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之主要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朱盼盼[1](2021)在《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研究》文中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由于分布广、数量多、离群众近等因素,在城市的卫生服务工作中扮演者重要作用,是城市居民实现全民卫生保健目标的必备要素。通过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与其他医疗和保健机构协同并进,共同构建立体化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提升城市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及节约卫生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以苏州市工业园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对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人员情况、仪器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科室配置情况以及财务情况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提供情况。在对工作人员数量进行比例设定后,随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在收集的数据基础上,对当前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数量、硬件配置、人才队伍和服务效果等情况做了分析。为了能够更为全面的了解工业园区当前的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现状,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社区居民,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与整理,也进一步的了解了当前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的整理发现,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政府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第二,机构设置不合理,设备分配不均匀且使用率偏低;第三,运行机制不顺畅,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缺乏工作量大、病患双向转诊困难;第四,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医护比例失调、专业人才短缺;第五,财政收支不对称,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维持。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有一定的成果,要进一步的改善当前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措施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行业监督机制,强化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合理规划卫生服务机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解决措施。
姚建森[2](2020)在《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我国糖尿病存在着“一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由此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作为一种渐进性、尚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控制要求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康复和护理等在内的长期的、多方面、多层级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要求现有的卫生体系适应糖尿病控制的要求,朝着综合性、整合型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全球实践经验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是实现糖尿病控制的关键策略。我国糖尿病管理的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并逐渐从以医院为主导的管理方式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为指导,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以社区为优选路径,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主要手段的糖尿病管理实施框架。然而,由于中国医疗资源的错位配置、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以及医疗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等,符合患者需要的糖尿病管理服务在现有的实施框架难以有效地发挥出作用;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管理最为关键的血糖控制指标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也未得到明显改善。如何从社区层面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控制效果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找出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障碍因素,进而总结和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关键策略。通过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和问题的分析大部分是基于患者层面的,涉及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行为、服务利用和满意度等;从卫生系统层面的评价研究较少,也缺乏理论的支撑。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这些研究多为定性或者定量的描述,缺少政策评价方法的应用,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内在的机制揭示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的研究多关注患者个体的因素,较少的研究分析了卫生系统因素对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卫生系统因素与个体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被忽视。因此,现有的研究尚未能全面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为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进一步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做出回答: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实施框架下,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如何?影响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包括卫生系统因素和需求方的因素?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基于卫生系统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级,系统地分析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现状,探索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出优化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具体目标为:(1)以WHO卫生系统框架和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2)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现状,探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社区管理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和机制;(3)从需方层面,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探讨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关键的认知和心理因素;(4)从供方层面,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探讨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差异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关键卫生体系要素;(5)基于供方和需方两个层面的分析,系统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的研究设计,以宏观的WHO卫生系统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三个实证模型紧扣研究目标和分析框架,在关系上相互递进,以全面揭示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具体分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细分为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两个子模型)、患者层面的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和卫生体系层面的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分析模型。实证模型中包含的指标主要有患者血糖控制指标、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指标、自我管理行为指标、患者认知和心理因素和宏观的卫生体系要素。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糖尿病社区防治管融合试点项目》,项目实施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县(区)作为样本地区,数据收集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定量数据主要为患者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和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定性数据主要为政策文件收集、关键人物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具体而言,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八个样本县(区)的72个社区(村)中,随机选取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系统的2型糖尿病患者2520名,对其进行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抽样,对为72个样本社区(村)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在机构调查基础上,有目的地选取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糖尿病管理有关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此外,从每个样本县(区)随机抽取一个样本社区(村)进行焦点小组讨论(成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和卫生室成员6-8人)。