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02-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冰[1](2021)在《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为治疗淤胆型肝炎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并分析纳入文献中复方汤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探讨中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理法方药之秘,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分别在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检索涉及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年限为2001年1月至2021年1月。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性风险评估,提取结局指标,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通过异质性检验选择合适的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并制作森林图及漏斗图进行描述分析。提取中药复方的处方信息,使用Excel表格汇总记录,对组成的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次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探索药物的常用组合及组方规律。结果:1.检索到文献1214篇,根据纳排标准进行严格筛选,本次荟萃分析最终纳入23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总有效率:OR=4.49,95%CI:[3.42,5.89];TBIL:MD=-46.49,95%CI[-60.51,-32.47];DBIL:MD=-45.49,95%CI[-59.12,-31.16];ALP:MD=-54.79,95%CI[-78.51,-31.07];GGT:MD=-28.07,95%CI[-35.55,-20.59];ALT:MD=-33.75,95%CI[-43.01,-24.5];AST:MD=-42.27,95%CI[-58.20,-26.35];中医证候积分:MD=-3.26,95%CI[-4.30,-2.21];以上8项结局指标的合并效应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评价:5篇文献描述用药不良反应,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6%与1.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2.临床用药规律:筛选23首处方,涉及中药66味,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茵陈、赤芍、大黄、丹参、茯苓、甘草、郁金、白术、虎杖。其中以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其次为补虚药、解表药、泻下药;四气五味中苦味、寒性的比例最大;药物主要归肝经,但也有分别入脾经、胃经、心经、肺经、肾经的药物。关联规则得出常用的药物组合有赤芍配伍茵陈、赤芍配伍大黄、茵陈配伍大黄、赤芍配伍丹参、茵陈配伍丹参、赤芍配伍郁金、茵陈配伍郁金、赤芍配伍甘草,聚类分析获取5类中药组方。结论:1.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在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改善血清TBIL、DBIL、ALP、GGT、TBA、ALT、AST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上有更好疗效,安全性更好。2.淤胆型肝炎病因以湿、热、瘀为主,清热利湿活血为其治疗大法,同时解表发汗开腠理、泻下通腑利二便以予邪出路,立足于肝脾论治,兼顾调和脏腑,根据湿热瘀的偏重、部位和兼证随证施治。常用药物组合配伍可增强疗效,结合系统聚类衍生的新组方可供因证选方。
王璐[2](2017)在《某医科大学发表SCI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基于2010年-2014年的数据》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某医科大学在2010年2014年发表的SCI论文的有关统计指标进行分析,以探索该校已发表SCI论文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上述期间该校发表的SCI论文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的专家访谈,征询有关专家对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的看法,探索提高SCI论文质量有效途径。通过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研究结论,以期为该校科学合理地将SCI论文作为绩效考核和科研能力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其科研奖励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以及科研管理决策等方面提供事实依据。同时其研究结论也可其他有关院校做类似分析提供思路和视角。资料来源与方法:(1)文献计量学分析数据来源与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JCR、ESI进行综合的检索基础上,收集以某医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将收集的论文数据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将通过检索保存的特定格式的文本导入CitespaceIII软件,通过文献计量化可视工具,对该校SCI论文高频作者、高频合作机构以及高频关键词共现情况以科技图谱的形式进行分析。(2)专家访谈资料来源与方法:将有关专家对该校SCI论文文献计量学分析的主要研究结果的定性评价资料,以文本记录后做归纳总结分析。主要研究结论:(1)2010年2014年该校发表SCI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且原创类论文、信件、综述增加,基础医学研究发表论文数量较多,基金论文比稳中有升,已形成若干稳定的研究团队;(2)总体上低水平SCI论文所占比例偏高,SCI论文学术影响力有限,形成的高频作者科研团队数量有限,对外科研交流与合作不足。专家访谈的主要结论:(1)大量低水平论文的发表与学校科研奖励制度和技术职务评聘制度的缺陷密切相关;(2)产生高水平SCI论文的研究团队较少,表明该校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还比较少;(3)低水平SCI论文的大量发表,造成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对策与建议:(1)进一步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提高其促进SCI论文质量的导向作用;(2)建立SCI论文预评机制,提高SCI论文质量;(3)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为高水平SCI论文产生搭建平台;(4)强化学校的科研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为高水平SCI论文的产生创造条件;(5)巩固优势学科发展,强化弱势学科建设;(6)以政策调整为切入点,转变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理念。
刘小燕[3](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李婷婷[4](2016)在《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在对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中医“肝藏血主疏泄”肝脏象理论的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案,观测、分析并比较基于不同组方原则的中药复方的干预效果及其差异性,为从西医肝实体病变角度阐释“肝藏血主疏泄”肝脏象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或半随机的临床试验,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提取资料信息并进行方法学质量的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使用了相同中药和相同核苷(酸)类似物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将144例患者随机分至A、B、C三组,分别给予A方(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B方[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和C方(模拟剂),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于干预前、后进行宏观指标(生存质量、证候要素积分、中医症状分值)和微观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从总体及分层比较(以性别和静止期/活动期作为分层因素)的角度,对A、B、C三组的宏、微观指标进行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组间比较,以及三组各自在性别间和分期间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系统综述检索到4204篇文献,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5篇,共包含3497名受试者。根据中药复方的药物组成,可分为26种中药复方。核苷(酸)类似物有3种[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阿德福韦酯(ADV)]。Meta分析结果提示,同单用ETV或ADV相比,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ETV、大黄蛰虫丸联合ADV和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在降低透明质酸(HA)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和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ADV在降低层粘连蛋白(LN)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在改善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上优于单用ADV。定性分析显示,除白蛋白(ALB)外,联合用药在改善肝组织活检、HA、LN、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肝脏硬度值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没有研究报告生存质量和严重不良事件。2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随机入组144例符合纳排标准的受试者,其中,12例脱落,最终纳入分析的有132例。无论分层与否,受试者三组间的性别、年龄、活动期/静止期,以及基线的宏微观指标均衡可比(P>0.05)。(1)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干预后,三组患者的慢性肝脏疾病量表(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呈现升高趋势。①组内比较:干预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有统计学差异者为:A组中的总分值、焦虑(WO),以及男性的总分值、情感功能(EF)、WO,女性的WO,活动期的总分值、WO,静止期的CLDQ总分值、WO;B组中的系统症状(SS)、EF、WO,以及女性的SS、EF,静止期的SS、EF;C组中的总分值、困乏(FA)、EF、WO,以及男性的总分值、FA、EF、WO,女性的FA,活动期的总分值、FA,静止期的总分值、FA、EF、 WO。②组间比较:除FA(C>B>A)外,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仅有B组的总分值、腹部症状(AS)、FA、活动能力(AC)及WO有统计学差异,以女性的改善幅度大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仅有C组的FA有统计学差异,以活动期的改善幅度大于静止期。(2)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干预后,三组患者的证候要素积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大多呈现降低趋势。