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研究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

论以研究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

一、试论以研究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何琦[1](2021)在《音乐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课程是高校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阵地。以浙江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为例,基于对2019级95名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及教学反馈的结论,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探索音乐院校中研究生通用英语、音乐英语教学、思政教育等三者间融合的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音乐院校深化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通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提供借鉴。

马婷婷[2](2021)在《《大学IR标准指标集》(教学IR)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11月2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杂志社、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承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特色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举行。会议中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等学校体制改革面临的迫切任务。为响应高校体制改革的需要,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用的文本是《大学IR标准指标集》。大学IR(Institutional Research)(制度研究)是指为了改善大学的经营、支援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所进行的收集、分析校内数据、制定改善措施、实行验证措施等广泛的活动。本书由玉川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由关东地区IR研究会的20名成员共同编着而成。本书详细介绍说明了139个大学IR的指标或指标群,通过对教学、财务、研究和经营的相关指标进行解说,并举例介绍了指标的应用和计算方法。本书对日本高校改革各项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译者希望通过对本书的翻译实践,能够对国内的大学各个方面的改革有所借鉴和参考价值。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参考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对等来指导翻译实践的: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同时要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通顺,符合译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读者反应相似。本次翻译实践,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加译、减译、意译、借译等具体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文本的动态对等的最优化。从理论、方法到具体实践,一步步体验翻译的过程,解决遇到的翻译问题。在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文本的作者以及教学IR的内容,文本的特点。在简单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之后,以其相关理论及原则为基准,运用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去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句子、篇章翻译的各种问题,并展开分析。翻译词汇部分非常考察译者的严谨性,要注意查阅好资料,以防出现中日表达不对应的情况。在句子翻译中,要注意句子逻辑关系、前后文的联系,注意中日文句子表达方式的不同。通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体会各种翻译方法在具体的事例中带来的不同翻译结果。用符合译文本身的语法构造,尽最大可能让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达到相似的理解。这对译者来说是翻译中最大的困难,也是最检验译者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的途径。

逄聪[3](2021)在《研究生眼中的师生交往 ——Y大学硕士生与导师交往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承担着为我国的发展不断输送人才的重任,而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在培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及其日常生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中明确提出研究生导师任重道远,需要肩负着重要使命,作为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具备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等素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生群体应该“亲其师”并“信其道”,通过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研究生的全方位成长。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通过真实案例了解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常态,剖析研究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对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Y大学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研究生的体验为切入点,呈现Y大学研究生群体眼中理想的师生关系和与导师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现实师生关系样态,分析师生交往为何会呈现出“熟悉而又生疏”的关系,了解背后隐藏的原因。通过分析这种关系模式的形成机制,最终形成扎根理论。本研究发现,入学前处于学校场域外的研究生十分渴望与导师建立家人、朋友等亲密关系,对导师抱有极高的期待。而在实际读研过程中,学生又与导师刻意保持着“距离”,是一种“熟悉而又生疏”的关系,何以如此?在扎根理论环节中,笔者采用格兰诺维特的嵌入理论对造成研究生师生关系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原因进行了解释。文化嵌入使研究生对导师保持了应有的尊重与适当的距离。认知嵌入使研究生理解了导师的角色身份,明确了双方应尽的权利与义务。制度嵌入保证了双方的学术关系,维系了学生的学业发展,保证学生可以顺利毕业,完成规定的内容。因此,研究生进入学校场域后逐渐成为“理性人”,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优先发展和维系学术关系,将非学术关系暂时搁置。“熟悉而又生疏”的师生关系是他们在交往之中做出的理性选择,理想师生关系对双方来说固然是最优的结果,但“熟悉而又生疏”的师生关系,则是在当前条件下最能满足双方各自利益与需求的状态。尽管当前的师生交往的现实形态未能达到师生如“父子”、“家人”的理想程度,但研究生群体随着“交往嵌入”适应了这种以学业指导为主、非学术交往谈话的“工作与业务型”的交往状态,最终将“熟悉而又生疏”的师生关系作为双方默认和接受的最舒适的关系。

