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床上用品市场亟需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侯冠宇[1](2021)在《温馨家居家纺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家纺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得到迅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家居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直接推动了家纺产品需求增长,引来无数商家进入家纺行业,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温馨家居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温馨家居)成立于2015年,过去五年温馨家居应对挑战快速发展,从最初的微信朋友圈卖货到电商平台销售,营业额逐年倍增。但随着中国家纺行业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2020年受疫情影响,温馨家居销售额同比连续下降,市场营销问题逐步凸显,如何制定适应于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营销策略是温馨家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和介绍了市场营销相关概念和理论,简要阐述了温馨家居的基本情况,结合温馨家居营销现状及消费者调查问卷,找出温馨家居营销策略中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其次,运用PEST和SWOT模型,分析了企业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及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运用STP理论进行市场定位分析。最后,运用4Ps理论对温馨家居的家纺产品营销策略进行了优化设计。论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温馨家居应细化产品品类、拓宽产品选择及提供顾客定制化家纺服务;通过灵活的价格策略,大胆尝试1元体验使用,满意再付尾款的服务;借助新媒体及网络销售平台,利用社群营销、网红直播带货及家居行业意见领袖营销等方式增加销售渠道;通过参与淘宝官方活动、增加媒体推广频次、实施佣金激励政策、利用库存促销引流等四个方面提高促销效率。此外,本文还从组织结构、物流体系、资金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温馨家居家纺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制定出更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帮助企业提高营销水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对行业内其他企业制定和实施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王志永,宋欣阳[2](2020)在《应对危机:1906年旧金山城市灾难的救援》文中指出1906年的一场大地震和随后引发的火灾袭击了旧金山。旧金山市政府立刻成立了各种组织进行紧急救援,联邦政府和国会也立即行动起来对旧金山进行援助。联邦军队在救援灾民、提供救援物资、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红十字会充分发挥了其作为现代救援组织的重大作用。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慷慨捐赠食物、衣服和救援资金。经过一系列的紧急救援,旧金山民众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并为城市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丁淑芳[3](2020)在《基于游客住宿体验的明月山景区民宿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的新时代。游客对于个性化消费及体验式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强,传统标准化旅游住宿设施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旅游者的体验性住宿需求。民宿作为当下旅游业中最具竞争力的非标准化住宿产品之一,如何通过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各类需求,从而进一步改善民宿主的经营状况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议题。本研究以宜春市明月山景区民宿为研究对象(以下简称为明月山景区民宿),深入实地调查分析明月山景区民宿发展的地理区位条件、特色资源、民宿相关政策、民宿经营概况。发现当地民宿主要以农家乐形式为主,经营者学历普遍不高,多为家庭独立经营、小规模零散经营,房源以旧房改造为主。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民宿开发潜力较大。对游客住宿体验进行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参考前人成熟的体验量表,分别从感官、情感、行动、思考、联想五个维度设计问卷,问卷包含了游客体验测量、旅游者特征和行为意向三个部分,通过对曾在明月山景区民宿住宿的游客进行调查,采用SPSS2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均值分析、信效度分析、差异性分析,确定影响游客体验的因素,再结合游客住宿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明月山景区民宿游客的住宿体验整体未达中上水平,感官体验较差,情感体验方面表现较好,思考、行动、联想体验不足。综合经营现状和游客体验的调查结果,发现明月山景区民宿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民宿产品质量不高;(2)管理服务水平偏低;(3)体验活动比较缺乏。针对明月山景区民宿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从提升民宿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丰富民宿体验活动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明月山景区民宿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同类型景区民宿的发展提供思路。
杨琴[4](2020)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乡村旅游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经。一方面,旅游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达,旅游业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转型而衍生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是实施启动消费、强化投资、稳定出口等供给侧改革的战略举措。另一方面,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和现代农业的价值延伸,乡村旅游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俨然成为新一轮市场投资的热点。其三,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然而,经济效益差却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出开发火热但成长不足,进而资源开发泛滥、生态环境恶化、利益主体矛盾尖锐等问题。特别是在振兴乡村、建设新农村大背景下,作为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促进乡村旅游业高效、持续、生态与开放协调,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统一共识,研究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律,探究并实证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资源特色和有效投资,这是乡村旅游业供给创造需求的特殊性决定的;但相关文献的理论研究,却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发展阶段、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针对这种关于乡村旅游业的供给行为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不足,本文运用半结构的田野实验方法,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结合微观博弈均衡及其拓展分析,我们揭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必须遵循供给侧改革的投入产出规律,得出了资源特色和投资力度(有效投资)是决定乡村旅游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深入剖析了乡村旅游业成长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及其微观供给机制,顺着这种逻辑进路,本文深入展开乡村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验证了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抓住资源特色和有效投资的差异化战略,发挥好经济发展、信息化、特色资源和政府保障等四个因素的正向显着性作用。最后,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位理论,本文给出了一个旅游业开发保护的特殊路径的案例分析,试图得出一种关于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式理论描述。