本研究共收集有效患者空腹血糖和问卷调查数据2166份(完成率86.0%);机构问卷86份,包括24家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和62家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共收集有效的医务人员问卷444份;完成访谈134人,焦点小组讨论8组。本研究中,定量资料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类回归树模型、交互作用分析、多水平模型、潜在类别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等。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影响的主效应;分类回归树模型主要用于识别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中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因素,并进一步采用交互作用分析,验证和判定交互作用的大小;潜在类别分析主要用于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特征,将多维度的自我管理行为变量转变成单一维度变量;中介效应分析是在潜在类别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我效能在糖尿病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多水平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定性访谈资料主要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研究结果(1)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分析:216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8.0mmol/L;血糖控制达标率为42.8%。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依据患病时长和是否有并发症划分)的患者在血糖达标率上存在较大差异;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血糖控制率要高于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48.7%v.s36.9%,p<0.05)。(2)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患者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规律服药和自我血糖监测的比例分别为74.5%、54.6%、50.4%和25.8%。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分为积极自我管理和消极自我管理两个类别;患者归属两个类别的比例分别为65.7%和34.3%。在服务提供方面,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随访管理和健康教育,分为由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和由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两种类型,且以后者占大多数;调查的两类基层医疗机构报告为患者提供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比例均为100%。在服务利用方面,患者主要选择在基层医疗进行药物治疗、在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以及不进行药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6.7%、49.5%和13.9%;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规范的随访管理服务的比例为49.6%;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务的比例为57.9%。(3)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在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中,患者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3.07,95%CI:2.05~4.60)、是否利用健康教育服务(OR=1.38,95%CI:1.05~1.80)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药物治疗服务利用与体育锻炼行为、随访管理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以及健康教育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主要从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且不进行体育锻炼(OR=0.87,95%CI:0.77-0.97),较少地利用随访管理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48,95%CI:0.30~0.78),未利用过健康教育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62,95%CI:0.41~0.94),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在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中,患者的年龄(OR=1.61,95%CI:1.22~2.14)、婚姻状况(OR=1.67,95%CI:1.13~2.47)、人均家庭收入(p<0.05)、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6.22,95%CI:3.36~11.5)、规律服药行为(OR=0.71,95%CI:0.54~0.93)以及自我血糖监测行为(OR=0.62,95%CI:0.45~0.84)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随访管理服务利用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和规律服药行为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不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随访管理服务且不规律服药(OR=0.77,95%CI:0.63~0.89),不控制饮食且不规律服药(OR=0.64,95%CI:0.47~0.87),不控制饮食且不体育锻炼(OR=0.58,95%CI:0.35~0.95),不体育锻炼且不规律服药(OR=0.60,95%CI:0.40~0.89),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患者糖尿病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0.3分(满分16分),正确回答率为64.7%;患者平均的自我效能得分为31.9分(满分40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行为三者之间均为正向的相关关系(p<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是糖尿病知识对自我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25.3%。(5)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在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服务上,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对该服务利用的比例高于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患者(p<0.001);但在随访管理服务上,两类机构的患者服务利用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乡镇级医疗机构提供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受到该类机构所在地区、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和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控制了糖尿病患者个体水平的差异后,患者对村级基层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药物治疗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该类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的影响;随访管理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和基本公共卫生糖尿病管理绩效考核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健康教育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以及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山东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差,亟待提升;(2)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病情轻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糖尿病管理服务利用因素的影响;病情重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自我管理行为因素的影响;(3)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低和自我效能差是阻碍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尽管糖尿病药物治疗服务、随访管理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有着较高的可获得性,但患者对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较差;(5)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治疗药品种类不全、信息系统缺乏联通、卫生人员数量不足和能力较差以及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卫生体系问题制约着患者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影响着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基层慢性病分级管理制度建设,推动糖尿病患者分级管理;(2)重视患者健康赋能教育,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改善患者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的创新:与以往单一地从供方和需方角度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采用了系统的思维,基于卫生体系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运行效果、问题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策略和建议。(2)分析模型的创新:本研究将宏观的WHO卫生系统分析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并以此建立了相互关联、彼此递进的三个实证模型,实现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的有效揭示。(3)分析方法的创新:本研究的一大特色是依照研究框架,将多水平模型、路径分析、交互作用分析和主题框架法等多种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更加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了影响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在已有的研究中应用较少。本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在探究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因素时,重点从卫生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层面的因素和服务提供层面的因素;对卫生系统之外的因素,如社会网络和支持、宏观的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较少,仍待进一步的研究。(2)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样本县(区)代表山东省整体状况,结论适用于山东,尚不能推广至全国。
