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天山土屋和延东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连昌,董志国,陈博,张新,张帮禄,朱明田,计文化,冯京[1](2021)在《东天山重要成矿区带、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文中研究说明成矿区带一般指具有矿产资源潜力的成矿地质单元,而成矿系统主要从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角度研究成矿的总体特征,包括矿床组合、成矿系列及其联系,是划分成矿区带及总结成矿规律的重要依据。东天山造山带位于吐哈盆地与塔里木地块之间,可划分为大南湖—头苏泉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康古尔塔格—黄山金铜镍成矿带、阿齐山—雅满苏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及彩霞山—吉源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东天山构造演化与成矿具有明显的多阶段性,并形成多个成矿系统:(1)中—晚元古代古陆缘伸展环境形成铅锌银沉积矿床成矿系统;(2)奥陶纪—石炭纪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形成VMS型铜锌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成矿系统;(3)石炭纪岛弧环境形成火山岩型铁铜矿床成矿系统;(4)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后碰撞造山及地幔柱叠加阶段,形成岩浆型铜镍矿床成矿系统和与剪切活动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系统。
夏冬[2](2020)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对统一的综合性结论。本文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视角,系统地收集、整理东天山及邻区已发表的锆石U-Pb单点年龄大数据及7类主要矿产时空结构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主要构造-岩浆演化序列、成矿规律及构造-岩浆演化与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并探讨了地球动力学机制。阿奇山铅锌(铜)矿床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其成因、控矿因素等的研究尚薄弱,为此开展了野外地质学,小东山火山机构岩石组合、构造控矿、流体运移特征及年代学等工作。我国地表找矿存在找矿难、找矿慢的问题突出,找矿理论创新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1)东天山经历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俯冲)→早石炭纪(碰撞+准噶尔亚幔柱?)→晚石炭纪(板片断离-岩石圈拆沉+准噶尔亚幔柱?)→早-中二叠世(塔里木亚幔柱)→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板内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2)东天山绝大部分矿产的主成矿期处于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间歇期,耦合着大量流体作用,具有岩浆期后成矿特点。与板块构造有关的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晚二叠-早三叠世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钼钨矿为板块熔融产生的透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中熔体与流体发生耦合或解耦的产物;板片拆离-岩石圈拆沉作用触发的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与晚石炭世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火山岩型铁矿、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与早-中二叠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矿具有成生关系。(3)阿奇山铅锌(铜)矿床成矿分为早期硅酸岩热液和晚期碳酸盐流体成矿阶段。花岗斑岩对成矿的主要贡献:岩体自身及其岩浆成矿系统解耦有关的透岩浆流体形成的早期矽卡岩化带对后期小东山火山机构有关的含矿流体的遮挡作用,仅提供了部分热及矿质,正长斑岩等次火山岩有关的含矿流体以非顺层、高角度呈发散性产于断裂、破碎带及岩石微裂隙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形成主要富矿体。主成矿期约束在292.0~320.0±1.6Ma,成矿流体具低温-中盐度,硫同位素具幔源、火山热液特征,成矿期构造背景处于挤压向拉张转换期,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石圈拆沉。(4)含矿火山流体的充填交代为主要成矿作用,成因为火山热液型铅锌(铜)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找矿勘查客观条件下存在的找矿难、找矿慢问题,适时提出中观“热岩-枝找矿理论”,并阐述了运用该理论发现新矿床的过程。
张伟[3](2020)在《东天山古生代玉海铜矿岩浆成因与成矿过程》文中研究表明新疆东天山造山带地处中亚造山带南缘,具有良好的铜成矿潜力与找矿前景,以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中段的土屋和延东大型铜矿为代表,受到众多地质学者的长期关注。然而,研究区东段新发现的玉海铜钼矿床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相关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认识不足。因此,本文选取玉海铜钼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详实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分析,对矿区各期岩浆岩体开展了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Lu-Hf同位素、Sr-Nd-Pb同位素以及矿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玉海铜钼矿主要呈浸染状或脉状分布于钾化和绢英岩化蚀变带,主要赋存于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中,少量产于正长花岗岩侵入体中。