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高校低年级共青团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汤莉莉[1](2022)在《在高中阶段学生中延伸开展青马工程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建立从高中到大学入党积极分子接续培养机制的上海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共青团的政治责任,共青团应积极构建以"推优"为核心的接续培养机制,抓实青年政治启蒙,强化青年政治引领,为党组织源源不断输送优秀青年,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和使命。上海共青团在上海市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在市教卫工作党委的紧密配合下,多年来进行早期探索,充分调研,不断总结,把握政治启蒙规律和接续育人规律,探索了在高中阶段学生中延伸开展青马工程的路径,形成了上海共青团高中高校推优一体化的机制。
蔡荃[2](2022)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析》文中认为高质量党建工作是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育强国总体目标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党的建设,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杨舒萌[3](2021)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培养工作路径探索——以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学生党支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组织育人的重要任务。学生党支部应当秉承"三全育人"的科学理念,改进以往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党员培养方式,规范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强化学生党员的日常监督,将组织育人功能落到实处。
叶定剑,莎日娜,侯士兵[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发展及其培养路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开展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把品学兼优、符合党员发展条件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吸收到党内来,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内在要求。全方位推动大学生党员质量与数量"双提升",须在源头上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知,在衔接处做好各阶段接续培养,在标准体系上进行多维度分析。文章从建立大学生党员综合评价体系、改进大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健全大学生党员分级培训体系、配齐建强党务工作队伍等方面,提出全过程加强大学生党员考察及培养教育的优化路径。
孟晓轲,王立新[5](2021)在《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良好的组织凝聚力对高校共青团发挥思想引领、组织动员、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这四大基本职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文章就当前高校共青团凝聚力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通过加强高校共青团服务水平、细化工作手段和发挥教育引领等措施,在共青团和青年学生群体互动过程中实现组织凝聚力的有效提升,这也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的关键。
林煦东[6](2021)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育人体系构建——基于安徽农业大学共青团组织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农业院校共青团组织育人存在活动内容单一、专业性不强和覆盖面不广等问题,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育人体系是深入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农业院校共青团组织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机制体制,有效整合社会和校内育人资源,加大经费等保障和过程监管,确保"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育人体系长效发展、取得实效,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程晋刚,房子仪[7](2021)在《新时代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三题》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班级团支部不仅是高校团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还是学生班级的政治核心,承担着教育引领班级团员和团结服务青年的重要职责。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必须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建设思路,着力构建"班团一体化"及党团联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班级团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把团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班级政治核心,以发挥更加突出的组织育人作用。
邓杨[8](2021)在《高校校园景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
王婧[9](2021)在《“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社团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熊胜[10](2021)在《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安排。培育中小学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的重要方面,而其主渠道在中小学思政课。但当前中小学思政课相互间还存在着沟通、协调和衔接不足的问题。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新时代思政课,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工程,不断推进。因此,研究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不断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的效果,对帮助和引导时代新人树立法治意识、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是指在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对法治意识培育的目标、内容、深度和方式的合理布局、科学分工,进而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目前,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在整体上呈现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培育目标对接不清,持续性有待增强;二是培育内容结构失衡,有序性有待提升;三是培育深度模糊带过,衔接性有待优化;四是培育方式单向封闭,融通性有待提高。究其原因,在于时代发展与目标调整的滞后、内容综合与统筹渠道的阻塞、学段跨越与认知水平的偏差、主体发展与评价方式的失调。针对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初步探讨了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的优化策略。首先,要坚持青少年法治意识培育的总目标,做好学段目标的整体规划,增强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目标的持续性;其次,要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内容的沟通机制,做好学段内容的统筹协调,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内容的有序性;然后,要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培育深度的层层递进,强化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深度的衔接性;最后,要统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思路,拓展丰富多样的法治意识培育方式,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方式的融通性。以上策略的多轮驱动,促进了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在目标、内容、深度和方式上的一体化,从而合力推进了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
