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论文文献综述)
崔智楠[1](2021)在《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施全面国防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力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我国国防面临的环境将更加复杂。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为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开展的国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整体把握教育现状、探求原因、寻求对策,是实施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举措和依托,也是积极应对各种安全隐患挑战,提升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的迫切要求。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发展,已经逐渐走上了体系化、正规化的道路。当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育管理工作持续推进,逐渐形成了以军事理论教学、军事训练教学和经常性国防教育为主的教学体系,国防教育成效得到提升。然而,由于普通高校对国防教育重视程度参差不齐,相关教育制度在落实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等原因,国防教育仍存在诸如教育管理工作不够细致、教育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发挥好国防教育的教育属性。首先,完善和落实国防教育制度体系。推进教材建设、建立军事教官培养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障规范,形成“依法施教、依法施训、依法落实”的新格局为国防教育的实施做好顶层设计。其次,构建和完善国防教育管理机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明晰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规范国防教学机构隶属关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把国防教育作为普通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创新国防教育内容和形式。通过加强军事理论课建设、严格军事训练管理、完善国防技能考核体系,大力挖掘国防教育功能,激发大学生对国防教育课程的兴趣,发挥国防教育的国防教育属性和综合育人功能。
林高松[2](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吴青[3](2020)在《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军队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防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少先队员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潜在的国防后备力量,少先队教育中内含着国防教育的内容。少先队国防教育是以活动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特殊性教育方式,国防教育效果表现为学生的主观国防意识建立、客观国防技能的实践结果、现实外显的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变化。军队拥有极其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优势。将军队资源有效利用到少先队活动中,以增强少先队国防教育的效果,这是少先队教育实践的需要。少先队国防教育的内容,可以围绕军队资源来进行设定。军队可公开的国防教育资源丰富,可以划分为精神类资源、物质类资源、行为类资源、制度类资源等四类。国家政策为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提供了保证,少先队文件也要求密切部队关系加强少先队国防教育。调查表明,目前少先队进行国防教育时,主要是通过“军事日”活动、军训活动、国防教育主题讲座等方式,接触并利用军队资源。通过“军事日”体验活动直观感受军队国防精神;在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的训练中,利用军队的人力与条件,让少先队员体验军队生活;通过军队人员进行的国防教育主题宣讲,激发少先队员的国防意识与爱国热情。从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保障条件来看,在活动经费、师资、设施与教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有效保障。通过利用军队资源来开展少先队国防教育,震撼了少先队员的心灵,磨炼了少先队员的意志,普及了国防教育知识,增强了国防教育的效果。但是,少先队开展国防教育中,在利用军队资源时,也存在着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沟通联系渠道多样,资源统筹不规范;“军营日”活动日程紧凑,安排不够合理;教育讲解过于专业化,针对性不强;军事实践场地重功能化,氛围营造有欠缺;校内课程空洞,鲜活性真实感需加强。究其原因,主要少先队、军队、教育行政部门等教育活动相关各方沟通协调不够顺畅;国防教育专业师资紧缺,少先队辅导员系统培训不够,校外军事辅导员利用不够;国防教育环境创设不够;“军”“少”双方对于国防教育认同有落差。针对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少先队国防教育有关方面,有必要采取措施,以提高利用军队资源的效果。这些措施,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的少先队国防教育组织领导体系,综合施策,打通少先队国防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抓紧落实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全面促进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均衡化发展,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突出师资队伍建设,以军事院校、军队英模、人民武装部为依托,选配优秀校外军事辅导员,扎实校内辅导员国防教育专业素养,将榜样的“真实感”送入校园,夯实人才力量支撑;科学统筹国防教育环境资源,使军队营房、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学校等三类环境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系统培塑少先队员国防精神、国防技能、国防知识,系统提升教育实效;加大国防教育教材编写力度,“军少”合力编着少先队国防教育教材,强化少先队国防教育系统化建设。
冯瑜[4](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强国须强国防。国防教育作为国防的思想基石,事关国家存亡与民族兴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防教育既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则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学校国防教育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领域集中在高校国防教育问题的探讨,而有关初中国防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对偏少。目前已有的关于初中国防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学校整体国防教育环境改善方面的探讨,相对忽视了学科课堂作为实施学校国防教育的最基础、最重要、最关键的作用。因此,本文将研究视野转向初级中学学科课堂中如何有效实施国防教育的探讨,并将拟解决的问题聚焦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现实难点及其突破。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核心概念及其价值取向。该部分对本文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定义和解读,并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二部分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论文依据国防教育理念与内容,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五个教学活动构成要素,设计针对初中学生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调查问卷,并对重庆市、广东省、云南省、江西省等地区的三所初级中学的432名初中生、61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展开调研。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存在的若干关键问题,并剖析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是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归因,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有效条件,提出了包含社会、学校、教师三方面因素的条件保障。第四部分则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现实问题与难点,结合初中学生对国防教育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明确目标原则、优化内容、改进方法、完善评价四个方面提出若干实践对策。