①组内比较:A组的气虚、气滞、血瘀、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急躁易怒-程度、肌肤瘙痒、面-晦暗程度、目涩频次、胁痛-频次、胁痛-程度、胁部不适-频次、胁部不适-程度、恶心、腹痛-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和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以及男性的气虚、气滞、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程度、自汗-频次、肌肤瘙痒、目涩-频次、胁胀-频次、胁胀-程度、胁痛-频次、胁痛-程度、胁部不适-频次、胁部不适-程度、恶心、筋脉拘挛-频次、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女性的阳虚、畏寒-频次、畏寒-程度、面色-晦暗程度、胁痛-频次、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活动期的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肌肤瘙痒、面色-晦暗程度、眩晕-程度、胁痛-频次、胁痛-程度、恶心、胃脘疼痛-程度、胃脘疼痛-频次、腰腿发冷-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中A组的气虚、阴虚、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程度、急躁易怒-程度、面色-晦暗程度、目涩-频次、目涩-程度、胁痛-频次、恶心、厌食油腻、口渴欲饮-频次、口渴不欲饮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气滞、阴虚、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急躁易怒-程度、齿衄-频次、齿衄-程度、肌肤干燥、目涩-程度、胸闷-频次、太息、恶心、胃脘痞闷或胀满-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男性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急躁易怒-频次、齿衄-频次、胸闷-频次、胸闷-程度、太息、恶心、呃逆、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厌食油腻、大便异常-大便溏泻,女性的肌肤干燥、恶心、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多梦、足胫部浮肿-程度,活动期的阴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盗汗-频次、盗汗-程度、急躁易怒-频次、鼻衄-频次、鼻衄-程度、肌肤甲错、肌肤干燥、目涩-程度、恶心、呃逆、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的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急躁易怒-频次、齿衄-频次、面色-晦暗程度、太息、恶心、厌食油腻、盗汗-频次、大便异常-大便溏泻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手足心热、畏寒-频次、自汗-频次、盗汗-频次、盗汗-程度、面色-晦暗程度、太息、恶心、呃逆、腹胀-程度、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渴不欲饮、失眠-程度,以及男性的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午后低热、畏寒-频次、畏寒-程度、盗汗-频次、盗汗-程度、肌肤瘙痒、面色-晦暗程度、胁部不适-程度、恶心、腹胀-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失眠-频次、失眠-程度、多梦、女性的阴虚、面色-晦暗程度、恶心、腰腿发冷-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活动期的气虚、阳虚、湿热、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肌肤瘙痒、肌肤干燥、面色-晦暗程度、胁部不适-程度、恶心、呃逆、胃脘疼痛-频次、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情绪低落-程度、面色-晦暗程度、恶心、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仅气虚(C>B>A)、疲乏无力-频次(C>B>A)、目昏(C>B>A)、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C>B>A)、腰腿发冷-频次(C>B>A)、腰腿发冷-程度(C>B>A),男性的午后低热(C>B>A)、女性的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C>B>A)、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C>B>A),活动期的盗汗-频次(B>C>A)和盗汗-程度(B>C>A),静止期的气虚(C>A>B)、疲乏无力-频次(C>B>A)、疲乏无力-程度(C>A>B)、食欲减退-频次(C>A>B)和食欲减退-程度(C>A>B)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A组的阴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目涩-频次、目涩-程度、太息、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失眠-频次、失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气虚、阴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足胫部浮肿-频次、足胫部浮肿-程度、眩晕-频次、眩晕-程度、胸闷-频次、胸闷-程度、太息、胁痛-频次、胁痛-程度、嗳气、呃逆、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嗜睡-频次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午后低热、紫斑、足胫部浮肿-频次、足胫部浮肿-程度、面色-晦暗程度、眩晕-频次、眩晕-程度、恶心、呕吐、口味异常-口甜-频次、口味异常-口甜-程度、失眠-频次、失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和C方对男性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女性,而B方对女性的眩晕-频次、眩晕-程度、太息和胁痛-程度的改善幅度优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疲乏无力-程度、口味异常-口苦-频次、口味异常-口苦-程度、夜尿频多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盗汗-频次、盗汗-程度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气滞、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情绪低落-频次、情绪低落-程度、急躁易怒-频次、急躁易怒-程度、食欲减退-频次、食欲减退-程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除疲乏无力-程度外)和B方对活动期患者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大于静止期,而C方对静止期的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优于活动期。(3)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干预后,肝脏蛋白质的代谢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改善。①组内比较:A组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男性的ALB、PA、胆碱酯酶(CHE)、TBIL、IBIL、ALP,静止期的DBIL、 TBIL、IBIL、ALP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ALB、A/G、PA、DBIL、TBIL、IBIL,男性的ALB、PA、DBIL、TBIL、IBIL,女性的白蛋白/球蛋白(A/G)、Y-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动期的ALB、PA、DBIL、TBIL、IBIL,静止期的GLB、TBIL、IBIL、ALP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PA、CHE,男性的CHE,静止期的A/G、PA、DBIL、ALP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男性的ALP (B>A>C),女性的A/G (A>B>C)、CHE (A>C>B),活动期的DBIL (C>A>B)、 TBIL (C>A>B)、IBIL(C>A>B)干预后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A组PA;B组PA, GGT, TBA, CHE, ALT;以及C组GLB, A/G, ALB, PA, A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对于男性PA的改善幅度大于女性,而B方在改善女性GGT、TBA、ALT上优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DBIL、TBIL、IBIL、ALT、AST、GGT、TBA;B组的DBTL、TBIL、IBIL;以及C组的TP、DBIL、TBIL、IBIL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对于活动期患者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改善幅度优于B方,而B方对于静止期患者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改善幅度优于A方。(4)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干预后,三组的凝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①组内比较:A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女性的PTA,静止期的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PTA,男性的PT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静止期的PTA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PTA、APTT、FIB凝血酶原时间(PT)、INR,男性的PTA、APTT、FIB、PT、INR,女性的APTT,活动期的PTA、APTT、FIB,静止期的PTA、INR、PT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男性的FIB(A组优于B组优于C组),女性的APTT(C组优于A组优于B组))在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C组中的FIB在性别间有统计学差异。A方和B方在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PT、INR、APTT;B组的PT、PTA、INR、APTT、凝血酶时间(TT)、FIB;以及C组的FIB在两期间有统计学差异。A方在改善活动期患者的PT和INR上优于静止期,而B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的PT、PTA和TT上优于活动期患者。(5)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干预后,三组的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①组内比较:A组中男性的门静脉内径(Dpv)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和门静脉血流量(Qpv)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B组的VPv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男性优于女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Dpv和B组的脾静脉内径(Dsv)和脾静脉血流量(Qsv)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A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Dpv上优于活动期患者。B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Dsv和Qsv上优于活动期患者。3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及启示通过进一步对A、B两方的干预效应趋势予以分析发现,两方对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A方对男性和活动期患者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大,B方对女性的改善幅度较好,但对活动期患者较差。结论(1)基于文献研究,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较单用核苷(酸)类似物具有一定的优势。(2)经三方治疗后,三组的宏微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部分有统计学差异。但是,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A方对男性和活动期患者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大,B方对女性的改善幅度较好,但对活动期患者较差。(4)根据A、B两方对男性、女性及静止期与活动期的效应差异,可为阐释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及指导临床运用中医药干预该病提供一定启示,即在临床上运用中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这种具有复杂病机的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还须在全面考虑疾病的不同阶段(如静止期与活动期等)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男、女等)等所导致的不同综合反应状态的基础上,调整用药。