马俊[3](2020)在《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健康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更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端口,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不仅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而且被看作是提高老年群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亟需优化当前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模式,从加强健康管理服务供给能力入手,促进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建立综合连续的社区健康管理体系,促进疾病的预防与康复,从而保障老年人口健康。首先,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政策分析法,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结构与实施状况,并根据老年人口健康需求的满足情况和管理方式提出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320位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收集一手数据资料,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社区老年人口健康因素与影响路径进行分析,构建以老年人口健康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框架,并通过实地访谈法评估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供需匹配情况与管理效果。接着,借鉴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三个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优化思路,并基于健康管理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重新构建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体系,提出优化路径。最后,文章围绕促进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社区老年人口健康与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心理健康、居住环境和医疗环境四个因素密切相关,营造老年健康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帮助老年群体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社区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宏观主导作用,完善顶层设计,推动社会以及各部门建立统一的健康价值观,有助于调动社会资源与市场积极性,从而完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三是,家庭医生制度能够有效推动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精准化发展,大大提高老年人口健康服务的可及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从而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升社区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
栾淇[4](2020)在《沈阳市H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目前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与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强烈。“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肩负着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卫生保健的重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开展医疗与保健相结合的基本卫生服务和社区首诊、家庭医生等服务,改善人民的健康水平,减少民众得病几率,同时,分担大医院的沉重负荷,形成良性的就诊秩序,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进而解决我国医疗资源供需矛盾问题,这是我国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衷。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居民健康管理的可及性、及时性和成效性,从长期看来,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具有深远的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力量,从2002年至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从8211家增至3499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量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加强了配套建设。以沈阳市H区为例,共有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服务人口119万人,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政策、体制、机制以及人们传统就医观念的影响,存在着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和诊疗水平无法满足居民实际需要、配备的设施设备陈旧、药品配备不全等问题,导致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心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自身的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对推动我国卫生服务的改革发展,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本文通过对沈阳市H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设施设备、药品的配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双向转诊服务五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通过研究以及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文献研究法,以H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对接受服务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的医务人员进行访谈,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人员配置、设施设备的配置、药学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双向转诊服务五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居民的就诊率和满意度,也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结论:针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多管齐下改善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供给,通过持续的创新多样化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加强高等院校教育及人才输送,调整医护比例,提高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有针对性的引入符合社区医疗特色的设施设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立医疗设备合作机制;整合和协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供给,放松对基层医疗服务的药品目录限制,建立药品供需预警制度,提高对药学服务的重视程度;完善全科医生制度,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的经费支持,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互联网技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的优势;认知度的普及以及积极引导居民就诊意愿,完善转诊标准和细则,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大数据和信息化的应用的对策及建议。
刘翔翔[5](2019)在《基于两阶段灰色聚类模型的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活动,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结合形成的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居民健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管理与服务平台,在促进社区医疗、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方面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在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横断面调查,探讨健康管理背景下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水平。目的:本研究拟提出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揭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前沿热点,找到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集中领域及空白领域,找出具有标志性和创新性的文献,以期为相关学者开展研究提供方向。(2)通过对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进行评估,揭示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优劣及存在的问题,为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及政府决策提供依据。(3)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居民满意度调查,探讨影响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因素和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1998-2018年的国内发表的社区卫生服务主题的科研文献,研究国内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研究热点和应用领域,了解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使用Cite Space软件,对社区卫生服务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图谱绘制。(2)采用普查的方式对黄陂区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综合评估,选择6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来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指标体系,根据全区1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家评估数据,运用基于改进的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把黄陂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采用综合测度决策模型计算1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灰度聚类系数,从而确定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服务水平。