张敏[4](2021)在《听说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反思》文中研究表明听说法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经过反复的句型操练,最终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进行交际。听说法20世纪60年代传入中国,率先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2000年后则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重要的教学方法。文章首先梳理国内关于听说法研究的历史演进,然后利用数据统计对我国听说法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文献发表数量、研究热点、研究内容、实践案例研究来源等。基于以上梳理和分析,文章对听说法研究的反思,重点关注听说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育实践的相关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从而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赵炜[5](2020)在《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英语应用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而高校英语课程在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对于大学生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化人才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高校英语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高校英语课程的价值,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既满足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业需要,又关切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由此,高校英语课程的导向是实际运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语域)的基础之上。学术英语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教学。这种学科知识学习与语言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科知识增长,最终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发展,提高高校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然而,我国高校学术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缺乏真正的实证研究,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实践探索。因此,学术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有效性是本研究探讨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借鉴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语言课程教学理论,解析了我国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尤其对医学类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课堂观察,进而从反映和影响本科生的学术需求分析、学术英语能力发展以及学术英语课堂教学因素等角度,探讨了如何构建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原则。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英语课程中为本科生提供发展研究专业机会知识的可能性,探讨鼓励发展研究相关属性的潜在方法,以及如何在课程中教授和评估学术研究技能的一些建议。面对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普遍性的同时,着力探究重视英语教学中特殊性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和论文的主要结构;第二章为本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英语教学概念术语进行了界定,并就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学术英语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做了全面系统的综述,并且对已有研究的侧重点以及与本研究的关系进行了评述;第三章运用理论图式剖析了课程设计、课程地图要素,并从社会建构主义、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和语言课程设计模型等理论框架进一步阐释了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原则;第四章主要对本研究的设计进行了说明和分析;第五章为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要素分析和课程设计案例解析;第六章描述并分析了医学类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实践情况;第七章为本研究的结论及其启示。考虑到本研究问题涉及的范围,以及课程设计这一研究变量的属性和特点,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分析的个案研究方法。在分析课程文本与课堂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设计课堂观察维度,从微观角度剖析了高校学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真实事件,通过接近、体验和理解研究对象并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本研究确定了面向医学类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术期刊论文阅读”为课程实例,运用教育理论、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地图和课程设计情境模式以及语言课程设计相关理论对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加以分析。参考典型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基本结构、医学学术英语标准,讨论了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原则,结合具体案例加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科生对学术英语阅读课程的需求度和满意度均较高,对专业交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对学术论文阅读的策略和学术领域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学术英语阅读课程有助于本科生更好地进入学术研究准备和赋权领域。本文通过分析学术英语课堂和教学实例,探讨了学术英语课程的评价标准与具体实施过程,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这一自然环境中的特定情境,讨论了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课堂教学,并对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和模式建构提出一些建议。在阐述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将研究视域扩展到了外语课堂环境(情境)下的医学学术英语阅读研究。针对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基于高校本科生外语学习课堂教学环境,提出了构建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环境的构想。本文从微观角度剖析了我国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与教学中的真实事件,探讨了问题视角下的自然状态分析方法在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中的应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细致的质化和量化分析,并在附录部分对原始研究数据逐一示例呈现。因此,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拓展。同时,尝试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剖析我国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采用语篇文本分析、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民族志和现象学等研究方法和方法论,解构研究设计中提出的“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巩固”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本研究在分析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学术英语以及学术英语课程的概念,完善了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理论,通过相关实证研究从课程、教学、评估与评价等不同层面,剖析了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问题和现状。但是,本研究在样本的多样性和数量的规模性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拓展,对国内外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对比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此外,本文试图将实践问题纳入广泛的理论视角,这与课堂实践者参与课程理论构建过程的倡导基本一致。然而,提出的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模式和原则仍然是一种尝试。进一步探讨问题视角下的自然状态分析在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发展和学术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及其研究的良性发展。我国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多维度的任务。对于本文讨论的每一项原则,也是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关于这些主题的任何环节都会影响整个过程,本文试图涵盖过程中的突出要素,包含在与本研究内容关系紧密的课程、教学及其评估和评价等方面。同时,对课程设计中的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材料、课程评估和评价等围绕本研究的一系列研究内容及其发现做出总结,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并建议进一步扩大研究层面,提升研究层次,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质量,最终促进本科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发展。

