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十大摇滚乐队(论文文献综述)
汤誉波[1](2021)在《亚文化视角下的英国海盗电台现象研究 ——以卡罗琳电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社会出现了很多亚文化现象,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对父辈主流文化进行反抗。为了维系社会稳定,英国当局用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垄断广播市场,掌控舆论话语权。BBC拥有广播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决定权,忽视民众喜好。所以一些不满现状的摇滚客决定反抗,利用私人船只在公海或利用早已废弃的战时碉堡进行广播,内容选择青年喜爱的流行乐和摇滚乐。这些私自进行广播的电台未获得英国当局许可,时人谓之海盗电台(Pirate Radio)。海盗电台符合亚文化风格形成的要求。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需要经过“拼贴”和“同构”两个步骤完成风格构建,英国海盗电台带有负面形象的文化符号是由媒体和政府这些客体“拼贴”的结果;电台成员和听众通过特定价值观共同完成“同构”环节,实现风格的稳定化。本文对英国首个海盗电台卡罗琳电台(Radio Caroline)作了重点分析,整理了卡罗琳电台1964年至1991年间在公海广播的历史和1991年后卡罗琳电台合法化历程。卡罗琳电台和其他海盗电台的崛起蚕食了BBC的市场份额,也损害了唱片商的利益,1967年英国当局出台《海洋犯罪法》,禁止本土广告商投资电台和英国公民的外海广播,卡罗琳电台远赴荷兰寻找出路,在此后的20余年里用不同的广播船惨淡经营。1991年后卡罗琳电台利用卫星和互联网技术提高专业化水平,最终于2017年取得政府颁发的牌照,实现合法。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卡罗琳电台的历程可以总结出,海盗电台风格形成后主流文化会通过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为代表的规训式收编和商业资本为代表的民间收编消除它的抵抗力,使其融于主流。以卡罗琳电台为代表的海盗电台是英国亚文化的重要一支,剖析海盗电台的发展脉络对充实英国社会史、文化史领域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赵洁[2](2020)在《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市场营销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摇滚音乐产业走出阴霾,进入黄金十年,在这期间不仅诞生了众多影响深远的摇滚巨星,成为乐坛霸主,而且以其革命性的特点影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参考资料以与美国摇滚音乐产业相关的书籍为主,国内外期刊论文和新闻资料等为辅,指导理论是市场营销学。文章从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市场入手,第一章是背景概述,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和摇滚音乐人的角度阐述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繁荣的原因。之后的章节以表现突出的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以及其他摇滚明星为例,第二章主要通过梳理他们的唱片销量、巡演观众数量以及电影票房等数据而后进行综合测评,归纳出美国六十年代摇滚音乐消费者的需要和他们的购买行为,然后总结出这三项市场表现的占有率和盈利率。第三、四章以4C理论作为工具,第三章主要通过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策略概括出美国主流摇滚乐队的市场营销模式。第四章用企业竞争策略分析和研究适合六十年代美国各大唱片公司的市场营销模式,最后研究得出美国六十年代整体摇滚音乐市场营销模式。
周雅琦[3](2020)在《崔健摇滚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崔健是中国现当代集演唱、词曲创作于一身的着名摇滚乐歌手,1986年以一首《一无所有》“震惊”乐坛,开启了中国摇滚时代,在中国摇滚乐坛中被誉为“中国摇滚之父”、“摇滚诗人”、“发扬真唱运动的领袖人物”等。本文以崔健摇滚乐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音乐史学以及音乐社会学、音乐文学、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几个层面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崔健摇滚乐的发展历程、其音乐创作的主题性、艺术特征及研究启示进行历史的叙述、分析和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崔健摇滚乐的发展历程”主要对崔健摇滚乐20年(1986年-2006年)的发展情况,根据其重要的事件、现象等阶段性特点作概要性的梳理和叙述,研究崔健及其摇滚乐在当下对社会、文化、群众产生的影响。第二章“崔健摇滚乐创作的主题性”本章主要对崔健摇滚乐的题材进行分析,在第一章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作品中所反映的具体内容、社会精神和时代特色。第三章“崔健摇滚乐创作的艺术特征”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对崔健摇滚乐的创作特征、结构特征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崔健为突出中国摇滚乐的“民族化”特色所做的尝试和努力。