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湛江地区1999年40种中药材销售情况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友根[1](2009)在《广藿香种质资源分子标记、栽培生理及其品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以干燥地上部入药,是我国常用的芳香化湿类中药,味辛,微温,归脾、胃、肺三经,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功能,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是治疗暑湿感冒的良药,并且是30多种中成药的组分之一。目前,广藿香在我国广东省的广州郊区、肇庆地区、湛江地区以及海南省等地均有栽培。根据产地的不同,其药材分为“牌香”(石牌藿香,广州产)、“肇香”(肇庆产)、“湛香”(湛江产)和“南香”(海南产)。近年来,国内外对广藿香的需求不断增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且由于“牌香”和“肇香”濒临灭绝,致使广藿香供求缺口日益增大。另外,品种退化也严重影响着广藿香用药稳定性。因此,广藿香种质资源亟待整理和评价,以便为资源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有力保障。本研究搜集了我国绝大部分广藿香种质,在分子水平分析了广藿香遗传多样性,了解其群体遗传结构和多态性水平,并进行了类群的划分,为制定和实施广藿香资源保护利用策略提供有力理论依据;其次,比较分析了广藿香4个栽培类型扦插苗的生根发育特性,研究了盐胁迫下海南广藿香苗期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最后,就海南广藿香资源的品质进行了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考证广藿香基原及在我国的引种历史,澄清混乱的史料,结果表明,广藿香药用来源本并不混乱,但在原植物名称、产地和特性描述中,与同科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us O. Ktze)造成了一定的混淆。通过本草学考证与综合分析,证明明代以前本草记载之藿香,均为今之广藿香(P. cablin),广藿香在我国引种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梁代或以前。2、利用RAPD标记技术分析广藿香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78.4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097。居群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在14.55%-50.23%之间,平均为30.16%,最高是湛江城月居群,其次为吴川樟铺居群,最低为高要河台居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4133,居群间基因流(Nm)为0.7097。数据显示,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58.66%),居群间亦有一定的分化(41.34%)。聚类分析显示,当相似系数为0.857时,可将16份材料分为3个类群。3、利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广藿香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2.1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750。居群水平上的PPL在35.27%-71.78%之间,平均为50.21%,最高是湛江城月居群(71.78%),其次为雷州英利居群(56.85%),最低的是万宁东澳居群(35.27%)。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396,居群间基因流Nm为0.9723。这表明广藿香居群内变异为总变异的主要来源(66.07%),居群间有一定水平的遗传分化。聚类分析表明,当相似系数为0.8860时,可将供试的16个广藿香居群分为4个类群。4、利用SRAP标记技术分析广藿香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6.7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788。居群水平上的PPL在35.37%-60.54%之间,平均为44.39%,最高是湛江城月居群(60.54%),其次为万宁大茂居群(55.44%),最低的是万宁东澳居群(35.37%)。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4115,这表明,广藿香种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间有一定的分化。数据显示,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58.86%,为主要变异来源。居群间基因流Nm为0.7151。聚类分析显示,当相似系数(Coefficient)为0.875时,可将16个居群分为2大类群。综合分析认为,SRAP标记可用于广藿香遗传结构的研究。5、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配成Hoagland液)处理盆栽广藿香扦插苗,探讨广藿香苗期生长及其抗氧化酶活性对盐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NaCl胁迫抑制了苗期广藿香生长发育,低浓度短时间盐胁迫(低于20mmol·L-1和9d)间差异不显着。但随着NaCl溶液浓度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广藿香植株鲜(干)重、生长速率、干物质增长速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持续升高,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而根系活力、SOD、CAT和POD活性在低NaCl浓度下上升,高浓度下则下降。6、对海南广藿香盐胁迫下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未经NaCl胁迫的叶片叶绿体结构紧实,膜系统完整;低盐浓度下(40mmol·L-1NaCl)叶绿体内存在较多的淀粉粒,并被大量的线粒体包围;高盐浓度下(200mmol·L-1NaCl)淀粉粒减少,波浪状的细胞质膜从细胞壁缩回,叶绿体被膜严重损伤而降解,边缘结构遭到破坏,类囊体膨大,片层结构排列松散且片层间距加大,叶绿体降解呈离散状态,线粒体嵴膨大,部分出现半空泡化现象。