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数据表明,玉海酸性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侵位于石炭纪(318320 Ma),形成时间晚于矿区志留纪(442430 Ma)的中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玉海中-酸性岩浆岩具较高的Y、Yb含量和较低的Sr/Y比值,属于正常弧岩浆岩,与该构造带中段大型斑岩铜矿区(如土屋-延东)俯冲板片来源的埃达克质岩体的地球化学属性明显不同。玉海酸性花岗岩具较高的SiO2(≥74.90%)和K2O(≥3.48%)含量,较低的Mg#和相容元素含量(如Cr=0.653.37 ppm;Ni=0.631.02 ppm),且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结合同位素特征,如较低的初始87Sr/86Sr(≤0.7033)、正的εNd(t)(4.05.9)和εHf(t)(≥11)值、年轻的TCDM年龄,和不均一的Pb比值(18.54919.465),指示正长花岗岩的母岩浆为新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混有部分古老的地壳组分。相比之下,玉海中性闪长岩较低的SiO2和K2O含量、较高的Mg#(4056)和不均一的εHf(t)值,指示其起源于板片流体或熔体交代的亚大陆岩石圈地幔物质的熔融作用。根据玉海岩浆岩的锆石微量和斜长石主量成分,进一步估算其氧逸度和含水量大小,认为志留纪中性闪长岩的母岩浆为中度氧逸度(EuN/EuN*>0.6)且富含水(9 wt.%),有利于斑岩铜矿化,而石炭纪正长花岗岩的母岩浆为弱等氧逸度(EuN/EuN*=0.30.6),但也富水(6 wt.%)。结合对比区域岩浆活动和相关斑岩铜成矿作用,提出玉海铜钼区古生代岩浆作用及铜成矿作用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岩浆性质及其源区组分很可能是控制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中、东段斑岩铜矿分布和规模的关键因素。
龙灵利,王京彬,王玉往,邓小华,毛启贵,孙燕,孙志远,张忠义[4](2019)在《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文中研究表明东天山是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古亚洲洋的形成、演化和消亡,发育了东天山古生代弧盆体系。基于前人对东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规律的大量研究,针对以往研究相对薄弱的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本文重点论述了以卡拉塔格矿集区为代表的早古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研究新进展,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规律。本文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划分为大南湖-头苏泉成矿带和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又将前者划分为卡拉塔格成矿亚带和小热泉子-土屋成矿亚带;总结出其成矿具有VMS成矿系统与斑岩成矿系统共存、多种矿化类型叠加的特征;区域共发育两次大规模成矿事件,且均与大规模火山-侵入岩浆活动有关,进而构建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区域成矿模式;并指出东天山古生代弧-盆多方向、多期次的转换是导致该体系内VMS-斑岩型矿床共存、叠加成矿发育的主因。
郭伟东[5](2019)在《新疆土屋铜矿床地质与火山岩成因》文中研究指明新疆东天山企鹅山群火山岩岩石成因倍受关注,其对区域岩浆演化和成矿过程的制约是研究的热点并一直存有争议。土屋铜矿床含矿岩体为斜长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对于其与围岩即企鹅山群火山岩的关系也说法不一。为揭示土屋铜矿床企鹅山群火山岩与含矿岩体及其矿床成因之间的关系,论文在该矿床南侧石炭纪企鹅山群地层中,自南向北近垂直地层走向系统采集一组火山岩样品,进行岩石地球化学主微量分析研究,SiO2-Nb/Y图解显示企鹅山群火山岩为亚碱性系列火山岩。表现富集Sr、Ba、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Th、P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模式图整体右倾,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平缓的特征。企鹅山群火山岩形成于古亚洲洋南缘洋壳向北俯冲过程,Zr/Nb值介于24.0849.72,显示其主要来自于亏损地幔,Hf/3-Th-Ta与Nb*2-Zr-Y图解中,玄武岩投影点落在岛弧玄武岩区域与MORB区域,同时具有洋中脊和火山弧火山岩的成分,La/Nb-MgO、La/Nb-La/Sm、La/Sm-Zr/Nb图解均相关性较弱,Nb/U-SiO2显示部分玄武岩呈现弱的地壳混染趋势,说明企鹅山群火山岩受到有限的地壳混染作用,Nb/Zr-Th/Zr图解显示其是岩石圈地幔楔熔体与俯冲板片发生流体/熔体交代作用的产物,不同成分的原始岩浆造成了企鹅山群火山岩岩石成分的不同,其来自不同源区,构造位置不同的火山岩,由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碰撞,混杂堆积在缝合带北缘上。根据以上成果,借鉴“小岩体成大矿”理论,在初步厘定岩浆演化过程基础上,构建了土屋铜矿成矿模式:由俯冲板片产生的混合岩浆上升形成深部岩浆房,富挥发分的岩浆向岩浆房顶部运移,于浅部形成流体外壳,富矿岩浆下沉,新岩浆多次侵位填充剩余空间,流体与围岩作用及交代,萃取成矿物质,流体冷却,大量金属硫化物析出于岩体内部或与围岩接触带部位,从而卸载成矿,形成含矿斑岩。
