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罗斯语言文化对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付鸿军,何雪砚[1](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新疆俄语教育及翻译活动述论》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民国时期,新疆的俄语教育发展迅速,影响广泛。北疆普遍设立各类、各层次专门学校、增设俄语课程、派送留学生等俄语教育活动;有志青年翻译俄苏文学作品,启民开智;共产党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马列主义作品,宣传马列主义,促进民众觉醒;新疆成规模、分批次向苏联派出大批留学生,培养紧缺专门人才。新疆的俄语教育及翻译活动的起伏受当时国内外局势变化的左右。
郭人豪,王婷,张积家[2](2020)在《多元语言文化对个体情境下与社会情境下认知转换功能的差异性影响——来自锡伯族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民族国家由多个民族和族群组成。个体处于各种民族关系或族群关系中,需要与其他民族或族群的人协作。"西迁"使我国的锡伯族分居于新疆和东北,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新疆锡伯族处于多元语言文化中,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也汲取了周边民族的语言文化营养;而东北锡伯族则与汉族融合,逐渐失去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转用汉语和汉字。采用经典认知转换任务和联合认知转换任务,对比新疆锡伯族和东北锡伯族在个体情境下和社会情境下的认知转换功能差异,探讨多元语言文化对个体情境下与社会情境下认知转换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个体情境下,新疆锡伯族的转换代价更小;在社会情境下,新疆锡伯族的联合机制更容易被激活,他们分配认知资源去表征同伴的任务,自我–他人的整合程度更高,转换代价更大。整个研究表明,多元语言文化对认知转换功能具有不同的影响:促进个体情境下的认知转换功能,降低社会情境下的认知转换功能。本研究的结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和心理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张舒怡[3](2020)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贝伦音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锡伯族民族历史悠久,因乾隆年间西迁戍边,致使现今的锡伯族具有东西两地分而聚居的特殊性。贝伦音乐是锡伯族贝伦舞的伴奏音乐,目前仅存于新疆地区,本文以锡伯族贝伦音乐的基本特征为切入点,结合锡伯族迁徙历史以及西迁后东西两地锡伯族音乐文化现状,探究形成两地不同文化现象的原因及其体现的锡伯族文化内涵。在田野考察和音乐分析的基础上,由此以“小”见“大”,延伸出对锡伯族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总结在东西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形成锡伯族民族音乐不同现状的原因,不同民族文化态度及身份视角下的锡伯族音乐文化,呈现于本文,以期对现今锡伯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所脾益。
赵婧[4](2020)在《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出版业是语言产业九大业态之一,它主要是指专门将具有工具性、知识性、学术性和大众性的语言文字类书刊、图画、音像等作品成批制作并向公众发行的行业。语言出版是指以语言为本体,将语言知识、语言资料、语言研究、语言教育等语言内容进行出版的行为,主要包括语言图书、语言期刊、语言音像制品的出版。随着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领域的发展,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语言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意义与经济效益自不待言。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语言产业,语言产业的研究论文时有发表。语言出版业的重要性也在语言产业研究这一大背景下显现出来,可以说语言出版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与普及的重任。本文以广西和辽宁出版社的语言出版状况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广西和辽宁都有各自的特点。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12种少数民族语言,语言资源丰富;地理上,位处我国边境,与多个国家接壤,邻近东南亚国家,起着桥梁和沟通作用,在地理位置上占有重要地位。选取辽宁,从客观来说,因为辽宁也有少数民族在此聚居,语言文化方面的影响和交流不亚于广西,且辽宁邻近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地理位置上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主观上来说,辽宁是我生活和学习的地方,选择辽宁,是想通过调查研究,为辽宁出版社发展和语言产业研究做出一点贡献。经过认真分析和筛选,对广西8家出版社和辽宁16家出版社的语言类图书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整理,通过对广西和辽宁语言类图书的出版情况的调查研究,从出版社和语种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广西和辽宁语言类图书的特点和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样本说明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和第二章从出版社方面,包括出版社数量、出版社书目数量、出版图书类型、出版社特点。从语种方面,包括中文、外文、少数民族语言,对广西和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进行研究。第三章将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进行比较,从出版社和语种两个大方面进行比较。并谈谈由此引发的启示,提出打造独具特色的语言品牌,优化出版社出版结构,把握时代机遇,推动语言出版走出去的建议。最后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广西和辽宁出版社各自的问题再次进行说明,以期对广西和辽宁出版社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郝丽娜[5](2020)在《锡伯族贝伦的文化交融视域》文中认为“贝伦”是锡伯族传统民间舞蹈的总称。