(3)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和PPS的方法抽取10个社区的2475名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其人口学、健康行为、健康素养、健康指数、社区卫生服务和居民满意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估,探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及居民满意度的方法和策略。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出2871篇研究性文献。自2006年起,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文章呈波浪式增长趋势。主要发文地区从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少。社区卫生服务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而临床医学学科相关高质量文献数量较少。(2)在第一阶段灰色聚类分析中,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2个处于弱(差)类,3个处于中等灰(中)类,4个处于较强类(良)、10个处于强灰(优)类,说明在聚类分析的第一阶段,仅依据灰色聚类系数向量的各分量最大值对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进行分类,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处于上等水平。在经过第二阶段的综合测度决策后,武汉市黄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1个处于弱(差)类、3个处于中等灰(中)类、6个处于较强灰(良)类、9个处于强灰(优)类。由此可以看出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收入来源及医疗保险形式是影响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构建社区居民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健康素养—健康行为—健康状态—社区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其中KMO值为0.875,说明模型拟合较好。模型结果显示,健康素养、健康行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都与居民满意度有直接效应关系。健康素养、健康状况与满意度有间接效应关系。与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相比,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素养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更大。结论:(1)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发展趋势研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健康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这些研究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今后社区卫生服务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2)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有个别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水平偏低,要加大对弱类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使更多的弱类机构上升到强灰类或较强灰类机构。(3)政府要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投资和监管力度,加大对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配置,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将来的干预可通过提高健康素养、改变健康行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及改善健康状况的方式来提高居民满意度。
杜凝[6](2019)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能力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70年代起,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便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老龄问题不断加剧,由此对养老服务和医疗供给服务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在多元的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是以社会组织为服务主体、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通过“居家养老”+“社区照料”的方式,既能够缓解政府和家庭承担的沉重养老压力,也可以满足老年人“落叶归根”的心理需求,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但居家养老面临的首要困难在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出行不便,使得其很难做到及时就医,最终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恶化。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便利、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关系着老年人的健康指数与幸福度。而社区卫生服务从其功能定位而言,正好能解决二、三级医院和居民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该能力既包括实际的医疗诊断水平、设备供应能力等硬性实际参与能力,也包括医护人员的参与意愿与态度,并以此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研究逻辑:即首先借助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与老年人医疗需求研究成果,建立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框架,并以此为基点,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了解医护人员的参与意愿,最终得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的综合能力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民中的认知程度不高、政策支持力度小、机构缺乏资金和硬件支持、医护人员发展空间受限且工作负荷大。最后针对调研中所发现的以上问题以及在访谈中医护人员所提出的建议,从拓宽长处方试点、完善双向转诊、增加针对性服务和健全家庭医生制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希望以此来优化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参与能力。
张小燕[7](2019)在《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发展研究 ——以永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为切入点,从供需两方出发,了解永安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供给现状,探讨永安市开展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提出在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满足老年人看病养生养老需求。方法:本研究根据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1)对社区老年人、社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老年人对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了解程度及态度;(2)对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社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采用深入访谈法,从政策角度、供给角度了解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发展机遇、发展困境、计划和建议等;(3)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χ2检验分析基本情况和相关的影响因素,结合SWOT分析法从发展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4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果:需方:(1)超过一半的老年人(56.25%)倾向于居家社区养老,老年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平均月收入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影响(P<0.05);(2)95.67%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最多的是中医医疗保健,且有94%的老年人表示曾经接触过中医治疗方法。老年人的居住情况、日常起居照顾、收入来源、平均月收入、过去两周是否看病、接受中医治疗方法的频率、生病时倾向的就医方式对老年人接触过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影响(P<0.05);(3)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按重要程度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中医“治未病”(1402分)、中医膳食指导(1065分)、中医慢性病护理(892分),并且老年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日常起居照顾、医疗保险、患病数量、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方式、平均每个月可接受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费用都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影响(P<0.05);(4)老年人对传统中医的优势比较认可,普遍认为中医药安全性高、副作用少(63.46%)、价格便宜(48.32%)、中医历史悠久、值得信任(45.67%)、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好(29.57%);(5)大多数老年人(77.99%)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总体评价较满意,但老年人普遍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存在相关专业人员缺乏(70.43%)、基本硬件设施不完善(69.95%)、服务项目少(56.49%)的问题。供方:(1)永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面广,分布布局较合理,交通便利;90.48%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社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工作年限大于10年,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且有96.15%的社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对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表示支持并愿意提供相关服务。