李凤香[5](2019)在《国门学校国防教育实施管理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以广西D市D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这是党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目前,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因此,开展国防教育,是抵御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和武装侵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国防教育旨在增加国防知识、培育国防思想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能力、提升国防素质,促使人们产生自觉国防行为,保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国门学校地处我国的边境地区,必须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对中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国防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边境地区政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国防教育开展过程中取得一定成就,有效推动了我国的国防建设。然而政府推动国防教育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到国防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全民化国防教育的实现。因此,本研究从边境地区政府国防教育的发展情况入手,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本研究课题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分别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国内外课题研究动态、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还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分别介绍国门学校、国防教育和政府作用这三个概念,还有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政府职能理论、党和政府的国防教育思想。第三部分是国门学校国防教育实施管理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现状分析。边境地区政府在贯彻执行国防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国防教育保障机制、国防教育监督和管理以及经济投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四部分主要是地方政府在国门学校国防教育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国防教育组织机构不完善、机制和制度不足、对国防教育的监督和评价不力、资源投入不足、国防教育宣传薄弱等问题。第五部分是完善地方政府在国防教育实施管理中的建议,本研究认为地方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和制度,强化政府的监督和宣传,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杨昌斌[6](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李威[7](2018)在《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进行的理论武装与思想引导工作,是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既要坚持政治工作根本原则和制度,又要积极推进政治工作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提高政治工作信息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习主席的重要论述,为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论文坚持以习主席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从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等方面对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一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推进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有利于确保这支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确保这支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确保这支部队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二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析。论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归纳,对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原则与方法”、“载体与运用”等基本理论予以阐述分析,对教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作了分析概括。三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阐述了调查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内容结构和质量分析,对5个战区部分预备役部队中的2类人员进行问卷和实地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进程和预备役部队所处的时代环境,从环境、组织、技术、法规等方面阐述了面临的机遇,从长期和平环境、西化分化战略、市场经济体制、预备役官兵成分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五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理念创新。以思维理念创新打开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要着眼信息网络深度发展,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要着眼职能使命变化拓展,牢固树立强军致胜理念;要着眼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实际,牢固树立大政工理念。六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模式和指导方式创新。以运行机制创新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依法施教,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依法开展、高效运行;严密组织实施,抓好教育落实,增强教育的组织力和领导力;坚持基本制度,完善教育机制,规范教育秩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七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创新。以方法手段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效益。要“把握人员集中时机,发挥军营文化熏陶作用”和“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实现群众性自我教育”两种隐性教育方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要“发挥物质精神体制优势,实现部队家庭社会共育”“注重增强课堂互动,改进灌输教育方式”和“把握时机主动作为,做好随机教育启发”三种显性教育方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正面灌输中接受教育;要“汲取社会媒体资源,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发挥军地网络优势,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和“做好典型挖掘工作,发挥激励警示作用”三种显隐结合教育方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情感交融中接受教育。
雷小华[8](2018)在《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开展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及时掌握东盟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一般动态和基本特征,从而为国家推进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积极有效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主要是以海洋权益和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南海周边国家(其中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4个国家)为重点分析对象,在具体分析其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以及各国海洋执法力量与体制的基础上,总结出各国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一般规律与执法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海洋权益和相关概念的理论内涵和界定。重点分析海洋权益、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界定及联系与区别。