垦集团自营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石琳先[2](2020)在《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分析及对策建议》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现在及今后的合作造林提供借鉴参考,拓展合作思维,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效果,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了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的数据资料,包括了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合作造林工程历年的造林设计等,并对合作区参与农民及林业干部职工做问卷调查,运用Excel、Spss23.0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从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工程、合作造林模式、利益相关者、农民及可持续性等5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合作造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并提出合作造林的创新发展方向及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一方面社会大环境有利于国有林场进行合作造林,另一方面杨树局薛家庄林场有能力走出去进行合作造林,同时地方的造林需求,为合作造林的开展提供了可能。②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国有林场自主合作,自己投资造林;二是局县合作,林局和地方谈合作事宜,安排国有林场造林。两种模式各有不同的优劣势,相比之下,模式一适合小规模的合作造林,而模式二适合大规模的合作造林。③合作造林中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多种利益关系交错,合作造林要想顺利开展必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合理进行利益分配。并结合合作造林对利益相关者的损益分析,扬长避短,尽可能保障相关者的利益。④合作区农民是合作造林的重要参与者、受益者,他们对合作造林的了解关系对合作造林的认可。而受教育程度、参与度影响他们对合作造林的了解。他们参加合作造林主要目的是增加收入,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要发挥文化的作用,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同时发扬右玉精神,使其积极地投身到林业事业中;合作造林发挥了一定的扶贫功能,但却十分有限,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通过营造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等多种林业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⑤合作造林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管护经营、科技投入、利益相关者、农民参与度、政策、合作协议及资金问题的影响,要提升其可持续性,需要增加合作造林的资金投入、科技投入,提高政策支持力度、组织管理能力,并且积极引导农民参与。⑥通过借鉴其他一些经验做法,提出合作造林的创新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在理念上吸收“参与式”社区林业的理念,使工程覆盖区的农民积极参与进来;在模式上,借鉴“购买式造林”模式、多元化投资模式、托管模式,从中吸取经验,使合作造林实现创新发展。
阿莉亚·马克甫[3](2019)在《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组织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紧密链接,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固生产基地,同时还要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户自愿以土地入股等其他方式加入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享受到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方面的利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蔬菜瓜果产业升级,以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主要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随着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组织模式的发展,传统的小农生产引发的高成本、低生产力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严重制约了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实现葡萄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是关键。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针对性特点,鲜食葡萄作为石河子总场的重要产业之一,研究其产业组织模式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场镇职工收入,而且还可以提高葡萄品质,对石河子总场场镇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现有产业组织模式发展进行分析。主要采用了文献阅读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等,通过实地调研,主要从参与主体方面、生产情况方面、营销情况、效益几个方面对石河子总场目前存在的产业组织模式“职工自营”模式、“龙头企业+职工”模式、“合作社+职工”模式下的职工生产经营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到了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使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组织模式更加高效、更加完善,是需要我们继续往下做的事。实地调研发现,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职工老龄化程度严重,产业结构及生产化标准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社会服务化体系不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等问题严重阻碍着鲜食葡萄产业和经营主体的发展。因此。针对诸多问题的存在,为提高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组织模式运行效率。认为石河子总场应该发展较优型(“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产业组织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的实力,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及生产程度的标准化,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从而解决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冀红梅[4](2019)在《基于TIEBOUT模型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激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同时也带动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巨大需求,拉开了我国大规模乡城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序幕。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人才,提高了要素生产率,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也助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农业转移人口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到了 2018年的2.88亿人,多年来其规模持续增长。