高岩[6](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文中指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研究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研究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慕课、微课、私播课等教学形式受到了广大研究生的认可和接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亟需改革。如何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是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了传统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环境支持及模式构建,证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挖掘研究生学习潜力及提高教学效果具有推动作用,并且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博[7](2020)在《疫情防控期间PBL教学在线模式研究——以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全国各大高校多采用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形式。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载体。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英语PBL在线教学模式,对未来实现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黄新茹[8](2020)在《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网络调研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对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文章的选题来源,二是文章的选题背景与意义,三是国内外研究综述,四是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五是文章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为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基本概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及历史沿革,包括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发展与变化、iSchools运动的构成要素与核心特征以及iSchools运动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关系;二是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特点,包括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教育形式多样,满足不同需求、教育层次完善,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第三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比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基本制度设计,包括入学方式、修业年限以及毕业条件分析;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分析;三是课程设置,包括课程总体情况以及课程体系结构分析;四是师资队伍,包括教师队伍教育背景以及研究领域分析。第四章为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对大陆的启示,文章根据第三章研究内容得出相应启示:在基本制度设计上,一是积极招收海外留学生,促进国际化发展,二是入学方式更加灵活,注重多元化人才选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是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标,二是混合式教学,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三是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一是丰富课程数量,提供个性化教学,二是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跨学科性,三是打造特色课程,保持学科独立性;在师资队伍上,一是立足院系特色,平衡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二是增强学科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三是“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第五章为结论与展望,这一部分对文章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大陆地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发展提出期许。

何璐璐[9](2020)在《基于学生评价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G大学社会科学类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规模的持续增长,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综合基础作用,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研究生作为课程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则具有不可忽视的主体作用。因此,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将研究生纳入课程评价的核心主体,通过了解研究生对于课程的满意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当前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为研究生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方向,从而有效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本研究依托于《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研究与行动》课题,采取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G大学研究生课程满意度现状,分析讨论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在不同群体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各维度相关性分析,探究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提供实践层面的建议与对策,促进高校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基于0BE理论的学生主体、成果导向、能力导向三大原则,构建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指标,结合国内外的课程体验与课程满意度问卷进行修正,编制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问卷,以G大学为研究案例,鉴于学科差异和培养方案的差异,结合G大学研究生专业具体分布情况,采用分类调查法和随机抽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选择610名社会科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49份,接近G大学硕士研究生总人数的9%,接近G大学社会科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的12%。在问卷之外,选取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学位类型的16名硕士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探究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SPSS20.0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G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满意度接近“比较满意”状态,各维度间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各维度两两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通过对性别、学位类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在性别、不同年级等人口变量因素上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在学位类型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通过深入访谈归纳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上存在的影响因素,发现公共必修课程与专业匹配度不高、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性课程偏少、教师教学方式等因素对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具有明显影响。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硕士研究生课程总体满意度和各维度满意度接近“比较满意”状态,各维度间存在差异;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基本对应,仍需适当调整;研究生主体参与度较低,能力获取存在不足。为进一步提升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本研究认为从明确课程价值取向,树立正确课程理念、深化改革课程设置,实施目标培养导向、丰富改善课程内容,优化调整课程结构、改善课程评价建设,注重课程及时反馈四个方面共同着手,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为研究生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从而切实保障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伍娅琪[10](2020)在《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特色研究》文中指出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体育课的延伸、延续和补充,而且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同时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近年来,广东白云学院分别从师资、场地器材和体育社团的建设与组织等各方面支持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除了高质量落实各级部门的相关要求之外,也能够积极稳固地推进,并初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通过对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继而总结出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特色,最终推动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更好的开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5.1广东白云学院对课外体育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场地器材的配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还积极吸纳社会上的优秀资源,大力组建体育骨干队伍。5.2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锻炼的特色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多角度、多元化的发展学校体育社团。保证校内传统社团顺利发展的前提下,提倡鼓励新型社团的加入。5.3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训练的特点是两头抓的模式。一方面不断创新研究专业训练方法,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双管齐下保证了学生良好的发展。学校建立的良好训练机制,使之形成一轮良好的循环。5.4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竞赛特点是:从项目设置、参赛方式上有别于传统运动会,积极抓住新的体育形式,给学生提供平台。5.5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组织特点是:学校建立了完整的组织机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以及负责任的组织管理人员。高质量的体育骨干队伍确保了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5.6广东白云学院以其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吸引着校内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在社团与体育方面给了学生高度的选择自由。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满意度较高。5.7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多优异的成绩,近三年,有32名学生跨专业考取体育硕士研究生;在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共30余项;2019年3月21日教育部批准新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