何西恒[6](2019)在《东天山卡拉塔格矿集区黄滩Au-Cu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卡拉塔格矿集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东天山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带内发育大量的铜多金属矿床。黄滩矿床位于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的北部,是东天山最近勘查新发现的VMS矿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黄滩矿床为研究对象,在深度剖析矿区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系统开展岩相学、矿物学、流体包裹体测温以及Re-Os同位素测年等工作,厘定了成矿期次阶段,分析了金的赋存机制,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黄滩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可分为VMS成矿期、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VMS成矿期分为黄铁矿阶段和黄铜矿-闪锌矿阶段,热液期可分为石英-硫化物脉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VMS成矿期金主要以碲金银矿的形式赋存,沿黄铁矿裂隙呈串珠状分或被其包裹,为同期同作用富集机制,是海底喷流作用成因;热液期金主要以银金矿和自然金的形式赋存,主要分布在石英硫化物脉中,呈圆形、不规则状,单颗粒较大,金银含量较高,为后期热液叠加作用富集机制。VMS成矿期黄铜矿-闪锌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的均一温度(247.6℃~357.6℃)和盐度(6.6~16.1 wt.%NaC1 eqv);而热液期石英-硫化物阶段具有较低而均一温度(143°C~215℃)和盐度(0.4~7.3wt.%NaCleqv)。从VMS成矿期到热液期,成矿流体由中高温向中低温演化,盐度逐渐降低,流体中成分均以水为主,并含有少量CO2和CH4等还原性气体。黄滩矿床VMS成矿期块状硫化物和热液期石英硫化物脉中的黄铁矿分别进行Re-Os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黄滩矿床VMS成矿期的成矿年龄为436.2±7.5 Ma;热液期的成矿时代在436.3±7.6 Ma左右。综合研究表明:黄滩矿床形成于早志留世海相环境,以海底喷流作用为主的VMS矿床,被后期次火山热液叠加。随着次火山岩侵位的不断升高,热液温度不断上升,热液流体和海水发生混合,由于喷口流体的传导冷却作用导致含矿热液的温度、压力、pH值和氧逸度等发生变化,Au元素随着硫化物的重结晶以[Au(HS)2]-形式的Au从基底活化,在晚期中低温低压环境下富含贵金属元素的热液发生大规模金银沉。
位鸥祥[7](2019)在《东天山-北山地区小狐狸山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天山-北山地区发育了白山、东戈壁、花黑滩、小狐狸山等多个三叠纪钼矿床,本文选取小狐狸山钼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开展电子探针、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流体包裹体等工作,从小狐狸山岩体的形成过程、岩浆-流体-成矿的成因联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对比东天山-北山地区钼矿床成岩成矿背景,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小狐狸山矿区围岩除奥陶系咸水湖组安山岩(489±11Ma),另发现晚志留世安山玢岩(419±5.4Ma),为矿区首次报道志留纪火山活动。安山玢岩为准铝质、钙碱性岩石系列,源于壳幔混合源区,经历了强烈同化混染作用,形成于俯冲岛弧背景。(2)小狐狸山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与南部的旱山微陆块、马鬃山岛弧带岩浆岩具有相似年代学、地球化学性质和形成背景,同属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的多岛弧增生带。(3)小狐狸山成矿岩体钾长花岗斑岩中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198215Ma,对应晚三叠世,岩体显示高硅、高钾、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1型花岗岩特征。母岩浆源于板内拉张背景下,地幔岩浆底侵导致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4)小狐狸山矿床成矿流体分为三个阶段:钾硅酸盐化阶段(400250℃)→石英-硫化物阶段(300100℃)→石英碳酸盐化阶段(200100℃),主成矿温度在400150℃之间,压力小于400MPa,成矿深度为小于2.5km,形成的辉钼矿为3R型。矿床为典型斑岩型钼矿床,辉钼矿沉淀主要由于温度骤降引起的。(5)东天山-北山地区三叠纪钼矿床主要形成于板内伸展背景下,含钼母岩浆起源于新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6)天山-北山地区含钼矿床以斑岩型矿床为主,时空分布整体具有“西老东新”的特征,就成矿规模来看以新疆东天山-甘肃北山接触带位置成矿潜力最为巨大。综上,东天山-北山地区具有形成三叠纪钼矿床的巨大潜力。本文对小狐狸山矿床的研究成果为东天山-北山地区三叠纪钼矿床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勘探提供了可靠依据。
王琦崧[8](2019)在《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东天山成矿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和成矿过程,是我国重要多金属成矿带。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其在晚石炭世的构造背景、成矿过程等方面仍存在争议。鉴于此,本文选取东天山成矿带的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分析了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了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并初步总结了矿床的成矿规律及形成后的保存情况,为区域该类型矿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勘查提供借鉴。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火山-次火山岩主要包括凝灰岩、凝灰质角砾岩和石英斑岩,侵入岩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石英斑岩的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24.2±0.8 Ma315.4±0.6 Ma,花岗闪长岩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20.2±0.9 Ma,闪长岩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09.4±1.4 Ma。