第四章“历史评价与反思”以前三章研究为基础,从音乐社会学、音乐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对崔健的成功因素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回顾崔健对中国摇滚乐所做的贡献探求其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影响和启示。主要观点:一,其成功虽然有客观的社会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努力;二,作品主题鲜明的时代性与创作手法上突出的民族化特征——开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摇滚乐”道路;三,其创作方法是可以继承的,而如何延续和创新也是值得我们去探索与思考的。
白娱萌[4](2020)在《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节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达形式,是声音的艺术,在电视节目中始终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电视节目的发展,节目类型愈加清晰,在某些节目中,音乐成为主要的传播内容,电视音乐节目由此形成。虽然这一类节目的受众范围广,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但在整个中国电视节目大军中,与新闻节目、体育节目、法制节目等相比,依然只占据了一小部分空间。在电视系统的规范下,音乐节目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局限。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音乐节目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可以说初期的网络音乐节目脱胎于电视音乐节目,但在发展过程中两者差异越来越大。2010年以来,电视音乐节目的表达越来越综艺化,新的表达手法和多元的思想内涵融入其中,这使网络音乐节目自诞生以来就自然而然地蒙上了综艺色彩。本文聚焦于爱奇艺这一中国当今主流网络视频平台,以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节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尝试对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节目进行多角度剖析。第一章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梳理了网络自制音乐节目和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总结了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节目的发展策略;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对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节目进行了深刻剖析,归纳出几种节目形态,并且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两方面解读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的文化特征;第四章为未来网络自制音乐综艺节目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本文指出网络自制音乐综艺节目的生产要以品质为先,并且要起到推动我国音乐行业、音乐产业协同发展的作用。
咸凤[5](2019)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经典通俗音乐作品研究》文中提出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一词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其后由于中国处于救亡图存的战争年代,通俗音乐的发展停滞下来;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通俗音乐首先从港澳台地区涌入内地。从1980年至1990年,短短的十年时间内产生了数量众多的通俗歌曲。中国通俗歌曲从对西方通俗歌曲的体裁、音乐结构、音乐风格、演唱方法等方面的模仿、借鉴中逐步脱离出来,形成了本土化特征;经过时间的洗练和听众的选择,在众多通俗歌曲中又产生了一批经典作品。首先,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通俗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音乐史学中叙述的方法,对通俗音乐和经典这两个关键词做了界定,以明确论文所研究的范畴;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文献学和历时性的方法简明地勾勒出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历程及主要艺术特征。其次,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通俗音乐的发展从音乐史学的角度进行分期描述,以阐释“一首歌就是它的时代的声音”;(1)另一方面,经典的歌也反映着时代的精神。再次,通过音乐本体的分析,结合时代文化与思想的影响,较全面地总结20世纪80年代通俗音乐的时代特点和音乐本体属性,以提炼20世纪80年代经典通俗音乐作品的经典属性。