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博物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嘉玮[1](2021)在《中国博物馆教育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历史悠久,文物是漫长岁月中的积累与沉淀,是中国五千年来漫长岁月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夏鼐先生说过:“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社会性的实物,而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器物。”博物馆也正是如此,以馆内文物来说:文是文物的中心,而物是载体,博物馆不只是文物的收藏研究机构,更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力量。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展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而经久不衰的思考。本文立足于当今时代背景,思考将“无目的学习”理念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以观众体验作为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主体,结合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跨学科进行博物馆教育研究。在文中着重探讨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方向,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及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虽然当前博物馆一再强调发展文物自身的文化属性,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始终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因此笔者始终带着如何拉近博物馆与观众距离的思考,来研究博物馆教育这一课题。本文以中国博物馆教育为主要研究,解读博物馆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新时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相关政策。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对中国博物馆教育实例收集的基础上结合观众调查,对我国博物馆教育现阶段发展进行梳理。进而对博物馆教育新成果、新模式、新特点进行研究。发挥优秀教育活动的引领作用,试图从个性中找到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共性。从博物馆教育相关理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现状分析、博物馆教育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思考现阶段博物馆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博物馆教育未来发展提出:增强馆内互动体验、丰富教育主题、融入地域特色、沉浸式展览设计的建议。
张庭瑜[2](2020)在《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中小学教育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综合素养要求的提高,艺术设计教育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也成为设计与教育研究中重要的课题。艺术设计教育是专业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面对当前文化缺失的现状,文化融入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而乡土文化正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文化资源。针对乡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研究较少,缺少融入理论与策略的支持,缺少帮助乡土文化资源提取与融入的设计工具等现有不足,本文旨在探究艺术设计教育自身发展的机会与挑战,挖掘更多乡土文化的艺术设计教育功能;提出乡土文化融入策略,梳理融入流程,构建融入模型;开发艺术设计教育文化融入的设计工具,帮助艺术设计教育者进行研究与实践,实现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反思与解构,重组与再创造,完成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本文首先对乡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分别归纳了乡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内容。通过调研对乡土文化融入教育的形式、内容、途径、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入必要与融入价值,并提出艺术设计教育中乡土文化融入的问题。其次,总结前期研究,选择针对中小学教育阶段进行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研究。在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的途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环境等四个教育要素入手,总结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同时,从内在环境基础与外在环境基础两个层面出发,调研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基础,社会大环境与校园小环境基础。以此为指导,明确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入原则;并从融入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提出原则与方法,构建融入模型;通过开展教学实践,对所提出的融入模型进行测试,总结融入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最后,提出融入策略,完善融入的流程并总结得到最终的融入模型与课程设计工具。基于以上,总结了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入策略,主要从决策构建与生态构建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应完善教育系统与顶层架构的设计,在决策制定时考虑平衡教育的内容与内容层次,明确教育的主辅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教育主体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助式发展,教育研究与学校的发展相互促进,构建乡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社会文化生态。其次,乡土文化元素提取要满足全面性、完整性、时代性的要求,全面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环境、途径,并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融入模型可行性合理性。最后,构建了以文化元素选择、提取、融入三个阶段组成的融入模型,以此模型呈现完整的乡土文化融入流程,并开发设计工具,帮助相关教育者进行教育教学的设计与开展。