二、试论以研究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以研究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音乐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目标
二、“研究生英语”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
三、“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即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二)采用项目驱动下的PPS 教学方法
    (三)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
四、“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方式
五、结语

(2)《大学IR标准指标集》(教学IR)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翻訳実践の绍介
    1.1 翻訳の背景と意义
    1.2 起点テキストについて
        1.2.1 着者の绍介
        1.2.2 起点テキストの绍介
        1.2.3 起点テキストの特徴
第二章 ナイダの动的等価理论と翻訳方法
    2.1 ナイダの动的等価理论の绍介
    2.2 翻訳方法の绍介
第三章 翻訳事例の分析
    3.1 语汇の翻訳
        3.1.1 外来语の翻訳
        3.1.2 职名の翻訳
        3.1.3 ほかの语汇の翻訳
    3.2 文の翻訳
        3.2.1 受身文の翻訳
        3.2.2 使役文の翻訳
        3.2.3 长文の翻訳
    3.3 文章の翻訳
第四章 翻訳実践报告のまとめ
    4.1 翻訳実践についてのまとめ
    4.2 成果と不足点
参考文献
谢辞
附録Ⅰ
附録Ⅱ

(3)研究生眼中的师生交往 ——Y大学硕士生与导师交往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创新之处
    (六)概念界定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二、入学前研究生对师生交往的预期:“充满未知,但我希望是美好的”
    (一)研究生对师生学术交往的认知
        1.学术活动——“导师是不是带着我满世界飞”
        2.学术指导——“化茧成蝶,蜕变为真正的‘学术人’”
        3.学业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行走”
    (二)研究生对师生非学术交往的期待
        1.家人关系——“可以去导师家里吃饭,还挺向往的”
        2.朋友关系——“希望能把生活的事情跟他分享”
        3.长者关系——“师者,长也”
三、入学后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现实形态:“熟悉而又生疏”
    (一)学术交往
        1.交往的需求
        2.交往的模式
        3.交往的感受
    (二)非学术交往
        1.交往的需求
        2.交往的内容
        3.交往的感受
四、扎根理论:“熟悉而又生疏”的师生关系如何形成
    (一)师生关系:从理想到现实
    (二)嵌入理论及其价值
    (三)基于嵌入理论对师生交往形态的分析
        1.认知嵌入——个体的自我预期与现实的契合
        2.文化嵌入——社会文化促成机理
        3.制度嵌入——导师制度的保证与制约
        4.师生交往嵌入与师生关系形成的过程
五、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1.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2.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3.对研究伦理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听说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听说法研究的历史演进
    (一)1965—1980年:听说法研究的发端
        1. 听说法首先应用于我国英语教学,且对其研究强调与政治思想相结合
        2. 听说法应用于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二)1980—2000年:听说法研究的展开
        1. 听说法教学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2. 听说法在英语教学方面应用广泛
        3. 听说法弊端凸显,需要与其他教学法融合发展
    (三)2000—2020年:听说法研究的深化
        1. 听说法教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相结合
        2. 听说法在各国汉语课堂运用案例增多
        3. 听说法应用研究方向趋于多元化、专业化
        4. 听说法教学应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5. 听说法要因地制宜地进行适当改进
二、听说法研究的现状
    1.听说法研究文献的发表情况
    2.听说法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3.听说法研究内容
    4.听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文献来源
三、听说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反思
    (一)听说法研究面临的挑战
        1. 听说法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成果不等于听说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
        2. 假定教学对象不等于国外汉语学习者
        3.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不完全适用于国外汉语教学
        4. 听说法教学案例研究以学位论文为主,研究深度不够
    (二)听说法研究建议
        1. 听说法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
        2. 听说法语言技能训练应重视“听、读、说、写”的教学次序
        3. 听说法教学应重视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4. 听说法案例研究要多元化、国际化
        5. 以听说法为主的综合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势所趋
        6.“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听说法研究应与时俱进