二、浅谈高校低年级共青团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校低年级共青团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在高中阶段学生中延伸开展青马工程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建立从高中到大学入党积极分子接续培养机制的上海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度重视为党育人要求,在探索中把握政治启蒙规律(2016-2018年) |
(一)区校两级探索三级培养模式,广泛形成政治启蒙共识 |
(二)开展青马工程向高中阶段的延伸,形成以青马工程为核心的政治启蒙标准教育体系 |
(三)探索区级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的规范建设,建立高中学生政治启蒙的教育机构 |
二、深刻理解接续育人规律,全面协同建立机制(2018-2020年) |
(一)落实党组织的主体责任,依托各级党组织全面加强接续培养的领导 |
(二)在实践中形成“三接续”“三统一”的工作机制 |
(三)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政治启蒙两大规律 |
三、贯彻落实《条例》精神,把工作做细做实 |
(一)把接续培养工作继续做细、做实、做标准 |
(二)在高中高校接续培养机制上探索异地互认的模式 |
(三)按照青马工程培养要求,做实举荐环节的创新机制探索 |
(2)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高校高质量党建工作对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 |
1.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必然选择 |
2.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
3.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
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
1.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
2.需要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 |
3.需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1.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党建引领力 |
2.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增强党建保障力 |
3.以教师思政为抓手,增强党建支撑力 |
4.以服务社会为载体,增强党建创新力 |
5.以文化建设为目标,增强党建号召力 |
(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培养工作路径探索——以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学生党支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育苗:严抓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 |
1.1 建立学生积极分子信息动态管理机制 |
1.2 明确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工作职责 |
1.3 重点发展低年级积极分子 |
1.4 健全党建带团建制度 |
2 优选:规范党员发展对象考察流程 |
3 精培: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常态 |
3.1 坚持开展党小组主题活动 |
3.2 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
3.3 打造特色党建“精品”微课 |
3.4 严格落实“党建+”活动要求 |
3.5 创新思想汇报形式 |
4 结语 |
(4)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发展及其培养路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方位推动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与数量“双提升” |
1. 在源头上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知。 |
2. 在衔接处做好各阶段接续培养。 |
3. 在标准体系上进行多维度分析。 |
二、全过程加强大学生党员考察及培养教育 |
1. 建立大学生党员综合评价体系。 |
2. 改进大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 |
3. 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 |
4. 健全大学生党员分级培训体系。 |
5. 配齐建强党务工作队伍。 |
(5)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对青年学生工作的影响 |
二、 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现状问卷调查及问题分析 |
(一)问卷调查情况 |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建设问题分析 |
1.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2.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
3.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激励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 |
三、 有效提升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对策 |
(一) 加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对高校共青团的依赖度 |
1.着眼于青年学生群体的权益诉求。 |
2.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力度。 |
(二) 细化工作手段,进一步扩大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的覆盖面 |
1.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 |
2.根据不同年级层次青年学生群体特点开展工作。 |
(三)发挥教育引领,进一步优化高校共青团的激励机制 |
1.充分发挥高校优良校风和学风对青年教育的引领作用。 |
2.充分优化高校共青团对青年学生的激励手段。 |
3.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干部对青年学生的联系作用。 |
(6)“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育人体系构建——基于安徽农业大学共青团组织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院校共青团组织育人存在的问题 |
1.1 农业院校共青团组织育人内容单一 |
1.2 农业院校共青团组织育人专业性不强 |
1.3 农业院校共青团组织育人覆盖面不广 |
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育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2.1 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需要 |