王文倩[3](2020)在《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XX学校为例》文中认为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教育”超越了“研究”,成为博物馆众多业务项目的首位,博物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尤其针对未成年这一领域,不论内容或是形式都有了极大的丰富。与此同时,由于学校场域资源有限、美术活动场地不足,学校美术教育也急需拓展和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强调进一步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如何更好地利用博物馆资源,已成为美术教育界亟待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济南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拥有比较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但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组织管理、课时安排等问题,济南市中小学与博物馆的互动不多,美术课程对场馆资源的利用较少、层次较浅、形式也较为单一。与常态课相比,社团活动既可解决课时不足、实施难度较大等问题,又可满足部分学生探索博物馆的兴趣。因此,本文从社团入手,以山东博物馆的资源为依托,开发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校馆合作社团活动。通过该活动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博物馆观念”,使其成为博物馆的永久观众。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对相关概念和范畴的界定,对研究内容和意义的介绍,以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为后续工作的展开做铺垫。第二部分为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济南市中小学师生以及山东博物馆馆员进行调查,了解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校馆合作的实施状况,为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设计与实施提供数据支持。第三部分为“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活动”的设计。对国际主流博物馆学习的理论进行分析与总结,为构建社团活动框架提供理论基础,而后阐述了社团活动的理念、内容及实施流程。第四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设计与实践研究。以“美的初探”和“灿烂的青铜文化”两个主题为例,论述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相关领域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直观、可借鉴的参考。第五部分为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活动评价与反思。对社团活动的成效进行分析,指出社团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反思给美术教师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方法与思路。
胡双双[4](2020)在《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研究 ——以上海市中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是青少年成长不可或缺的社会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也是传统的中小学教育活动。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博物馆参观活动已难以满足当代学生成长的需要,博物馆教育的课程化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与学校的一般课程相比,博物馆课程不仅跨出了学校的围墙,而且在课程目标、内容、形式、评估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同,需馆校双方形成合力方能顺利实施。因而,馆校合作应是博物馆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由于我国博物馆教育由“参观”走向“课程”是近年才出现的改革趋向,因此实践积累不足而研究成果单薄。然而,博物馆教育课程化以及馆校合作共建课程是学校管理不可回避的新课题,对其加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馆校合作课程建设”为研究主题,选择博物馆资源相对丰富及馆校合作课程建设实践探索相对先行的上海市中小学为考察对象,以课程建设中甚为关键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师、博物馆教育者开展问卷调查,对学校教师、校领导施以个别访谈,并遴选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典型个案加以分析,分别从政府政策落实、博物馆资源供给、学校的课程及教师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梳理目前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资源搭建馆校合作平台、博物馆梳理馆藏资源并提供专业建议、学校排除阻力推动馆校合作课程建设以及政府、馆、校三方携手共建教师专业学习平台等四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博物馆教育和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性的数据和资料,也为意欲推进或改进博物馆教育课程化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博物馆管理者和学校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通过研究背景的阐述论证了选题的理由,说明了研究意义并提出研究问题,并对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做了界定。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和研究的理论基础两个部分,意在找到本研究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第三章为论文的研究方案设计,确定了本研究的目标、范围、方法及论文的总体研究路线。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对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现状调研,包括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个案分析。第六章为通过梳理实证调研和个案分析的结果而获得的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及问题背后的原因。第七章对整体研究做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现状的对策建议。本文从确定论文选题、文献梳理、实证调研到论文撰写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期间,作者虽竭尽努力甚至为获得更丰富的一手资料专门到上海科技馆实习、去学校调研,但限于本人的学术积累薄弱和研究经验不足,论文还存在许多不足,我将在后续的研究中着力加以改进。因为对我而言,研究“馆校合作课程建设”并非仅为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它将是我未来长久的兴趣。
李孟平[5](2020)在《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 ——以天津周邓纪念馆为中心》文中认为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一些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方式,中学历史教育中开发博物馆课程资源也成为近年来常见的教学手段。本文作为一次跨学科的尝试,力图通过沟通历史学、教育学及博物馆学的理论,多角度阐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关系。择定天津市周邓纪念馆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写作方向为当代中国博物馆资源开发程度以及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发博物馆资源的形式。周邓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实践基地,与中小学开展多方面合作,中学教师利用主题讲座、慕课、小小志愿者等馆校合作教育项目开发新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将周邓纪念馆馆藏资源与中学历史教材归纳整合,为历史课堂开发更详实的课程资源。