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了工作方式和居住地点的转变,然而,受限于城乡二元制度,进城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并没有直接、彻底地转变为市民,而是在城镇社会结构中处于隔离状态,在城市内部形成了新的二元结构,这种不完全的城镇化严重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严重影响了人口市民化的质量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进新时代,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平等的市民身份和权利的诉求,日益强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政策,又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中新生代占比超过了 50%,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已成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也是人口市民化的主体。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快推进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首先需要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偏好进行科学的研判。本研究以Tiebout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DMS)2016》,综合运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呈现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现状,以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偏好为逻辑起点,探寻流入地城市公共服务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关系,并进一步挖掘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获得流入地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证明了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以足投票”的选择机制。农业转移人口早期外出务工是以就业为目的的临时性进城,赚到收入后返乡消费,这种“候鸟式”流动的需求偏好集中表现为追求经济利益。当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相当一部分出生、成长在城市,即使是由农村初次流向城市的群体,也表现出对城市强烈的向往,他们积极向城市文明聚拢,希望成为城市的一员,这种市民化迁移方式的需求偏好表现为追求平等的身份和权利,进而从心理上认可、融入城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破除农村退出障碍、城市进入障碍,以及近些年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各大城市实施人口竞争政策,我国已经具备了人口自由流动的条件。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迁往何处、在何处定居成为一名真正的市民,是个体对流入地条件综合评价并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只有流入地能够满足他们对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公共服务、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时,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才会选择在该城市定居。第二,分析了流入地城市公共服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关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是政府重新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的过程。流入地政府真正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人口市民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需求端来看,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完全相同。本文选择问卷中“是否愿意长期在流入地城市定居(5年以上)”作为“市民化意愿”的替代指标,并以其为被解释变量,在控制人口学、流动、就业、收入与支出等变量的情况下,实证检验了流入地公共服务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模型回归结果显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业公共服务、住房保障显着提升了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发生比,与工作相关的社会保险降低了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发生比,与市民身份相关的社会保险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发生比影响不显着。第三,探索了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获得流入地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由公共经济学供求均衡理论可知,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不仅要关注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更要聚焦公共服务的需求侧,只有实现公共服务的供求均衡,才能使公共服务总量匹配、质量提升、布局完善,进而使受益对象达到效用最大化。目前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的政策设计,基本上是从政府视角出发,带有较强的自上而下“强精英性”和自下而上的“弱参与性”逻辑。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政策,应该以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获得流入地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为依据,量体裁衣精准施策。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教育程度、子女年龄、父母外出务工经历、家庭收入与支出、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身份、流动时间、流动范围等,都可能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获得流入地城市的公共服务产生影响。在梳理和分析以上三个问题的同时,本研究还对新生代和老一代农业转移人口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当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结合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加快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原则、优化路径和具体策略等政策建议。