7、以“南香”、“湛香”、“肇香”和“牌香”盆栽扦插苗为试材,研究其生根特性和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扦插天数的延长,其生根数、根鲜重和根系活力均不断地增加,植株生长速率和干物质增长速率均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扦插苗叶片的SOD和POD,细胞膜相对透性和MDA含量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个栽培类型扦插苗的生根和生长特性存在一定差异。8、采用GC法测定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用ICP法测定Pb、Cd、Cu、Cr、Hg、As含量,对海南3个种植广藿香基地土壤及其药材中的有机氯农药与重金属残留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广藿香种植土壤和药材中的有机氯农药与重金属残留,因栽培类型和地点的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但所有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与重金属残留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二级标准最高限量;药材中的残留量亦均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9、采用ICP法测定了海南3个广藿香种植基地土壤及其植株根、茎和叶中的P、K、Ca、Mg、Fe、Zn、Mn、Cr含量。结果表明,海南广藿香种植基地土壤和植株根、茎、叶中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因栽培地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Mn、P、K、Ca、Mg-含量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叶中最多、茎次之、根最少;Fe和Cu含量大小顺序为“根>叶>茎”;而Zn的分布则呈现出“根>茎>叶”的趋势。土壤、根间K元素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Zn呈显着负相关;Ca和Fe元素含量在根、茎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K、Mg和Cu元素含量在茎、叶间亦呈极显着正相关,而Mn则呈显着正相关。10、以提取的挥发油为试材,采用GC-MS技术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结果表明,从水蒸气蒸馏提取的叶挥发油中分离出40个色谱峰,鉴定了35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7.82%,相对含量在1%以上的成分有16个,以广藿香醇含量最高,为24.32%,绝对含量为0.38%;从水蒸气蒸馏提取的茎油中分离得到17个色谱峰,全部被鉴定。其中12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超过1%,亦以广藿香醇含量最高,为33.32%,绝对含量为0.23%;从超临界C02萃取的叶挥发油中分离出39个色谱峰,全部被鉴定,其中相对含量在1%以上的成分有16个,广藿香醇相对含量为17.51%,绝对含量为0.35%;从超临界CO2萃取的茎油中分离得到24个色谱峰,全部被鉴定,15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超过1%,以广藿香醇含量最高,为22.06%,绝对含量为0.18%,测试的化合物主要为薁(甘菊环)、烯、酚、酯、醇、醛、酮、萘、烷、酸类等成分。综合其它质量指标,海南广藿香药材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品质要求,试验结果为研究广藿香的指纹图谱、建立质量标准以及合理开发资源奠定了一定基础。
胡明形[2](2008)在《西部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市场与产业结构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影响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设计了西部林业产业发展研究的分析框架。依据分析框架,在对西部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描述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西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系统考虑西部地区农、林、牧用地的关系,测算出西部林地资源的总量潜力,并依据西部地区林种结构变化的要求,测算了各林种的林地资源潜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西部地区林地生产力的潜力,测算了西部木材生产的最大潜力。通过对木材、人造板、木家具、木浆、薪炭材等木质林产品,水果等非木质林产品以及森林旅游市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运用历史数据建立了各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模型,对未来西部商品材、薪炭材、人造板、木家具、木浆等木质林产品,水果等非木质林产品以及森林旅游的市场容量和潜力进行测度。运用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中的份额—偏离方法(Shift-share Method),以全国林业产业结构为参照,分析西部作为一个整体单元,以及西部各省区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势和潜力,并选择各省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研究结果表明:(1)在西部多宜性土地资源按农、林、牧的优先序利用的前提下,西部实际宜林地的最大面积为1.63亿hm2。后备林地资源以二等林地为主;林地的现实生产力与气候生产力间相差很远,潜力很大;以西部林地现实生产力和目标生产力计算,在用材林林地充分利用前提下,西部用材林资源的年最大木材供给量分别为1.16亿m3和2.16亿m3。从地区分布看,内蒙古、广西、云南和四川(含重庆)是西部木材生产的主要潜力区。(2)未来西部林业产业发展中,无论是原木还是其他木质林产品,都具有很大的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在考虑西部未来资源条件决定的木材供给能力的前提下,西部工业用材的市场容量2030年后基本稳定在2.0亿m3左右,其他木质林产品的市场潜力水平与目前产量比分别为:木制家具45%~75%、人造板55%~70%、木浆20%~90%。