秦雅静[6](2019)在《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鄂州市博物馆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改革一直强调中学历史教学应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博物馆资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有关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发利用的文章层出不穷,一线教师的文章多是从开发博物馆资源的方式和运用博物馆资源的意义进行讨论;硕士论文一般是以一座博物馆为研究中心,分析博物馆资源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但是研究模式仍比较单一,且有关这方面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极少。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目前依旧是以德育为中心,其优势和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初中历史教学使用博物馆资源首先要考虑与教材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利用的方法、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还应有教学反思。本文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为例,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实践研究,具体如下:论文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阐述博物馆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的关系。这一部分首先是将博物馆资源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其次,列点分析博物馆资源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符合初中生的认识发展;提高学习兴趣、感悟历史文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是阐述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博物馆资源的现状。第二部分:整合归纳鄂州市博物馆资源及其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点的关联。先是总的介绍鄂州博物馆的藏品数量、特点等,然后再分别描述其六个常设展厅的特色。分析完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基本知识点后,用表格归纳鄂州市博物馆馆藏资源与初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简洁明了,为后文的教学实践做好基础。第三部分:历史教学中运用鄂州博物馆资源的具体实践环节。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分析教材和课标、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半日式参观出发,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为例,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第四部分: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博物馆的反思。这个部分主要是反思利用博物馆资源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科学整合博物馆资源、注重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总是在实践中得到解决,初中历史教学应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具体的教学中总结经验。
田聪[7](2017)在《南宁市小学多元化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美术教育和美术资源的开发,艺术文化展馆的兴起带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些艺术文化展馆为国内各个城市带来艺术空前繁荣的场面,并且它们已经在尝试与美术教育相联系,策划了许多儿童美术展览,但是学校的位置,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等发展不均衡,不利于这些学校的学生去参观学习,这是国内小学校园美术教育与艺术文化展馆之间亟需解决的问题。南宁市具有灿烂的人文历史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这些丰富的本土资源为南宁市小学多元化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提供了丰富的保障。本文以南宁市为坐标,以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基点,旨在把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与小学美术教育相结合,形成校园内的美术作品展览体系。全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章分析了南宁市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开展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分别从视觉性导向、审美性导向、愉悦性导向、思想性导向、培养模式性导向、公共性导向这几个方面,论述了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的独特功能;第三章以挖掘本土资源策划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的角度,重点介绍了南宁市本土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及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可挖掘的主要资源。第四章着重阐述了南宁市小学多元化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的实施方案,在完善常规展览策划方案的同时,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策划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的方案。第五章是对南宁市小学多元化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的总结与展望。笔者希望本论文丰富小学生学习美术教育的空间,弥补小学美术教材对本土资源的缺陷,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情怀;也希望通过多元化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方案推动南宁市本土美术资源的传承,形成南宁市民族特色化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体系。更希望本文以小见大,可以为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面临资源信息封闭现象的其他地区学校提供参考方案。
颜悦[8](2017)在《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架构论》文中指出本文研究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基本架构及其各部分的内涵与作用。即普通音乐教育应由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教育三部分组成,彼此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对个体的完整的音乐教育。同时,对三者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研究现状、国际相关研究现状等进行分析与辨析,通过文献综述确定研究对象、性质与范畴,并进一步确定研究方法。本文通过上篇、下篇各两章节,分别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架构进行详细论述与分析。第一章论述普通音乐教育架构中的学校音乐教育。第一节分析哲学基础与学校音乐教育,从音乐教育哲学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影响,以及哲学思维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多元作用进行论述;第二、第三节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在目标设置、内容设置等方面的变迁或版本差异进行论述。作为比较研究的参考,对美国音乐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框架等方面存在的理念差异进行分析;第四节对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进行研究。第二章分别对家庭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起到的延续与拓展作用进行梳理。