锡伯族贝伦在冬布尔的伴奏下,以独舞、男女双人舞以及男女群舞的形式即兴表演。笔者在多次田野调查中,了解到锡伯族行礼贝伦、走马贝伦、阿合索尔与汉族、满族、蒙古族以及俄罗斯族舞蹈关系密切,具有借取、交融的文化表征。行礼贝伦作为锡伯族礼仪性的民间舞蹈折射着锡伯族的礼仪习俗,而锡伯族的礼仪习俗又与历史上汉族、满族的礼仪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行礼贝伦也便成为锡伯族与汉、满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证。走马贝伦与蒙古族的走马萨吾尔登的异同恰恰显示出文化交融的印迹。在对蒙古族走马萨吾尔登的吸收借鉴中,锡伯族结合自身对于走马的理解,整合出走马贝伦。阿合索尔是近代借取俄罗斯族踢踏舞,进行改铸的结果。俄罗斯族踢踏舞不同于锡伯族民间舞的动作形态和表演形式,明快活泼的节奏都对注重“手舞”的锡伯族贝伦产生了吸引力,于是锡伯族在自身动作习惯的基础上融进踢踏舞元素,整合成为阿合索尔舞蹈形式。借取、交融都是在锡伯族不断接触学习周边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上实现的。论文以锡伯族文化的历时性变迁作为切入点,共时性比较锡伯族与满族、汉族、蒙古族、俄罗斯族舞蹈的异同,以三种贝伦为个案,通过对头、手、肩、胯、步法的微观透视,解构“贝伦”舞蹈形态,寻求其文化借取、交融的艺术特征。论文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法,借助人类学、艺术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理论,论证贝伦是如何在选择性借取他文化,发生交融整合,以及如何催生符合锡伯族文化心理的贝伦形态的文化变迁历程。论文运用田野调查的访谈对话、参与性观察、现场学习、图像搜集等方法,点面结合对锡伯族“贝伦”的历史形成、文化交流、形态变异以及风格特征进行解构和阐释,探寻锡伯族贝伦交融发展的艺术规律。
王海霞[6](2019)在《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满族民歌是东北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乡韵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歌唱形式。内容涵盖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及风土人情,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唱词质朴,具有满族独特音律、情感真挚,深深扎根于满族人民的生活,伴随满族人民生活的音乐文化,以歌唱的方式记忆了满族民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心声。本论文通过对满族民歌历时与共时发展空间的回顾,以文献记载、文化遗存的谱系资料为研究基础,以民间留存的传统民歌田野调查、搜集整理的满族民歌和文化融合发展为新的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为研究视角,通过个案分析和实践案例比较论证,对满族民歌人文自然生态形成依据、唱词音韵规律、演唱风格及表现形式、传承意义进行研究。论文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思路、研究现状与问题、相关概念的界定,并对研究意义与创新、研究目的与方法之处作了阐述。第一章,通过对满族民歌的历史梳理,从“满族民歌历史文化”视角,阐述了历史遗存的满族民歌与自然和人文生态中满族民歌间的依存关系。并历时性地梳理了不同族源地域满族民歌文化发展历程,论述了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和活态演唱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章,以当下留存的不同类型的满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民歌案例论证,阐述了满族民歌在演唱内容、音调结构及不同演唱风格方面的特征,诠释了满族民歌题材之一萨满神歌的演唱特点和存在价值。第三章,从语言学语境探讨了满语民歌语言演唱艺术和方言音韵特点。通过实践案例比较分析,阐述了区域其他民族民歌与满族民歌唱词韵律演唱个性特征,并对满语、满汉双语、汉语三种语言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个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章,从文化超越视角,阐述了原生形态满族民歌创新、融合发展后的呈现形式,论证了创新后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特点。从“和而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同一语族同一类型民歌演唱风格特点、同一地域同一类型不同族源的民歌演唱个性。论述了如何借鉴、融合现代多元音声技法超越原生民歌演唱方式的当代呈现,并以实践表演例证形式阐述了服饰、舞蹈、乐器等综合艺术对满族民歌艺术呈现的辅助作用。第五章,阐述了多元文化形态下,满汉文化融合对满族民歌传承与实施路径的影响,分析多样化语境下满族民歌传承形式、演唱形式、传承视域是如何适应当代社会时代发展方向,适应当下人们审美认知观念。
谢诗瑜[7](2019)在《新疆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爱国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爱国主义,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需要爱国主义。新疆目前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形势,稳定是第一要务,维持稳定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新疆锡伯族在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拥有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当前形势下,把新疆锡伯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弘扬好,给其他民族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持新疆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弘扬新疆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在当前的时代价值,树立爱国典型,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为目的,采用实证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梳理关于锡伯族研究的相关文献,概括提炼了新疆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内涵、作用与当代价值;通过访谈调研,调查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具体体现及其弘扬问题,提出了弘扬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措施。