指出海洋权益是国家管辖海域内,或者其他国家管辖海域内,但依据国际法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海权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力量基础,海洋战略是维护海洋权益的谋略。海权建设和海洋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和实现海洋权益。海洋权益的维护依赖于海洋战略的成功实施。二是具体分析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维护。重点分析南海周边国家(其中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4个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具体分析其海洋权益维护的目标、目的、策略、主要行动与举措等等,探索找出南海周边各国海洋权益维护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其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从而为我国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针对特定的国家制定特殊性对策,实施“一国一策”等。三是具体分析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执法体制。重点研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海洋执法力量与执法部门间的关系与协调等内容,同时分析其优缺点并总结其各自特征。四是对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尽管国家国情不同,其海洋权益维护也各具特色,但他们也确实存在某些共同点和规律性,包括各国海洋战略目标各有侧重、目的不谋而合、手段与策略大致相似,各国都非常重视海洋执法,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但各国法律法规仍需完善,执法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执法水平与能力亟须提升。
杜刚[9](2018)在《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并没有进入人们所奢望的太平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安全问题不仅没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又犹如捅破了马蜂窝一样接踵而至。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者又相互叠加、相互转化。大国之间关系既有合作也摩擦不断。亚洲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的中心,地区热点问题难以解决,国际社会并不太平。这是中国崛起进程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安全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安全问题。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走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实现和平崛起构成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保障这些战略目标顺利地实现、如何保障国家安全、如何保障在实现战略目标进程中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国家安全这都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首先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崛起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反过来有利于促进国家崛起。提出国家要实现崛起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的假设,创新提出了“国家安全保障力”概念。着重分析了中国在和平崛起进程中所面临的内外几个主要安全问题,重点探讨了和平崛起进程中安全的挑战及其根源。提出“人”是实现国家安全之根本的思想,为此设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路径选择。在章节设置上,第一章是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的理论分析,从理论视角分析国家崛起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提出问题,分析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国家安全所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第三章分析了和平崛起进程中由安全问题引起的挑战及其根源。第四章解决问题,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保障国家安全的路径选择,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措施。通过论证分析,总结论就是国家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国家安全,国家崛起既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途径,也是国家实现安全的最终目的。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国际社会上只要有阶级差别得存在、地区发展差别存在、意识形态差别存在,共同安全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如果没有形成,国际社会就会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维护和实现国家安全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中国在实现崛起进程中既需要团结广大热爱和平的国家,实现合作安全;也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建设维度来考虑维护国家安全。
卜婷[10](2016)在《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教育的演进特点研究》文中认为建国近70年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不断探索和改革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国防教育作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法制化建设之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客观上对国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寄予了新期望。因此,本文试图梳理和归纳我国国防教育的演进特点,总结出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启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国防教育深入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选取、比较、分析相关历史史实和数据,以国防教育重要发展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最具鲜明性的教育活动、最具标志性的改革成果为例,归纳和印证了建国以来国防教育四个方面的演进特点。即以抗美援朝时期的爱国拥军运动和几次自卫反击战中的国防教育为例,辨析了国防教育演进中“坚持首要服务国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一重要特点;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战备教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海防空防教育为例,辨析了“依据安全观和国防建设需求、动态调整国防教育策略”的重要特点;比较分析大办民兵师为指导思想的国防教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教育,得出了国防教育是“从单纯性的专业军事训练过渡到普及性的全民国防素质教育”的演进特点;最后,以宣传第一部兵役法为中心的国防教育和改革开放以来国防教育的法制化建设,辨析了国防教育“由兵役法保障贯彻实施步入全面法制化建设轨道”的演进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重要的历史启示,并在结论处对各章的启示部分做出了总结和凝练。通过对我国国防教育演进特点的例证,提出了新的时代征程中促进国防教育功能更好的发挥,需要从大力培育主流价值观念,营造投身国防的浓厚社会氛围、明确国防教育育人目标,提高国防教育育人效果、关注安全威胁的新态势和新动向,打牢全民的国防心理基石、加强国防教育的法制建设和体制建设,完善国防教育体系和基层实施主体等几个方面入手,并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创新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国防教育必然会在常态化、制度化的建设之路上渐趋完善。
二、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
2.1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相关概念 |
2.1.1 国防教育 |
2.1.2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 |
2.1.3 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 |
2.2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战争的相关理论 |
2.2.2 毛泽东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相关理论 |
2.2.3 习近平关于国防教育的相关论述 |
2.3 加强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2.3.1 加强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