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业与传统产业的供需均衡不同,旅游业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犹如优秀作品能够创生自己的观众一样,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业供给也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基于乡村旅游业的特殊属性,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需从微观主体合作协调、中观产业效率协同到宏观政府调控等三个层面构建分析框架。(3)乡村旅游产业正处于全面提质、转型的关键期,产业发展面临着重塑社会规范、转换价值结构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大压力,不仅受制传统社会规范的影响,就像乡村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乃至不愿被打扰的风俗习惯等;也受制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结构转换;更受制资源配置的比较效率,它们均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乡村旅游产业因产业集聚、产业融合、公平分配、价值表达、资源获取及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等多方面的利益矛盾,亦制约着乡村旅游业发展。(5)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结论表明,全国仅有浙江省乡村旅游业质量值超过了“及格线”,多达23个省的乡村旅游业高质量测度值还未达到50%。(6)随着各利益主体博弈关系、特别是多方参与人的讨价还价博弈的三类解的动态博弈解得出市场条件、市场预期制约、投资效率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等四因素,对于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机制有显着性作用。(7)无论是静态效率还是动态效率,都显示省级行政区域之间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度并不高,但综合效率呈现空间集聚效应。(8)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特色性资源、政府宏观调控对乡村旅游产业综合效率呈显着性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乡村旅游产业呈现显着性负向影响。(9)实践中大多数成功的旅游开发与保护项目,本质上一定是跨学科背景的实践探索,而绝非某种单纯管理学的理论规划所能企及,景观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如同乡村旅游业的普遍镜像案例,处理好景观与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系,让微观主体产生合力,才会有助于乡村旅游业产业效率的提升以及整体评价的提高,才会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富含政策含义,为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乡村旅游业高质量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首先,坚持以差异化战略为主线推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挖掘资源优势,寻求差异化主题;注重主题升级,实现差异化价值创新;强化共创共生,营造乡村旅游业氛围。其次,以现代化市场体系为导向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倡导政府简政放权;建立组织机构;构建合作平台;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再次,以完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保障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如加快建设资源“权利”保护制度;制定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布局规划;监督保护乡村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最后,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加快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大无形要素的投入;加大社会资本的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政府税收激励。
高文倩[5](2020)在《鲁锦生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间的传统手工艺相对脆弱,受强势文化影响存在同质化的趋向。城镇化进程加速,散布在民间的传统手工艺逐步丢失了市场和场域,随之民俗习惯也发生变迁,存在生态失衡问题,同时也出现了越保护传统文化,反而越远离我们的生活的现象。本文认为生态设计是沟通传统与当代以及未来的桥梁。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受到关注,本文试图在理论上分析设计赋能传统手工艺的可能。选取鲁锦作为研究对象,鲁锦在农耕社会是广泛存在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也最容易受到冲击,它是兼具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该如何平衡不断被弱化的使用价值,如何让鲁锦通过生态设计回归民众生活,平衡使用和审美、手工与机器、情怀与经济、传统与当代的关系是本文的思考方向。本文以山东省西南地区的一项老粗布织造工艺——鲁锦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设计的角度思考鲁锦的发展方向,鲁锦生态设计研究指广义上的生态设计,是以自然生态设计为核心的包括自然、人文、产业三个层面的生态设计。本文包括四章的内容,第一,在自然生态设计层面,鲁锦本身及工具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设计的方案是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最大可能循环利用可再生物质,从生产到回收有序进行,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在工艺材料、劳动力、天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实现内部的和谐统一。第二,在人文生态设计层面,连接自然生态设计和产业生态设计,是鲁锦生态设计最核心的内容,受齐鲁文化的影响,鲁西南地区长期积累的民俗习惯反映在鲁锦织造过程中,女孩通过学习织造鲁锦接受母辈的教化,每块鲁锦都有托物言福的美好祝愿。鲁锦的人文生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图案和纹样上,包括整体构思的图案构成、高调鲜丽的色彩搭配、以图表意的文化内涵。第三,在产业生态设计层面,鲁锦的产业形式跟随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鲁锦产业生态设计的方向是应时应势的资源整合,国家政策扶持、用非遗情怀吸引目光,不是维持鲁锦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法,鲁锦不能走向纯粹的情怀主义,新形势下鲁锦需自己“造血”,平衡情怀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顺应时代可持续的发展。最后,鲁锦生态设计走向天人和谐,顺应鲁锦的生态设计规律,传承创新鲁锦文脉,让鲁锦回归民众的生活。本文从生态设计的角度来梳理鲁锦的传承发展问题,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思考以及田野考察,采用分析归纳法提炼鲁锦生态设计的内涵。民间传统手工艺回归人们的生活,不是简单的搬回原来的农村,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就放任市场不管,民间手工艺的传统和未来之间需要建立联系,生态设计可以平衡自然、人及市场之间的关系,论文选题对当下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问题研究、生态设计内涵的扩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王冬雪[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是造成人类生活不幸的罪恶本源,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和藩篱。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努力实现的理想,是国际社会一致认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承诺。开发式扶贫是党和政府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根本方针。开发式扶贫的本质在于将自食其力和社会帮扶结合起来,将扶贫资源与贫困群体需求有效对接,更大程度地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体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冲破贫困藩篱,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由内而外彻底摆脱贫困。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单纯地进行物质救济式帮扶是有限的,而且容易助长贫困群体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通过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提高贫困群体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坚持学习、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育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断显现,并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一直以来,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兴学赈灾是民间社会的应尽责任。