岩浆岩稀土含量中等,轻重稀土分异中等,同时岩石具有富集Rb、Th、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和重稀土元素,负Eu异常,贫Sr、Y和Yb含量等特征,体现出I型花岗岩特征。岩体整体具有高(87Sr/86Sr)i(0.699700.71447)、低εNd(t)(-6.7+1.89),Nd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40.92 Ga,εHf(t)值为-3.6+6.9,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511.28 Ga之间,暗示岩石来自于古老地壳物质重熔,有部分地幔物质加入。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认为在324.2315.4 Ma期间,该矿带处于由俯冲过程形成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研究区的典型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马庄山和修翁哈拉金矿床主要赋存在石英斑岩中,南金山金矿床主要赋存在白山组的凝灰质角砾岩和凝灰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出。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和闪锌矿等为主。南金山金矿床发育冰长石化、蛋白石化、玉髓化、硅化、玉髓化和绢云母化,修翁哈拉金矿床主要发育玉髓化、硅化和绢云母化,马庄山金矿床主要发育明矾石化、高岭土化、硅化和绢云母化;三个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流体,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特征一致。马庄山和修翁哈拉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次火山岩(石英斑岩),南金山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白山组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和凝灰质角砾岩)。由此,认为修翁哈拉和南金山金矿床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马庄山金矿床为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马庄山金矿床的含金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12±3.2Ma。综上,认为马庄山、修翁哈拉金矿床分别为晚石炭世古天山洋俯冲过程中形成的高硫型和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南金山金矿床为中三叠世碰撞后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并且,该矿带呈现自西向东矿床类型从高硫型转变为低硫型的分布特征,剥蚀程度有变弱的现象。
丁建华,邢树文,肖克炎,马玉波,林健宸,邓刚[9](2016)在《东天山-北山Cu-Ni-Au-Pb-Zn成矿带主要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文中认为文章通过潜力评价成果汇总和综合分析,结合找矿新理论和该区找矿新进展,重新划定(修定)了东天山-北山Cu-Ni-Au-Pb-Zn重点成矿带的边界。东天山-北山Cu-Ni-Au-Pb-Zn重点成矿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在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裂解、拼合、造山等构造运动,相应地发生过多期、多阶段的成矿作用,致使此带形成了众多不同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是矿产勘查突破的有利区带。作者从研究区构造演化历史出发,分析了该带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结合带内最新的找矿进展,修订了东天山-北山Cu-Ni-Au-Pb-Zn重点成矿带的成矿谱系,深化了对本成矿带的成矿规律认识;新一轮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证实,带内仍然具有极大的资源潜力,在此基础上,在本带划分了19个远景区,其中9个为重点远景区,10个为一般远景区;提出了带内可能发现新矿床类型(如:砂岩型铀矿、斑岩型金矿等)和新矿种(如稀有稀散金属等);建议本带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为Ni、Cu、Mo、Au、W,兼顾Pb、Zn、Ag、Fe和Mn;建议本带主攻类型为基性-超基性岩型镍铜矿、斑岩型铜(钼、金)矿、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型铅锌银多金属矿、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矽卡岩型银矿以及沉积型锰矿等。该项工作对指导本成矿带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方方[10](2016)在《东天山斑岩型钼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东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分布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具有良好的钼成矿潜力与找矿前景。东戈壁和白山矿床为东天山地区钼找矿勘探的重要成果,均达到超大型规模,分布于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的中东部。本文以详实的野外地质观察及室内显微岩矿观察为基础,对东戈壁和白山典型钼矿床进行解剖,并结合前人资料,探讨东天山钼矿床岩浆作用、成矿动力学背景及其成矿机制,同时对比研究区内斑岩型铜矿床,揭示东天山岩浆岩演化特征与铜钼成矿作用的关系,为今后新疆东天山斑岩钼(铜)矿找矿勘探提供新的信息。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东天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划分为志留-泥盆纪(440370 Ma)、石炭纪(350300 Ma)、二叠纪(299252 Ma)和三叠纪(246227 Ma)四个岩浆活动阶段。