2.3.2 加强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迫切性 |
第三章 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成效及问题 |
3.1 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成效 |
3.1.1 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有序性进行 |
3.1.2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断丰富 |
3.2 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国防教育相关制度落实有待进一步深入 |
3.2.2 国防教育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细化 |
3.2.3 国防教育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四章 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提升对策 |
4.1 完善和落实国防教育制度体系 |
4.1.1 推进相关教材建设 |
4.1.2 建立军事教官培养体系和考核体系 |
4.1.3 落实国防教育相关制度规范 |
4.2 构建和完善国防教育管理机制 |
4.2.1 强化国防教育的课程定位 |
4.2.2 规范国防教学机构隶属关系 |
4.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4.3 创新国防教育内容和形式 |
4.3.1 加强军事理论课建设 |
4.3.2 严格军事训练管理 |
4.3.3 完善大学生国防技能考核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
一、相关概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
一、经济实力 |
二、法治环境 |
三、军事改革 |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
一、国家统一困境 |
二、周边事态纷争 |
三、西方大国遏制 |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
一、尊重军人共识 |
二、优待军人传统 |
三、军人权益维护 |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军队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少先队教育内含着国防教育的需要 |
2.军队资源在开展国防教育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
3.当前少先队利用军队资源开展国防教育的研究匮乏 |
(二)研究意义 |
1.有助于丰富少先队军事实践的国防教育理论 |
2.有助于改善少先队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 |
3.有助于少先队员形成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全面健康成长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关于国防教育资源的研究 |
2.国外关于少年儿童国防教育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1.少先队 |
2.国防教育 |
3.教育资源 |
4.少先队国防教育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认识性前提探讨 |
(一)少先队国防教育内容设定围绕军队资源 |
(二)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利用的军队资源类型 |
1.军队的精神类资源 |
2.军队的物质类资源 |
3.军队的行为类资源 |
4.军队的制度类资源 |
(三)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必要性 |
1.军队深厚的军事文化底蕴是少先队国防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 |
2.利用军队资源是强化少先队国防教育的必要手段 |
(四)政策法规保证了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可能性 |
1.国家政策为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提供了保证 |
2.少先队文件要求密切部队关系加强少先队国防教育 |
二、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现状 |
(一)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组织计划情况 |
(二)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具体活动状况 |
1.“军事日”活动全面接触军队资源 |
2.军训活动以基地训练为主以学校训练为辅 |
3.国防教育主题讲座 |
(三)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方法措施状况 |
1.“军事日”体验活动直观感受军队国防精神 |
2.国防教育训练基地以训为方法 |
3.国防教育主题宣讲有良好的教育氛围 |
(四)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保障条件状况 |
1.经费保障状况 |
2.师资保障状况 |
3.设施保障状况 |
4.教材保障状况 |
(五)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教育效果状况 |
1.“真正的军营”触及心灵的震撼 |
2.军训促使少先队员集体的奋发与意志的磨炼 |
3.国防教育主题讲座侧重知识普及 |
三、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
(一)沟通联系渠道多样,资源统筹不规范 |
1.资源统筹不规范 |
2.沟通渠道多样化 |
(二)“军事日”活动日程紧凑,安排不够合理 |
1.活动日程安排紧凑 |
2.活动安排互动不够 |
(三)教育讲解过于专业化,针对性不强 |
1.专业化讲解超出少先队员理解能力 |
2.讲解针对性不强影响少先队员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 |
(四)军事实践场地重功能化,氛围营造有欠缺 |
1.国防教育训练基地欠缺历史积淀 |
2.学校训练场地缺少氛围营造 |
(五)校内课程空洞,鲜活性真实感需加强 |
1.“真实感”的重要与英雄人物群体到身边的不现实 |
2.少先队主题宣讲聚焦国防教育不够 |
四、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利用军队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育活动相关各方沟通协调不够顺畅 |
1.地方教育部门统筹计划组织难落实 |
2.活动中沟通反馈不及时 |
(二)国防教育师资建设有短板 |
1.国防教育专业师资紧缺 |
2.少先队辅导员系统培训不够 |
3.校外军事辅导员利用不够 |
(三)国防教育环境创设不够 |
1.军队聚焦主责主业,很难安排少先队体验完整军事生活 |
2.以模仿为主的国防教育训练基地训练有形无神。 |
3.学校忽视国防教育环境对少先队员的影响力 |
(四)“军”“少”双方对于国防教育认同有落差 |
1.少数辅导员国防意识不强 |
2.军事与孩子的安全考虑导致军队谨慎开展活动 |
(五)国防教育教材资源整合不够 |
1.少先队缺少国防教育课程教材,知识掌握不系统 |
2.忽视借鉴军队国防教育教材 |
五、少先队国防教育有效利用军队资源的建议 |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
1.建立统一领导体系 |
2.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
3.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
4.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
(二)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力量支撑 |
1.协调武装部帮助少先队员寻找优秀校外军事辅导员 |
2.以军事院校为依托系统培训少先队辅导员国防知识 |
3.统筹军事专家、英模资源 |
(三)科学统筹国防教育环境资源,系统提升教育实效 |
1.以军队资源形塑少先队国防教育精神 |
2.以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培训少先队员国防技能 |
3.以校园环境创设引导少先队自我探究国防知识 |
(四)加大国防教育教材编写力度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核心概念及价值取向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核心概念 |
(一)国防教育 |
(二)学校国防教育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国防教育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价值取向 |
(一)培根铸魂 |
(二)磨练意志 |
(三)提素质强本领 |
(四)育道德养情操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的目的与问卷设计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与实施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学生及教师对开展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部分内容缺失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途径方法单一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环境状况不佳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国内和平安定环境淡化学校国防教育意识 |
(二)素质教育认识偏差致使弱化课堂国防教育 |
(三)学界研究局限影响国防教育资源融入教学 |
(四)保障机制缺位导致教师实施国防教育受阻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条件保障 |