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教育扶贫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也相应地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社会组织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对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有着不言而喻的深远影响。为此,论文围绕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选题,运用历史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资源、实践探索、实践模式等内容,以此明确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深刻探讨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基本经验、发展机遇、发展挑战和发展路径等问题,以助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思路及在此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结构及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现实背景、发展脉络、总体成效。以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为出发点,爬梳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脉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89年探索阶段、1990年—2000年展开阶段、2001年—2011年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攻坚阶段。并从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等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本章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四个方面对论文的理论资源进行归纳,为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践探索、模式分析和未来展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本章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以资育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方面概括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涉足的主要领域和实践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本章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实践模式大体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又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又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又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第六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这一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论文科学合理地将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为扶贫资源的链接者、扶贫服务的提供者、扶贫能力的建设者、扶贫行动的倡导者和扶贫工作的合作者。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提出要发扬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论文从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机遇,即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四大机遇。第四部分检视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所遇到的挑战。论文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存在法律缺失、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普遍资源短缺和内部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亟需尽快解决。第五部分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优化性路径选择。论文提出,为继续推进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良性发展,必须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法律体系、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并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总之,通过全面总结和分析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情况,论文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归纳概括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包括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三种基本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二是鉴于社会组织在大扶贫格局下社会扶贫中的重要主体地位,明确定位了中国社会组织在2020年后农村教育扶贫中的五种角色,即资源链接者、服务提供者、能力建设者、行动倡导者和扶贫工作合作者。三是高度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的基本经验,包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为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教育贫困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四是全面分析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在当前以及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建设性地提出了优化性路径选择。
栗圣杰[7](2020)在《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立与民营的机构养老服务在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化养老的进程。当前,社会更倾向于选择公立养老机构养老,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势无法充分展现,床位空缺现象时有发生。那么松江区这种现象是否严重,除了价格差异还有哪些因素是社会对公立养老机构持积极态度的原因,民营养老机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等。论文主要从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论文选取松江区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公立与三家民营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聚焦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法,定性跟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主要从如下五方面展开:第一,运用公共物品理论,通过松江区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和分布发展状况选取出进行实地调研的六家代表性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第二,结合公立养老机构的性质,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对三家公立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内容、收费水平、床位数、资金人力状况进行汇总并提取共性,同时初步剖析问题成因。第三,针对民营养老机构属性,采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三家民营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内容、收费水平、床位数、资金人力状况进行汇总,探讨民营养老机构现状问题的复杂性。第四,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进行多维比较,分析不同性质养老机构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解释结构模型,总结出大家对公立养老机构持积极态度的影响因素及程度。第五,对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接下来的发展优化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松江区存在一部分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民营养老机构床位长期空置现象,民营养老机构护理人才短缺与缺少人文关怀等因素共同导致其缺乏竞争优势。因此要加强养老机构服务品牌的建设与机构变革,创新机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扶持力度,社会应增加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与关注,创新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培养政策,提升专业养老服务水平,增强养老机构自身建设,增加人文关怀。