最后,结合通俗音乐现状,反思如今通俗音乐体制发展混乱的原因,总结20世纪80年代经典音乐作品的优秀文化内涵,传承经典作品的精髓。中国通俗音乐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通俗音乐史,也没有断代史、专题史。因此,本人希冀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经典作品从历史、时代、作品、艺术特征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初步构建20世纪80年代通俗经典音乐作品的体系化理论研究框架,为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添砖加瓦。当下,通俗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通俗歌曲的创作则进入到了“快餐音乐时代”。如何让青少年判定音乐的好与坏,了解音乐中的真善美,这些问题逐渐显现。而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与研究也是本人作为中国音乐史专业研究生应尽的责任。
苏曼[6](2019)在《蒙古族音乐传播策略研究 ——以杭盖乐队为例》文中提出今所有成功的文化都带有综合的特点,只有不断与外界保持吸收、交流的状态,文化才能持久更新,避免走向自我封闭,因此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需要在其独特性的基础上找到普适性。不管从原始社会到21世纪,蒙古族音乐发生任何一种演变都离不开蒙古族民间歌曲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但问题是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如何把蒙古族民间音乐甚至是不同民族的音乐推广向中国乃至全世界。本文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对蒙古族音乐传播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第三章对蒙古族音乐传播当前存在的问题,即国内受众对蒙古族音乐存在刻板认知、蒙古族音乐人的收入被中国音乐产业的变化所影响、蒙古族音乐缺乏传播推广人才和平台等问题进行了描述和探讨。第四章以国外演出次数最多的蒙古族摇滚乐队杭盖乐队为典型案例,分析因民族性和现代性相融合的优质音乐产品和全球化展演的发展路径,提出打造音乐产品“自传播”效应和借力“他传播”平台创造主体价值的传播启示。第五章总结深度访谈和研究案例,对蒙古族音乐传播给出融合民族性与现代性、打造优质音乐产品、精准对焦蒙古族音乐受众群体、打造专业推广团队、构建整合营销体系的等传播策略。
王馨梓[7](2019)在《山西摇滚乐队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文中提出山西摇滚乐队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其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170余支摇滚乐队,创作超过200首音乐作品,是山西青年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音乐前沿发展在山西地区的现实存在,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却未得到专业音乐研究领域的重视。故笔者在论文引言中先将“摇滚乐”及“摇滚乐队”进行界定,以求明晰论文所涉及的山西摇滚乐队范畴。正文部分笔者着眼于山西摇滚乐队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以中国摇滚乐发展为时代背景梳理其发展脉络,并从审美角度出发对其部分音乐作品进行音乐本体研究,最后针对其发展现状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山西摇滚乐队概述。主要从山西摇滚乐队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其发展历程及地域分布进行阐述。并将山西摇滚乐队依据社会属性划分为校园乐队和社会乐队,依据音乐属性划分为金属风格、朋克风格和摇滚风格乐队。第二章为山西摇滚乐队的音乐语言。主要从摇滚乐这一音乐形式区别于严肃音乐的特殊性出发,结合传统音乐本体分析,使用从音色渲染、歌词渲染以及现场氛围的营造的方法对其音乐语言进行研究。第三章为笔者结合山西摇滚乐队现状对其发展的一些思考。笔者认为山西摇滚乐队在外部形势与内部形势两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并据此提出笔者对山西摇滚乐队今后发展方向的思考。本文的结论为山西摇滚乐队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并且笔者认为如今山西摇滚乐队的音乐作品在音色渲染、歌词渲染及现场氛围的营造上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杜雪雁[8](2019)在《亚文化视角下的大陆新民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试图从亚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当下流行的大陆新民谣,通过对其发展历程和亚文化特征的分析,揭示大陆新民谣音乐从抵抗到收编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重点揭示大众媒介在大陆新民谣收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收编对大陆新民谣产生的影响。本文在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亚文化和大陆新民谣音乐的概念界定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伯明翰学派关于亚文化风格理论和亚文化音乐的相关研究,勾勒出国内外学界关于亚文化视角下大陆新民谣的研究现状。