一、更新观念认识,推动学校国防教育 |
(一)强化国防教育行政管理观念,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
(二)提升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地位,保障国防教学落实 |
(三)推动校际国防教育交流合作,优化各校资源配置 |
二、课堂内外协同合力,立体化开展学校国防教育 |
(一)国防教育备教案、进课堂、入头脑 |
(二)国防教育渗透校园文化 |
(三)国防教育迈向社会实践 |
(四)国防教育联动家、校、军三位一体 |
三、注重教师国防教育能力培养,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学科教研 |
(一)强化教师国防教育培训,提升教师自身国防素养 |
(二)建立国防教育校园内外互动交流机制,增强教师国防教育能力 |
(三)推进国防教育综合学科教研常态化,研发国防教育校本教材 |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完善策略 |
一、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
(一)全面贯彻国防教育大纲精神,厘清初中国防教育总体目标 |
(二)依托学情精设教案,细化国防教育融入教学目标 |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落实国防教育实施四项原则 |
二、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内容 |
(一)深入发掘教材本身蕴含的国防教育内容 |
(二)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拓展国防教育新资源 |
(三)把握课程特点提高国防教育内容针对性 |
三、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方法 |
(一)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创设生动立体国防教育情境 |
(二)结合时政深入挖掘国防问题,师生课堂探究共研国防教育 |
(三)灵活运用“一例到底”教学方式,创造性使用国防教育资源 |
(四)开展国防教育项目合作活动,国防实践延伸融入日常生活 |
四、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评价 |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 |
(二)多样化评价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国门学校国防教育实施管理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以广西D市D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国门学校 |
2.1.2 国防教育 |
2.1.3 政府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2.2.2 党和政府国防教育思想 |
第三章 国门学校国防教育实施管理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现状 |
3.1 贯彻执行国家相关国防教育法律与制度 |
3.1.1 严格执行有关国防教育的法律法规 |
3.1.2 建立保障国防教育实施的制度 |
3.2 对国防教育工作实施管理 |
3.2.1 对国防教育的监督和管理 |
3.2.2 资源与资金投入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在国门学校国防教育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地方政府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1 实施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不完善 |
4.1.2 保障国防教育开展的机制不足 |
4.1.3 对国防教育的监督与评价不力 |
4.2 地方政府在投入与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1 对国防教育的资源投入不足 |
4.2.2 国防教育宣传薄弱 |
第五章 完善地方政府在国防教育实施管理中的建议 |
5.1 完善地方政府管理制度 |
5.1.1 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 |
5.1.2 强化地方政府行政推动,加强专业指导 |
5.1.3 加强资源的整合,加大投入 |
5.2 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督和宣传 |
5.2.1 加强地方政府对国防教育实施的监督和指导 |
5.2.2 完善地方政府对国防教育实施的考核评价体系 |
5.2.3 加强地方政府对国防教育的宣传引导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6)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 国内双拥研究 |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主要创新点 |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
3. 双拥思想萌芽 |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7)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确保预备役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必然要求 |
1.1.2 确保预备役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现实要求 |
1.1.3 确保预备役部队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的内在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 |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
2.1.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 |
2.1.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 |
2.1.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2.1.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
2.1.5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
2.2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本体理论 |
2.2.1 现象与本质 |
2.2.2 主体与客体 |
2.2.3 原则与方法 |
2.2.4 载体与运用 |
2.3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2.3.1 教育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
2.3.2 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
2.3.3 传播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三章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质量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 |
3.1.2 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结构 |
3.1.3 调查问卷的质量分析 |
3.2 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
3.2.1 现役军官具备较强的理论授课能力 |
3.2.2 预备役官兵参加理论授课态度积极 |
3.2.3 普遍使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育授课 |
3.2.4 相关指示决定和条令条例得到落实 |
3.3 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1 教育计划难制定 |
3.3.2 教育时间难保证 |
3.3.3 教育内容难整合 |
3.3.4 教育环境难构建 |
3.3.5 教育效果难体现 |
3.3.6 教育对象难掌控 |
3.3.7 方法手段难创新 |
3.3.8 预干能力难胜任 |
第四章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1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
4.1.1 政治生态重塑为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4.1.2 组织形态变革为创新构建了科学的领导组织 |
4.1.3 信息技术应用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平台 |
4.1.4 法规制度完善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
4.2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
4.2.1 长期和平环境带来严峻挑战 |
4.2.2 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
4.2.3 官兵成分结构带来严峻挑战 |
4.2.4 意识形态斗争带来严峻挑战 |
4.2.5 网络技术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
第五章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理念创新 |
5.1 着眼信息网络深度发展,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 |
5.1.1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用户意识 |
5.1.2 抓好分析预测,强化数据意识 |
5.1.3 实现技术共享,强化平台意识 |
5.1.4 注重资源整合,强化效率意识 |
5.2 着眼职能使命变化拓展,牢固树立强军胜战理念 |