西部薪炭材的需求容量表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从非木质林产品看,西部目前的实际水果产量已经超过2030年西部的区内市场容量,已无规模潜力可言;西部水果的市场潜力将主要在区外市场,与目前产量比,2030年前的未来时期内,区内外市场总潜力约为430万t~1700万t。花卉、中药材具有较大的资源与市场潜力。随着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西部森林旅游市场的游人规模增长具有很大的潜力,从近中期看,游人规模增长的潜力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西北的内蒙、陕西和新疆,从中远期看,西南地区,特别是广西、四川和云南是未来西部森林旅游市场游人规模增长的主要潜力区。(3)从西部总体看,林业发展中存在产业结构劣势,不具有促进未来林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潜力,产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茶桑果、中药材种植、木竹材采运、森林旅游是目前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花卉种植、锯材和木片加工等产业虽然原有基础较差,但具有产业优势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是近期西部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人造板加工、木制品制造、非木质林产品制品、木竹藤家具制造、林产化工与造纸等产业在西部发展基础较差,但成长速度很快,是西部林业发展中具有远期潜力的产业。
吴文如[3](2008)在《地龙种质资源与品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地龙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E 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Michaelsen)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为常用动物类中药,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地龙具有降压、抗血栓、抗心律失常、抗癌、抗溃疡、解热镇痛、镇静、平喘、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几乎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因此近年来地龙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长期以来地龙类药用动物处于自然生长状态,药材来源多为野生采集,人工养殖尚未较大规模开展,地龙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易受采集方法、环境以及自然气候影响而不定。且由于地龙类药用原动物品种较多,尚缺乏真实有效的鉴别方法,经常出现误采误收的现象,导致各地市场上的广地龙药材品种混杂,价格变化较大,药材品质优劣参差不齐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地龙的生产与发展。为了确保地龙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我们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建立了地龙(参环毛蚓)规范化养殖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地龙的资源种类、分布进行调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和地理背景系统,建立药材综合品质评价指标。研究的结果概括如下:一、文献综述查阅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问题,针对地龙药材资源与鉴定、药材质量控制与评价、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二、地龙类药用动物的种质资源调查对地龙药材进行了药源调查和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地龙全国均有分布,广东、广西为“广地龙”药材主要产区;上海、浙江、江苏为“沪地龙”主要产区;其余各地习用品种为“土地龙”。全国地龙主要商品来源为“广地龙”。我国地龙药材的原动物主要有14种和变种,分别隶属于钜蚓科、正蚓科的3个属。三、地龙类药用动物的物种鉴别通过实地捕捉或委托采集的方式收集到国内地龙主要产区的16个不同地点的蚯蚓样品共351条,利用经典动物分类学方法对所收集的样本进行鉴别,发现广东省主要分布着参环毛蚓Pheretima.aspergillum(E Perrier),其中也少量分布有白颈环毛蚓P.californica(Kinberg)和壮伟环毛蚓P.robusta(E.Perrier);广西地区除了分布有参环毛蚓aspergillum(E Perrier)外,还分布有数量均比较多的通俗环毛蚓P.vulgaris(Chen)和白颈环毛蚓P.californica(Kinberg),以及少量的威廉环毛蚓P.guillelmi(Michaelsen)和壮伟环毛蚓P.robusta(E.Perrier);湖北省主要为背暗异唇蚓Allolbophora caliginoa erapezoides(Ant.Duges),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Savigny),通俗环毛蚓P.vulgaris(Chen)以及少量的威廉环毛蚓P.guillelmi(Michaelsen);福建省则分布着较多的壮伟环毛蚓P.robusta(E.Perrier)。进一步证实了广东与广西为广地龙(参环毛蚓)的主要产区。比较了样品不同处理保存方法的优缺点,建议用于性状鉴别的标本,采用福尔马林保存;用于理化分析样品可直接晒干保存;用于分子生物学实验,需提取基因组DNA的原动物样品,应迅速定种后用少量70%乙醇或者生理盐水浸泡,密封在试管中,—20℃冻存。使用体视镜对样品的体表特征以及内部构造的观察,并与相关标准文献进行比较的性状鉴别方法,基本都可以准确的对样品进行鉴别定种,获得相关的种质资源分布状况。根据研究的结果,为便于快速准确的对药用蚯蚓进行鉴别分类,我们编制了14种地龙原动物的分种检索表和分种检索图。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传统分类学指标,可较方便地对形态特征保存完好地蚯蚓样品进行鉴别分类。四、地龙类药用动物的ISSR分子鉴定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地龙不同种质资源进行了DNA水平的分子鉴定研究。