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挖掘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价值,在全疆范围内树立起爱国主义的典范。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锡伯族爱国主义历史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容。锡伯族爱国主义传统自清朝时期到西迁之后得到巩固和加强,在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和传承。第二部分,论述锡伯族爱国主义传统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的作用。锡伯族以其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引,在民族交往、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突出表现。第三部分,概括总结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发展精神,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调动人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积极性。第四部分,提出弘扬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措施。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通过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发展文化旅游业和宣传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和弘扬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
胡厶瑜[8](2019)在《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在260多年来,不仅保存着原始的中国文化记忆,还紧跟时代,吸收了很多时代气息,展示各个时代的风貌,这是一种活的文化,是新疆锡伯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锡伯族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本文将流传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蝴蝶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以及书籍、文献的梳理和整理,对蝴蝶舞舞蹈本体与形态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分析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是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相关文献综述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正文,主要是以前期相关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内容的搜集整理为基础,对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的舞蹈形态、特征进行研究。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的概述,包括蝴蝶舞的自然背景与人文背景;第二章是对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的传承现状进行阐述;第三章是对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的形态特征,分别对蝴蝶舞的动作特征、表情特征、音乐特征、服饰特征、表演形式及表演场合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是对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从对自由的向往、自然的崇尚以及审美特性对三个方面分析阐释了蝴蝶舞。第三部分结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王少华[9](2018)在《城市哈萨克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以新疆奎屯市哈萨克族为个案》文中指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奎屯市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城市,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在区域、人数上分布不均,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多样。城市哈萨克族长期处于特殊的语言区域,其语言使用现状及语言态度,影响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及语言发展前景的因素等(1)都是多民族杂居地区语言生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奎屯市哈萨克族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语言学调查方法,即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辅以文献法、观察法,以多民族地区城市哈萨克族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调查研究为个案,尝试回答以上问题。阿克塔木社区是奎屯市哈萨克族聚居区,哈萨克语是哈萨克族的族内交际语,国家通用语是不同民族间的主要族际交际语。哈萨克族广泛兼通国家通用语和哈萨克语,哈萨克族家庭语言使用呈现一定的代际差异。不同民族对国家通用语及语言文字的社会地位评价、发展前景期望度最高,哈萨克族希望子女在不同学段均接受国家通用语教育。奎屯市哈萨克族的语言使用及其变化特点,受社会特征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职业、语言环境、族际通婚状态、语言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徐蕾[10](2018)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该论文以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伊塞克湖州卡拉科尔市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使用环境、语言使用能力、语言使用态度的角度分别研究该地的中小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实地调查结果了解该地中小学生和家长的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交际三个领域调查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采用对比的方法,对不同民族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从听、说、读、写四个围度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学生自评、访谈、观察三种方式进行深入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了解学生和家长对国内语言和外语的真实态度。