葛晓芹[5](2016)在《护理领域关于生命质量SCI论文的可视化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20052014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护理领域关于生命质量文献的刊载情况,了解目前生命质量的研究趋势,探讨生命质量的研究现况、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前沿,为今后护理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quality of life”OR“life quality”AND nurs*为检索式进行主题检索,将检索到的生命质量文献作为分析对象,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信息可视化分析。运用Excel和SPSS17.0软件,对护理领域关于生命质量文献的发表趋势、国家/地区发文情况、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基金资助趋势、学科分布情况、来源期刊的分布情况、高被引文献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运用Cite SpaceШ软件,对护理领域关于生命质量文献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模式、研究热点、研究前沿进行信息可视化分析。结果1.20052014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护理领域关于生命质量文献共有6279篇,文献的发表数量总体上呈逐年递增趋势。2.全球共有99个国家/地区发表相关文献,其中美国的发文量最多,为2150篇,占总发文量的34.24%。从合作模式的角度来分析,有9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模式为单点式合作模式,3个子网络属于双核型合作模式,4个子网络属于发展型合作模式。3.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科研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排在前10位的研究机构除巴西的圣保罗大学外,其余全部是位于欧美地区的国家,其中美国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是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综合性大学,为88篇。4.20082014年,共有2498篇论文得到不同数量、级别的基金资助,基金论文率为48.59%,基金资助文献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基金资助机构主要位于美国,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生命质量文献的数量最多,为70篇。5.护理领域的生命质量文献与肿瘤学交叉的文献数量最多,其次是老年病学,其他学科如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康复学等也占一定比例。6.检索出的6279篇论文共发表在119种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其中发文量排在前10位的期刊发表了1660篇论文,占总发文量26.44%。其中《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是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期刊,为413篇,主要刊登关于临床护理方面的生命质量文献。7.生命质量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疗养院(nursing home,764次)、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708次)、癌症(cancer,601次)、抑郁症(dpression,595次)、健康(health,584次)、管理(management,516次)、患病率(prevalence,501次)、老年人(older-people,494次)、干预(intervention,457次)、危险因素(risk-factors,446次)等。8.近5年的突现词主要有支气管哮喘(asthma)、失眠症(insomnia)、临终关怀(end-of-life care)、情感抑郁(emotional distress)、简易智能评估表(mini-mental-state)、长期护理(long term care)、轻度认知障碍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晚期痴呆症(advanced dementia)、情感抑郁(emotional distress)、绝望(hopelessness)、医院焦虑(hospital anxiety)、抑郁量表(depression scale)、脆弱(frailty)、关联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meta分析(meta analysis)等。结论1.近十年来,护理领域关于生命质量的相关研究数量在迅速增长,但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美国、英国等欧美地区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早,研究水平整体较高,影响力较大,但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3.生命质量的研究机构分布在欧美地区的综合性大学。4.欧美地区国家对生命质量研究的基金投入比例相对较大,其他国家/地区应进一步加大对生命质量研究资金的投入。5.护理学、肿瘤学与老年病学三个学科交叉的领域将会成为生命质量研究的热点领域。6.《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是最受欢迎的期刊,主要刊登关于临床护理方面的生命质量文献。7.生命质量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命质量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癌症、抑郁症、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慢性疾病;(2)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该领域最大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与疾病相关的症状、治疗方式和危险因素等开展的研究;(3)针对生命质量测评工具(简易量表)的研制。8.生命质量的研究前沿:(1)研究的疾病类型主要为老年人群高发的慢性疾病;(2)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始偏重于精神、心理学方面的因素;(3)数据的处理方法趋于多元化,侧重于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关联分析、meta分析等。
叶菁[6](2015)在《贡布里希国际学术影响特征量化研究》文中认为贡布里希(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是西方艺术史领域的学术大师,对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世界艺术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及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期刊文献的引文特征分析,以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数据库(含SCI-E、SSCI、A&HCI)收录贡布里希学术文献的施引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词频统计、知识图谱等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对贡布里希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国际影响进行量化解读。全文围绕“贡布里希国际学术影响特征”的议题展开,以“影响源头、影响过程、影响内容、影响地区、影响学科、影响作者、影响亲缘”的思考路径,从期刊文献计量的视角,对贡布里希学术思想影响的总体状况、影响学科状况、影响地理状况、学术共同体进行定量梳理与刻画,客观呈现其国际学术影响力量化状态。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贡布里希的核心学术贡献是《艺术与错觉》,该着作的学术地位远远高于他的其他着作,并对未来的学术界具有很强的影响潜力;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是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第一高峰时期,21世纪10年代以来呈现出第二高峰;贡布里希文献的影响主题主要集中于美术和艺术心理领域,其余影响主题较为分散,尚未形成明确的主题聚类;其影响地域很广,但主要集中于英美两国,并呈现从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从学术大国逐渐向小国扩散的特点;其影响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现象显着,且学科影响方式呈现从多元广泛扩散到阶段性集中扩散的特点。贡布里希的学术扩散共同体直接相关成员主要为艺术史、心理学、历史学三大作者群,其学术亲缘共同体涉及领域广泛,均为各研究领域巨擘,形成了六大学术群体的学术谱系:瓦尔堡学派图像学研究作者群,分析美学流派研究作者群,视知觉心理学研究作者群,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作者群,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研究作者群和意大利各时期艺术大师研究作者群。本文认为,对国际学术期刊文献量化分析的结果支持以下结论:贡布里希是西方艺术史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具有极高的国际学术地位与学术影响力,并可预期其对未来仍具有广泛而强烈的影响;在其学术影响的各领域中,心理学是最为突出的领域,且影响趋势逐渐增强,在美术学领域的首次影响力最高,但其发展趋势可能弱于心理学,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力逐渐降低;贡布里希的学术影响轨迹体现出了艺术史研究由欧洲向美国转向的学术迁移现象;对贡布里希的研究不仅应关注其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还需要注意其知识融合创新与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