(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总体偏弱,主要表现在中医诊疗设备少、使用频率低、中医药服务项目少、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少、职称低,并且各机构中医药服务发展不平衡,还存在资金缺乏、城乡居民医保缺位、宣传途经单一、频率低等问题。结论:居家社区养老符合永安市社区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有利于整合资源、节约养老成本,且服务便利性、信任度和监督性强;中医药治疗针对性强、疗效优、毒副作用少、中医“治未病”思想契合社区预防为主的思路、中医药适宜技术群众基础好,且易于掌握与推广。但目前永安市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存在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项目少、中医药诊疗设施设备不齐全、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少、医保缺位、资金缺乏等问题,导致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同时,也存在着政府管理的条块式分割、配套政策落实困难、西医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占据强势地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信任、医患关系紧张等外部问题。在目前大量利好政策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居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需求增加、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信任,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发展:一是政府部门要提高对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建设的重视,加强多方资源整合,强化监督力度;二是充实社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才队伍,提高社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并稳定社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才队伍;三是加强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能力建设,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入手,充实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具体内容;四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多合作的投融资渠道;改善和充实社区硬件资源;五是完善医保目录,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六是加快信息化建设;七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老年人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马宝见[8](2019)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特征研究 ——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前,由于社区养老资源有限,加上深度老龄化严重、家庭结构减小和抚养比的增加等问题的存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加倾向于在社区养老。目前我国推行的是9073养老模式,即90%家庭自我照顾、7%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机构养老。其中,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承接着辅助家庭照顾,衔接并承担部分机构养老的重要作用。从目前长三角地区社区养老设施配建情况和使用情况看,存在着诸多问题。自上而下看,存在体系尚不完善、配建标准混乱、设施落实度低与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自下而上看,存在硬件设施落后、专业医护服务人员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本文立足于对长三角地区社区养老设施供给现状和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研,深入剖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与需求特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通过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调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旨在了解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普遍性特征和个性化特征。2、实证研究长三角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情况,从设施的配建层面、设施结构类型、设施配建规模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研究供给特征。3、对比研究供给与需求特征。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普遍性需求特征包括老人的养老需求呈现全面连续需求的特征;生存需求是老人最根本的需求;老人对安全需求最为迫切以及老人对精神需求较为关切。2、个性化需求特征方面,年龄段、自理能力、家庭结构、居住情况、教育程度、收入等方面的不同会导致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度和接受度均有较大差异。3、设施配建层面,各地设施的落实程度差异化较大、医护设施“落空”较为典型;设施结构总体呈现“重文体,轻护理”;设施规模达标率低;空间布局方面,不同层级设施空间分布状况不同,居住区级设施分布较为分散,居住小区级则相对集中。4、通过对比研究供给与需求特征得出供与需二者存在相当程度的错位,总体匹配度不高,并根据供需矛盾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包括构建完整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设施供给结构调整、以需求强度为依据分配养老服务资源、根据需求特征精细化服务配置和增加服务人员的供给。
张伊格[9](2019)在《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指出看病求医,追求健康是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而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人们的基本就医需求不能被很好地满足。我国目前也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全国多省市都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进程当中。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社区首诊制作为分级诊疗的基层政策,惠及面涉及了众多民众,但是其重要作用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及医疗资源的整合则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完善社区首诊制度能够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利用率,促使医疗资源下沉,避免大医院过度扩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强调的不仅仅是“治病”,而是可以利用自身便民、利民的特性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健康支持,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完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基础。本研究基于对上海市M区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地调查而成文,其间运用了文献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对社区首诊制度进行了研究,首先概括了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之上,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诊疗服务的现状以及医患双方的访谈发掘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别从政策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个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原因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首诊的意愿不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较为落后,以及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多个方面,而究其根本,笔者将社区首诊制度发展不畅的原因归结于政策设计与引导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受到能力和动力的双重掣肘三个方面,最后本文基于前文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谷书丽[10](2019)在《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为例》文中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居民最可及、最便捷、互动性最强的卫生服务机构,承载着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的功能,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运行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基于国外医疗改革的现状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运行的实际,国内外研究文献均提示: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财政投入机制及相关政策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共同热点和焦点,而限制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模式及财政投入机制相比较,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不足,财政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存在偏差,患者的自付费用不断上涨,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亟待解决。有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与现有资料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外发达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运行的共同特征及普遍规律进行梳理和归纳,进而对我国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运行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界定:由国家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作为经费支撑、以市场运行机制为补充、以保障公众健康为目的,以免费或收取极低费用的方式向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此同时,为解释我国患者自付费用不断上涨的现象、分析保障公益性运行的必要条件,本文以上海市X区为例,针对该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投入现状、运行机制、免费医疗的可行性及标化工作量做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单纯由区政府进行财政投入无法实现基层医疗的免费服务;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承担免费医疗的经费缺口有一定的可行性;由于机构存在―逐利性‖的工作动机,仅仅实行免费不足以实现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运行,而标化工作量的实施并没有规避该问题。基于以上发现,本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特征及普遍规律,为上海市X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乃至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运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之主要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之主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核心概念及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概述 |