家庭音乐教育的态度与观念对于个体提升音乐素养给予了精神与物质双重支持;社会音乐教育以其灵活多变的形式与途径,在普通音乐教育领域中起到十分独特的、有力的支持作用。此外,终身音乐教育能作为学校、家庭与社会音乐教育提供长期有效的后续保障。第三章从政治基础的角度对普通音乐教育在架构过程教育主管部门所处的角色与定位进行分析。论述我国颁布的各类相关政策对学校与社会音乐教育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以及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各级政府职能在普通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履行情况等。作为比较研究的案例,分析美国全国音乐教育协会在推动全美音乐学科发展过程中对国家法案与教育方针的制定等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本章最后分析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评估状况,并对在我国建设音乐教育评估体系的意义给予分析。第四章从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音乐教师的需求等方面给予剖析。并基于社会音乐教育领域中师资来源情况,进一步对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的设置进行可行性分析。本章最后一节就当今互联网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将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与紧密结合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本文的最后部分在上述四章节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关于构建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架构的五点总结,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侍倩馨[9](2016)在《试论高校博物馆对高校的作用 ——以西安地区高校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自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博学园缪斯学园的建立到近代第一个具有博物馆特征的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的建成,再到我国第一座大学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成立,无一不体现了与高校的紧密联系。高校博物馆不仅是构成博物馆完整体系的重要部分,更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校的科学研究,实现高校的探究式学习、实践教学形式和素质教育等目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纵观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现状,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的同时,对高校本该有的基本功能却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导致其对高校应有的价值无法有效体现,从而更难以引起高校乃至相关部门的重视,即使要服务社会公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令高校博物馆的存在备受争议。西安地区高校博物馆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在整体建设和发展水平上代表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高校博物馆的整体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基于对西安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走访和问卷调查,通过访谈资料和问卷数据厘清了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对高校发挥的作用有哪些、程度如何及作用发挥中存在的不足,简要分析了高校博物馆对高校作用发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了高校博物馆在高校中的功能定位,并对高校博物馆解决现有的问题、更好地对高校博物馆发挥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叙述了高校博物馆的起源、发展及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从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并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高校博物馆在高校科研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依据西安地区高校博物馆对高校科研作用的调查数据资料,从中分析得到高校博物馆对高校发挥科研作用的总体情况、功能定位于服务高校科研和其它未定位于服务高校科研的高校博物馆分别对高校已发挥的科研作用方面、程度及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了高校博物馆对高校科研作用发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对高校博物馆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依据西安地区高校博物馆对高校科研作用的调查数据资料,从中分析得到高校博物馆对高校发挥专业教学作用的总体情况、功能定位于服务高校专业教学和其它未以服务高校专业教学定位的高校博物馆分别对高校已发挥的专业教学作用方面、程度及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了高校博物馆对高校专业教学作用发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对高校博物馆在高校科普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依据西安地区高校博物馆对高校科普和素质教育作用的调查数据资料,从中分析得到高校博物馆对高校发挥科普或素质教育教学作用的总体情况、功能定位于服务高校科普或素质教育和其它未定位于服务高校科普或素质教育的高校博物馆分别对高校已发挥的科普或素质教育作用方面、程度及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了高校博物馆对高校科普和素质教育作用发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高校博物馆对高校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一些思考。首先,对高校博物馆在高校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探讨,其次,明确自身在高校中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分别从高校博物馆自身、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探究了高校博物馆如何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对高校的功能发挥的对策及建议。