牛卉[7](2013)在《基于F1000的同行评议分析》文中提出同行评议作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与此同时如何完善和修正同行评议的研究也从未停止,F1000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F1000(Facultyof1000)作为为生物学及医学研究人员提供评估服务的二次文献数据库,向学界证明了同行评议除量化思维之外还有多样思考的可能性与操作性。研究目的:文章通过系统地分析F1000评议体系,试图在剖析其成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如何深化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同行评议体系,最终促进我国的科学发展与交流。研究方法:文章通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F1000在同行评议方面的特点。文章对比分析了不同学科在F1000中的文献评价结果说明了F1000的公正与客观性,通过分析F1000评议专家的来源说明其国际化的程度并且说明了专家特点与评议结果的相互作用是不可避免的。然后文章通过定性分析得出了F1000的重要特点在于其量化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深入分析F1000在深化发展同行评议方面给予的启示:抓紧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起一个可以满足“小同行”评议的专家库。此外还加入典型个案分析,如F1000中的三门学科的抽样分析说明F1000整体与个体的评价客观性,通过评价分值表现特别的文献在不同评价体系中的比较分析说明FFa分值体系的内涵与创新,针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分析说明期刊类同行评议和基金类同行评议的不同特点和各自的深化建设入手点。研究结果:1.本文收集并且整理分析了F1000在1999年至2011年间评议的文献数据,抽样了三门学科进行分析研究,即心血管病学、肿瘤生物学和肿瘤学。文章对于这三门学科的具体评议分数与文献评议数据进行分析。然后结合F1000在同一时间段内的整体评议特点,发现F1000在不同学科间的文献评议数量存在着整体趋势一致,不同学科间略有差异的现象。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科间的发展不平衡。同时也不能忽略评议时间局限性与科学发展阶段性的相互作用。2.本文分析了F1000的机构设置与组织结构。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其评议人员的筛选条件、工作原则和评议监督方式。对14812名专家进行分析,分析的指标包括来源国家(地区)和研究领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科学的发展具有影响与被影响的双向作用。例如,在全部F1000的专家来源国家(地区)中,美国名列第一,共计7971人,占比全部F1000评议专家数量的53.81%。发达生物医学环境培养出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的研究工作反作用于本地区的科学发展。这些高质量人才在成为评议者后,通过评议这种方式用自己的观点影响着科学界。由于受到地区或者文化的影响,这些评议者具有一定的语言、阅读与研究偏好。评议者的偏好最终对文献评议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正是我们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文献评议体系的主要原因之一。3.本文针对不同学科的评议文献数据再进行详细研究。首先从F1000的18个一级学科中抽样出来三门学科。其次,统计三门学科在1999年至2011年间的评议文献数据,并且对比同一时段F1000整体系统中的评议数据。研究发现:整体学科文献评议发展同步,个别学科文献量略低。整体分析显示,F1000在利用先进网络科技与引导推荐优秀科学思想的同时,竭力完成全面客观公正的评议工作,基本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理念。以nature杂志为对象的分析再次证明了F1000评分标准FFa所体现的内涵是数据与理论的综合。这也说明了,F1000可以像成熟科学期刊一样,比较准确的体现文献的科学价值。4.本文以“生物信息学”为关键词,从F1000系统选取截止2010年完成评议的文献为分析对象,比较FFa与相对应的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同篇文章在WOS中的被引频次,即比较FFa、IF、TC这三者间存在的异同。具体分析方法为:比较针对相同样本时,三者的整体分值走势;按照三种排序方式比较各自数据特点;挑选出有特点的期刊和文献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发表于期刊Nat Genet(IF=36.377)上的一篇文献其FFa值高达25,被引频次达到374次,此期刊Nat Genet的当年影响因子以36.377分名列全部被检索文献的前列。但是另一篇文章来自影响因子更高的期刊NEngl J Med(其IF为53.484),这篇文献的FFa值却低于前者只达到了20,同时被引频次为194次。这说明:整体上,F1000的评议可以说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趋势;局部中,当研究对象是单篇文献时,FFa值和专家给出的评议文字可以更加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说明其科学价值和研究特点。比较全部被检文献的这三项分值的均数可以发现三种体系所展示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这一点再次印证了F1000的评议能力基本达到了成熟体系的水平。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三种评价体系存在不同偏好,所以影响其本身形成各自的评议特点。5. FFa评分制不仅体现着简单的量化指标,更加深刻地体现着“杰出”“必读”和“推荐”的不同含义。F1000为每一篇文献附上的专家的推荐评论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此外F1000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快速及时对科学文献给出评议的同时,通过实名制确保了高效快速评议的真实与公正。但是由于时间维度的就近偏好使得F1000的涉及文献并不全面,语言文字种类受限等问题,有待改进。6.最后,本文结合F1000的特点分析同行评议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文章通过分析发现同行评议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专家库的建设和评分制的设计都存在提高的较大空间。专家库的建设需要兼顾广泛性与专业性两个原则。也就是遴选专家进入专家库时需要尽可能的广泛,选择具体评议专家时则需要找准“小同行”;评分制的重点在于不能依靠单一指标进行衡量,而是应该按照同行评议为主量化考核为辅的方式才能比较客观全面的完成评议工作。然后文章分析了我国加速开展对同行评议深化发展的紧迫性。并且重点剖析了我国同行评议需要注意的问题与改进方向。文章认为我国专家库的建立需要首先设计合适的考核指标,并且针对不同指标给予合适的权重。根据研究发现我国同行评议通常列入专家考核指标的项目(如年龄、学历和职称等)对评议人项目熟悉度、项目资助度、项目综合评价指标偏差的影响并不相同。比较F1000的评议专家库和国外知名基金的专家库人员结构发现我国的专家库国际化程度还不够,还存在调整空间。此外我国在同行评议建设方面也取得一些宝贵经验(如通过设立特殊性项目对创新性较强的思想给予保护)必须保留和发扬。结论,F1000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由专家推荐的方式比较容易发挥“小同行”作用;量化考核与文字评语结合的评分制度比较综合客观地反映文献的科学价值;网络化的信息公开方式比较透明保证了的同行评议的公正。在此基础上,我国同行评议获得的启示与本身积累的经验都需要尽快转化为深化新型同行评议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建设。
焦宏官[8](2013)在《基于SCIE的国际针灸热点及合作团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的针灸科技论文进行分析,分析SCIE数据库的针灸研究论文数据,借助汤森路透开发的数据分析软件TDA按国家、机构、第一作者、作者、被引作者、研究方向等进行论文总量、数据库中着录项目间的自相关关系、互相关关系和共现关系分析,以及各个着录项目的频次分析等,找出隐含在针灸科技论文中的规律性信息,同时应用美国德克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学科带头人,并经过专家验证。分析后发现,在SCIE范围内,美国在文献量和影响力上,具有一定优势,这与美国针灸科研基础实力相对雄厚、针灸研究起步较早有关。中国、韩国在文献量上快速增长,在SCIE范围内的国际针灸领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中国的针灸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应用上的研究都相对较深入,而国际上针灸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和临床研究不够深入,并且重视现代针灸研究,所以中国相对很难在SCIE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这导致了中国在SCIE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少。韩国在SCIE范围内的针灸研究相对浅显,同时他们在研究方向上与国际相似,随之而来的是有利于他们开展国际合作,这几方面的原因使得韩国针灸科技论文在SCIE范围内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1.研究背景目前对于中医药科技论文的研究情况,从文献的信息特征分析,分为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内外交叉信息分析。从研究角度上分,分为区域性分析、学科性分析、机构性分析等,另外还有一些对研究热点的分析。大部分文献采用的分析方法一般有比较分析法、百分比分析法、频次统计分析法等方法,有些分析中会涉及到一些文献计量学的普遍定理,如普赖斯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和H指数等经典计量分析定理。还有些学者应用数据挖掘等方法直接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学科内部的规律,如专家经验的提取,选方用药的规律等。2.研究目的对2001年-2010年十年间SCIE收录的针灸科技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针灸研究的热点、趋势,最终达到①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②探究针灸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方向信息;③提示国际合作的方向与途径。3.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应用现代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SCIE中2001-2010年十年间针灸科技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找出数据库中着录项目之间隐含的规律,总结针灸科技论文的发展变化趋势和规律,揭示仅仅通过直接阅读文献不能获取的知识,洞察针灸研究的发展趋势、热点,找出优势与不足,从而给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4研究方法及结果本研究采用频次分析法、比较法、共现分析法、自相关分析法、互相关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同时借助洛特卡定律、共被引分析理论、词汇突变理论、科学前沿和科学基础的关系等理论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合作团队、科学前沿、研究热点等隐含在针灸科技论文里的知识。同时对针灸科技论文产出规律进行概括,探讨针灸科技论文发展趋势。4.1TDA分析4.1.1针灸论文总体情况分析分析从SCIE下载的针灸文献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各个着录项的数目,在数据库中覆盖范围等信息。如作者、第一作者、被引作者、作者国家、文献类型、文献语言等基本情况。从总体上把握针灸科技论文的情况。4.1.2国家或地区针灸发文情况分析统计排名前20的国家十年间发文情况和所占百分比,以及各个国家的研究侧重方向,从文献总量上看,这20个国家当中有7个国家发文量稳步上升,其中美国文献量最大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和韩国的发展势头值得关注。中国、韩国文献总量发展趋势呈现快速增长,如果保持这样的增长状态,将在几年后超过美国。考虑最近几年中国和韩国从国家的角度上开始重视针灸等传统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在文献量上表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从研究方向来看,以美国为中心由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团体代表着国际针灸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以补充替代医学、自体疗法、疼痛研究方向为主。中国与这个国际针灸研究主要团队差异较大并且远离这个团队,主要进行除针灸外有电针、实验研究(大鼠)、脑部缺血等方面的研究。日本在灸法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台湾对穴位按压、护理的研究较深入。这表明中国在研究方向上与国际研究方向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国针灸研究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研究相对于国际较深入,SCIE的期刊目前更倾向于接受现代针灸研究的文章。