相信通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的选择观念会逐渐转变,这样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才会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王祎[8](2019)在《Y单体经济型酒店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国内环境长期稳定,我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人次及商务出行人次持续增长,带动了酒店行业发展日益繁荣。同时,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为酒店行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推力。在整个酒店行业中,经济型酒店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这一类型酒店通常具备价格亲民、设施简约、入住快捷等特点,被市场接受度较高;同时该类型酒店管理模式标准化较强,管理难度较低,项目成本不高,致使其发展速度较快,逐渐成为酒店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随着该类型酒店数量快速增加,其营销策略不符合市场发展需求、产品质量亟需提升、服务同质化等问题逐渐暴露,酒店之间竞争压力日益增强。本文通过聚焦地方型非连锁型经济酒店的发展,以山东省济宁市Y酒店为切入点,前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材料和前人的研究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随后通过PEST工具对酒店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结合Y酒店竞争环境分析以及内部环境分析,对Y酒店市场营销环境进行了全面解析。紧接着梳理了 Y酒店现行的7P’s服务营销策略组合。最后通过对酒店消费者、员工和经营者调研发现Y酒店在发展过程营销策略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酒店部分产品质量有待加强、酒店营销策略制定缺乏个性化,文化营销意思淡薄、组织管理水平薄弱四个方面。进而对Y酒店整体营销策略优化提出建议,帮助其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优化营销策略、理清发展思路、从而增强酒店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同时对同类型地方性单体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马月红[9](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研究与实践 ——以宝丰县大黄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面对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和“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变革,村庄规划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研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索“多规合一”型村庄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并以河南省宝丰县大黄村为例,指导村庄规划编制的实践。研究结果如下:明确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实施“多规合一”,将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乡村产业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合而为一,实现一个村仅编制一本规划的要求。其次是突出乡村特色,不照搬城市规划,不将村庄规划做成“高大上”的发展型规划,而是“山、水、林、田、湖、草、居”系统功能协调统一型的规划。第三是作为最基层的规划,要保证村庄规划可实施、能落地,既要将上位规划的控制指标和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在大比例尺的村级地图上,体现“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控制,又要赋予村民充分的村庄建设与治理自主权,体现“自下而上”的系统演化。最后是规划成果简单明了,方便村民使用。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基本内容。首先是根据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明确村庄规划的目标;其次是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村庄建设边界,优化“三生”空间,规划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第三是明确主导产业,根据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乡村产业;第四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对村庄的住宅、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街道、绿化和安全等建设项目进行安排;第五是以“山、水、林、田、湖、草、居”为对象,利用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提升乡村人地系统的功能;最后是用途管制与空间治理,明确不同用途区的管制规则,将村庄规划做为村规民约的一部分,切实提升空间治理水平。开展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实践探索。用于指导河南省宝丰县大黄村的村庄规划实践,该规划融合了乡村振兴、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空间治理等内容,可用于指导乡村振兴发展和村庄空间治理。
胡小京[10](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二、床上用品市场亟需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床上用品市场亟需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温馨家居家纺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市场营销的定义 |
2.1.2 电子商务概念及其分类 |
2.2 市场营销理论 |
2.2.1 STP理论 |
2.2.2 4Ps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
2.3.2 国内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温馨家居家纺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温馨家居营销现状 |
3.1.1 温馨家居基本情况 |
3.1.2 温馨家居产品种类情况 |
3.1.3 温馨家居销售数据 |
3.1.4 温馨家居销售客户 |
3.2 温馨家居消费者调查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过程 |
3.2.3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3.2.4 问卷结果分析 |
3.3 温馨家居营销存在问题 |
3.3.1 产品同质化严重 |
3.3.2 定价层次性不强 |
3.3.3 货物渠道单一 |
3.3.4 促销方式缺乏新意 |
3.4 温馨家居营销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目标市场选择不精准 |
3.4.2 市场营销团队不健全 |
3.4.3 激励机制执行不到位 |
3.4.4 网络营销发展不完善 |
第四章 温馨家居家纺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4.1.1 公司发展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2.2 供货商分析 |
4.2.3 竞争者分析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遇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SWOT矩阵 |
第五章 温馨家居STP分析及营销策略制定 |
5.1 目标市场细分与选择 |
5.1.1 对宏观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目标市场定位 |
5.2 产品策略 |
5.2.1 细分产品品类 |
5.2.2 拓宽产品选择 |
5.2.3 提供定制化设计 |
5.3 价格策略 |
5.3.1 优化价格梯队 |
5.3.2 根据市场灵活调整价格 |
5.3.3 试用后付款策略 |
5.4 渠道策略 |
5.4.1 发力移动端销售平台 |
5.4.2 拓展团购和线上代理 |
5.4.3 做好大客户和会员营销 |
5.4.4 开通线上直播营销 |
5.5 促销策略 |
5.5.1 参与电商官方大促 |
5.5.2 增加媒体推广频次 |
5.5.3 实行佣金激励政策 |
5.5.4 利用库存促销引流 |
第六章 温馨家居家纺产品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1 健全营销管理组织架构 |
6.1.1 建立线上营销队伍 |
6.1.2 开展营销人员培训 |
6.1.3 制定营销管理流程 |
6.2 创建数字化信息系统 |
6.2.1 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
6.2.2 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
6.2.3 开展数据化营销 |
6.3 制定营销激励方案 |
6.3.1 建立和完善弹性薪酬管理模式 |
6.3.2 明确绩效考核方式和营销激励方案 |
6.4 编制经费保障措施 |
6.4.1 强化资金管理 |
6.4.2 做好资金预算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温馨家居家纺产品消费者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 B 温馨家居产品展示 |
致谢 |
(2)应对危机:1906年旧金山城市灾难的救援(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各级政府职责与紧急救援策略 |