第一节 研究核心概念 |
一、社区 |
二、社区卫生服务 |
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概况 |
一、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主体与目标 |
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现状 |
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内容 |
第三章 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设计 |
第二节 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概况 |
一、人员配置情况 |
二、医疗服务情况 |
第三节 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现状 |
一、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政策 |
二、社区卫生服务设备投入 |
三、政府资金投入 |
四、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 |
五、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
六、社区卫生医护人员配备 |
第四章 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相关法规政策缺失 |
二、服务机构设置分布不均 |
三、政府投入不足 |
四、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滞后 |
五、监管职责分散 |
六、医护人员数量不足,结构有所欠缺 |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医用设备资源配置不合理 |
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量大 |
三、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失衡 |
四、缺乏有效的人才引入及培训机制 |
五、资金收入来源比例分配不均 |
第五章 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的对策 |
第一节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目标 |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对策建议 |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相关法规政策 |
二、合理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
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经费补偿机制 |
四、强化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 |
五、建立有效行业监督机制 |
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体系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报告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2)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术语缩写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和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糖尿病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
2.2 糖尿病管理全球实践和经验探索 |
2.3 糖尿病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2.4 糖尿病管理研究的总结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2 理论框架 |
3.3 实证模型 |
第四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
4.1 资料来源 |
4.2 样本地区和调查对象 |
4.3 调查工具和调查内容 |
4.4 资料收集过程和质量控制 |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6 医学伦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患者基本情况与血糖控制 |
5.1 调查患者的基本特征 |
5.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患者自我管理与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 |
6.1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 |
6.2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 |
6.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自我管理行为和卫生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
7.1 患者血糖控制单因素分析 |
7.2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 |
7.3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分类树模型 |
7.4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
8.1 糖尿病患者认知和心理特征的分析 |
8.2 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行为的作用路径分析 |
8.3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卫生体系要素对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 |
9.1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要素特征分析 |
9.2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能力特征分析 |
9.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9.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定性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10.1 方法学讨论 |
10.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讨论 |
10.3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与机制的讨论 |
10.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与利用差异的讨论 |
10.5 结论和政策建议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附录1 样本县(区)基本情况 |
附录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附录3 样本县(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政策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理论分析 |
2.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老年人口 |
2.1.3 健康管理 |
2.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健康管理理论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机制设计理论 |
2.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
2.3.1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内在需要 |
2.3.2 健康管理模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
2.3.3 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要求 |
2.3.4 健康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方向 |
第三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发展状况 |
3.1 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历史沿革 |
3.1.1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阶段 |
3.1.2 公共卫生体系快速发展阶段 |
3.1.3 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政策全面融入阶段 |
3.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结构与实施现状 |
3.2.1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
3.2.2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 |
3.2.3 基于医联体的分级诊疗管理 |
3.2.4 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
3.2.5 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管理 |
3.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1 老年人口健康需求迫切 |
3.3.2 人口健康管理理念滞后 |
3.3.3 人口健康管理流程碎片化 |
3.3.4 人口健康管理手段单一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实证研究 |
4.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基线调查 |
4.1.1 社区老年人口问卷及调查设计 |
4.1.2 社区老年人口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3 基于SEM模型的社区老年人口健康因子分析 |
4.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实地访谈案例分析 |
4.2.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需求 |
4.2.2 社区家庭医生健康管理供给 |
4.2.3 社区人口健康管理供需匹配 |
4.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效果评价 |
4.3.1 基础设备与专业医护人员紧缺 |
4.3.2 老年人口健康宣传教育不到位 |
4.3.3 老年人口慢性病管理率不达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国家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典型国家主要做法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加拿大 |