5.2.1 深化党管武装教育,强化政治意识 |
5.2.2 深化国家安全教育,强化职能意识 |
5.2.3 深化国防法治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
5.2.4 深化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强化备战意识 |
5.3 着眼增强教育时代性感召力,牢固树立大政工理念 |
5.3.1 军地党委统领,强化大局意识 |
5.3.2 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协同意识 |
5.3.3 践行群众路线,强化群众意识 |
5.3.4 增强业务能力,强化本领意识 |
第六章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模式和指导方式创新 |
6.1 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依法施教 |
6.1.1 遵循“双重领导”的客观规律 |
6.1.2 遵循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客观规律 |
6.1.3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6.2 严密组织实施,抓好教育落实 |
6.2.1 抓好与“教”有关的工作 |
6.2.2 抓好与“学”有关的工作 |
6.2.3 抓好与“做”有关的工作 |
6.3 坚持基本制度,完善教育机制 |
6.3.1 计划制度 |
6.3.2 准备会制度 |
6.3.3 教育骨干培训制度 |
6.3.4 宣传日制度 |
6.3.5 检查考评制度 |
第七章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创新 |
7.1 完善两种“隐性”教育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
7.1.1 把握人员集中时机,发挥军营文化熏陶作用 |
7.1.2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实现群众性自我教育 |
7.2 改进三种“显性”教育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正面灌输中接受教育 |
7.2.1 发挥物质精神体制优势,实现部队家庭社会共育 |
7.2.2 注重增强课堂互动,改进灌输教育方式 |
7.2.3 把握时机主动作为,做好随机教育启发 |
7.3 健全三种“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教育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情感交融中接受教育 |
7.3.1 汲取社会媒体资源,做好新闻舆论引导 |
7.3.2 发挥军地网络优势,开展网络互动教学 |
7.3.3 做好典型挖掘工作,发挥激励警示作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一) 预备役战士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现役军官调查问卷 |
(8)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本论文研究的背景、重要意义 |
二、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 基本思路 |
(二) 主要内容 |
(三) 重点难点 |
(四) 主要观点 |
(五) 主要研究方法 |
(六)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海洋权益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一、海洋权益的概念 |
二、海洋权益的基本特征 |
(一) 法律制度之上的确定性 |
(二) 客观存在状态上的稳定性 |
三、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相关概念的关系 |
(一) 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区别 |
(二) 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联系 |
四、海洋执法体制的概念 |
第三章 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
一、越南海洋概况 |
二、越南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
(一) 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维护海洋权益 |
1. 越南海洋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
2. 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维护海洋权益 |
(二) 加强舆论宣传,不断强化海洋权益意识 |
1. 加强舆论宣传,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 |
2. 开展对南海领土主权的常态化宣传 |
(三) 不断扩张海洋国土,不断宣示海洋主权 |
1. 不断攫取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海洋国土 |
2. 在侵占的南海岛礁上进行各种活动以宣示主权 |
3. 通过立法将南海纳入其领海主权 |
(四) 加大国际石油开采合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
1. 利用石油利益使南沙群岛争端国际化 |
2.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
(五) 千方百计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 |
1. 调整海上防卫体制 |
2. 大量采购先进海空武器装备,提升立体作战能力 |
3. 加强金兰湾建设,并向国际开放 |
(六) 频繁开展外交活动,推进南海争端国际化 |
1. 不断深化越美关系,谋求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以应对南海争端 |
2. 继续巩固与俄罗斯的关系,争取俄罗斯对越南南海主张的支持 |
3. 加强与日本在南海争端中的合作,增强日本的介入深度 |
4. 加强与印度的合作,把印度引进南海争端 |
5. 越南试图绑架东盟拉入南海冲突 |
三、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
(一) 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
1. 关于领海基线的立法 |
2.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
3.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
4. 开展南海主权归属越南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研究 |
5. 关于海洋执法管理的法律法规 |
(二) 加强海洋执法体制和执法力量建设 |
1. 越南涉及海洋执法管理的机构 |
2. 越南海洋执法的基本体制 |
3. 越南海洋执法力量 |
(三) 越南海洋执法管理部门的衔接运作机制 |
1. 协调内容 |
2. 协调机制 |
(四) 越南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优缺点及主要问题 |
1.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的优点 |
2.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的主要缺点和问题 |
(五) 对我国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 |
1. 尽快制定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
2. 完善我国的海洋执法合作机制 |
3. 不断改善和增强海洋执法力量 |
4. 通过立法来加强海洋管理 |
5. 加强海洋执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四、中越关系发展趋势及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
(一) 中越关系总体发展走向分析 |
1. 近期走向分析 |
2. 海上合作走向分析 |
(二) 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
1. 越南维护所谓的海洋权益的既定方针、政策不会改变 |
2. 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
五、结语 |
第四章 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
一、海洋战略目标——成为东亚海洋强国 |
二、海洋战略的目的——实现国家海洋利益 |
三、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
(一) 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发展 |
(二) 加快岛礁建设,妄图换取“合法”地位 |
(三) 为争夺南海不懈进行国际努力 |
1. 菲律宾导演“南海仲裁案”闹剧 |
2. 利用舆论宣传,唱衰装“可怜” |
3. 妄图绑架东盟国家施压中国 |
4. 谋求引入域外势力制衡中国 |
(四) 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 |
(五) 加强海洋安全多双边合作 |
1. 菲美海洋安全合作 |
2. 菲印尼海洋安全合作 |
3. 菲马海洋安全合作 |
4. 菲中海洋安全合作 |
5. 菲越日海上合作 |
(六) 借助美国抗衡中国及提升武装实力 |
四、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
(一) 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
1. 《菲律宾宪法》(1987年) |
2. 宏观海洋政策 |
3. 关于领海的立法 |
4.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
5.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
6. 《地方政府法》(1991年) |
7. 《菲律宾渔业法》(1998年) |
8. 打击非法捕捞的法律和政策 |
9. 其他海洋法律 |
10. 其他海洋政策 |