(5)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及术语界定
    2.2 学术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2.3 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2.4 学术研究论文相关研究
    2.5 国内学术英语相关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课程理论基础
        3.1.1 课程的定义和层次
        3.1.2 课程设计模式
        3.1.2.1 规定性模式
        3.1.2.2 描述性模式
    3.2 教育理论基础
        3.2.1 社会建构主义
        3.2.2 布鲁姆目标分类法
    3.3 教学理论基础
        3.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2 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策略
        3.3.3 基于问题的学习
        3.3.4 体验式学习
        3.3.5 翻转学习
    3.4 语言课程教学理论
        3.4.1 学术英语教学理论
        3.4.2 需求分析理论
        3.4.3 语言课程设计模型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目标
    4.4 研究思路
    4.5 研究方法
第5章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要素分析
    5.1 课程背景与情境分析
    5.2 课程需求设计
    5.3 课程内容设计
        5.3.1 学术期刊论文基本结构初识
        5.3.2 医学学术期刊论文词汇认知
        5.3.3 课程内容情况分析
        5.3.4 课程内容设计分析
    5.4 课程材料设计
        5.4.1 开发材料
        5.4.1.1 微课程资源开发
        5.4.1.2 医学期刊学术论文数据库
        5.4.2 真实文本与非真实文本
        5.4.3 材料设计情况分析
    5.5 课程大纲设计
        5.5.1 准备和建构阶段分析
        5.5.2 实施阶段分析
        5.5.3 评估阶段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学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与评价
    6.1 学术英语课堂教学需求分析
    6.2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
        6.2.1 教学情境分析
        6.2.2 课堂学习分析
        6.2.3 课堂教学分析
    6.3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评估
    6.4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6.5 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环境构建
        6.5.1 学术英语教学与学习环境分析
        6.5.2 学术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构建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1.1 课程层面
        7.1.2 教学层面
        7.1.3 评估和评价层面
    7.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A Time-Efficient Way to Read Academic Articles”微视频字幕转录
附录2 “微视频”课程思维导图示例
附录3 医学学术论文中常用的各种研究术语、方法和工具
附录4 医学学术词汇翻译材料列表
附录5 课程报告文本分析材料示例
致谢

(6)“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二、“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混合式教学组织模式构建
        1. 确立学习主体。
        2. 学习任务的设置。
        3. 师生新型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4. 多元化资源的整合。
        5.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构建。
        7. 监控测试的实施。
        8. 混合式教学的质量评价。
    (二)智能化外语学习平台的构建
        1. 个性化外语学习系统。
        2. 项目反应理论的英语学习系统。
        3. 灵活多样的英语学习系统。
        3.有效的英语学习管理系统。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环境支持
    (一)信息资源
    (二)认知工具
    (三)自主学习策略
    (四)帮助与指导
四、结语

(7)疫情防控期间PBL教学在线模式研究——以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英语PBL教学在线模式的研究背景
二、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英语PBL教学在线模式的方案与流程
    (一)在线教学的技术平台
    (二)结合新媒体技术的PBL在线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流程
        1.基于教师团队为主体的问题推送阶段
        2.基于学生团队为主体的认知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初级阶段
        3.基于学生团队为主体的认知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进阶阶段
        4.基于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共同参与的问题总结、评价及反思阶段
三、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英语PBL教学在线模式的意义