2.2 有效提升共青团组织育人覆盖面的需要 |
2.3 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
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育人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
3.1 团学改革不断纵深推进的新要求 |
3.2 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
3.3 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4“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
4.1“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育人体系构建思路 |
4.2 共青团组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 |
4.2.1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实现竞赛项目覆盖所有专业 |
4.2.2 部门协同、校院联动,大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
4.2.3 结合专业、全面覆盖,提高学校共青团组织影响力 |
4.2.4 赛训结合、择优孵化,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 |
4.2.5校社协同、善于借力,变社会资源为学校育人优势 |
4.2.6 加强监管、注重实效,有效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
4.2.7 以赛促改、以赛促教,提升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
4.2.8 加大投入,全面保障,确保育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
5 共青团组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育人实效 |
(7)新时代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三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党建带团建 |
(一)党组织要在“带”上下功夫 |
(二)团组织要在“助”上作贡献 |
二、构建班团一体化及党团联动机制 |
(一)构建班委会与团支部一体化运行机制 |
(二)构建学生党支部与班级团支部联合共建机制 |
三、落实班级团支部组织生活制度 |
(一)严格执行“三会两制一课”制度 |
(二)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 |
(10)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 |
2 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基础概念界定 |
2.1.1 中小学思政课 |
2.1.2 法治意识 |
2.1.3 一体化 |
2.1.4 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 |
2.2 基本理论依据 |
2.2.1 “渐进平衡”的认知发展论 |
2.2.2 “整体协调发展”的系统论 |
3 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现状分析 |
3.1 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目标分析 |
3.1.1 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做有责任心的小学生 |
3.1.2 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做学法守法的初中生 |
3.1.3 认同法治治理方式,做崇尚法治的高中生 |
3.2 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内容分析 |
3.2.1 立足小学生学习生活,重在感受法律常识 |
3.2.2 基于初中生学习成长,重在普及法律知识 |
3.2.3 着眼高中生立德成才,重在强化法治价值 |
3.3 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深度分析 |
3.3.1 从无到有,小学思政课做好法治意识启蒙 |
3.3.2 从有到全,初中思政课夯实法治意识基础 |
3.3.3 从全到深,高中思政课提升法治意识价值 |
3.4 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方式分析 |
3.4.1 以情境和活动为主线的多样教学方法 |
3.4.2 以图文相结合为基础的内容呈现形式 |
4 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存在的问题 |
4.1.1 培育目标对接不清,持续性有待增强 |
4.1.2 培育内容结构失衡,有序性有待提升 |
4.1.3 培育深度模糊带过,衔接性有待优化 |
4.1.4 培育方式单向封闭,融通性有待提高 |
4.2 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时代要求与目标调整的滞后 |
4.2.2 内容综合与统筹渠道的阻塞 |
4.2.3 学段跨越与认知水平的偏差 |
4.2.4 主体发展与评价方式的失调 |
5 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的优化策略 |
5.1 坚持培育目标的整体规划,增强持续性 |
5.1.1 坚持青少年法治意识培育的总目标 |
5.1.2 整体规划中小学思政课的学段目标 |
5.2 聚焦培育内容的统筹协调,提升有序性 |
5.2.1 完善法治意识培育内容的沟通机制 |
5.2.2 统筹协调中小学思政课的学段内容 |
5.3 突出培育深度的层层递进,强化衔接性 |
5.3.1 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
5.3.2 设置层层递进的法治意识培育深度 |
5.4 注重培育方式的丰富多样,提高融通性 |
5.4.1 统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思路 |
5.4.2 拓展丰富多样的法治意识培育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高校低年级共青团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在高中阶段学生中延伸开展青马工程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建立从高中到大学入党积极分子接续培养机制的上海探索[J]. 汤莉莉. 新生代, 2022(01)
- [2]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析[J]. 蔡荃. 北京教育(高教), 2022(01)
- [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培养工作路径探索——以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学生党支部为例[J]. 杨舒萌. 成才, 2021(23)
- [4]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发展及其培养路径优化[J]. 叶定剑,莎日娜,侯士兵.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22)
- [5]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研究[J]. 孟晓轲,王立新. 江苏高教, 2021(11)
- [6]“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育人体系构建——基于安徽农业大学共青团组织的探索与实践[J]. 林煦东. 池州学院学报, 2021(04)
- [7]新时代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三题[J]. 程晋刚,房子仪.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1(04)
- [8]高校校园景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D]. 邓杨.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9]“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社团建设研究[D]. 王婧. 安徽工程大学, 2021
- [10]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研究[D]. 熊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