(二) 菲律宾海洋执法的基本体制与执法力量 |
1. 建立海洋管理协调委员会 |
2. 海洋执法管理的部门与职责 |
3.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的衔接运作机制 |
4. 菲律宾海洋执法力量 |
5.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
6.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
7. 对我国加强海洋执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
五、杜特尔特执政后菲律宾外交政策新走向与海洋权益维护 |
(一)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外交政策新走向 |
(二)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美南海合作 |
(三)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中菲南海合作 |
(四)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日南海合作 |
(五)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东盟南海合作 |
六、结语 |
第五章 印度尼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
一、印度尼西亚海洋概况与海洋经济 |
(一) 印度尼西亚海洋概况 |
(二) 快速发展海洋经济 |
二、印尼海洋战略目标 |
三、印尼海洋利益与海洋战略目的 |
四、印尼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
(一) “双轮驱动”之政治、外交手段 |
1. 积极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
2. 主张用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
3. 树立新的安全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
(二) “双轮驱动”之实力手段 |
1. 加强军事现代化,逐步提升其军队作战能力 |
2. 打击非法捕捞,维护海洋权益 |
3.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 |
五、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
(一)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
1. 基本立法 |
2. 宏观政策 |
3. 具体法案 |
4. 地方分权 |
5. 法律与政策执行 |
6. 印尼划定的群岛海道和海洋划界 |
(二)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与执法力量 |
1. 相对集中的管理部门——海洋渔业部 |
2. 海上执法协调机构——海上安全协调委员会 |
3. 执法强力部门——印尼海空军与警察部队 |
4. 其他相关中央执法部门 |
(三)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特征 |
1. 不断提高海军、海警的执法能力 |
2. 组建跨部门的协调机构 |
3. 依托东盟框架,加强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合作 |
4. 加强马六甲海峡的联合巡逻 |
5. 多种方式应对海洋环境污染 |
6. 地方分权 |
(四)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
1.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优势 |
2.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不足 |
六、“全球海上支点”战略背景下印尼海洋权益维护的新挑战及应对 |
(一)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的新挑战 |
1. 海上安全威胁 |
2. 海洋环境保护 |
3. 自然灾害 |
4. 保护国家海洋安全的意愿与能力的脱节带来的挑战 |
5. 强硬保护海洋资源引发地区国家关系紧张带来的挑战 |
6. 武装海盗周期性反弹带来的挑战 |
(二) 印尼为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采取的主要措施 |
1. 佐科政府执政前印尼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的措施 |
2. 佐科政府执政后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采取的措施 |
(三) 印度尼西亚海洋安全管理的展望及评价 |
1. 打击非法捕捞政策会持续,维护海洋权益成效显着 |
2. 军事现代化会逐步提升其作战能力,但不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
3. 继续大国平衡战略,提升防卫安全合作 |
(四) 中国应对:提升两国智慧,积极妥善解决重叠水域纠纷 |
七、结语 |
第六章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
一、马来西亚海洋战略目标与目的 |
(一)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国力增长提供“蓝色动力” |
(二) 构筑海洋安全,为国家保卫提供“蓝色屏障” |
(三) 确保重要航道影响力,为国家影响提供“蓝色话语权” |
二、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
(一) 坚持国防自主,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 |
(二) 积极开展海洋安全合作与寻求大国平衡 |
1. 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区域性的海洋安全合作 |
2. 借助域外势力,寻求大国平衡 |
3. 借助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
三、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
(一)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
1. 关于领海的海洋立法 |
2.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
3.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
4. 马来西亚涉及海洋渔业管理的法律与机构 |
(二)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力量与基本体制 |
1.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力量 |
2.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基本体制 |
3.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部门的衔接运作机制 |
(三)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
1.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优势 |
2.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不足 |
(四) 对我国海洋执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
1. 海洋管理体制向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的方向发展 |
2. 加强海洋管理部门和海洋执法机构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
3. 不断完善有关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规 |
4. 加强海洋渔业和海洋执法的国际合作 |
第七章 文莱、泰国的海洋战略和对海洋权益的维护 |
一、文莱海洋权益维护的目标与目的 |
二、文莱海洋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 |
(一) 关于文莱的领海立法 |
(二) 关于文莱的大陆架的立法 |
(三) 关于文莱与其邻国和相向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
三、泰国海洋战略目标的形成 |
(一) 地缘安全因素 |
(二) 历史文化因素 |
(三) 利益因素 |
(四) 泰国海洋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
四、泰国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
(一) 推动海军现代化,加强海洋管理 |
(二) 深化外部合作,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
第八章 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比较分析 |
一、雄心勃勃的海洋战略目标 |
二、不谋而合—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战略目的 |
(一) 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战略的基本目的 |
1. 印尼希望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 |
2. 马来西亚希望发展海洋经济以促进国力的增长 |
3. 菲律宾希望海洋产业成为为国家发展重点 |
4. 越南希望通过发展海洋经济“靠海致富” |
(二) 维护海上安全与海上主权是海洋战略的主要目的 |
1. 印尼:确保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周边局势安全 |
2. 马来西亚: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战略通道安全 |
3. 菲律宾:维护争议地区海上主权和海上安全 |
4. 新加坡:重视国际安全合作,保护国家独立 |
5. 泰国:努力维护和平的海洋安全环境 |
6. 越南:确保海上主权完整与领土扩张 |
三、手段相似—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策略 |