以筛选到的8个ISSR引物对供试的7个样品进行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137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27条,占92.7%;利用NTSYSpc-2.10e软件对ISSR表型数据矩阵进行聚类分析,用SimQual程序求Nei-Li相似系数矩阵,探讨其亲缘关系。种质间相似系数最小为0.43;最大的为0.66,说明地龙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56处分为4个类群,第Ⅲ类群和第Ⅳ类群中各种质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第Ⅰ类群与第Ⅱ类群亲缘关系较远,同属蚯蚓内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不同属间个体的遗传距离较远。这与它们在形态鉴别分类上的结果相一致。五、地龙药材的多组分的含量测定以及HPLC指纹图谱研究(一)HPLC法测定地龙中尿嘧啶、次黄嘌呤、尿苷、肌苷的含量本研究测定了不同产地地龙药材中尿嘧啶、次黄嘌呤、尿苷、肌苷的含量,建立了广地龙质量控制的客观指标。方法:用0.9%生理盐水超声提取地龙药材,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和50%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nm,柱温27℃,进样量10μl,可同时测定尿嘧啶、次黄嘌呤、尿苷、肌苷等4种成分的含量。结果:尿嘧啶的线性范围为0.0075-0.24μg(r=0.9993),平均回收率99.82%,RSD为2.34%;次黄嘌呤的线性范围0.0250-0.8μg(r=0.9992),平均回收率101.93%,RSD为1.45%;尿苷的线性范围0.0125-0.4μg(r=0.9992),平均回收率97.53%,RSD为1.73%;肌苷的线性范围0.0500-1.6μg(r=0.9991),平均回收率102.06%,RSD为2.44%。该方法重现性,回收率较好,可用于广地龙尿嘧啶等4种成分的含量测定。(二)地龙水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地龙水溶性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旨在反映地龙内在化学信息,全面评价地龙的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梯度洗脱,对17份地龙样品测定,以主要的11个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作为地龙指纹图谱的相关技术参数,得出的11个主要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重现性好,相对峰面积有明显差别,对获取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相似度分析,建立了地龙的指纹图谱,可用于地龙的鉴别和质量的评价。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所采集图谱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利用欧氏距离作为样品的测度。17个样品基本分为四大类。从聚类结果来看,广东、广西产地的地龙药材,亲缘关系较近,所含化学成分及其比值比较相似;海南产地药材比较相似;而沪地龙的亲缘关系和化学成分则与它们明显区分开来。这也印证了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地龙药材所含的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故在生产中建议固定品种和产地。六、地龙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检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地龙中重金属的含量,分析波长215nm。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0.7231x+0.043,相关系数R2=0.9968,结果表明检测质量分数在0~50μg/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97%。该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能在一次操作中测出中药中大部分重金属的含量。适用地龙药材实际生产中重金属的检测。对9批地龙药材测定结果表明,各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且大都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ⅨE规定的应不超过百万分之三十。地龙药材中的重金属超标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七、生态环境与地龙药材品质的相关性研究(一)地龙生态环境因子的考察与分析对道地药材广地龙主要产区的分布和环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集了广地龙产区以及非道地药材产区11个土壤样本,拟通过对广地龙主要产区的生态环境的调查和生长土壤(水分、DH值、重金属等)的分析,以考察与地龙质量相关的环境因子,了解其产地适宜性,为广地龙的规范化养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地龙产区的环境因子考察结果表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个省份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气候、地势条件优越,适合广地龙生长发育。产区土壤样品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量为25%左右的土壤较适合参环毛蚓生存。其生长发育的最适pH值为6.8~7.6。广地龙(参环毛蚓)能够在砷(4.929-16.000mg/kg)、镉(0.999-8.604mg/kg)、铬(26.830-110.168mg/kg)、铜(44.900-349.356mg/kg)、镍(94.400-480.088mg/kg)、铅(15.084-114.715mg/kg)、锌(11.163-601.859mg/kg)含量范围的土壤中生存,对土壤重金属的耐受性与其他蚓种相似。地龙产区工业发展与药材的质量优劣有重要关联。工业发展向环境中排放的重金属越多,对该产区的地龙药材的质量下降值影响越大。(二)地龙中重金属含量与环境的相关性研究1.广地龙对重金属富集动力学特性研究本实验应用半静态条件下的双箱动力学模型,将不同浓度重金属条件下养殖过的参环毛蚓经浓硝酸—过氧化氢低温消解处理后测定重金属含量,探讨参环毛蚓对土壤中Cd、Hg、Pb三种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富集规律。