4.1.3机构发文情况分析韩国庆熙大学发文量最高,韩国研究针灸的大学和机构相对较少,发文相对集中在庆熙大学;美国发文机构种类很多,近20种机构在美国发文,其他国家和地区发文机构相对固定,跟美国相比有科研实力的机构并不多,比如中国,基本上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复旦大学在上海,中国医药大学(台湾)在台湾,北京大学在北京,香港理工大学在香港。这些地区主要是因为经济投入、人才聚集程度相比其他地区要高,产出相应也高。应用共现分析法找出在研究方向上的相似性,其中最大团队以美国团队为纽带联系欧洲和亚洲团队,这奠定了美国的世界针灸科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中国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机构与主体研究方阵遥遥相望,独树一帜,研究方向不与其他研究机构发生关系,即使是在中国范围内也是学科概念上独立的研究机构。这背后的原因是在SCIE收录期刊范围内,中国目前的研究形式、方法和内容由于在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程度较大,所以我们需要多向国外推广我们在针灸研究领域的经验和理论并逐渐影响国际针灸研究的发展方向。用自相关关系分析法对机构进行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当中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总体来看可以分为5-7个比较大的合作团队,大致分为欧洲的合作团队、美国的合作团队、中国的合作团队和韩国的合作团队。这里发现美国、欧洲之间的合作比较频繁,韩国与他们之间有些交集,但是中国与国外机构的合作(国际合作)相对较少。这也验证了上面以研究方向研究机构得出的结论,中国的针灸研究机构在SCIE范围内因为研究内容和方向上的不同导致实际上中国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合作相对较少。4.1.4作者发文情况分析在SCIE范围内的针灸论文作者中,排名前30的第一作者在以国家为单位署名发文情况,在美国发文的有14个,英国12个,德国10个,中国有7个,这些国家在最高梯队中占有很大比重。韩国10个,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在第一作者发文方面逐渐向发文量最多群体冲刺。论文作者往往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科学研究的,在论文署名上呈现出的特点是一个研究团队在一系列发表的论文当中,有一些共同作者,这些作者可以揭示出研究团队背后隐含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研究团队。对作者之间进行自相关分析,韩国作者为主的团队有两个,说明韩国在针灸研究团队合作性质是很强的。中国和日本等其他国家作者以合作团队发文的情况比较少,比如韩济生院士在排名前50作者中几乎没有合作关系。这说明中国在SCIE范围内有较强影响力的针灸研究专家之间的合作较少,同样考虑是因为中国针灸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深入程度较其他国家现代针灸研究更深,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对作者的研究方向进行互相关分析,发现欧美研究者研究有关针灸的有效性、疼痛、成本效益、实验研究等方面内容较多,韩国的大部分作者以针灸研究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为主,相对来说是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研究的团队,一小部分作者从针灸作用产生的效应方面进行研究,比如针灸减肥控制肥胖,针刺后产生的生物化学效应等。中国科研人员如果想进入国际针灸研究的团队并逐渐达到带头作用,需将自己的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介绍给世界,同时结合现代针灸的研究理论和方法。4.1.5被引作者分析通过被引作者的自相关分析和被引作者与引用作者之间的互相关分析,发现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同时被引用的机会较多,奠定了国际上针灸研究的大的科学网络。中国同时被引用的作者的特点是中国作者或者会中文的人群引用的,这可能的原因是引用作者对于中国的研究内容更容易了解带来的结果。4.1.6期刊情况分析通过对刊载针灸科技论文的期刊进行分析,发现针灸作为一个科学研究方向在期刊中的总体走势是稳步上升的,主要是补充替代医学类期刊刊登的针灸科技论文比较多,但是目前以针灸为主发文的期刊并不多见。这主要是在国际上针灸往往被认为是补充替代医学里的一部分,与其他补充替代医学共同发表在补充替代医学方面的期刊上。4.1.7基金资助情况分析在SCIE范围内对国家和基金进行共现分析,发现美国、中国的资助种类最多,美国的基金资助中,国家补充替代医学中心项目最多;中国的资助基金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发文量最多;韩国的资助力度也很大;英国的资助基金项目种类也很多,但是发文量并不大。德国几乎没有资助项目,但是发文量比较大,影响力也比较强,这表明德国的基金资助的效果是显着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的基金投入相差不多,并且与论文量比例差异不大。中国、韩国资助的基金都是最近的十年开始的,到2008年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德国在针灸研究方面较早应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的规范程度相对成熟,虽然基金资助项目相对比其他国家少,但是长时间的积累带来了针灸研究的高影响力。美国持续的大量科研投入,加上拥有最先进现代医学研究设备、方法,给针灸研究注入了活力,同时保持着稳定的影响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对中医药相关方面的研究加大投入的同时,科研产出也是客观的。韩国近几年的投入也带来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随着各国对补充替代医学的重视程度加大,针灸研究将被更广泛、深入的开展。4.2CiteSpace针灸论文数据分析4.2.1整合补充医学类针灸论文分析应用CiteSpace对针灸论文进行被引文献共现分析,依据被引突变理论对发生突变的被引论文进行查找、分析、总结,找到20位国际针灸研究方面的专家,后经专家咨询进行验证,确定出被找到的文献确实是同时期的学科前沿,也就是学术的转折点。说明用被引文献突变理论也适用于针灸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学科前沿作者的查找。5结论根据对SCIE十年间针灸科技论文分析,不难发现在SCIE数据库范围内无论从学科研究方向上还是合作团队,目前SCIE范围内国际针灸研究主要是以现代针灸研究为主,美国为带头国家,与欧洲的德国、英国联合共同组成了国际针灸研究的主体团队,一些欧洲、澳洲的发达国家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韩国、台湾与这个最大针灸研究国际团队交流相对较频繁,尤其是韩国在针灸研究方向上和合作团队上都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由于在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研究较深入,所以国际上对中国的临床研究和理论研究重视不够,这导致了中国在SCIE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少。目前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广泛的合作,从个人到机构以及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频繁,所以中国针灸研究需要在将自己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推向国际,将我们的经验介绍给国际社会。通过对针灸科技论文的被引突变研究发现,目前在SCIE范围内引领国际针灸研究领域发展的专家(作者)多数是注重较初浅的现代针灸研究的,如美国、德国专家,他们在针灸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从他们研究的学科方向上以及合作关系看出目前国际针灸研究的发展和合作趋势,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研究角度作为切入点,将我们的研究理论和经验介绍给国际社会,从而引导国际针灸研究的发展。通过对SCIE针灸科技论文的合作团队和研究热点的分析,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对决策者来说,可以鼓励开展国际合作和相应的政策倾斜。同时鼓励科研工作者将自己所做的成果发表在国外(英文)的学术期刊上,这样可以将我们所做的科学研究介绍给国外,让国际上的科学工作者更多的了解我们所做的成果,最终达到引领国际针灸研究领域的潮流;2)对于研究者来说,在保持我们自己的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优势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针灸研究领域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及他们的研究内容,甚至于西医研究领域的方法、手段,取长补短,来充实国内的针灸研究;
朱文莲[9](2012)在《电针不同经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机制》文中指出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典型的身心性疾病,症状包括腹痛伴随排便异常,发病率正逐年增高。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西药治疗和心理疗法,以缓解或消除症状为目的,但西药治疗容易刺激肠道粘膜并加重肠道负担,副作用较大,不利于病人长期服用,治疗费用高,还难以保持疗效。心理疗法疗效不一。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疗法的日渐重视,针灸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方面正逐渐被人们所采用。针灸疗法在治疗IBS时方法简便,价格便宜,疗效稳固,副作用少。但综合现有的针灸治疗IBS的研究文献发现,针刺治疗IBS的实验文献较少,对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理研究更少,关于针灸治疗IBS的腧穴特异性机理研究更是空白性研究领域。综合文献发现,目前关于IBS的发病机制主要由脑-肠轴紊乱及肠道感觉高敏感性致病较为集中。因此本研究欲从脑-肠轴入手探索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理及腧穴特异性机理。关键问题很多,如针灸对IBS模型动物脑-肠轴紊乱是否存在影响?哪些靶点是作用环节?哪类穴位的作用效果具有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重点问题。对IBS针灸治疗的特异性经穴的筛选和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方面可以丰富经穴特异性理论研究内容,一方面为IBS的临床治疗提供确凿依据,也为IBS的针灸基础实验研究拓展了思路。研究采用8-21日龄的新生大鼠连续直肠内醋酸刺激制作IBS模型,选择三对常用的不同部位经脉穴位即下肢部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上肢部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腹部任脉关元穴、足阳明胃经天枢穴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电针上述不同穴位对模型大鼠肠道痛觉高敏的镇痛效果。研究采用大鼠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作为肠道痛觉敏感性的评估指标,以脑-肠轴不同靶点处如丘脑、脊髓、血浆、结肠部位神经肽Y(NPY)、生长抑素(S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mRNA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等脑肠肽含量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上述穴位对IBS的作用效应差异,探讨经穴作用差异的内在机制。本研究共8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天枢组共8个组。电针各穴位组从第6周开始电针刺激,共治疗7次,每次20分钟,疏密波,频率2/100Hz交替,强度0.1-0.3mA,波宽0.2-0.6mS。治疗结束后对大鼠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估,评估大鼠的腹部回缩反射(AWR)的容量阈值变化。处死大鼠,取大鼠血浆及其丘脑、脊髓腰膨大和部分结肠组织进行生物活性物质检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丘脑、脊髓及结肠组织中NPY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和结肠组织中的SS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中的CRF的含量。采用RT-PCR;去检测丘脑、脊髓和结肠组织中的CGRP mRNA表达。