王丽丽[10](2016)在《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研究(1980—2015)》文中提出教育,作为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博物馆最为重要的职能。在我国,博物馆教育已历经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发展最为迅速、成就最为显着的时期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上海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先行者,亲历并见证着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演变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实为我国博物馆教育演变的一个缩影。因此,笔者立足上海,重点对1980至2015年间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辅以实证调查,主要透过博物馆教育内容、博物馆教育手段、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等几个层面,对上述三十多年来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演变的历史进程进行缕析,以期能够比较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发展的简图。论文的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博物馆教育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同时,对与博物馆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说,并简要勾勒了1980年以前上海地区博物馆及博物馆教育的发展状况。论文的主体部分为第二、三、四章,分别对20世纪80年代、1990-2007年、2008-2015年这三个历史时期中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梳理分析了博物馆教育内容、博物馆教育方式以及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在不同阶段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与转变情况。在论文的第五章,笔者有感于当前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二、谈博物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博物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博物馆教育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 |
2.1 博物馆教育的职能 |
2.2 博物馆教育的发展 |
2.3 博物馆教育的特征 |
2.4 心理学理论借鉴 |
2.4.1 格式塔心理学 |
2.4.2 行为心理学 |
2.4.3 认知心理学 |
第三章 博物馆教育活动现状分析 |
3.1 陈列展览 |
3.2 讲解与导览服务 |
3.3 主题活动 |
第四章 博物馆教育发展趋势 |
4.1 现阶段博物馆教育发展背景 |
4.2 网络资源利用 |
4.2.1 网络展览 |
4.2.2 文物信息库建立 |
4.2.3 在线教育 |
4.2.4 应用软件 |
4.2.5 网络资源在博物馆教育应用中的思考 |
4.3 博物馆研学课程 |
4.4 流动博物馆 |
4.5 博物馆多元合作 |
4.5.1 博物馆与学校 |
4.5.2 博物馆与博物馆 |
4.6 博物馆分众化 |
4.6.1 观众群体划分 |
4.6.2 青少年教育不断推进 |
4.6.3 重视老年观众和公益活动 |
第五章 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建议 |
5.1 现阶段博物馆教育存在的问题 |
5.2 增强互动体验 |
5.3 丰富教育主题 |
5.4 融入博物馆地域特色 |
5.5 沉浸式展览设计 |
5.5.1 沉浸式展览的特征 |
5.5.2 沉浸式展览的要求 |
5.5.3 沉浸式展览的形式 |
5.5.4 沉浸式展览的相关问题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中小学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2 研究背景 |
1.2.1 艺术设计教育是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 |
1.2.2 文化资源融入是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趋势之一 |
1.2.3 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价值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文化构成与符号学相关研究 |
1.3.2 乡土文化教育的国内外研究 |
1.3.3 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现状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6 研究流程和框架 |
第二章 乡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 |
2.1 乡土文化与乡土文化教育 |
2.1.1 乡土文化的定义 |
2.1.2 乡土文化融入教育的现状 |
2.2 乡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构成 |
2.2.1 乡土文化的构成要素 |
2.2.2 艺术设计教育的构成 |
2.3 乡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入 |
2.3.1 艺术设计教育中乡土文化的融入必要 |
2.3.2 艺术设计教育中乡土文化的融入价值 |
2.3.3 艺术设计教育中乡土文化的融入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研究 |
3.1 调研背景与计划 |
3.1.1 调研背景 |
3.1.2 调研计划与目的 |
3.1.3 调研内容与对象 |
3.1.4 调研方法与准备 |
3.2 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融入乡土文化的实践调研 |
3.2.1 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现状 |
3.2.2 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途径 |
3.2.3 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 |
3.2.4 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 |
3.2.5 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环境 |
3.2.6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
3.3 乡土文化融入基础的调查研究 |
3.3.1 内在环境基础 |
3.3.2 外在环境基础 |
3.3.3 融入基础调研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型构建 |
4.1 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入原则 |
4.1.1 以中小学生认知心理为准则 |
4.1.2 以教师团队的执行性为参考 |
4.1.3 以学校建设创新性为小环境 |
4.1.4 以社会发展时代性为大环境 |
4.2 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元素选择 |
4.3 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提取方式 |
4.3.1 元素提取全面性 |
4.3.2 元素提取完整性 |
4.3.3 元素提取时代性 |
4.4 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入方式 |
4.4.1 融入教育途径 |
4.4.2 融入教育形式 |
4.4.3 融入教育环境 |
4.5 模型验证与改进 |
4.5.1 以无锡地区为例的模型验证 |
4.5.2 融入模型的问题与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 |
5.1 融入的决策构建策略 |
5.1.1 艺术设计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设计并完善系统构建 |
5.1.2 平衡文化素养与创新科技的内容,研究与形成教育层次 |
5.1.3 明确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主辅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
5.2 融入的生态构建策略 |
5.2.1 教育主体师生间互助互利的持续发展 |
5.2.2 教育模式创新与学校发展的相互促进 |
5.2.3 社会艺术文化生态的建设与可持续性 |
5.3 融入的模型最终呈现 |
5.3.1 融入流程 |
5.3.2 元素选择阶段的方法 |
5.3.3 元素提取阶段的方法 |
5.3.4 元素融入阶段的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图片和表格来源 |
附录二 :调研的学校、机构、组织 |
附录三 :实践调研焦点小组提纲 |
附录四 :实践调研个人访谈提纲 |
附录五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实践活动 |
(3)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XX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
二、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活动现状分析--以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为例 |