结果:地龙在Pb高、中、低浓度的富集速率分别为k1=1.232,K2=1.325,K3=1.058;对Cd的高、中、低浓度富集速率分别为k1=0.1792,K2=0.1753,K3=0.1382;对Hg的富集呈现出波动性。结论:广地龙从土壤中富集Pb的能力明显高于Cd,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对Hg的富集作用是先快速吸收,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再快速排出,而后再度吸收。2.重金属对参环毛蚓金属硫蛋白wMT诱导机制研究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类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Cys)、能被金属诱导表达的金属结合蛋白。蚯蚓体内因存在特殊的金属硫蛋白(wMT),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富集作用,导致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本实验通过对参环毛蚓进行不同重金属诱导30天后,提取wMT蛋白,采用银饱和分析法,结合原子吸收ASS对蚯蚓体内wMT的含量进行测定。以探讨重金属诱导参环毛蚓wMT的有关机制。初步分析得出参环毛蚓体内wMT含量受到不同重金属的诱导影响,大小依次为:Cu>Cd>Zn>Pb;且总的看来内脏中含有的wMT含量高于肌肉中,这也表明wMT主要在蚯蚓的内脏中表达。八、地龙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在大量实验性研究和检测的基础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有关“地龙”的药材质量标准作了部分修订。增加了地龙药材的含量测定项,选择次黄嘌呤和肌苷作为地龙药材含量测定的指标,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次黄嘌呤不得少于0.2 mg/g;含肌苷不得少于0.3 mg/g。另对性状、炮制等项进行了补充。产地加工方法中添加“除去两头所带泥土”;性状项增加了“除前后两端外,腹部已经剖开,内脏除去或偶有残留”的描述。炮制项建议添加“除去杂质和体内泥沙”。本研究建立了地龙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完善了质量标准,为地龙药材的较全面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九、结论与展望本论文对地龙种质的多样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为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了参考。研究建立了地龙药材多组分含量测定方法和HPLC的指纹图谱,以及地龙药材重金属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完善了地龙药材的质量指标体系,为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对地龙药材质量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改善地龙种质和药材质量提供了借鉴。其中地龙重金属富集以及WMT蛋白诱导机制等工作还可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刘汉权[4](2000)在《湛江地区1999年40种中药材销售情况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1999年以来,不少中药材经营者都感到生意难做,价格不够稳定,市场走势不畅,出现零星交易多,批量交货少。笔者带着这个问题,最近对湛江一些药材批发企业进行了调查(包括国营、集体)。在这40种中药材中,除麝香没有批发外,其它39种中药材总批发额(即销售额)为8869650元,比1998年下降了11.4%,但销售总量为380557公斤,比1998年增长29%。
二、湛江地区1999年40种中药材销售情况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湛江地区1999年40种中药材销售情况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藿香种质资源分子标记、栽培生理及其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广藿香种质资源的研究 |
摘要 |
1 品种鉴定 |
1.1 性状和显微鉴别 |
1.2 化学指纹鉴别 |
2 化学成分 |
2.1 黄酮类成分 |
2.2 挥发油类成分 |
3 广藿香遗传多样性评价 |
4 组培快繁 |
5 广藿香药理药效研究 |
6 讨论与展望 |
第二节 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摘要 |
1 RFLP标记 |
2 RAPD标记 |
2.1 用于基原的鉴别研究 |
2.2 药用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 |
2.3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 |
2.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5 寻找新药源 |
2.6 药用植物地道性分析 |
3 DNA测序技术 |
3.1 rRNA序列分析 |
3.2 叶绿体基因序列分析 |
4 ISSR标记 |
4.1 种质资源鉴定 |
4.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4.3 药用植物进化与亲缘关系 |
5 AFLP标记 |
5.1 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5.2 种质资源鉴定 |
5.3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6 SRAP标记 |
7 其它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
8 讨论与展望 |
第二章 本草及引种历史考证 |
第一节 广藿香本草及引种历史考证的研究 |
摘要 |
1 本草记载及分析 |
2 功效考证 |
2.1 “香料”用的广藿香 |
2.2 “药材”用的广藿香 |
3 引种历史考证 |
4 几点讨论 |
4.1 本草医书中的药用“藿香”及土藿香的药用历史 |
4.2 藿香列入“木类上品”的辨析 |
4.3 广藿香与土藿香之比较 |
5 结论 |
第三章 广藿香种质资源分子标记研究 |
第一节 广藿香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居群和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 |