1. 市长采取紧急救援策略与维护社会秩序 |
2. 市政府成立救援组织进行全方位救助 |
3. 联邦政府和国会的救援及其局限 |
二、美国联邦军队的救灾举措 |
1. 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
2. 恢复灾区与外界联系的通讯设施 |
3. 为灾民提供急需的生活物资 |
三、红十字会参与的救援工作分析 |
四、社会各界的慈善救援行动 |
1. 亲朋好友纽带下的灾难救援 |
2. 女性团体的慈善救援工作 |
3. 宗教组织参与救援工作与践行宗教教义 |
结语 |
(3)基于游客住宿体验的明月山景区民宿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
2.1 民宿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民宿研究现状 |
2.1.2 国内民宿研究现状 |
2.1.3 文献述评 |
2.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2.1 民宿定义 |
2.2.2 住宿体验 |
2.2.3 行为意向 |
2.2.4 体验经济 |
3 明月山景区民宿发展现状 |
3.1 明月山景区民宿发展概况 |
3.1.1 经营模式 |
3.1.2 开发规模 |
3.1.3 营销情况 |
3.1.4 服务水平 |
3.2 明月山景区民宿发展条件分析 |
3.2.1 旅游效应 |
3.2.2 区位交通 |
3.2.3 旅游资源 |
3.2.4 政策支持 |
3.3 小结 |
4 游客民宿体验问卷调查分析 |
4.1 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 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 |
4.2.1 游客个性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4.2.2 游客消费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4.2.3 民宿游客体验的描述性统计 |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1 民宿体验情况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2 游客行为意向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4.4 因子均值分析 |
4.4.1 游客民宿体验的因子均值分析 |
4.4.2 游客行为意向的因子均值分析 |
4.5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4.5.1 信度分析 |
4.5.2 效度分析 |
4.6 差异性分析 |
4.7 相关分析 |
4.7.1 民宿体验和游客行为意向的相关分析 |
4.7.2 具体体验维度与游客行为意向的相关分析 |
4.8 小结 |
5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
5.1 存在的问题 |
5.1.1 民宿产品质量不高 |
5.1.2 管理服务水平偏低 |
5.1.3 体验活动比较缺乏 |
5.2 对策建议 |
5.2.1 提升民宿产品质量 |
5.2.2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
5.2.3 丰富民宿体验活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游客住宿体验研究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民宿经营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4)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乡村旅游业 |
1.2.2 高质量发展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及述评 |
2.1 关于乡村旅游业的经济属性研究 |
2.1.1 供给决定需求的特殊性 |
2.1.2 乡村旅游资源的稀缺性 |
2.2 关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关联研究 |
2.2.1 乡村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2.2.2 乡村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2.2.3 乡村旅游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
2.2.4 乡村旅游业对制度演进的作用 |
2.3 关于乡村旅游业的优化升级研究 |
2.3.1 旅游产业成长的演进因素 |
2.3.2 乡村旅游产业政策的研究 |
2.3.3 乡村旅游业的成长路径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
3.1 高质量产业发展的理论兴起 |
3.1.1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源头 |
3.1.2 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
3.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 |
3.2.1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
3.2.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3.2.3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
3.3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3.3.1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经济机制 |
3.3.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中观产业效率 |
3.3.3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政府保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4.1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
4.1.1 乡村旅游业阶段划分的原由 |
4.1.2 假日休闲的萌芽阶段(2002年以前) |
4.1.3 农村观光的起步阶段(2002年—2007年) |
4.1.4 农家乐旅游的成长阶段(2008年—2016年) |
4.1.5 投资带动的转型阶段(2017年至今) |
4.2 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
4.2.1 中西部乡村旅游业开发不足 |
4.2.2 中部乡村旅游业的塌陷分布 |
4.3 乡村旅游业的问题与实验分析 |
4.3.1 半结构法访谈实验 |
4.3.2 访谈说明及其理论分析 |
4.3.3 实验呈现的三大发展压力 |
4.4 乡村旅游业的利益与矛盾分析 |
4.4.1 乡村旅游业的多主体利益矛盾 |
4.4.2 资源利用效率的利益冲突 |
4.4.3 一种产权理论的矛盾分析 |
4.4.4 “反公地悲剧”的经验例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
5.1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
5.1.2 构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5.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算 |
5.2.1 权重的确定 |
5.2.2 指标评分标准 |
5.2.3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4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博弈分析 |
6.1 乡村旅游业的合作性质:核、联盟与解 |
6.2 乡村旅游业微观主体合作博弈的逻辑框架 |
6.3 公理化模型与均衡解 |
6.3.1 基本假设和变量设定 |
6.3.2 三类静态博弈最优解 |
6.4 基本模型的拓展分析 |
6.4.1 .市场内生分配率 |
6.4.2 .市场预判准确性 |
6.4.3 .项目投资效率参数 |
6.4.4 .政府产业政策效应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效率实证分析 |
7.1 研究设计 |
7.1.1 样本区选择 |
7.1.2 乡村旅游产业效率测度方法选择 |
7.1.3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
7.2 乡村旅游业效率测度结果 |
7.2.1 静态效率分析 |
7.2.2 动态效率分析 |
7.3 乡村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
7.3.1 基本回归模型 |
7.3.2 影响因素选取 |
7.3.3 数据说明 |
7.3.4 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
8.1 路径分析的案例式方法论 |
8.2 社区参与资源保护开发的生态特征 |
8.2.1 社区参与的资源新定位 |
8.2.2 社区参与的空间依存性 |
8.2.3 社区参与的结构动态性 |
8.2.4 社区参与的演化变异性 |
8.3 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影响因子 |
8.3.1 需求因子 |
8.3.2 资源因子 |
8.3.3 技术因子 |
8.3.4 制度因子 |
8.4 社区参与资源保护开发的“四权”模型 |
8.4.1 基本假设与模型 |
8.4.2 最优解及其相关推论 |
8.5 案例——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开发 |
8.5.1 培育生态位主体 |
8.5.2 完善生态位定位 |
8.5.3 强化生态位扩展 |
8.5.4 产业生态位协调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促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