5.2 典型国家经验 |
5.2.1 强调政府宏观指导作用 |
5.2.2 注重健康服务资源整合 |
5.2.3 借助健康管理技术嵌入 |
5.3 对我国的启示 |
5.3.1 构建政府主导型健康管理体系 |
5.3.2 发展医养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
5.3.3 逐步覆盖智能化健康管理手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优化 |
6.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优化思路 |
6.1.1 培育大众健康文化是基础 |
6.1.2 促进服务体系融合是保证 |
6.1.3 推动工作精准落实是关键 |
6.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体系构建 |
6.2.1 构建原则 |
6.2.2 要素分析 |
6.2.3 逻辑结构与功能 |
6.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实施路径 |
6.3.1 确立健康社区为政府人口健康管理抓手 |
6.3.2 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提升健康社区氛围 |
6.3.3 联合社会力量打造社区人口健康服务平台 |
6.3.4 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 |
6.3.5 夯实家庭医生签约落实初级首诊分级诊疗 |
6.3.6 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监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实施的建议 |
7.1 将健康社区项目纳入政府规划 |
7.1.1 规划目标设计 |
7.1.2 规划内容安排 |
7.1.3 规划执行评估 |
7.2 加大社区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 |
7.2.1 设立健康教育专项基金 |
7.2.2 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
7.2.3 整合健康教育平台资源 |
7.3 加强社区人口健康管理服务监管 |
7.3.1 明确供给主体权力与职责定位 |
7.3.2 建立服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机制 |
7.3.3 发挥医保制度的制约监督功能 |
7.4 强化家庭医生制度基础 |
7.4.1 加大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
7.4.2 增加家庭医生服务范围 |
7.4.3 提升家庭医生激励水平 |
7.4.4 构建家庭医生信任关系 |
7.5 推进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
7.5.1 加快新兴科技产品研发 |
7.5.2 推动智能居家装备普及 |
7.5.3 促进健康管理智慧化发展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沈阳市H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访谈法 |
1.4.3 文献研究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制度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2.3 相关制度依据 |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研究对象概况 |
3.2 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及分析 |
3.3 沈阳市H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4 沈阳市H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情况 |
4.1 英国社区卫生服务情况 |
4.2 美国社区卫生服务情况 |
4.3 古巴社区卫生服务情况 |
4.4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情况的总结与启示 |
5 改善沈阳市H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对于医疗服务人员配备的改革方案 |
5.2 设施设备配备的改进对策 |
5.3 药学服务的改善措施 |
5.4 签约医生(家庭医生)服务的完善对策 |
5.5 改善转诊服务现状的对策建议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的评价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综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两阶段灰色聚类模型的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概念 |
1.1.2 社区卫生服务兴起与发展 |
1.1.3 国外发展现状 |
1.1.4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
1.1.5 健康管理背景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
1.2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2.1 研究的必要性 |
1.2.2 研究的可行性 |
1.3 研究目的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 Space文献计量学分析 |
2.1 Cite Space方法简介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文献计量学分析 |
2.2.3 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知识图谱 |
2.3 结果 |
2.3.1 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
2.3.2 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 Space Ⅲ软件 |
2.4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两阶段灰色聚类模型的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评价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3.1 抽样方法 |
3.3.2 资料来源 |
3.3.3 评估指标体系 |
3.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4 结论与建议 |
第四章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及结构方程模型在居民满意度评估中的应用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目的 |
4.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3.1 抽样方法 |
4.3.2 调查对象 |
4.3.3 样本量计算 |
4.3.4 调查内容 |
4.3.5 主要测量指标及定义 |
4.3.6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4.3.7 质量控制 |
4.4 结果 |
4.4.1 抽样人群基本人口学特征 |
4.4.2 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
4.4.3 居民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 |
4.5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5.1 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知识图谱 |
5.2 基于两阶段灰色决策模型的社区卫生服务评价 |
5.3 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及社区居民满意度 |
第六章 局限性 |
第七章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能力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带来医疗服务供给压力 |
1.1.2 居家养老服务缺少社区卫生服务力量 |
1.1.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度日益提升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典型调查法 |
1.4.2 个案访谈法 |
1.4.3 关键绩效指标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
2.1.2 关于医疗资源供需的研究 |
2.1.3 关于社卫参与优势的研究 |
2.1.4 关于建立考评指标的研究 |
2.1.5 关于卫生服务现状的研究 |
2.1.6 关于国外先进经验的研究 |
2.1.7 关于提升参与能力的研究 |
2.1.8 研究述评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社区及社区卫生服务 |
2.2.2 居家养老服务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2.3.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3.3“服务链”理论 |
第三章 社区卫生服务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评价 |
3.1 框架建立的理论基础 |
3.1.1 理论基础 |
3.1.2 基本原则 |
3.2 构建方法及步骤 |
3.2.1 构建方法:关键绩效指标法 |
3.2.2 构建步骤 |
3.3 分析框架指标体系构建 |
3.3.1 指标设定 |
3.3.2 权重设定:层次分析法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指标数据分析 |
3.4.2 构建指标的意义 |
3.4.3 指标的代表性 |
3.4.4 构建指标的原则: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
3.4.5 本次指标构建的局限性 |
第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
4.1 社区卫生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分析 |
4.1.1 目标值的设定 |
4.1.2 研究对象 |
4.1.3 结果分析 |
4.2 社区医护人员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意愿分析 |
4.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2.2 结果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能力的对策 |
5.1 以防治慢性病为核心拓展长处方试点 |
5.2 以双向转诊为支撑通畅信息供全药物 |
5.3 以中医服务为发展点增加针对性服务 |
5.4 以“研究护士”为助攻优化家庭医生团队 |
5.5 加大基层机构财政支持提供物质保障 |
5.6 改革医护人员工资机制完善分配政策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发展研究 ——以永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永安市社区老年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
3.2 永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
4 讨论 |
4.1 优势分析 |
4.2 劣势分析 |
4.3 机会分析 |
4.4 威胁分析 |
5 建议 |
5.1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加强监督 |
5.2 加强社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
5.3 加强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能力建设 |
5.4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
5.5 完善医保 |
5.6 加快信息化建设 |
5.7 加大宣传力度 |
6 结论 |
7 创新与不足 |
7.1 创新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特征研究 ——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作者在课题研究中所做工作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社区养老 |