首先本文梳理了大陆新民谣的发展历程及其亚文化特征。其次,文章重点分析了大众媒介对大陆新民谣的意识形态收编和商品收编。在意识形态收编中,大众媒介对大陆新民谣展开两种具有倾向性的呈现方式:“娱乐化”呈现和“主流化”呈现。在商品收编中,大众媒介通过制造“民谣神话”与“诗和远方”的符号建构两种方式对大陆新民谣进行着商品形式的收编,使得大陆新民谣成为一种音乐商品。再次本文探究了大众媒介对大陆新民谣收编产生的影响。一方面,面对大众媒体的收编,大陆新民谣并没有采取完全被动的姿态,而是在收编中逐渐积累其亚文化资本,并实现亚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转换。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大陆新民谣在大众媒体的收编下,新民谣音乐人变得浮躁,歌曲同质化、模式化倾向严重,甚至出现抄袭丑闻,原创、独立音乐的本质逐渐消失,亚文化的风格逐渐消解。结语部分,本文认为大陆新民谣音乐作为亚文化形态的代表之一,受到了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限制与收编,大众媒介在大陆新民谣的收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大众媒介的收编对于大陆新民谣的发展也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杨直[9](2017)在《越来越年轻的全球总决赛》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2月6日,休斯顿NRG体育馆,本该座无虚席的体育场外围显得有些空荡荡。从中间的某一排开始,气温在显着升高。兴奋的观众占据了每一个能够站立的位置,激动地呐喊、狂欢。这是第51届超级碗的开场,但他们却不是在庆祝钟情的队伍的胜利。此时在台上,Lady Ga Ga正在卖力地演唱第六首歌曲。顶级体育赛事的开场总少不了当红娱乐明星的参与,其中又以歌手居多。除了噱头外,体育竞技带来的精彩
郭舒鹏[10](2017)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政治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是苏联共产党领导的、针对青年群体开展工作的社群组织,在苏联政党-国家"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与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群体的博弈下,具有国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面向,成为国家与社会张力的交汇点。在国家属性下苏联共青团具有着针对青年群体开展政治教育与思想宣传、向苏联各级党和国家机构组织输送优秀人才资源、参与国家经济社会与军事建设、协助苏联共产党完成社会治理任务、促进国际青年交流、颁发荣誉与奖励这样的基本功能,在社会属性下,苏联共青团研究青年问题、关注与实现苏联青年群体的利益、丰富青年群体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并且随着苏联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进行了调适与变革,调适党团关系、调适工作作风、扩大组织规模、丰富组织活动,共青团组织也产生了偏离与质变,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与共青团国际青年旅游局以及苏联共青团与摇滚乐的案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世界青年节的案例中,世界青年联欢节提供了一个平台,外国青年带着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与苏联青年进行交流。苏联官方主动要求开放的需求又为青年互动交流打开了大门。在互动中,苏联青年渐渐接受了来自西方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而苏联官方的控制又加速这样的过程并且滋生出了 "阳奉阴违"的行为。世界青年联欢节后,苏联官方成立的共青团国际青年旅游局成这样的机构在面对国家的矛盾状态以及青年工作的持续需求时,从国际交流中获益,获取利益的欲望也渐渐侵蚀了苏联官方对于国际青年旅游局的控制,而苏联官方加强控制的需求让它不能够在互动中将利益最大化。在苏联共青团与摇滚乐的案例中,在面对来自于苏联青年以及国际青年群体摇滚文化的压力时,苏联党和国家的压制并不能够奏效,反而更加增强了摇滚运动的势头,共青团通过调适自身的方式,自己建立或者吸收源自社会的非官方摇滚乐队来增强控制。在与摇滚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共青团自身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共青团员理解、接受并喜爱上了这样的文化方式。同时,共青团内部存在相当一批领导人,背后支持并资助摇滚乐队的表演。共青团逐渐异化为给摇滚乐队提供资助的平台与工具,成为摇滚群体获得力量的来源。经过调适与改变,来自于苏联共青团内部的力量侵蚀了共青团自身,使得整个组织失效而产生质变。最终由于组织内部精英阶级的利益攫取与非正式组织的组织资源夺取,苏联共青团走向了解散的命运,随着苏联的解体一起走向崩溃解体。中国共青团改革应当吸取苏联共青团的历史教训。
二、全球十大摇滚乐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十大摇滚乐队(论文提纲范文)
(1)亚文化视角下的英国海盗电台现象研究 ——以卡罗琳电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孕育亚文化的英国社会 |