9.2.1 以差异化战略为主线推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9.2.2 以现代化市场体系为导向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9.2.3 以完善制度创新体制为保障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9.2.4 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加快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研究数据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鲁锦生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对象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现状、方法与意义 |
一、鲁锦生态设计的研究现状 |
二、鲁锦生态设计的研究方法 |
三、鲁锦生态设计的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就地取材:鲁锦自然生态设计 |
第一节 顺天应地:鲁锦自然材料的运用 |
一、原材料的就地取材 |
二、当地织女因材施艺 |
第二节 四时为序:鲁锦产地的生活方式 |
一、鲁锦产地的耕作方式 |
二、顺应节气时令的要求 |
第二章 地域民俗:鲁锦人文生态设计 |
第一节 鲁锦人文生态设计的民俗习惯 |
一、鲁锦人文生态设计中体现的民俗习惯 |
二、将当地事物抽象化的逻辑结构 |
第二节 鲁锦人文生态设计的图案分析 |
一、题材源于生活 |
二、构图饱满抽象 |
三、色彩高调艳丽 |
第三章 时移势迁:鲁锦产业生态设计 |
第一节 鲁锦产业生态设计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 |
一、专家研发带来的鲁锦纹样种类的变化 |
二、申遗成功后手工和机器生产的离合 |
三、“互联网+”环境下鲁锦形态的变化 |
第二节 应时应势:鲁锦产业生态设计的资源整合 |
一、鲁锦传承本体的更新 |
二、数字媒体平台的连接 |
三、图案纹样的符号表达 |
第四章 天人和谐:鲁锦生态设计走向 |
第一节 顺应鲁锦生态设计规律 |
一、顺应自然生态环境 |
二、顺应人的情感需求 |
第二节 传承文脉,回归生活 |
一、传承创新文脉 |
二、回归民众生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框架结构和创新及不足 |
1.4.1 框架结构 |
1.4.2 创新之处 |
1.4.3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社会组织 |
2.1.2 教育扶贫 |
2.1.3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 |
2.2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 |
2.2.1 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有待开发 |
2.2.2 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优势凸显 |
2.2.3 精准扶贫要求多元力量参与 |
2.3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历史进程 |
2.3.1 1978 年—1989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探索阶段 |
2.3.2 1990 年—2000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展开阶段 |
2.3.3 2001 年—2011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深化阶段 |
2.3.4 2012 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攻坚阶段 |
2.4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总体成效 |
2.4.1 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 |
2.4.2 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 |
2.4.3 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 |
2.4.4 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 |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1.1 发展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3.1.2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
3.1.3 教育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2.1 发展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
3.2.2 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
3.2.3 发展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 |
3.3 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
3.3.1 人力资本理论 |
3.3.2 文化贫困理论 |
3.3.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3.4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 |
3.4.1 有教无类——教育的普惠性 |
3.4.2 治乱学说——教育的教化性 |
3.4.3 经学致用——教育的实用性 |
3.4.4 教养兼施——教育的公益性 |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 |
4.1 基础教育 |
4.1.1 学前教育 |
4.1.2 义务教育 |
4.1.3 普通高中教育 |
4.1.4 特殊儿童教育 |
4.1.5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
4.2 职业教育 |
4.2.1 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 |
4.2.2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
4.2.3 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
4.2.4 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
4.3 普通高等教育 |
4.3.1 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
4.3.2 指导城市返乡青年创业 |
4.4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
4.4.1 学前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
4.4.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
4.4.3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
4.4.4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
4.4.5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
4.5 以资育人 |
4.5.1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 |
4.5.2 通过人文助困树立学生积极心态 |
4.5.3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责任意识 |
4.6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4.6.1 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
4.6.2 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 |
5.1 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 |
5.1.1 筹款工具模式 |
5.1.2 项目运行模式 |
5.1.3 组织资助模式 |
5.2 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
5.2.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
5.2.2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
5.3 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
5.3.1 社会企业模式 |
5.3.2 公益创投模式 |
5.3.3 影响力投资模式 |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 |
6.1 明确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 |
6.1.1 扶贫资源的链接者 |
6.1.2 扶贫服务的提供者 |
6.1.3 扶贫能力的建设者 |
6.1.4 扶贫行动的倡导者 |
6.1.5 扶贫工作的合作者 |
6.2 发扬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 |
6.2.1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 |
6.2.2 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 |
6.2.3 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
6.2.4 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 |
6.3 抓住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机遇 |
6.3.1 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 |
6.3.2 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 |
6.3.3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 |
6.3.4 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 |