王凯[5](2019)在《加格达奇林业局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4月1日,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木材的商业性采伐。作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的一个下属企业,加格达奇林业局早在2001年就全面停伐,林业局面临“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现实问题。十余年来,该局一直在探索特色林下产业的转型并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模式,即:“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该产业模式不仅带动林业职工增收致富,还增强了林业局的整体实力,但同时也遭遇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根据以上研究背景,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加格达奇林业局是黑龙江乃至全国重点国有林区较为特殊的林业局之一。该林业局林业产业主要经历1998年前、1998年、2001年、2014年等四个阶段的变化,在停伐后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模式。其次,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加格达奇林业局发展特色林下产业初步具备了相应的产业规模和产值,并形成了一定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了区位、自然、效益等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气候、技术、基础设施、资金、项目等市场竞争劣势和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科技发展主观意识较弱、土地利用水平低、资金来源渠道少门槛高、争取项目落地少等。最后,论文针对加格达奇林业局发展特色林下产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精尖技术和高科技人才引入和培训、有序高效利用已有土地资源、增加产业扶持资金降低贷款门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优势产业项目和政策落地等相对应的举措,并从政策法规、资源禀赋、科学管理、财政政策等四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加格达奇林业局具备林下产业转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加格达奇林业局林下产业转型提供方案,还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国有重点林区转型提供借鉴。
梁廷杰[6](2017)在《精细化管理在国有林区的应用与实践》文中认为管理科学分3个层次,即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根据林业的特点阐明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赋予了精细化管理新的概念和内涵。以山西省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为例,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管护、育苗、造林、流域治理等方面就精细化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以此促进国有林区的改革创新,促进林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刘英,王世选[7](2017)在《立足自营经济 实现多元增收》文中认为近年来,新疆兵团第七师一三一团本着"职工向城镇居集、产业向园区集中、养殖向小区聚集、农业向设施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团场地处奎屯市城郊的地缘、区位、交通等优势,着力围绕立足发展自营经济这一根本,全力打造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升级版。制度保障,多元增收重实效为实现职工大田承包收入以外年人均增收1000元的目标,着力推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全面实施,该团组织团、连工会干部走
陈美娜[8](2016)在《关于全面提升职工自营经济多元增收工作的思考》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了解一师阿拉尔市职工自营经济发展现状,更好地促进师市职工自营经济发展,2016年4月-8月,师市总工会对部分团场通过听取汇报、走访职工、召开致富带头人座谈会以及现场查看等方式开展工作调研,思考和认识如下:一、师市职工自营经济、多元增收现状2013年以来,在师市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兵团工会、师市总工会的具体指导下,各团场(农场)工会把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作为多元增收工作
李广申[9](2016)在《大力推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提升行动 为兵团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功立业——在兵团工会贯彻落实兵团党委推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现场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8月26日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兵团党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兵团党委六届十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和2015年度兵团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暨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总结表彰会精神,总结兵团工会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的工作经验,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兵团工会推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团结动员兵团各族职工群众,为兵团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功立业。
胡丽彬[10](2014)在《四师自营经济发展对策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导兵团职工多元增收、提高团场职工收入已经成为兵团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以此兵团提出了“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工作目标,并出台了“1+3”文件,促进该战略目标的实现。“1+3”文件在对职工划“两用地”予以明确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以庭院经济为主的职工自营经济。但基于四师人多地少的现状,各团场职工要尽快实现脱贫致富、达到小康水平,在政府政策指导下依靠发展承包经济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每一寸土地,发挥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多元增收。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是多元增收是稳定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需要,对促进团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动四师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本研究以兵团四师自营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其当期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发展对策予以探讨,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其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以自营经济学相关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等为指导,对四师自营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中探寻出了四师自营经济灵活性、多样性、见效快的特征。其次,基于前文的现状分析,探讨四师自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思想观念不足、政策引导乏力、落实不当、资金不但紧张且信贷困难、信息闭塞及人才不能够合理利用等深层次的原因。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思想改革、自营经济规模化与产业化、金融体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促进四师自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并对相关的保障措施进行了探讨。