对影响该地的语言态度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出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的特点为:在家庭语言使用中母语使用率最高;在校园语言使用中,其学校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使用影响最大;在社交语言使用中主要是交谈对象决定其语言使用,且不同民族的学生语言使用情况有各自的特点。总体来看,卡拉科尔市的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特点是:各民族学生的吉语使用处于上升趋势;俄语作为族际用语使用范围广泛,地位保持不变;其他民族的语言主要出现在家庭环境中,但使用范围较窄。追溯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从宏观角度看,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影响;从微观角度看,受教育政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语言态度的影响。
二、俄罗斯语言文化对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语言文化对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国时期新疆俄语教育及翻译活动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语教育 |
(一)迪化(乌鲁木齐)的俄语教育活动 |
(二)伊犁的俄语教育活动 |
(三)塔城的俄语教育活动 |
(四)新疆其他地区的俄语教育活动 |
二、留学教育 |
三、俄语翻译 |
四、结语 |
(2)多元语言文化对个体情境下与社会情境下认知转换功能的差异性影响——来自锡伯族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1:新疆锡伯族和东北锡伯族在数字认知转换任务中的表现 |
2.1 被试 |
2.2 实验设计 |
2.3 实验材料和任务 |
2.4 仪器和程序 |
2.5 结果与分析 |
2.6 讨论 |
3 实验2:新疆锡伯族和东北锡伯族在社会认知转换任务中的表现 |
3.1 被试 |
3.2 实验设计 |
3.3 实验材料和任务 |
3.4 实验仪器和程序 |
3.5 结果与分析 |
3.6 讨论 |
4 实验3:新疆锡伯族和东北锡伯族在不同任务联合转换中的表现 |
4.1 被试 |
4.2 实验设计 |
4.3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4 实验程序 |
4.5 结果与分析 |
4.6 讨论 |
5 实验4:新疆锡伯族和东北锡伯族在相同任务的联合转换中的表现 |
5.1 被试 |
5.2 实验设计 |
5.3 实验程序 |
5.4 结果 |
5.5 讨论 |
6 实验5:社会敏感性测量——眼神读心测验 |
6.1 被试 |
6.2 实验材料和实验程序 |
6.3 结果与分析 |
6.4 讨论 |
7 综合讨论 |
7.1 关于多语对认知转换能力的影响 |
7.2 关于多元文化环境对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 |
7.3 认知视角下的功能主义文化论 |
7.4 本研究结果的启示 |
(3)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贝伦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 |
(一)锡伯族音乐的相关文献综述 |
(二)关于锡伯族贝伦音乐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锡伯族贝伦音乐的文化背景 |
第一节 锡伯族历史概述 |
一、民族起源 |
二、南迁盛京 |
三、西迁戍边 |
(一)西迁的原因及其经过 |
(二)察布查尔 |
第二节 察布查尔地理地貌及文化生态 |
一、地貌特征与锡伯族屯营 |
二、察布查尔民族音乐文化构成 |
(一)锡伯族音乐文化 |
(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音乐文化 |
小结 |
第二章 锡伯族贝伦音乐表演形式及音乐特征 |
第一节 锡伯族贝伦表演形式 |
一、贝伦表演 |
二、内容与分类 |
(一)模拟贝伦 |
(二)形象贝伦 |
(三)自由贝伦 |
(四)特定贝伦 |
(五)叙述贝伦 |
(六)幽默贝伦 |
第二节 贝伦音乐特征分析 |
一、东布尔及演奏特征 |
(一)形制与演奏方式 |
(二)与哈萨克族冬不拉关系 |
二、贝伦音乐形态特征 |
(一)自由贝伦 |
(二)模仿动物形态类贝伦 |
(三)阿合苏尔贝伦 |
(四)人类繁衍与生殖崇拜类贝伦 |
(五)走马贝伦 |
(六)生产劳动类贝伦 |
(七)生活、礼仪类贝伦 |
(八)风趣幽默类贝伦 |
(九)女子贝伦 |
(十)个性贝伦 |
(十一)扎克朱录登登贝伦 |
(十二)戍边屯垦类贝伦 |
小结 |
第三章 察布查尔锡伯族贝伦音乐现状 |
第一节 贝伦音乐的生存现状 |
一、贝伦音乐传承特征 |
二、贝伦音乐功能转变 |
三、贝伦音乐概念争议 |
第二节 “非遗”视角下贝伦音乐的保护 |
一、贝伦音乐濒危现状 |
二、政策对贝伦音乐的保护 |
小结 |
第四章 贝伦音乐文化内涵 |
第一节 东西民族文化差异 |
一、民族文化的变化坚守 |
二、东西两地文化差异原因 |
(一)锡伯族民族语言的保留对音乐文化的影响 |
(二)两地学校锡伯族音乐基础教育的差异 |
(三)现代化进程对锡伯族音乐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不同身份视角下的贝伦音乐 |
一、两地不同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态度 |
二、不同的身份视角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4)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样本说明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广西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研究 |
第一节 广西8家出版社分析 |
一、广西出版社语言类图书数量分析 |
二、2000年前后广西语言类图书数量比较 |
三、广西各出版社语言类图书出版类型分析 |
第二节 广西语言类图书语种分析 |
一、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 |
二、广西中文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 |