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研究结果如下: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内脏高敏感度的影响电针不同穴位对模型大鼠腹痛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效应。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部抬起及背部拱起AWR的容量阈值降低,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模型制备成功。电针治疗后再次进行评估: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及电针关元组腹部抬起的容量阈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天枢组腹部抬起的容量阈值变化不明显,p>0.05。各穴位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和电针关元组背部拱起所需的容量阈值升高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天枢组背部拱起所需的容量阈值变化不明显,p>0.05。各穴位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造模后的大鼠肠道敏感度增高,电针上述六个穴位后,部分穴位可降低大鼠的实验性肠道高敏感度,其中具有较强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关元穴和外关穴作用最佳,而阴陵泉穴、合谷穴和天枢穴效应不明显。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NPY含量的影响2.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组织NPY含量的影响NPY含量在丘脑组织中含量的变化可以反应中枢水平抗应激能力的高低,NPY含量升高显示机体对抗应激刺激的能力提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丘脑中NPY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丘脑中NPY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关元组大鼠丘脑中NPY含量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组NPY含量升高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通过提高丘脑内NPY含量而达到增强大鼠对抗应激刺激能力的效应。电针具有较强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和关元穴效应最佳,阴陵泉穴、外关穴、合谷穴效应次之,天枢穴增强脑内抗应激因子的效应不明显。2.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脊髓组织中NPY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PY的含量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所有电针各穴位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PY的含量变化均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脊髓是肠道感觉信息和脑部信息的中间汇集地,是脑-肠调节通路的重要而复杂的环节,造模后大鼠脊髓部位NPY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因而电针各穴组在脊髓部位对NPY含量的调节作用也不易体现。2.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结肠组织中NPY含量的影响结肠组织中的NPY可抑制肠道的平滑肌收缩,抑制结肠部位水、电解质的分泌从而防止腹泻发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PY的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所有电针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PY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天枢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外关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PY含量升高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以通过提高结肠组织中的NPY含量达到调整肠道运动功能紊乱的作用,其中具有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关元穴、外关穴及合谷穴效应不明显,而调神作用不明显而仅对胃肠功能起调节作用的阴陵泉穴和天枢穴效应最佳。显示阴陵泉穴和天枢穴可以通过调节结肠局部NPY含量达到治疗IBS的作用。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SS含量的影响3.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血浆组织中SS含量的影响SS是典型的脑肠肽,可参与内脏感觉的传导,并通过调节众多的激素包括胃肠激素释放来影响结肠的运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SS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关元组大鼠血浆中SS含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合谷组和电针天枢组大鼠血浆中SS的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以通过降低血浆内的SS含量达到调整肠道感觉和运动的功能。电针具有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外关穴和关元穴效应最佳,而电针阴陵泉穴、合谷穴、天枢穴效应不明显。3.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结肠组织中SS含量的影响SS对肠道的感觉和运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肠道重要的脑肠肽。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SS含量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合谷组SS含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关元组降低更为显着,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总结以上结果说明,电针通过调节结肠组织中的SS含量达到调节肠道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作用。其中具有较好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外关穴和关元穴效应最佳,调神作用稍弱的合谷穴效应次之,无明显调神作用的阴陵泉穴和天枢穴效应不明显。4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CGRPmRNA表达的影响4.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组织中CGRPmRNA表达的影响CGRP可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是产生疼痛感觉和痛觉过敏所必需的物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明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天枢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继续增强,电针关元组升高接近模型组的3倍,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天枢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造模后丘脑内致痛物质增加,电针可通过调节高级神经中枢CGRPmRNA表达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并对上传的痛觉刺激信号进行调控。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外关穴、天枢穴的调节与合谷穴、关元穴的调节趋势相反。4.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脊髓组织中CGRPmRNA表达的影响CGRP与SP共存于脊髓背角,CGRP可能通过SP来加强痛觉信号的传递。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中CGRPmRNA表达明显升高,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和电针天枢组大鼠脊髓中CGRPmRNA表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关元组大鼠脊髓中CGRPmRNA表达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电针足三里组差异显着,p<0.01。综合以上结果说明,模型大鼠脊髓中痛觉信号的传递加强,电针通过调节脊髓中CGRPmRNA表达达到调节肠道痛敏的作用,其中具有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作用最显着,关元穴次之,阴陵泉穴再次之。合谷穴、天枢穴、外关穴作用不明显。4.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结肠中CGRPmRNA表达的影响CGRP是重要的脑肠肽,在结肠部位可通过影响SP参与肠道局部痛觉的产生过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GRPmRNA表达明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天枢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GRPmRNA表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关元组的增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表达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局部穴位或下肢穴位包括关元穴、天枢穴、阴陵泉穴调节作用明显,而电针远端穴位或上肢穴位无明显调节作用。显示局部穴或与结肠位于相近的神经节段的下肢穴对结肠局部的脑肠肽含量的调节作用最明显,相反,调节作用差。5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中CRF含量的影响CRF是中枢参与抑郁焦虑等应激反应的主要介质,并可以通过HPA轴调节胃肠道。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RF含量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组CRF含量有降低趋势,其余各电针组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到,虽无统计学差异,但从CRF含量数据的变化趋势看,具有调神作用的关元穴、足三里穴、外关穴对CRF的调节作用优于阴陵泉穴、合谷穴,天枢穴效应最差。结论研究证实:穴位不同,对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作用效应的强度不同。对大鼠行为学反应的评价显示,电针治疗对模型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的效应以足三里、关元、外关最为明显,对模型大鼠背部拱起容量阈值的效应也以足三里、关元和外关最为明显。电针其他各穴容量阈值变化不明显。显示对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度的作用效应以足三里、关元和外关穴最优。鉴于足三里穴、关元穴、外关穴三穴对内脏高敏感性作用效应最好,在众多的指标检测中我们发现,电针上述三穴后丘脑中NPY和血浆中SS、结肠组织SS均同时发生明显变化,其他指标的变化与穴位的效应关系不明显,推测脑部NPY、血浆及结肠局部SS可能是脑-肠轴中针灸调节作用的关键物质,从而导致穴位效应的差异。其余穴位只能明显调节脑部NPY或肠部SS的含量变化,推测可能是其余这些穴位作用效果较弱的机制之一不同的穴位对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度的调节途径不同,推测不同的穴位可以通过不同靶点调节体内失衡的内分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调整的作用。足三里穴、关元穴、外关穴的调节作用最明显,从针灸辩证取穴的角度看,上述三穴同时具有调神和调节胃肠功能的双重作用,从本研究结果看,重视具有调神和调脾胃双重作用穴位的选择在针灸治疗IBS的临床过程中尤为重要,对IBS的针灸治疗具有腧穴特异性规律。