二、发展职工自营经济 促进林局产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职工自营经济 促进林局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市场导向促进湛江农垦自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湛江农垦自营经济发展现状 |
1.1 湛江农垦发展概况 |
1.2 自营经济发展概述 |
1.2.1 规模不断扩大 |
1.2.2 品类不断丰富 |
1.2.3 从业人口不断扩大 |
1.3 湛江农垦自营经济取得的突出效益 |
2 湛江农垦自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
2.1 规划引领未到位 |
2.2 品牌包装意识有待加强 |
2.3 营销手段比较单一 |
3 湛江农垦自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3.1 加强规划引领 |
3.2 突出品牌培育 |
3.3 拓展营销渠道 |
4 结论 |
(2)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多功能林业理论 |
1.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1.3.3 参与式林业理论 |
1.3.4 国内合作造林现状 |
1.3.5 国外合作造林现状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环境与人口经济 |
2.2 林业发展状况 |
2.3 国有林局林场概况 |
2.3.1 杨树局 |
2.3.2 薛家庄林场 |
2.4 地方造林现状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工程简介 |
4.1.1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概况 |
4.1.2 杨树局与右玉县合作造林工程概况 |
4.1.3 2019年薛家庄林场参与的杨树局与右玉县合作造林工程 |
4.2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模式分析 |
4.2.1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模式 |
4.2.2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模式优劣势比较分析 |
4.3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不同利益相关者分析 |
4.3.1 利益相关者的划分 |
4.3.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4.3.3 利益相关者的损益分析 |
4.4 基于农民视角的合作造林分析 |
4.4.1 样本的选取和描述性分析 |
4.4.2 样本的相关性分析 |
4.4.3 思考与启示 |
4.5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可持续性分析 |
4.5.1 合作造林可持续性的内涵 |
4.5.2 合作造林的目标 |
4.5.3 合作造林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
4.5.4 合作造林可持续性提升对策 |
5 借鉴与探索: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的创新发展 |
5.1 理念创新:“参与式”社区林业 |
5.2 模式创新 |
5.2.1 “购买式造林”模式 |
5.2.2 多元化投资模式 |
5.2.3 托管模式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 |
(3)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组织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 |
2.1.2 现代农业 |
2.1.3 鲜食葡萄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三章 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发展及模式现状分析 |
3.1 石河子总场农业发展概况及生产条件 |
3.1.1 农业发展概况 |
3.1.2 生产条件 |
3.2 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
3.2.1 鲜食葡萄种植现状 |
3.2.2 鲜食葡萄产业经济效益现状 |
3.2.3 鲜食葡萄市场拓展现状 |
3.2.4 依托葡萄产业发展相关产业现状 |
3.3 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现状 |
3.3.1 “职工自营”模式 |
3.3.2 “龙头企业+职工”模式 |
3.3.3 “合作社+职工”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产业组织模式下的职工生产经营比较分析 |
4.1 参与主体情况比较分析 |
4.1.1 种植户基本情况 |
4.1.2 技术培训情况 |
4.1.3 合作机制情况 |
4.2 生产情况比较分析 |
4.2.1 资金来源渠道情况 |
4.2.2 鲜食葡萄种植面积情况 |
4.2.3 投入成本 |
4.2.4 生产加工方面情况 |
4.3 营销情况比较分析 |
4.3.1 销售渠道情况 |
4.3.2 品牌包装情况 |
4.3.3 规避风险能力情况 |
4.4 效益比较分析 |
4.4.1 利益分配方式情况 |
4.4.2 收入获得情况 |
4.4.3 产生社会效益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鲜食葡萄产业组织模式运行中存在问题分析 |
5.1 经营主体存在问题分析 |
5.1.1 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 |
5.1.2 缺乏更高效的经营模式 |
5.2 产业组织化程度存在问题 |
5.2.1 职工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低 |
5.2.2 种植规模小 |
5.2.3 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 |
5.3 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存在问题 |
5.3.1 合作机制不紧密 |
5.3.2 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
5.4 产业结构及标准化存在问题 |
5.4.1 鲜食葡萄品种单一 |
5.4.2 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
5.5 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
5.5.1 市场信息服务做不到位 |
5.5.2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
5.5.3 发展资金短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组织模式运行效率建议 |
6.1 较优型“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的构建思路 |
6.2 积极引进和增强经营主体实力 |
6.2.1 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 |
6.2.2 发挥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提升产业辐射带动 |
6.3 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
6.3.1 加强职工教育,提高其认知水平 |
6.3.2 鼓励职工及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 |
6.3.3 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品牌效应 |
6.4 完善产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
6.4.1 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制度 |
6.4.2 实现利润返还和二次分配制度 |