6.4 正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挑战 |
6.4.1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缺失 |
6.4.2 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 |
6.4.3 社会组织普遍资源短缺 |
6.4.4 社会组织内部能力不足 |
6.5 优化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
6.5.1 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体系 |
6.5.2 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 |
6.5.3 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
6.5.4 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后记 |
(7)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与展望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阐释 |
2.1.1 养老服务机构 |
2.1.2 公立养老服务机构 |
2.1.3 民营养老服务机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章 上海市及松江区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
3.1 上海市老龄化及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3.1.1 上海人口老龄化依旧严峻 |
3.1.2 上海养老机构发展较为完善 |
3.2 松江区老龄化及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3.2.1 松江区经济发展稳定 |
3.2.2 松江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
3.2.3 松江区养老机构发展迅速 |
3.3 松江区养老服务机构调查对象的选取 |
3.3.1 从性质选取 |
3.3.2 从地理位置选取 |
3.3.3 从床位紧张程度选取 |
3.3.4 从服务内容差异选取 |
3.3.5 从价格收费及运营情况选取 |
第四章 松江区公立养老机构调查研究及横向比较 |
4.1 松江区社会福利院 |
4.1.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4.1.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4.1.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4.1.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4.1.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4.2 上海第四社会福利院 |
4.2.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4.2.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4.2.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4.2.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4.2.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4.3 小昆山敬老院 |
4.3.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4.3.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4.3.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4.3.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4.3.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4.4 公立养老机构的共性及横向比较 |
4.4.1 公立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划分细致 |
4.4.2 公立养老机构看重精神关怀 |
4.4.3 公立养老机构收费水平稳定 |
4.4.4 公立养老机构床位数较紧张 |
4.4.5 公立养老机构运转资金充足 |
4.4.6 护理人才首选公立养老机构 |
4.4.7 公立养老机构护理人才年轻化 |
第五章 松江区民营养老机构调查研究及横向比较 |
5.1 上海唐人百老汇福利院 |
5.1.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5.1.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5.1.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5.1.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5.1.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5.2 松江区蓝色港湾福利院 |
5.2.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5.2.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5.2.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5.2.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5.2.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5.3 泰康之家—申园 |
5.3.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5.3.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5.3.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5.3.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5.3.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5.4 民营养老机构的问题及横向比较 |
5.4.1 民营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单一 |
5.4.2 民营养老机构缺乏精神关怀 |
5.4.3 民营养老机构收费水平合理 |
5.4.4 民营养老机构床位存在空置 |
5.4.5 民营养老机构资金运转风险高 |
5.4.6 民营养老机构重视管理运营 |
5.4.7 民营养老机构缺乏护理人才 |
第六章 公立民营养老机构纵向比较和入住影响因素分析 |
6.1 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纵向比较 |
6.1.1 政府财政投入 |
6.1.2 收费价格方面 |
6.1.3 护理人员素质差异 |
6.1.4 服务内容差异 |
6.1.5 机构床位供给 |
6.2 比较结论 |
6.2.1 价格不能作为选择养老机构的主要因素 |
6.2.2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有待优化 |
6.2.3 养老机构的传统发展模式亟需改变 |
6.2.4 养老机构应重视人文关怀 |
6.3 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入住因素分析 |
6.3.1 解释结构模型 |
6.3.2 影响因素的选取依据 |
6.3.3 模型建立 |
6.3.4 模型结论 |
第七章 提升松江区养老机构整体水平的对策建议 |
7.1 加强养老机构服务品牌的建设与机构变革 |
7.1.1 提升养老机构的宣传和服务品牌 |
7.1.2 加快公立养老服务机构变革,逐步向公建民营等方向发展 |
7.2 创新机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扶持力度 |
7.2.1 明确养老机构用地政策 |
7.2.2 加大补贴和金融支持力度 |
7.3 社会应增加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与关注 |
7.3.1 增加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 |
7.3.2 社会各界应转变传统养老观念 |
7.4 创新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培养政策 |
7.4.1 免费培养养老护理人才 |
7.4.2 让养老护理人员看到希望 |
7.5 提升专业养老服务水平,增强养老机构自身建设 |
7.5.1 完善硬件设施设备 |
7.5.2 提升管理水平 |
7.5.3 创新服务内容 |
7.5.4 增加人文关怀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公立养老机构床位紧张,民营养老机构床位闲置 |
8.1.2 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
8.1.3 社会选择养老机构的入住影响因素研究 |
8.2 研究创新性成果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Y单体经济型酒店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 |
2.1. 单体型经济酒店的内涵及特征 |
2.1.1 经济型酒店的定义 |
2.1.2 单体型经济酒店的内涵与特征 |
2.2 服务营销相关理论 |
2.2.1 服务营销组合理论 |
2.2.2 外部内部分析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酒店营销研究综述 |
2.3.2 国内酒店营销研究综述 |
2.3.3 文献评述 |
3 Y酒店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Y酒店企业简介 |
3.1.1 Y酒店组织架构 |
3.1.2 Y酒店市场定位 |
3.1.3 Y酒店近五年收支情况 |
3.2 Y酒店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社会环境分析 |
3.2.3 经济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Y酒店竞争环境分析 |