第一节 20世纪中叶的英国青年亚文化 |
第二节 无线广播事业与亚文化海盗电台 |
第二章 风格:亚文化英国海盗电台的建构 |
第一节 英国海盗电台发展概述 |
第二节 亚文化英国海盗电台的风格界定 |
第三节 亚文化英国海盗电台的风格构成 |
第三章 抵抗:个案卡罗琳电台的“反叛”过程 |
第一节 卡罗琳电台兴起与初遇挫折(1964年——1970年) |
第二节 “米阿米戈”号阶段(1972年——1980年) |
第三节 “罗斯复仇”号阶段(1983年——1991年) |
第四章 收编:卡罗琳电台的归宿与海盗电台的反思 |
第一节 卡罗琳电台的收编结果 |
第二节 海盗电台的被收编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译名对照表 |
致谢 |
(2)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市场营销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市场营销学理论回顾 |
(二)、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研究回顾 |
(三)、国内音乐市场营销研究回顾 |
三、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发展的背景 |
第一节 早期摇滚乐的产生、发展和衰败 |
一、摇滚乐产生的背景 |
二、早期摇滚乐的发展历程 |
三、早期摇滚乐的衰败 |
第二节 六十年代主流摇滚音乐流行乐队介绍 |
一、披头士乐队 |
二、滚石乐队 |
第三节 六十年代美国摇滚乐与社会、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
一、摇滚乐与民权运动 |
二、摇滚乐与反战运动 |
三、摇滚乐与反文化运动 |
第二章 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摇滚乐队市场表现 |
第一节 唱片销量 |
一、英伦入侵乐队唱片销量 |
二、美国本土乐队唱片销量 |
第二节 电影票房 |
一、商业摇滚电影票房 |
二、创新摇滚电影票房 |
第三节 巡演观众数量 |
一、黄金三年巡演观众数量 |
二、巡演常青树观众数量 |
第三章 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摇滚乐队的市场营销模式 |
第一节 精准的品牌营销模式 |
一、英伦摇滚绅士 |
二、叛逆危险摇滚 |
第二节 多元的推广营销模式 |
一、多平台营销模式 |
二、话题营销模式 |
第三节 持续的创新性营销模式 |
一、丰富的原创内核 |
二、优质的创作内容 |
第四章 六十年代美国唱片公司的市场营销模式 |
第一节 价格式营销模式 |
一、主流唱片公司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
二、独立唱片公司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
第二节 卖点营销模式 |
一、主流唱片公司的差异化战略 |
二、独立唱片公司的差异化战略 |
第三节 专业化营销模式 |
一、主流唱片公司的集中战略 |
二、独立唱片公司的集中战略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崔健摇滚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崔健摇滚乐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崔健与中国摇滚乐的诞生 |
一、崔健及其ADO乐队 |
二、地下“派对”时期 |
第二节 崔健与中国摇滚乐的形成 |
一、因《一无所有》而成名 |
二、1987-1993《新长征路上》-《解决》时期 |
三、1993-2006《红旗下的蛋》-《给你一点颜色》时期 |
小结 |
第二章 崔健摇滚乐创作的主题性 |
第一节 对生活的反思和批判 |
一、对传统与过去的反思 |
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
第二节 对“爱情”“自由”“性”主题的表达 |
一、“爱情”与“自由”的冲突 |
二、“性”主题的表达 |
第三节 对自我追求与个人存在旳思考 |
一、对自我追求的思考 |
二、对个人存在的思考 |
小结 |
第三章 崔健摇滚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音乐创作特征 |
一、富有动感的旋律 |
二、个性化的编曲方式 |
三、多元化的音乐风格 |
第二节 音乐结构特征 |
一、最早采用说唱这一音乐形式 |
二、摇滚音乐节奏性的突出 |
第三节 中西结合的表现手法 |
一、加入民族乐器 |
二、运用民族调式 |
三、“红色”歌曲摇滚化 |
小结 |
第四章 历史评价与反思 |
第一节 崔健摇滚乐的历史定位 |
一、崔健摇滚乐是时代的产物 |
二、崔健摇滚乐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
三、崔健摇滚乐是民族审美心理需求下的产物 |
第二节 崔健摇滚乐的价值 |
一、对摇滚乐手的影响 |
二、对“真唱运动”的影响 |
三、对摇滚音乐节和3D音乐电影的影响 |
第三节 崔健摇滚乐研究启示 |
一、理论启示 |
二、实践启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关于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研究 |
2.关于中国网络综艺节目的研究 |
3.针对爱奇艺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资料分析法 |
2.文本分析法 |
3.跨学科研究 |
四、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 |
1.拟解决的问题 |
2.创新点 |
第一章 网络自制音乐综艺节目概述 |
1.1 网络自制音乐综艺节目界定及发展流变 |