6.5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果品标准化 |
6.5.1 加大生产管理监察力度 |
6.5.2 加强新优品种的引进 |
6.5.3 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 |
6.6 完善社会服务化体系建设 |
6.6.1 做好市场信息服务 |
6.6.2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
6.6.3 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7.1 结语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4)基于TIEBOUT模型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Tiebout模型及其发展的研究 |
1.2.2 关于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融合的研究 |
1.2.3 关于人口迁入对地方财政影响的研究 |
1.2.4 关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 |
1.2.5 关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 |
1.2.6 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主要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 |
2.1.2 城镇化与市民化 |
2.1.3 城市定居意愿与市民化意愿 |
2.2 Tiebout模型的内涵 |
2.3 Tiebout模型的发展 |
2.3.1 财政分权 |
2.3.2 地方政府竞争 |
2.3.3 税收-支出资本化 |
2.3.4 财产税 |
2.3.5 财政分区 |
2.3.6 人口迁移 |
2.4 Tiebout模型在中国的应用 |
2.4.1 Tiebout模型在地方政府竞争研究领域的应用 |
2.4.2 Tiebout模型在房地产市场研究领域的应用 |
2.4.3 Tiebout模型在城镇化研究领域的应用 |
2.5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于Tiebout模型的分析框架 |
2.5.1 公共服务供给:新时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指向 |
2.5.2 公共服务需求: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偏好 |
2.5.3 理论推演:Tiebout模型修正 |
2.5.4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点:流入地公共服务 |
2.6 本章小结 |
3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现状 |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样本筛选 |
3.2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群体特征现状 |
3.2.1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增速与分布统计 |
3.2.2 人口学特征统计 |
3.2.3 经济特征统计 |
3.2.4 流动特征统计 |
3.2.5 就业特征统计 |
3.3 享有公共服务的现状 |
3.3.1 随迁子女托育情况统计 |
3.3.2 社会保险参保情况统计 |
3.3.3 就业公共服务享有情况统计 |
3.3.4 住房保障情况统计 |
3.4 城市定居意愿统计 |
3.4.1 城市定居意愿总体情况 |
3.4.2 不同区域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 |
3.4.3 不同经济带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 |
3.5 本章小结 |
4 流入地公共服务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方法选择 |
4.1.1 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
4.1.2 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
4.1.3 主成分分析 |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 |
4.2.1 理论分析 |
4.2.2 假设 |
4.3 模型构造与变量说明 |
4.3.1 模型构建 |
4.3.2 被解释变量 |
4.3.3 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
4.3.4 社会保险变量的主成分分析 |
4.3.5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4 实证结果分析与假设检验 |
4.4.1 随迁子女享有流入地义务教育服务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
4.4.2 参保流入地城市社会保险没有提高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
4.4.3 享有流入地就业公共服务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
4.4.4 享有流入地城市住房保障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
4.4.5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5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获得流入地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随迁子女获得流入地城市义务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研究假设 |
5.1.2 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
5.1.3 实证结果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4 结论 |
5.2 参保流入地社会保险(F_1)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研究假设 |
5.2.2 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
5.2.3 实证结果分析与假设检验 |
5.2.4 结论 |
5.3 获得流入地城市就业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理论分析 |
5.3.2 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
5.3.3 实证结果分析与假设检验 |
5.3.4 结论 |
5.4 获得流入地城市住房保障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1 理论分析 |
5.4.2 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
5.4.3 实证结果分析与假设检验 |
5.4.4 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6 政策建议 |
6.1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遵循 |
6.1.1 坚持公平的价值追求 |
6.1.2 坚持效率的行动逻辑 |
6.1.3 坚持成本—收益的理念认识 |
6.1.4 坚持法治的管理体制 |
6.2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优化路径 |
6.2.1 破除人口流动障碍,健全“以足投票”机制 |
6.2.2 深化改革,构建适应人口市民化的财政管理体制 |
6.2.3 提高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的精确性,建立健全成本分担机制 |
6.2.4 优化城市群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
6.3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策略 |
6.3.1 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融合,促进教育公平 |
6.3.2 加快社会保险整合,完善社会保障 |
6.3.3 夯实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就业质量 |