三、广西外文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 |
第二章 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研究 |
第一节 辽宁16家出版社分析 |
一、辽宁出版社语言类图书数量分析 |
二、2000年前后辽宁语言类图书数量比较 |
三、辽宁各出版社语言类图书出版类型分析 |
第二节 辽宁语言类图书语种分析 |
一、辽宁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 |
二、辽宁中文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 |
三、辽宁外文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 |
第三章 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比较及启示 |
第一节 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比较 |
一、广西与辽宁出版社比较 |
二、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语种比较 |
第二节 广西和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发展启示 |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语言品牌 |
二、优化出版社出版结构 |
三、把握时代机遇,推动语言出版走出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锡伯族贝伦的文化交融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价值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路径与方法 |
2 贝伦的多维文化视野 |
2.1 贝伦与玛克辛之别 |
2.2 文化碰撞与选择 |
2.3 文化借用与交融 |
2.4 文化整合与创新 |
3 空间:解析表演形态 |
3.1 礼仪教化的仪式表演 |
3.2 卓若莫林的形与意 |
3.3 阿合索尔的地方性见解 |
4 诠释:贝伦的符号与象征 |
4.1 行礼贝伦的符号语境 |
4.2 走马贝伦的文化象征 |
4.3 阿合索尔的文化张力 |
5 理解:融合创新的路径 |
5.1 包容的交融意识 |
5.2 借取的文化心态 |
5.3 创新的进取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田野访谈笔记(节选) |
附录三: 图像选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现状与问题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
五、研究目的与方法 |
六、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东北满族民歌回望 |
第一节 满族民歌历史追溯 |
一、文献记载中的满族民歌 |
二、文化遗存中的满族民歌 |
三、满族民歌当代演唱现状 |
第二节 满族民歌的人文生态渊源 |
一、自然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
二、文化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
三、族源地域中的满族民歌 |
第三节 民族精神信仰与族群文化认同 |
一、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传递 |
二、族群文化认同与民歌活态发展 |
第二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形态特征研究 |
第一节 满族民歌演唱类型 |
一、体裁类型 |
二、题材类型 |
第二节 满族民歌演唱特征 |
一、传统民歌的本真演唱 |
二、质朴各异的音调结构 |
三、音韵交融的文字唱词 |
四、和合共生的润腔技巧 |
五、情感色彩浓郁的衬词 |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反本修古 |
一、满族仪式“古歌”演唱之说 |
二、满族仪式“古歌”音韵交融 |
第三章 东北满族民歌满语演唱研究 |
第一节 满语民歌语音演唱特点 |
一、满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
二、满语元音歌唱音位特点 |
三、满语辅音歌唱音位特点 |
四、满语言语音重音节特点 |
五、满蒙歌唱语音音位比较 |
第二节 满族民歌与东北方言的音韵关系 |
一、东北方言的声韵调特点 |
二、东北方言在演唱中运用 |
第三节 满语语言在演唱中的运用 |
一、唱词韵式特点 |
二、唱词韵律个性 |
三、语言演唱特色 |
第四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的当代呈现 |
第一节 追求变化与机缘 |
一、机缘与灵感的碰撞 |
二、远古与现代的链接 |
第二节 和而不同的演唱技法 |
一、多样性演唱技法借鉴 |
二、中西演唱技法的借鉴 |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表现形式 |
一、多元文化形式的演唱表现 |
二、融合与发展中的演唱表现 |
三、借鉴与超越中的演唱表现 |
第四节 美美与共的艺术展示 |
一、满族服饰在演唱中的艺术展示 |
二、满族舞蹈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
三、伴奏乐器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
第五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的当代传承 |
第一节 传统文化形式下满族民歌传承路径 |
一、社会传承的多样性 |
二、家族亲缘传承的稳定性 |
三、师徒传承的普遍性 |
四、族群文化记忆传承 |
第二节 多样化形式下东北满族演唱传承 |
一、独唱传承形式的永恒 |
二、一领众和的自由传唱 |
三、对唱传承的情感交流 |
四、重唱传承的艺术魅力 |
五、合唱传承的艺术超越 |
六、民歌传唱的活化石 |
第三节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传承的新视域 |
一、学校教育传承 |
二、激活民俗传承 |
三、传统歌唱延续 |
四、媒体化新视界 |
五、旅游文化新景观 |
结论 |
一、研究之结论 |
二、传承之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东北三省满族分布图 |
附录二 田野调查与归类 |
附录三 图目录 |
附录四 图表目录 |
附录五 谱例目录 |
附录六 新媒体网络传播的满族民歌 |
附录七 满族民歌《摇篮曲》演唱音乐结构分析 |
附录八 全国各中小学满语教学情况调查汇总表 |
附录九 2018 年全国各地举办满族颁金节的地域汇总 |
附录十 满文字头歌 |
在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含项目)情况 |
后记 |
附图 |
(7)新疆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选题的背景 |
2.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爱国主义的内涵研究 |