东戈壁和白山钼矿区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东天山钼矿的岩浆-矿化作用主要发生于236227 Ma范围内,成岩与成矿时代基本一致,显示了钼矿化作用与该区三叠纪时期的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形成于东天山板内伸展的构造环境。(2)东戈壁花岗岩具高硅、富碱、低镁及高分异指数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岩石;岩石表现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强负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显示为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Sr-Nd-Hf-O同位素数据显示,其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及εNd(t)值,正εHf(t)值和年轻地壳Hf模式年龄(TDM C),及较高的锆石δ18O值。这些特征表明东戈壁花岗岩来源于新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同时有部分地幔物质的混染。(3)白山花岗岩同样具高硅富碱,贫MgO和CaO及高分异指数的特征,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表现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中等负Eu异常,高Sr/Y比值,低Y含量的特点,显示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r-Nd-Hf-O同位素数据显示花岗岩具较均一的初始87Sr/86Sr比值,正εNd(t)和εHf(t)值,年轻的TDM C年龄,及相对低的锆石δ18O值,指示白山花岗岩的源区为新生下地壳物质,并有部分幔源岩浆的加入。(4)东戈壁和白山矿区钼矿体主要产于岩体外接触带的石炭系干墩组地层中,受隐伏岩体和构造裂隙系统的联合控制,钼矿化与硅化、钾化和绢云母化蚀变关系最为密切。前者成矿流体具高温、中低盐度、含CO2特点,属于H2O–NaCl±CO2流体系统;后者成矿流体具高温、中低盐度、含CH4特点,属于H2O–NaCl±CH4流体系统。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两矿区成矿流体具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特征,且大气降水的加入对矿化石英脉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碳-氧、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并可能有上地壳物质的混染。(5)对比分析东天山斑岩铜矿与斑岩钼矿成岩成矿特征,揭示斑岩铜矿化主要产于岩体内接触带中,钼矿化主要产于岩体外接触带的围岩中。岩浆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各有差异,反映了成矿岩浆岩属性与成矿动力学背景的不同。岩浆起源及其演化特征很可能是制约东天山不同空间位置上形成铜矿还是钼矿的关键机制。
二、东天山土屋和延东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天山土屋和延东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东天山重要成矿区带、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构造地质 |
2 成矿区带地质特征 |
2.1 彩霞山—吉源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 |
2.2 大南湖—头苏泉铜金多金属成矿带 |
2.2.1 卡拉塔格铜金多金属成矿带 |
2.2.2 土屋—延东铜成矿带 |
2.3 阿齐山—雅满苏铁铜多金属成矿带 |
2.4 康古尔塔格—黄山金铜镍成矿带 |
2.4.1 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 |
2.4.2 康古尔金成矿带 |
3 主要成矿系统及其结构特征 |
3.1 沉积-热液改造型铅锌矿床成矿系统 |
3.2 卡拉塔格叠加复合矿床成矿系统 |
3.3 土屋—延东叠加复合矿床成矿系统 |
3.4 海相火山岩(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成矿系统 |
3.5 造山带(剪切带)型金矿床成矿系统 |
3.6 岩浆型铜镍矿床成矿系统 |
4 区域成矿规律 |
4.1 矿床类型 |
4.2 矿床空间展布规律 |
4.3 成矿时代 |
4.4 区域构造与成矿演化 |
5 结 语 |
(1)东天山构造演化具有多阶段性。 |
(2)东天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区域成矿具有明显的区带性。 |
(3)初步总结的成矿系统主要包括: |
(4)成矿时代具有多阶段性。 |
(2)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现状 |
2 选题依据 |
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
5 基本论点及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一章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地球动力学机制 |
1.1 区域地质背景 |
1.1.1 区域地层 |
1.1.2 区域构造 |
1.1.3 区域岩浆岩 |
1.1.4 数据应用情况 |
1.2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2 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3 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3 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
1.3.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6~466Ma) |
1.3.2 石炭纪(299~359Ma) |
1.3.3 早-中二叠世(272~299Ma) |
1.3.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220~265Ma) |
1.4 小结 |
第二章 成矿规律及耦合成矿机理 |
2.1 主要矿种时空结构 |
2.1.1 铜矿 |
2.1.2 金矿 |