6.3.4 创新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居住条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加格达奇林业局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加格达奇林业局林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2.1 林下产业转型概念和内容 |
2.2 全国林业产业及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状况 |
2.3 加格达奇林业局特殊性 |
2.4 加格达奇林业局林业产业阶段性变化分析 |
2.4.1 1998 年前森林采伐业占据主要地位 |
2.4.2 1998 年天保工程实施林产加工业迎头赶上 |
2.4.3 2001 年加格达奇林业局停伐探索林下产业转型 |
2.4.4 2014 年全面停伐特色林下产业转型深化 |
2.5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规模及市场竞争优劣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发展潜力和问题分析 |
3.1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发展潜力 |
3.1.1 发展特色种植业 |
3.1.2 发展北药产业 |
3.1.3 发展养殖业 |
3.1.4 发展旅游业 |
3.1.5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市场横向对比和预测 |
3.2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技术问题 |
3.2.2 资源红线约束 |
3.2.3 资金短缺 |
3.2.4 基础设施滞后 |
3.2.5 项目短缺 |
3.3 产生问题的原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
4.1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
4.1.1 加强高精尖技术和高科技人才引入和培训 |
4.1.2 有序高效利用已有土地资源 |
4.1.3 增加产业扶持资金争取降低银行贷款门槛 |
4.1.4 向上申请争取林业企业基础设施投入 |
4.1.5 争取优势产业项目和政策落地 |
4.2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的保障措施 |
4.2.1 政策法规保障 |
4.2.2 自然资源保障 |
4.2.3 科学管理保障 |
4.2.4 财政资金保障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6)精细化管理在国有林区的应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
二、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内涵 |
三、精细化管理在太行林局的应用实践 |
(一) 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 夯实林局发展基础 |
(二) 精准管理, 创新举措, 提升林局发展水平 |
(三) 系统经营, 流域综治, 增强林局发展能力 |
(7)立足自营经济 实现多元增收(论文提纲范文)
制度保障, 多元增收重实效 |
创新自营经济机制, 增强发展新活力 |
综合施策, 八项措施保增收 |
(8)关于全面提升职工自营经济多元增收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市职工自营经济、多元增收现状 |
二、存在问题 |
三、对策及建议 |
(10)四师自营经济发展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自营经济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
2.1 自营经济的产生 |
2.2 自营经济概念界定 |
2.3 自营经济相关理论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3.3 产业布局理论 |
2.3.4 生态经济理论 |
第三章 四师自营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 |
3.1 四师自营经济发展现状 |
3.1.1 四师自营经济发展整体概况 |
3.1.2 四师自营经济发展的产业现状 |
3.2 四师自营经济发展的特征 |
3.2.1 灵活性 |
3.2.2 多样性 |
3.2.3 见效快 |
第四章 四师自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四师自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生产规模太小,产业化建设程度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够强大 |
4.1.2 产品的项目品种过于单一,销路不畅 |
4.1.3 较低的科技含量,相对滞后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
4.1.4 观念落后,人才缺乏 |
4.1.5 环境因素差 |
4.2 原因分析 |
4.2.1 思想观念障碍 |
4.2.2 政策支持不足 |
4.2.3 四师的政策资金供给紧张,经济主体信贷困难 |
4.2.4 信息闭塞,人才不能够合理利用 |
第五章 四师自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
5.1 四师自营经济发展的原则 |
5.2 四师自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
5.2.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经济主体积极参与自营经济工作 |
5.2.2 加强自营经济主体内涵建设,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自营经济核心竞争力 |
5.2.3 加快自营经济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
5.2.4 构建自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
5.2.5 加强对四师自营经济的领导,提供政策和制度方面的保障 |
5.2.6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自营经济社会服务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 促进林局产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市场导向促进湛江农垦自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 江羽,李翠微. 农业与技术, 2020(19)
- [2]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分析及对策建议[D]. 石琳先.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石河子总场鲜食葡萄产业组织模式优化研究[D]. 阿莉亚·马克甫.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基于TIEBOUT模型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D]. 冀红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5]加格达奇林业局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研究[D]. 王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精细化管理在国有林区的应用与实践[J]. 梁廷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7]立足自营经济 实现多元增收[J]. 刘英,王世选. 中国农垦, 2017(06)
- [8]关于全面提升职工自营经济多元增收工作的思考[J]. 陈美娜. 兵团工运, 2016(10)
- [9]大力推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提升行动 为兵团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功立业——在兵团工会贯彻落实兵团党委推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现场会上的讲话[J]. 李广申. 兵团工运, 2016(09)
- [10]四师自营经济发展对策初探[D]. 胡丽彬. 石河子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