1.1.1 网络自制音乐综艺节目概念界定 |
1.1.2 网络音乐节目发展历程 |
1.2 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发展 |
第二章 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节目的发展策略 |
2.1 精准贴合品牌定位 |
2.1.1 “悦享品质”理念的坚守 |
2.1.2 “纯网综艺”概念的凸显 |
2.1.3 “分甘同味”计划的实施 |
2.2 垂直深耕专业领域 |
2.2.1 细化节目类别 |
2.2.2 坚持音乐本位 |
2.2.3 协调视听感官 |
第三章 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节目的形态和文化特征 |
3.1 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节目的形态 |
3.1.1 说唱选秀节目 |
3.1.2 音乐打榜节目 |
3.1.3 原创音乐挑战节目 |
3.1.4 乐队竞演节目 |
3.1.5 歌唱竞演节目 |
3.2 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节目的文化特征 |
3.2.1 “音乐主题+文化主题”节目模式 |
3.2.2 “主流媒体+亚文化”传播特色 |
第四章 网络自制音乐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向 |
4.1 网络自制音乐综艺节目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4.1.1 内容生产乏力 |
4.1.2 娱乐性和音乐性难以平衡 |
4.2 网络自制音乐综艺节目未来发展建议 |
4.2.1 发挥文化教育功能 |
4.2.2 注重长尾效应 |
4.2.3 尝试多维度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国20世纪80年代经典通俗音乐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通俗音乐与经典音乐 |
一、通俗音乐 |
(一)通俗音乐界定 |
(二)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
(三)中国通俗音乐的特征 |
二、经典音乐 |
(一)经典的定义 |
(二)经典音乐的意义及特征 |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
一、复苏开拓期(1979-1985) |
二、高速发展期(1986-1990) |
第三章 20 世纪80 年代经典作品特征 |
一、丰富的音乐艺术价值 |
(一)永恒的主题 |
(二)人性主题 |
(三)多元风格 |
二、经典通俗歌曲的特征及审美导向 |
(一)经典通俗歌曲的新奇性 |
(二)经典通俗歌曲的丰富性 |
(三)经典通俗歌曲的创新性 |
(四)经典通俗歌曲的审美范式 |
第四章 反思及传承 |
一、当下通俗歌曲发展反思 |
二、经典通俗歌曲传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蒙古族音乐传播策略研究 ——以杭盖乐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2 蒙古族音乐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 |
2.1 新中国成立前:民间歌曲和宗教音乐的传播 |
2.2 新中国成立后至二十一世纪:草原歌曲的传播 |
2.3 二十一世纪:“原生态+”类型音乐的传播 |
3 当前蒙古族音乐传播的主要问题 |
3.1 媒体记忆与蒙古族音乐刻板认知 |
3.2 音乐产业变化影响蒙古族音乐人的商业收益 |
3.3 蒙古族音乐缺乏专业化推广人才和平台 |
4 案例分析:杭盖乐队对蒙古族音乐的传承与推广 |
4.1 杭盖乐队概述 |
4.2 杭盖乐队对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传承 |
4.3 杭盖乐队对蒙古族音乐的商业化推广 |
4.4 杭盖乐队对促进蒙古族音乐传播的启示 |
5 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的蒙古族音乐传播策略 |
5.1 融合民族性与现代性,打造优质音乐产品 |
5.2 精准对焦蒙古族音乐受众群体 |
5.3 打造专业推广团队,构建整合营销体系 |
6 总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山西摇滚乐队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摇滚乐的界定 |
0.2 摇滚乐队的界定 |
0.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5 研究方法 |
0.6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山西摇滚乐队综述 |
1.1 山西摇滚乐队发展的时代背景 |
1.1.1 中国摇滚乐的兴起(1986-1993) |
1.1.2 中国摇滚乐的繁盛与沉寂(1994-2004) |
1.1.3 中国摇滚乐的多元化发展(2005-至今) |
1.2 山西摇滚乐队的发展形态 |
1.2.1 山西摇滚乐队的地域形态 |
1.2.2 山西摇滚乐队的历史形态 |
1.3 山西摇滚乐队的分类形式 |
1.3.1 校园乐队与社会乐队 |
1.3.2 金属风格、朋克风格与摇滚风格 |
第二章 山西摇滚乐队的音乐语言 |
2.1 音色渲染 |
2.1.1 中国音乐元素渲染 |
2.1.2 西方音乐元素渲染 |
2.2 歌词渲染 |
2.2.1 口号式的歌词渲染 |
2.2.2 本土化的歌词渲染 |
2.3 个性化音乐风格渲染 |
2.3.1 朋克音乐风格的渲染 |
2.3.2 金属音乐风格的渲染 |
2.3.3 硬摇滚音乐风格的渲染 |
第三章 山西摇滚乐队的现状分析 |
3.1 外部形势 |