2.1.3 社区养老设施 |
2.2 相关理论 |
2.2.1 供需理论 |
2.2.2 年龄分层理论 |
2.2.3 ERG理论 |
2.2.4 福利多元化理论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需求调研 |
3.1 基于普遍性的需求调研 |
3.1.1 调研设计 |
3.1.2 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
3.1.3 普遍性需求调研数据分析 |
3.2 基于老年人个体特征服务需求调研 |
3.2.1 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
3.2.2 医疗护理服务类需求分析 |
3.2.3 生活服务类需求分析 |
3.2.4 文化活动类需求分析 |
3.2.5 信息服务类需求分析 |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案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现状调研 |
4.1 调研基本情况 |
4.2 调研数据分析 |
4.2.1 浙江省杭州市调研数据与分析 |
4.2.2 安徽省合肥市调研数据与分析 |
4.2.3 江苏省苏州市调研数据与分析 |
4.2.4 上海市调研数据与分析 |
4.3 案例社区调研结论 |
第五章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分析 |
5.1 需求特征 |
5.1.1 普遍性需求特征 |
5.1.2 个性化需求特征 |
5.1.3 设施需求强度分析 |
5.2 供给特征 |
5.2.1 设施配建层面 |
5.2.2 设施结构类型 |
5.2.3 设施规模 |
5.2.4 设施空间布局 |
5.2.5 供给特征总结 |
5.3 社区养老设施供需关系总结 |
5.4 社区养老设施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
5.5 应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矛盾的建议 |
5.5.1 建构完整的社区养老服务配建体系 |
5.5.2 供给结构调整 |
5.5.3 根据需求强度进行养老资源配置 |
5.5.4 根据需求特征精细化养老服务配置 |
5.5.5 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简述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9)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3.1 国外研究回顾 |
1.3.2 国内文献回顾 |
1.3.3 研究评述 |
1.4 概念界定 |
1.4.1 分级诊疗 |
1.4.2 社区首诊 |
1.4.3 全科医生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状况 |
2.1 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概况 |
2.1.1 服务内容与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
2.1.2 卫生信息化初步建立 |
2.1.3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
2.1.4 财务管理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2.2 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首诊实施存在的问题 |
2.2.1 就诊下沉效果不明显 |
2.2.2 社区医务人员缺乏主动性 |
2.2.3 社区首诊的开展过于依赖行政命令 |
第3章 社区首诊政策执行缺乏操作性 |
3.1 社区首诊政策落实缺乏参考依据 |
3.1.1 首诊标准界定不明确 |
3.1.2 罔顾服务质量与“签而不约” |
3.2 医疗保险制度支持乏力 |
3.2.1 经济杠杆失效下需方引导弱化 |
3.2.2 激励和约束低效与供方能动不足 |
3.3 双向转诊制度联动不畅 |
3.3.1 “吝惜”的专家号源 |
3.3.2 形同虚设的“下转”安排 |
第4章 社区医疗机构能力与动力的双重掣肘 |
4.1 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薄弱 |
4.1.1 社区医疗设备落后,用药受限 |
4.1.2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发展受阻 |
4.1.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络平台不健全 |
4.1.4 社区医生数量匮乏,质量有待提高 |
4.2 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动力欠缺 |
4.2.1 “靠感情”维系导致社区医疗机构动力不足 |
4.2.2 社区医生激励动因贫乏 |
4.2.3 社区医生队伍稳定性差 |
4.2.4 “职业倦怠”形成的消极态势 |
第5章 社区首诊制度优化与实施路径 |
5.1 有的放矢:针对存疑制度设计的重塑 |
5.1.1 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5.1.2 明确首诊实施细则 |
5.1.3 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
5.2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服务能力 |
5.2.1 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机制 |
5.2.2 巩固社区医务人员的保障机制 |
5.3 宣传与引导:增强社区首诊制的社会认可度 |
5.3.1 引导居民就医观念的转变 |
5.3.2 拓宽宣传渠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附件 |
(10)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研究意义 |
1.2.2 现实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数据来源 |
1.3.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依据及水平 |
2.1.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的具体方法 |
2.1.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的主体 |
2.1.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运行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筹资来源 |
2.2.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的依据及方式 |
2.2.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的主体 |
2.2.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改革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3.1.2 卫生财政支出 |
3.2 理论基础 |
3.2.1 公益性理论 |
3.2.2 公共产品理论 |
3.2.3 财政分权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及特征归纳 |
4.1 各发达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概况 |
4.2 各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及公益性运行的共同特征 |
4.2.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产品是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特征 |
4.2.2 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的互补与共存 |
4.2.3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具有明确的职权划分 |
4.2.4 服务项目和人口数量作为财政投入的主要依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X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现状及分析 |
5.1 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投入现状 |
5.1.1 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政投入与机构运行现状 |
5.1.2 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个人付费概况 |
5.2 上海市X区城市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投入机制分析 |
5.2.1 上海市X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
5.2.2 上海市X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政投入水平 |
5.2.3 上海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收支现状 |
5.2.4 上海市X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支依据分析 |
5.3 X区标化工作量的实施现状 |
5.3.1 标化工作量的实施背景 |
5.3.2 X区标化工作量指标体系 |
5.3.3 X区标化工作量的统计与预算核定 |
5.3.4 X区标化工作量的实施评价 |
5.4 上海市X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投入机制现存的问题 |
5.4.1 与发达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特征的比较 |
5.4.2 X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投入机制现存的问题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进一步降低居民的承付比例,取消―封顶线‖ |
6.2.2 保障充足的财政投入,引导―公益性‖工作动机 |
6.2.3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实现―分级诊疗‖ |
6.2.4 重视市场机制,公众与患者参与监督机构的运行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之主要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研究[D]. 朱盼盼.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姚建森. 山东大学, 2020(02)
- [3]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研究[D]. 马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4]沈阳市H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栾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两阶段灰色聚类模型的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评价研究[D]. 刘翔翔. 武汉大学, 2019(03)
- [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能力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杜凝. 西北大学, 2019(01)
- [7]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发展研究 ——以永安市为例[D]. 张小燕.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特征研究 ——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D]. 马宝见.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9]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D]. 张伊格.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10]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为例[D]. 谷书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