从IBS脑-肠轴紊乱机制的角度也不难看出,这三个穴位可以更加明确地从脑和肠两个部位同时对IBS紊乱的脑肠轴进行调节,可以产生更快和更显着的调节效应。脑-肠轴的概念为进一步认识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病理生理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将对此类疾病发生的认识从胃肠局部提升到全身整体的角度,为探索针灸治疗胃肠疾病腧穴特异性选择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许开民[10](2012)在《河南省科技期刊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影响力日益增强。而河南科技期刊在国内一直影响较小。近几年,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伴随科技事业的发展,河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期刊质量稳步提高,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学术界对科技期刊整体研究较多,而对河南省科技期刊的研究却很少,大部分都是在着作、期刊文章中等进行的零散研究,针对河南省科技期刊的系统研究更少。本论文通过对河南省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影响因子、经营状况数据的统计,抽象出河南省科技期刊的整体情况,从而研究河南省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为河南省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提供思路。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河南省科技期刊的现状。通过数据统计,可见目前河南省科技期刊的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但期刊成果相对不足,平均期发行量较低,经营渠道单一,广告收入偏低,发行收入占据整个经营收入的绝大部分。第二部分,通过对科技期刊的抽样调查,重点研究改版后的《河南科技》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论文质量较差,项目论文较少;部分栏目设置不够合理;目次表、正文标题、配图等不当;标点符号、外文字母等标示差错。第三部分,从办刊理念和操作两个层面研究河南省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编辑理念上看,主要有部分期刊人思维固化,部分期刊定位不准确,受众模糊的问题。从操作层面看,主要是渠道单一,广告经营开发不够,编辑人员把关不严,导致少数稿件质量较差。第四部分,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研究河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优势。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河南省“三个转变”战略的提出以及河南省科研机构的发展,为河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而齐全的期刊类别、严格的期刊编校质量审读制度等,都为河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部环境。第五部分,针对河南省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结合其可依据的优势环境,笔者认为,河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准确定位,强化读者意识;不拘一格,启用中青年编辑;拓宽渠道,开发广告资源;专家审稿,提升稿件质量。
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02-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02-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查与资料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2.4 结局指标结果 |
2.5 处方用药统计结果 |
3 讨论 |
3.1 病中求证 |
3.2 因证施治 |
3.3 遣方用药规律 |
3.4 研究的客观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淤胆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某医科大学发表SCI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基于2010年-2014年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的创新点 |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1.1 文献计量学分析数据来源 |
1.2 专家访谈数据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研究法 |
2.2 统计分析法 |
2.3 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
2.4 专家访谈法 |
3.相关名词界定 |
(三)研究结果 |
1.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
1.1 2010 年~2014 年某医科大学发表SCI论文基本情况 |
1.1.1 SCI论文数量时间分布 |
1.1.2 SCI论文文献类型分布 |
1.1.3 SCI论文主要期刊分布 |
1.1.4 SCI论文发表期刊主要国家分布 |
1.1.5 SCI论文主要学科领域分布 |
1.2 SCI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
1.2.1 总体被引情况分析 |
1.2.2 SCI论文零被引情况分析 |
1.2.3 高被引SCI论文分析 |
1.3 SCI论文发表期刊影响因子与Q区分布情况 |
1.3.1 SCI论文发表期刊影响因子分析 |
1.3.2 SCI论文发表期刊Q区分布 |
1.4 SCI论文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
1.5 基于Citespace的高频作者、合作机构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
1.5.1 高频作者可视化分析 |
1.5.2 高频合作机构可视化分析 |
1.5.3 高频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
2. 专家访谈结果 |
2.1 关于SCI论文数量递增但低水平论文比例偏高问题 |
2.2 关于产生高水平SCI论文的研究团队较少问题 |
2.3 关于发表SCI论文对外合作机构不足问题 |
2.4 关于各学科发表SCI论文存在差距问题 |
(四)讨论 |
1. 取得的主要成绩 |
1.1 SCI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科研水平在逐步提高 |
1.2 原创类SCI论文等逐年增加,科研创新能力在提升 |
1.3 基础医学类SCI论文所占比例较高 |
1.4 SCI 论文的基金论文比不断增加 |
1.5 已有产生高水平SCI论文的研究团队形成 |
1.6 国内科研交流与合作较广 |
1.7 科研优势学科发表SCI论文优势明显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SCI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有限 |
2.2 零被引SCI论文所占比例仍偏高 |
2.3 SCI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 |
2.4 高水平科研团队数量有限 |
2.5 对外科研交流与合作不足 |
(五)结论 |
(六)对策与建议 |
1. 完善学校绩效考核制度,调整发表SCI论文的导向功能 |
2. 建立SCI论文预评机制,提高SCI论文质量 |
3.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为高水平SCI论文产生搭建平台 |
4.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对外合作促进SCI论文质量提升 |
5.促进发表 SCI 论文优势学科发展,强化弱势学科建设 |
6. 以政策调整为切入点,转变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理念 |
(七)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计量学分析在医学领域SCI论文评价应用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
2.1.1 对《通知》的报道 |
2.1.2 反思与体会 |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
3.1 “文革”背景 |
3.2 概况统计 |
3.3 学科分布 |
3.4 区域分布 |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
4.1 概况统计 |
4.2 学科分布 |
4.3 区域分布 |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
4.4.6 呼吁学术创新 |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
5.1 概况统计 |
5.2 学科分布 |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
5.3 区域分布 |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
7.2.1 地域分布 |
7.2.2 学科分布 |
7.2.3 主管单位 |
7.2.4 主办高校层次 |
7.2.5 刊期分布 |
7.2.6 语种分布 |
7.2.7 获奖频次 |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
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
1 辨证与分期论治肝硬化 |
2 基本方加减论治肝硬化 |
3 中西医结合论治肝硬化 |
4 其它疗法论治肝硬化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1 “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概述 |
2 “肝藏血主疏泄”相关的文献发表情况 |
3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举例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系统综述 |
资料与方法 |
1 检索策略 |
2 纳入标准 |
3 研究资料的筛选与提取 |
4 方法学质量评估 |
5 资料分析 |
结果 |
1 纳入研究的特征 |
2 方法学质量评估 |
3 结局指标 |
4 生存质量 |
5 不良事件 |
6 发表偏倚 |
小结 |
讨论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潜在的偏倚/局限性 |
3 同之前的系统综述的比较 |
4 对临床实践及未来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思路及方案设计 |
1 中医对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认识 |
1.1 肝的生理功能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 |
1.2 肝的病理机制具有“体用相互影响”的特点 |
2 西医对肝脏的认识及其对中医“肝藏血”理论的影响 |
3 中医治疗肝硬化当注重肝阴血之补益 |
3.1 肝硬化存在肝阴血不足之病机 |
3.2 现代药理学证实具有补益肝阴血作用的药物有明显的保肝作用 |
4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工作假说、研究思路及方案设计 |
4.1 工作假说 |
4.2 研究思路 |
4.3 研究方案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的基线特征 |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的干预效果 |
4 安全性分析 |
小结 |
1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2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 |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4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 |
5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讨论 |
1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2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 |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4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 |