2.1.3 铜镍矿 |
2.1.4 铁矿 |
2.1.5 钼钨矿 |
2.1.6 银多金属矿及铅锌矿 |
2.1.7 成矿规律 |
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
2.2.1 成矿流体来源及一般习性 |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
2.3 小结 |
第三章 热岩-枝找矿理论及找矿实践 |
3.1 我国当前找矿勘查存在的问题 |
3.2 可能的解决办法 |
3.3 热岩-枝组矿模型 |
3.4 热岩-枝宏观找矿概念 |
3.5 中观地质异常找矿方法 |
3.6 热岩-枝找矿理论优缺点及找矿实践 |
3.7 小结 |
第四章 阿奇山铅锌(铜)矿地质特征 |
4.1 区域地质矿产简介 |
4.2 矿区地质特征 |
4.2.1 地层 |
4.2.2 构造 |
4.2.3 岩浆岩 |
4.2.4 围岩蚀变 |
4.2.5 矽卡岩 |
4.2.6 地球物理特征 |
4.2.7 地球化学特征 |
4.3 矿体地质特征 |
4.3.1 矿体特征 |
4.3.2 矿石特征 |
4.3.3 成矿阶段划分 |
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 |
5.1 雅满苏组火山岩 |
5.2 小东山火山机构 |
5.2.1 小东山火山机构位置的确定及火山口特征 |
5.2.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
5.2.3 断裂构造控矿及流体运移特征 |
5.3 成矿流体 |
5.3.1 流体包裹体 |
5.3.2 硫同位素 |
5.4 主成矿时代约束 |
5.4.1 雅满苏组火山岩年代学 |
5.4.2 锆石U-Pb同位素 |
5.5 矿化富集规律 |
5.6 结论和讨论 |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1 矿床成因 |
6.1.1 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
6.1.2 矽卡岩型矿床 |
6.1.3 火山热液型矿床 |
6.2 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
6.2.1 成矿模式 |
6.2.2 找矿潜力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录 -补充材料 |
附录 -作者简介 |
一.个人简介 |
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勘查项目 |
四.在读期间学术交流 |
五.获奖情况 |
(3)东天山古生代玉海铜矿岩浆成因与成矿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斑岩铜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 |
第2章 东天山成矿地质背景 |
2.1 基本构造框架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岩浆作用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基本地质概况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矿物组成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阶段 |
第4章 岩浆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
4.1 实验测试方法 |
4.2 岩相学特征 |
4.3 年代学及锆石微量特征 |
4.4 岩石地球化学 |
4.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5.1 Lu-Hf同位素 |
4.5.2 Sr-Nd同位素 |
4.5.3 Pb同位素 |
4.6 矿物地球化学分析 |
第5章 岩浆岩成因 |
5.1 岩体类型 |
5.2 岩浆源区 |
5.2.1 正长花岗岩 |
5.2.2 中性闪长岩 |
第6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机制 |
6.1 岩浆岩时空分布与成矿作用 |
6.2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6.3 区域斑岩成矿系统对比与讨论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分区及特征 |
1.1 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 |
1.1.1 卡拉塔格亚带 |
1.1.2 小热泉子-土屋亚带 |
1.2 康古尔韧性剪切带 |
1.3 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 |
1.4 中天山地块 |
2 古弧盆体系划分 |
2.1 大南湖-头苏泉早-晚古生代弧盆体系 |
2.2 阿奇山-雅满苏晚古生代弧盆体系 |
3 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 |
3.1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3.1.1 大南湖-头苏泉成矿带 |
3.1.1. 1 卡拉塔格成矿亚带 |
3.1.1. 2 小热泉子-土屋成矿亚带 |
3.1.2 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 |
3.2 矿床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
3.3 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 |
4 讨论 |
4.1 吐哈盆地南缘存在古老微陆块残片 |
4.2 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构造演化 |
4.3 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区域成矿模式 |
5 结论 |
(5)新疆土屋铜矿床地质与火山岩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科学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斑岩铜矿研究现状 |
1.2.2 土屋铜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3 矿床地质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围岩蚀变 |
3.4.1 中基性岩蚀变 |
3.4.2 酸性岩蚀变 |
3.5 火山机构 |
4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2 岩相学特征 |