3.1.1 经济政治方面 |
3.1.2 社会方面 |
3.2 内部形势 |
3.2.1 专业水平的不足 |
3.2.2 本土特色的不足 |
3.2.3 商业运作的不足 |
3.2.4 开放力度的不足 |
3.2.5 知名程度的不足 |
3.3 现状思考 |
3.3.1 提升专业音乐素养 |
3.3.2 本土文化特色的优质结合 |
3.3.3 商业化介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亚文化视角下的大陆新民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概念界定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三) 国外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陆新民谣及其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大众媒介与大陆新民谣的诞生、发展和现状 |
一、酒吧和大陆新民谣的诞生 |
二、社交网络、论坛和大陆新民谣的发展 |
三、社交媒体、音乐平台、音乐选秀节目和大陆新民谣的现状 |
第二节 大陆新民谣的类型和特征 |
一、大陆新民谣的类型 |
二、大陆新民谣的特征 |
第三节 作为亚文化的大陆新民谣 |
第二章 大陆新民谣的亚文化特征 |
第一节 大陆新民谣歌词文本中的风格化抵抗 |
一、歌词文本的风格化 |
二、歌词文本与风格化抵抗 |
第二节 大陆新民谣的边缘性 |
一、社会地位的边缘性 |
二、经济地位的边缘性 |
第三节 大陆新民谣的历史性和阶段性 |
一、萌芽期:接过摇滚衣钵的社会批判 |
二、爆发期:从批判现实到地域乡愁 |
三、高潮期:情爱至上的“流行民谣” |
第四节 大陆新民谣的协商性和被收编的命运 |
一、大陆新民谣的协商性 |
二、大陆新民谣被收编的命运 |
第三章 大众媒介对大陆新民谣的意识形态收编 |
第一节 大陆新民谣的“娱乐化”呈现 |
一、电视媒介与“娱乐化”呈现 |
二、网络媒介与“娱乐化”呈现 |
第二节 大陆新民谣的“主流化”呈现 |
一、新闻媒介与“主流化”呈现 |
二、电视节目与“主流化“呈现 |
第四章 大众媒介对大陆新民谣的商品收编 |
第一节 制造“民谣神话”,成为时尚音乐 |
一、音乐选秀节目 |
二、在线音乐平台 |
第二节 “诗和远方”的民谣符号生产 |
一、音乐节广告 |
二、商业电影插曲 |
第三节 大众媒介中的音乐商品 |
第五章 音乐的妥协:大众媒介收编下的大陆新民谣 |
第一节 大众媒介收编中大陆新民谣亚文化资本的转换 |
一、转换为“社会资本”:大陆新民谣的成名快感 |
二、转换为“经济资本”:面对商业收编的“反向收编” |
第二节 大众媒介收编中大陆新民谣风格的消解 |
一、意识形态收编中大陆新民谣抵抗意识的衰弱 |
二、商品收编中大陆新民谣创作中的同质化倾向 |
第三节 对大陆新民谣亚文化的理性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四、报纸和期刊文章 |
五、电子文献 |
致谢 |
(10)国家与社会之间—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政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评述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历史轨迹 |
一、共青团的成立与早期斗争 |
二、共青团的发展和演变 |
第三章 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结构与功能 |
一、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看苏联共青团的结构及其功能 |
二、苏联共青团的政治功能 |
三、苏联共青团的社会功能 |
四、小结 |
第四章 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调适与变革 |
一、苏联党团关系的演变 |
二、共青团的内部调适 |
三、苏联共青团的渐变与质变 |
第五章 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解体及后果 |
一、内部:共青团自身的质变 |
二、外部:非正式组织夺取共青团组织资源 |
三、解体及其后果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全球十大摇滚乐队(论文参考文献)
- [1]亚文化视角下的英国海盗电台现象研究 ——以卡罗琳电台为例[D]. 汤誉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市场营销模式研究[D]. 赵洁.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3]崔健摇滚乐研究[D]. 周雅琦.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爱奇艺自制音乐综艺节目研究[D]. 白娱萌. 吉林大学, 2020(08)
- [5]中国20世纪80年代经典通俗音乐作品研究[D]. 咸凤.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6]蒙古族音乐传播策略研究 ——以杭盖乐队为例[D]. 苏曼. 暨南大学, 2019(02)
- [7]山西摇滚乐队的发展历程及现状[D]. 王馨梓. 山西大学, 2019(02)
- [8]亚文化视角下的大陆新民谣研究[D]. 杜雪雁.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越来越年轻的全球总决赛[J]. 杨直. 电子竞技, 2017(20)
- [10]国家与社会之间—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政治学分析[D]. 郭舒鹏. 南京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