第一节 基于学生的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结果 |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基于教师的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结果 |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基于山东博物馆的调查 |
一、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二、访谈结果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二章 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活动方案设计 |
第一节 相关博物馆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
一、博物馆教学模式 |
二、博物馆互动体验模式 |
第二节 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活动理念 |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
二、培养学生的“仪式感”观念 |
三、激发学生多元的学习潜能 |
四、实现以美术为主导的跨学科统整 |
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第三节 “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活动的设计 |
一、社团活动宗旨 |
二、活动对象的选定 |
三、社团活动内容的选择 |
四、社团活动内容的组织 |
五、社团活动的流程规划 |
第三章 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活动实践 |
第一节 自主实践式活动——以“走进博物馆——美的初探”为例 |
一、活动计划 |
二、活动实施 |
第二节 协作探究式活动——以“灿烂的青铜文化”为例 |
一、活动计划 |
二、活动实施 |
三、反思 |
第四章 活动评价与反思 |
第一节 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活动评价 |
一、学校场域评价 |
二、博物馆场域评价 |
第二节 实施中的问题与反思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4)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研究 ——以上海市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博物馆是青少年成长不可或缺的社会教育平台 |
(二)博物馆教育课程化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
(三)馆校合作是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 |
(四)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建好馆校合作课程的关键点 |
二、研究意义与问题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问题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博物馆 |
(二)馆校合作 |
(三)馆校合作课程 |
(四)课程建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一)西方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研究梳理 |
(二)中国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研究梳理 |
(三)研究述评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瑟琳达博物馆学习理论 |
(三)情境学习理论 |
(四)演化博弈理论 |
第三章 研究方案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调研区域和学段的确定 |
(一)调研区域的选择 |
(二)调研学段的选择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线 |
第四章 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现状 |
一、问卷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实施及数据处理 |
(三)问卷结果 |
二、个别访谈 |
(一)访谈设计与实施 |
(二)访谈结果 |
第五章 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个案分析 |
一、个案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确定研究目的 |
(二)进行目的性抽样 |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 |
二、个案的情况描述 |
(一)馆校合作的情况 |
(二)馆校合作课程建设情况 |
三、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经验 |
(一)政府为馆校合作保驾护航 |
(二)整合课本和博物馆资源 |
(三)获得学校领导的支持 |
(四)形成合理的教师团队 |
(五)项目化馆校合作课程 |
第六章 馆校合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一、主要问题 |
(一)政策落实方面的问题 |
(二)博物馆教育供给方面的问题 |
(三)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 |
(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
二、成因分析 |
(一)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引和行政统筹尚有欠缺 |
(二)博物馆的资源供给能力不平衡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
(三)学校在馆校合作课程建设还存有顾虑并面临阻力 |
(四)教师精力投入受限且付出难获承认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馆校合作平台的搭建促进了合作的深度发展 |
(二)课程设计过程中馆校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 |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博物馆教育者互相借力 |
(四)馆校合作课程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二、相关建议 |
(一)各级政府联动,统筹资源搭建馆校合作平台 |
(二)博物馆需完善制度,梳理馆藏资源并提供专业建议 |
(三)学校应排除各方阻力,推动馆校合作课程建设 |
(四)政府、馆、校三方携手共建教师专业学习平台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教师及博物馆教育者调查问卷表 |
附录二: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教师及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四: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和xx学校合作共建协议 |
后记 |
(5)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 ——以天津周邓纪念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开发的几个相关问题 |
一、中学历史教学利用博物馆资源的理论基础 |
二、国外对博物馆资源开发 |
三、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利用博物馆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四、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开发策略 |
第二章 周邓纪念馆教育资源项目的开发 |
一、周邓纪念馆概况与教学资源介绍 |
二、周邓纪念馆的馆校合作开展情况 |
第三章 周邓纪念馆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一、周邓纪念馆课程资源概览 |
二、现场教学案例 |
三、中学历史教育中周邓博物馆资源应用问题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鄂州市博物馆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缘起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思路 |