2.关于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研究 |
3.关于新疆锡伯族的爱国主义研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新疆锡伯族爱国主义历史传统的基本内容 |
(一)守卫边疆、扞卫国家的坚定执行者 |
1.驻守伊犁边防,保证边界地区的安全 |
2.反对外国侵略,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 |
(二)开发伊犁、促进经济的坚强开拓者 |
1.开荒屯垦,促进了伊犁地区农业的发展 |
2.兴修水利,促进了伊犁地区经济的发展 |
(三)促进交融交往,做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 |
1.发挥语言优势,建立沟通的桥梁 |
2.主动吸收借鉴,加强同其他民族的联系和互动 |
(四)推陈出新,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
1.“西迁节”是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纪念 |
2.弓箭文化是尚武爱国精神的表现 |
3.语言文字对于挖掘和传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
二、锡伯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的作用 |
(一)树立了民族团结的旗帜和典范 |
1.历史上与各族人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相互依存,休戚与共 |
2.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各民族对“五个认同”的认识 |
3.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
(二)继承并发扬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
1.推行“五不”奖补政策,促进劳动生产 |
2.创新传统文化产业,解决就业问题 |
3.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推动经济发展 |
4.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
(三)形成了和谐友爱的新型民族关系 |
1.重视情感交流,拉近各民族之间的距离 |
2.举办联谊活动,增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 |
三、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
(一)内涵 |
1.强烈的国家认同 |
2.无私的奉献精神 |
3.坚定的中华民族立场 |
4.负重前行的进取精神 |
5.开拓创新的发展精神 |
(二)当代价值 |
1.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
2.有助于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4.有助于调动人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积极性 |
四、立足中华视野,弘扬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措施 |
(一)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
1.以口头讲述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2.以书面教材为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学习 |
3.以实地参观的形式感受爱国主义精神 |
(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
1.打造和发展独具特色的锡伯族文化旅游 |
2.创新和宣传锡伯族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活动 |
(三)采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
1.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
2.结合微博微信等工具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
3.采用纪录片等形式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致谢 |
(8)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
1.3 研究现状 |
1.3.1 相关着作研究 |
1.3.2 相关硕博论文研究 |
1.3.3 关于锡伯族歌舞研究的期刊 |
1.3.4 关于锡伯族舞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的期刊 |
1.3.5 锡伯族蝴蝶舞研究的期刊 |
1.4 基本思路与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的概述 |
2.1 蝴蝶舞的自然背景 |
2.2 蝴蝶舞的人文背景 |
2.2.1 蝴蝶舞的渊源 |
3.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的传承现状 |
3.1 民间艺人传承 |
3.1.1 蝴蝶舞传承人 |
3.1.2 蝴蝶舞民间艺人 |
3.1.3 蝴蝶舞相关人员 |
3.2 蝴蝶舞的传承特点 |
3.2.1 源于生活 |
3.2.2 区域性差别 |
3.3 走向舞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
4.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的形态特征 |
4.1 蝴蝶舞中的主要动作 |
4.1.1 蝴蝶舞手势和基本步法 |
4.1.2 蝴蝶舞动作说明 |
4.2 蝴蝶舞的动作特征 |
4.3 蝴蝶舞的动作表情特征 |
4.4 蝴蝶舞的音乐特征 |
4.5 蝴蝶舞的服饰特征 |
4.6 蝴蝶舞的表演场合及形式 |
5.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的文化阐释 |
5.1 自由的向往 |
5.2 自然的崇尚 |
5.3 蝴蝶舞的审美特性 |
5.3.1 拙朴自然 |
5.3.2 娱人娱情 |
5.3.3 融合之美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城市哈萨克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以新疆奎屯市哈萨克族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调查点与被试 |
1.3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
1.3.1 研究价值 |
1.3.2 创新点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6 核心概念界定 |