2.2 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分析 |
2.3 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广藿香的遗传多样性 |
3.2 种群的遗传变异 |
第二节 广藿香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居群和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2.2 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的比较分析 |
2.3 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广藿香的种群分化和遗传结构 |
3.2 广藿香居群的聚类分析 |
3.3 广藿香资源保护策略 |
第三节 广藿香种质资源的SRAP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居群和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2.2 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的比较分析 |
2.3 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SRAP标记 |
3.2 聚类分析 |
第四节 基于RAPD、ISSR和SRAP扩增结果的联合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分子标记间的相关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居群和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2.2 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的比较分析 |
2.3 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广藿香区域性居群间的亲缘关系及其遗传多样性评价 |
3.2 RAPD、ISSR和SRAP分析所揭示的多态性及三者间的分辨力评价 |
3.3 广藿香聚类分析 |
3.4 RAPD、ISSR和SRAP反应的稳定性及比较 |
3.5 RAPD、ISSR和SRAP分析结果的相关性评价 |
第四章 广藿香栽培生理初步研究 |
第一节 广藿香苗期生长及其抗氧化酶活性对盐胁迫的响应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盐胁迫对广藿香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根系活力 |
2.3 盐胁迫对广藿香叶片中细胞膜透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2.4 盐胁迫对广藿香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盐胁迫抑制广藿香的生长发育 |
3.2 盐胁迫增加广藿香的细胞膜透性 |
3.3 盐胁迫改变广藿香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 |
3.4 盐碱地种植广藿香的土壤盐含量限定范围和时间 |
第二节 海南广藿香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对盐胁迫的响应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1.2 观察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盐胁迫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2.2 盐胁迫对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淀粉粒的增加与减少 |
3.2 线粒体包围叶绿体的现象 |
3.3 叶绿体离散降解和线粒体嵴膨大、空泡化 |
第三节 广藿香扦插生根特性和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广藿香扦插幼苗的生长发育 |
2.2 根系活力 |
2.3 广藿香扦插苗中细胞膜透性及MDA含量 |
2.4 广藿香扦插苗中SOD和POD活性 |
3 讨论 |
3.1 广藿香扦插苗生根特性和干物质积累 |
3.2 广藿香扦插苗叶片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五章 海南广藿香资源的品质评价 |
第一节 海南广藿香花器结构的观察 |
摘要 |
1 试验材料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南香”花的形态特征 |
2.2 “南香”花药、花粉扫描电镜特征 |
3 讨论 |
第二节 种植土壤和药材有机氯农药及重金属残留分析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植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分析 |
2.2 药材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分析 |
2.3 种植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
2.4 药材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
2.5 广藿香种植基地土壤污染现状评价 |
3 讨论 |
3.1 种植基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与药材安全性 |
3.2 种植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药材安全性 |
第三节 矿质营养分布特性的研究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种植基地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含量及其相关性 |
2.2 广藿香不同器官矿质营养的吸收与分配特性 |
2.3 根、茎、叶中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相关分析 |
2.4 种植土壤与根系及器官间的矿质营养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种植土壤与器官中矿质营养含量之大小 |
3.2 广藿香器官中矿质营养元素的分布与吸收方式 |