(五) 研究方法 |
一、博物馆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
(一) 博物馆资源 |
(二) 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
(三) 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博物馆资源现状 |
二、鄂州市博物馆资源及其与历史课程的关联 |
(一) 鄂州市博物馆资源 |
(二) 与历史课程的关联 |
三、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博物馆资源的实践课 |
(一) 研读课标、教材 |
(二) 分析学情 |
(三) 确定教学目标 |
(四) 半日式参观 |
(五) 活动课——《三国群英会》 |
四、对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博物馆资源的反思 |
(一)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 |
(二) 合理整合博物馆资源 |
(三) 注重课堂教学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南宁市小学多元化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题目由来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南宁市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的开展情况 |
第一节 调查背景介绍 |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
二、调查的对象及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调查情况分析 |
一、学生参观展览的兴趣情况 |
二、学校开展美术作品展览的情况 |
三、学生参展的意愿情况 |
四、学生对当地资源的了解情况 |
五、美术课的调查情况 |
六、相互交流美术作品的情况 |
七、家长的支持情况 |
八、参展的期望情况 |
第三节 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及反思 |
一、对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缺乏重视 |
二、活动中学生参与性不高,是少数学生的舞台 |
三、教学常态的形式化 |
四、教学内容缺乏文化内涵和现实联系 |
五、校园美术学习环境存有封闭性 |
第二章 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的独特功能 |
第一节 视觉性导向 |
一、建立校园视觉享受,营造校园视觉环境 |
二、挪用视觉经验,培养视觉素养 |
三、营造“模仿环境”,培养模仿能力 |
第二节 审美性的导向 |
一、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
二、美术老师专业水平提升的途径 |
第三节 愉悦性的导向 |
一、学生天性的内在需求 |
二、校园美术课程的多样化 |
三、快乐美术课堂及快乐学风的构建 |
第四节 思想性的导向 |
一、陶冶性情,创导心理宣泄 |
二、启迪心智,增长智慧 |
三、唤醒主体意识,激活创造力 |
四、引导日常参悟,倡导感性体验 |
第五节 培养模式性的导向 |
一、主题性培养模式 |
二、创造性培养模式 |
三、人文性培养模式 |
四、艺术性培养模式 |
第六节 公共性的导向 |
一、有利于小学生凝聚优良学习风气 |
二、有利于树立学校品牌 |
三、有利于优化小学校园公共艺术教育环境 |
四、有利于提高艺术活动的认知 |
第三章 挖掘本土资源,开展南宁市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工作 |
第一节 本土资源的概念 |
第二节 本土资源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挖掘本土资源的必要性 |
一、文化内涵的要求 |
二、审美内涵的要求 |
三、文化传承的要求 |
第四节 挖掘本土资源的原则 |
一、因地制宜 |
二、发展性原则 |
三、保护性原则 |
第五节 南宁市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可挖掘的主要资源 |
一、景观资源 |
二、民族工艺资源 |
三、民俗文化资源 |
四、社会资源 |
第四章 南宁市小学多元化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实施的方案 |
第一节 策展的背景 |
第二节 策展的理念 |
第三节 策展的原则 |
一、与时俱进 |
二、和谐一致 |
三、合作共享 |
第四节 策展的主题 |
第五节 展策的表现形式及形式分类 |
一、美术作品表现形式的分类 |
二、展览的形式分类 |
三、数字媒体网络技术展览 |
第六节 展策的后续工作 |
第七节 展策的评价体系 |
一、展览策划的评价体系 |
二、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的现实意义 |
三、构建“以人为本,教育为本”的评价目的 |
四、正确引导学生对获奖的期待 |
第八节 范例—南宁市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书 |
一、现场展览策划书 |
二、数字媒体网络技术展览策划书 |
第五章 南宁市小学多元化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的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对南宁市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的总结 |
一、合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 |
二、丰富教学常态的形式化 |
三、建立南宁市小学美术教师之间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 |
四、创设情景教学模式得推广 |
五、建立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管理机构 |
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讨论和评论 |
七、扩大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的场地及规模 |
第二节 对南宁市小学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架构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界定 |
第三节、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
一、我国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际相关研究现状 |
第四节、本研究的结构与方法 |
一、本研究的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上篇 |
第一章、普通音乐教育架构中的学校音乐教育 |
第一节、哲学基础与学校音乐教育 |
第二节、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课程标准目标设置的变迁 |
一、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目标设置 |
二、美国音乐课程标准的目标设置 |
三、中西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差异 |
第三节、比较研究视域下的课程内容 |
一、我国课程标准不同版本的内容差异 |
二、美国课程标准的深化与拓宽 |
三、课程标准与音乐课程的关联 |
第四节、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践现状 |
一、我国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 |
二、美国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 |
三、音乐课程实践价值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普通音乐教育架构中的家庭与社会音乐教育 |
第一节、家庭音乐教育:背景与渊源 |
一、培养音乐素养的温床 |
二、家庭投入与音乐教育 |
第二节 、社会音乐教育:灵活多变的形式与途径 |
一、社会音乐教育在普通音乐教育架构中的地位与特征 |
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社区、机构、图书馆、音乐厅等等。 |
第三节、终身音乐教育 |
一、音乐教育的终身延续性 |
二、学校、家庭与社会音乐教育的拓展 |
第四节、家庭、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下篇 |
第三章、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角色与定位 |