4.3 地球化学特征 |
4.3.1 岩石类型和岩浆系列 |
4.3.2 微量元素 |
5 火山岩成因与成矿 |
5.1 岩浆来源 |
5.2 构造环境判别 |
5.3 岩浆演化与成矿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东天山卡拉塔格矿集区黄滩Au-Cu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VMS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完成工作量 |
2 矿集区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大地构造 |
2.3 区域火山岩 |
2.4 区域侵入岩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床地质及含矿建造特征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矿物特征 |
3.4 围岩蚀变特征 |
3.5 成矿期次划分 |
4 成矿流体性质 |
4.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3 激光拉曼分析 |
4.4 流体包裹体热力学参数 |
5 金银矿物富集特征 |
5.1 金银矿物相特征 |
5.1.1 金银矿物SEM-EDS分析 |
5.1.2 TIMA综合矿物分析 |
5.1.3 EPMA元素分析 |
5.2 成矿年代学 |
6 矿床成因 |
6.1 成矿流体演化 |
6.2 金的富集与成矿作用 |
6.3 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东天山-北山地区小狐狸山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斑岩型钼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1 矿床分类 |
1.2.2 成矿岩浆岩 |
1.2.3 构造背景 |
1.2.4 热液蚀变与矿化特征 |
1.2.5 钼的成矿机制 |
1.3 我国钼矿床的时空分布 |
1.4 东天山-北山研究现状 |
1.4.1 大地构造背景 |
1.4.2 成岩成矿作用 |
1.4.3 小狐狸山钼矿床研究现状 |
1.5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6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7 论文主要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区域矿产 |
2.2 小狐狸山钼矿床 |
2.2.1 矿区地质特征 |
2.2.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三章 成矿岩浆岩 |
3.1 地质特征 |
3.2 火山岩 |
3.2.1 岩相学特征 |
3.2.2 分析测试 |
3.2.3 岩石成因与成岩背景 |
3.3 侵入岩 |
3.3.1 岩相学特征 |
3.3.2 分析测试 |
3.3.3 岩石成因与成岩背景 |
第四章 矿床成因 |
4.1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期次 |
4.2 辉钼矿矿物学研究 |
4.2.1 SEM分析 |
4.2.2 辉钼矿粉晶衍射 |
4.3 成矿流体 |
4.4 成矿模式 |
第五章 东天山-北山地区三叠纪钼-多金属矿床对比 |
5.1 东天山-北山三叠纪钼矿床 |
5.1.1 东戈壁钼矿床 |
5.1.2 白山钼矿床 |
5.1.3 花黑滩钼矿床 |
5.1.4 东天山-北山三叠纪钼矿床对比 |
5.2 天山-北山含钼-多金属矿床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1.1 研究现状 |
1.1.2 存在问题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实验测试方法 |
1.4.1 全岩主微量、稀土元素 |
1.4.2 锆石LA-ICP-MSU-Pb定年 |
1.4.3 锆石Lu-Hf同位素 |
1.4.4 全岩Sr-Nd同位素 |
1.4.5 流体包裹体 |
1.4.6 H-O同位素 |
1.4.7 S同位素 |
1.4.8 Pb同位素 |
1.4.9 电子探针 |
1.4.10 Rc-Os同位素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6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3 成矿带岩浆作用 |
3.1 样品概况 |
3.2 岩石学特征 |
3.3 年代学特征 |
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1 主量元素 |
3.4.2 微量、稀土元素 |
3.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3.5.1 Sr-Nd同位素 |
3.5.2 Lu-Hf同位素 |
3.6 岩浆岩成因 |
3.6.1 岩石性质 |
3.6.2 岩浆来源 |
3.6.3 构造环境 |
4 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4.1 马庄山金矿床 |
4.1.1 矿区地质 |
4.1.2 矿体与矿石特征 |
4.1.3 围岩蚀变和成矿阶段 |
4.1.4 流体包裹体 |
4.1.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1.6 成矿过程 |
4.2 修翁哈拉金矿床 |
4.2.1 矿区地质 |
4.2.2 矿体与矿石特征 |
4.2.3 围岩蚀变和成矿阶段 |
4.2.4 流体包裹体 |
4.2.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2.6 成矿过程 |
4.3 南金山金矿床 |
4.3.1 矿区地质 |
4.3.2 矿体与矿石特征 |
4.3.3 围岩蚀变 |
4.3.4 流体包裹体 |
4.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3.6 成矿过程 |
5 岩浆与成矿作用 |
5.1 成矿规律 |
5.1.1 赋矿围岩 |
5.1.2 矿物组构 |
5.1.3 围岩蚀变 |
5.1.4 成矿流体 |
5.1.5 成矿物质来源 |
5.1.6 成矿时空背景 |
5.2 构造背景 |
5.3 矿床成因类型 |
5.4 成矿过程 |
5.5 隆升剥蚀情况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东天山-北山Cu-Ni-Au-Pb-Zn成矿带主要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东天山-北山重点成矿带的基本特征 |
1.1分布范围 |
1.2成矿特征 |
1.2.1大地构造背景 |