(一) 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贯彻实施海洋战略 |
(二) 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 |
1. 印尼:加强装备建设,提高海军保卫能力 |
2. 马来西亚:坚持国防自主原则,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 |
3. 菲律宾:不断努力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 |
4. 泰国:努力推动海军现代化 |
5. 越南:千方百计加快海军建设 |
(三) 借助域外大国势力,谋取海上利益的最大化 |
四、加强海洋执法,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 |
(一) 海洋法规逐步制定,但法规体系仍需完善 |
(二) 建立海洋协调机构或者委员会,但执法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
(三) 加强执法力量建设,但执法能力仍有待提高 |
(四) 引进域外大国势力,重视海洋执法国际合作 |
五、结语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外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9)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视角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基本思路 |
七、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崛起与国家安全 |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与国家安全 |
二、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生产力视角分析 |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
第二节 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保障 |
一、国家崛起需要安全保障 |
二、国家安全保障力 |
三、国家崛起与国家安全保障力 |
第三节 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 |
一、国家衰落或崛起与安全之间矛盾的两个案例 |
二、国家崛起与保持安全在矛盾中发展 |
三、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
第二章 和平崛起进程中的国家安全问题 |
第一节 中国崛起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 |
一、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
三、中国崛起引发的安全困境 |
四、国家崛起进程中外部威胁的演变 |
第二节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复杂多变 |
一、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威胁国家安全 |
二、历史问题给国家间安全造成威胁 |
三、陆地争端加剧国家之间的矛盾 |
四、东北亚现实军事威胁依然存在 |
第三节 国家内部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
一、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
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发的社会问题 |
三、文化安全受到威胁 |
四、生态与环境安全受到威胁 |
五、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
第三章 崛起进程中安全问题引起的挑战及其根源 |
第一节 中国崛起打破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平衡 |
一、全球化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冲击 |
二、中国崛起改变了世界力量结构 |
三、国家实力的变化对国民心理造成的影响 |
第二节 崛起引发的内部主要矛盾 |
一、政治安全受到威胁 |
二、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
三、敏感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
四、环境污染威胁国民生存安全 |
五、内部威胁的发展与演变 |
第三节 内外威胁对国家之间安全影响 |
一、内外两种威胁之间的关系 |
二、两种威胁对国家崛起的影响 |
三、两种威胁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
第四节 崛起进程中内外挑战塑造了安全困境 |
一、崛起进程中各类挑战构成安全困境的根源 |
二、传统安全困境与非传统安全困境的叠加 |
三、崛起进程中安全困境的破除 |
第四章 国家崛起进程中安全实现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集聚国家安全保障的强大物质力量 |
一、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
二、实现自主创新提升国家科技实力 |
三、加强军事变革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军事能力 |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
第二节 培育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力量 |
一、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教育工程 |
二、重塑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中注入国家安全的基因 |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认同 |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文化 |
第三节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营造良好地区环境 |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 |
二、“一带一路”沿线安全隐患及对区域安全影响 |
三、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营造良好周边和地区环境 |
第四节 国家安全保障的全球安全治理 |
一、积极参与国际安全治理保障国际安全 |
二、积极合作共建新型大国关系 |
三、国际安全治理几个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 |
四、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后记 |
(10)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教育的演进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国防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坚持首要服务国防的教育理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一、以抗美援朝为中心内容的国防教育为例 |
二、结合边境自卫反击战开展的国防教育为例 |
三、国防教育演进特点辨析 |
四、国防教育演进特点的启示 |
第二章 依据安全观和国防建设需求,动态调整国防教育策略 |
一、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国防教育为例 |
二、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教育为例 |
三、国防教育演进特点辨析 |
四、国防教育演进特点的启示 |
第三章 从单纯性专业军事训练过渡到普及性全民国防素质教育 |
一、以大办民兵师时期的全民备战运动为例 |
二、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教育为例 |
三、国防教育演进特点辨析 |
四、国防教育演进特点的启示 |
第四章 由兵役法保障贯彻实施步入全面法制化建设轨道 |
一、以宣传第一部兵役法为中心内容的国防教育为例 |
二、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教育为例 |
三、国防教育演进特点辨析 |
四、国防教育演进特点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D]. 崔智楠. 河北大学, 2021
- [2]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3]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军队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究[D]. 吴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冯瑜. 西南大学, 2020(01)
- [5]国门学校国防教育实施管理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以广西D市D中学为例[D]. 李凤香. 广西大学, 2019(06)
- [6]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李威.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8]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D]. 雷小华. 厦门大学, 2018(07)
- [9]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 杜刚. 苏州大学, 2018(02)
- [10]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教育的演进特点研究[D]. 卜婷. 南昌航空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