5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及启示 |
1 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1.1 两方对生存质量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1.2 两方对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1.3 两方对肝功能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1.4 两方对凝血功能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1.5 两方对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2 启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护理领域关于生命质量SCI论文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1. 数据来源 |
1.1 数据库简介 |
1.2 检索策略 |
1.2.1 文献计量学部分检索策略 |
1.2.2 可视化分析部分检索策略 |
2. 分析方法 |
2.1 文献计量学 |
2.2 信息可视化 |
2.3 软件的介绍 |
2.4 Cite Space Ш 软件参数的设置 |
结果 |
1. 文献发表数量的分析 |
2. 国家/地区及合作模式分析 |
2.1 国家/地区发文量的分析 |
2.2 国家/地区合作模式分析 |
3. 研究机构分析 |
4. 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
4.1 基金资助趋势分析 |
4.2 基金资助机构分析 |
5. 学科分布情况分析 |
6. 来源期刊分析 |
7. 生命质量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
8. 护理学领域生命质量研究前沿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贡布里希国际学术影响特征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贡布里希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关于贡布里希的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同类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逻辑框架 |
一、论文结构 |
二、逻辑框架 |
第二章 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总体状态分析 |
第一节 贡布里希高影响力文献总体分析 |
一、高影响力文献基本概况分析 |
二、高影响力文献影响差异分析 |
第二节 贡布里希施引文献总体特征分析 |
一、施引文献的时间演化路径分析 |
二、施引文献的研究主题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地理状态分析 |
第一节 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地理分布研究 |
一、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地理分布 |
二、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区域演化 |
第二节 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地理差异研究 |
一、贡布里希在各地区的影响学科差异 |
二、贡布里希在各地区的影响语种差异 |
三、贡布里希在各地区的二次影响差异 |
第三节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学科状态分析 |
第一节 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学科分布研究 |
一、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学科分布 |
二、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学科交叉 |
三、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学科演化 |
第二节 贡布里希学术影响的学科差异研究 |
一、贡布里希在各学科的影响历史差异 |
二、贡布里希在各学科的交叉学科差异 |
三、贡布里希在各学科的影响语种差异 |
四、贡布里希在各学科的二次影响差异 |
五、贡布里希在各学科的影响主题差异 |
第三节本章小结 |
第五章贡布里希的学术共同体分析 |
第一节贡布里希学术扩散共同体分析 |
一、扩散共同体基本信息 |
二、扩散共同体合着关系 |
三、扩散共同体时间序列 |
四、扩散共同体聚类关系 |
五、重点扩散作者被影响特征 |
第二节 贡布里希学术亲缘共同体分析 |
一、亲缘共同体基本信息 |
二、亲缘共同体时间序列 |
三、亲缘共同体聚类关系 |
四、与重点亲缘作者共影响特征 |
五、核心成果的亲缘文献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F1000的同行评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绪论 |
1.1 同行评议 |
1.2 同行评议中的期刊类评议 |
1.3 F1000 的基本内容及现状 |
2 F1000 综合分析 |
2.1 F1000 概述 |
2.2 F1000 组织结构 |
2.3 评议人员分析 |
2.4 2009-2011 期间文献评议量变化趋势分析 |
2.5 2009 年-2011 年 F1000 评分分析 |
3 F1000 与 WEB OF SCIENCE 对比分析 |
3.1 引入比较对象 |
3.2 比较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3.3 结论 |
4 通过 F1000 的发展与创新分析同行评议的现状 |
4.1 大同行不等于小同行,专业库的建设和维护是重中之重 |
4.2 如何建立合理的机制来保证评议水准 |
4.3 结论 |
5 我国同行评议的综合分析 |
5.1 我国深入发展同行评议的紧迫性 |
5.2 我国同行评议实践中的不足 |
5.3 我国同行评议实践获得的经验 |
5.4 结论 |
6 我国对同行评议进行深化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6.1 期刊类同行评议深化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6.2 基金类同行评议深化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6.3 我国深化同行评议改革的路线图建议 |
6.4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SCIE的国际针灸热点及合作团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 创新点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思路 |
2.2 技术路线 |
3 研究对象 |
3.1 文献检索 |
3.2 筛选条件 |
4 研究方法 |
4.1 建立数据库 |
4.2 数据分析 |
5 分析数据 |
5.1 TDA针灸论文数据分析 |
5.2 CiteSpace针灸论文数据分析 |
6 结果 |
6.1 结果分析 |
7 讨论 |
7.1 国际针灸研究情况 |
7.2 存在问题 |
7.3 展望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电针不同经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IBS及内脏高敏感性的研究概况 |
综述二 IBS与脑-肠轴神经通路 |
综述三 IBS与脑肠肽(Braingutpeptide) |
综述四 IBS穴位治疗的文献研究 |
综述五 IBS动物模型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技术路线图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统计及统计学分析方法 |
实验结果 |
1 IBS模型的制备 |
2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
3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NPY含量的影响 |
4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SS含量的影响 |
5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CGRPmRNA表达的影响 |
6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中CRF含量的影响 |
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
2 电针镇痛效应-电针不同经穴对模型大鼠AWR容量阈值的影响 |
3 电针抗应激作用-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应激因子的影响 |
4 电针的调节作用-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紊乱的影响 |
5 电针不同穴位的腧穴特异性效应机制 |
6 研究结论 |
7 进一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查新报告 |
(10)河南省科技期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文献综述 |
(三) 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方法 |
一、 河南省科技期刊现状 |
(一) 从业人员结构基本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 |
(二) 期刊成果较少,有较大提升空间 |
(三) 受众开发不足,平均期发行量较少 |
(四) 发行收入为主,广告市场开发不足 |
(五) 经营支出结构基本合理,编辑支出有待提高 |
(六) 利润较低,提升空间较大 |
二、 河南省科技期刊抽样分析 |
(一) 抽样标准 |
(二) 抽样期刊 |
1.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2. 《中国棉花》 |
3. 《河南科技》 |
三、 河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优势 |
(一) 外部环境 |
1. 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实施 |
2. 河南省“三个转变”战略的提出 |
3. 河南省科研机构的发展 |
(二) 内部环境 |
1. 期刊类别齐全 |
2. 审读制度严格 |
四、 河南省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
(一) 编辑理念 |
1. 编辑思维固化 |
2. 刊物定位不准,受众模糊 |
(二) 期刊运营 |
1. 发行渠道单一,广告经营开发不足 |
2. 编辑把关不严,稿件质量不高 |
五、 河南省科技期刊发展对策 |
(一) 准确定位,强化读者意识 |
(二) 不拘一格,启用中青年编辑 |
(三) 拓宽渠道,开发广告资源 |
(四) 专家审稿,提升稿件质量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02-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D]. 李晨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某医科大学发表SCI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基于2010年-2014年的数据[D]. 王璐.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 [4]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D]. 李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护理领域关于生命质量SCI论文的可视化分析[D]. 葛晓芹.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6]贡布里希国际学术影响特征量化研究[D]. 叶菁. 中国美术学院, 2015(06)
- [7]基于F1000的同行评议分析[D]. 牛卉.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1)
- [8]基于SCIE的国际针灸热点及合作团队研究[D]. 焦宏官.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11)
- [9]电针不同经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机制[D]. 朱文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5)
- [10]河南省科技期刊发展研究[D]. 许开民. 河南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