(8)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基本概述
    2.1 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及历史沿革
        2.1.1 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2.1.2 iSchools运动的构成要素与核心特征
        2.1.3 iSchools运动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关系
    2.2 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特点
        2.2.1 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
        2.2.2 教育形式多样,满足不同需求
        2.2.3 教育层次完善,以研究生教育为主
第3章 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比分析
    3.1 基本制度设计比较
        3.1.1 入学方式
        3.1.2 修业年限
        3.1.3 毕业条件
        3.1.4 小结
    3.2 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3.2.1 人才培养目标
        3.2.2 人才培养方式
        3.2.3 小结
    3.3 课程设置比较
        3.3.1 课程总体情况
        3.3.2 课程体系结构
        3.3.3 小结
    3.4 师资队伍比较
        3.4.1 教师队伍教育背景
        3.4.2 教师队伍研究领域
        3.4.3 小结
第4章 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对大陆的启示
    4.1 基本制度设计
        4.1.1 积极招收海外留学生,促进国际化发展
        4.1.2 入学方式更加灵活,注重多元化人才选拔
    4.2 人才培养模式
        4.2.1 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标
        4.2.2 混合式教学,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
        4.2.3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
    4.3 课程设置
        4.3.1 丰富课程数量,提供个性化教学
        4.3.2 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跨学科性
        4.3.3 打造特色课程,保持学科独立性
    4.4 师资队伍建设
        4.4.1 立足院系特色,平衡师资队伍知识结构
        4.4.2 增强学科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
        4.4.3 “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学生评价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G大学社会科学类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提升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2.注重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
        3.关注学生主体性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四)概念界定
        1.课程
        2.研究生课程
        3.研究生课程满意度
    (五)理论基础
        1.顾客满意度理论
        2.0BE理论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样本选择
        1.调查对象的选取与实施
        2.案例G大学的基本情况
    (三)指标构建
    (四)问卷设计
        1.编制问卷
        2.信效度检验
    (五)调查实施
        1.问卷样本分布
        2.访谈样本分布
二、调查结果
    (一)硕士研究生课程总体满意度分析
    (二)硕士研究生课程各维度满意度分析
        1.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2.课程内容满意度分析
        3.课程结构满意度分析
        4.课程评价满意度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一)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1.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2.子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二)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1.硕士研究生课程总体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2.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各维度差异性分析
    (三)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1.课程设置维度
        2.课程内容维度
        3.课程结构维度
        4.课程评价维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研究生课程满意率接近“比较满意”,各维度间存在差异
        2.课程需求基本对应,仍需进行适当调整
        3.学生主体参与较低,能力获取存在不足
    (二)对策建议
        1.明确课程价值取向,树立正确课程理念
        2.深化改革课程设置,实施目标培养导向
        3.丰富改善课程内容,优化调整课程结构
        4.改善课程评价建设,注重课程及时反馈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2 文献综述
    2.1 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2.2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2.3 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特色相关的研究
    2.4 国外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2.5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管理研究
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广东白云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基本情况简介
    4.2 广东白云学院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情况分析
        4.2.1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背景
        4.2.2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师资状况
        4.2.3 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
        4.2.4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4.2.5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4.2.6 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项目设置
    4.3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概况分析
        4.3.1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者态度分析
        4.3.2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训练开展情况分析
        4.3.3 广东白云学院校园体育竞赛开展情况分析
    4.4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模式设计
        4.4.1 多层次的组织机构设置
        4.4.2 优秀的体育骨干队伍
        4.4.3 多渠道的体育文化知识宣传
    4.5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效果分析
        4.5.1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满意度
        4.5.2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4.5.3 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取得的成就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问卷调查专家效度检验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D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E 获奖竞赛成绩单(获奖成绩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试论以研究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音乐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J]. 何琦. 继续教育研究, 2021(11)
  • [2]《大学IR标准指标集》(教学IR)翻译实践报告[D]. 马婷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研究生眼中的师生交往 ——Y大学硕士生与导师交往的质性研究[D]. 逄聪. 渤海大学, 2021(02)
  • [4]听说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反思[J]. 张敏.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5]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研究[D]. 赵炜. 西南大学, 2020(05)
  • [6]“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J]. 高岩.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7]疫情防控期间PBL教学在线模式研究——以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J]. 王博.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8]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 黄新茹. 湘潭大学, 2020(03)
  • [9]基于学生评价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G大学社会科学类专业为例[D]. 何璐璐.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特色研究[D]. 伍娅琪.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论以研究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