第一节、国家政策的指导性作用 |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风向标 |
二、社会音乐教育的政策支持 |
三、社区音乐文化生活的依托 |
第二节、相关政府职能的为与不为 |
一、不同政策贯彻执行中对"美育"解读的矛盾 |
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音乐教学的高度控制 |
第三节、比较研究案例——美国全国音乐教育协会的职能 |
一、国家音乐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与践行者 |
二、音乐教育实践的重要平台 |
三、音乐教育者充分发挥的舞台 |
第四节、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评估体系的建设 |
一、现状:音乐教育评估的缺失 |
二、多元层次评估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我国普通音乐教育体系规划与未来发展空间 |
第一节、现状与问题 |
一、缺乏有意识、体系化引导与规划的家庭音乐教育 |
二、"分裂的"学校音乐教育 |
三、功利化的社会音乐教育 |
四、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缺乏深度沟通 |
第二节、高等音乐教育体制中的培养目标设定 |
一、观念的改变:表演与教育,两种专业的相融性 |
二、分流与补充?抑或社会责任? |
第三节 、音乐教师的多元性需求 |
一、学校音乐教师的综合音乐素养 |
二、适应社会音乐教育需求——教师的成长空间 |
三、兼有教师职能的家长 |
第四节、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 |
一、拓展"O2O"多模式的家庭与社会音乐教育 |
二、借助网络资源丰富学校音乐课堂 |
三、构建全球化网络背景下的音乐教育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构建普通音乐教育架构的三元纬度 |
二、平衡与分担:学校音乐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
三、家庭引导的必要性 |
四、社会音乐教育功利性弱化 |
五、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务实定位 |
附录 |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二、NAfME2016-2021年策略计划 |
三、NAfME请求联邦政府拨款文件 |
四、国际经合组织OECD教育经费支出状况数据(中国部分) |
五、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
后记 |
(9)试论高校博物馆对高校的作用 ——以西安地区高校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高校博物馆在高校科研中的作用 |
2.1 高校博物馆在高校科研中的作用体现 |
2.1.1 科研利用率或参与率 |
2.1.2 科研利用或参与方式 |
2.1.3 科研利用或参与内容 |
2.2 高校博物馆发挥科研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2.2.1 存在的问题 |
2.2.2 原因分析 |
3 高校博物馆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
3.1 高校博物馆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体现 |
3.1.1 教学利用率或参与率 |
3.1.2 教学利用或参与方式 |
3.1.3 教学参与内容 |
3.1.4 师生对高校博物馆专业教学作用的感受 |
3.2 高校博物馆发挥专业教学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3.2.1 存在的问题 |
3.2.2 原因分析 |
4 高校博物馆在高校科普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
4.1 高校博物馆在高校科普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 |
4.1.1 科普活动参与率 |
4.1.2 科普或素质教育活动参与方式 |
4.1.3 师生参与科普或素质教育活动后的感受 |
4.2 高校博物馆发挥科普和素质教育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2.1 存在的问题 |
4.2.2 原因分析 |
5 高校博物馆对高校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
5.1 高校博物馆在高校中的功能定位 |
5.1.1 高校对高校博物馆功能定位的决定因素 |
5.1.2 高校博物馆陈列内容对其功能定位的影响 |
5.2 高校博物馆对高校充分发挥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
5.2.1 对高校博物馆的对策与建议 |
5.2.2 对高校的对策与建议 |
5.2.3 对社会相关部门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研究(1980—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基本概念界说 |
三、1980年以前上海地区博物馆及博物馆教育发展概况 |
四、研究现状 |
五、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重回正轨:1980-1989年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 |
一、博物馆教育内容:意识形态色彩渐趋淡化 |
二、博物馆教育方式:注重人性化的需求 |
三、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改革初期的互动合作 |
第三章 走向成熟:1990-2007年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 |
一、博物馆教育内容:文化承载量渐趋丰富 |
二、博物馆教育方式:多元教育方式的发展 |
三、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开放背景下的深入发展 |
第四章 日渐完善:2008-2015年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 |
一、博物馆教育内容:博物馆文化渐入人心 |
二、博物馆教育方式:现代化教育方式的发展 |
三、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迈入创新发展阶段 |
第五章 对于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
一、博物馆教育内容:从严把关 |
二、博物馆教育方式:“寓教于乐”方式的合理把握 |
三、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尝试在中小学建立小型博物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谈博物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博物馆教育趋势研究[D]. 赵嘉玮. 河北大学, 2021(02)
- [2]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中小学教育为例[D]. 张庭瑜. 江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美术社团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XX学校为例[D]. 王文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研究 ——以上海市中小学为例[D]. 胡双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 ——以天津周邓纪念馆为中心[D]. 李孟平.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鄂州市博物馆为中心的考察[D]. 秦雅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南宁市小学多元化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策划研究[D]. 田聪. 广西师范学院, 2017(02)
- [8]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架构论[D]. 颜悦. 上海音乐学院, 2017(08)
- [9]试论高校博物馆对高校的作用 ——以西安地区高校博物馆为例[D]. 侍倩馨.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10]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研究(1980—2015)[D]. 王丽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