3.4 Y酒店内部环境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Y酒店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4.1 产品策略 |
4.2 定价策略 |
4.3 渠道策略 |
4.4 促销策略 |
4.5 人员策略 |
4.6 过程策略 |
4.7 有形展示策略 |
4.8 本章小结 |
5 Y酒店参与主体满意度分析 |
5.1 Y酒店参与主体满意度调查准备 |
5.2 Y酒店参与主体满意度调查过程 |
5.2.1 过程实施 |
5.2.2 数据收集 |
5.3 Y酒店消费者满意度分析 |
5.4 Y酒店员工工作满意度分析 |
5.5 Y酒店经营者访谈结果分析 |
5.6 Y酒店营销存在的问题 |
5.6.1 部分产品质量亟需改进 |
5.6.2 营销策略特色不够鲜明 |
5.6.3 文化营销意识淡薄 |
5.6.4 缺乏营销专业人才 |
5.7 本章小结 |
6 Y酒店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6.1 注重Y酒店产品质量的提升 |
6.1.1 制定产品和服务标准化 |
6.1.2 提升酒店产品质量 |
6.2 探索个性化营销策略的制定 |
6.2.1 产品个性化 |
6.2.2 服务个性化 |
6.2.3 促销个性化 |
6.2.4 营销手段个性化 |
6.3 加强文化营销体系建设 |
6.3.1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体系 |
6.3.2 重视员工全面发展 |
6.3.3 加强企业文化输出 |
6.4 强化人才培训和管理水平 |
6.4.1 完善培训体系建设 |
6.4.2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 |
6.4.3 注重团队建设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Y酒店顾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Y酒店组织氛围及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Y酒店管理层访谈提纲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研究与实践 ——以宝丰县大黄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 |
1.1.2 现有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 |
1.1.3 开展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前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村庄规划的理论研究 |
2.1 村庄规划 |
2.2 可持续发展 |
2.3 人居环境理论 |
2.4 城乡融合发展 |
2.5 自组织演化理论 |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总体思路 |
3.1 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庄规划 |
3.1.1 乡村振兴的内涵 |
3.1.2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思考 |
3.2 村庄规划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定位 |
3.2.1 村庄规划的演变历程 |
3.2.2 城乡规划体系中的村庄规划落实问题 |
3.3 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规划的关系 |
3.3.1 与乡村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 |
3.3.2 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困境 |
3.4 村庄规划与“多规合一” |
3.4.1 多规合一的尝试与推进 |
3.4.2 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 |
3.5 村庄规划与乡村治理 |
3.5.1 乡村治理内涵的发展与演化 |
3.5.2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规划理念 |
3.6 村庄规划的总体思路 |
3.6.1 村庄规划的基本要求 |
3.6.2 村庄规划的基本内容 |
4 宝丰县大黄村现状调研与分析 |
4.1 大黄村现状 |
4.1.1 区位与社会经济条件 |
4.1.2 村庄组织情况 |
4.1.3 自然及资源条件 |
4.1.4 基础设施现状 |
4.1.5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 |
4.1.6 土地利用现状 |
4.2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村庄用地布局问题 |
4.2.2 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
4.2.3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
4.2.4 景观风貌存在的问题 |
4.2.5 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
4.2.6 加工产业相对薄弱 |
4.3 大黄村乡村振兴需求分析 |
4.3.1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
4.3.2 产业兴旺的需求 |
4.3.3 生态宜居的需求 |
4.3.4 乡风文明的需求 |
4.3.5 治理有效的需求 |
4.3.6 生活富裕的需求 |
4.4 大黄村村庄空间规划需求分析 |
5 乡村振兴视角下大黄村规划设计 |
5.1 大黄规划实践步骤 |
5.2 村庄规划目标 |
5.3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
5.3.1 农业空间 |
5.3.2 建设空间 |
5.3.3 生态空间 |
5.3.4 其他空间(留白空间) |
5.4 村庄产业规划 |
5.4.1 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
5.4.2 产业发展规划 |
5.5 打造适宜的村庄人居环境 |
5.5.1 居住用地规划 |
5.5.2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
5.5.3 街道与交通规划 |
5.5.4 基础设施配套 |
5.5.5 绿化用地安排 |
5.6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
5.6.1 农用地整治 |
5.6.2 村庄建设用地整理 |
5.6.3 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 |
5.7 制定空间管制规则和村规民约 |
5.7.1 农业用地管制规则 |
5.7.2 村庄建设用地管制规则 |
5.7.3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管制规则 |
5.7.4 生态用地管制规则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件 |
(10)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
(三) 《女铎》杂志研究 |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
四、概念的界定 |
(一) 《女铎》 |
(二) 女性角色 |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理论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女铎》杂志 |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
(一) 依托宗教平台 |
(二) 借助上海地势 |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
(一) 主编 |
(二) 撰写人员 |
(三) 读者 |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
(一) 编辑要旨 |
(二) 栏目内容 |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
(一) 布道征文 |
(二) 编读互动 |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
(一) 夫妻关系 |
(二) 亲子关系 |
(三) 婆媳关系 |
(四) 主仆关系 |
(五) 新式社交 |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床上用品市场亟需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馨家居家纺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侯冠宇. 兰州大学, 2021(12)
- [2]应对危机:1906年旧金山城市灾难的救援[J]. 王志永,宋欣阳. 历史教学问题, 2020(04)
- [3]基于游客住宿体验的明月山景区民宿发展对策研究[D]. 丁淑芳.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4]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 杨琴.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鲁锦生态设计研究[D]. 高文倩.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D]. 王冬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7]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比较研究[D]. 栗圣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8]Y单体经济型酒店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王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研究与实践 ——以宝丰县大黄村为例[D]. 马月红.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10]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