1.2.2成矿带成矿谱系 |
1.2.3主要成矿单元及其特征 |
1.2.3.1觉罗塔格-黑鹰Cu-Ni-Fe-Au-Ag-Mo-W石膏膨润土煤成矿带(Ⅲ-8) |
1.2.3.2卡瓦布拉克-星星峡-旱山Fe-Ti-AgPb-Zn-白云母成矿亚带(Ⅲ-12-(1)) |
1.2.3.3磁海-公婆泉Fe-Cu-Au-Pb-Zn-Mn-W-Sn-Rb-V-U-P成矿带(Ⅲ-14) |
1.3东天山-北山重点成矿带矿床成因类型及典型矿床 |
1.3.1主要成因类型 |
1.3.2典型矿床 |
1.3.2.1坡一基性-超基性岩型镍(铜)矿床 |
1.3.2.2土屋-延东斑岩型铜矿 |
1.3.2.3彩霞山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型铅锌银多金属矿 |
1.3.2.4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 |
2东天山-北山重点成矿带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成矿远景区划分 |
2.1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2.1.1地层 |
2.1.2构造 |
2.1.3岩浆岩 |
2.1.4主要成矿作用、时代 |
2.2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 |
2.3找矿方向建议 |
3结论 |
(10)东天山斑岩型钼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斑岩钼矿床 |
1.2.2 中亚造山带斑岩钼矿床 |
1.2.3 东天山斑岩钼矿床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 |
第2章 东天山成矿地质背景 |
2.1 基本构造格架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断裂 |
2.4 区域岩浆作用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典型钼矿床地质 |
3.1 东戈壁钼矿床 |
3.1.1 基本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及规模 |
3.1.3 矿石物质组成 |
3.1.4 矿石结构构造 |
3.1.5 围岩蚀变 |
3.1.6 成矿阶段 |
3.2 白山钼矿床 |
3.2.1 基本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及规模 |
3.2.3 矿石物质组成 |
3.2.4 矿石结构构造 |
3.2.5 围岩蚀变 |
3.2.6 成矿阶段 |
第4章 岩浆岩地质地球化学 |
4.1 实验测试方法 |
4.2 岩石学特征 |
4.2.1 东戈壁岩体 |
4.2.2 白山岩体 |
4.3 年代学特征 |
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1 东戈壁岩体 |
4.4.2 白山岩体 |
4.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5.1 Sr-Nd同位素 |
4.5.2 Lu-Hf同位素 |
4.5.3 O同位素 |
4.6 岩浆岩成因 |
4.6.1 岩体类型 |
4.6.2 岩浆源区 |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 |
5.1 实验测试方法 |
5.2 成矿流体特征 |
5.2.1 白山钼矿成矿流体 |
5.2.2 东戈壁钼矿成矿流体 |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1 氢氧同位素 |
5.3.2 碳氧同位素 |
5.3.3 硫同位素 |
5.3.4 铅同位素 |
5.4 成矿年代学 |
第6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成矿模式 |
6.1 岩浆岩时空分布与成矿作用 |
6.2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6.3 成岩成矿模式 |
6.4 与斑岩铜矿成岩成矿作用对比 |
6.4.1 矿化蚀变特征 |
6.4.2 岩浆作用与成矿 |
6.4.3 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 |
6.4.4 成矿时代与构造背景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东天山土屋和延东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天山重要成矿区带、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J]. 张连昌,董志国,陈博,张新,张帮禄,朱明田,计文化,冯京.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1)
- [2]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D]. 夏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东天山古生代玉海铜矿岩浆成因与成矿过程[D]. 张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J]. 龙灵利,王京彬,王玉往,邓小华,毛启贵,孙燕,孙志远,张忠义. 岩石学报, 2019(10)
- [5]新疆土屋铜矿床地质与火山岩成因[D]. 郭伟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6]东天山卡拉塔格矿集区黄滩Au-Cu矿床成因研究[D]. 何西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东天山-北山地区小狐狸山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研究[D]. 位鸥祥.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8]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D]. 王琦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东天山-北山Cu-Ni-Au-Pb-Zn成矿带主要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J]. 丁建华,邢树文,肖克炎,马玉波,林健宸,邓刚. 地质学报, 2016(07)
- [10]东天山斑岩型钼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机制[D]. 张方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