2 语言使用 |
2.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
2.1.1 语言习得与习得环境 |
2.1.2 语言掌握 |
2.1.3 小结 |
2.2 语言文字学习途径 |
2.2.1 语言 |
2.2.2 文字 |
2.2.3 小结 |
2.3 语言使用现状 |
2.3.1 家庭 |
2.3.2 社区 |
2.3.3 小结 |
3 语言态度 |
3.1 有用度 |
3.1.1 语言 |
3.1.2 文字 |
3.1.3 小结 |
3.2 实用功能 |
3.3 语言文字发展前景 |
3.3.1 语言 |
3.3.2 文字 |
3.3.3 小结 |
3.4 行为倾向 |
3.5 小结 |
4 影响语言使用状况的因素 |
4.1 民族人口和分布 |
4.2 学校教育 |
4.3 语言态度与家庭语言环境 |
4.4 族际通婚 |
4.5 社会语言环境 |
4.6 受教育程度及职业 |
4.7 小结 |
5 总结与反思 |
5.1 语言与生活 |
5.2 调查结论 |
5.3 调查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对语言使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对吉尔吉斯斯坦语言使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外对语言使用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对象及背景 |
2.伊塞克湖州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现状分析 |
2.1 被试学生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2.2 家庭语言使用情况 |
2.2.1 吉尔吉斯族中小学生家庭语言使用情况 |
2.2.2 东干族中小学生的家庭语言使用情况 |
2.2.3 俄罗斯族中小学生的家庭语言使用情况 |
2.2.4 其它民族家庭语言使用情况 |
2.3 校园语言使用情况 |
2.3.1 吉尔吉斯中小学生的学校语言使用情况 |
2.3.2 东干族族中小学生的学校语言使用情况 |
2.3.3 俄罗斯族中小学生的学校语言使用情况 |
2.3.4 其他民族中小学生校园语言使用情况 |
2.4 社交领域语言使用情况 |
2.4.1 吉尔吉斯族中小学生社交领域语言使用情况 |
2.4.2 东干族中小学生社交领域语言使用情况 |
2.4.3 俄罗斯族中小学生社交领域语言使用情况 |
2.4.4 其他族中小学生社交领域语言使用情况 |
2.5 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媒介语言使用情况分析 |
2.6 伊塞克湖州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小结 |
3.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能力调查分析 |
3.1 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掌握概况 |
3.2 吉尔吉斯族学生语言能力现状调查 |
3.3 东干族学生语言能力现状 |
3.4 俄罗斯族学生的语言能力现状 |
3.5 其它民族学生的语言能力现状 |
3.6 各个民族中小学生掌握语言能力的原因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伊塞克湖州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及家长语言态度调查 |
4.1 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对吉尔吉斯语的态度 |
4.2 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对俄语的态度 |
4.3 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对本民族语的评价 |
4.4 学生和家长对两种种教学语言发展前景的期望 |
4.5 中小学生及家长对待外语的态度 |
4.6 旅游胜地对中小学生的语言使用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特点及成因 |
5.1 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特点 |
5.2 伊塞克湖州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成因 |
5.2.1 影响伊塞克湖州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宏观因素 |
5.2.2 影响伊塞克湖州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的微观因素 |
6.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俄罗斯语言文化对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国时期新疆俄语教育及翻译活动述论[J]. 付鸿军,何雪砚.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多元语言文化对个体情境下与社会情境下认知转换功能的差异性影响——来自锡伯族的证据[J]. 郭人豪,王婷,张积家. 心理学报, 2020(09)
- [3]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贝伦音乐研究[D]. 张舒怡.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8)
- [4]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研究[D]. 赵婧.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锡伯族贝伦的文化交融视域[D]. 郝丽娜. 新疆艺术学院, 2020(07)
- [6]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D]. 王海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新疆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价值研究[D]. 谢诗瑜. 新疆大学, 2019(10)
- [8]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蝴蝶舞调查研究[D]. 胡厶瑜.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9]城市哈萨克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以新疆奎屯市哈萨克族为个案[D]. 王少华.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10]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卡拉科尔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研究[D]. 徐蕾.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