第四节 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及药材质量评价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挥发油提取 |
1.2 GC-MS分析 |
1.3 分离与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蒸气蒸馏提取叶和茎挥发油的化学组分及其含量 |
2.2 超临界CO_2萃取叶和茎挥发油的化学组分及其含量 |
3 讨论 |
3.1 同一种方法提取广藿香不同器官的组分及其含量 |
3.2 不同方法提取广藿香挥发油中的组分及其含量 |
3.3 海南广藿香药材质量的研究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着 |
致谢 |
(2)西部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市场与产业结构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论文结构 |
1.3 研究假设、技术路线与方法 |
1.3.1 研究假设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研究基础及理论依据 |
2.1 基本概念 |
2.1.1 西部的界定 |
2.1.2 林业产业的界定 |
2.1.3 林业产业发展潜力 |
2.2 国内外关于区域林业发展潜力的研究综述 |
2.2.1 森林生长的自然约束和林业发展潜力 |
2.2.2 区域林业发展潜力的衡量 |
2.2.2.1 区域林业发展的自然潜力 |
2.2.2.2 区域林业发展的综合潜力 |
2.2.3 简要评述 |
2.3 区域林业产业发展潜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比较优势理论 |
2.3.2.1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
2.3.2.2 比较优势理论在林业区域优势分析中的适用性 |
2.3.3 经济增长理论 |
2.4 本文分析的理论框架 |
3 西部森林资源的历史变迁与林业发展现状 |
3.1 西部林业发展历史概况 |
3.1.1 地质历史时期西部森林资源的变迁 |
3.1.2 人类历史时期西部森林资源的变迁 |
3.1.2.1 西北地区森林资源的变迁 |
3.1.2.2 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的变迁 |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森林资源的变化与发展 |
3.2.1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森林资源的变化阶段 |
3.2.2 西部地区森林资源现状 |
3.3 西部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
3.3.1 林业产业组织体系 |
3.3.2 林业投入 |
3.3.3 林业产出规模 |
3.4 林业经济结构 |
3.4.1 产业结构 |
3.4.2 地区结构 |
3.5 小结 |
4 西部林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及自然生产潜力 |
4.1 西部自然气候资源条件与森林资源类型 |
4.1.1 西部发展森林资源的自然气候资源条件 |
4.1.2 西部森林资源类型 |
4.2 西部森林资源发展潜力 |
4.2.1 土地资源及其潜力 |
4.2.1.1 林地资源总量潜力与多宜性土地资源利用优先序 |
4.2.1.2 林地资源的林种结构潜力 |
4.2.2 林地资源质量 |
4.3 林地生产潜力 |
4.3.1 林木的可能生产力 |
4.3.2 用材林木材生产能力 |
4.4 西部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的潜力 |
4.5 小结 |
5 西部林业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潜力—木质林产品 |
5.1 分析思路与预测方法 |
5.1.1 分析思路 |
5.1.2 预测方法的选择 |
5.2 生产建设用木材需要量预测 |
5.2.1 建筑用材需求量预测 |
5.2.1.1 房屋建筑年均竣工面积预测 |
5.2.1.2 各类房屋建筑木材消耗强度分析预测 |
5.2.1.3 建筑用木材需求预测结果 |
5.2.2 建筑装饰用材需求量预测 |
5.2.3 家具用材需求量预测 |
5.2.3.1 我国家具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 |
5.2.3.2 家具用材需求预测 |
5.2.4 木浆和造纸材需求量预测 |
5.2.4.1 纸产品产量和消费量预测 |
5.2.4.2 我国造纸工业原料结构的发展趋势分析 |
5.2.5 人造板需求量预测 |
5.2.5.1 世界人造板的消费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趋势 |
5.2.5.2 我国人造板的生产和消费趋势分析 |
5.2.5.3 人造板生产、需求总量和结构预测 |
5.2.5.4 人造板生产用材需求量预测 |
5.2.6 坑木需求量预测 |
5.2.7 其他生产建设用材 |
5.2.8 生产建设用材需求总量与结构 |
5.3 薪柴需求量预测 |
5.3.1 薪柴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2 西部地区农村人口预测 |
5.3.3 西部农村人均薪柴消耗水平和薪柴需求总量预测 |
5.4 西部主要木质林产品的市场潜力分析 |
5.4.1 全国主要木质林产品的市场潜力 |
5.4.2 西部主要木质林产品的市场份额分析 |
5.4.3 西部人造板、木家具和木浆造纸产品的市场潜力 |
5.4.4 西部木材的市场潜力 |
5.5 小结 |
6 西部林业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潜力—非木质林产品 |
6.1 水果的市场潜力分析 |
6.1.1 西部水果的市场消费现状 |
6.1.2 影响水果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 |
6.1.3 西部水果的市场潜力预测与分析 |
6.1.3.1 西部水果的区内外市场总潜力预测与分析 |
6.1.3.2 西部水果的区内市场潜力预测与分析 |
6.2 花卉市场潜力 |
6.2.1 国内市场需求潜力 |
6.2.2 国际市场需求潜力 |
6.3 中药材市场潜力 |
6.2.1 西部中药材在我国中药材市场供给中的地位 |
6.2.2 中药材市场需求的总体判断 |
6.2.2 西部几种主要中药材的市场潜力分析 |
6.2.2.1 甘草 |
6.2.2.2 麻黄 |
6.2.2.3 肉苁蓉 |
6.2.2.4 枸杞 |
6.3 小结 |
7 西部林业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潜力——森林旅游 |
7.1 西部森林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
7.2 影响区域森林旅游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 |
7.2.1 区域森林旅游市场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7.2.2 西部森林旅游市场需求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7.3 西部森林旅游的市场潜力预测与分析 |
7.3.1 旅游市场客流量的预测方法 |
7.3.2 西部森林旅游的市场潜力预测与分析 |
7.4 小结 |
8 西部林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潜力测度及优势产业选择 |
8.1 分析方法 |
8.2 西部地区林业产业结构潜力测度与优势产业选择 |
8.2.1 分析产业的确定和数据处理 |
8.2.2 西部地区整体林业产业结构潜力测度与优势产业选择 |
8.2.2.1 西部地区整体林业产业结构潜力指标的测度 |
8.2.2.2 西部地区优势林业产业的选择 |
8.2.3 西部各省区林业产业结构潜力测度与优势产业选择 |
8.2.3.1 西部各省区林业产业结构潜力指标的测度 |
8.2.3.2 西部各省区林业优势产业的选择 |
8.2.3.3 对林木的培育与种植业发展潜力的说明 |
8.3 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体会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体会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地龙种质资源与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概况 |
一、地龙的本草考证 |
(一) 药用历史与名称 |
(二) 产地与分布 |
(三) 鉴别与分类 |
(四) 采收与入药 |
(五) 毒性、性味、功效与应用 |
二、地龙现代研究概况 |
(一) 种质分类 |
(二) 种质鉴定 |
(三) 养殖加工 |
(四) 化学成分 |
(五) 质量评价 |
(六) 药理作用 |
(七) 临床应用与民间用药经验 |
(八) 小结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地龙药源调查与种质分类研究 |
一、地龙药源调查 |
二、地龙类药用动物的种质分类研究 |
(一) 钜蚓科Megascolecidae |
(二) 正蚓科Lumbricidae |
(三) 链胃蚓科Moniligastridoe,杜拉属Drawida |
三、结论和讨论 |
第三章 地龙类药用动物的物种鉴别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方法与结果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地龙类药用动物的ISSR分子鉴定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一) 主要仪器设备 |
(二) 主要试剂 |
(三) 主要溶液的配制 |
(四) PCR扩增体系 |
(五) 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一)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
(二) ISSR反应体系 |
(三) 引物的筛选 |
(四) 扩增与产物的检测 |
(五)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 样品总DNA的检测结果 |
(二) 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的优化 |
四、结论与讨论 |
(一) PCR反应体系与扩增程序 |
(二) 不同样品的ISSR-PCR产物电泳图谱 |
(三) 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
(四) 样品的遗传距离分析 |
(五) 讨论 |
第五章 地龙药材的含量测定以及HPLC指纹图谱研究 |
一、HPLC法测定地龙中尿嘧啶、次黄嘌呤、尿苷、肌苷的含量 |
(一) 仪器与材料 |
(二) 方法与结果 |
(三) 讨论 |
二、地龙药材水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 |
(一) 仪器与材料 |
(二) 方法与结果 |
(三) 讨论 |
第六章 地龙药材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检测 |
一、仪器与材料 |
(一) 仪器 |
(二) 药品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一) 溶液的制备 |
(二) 方法学考察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 重金属测定结果 |
(二) 讨论 |
第七章 生态环境与地龙药材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
一、地龙药材产区生态因子的考察与分析 |
(一) 地龙生活习性调查 |
(二) 广地龙主要产区分布 |
(三) 广地龙主要产区环境调查 |
(四) 广地龙主要产区土壤样本的测定分析 |
二、地龙重金属含量与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
(一) 广地龙对重金属富集动力学特性研究 |
(二) 重金属对参环毛蚓金属硫蛋白(wMT)诱导机制研究 |
第八章 地龙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 |
一、地龙质量标准草案 |
二、地龙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综述 |
附录Ⅱ 附图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致谢 |
四、湛江地区1999年40种中药材销售情况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藿香种质资源分子标记、栽培生理及其品质评价[D]. 吴友根.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3)
- [2]西部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市场与产业结构潜力研究[D]. 胡明形.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3]地龙种质资源与品质评价研究[D]. 吴文如.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4]湛江地区1999年40种中药材销售情况的分析[J]. 刘汉权.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