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早期筛查新方法

胆管癌早期筛查新方法

一、早期筛查胆管癌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勇[1](2021)在《基于适配子离心超滤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建立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病率高,预后差。早诊早治是改善肝癌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诊断肝癌主要是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甲胎蛋白(AFP)检测,但临床诊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需要建立更为简便、价廉、高效的肝癌诊断新技术。适配子是通过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从人工构建的随机文库中筛选到的生物分子特异性单链寡核苷酸配体,其在功能上与抗体类似,更具有抗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在肿瘤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前期通过SELEX技术筛选到一批肝癌血清适配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和灰度分析发现部分适配子对肝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适配子联合可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但是,PAGE操作繁琐、通量低,临床应用受限。离心超滤(CUF)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DNA在内的多种生物分子的纯化、浓缩和分离。为此,本研究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以血清标本为检材,评价单个适配子和混合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为研发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基于适配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奠定基础。方法:1、收集血清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80℃冰箱保存。查阅病历收集相关临床资料。2、创建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基于前期研究,采用混合血清优化可能影响适配子CUF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超滤离心管截断值、离心时间、超滤体系体积、适配子和血清用量,以分离效果好、省时、经济的原则选定适配子CUF分离的最佳实验条件。通过荧光定量PCR仪,采用前期研究中常用的Eva Green染料及条件进行超滤液荧光强度检测。3、小样本筛选对肝癌诊断价值较大的适配子:以前期PAGE证实对肝癌诊断价值较大的7个适配子用于研究。采用上述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分别检测36例肝癌和肝硬化血清标本,同步进行适配子PAGE分离及灰度分析作为对照。对荧光分析和灰度分析指标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并比较各适配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从中筛选出单个荧光指标诊断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大于0.7者作为优选适配子进行后续实验。4、扩大样本验证优选适配子的肝癌诊断价值:将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血清标本扩大至各108例。采用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分别以各优选适配子检测血清标本。同步进行适配子PAGE分离及灰度分析作为对照。对荧光指标和灰度指标分别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价各优选适配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5、优选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评价:以优选适配子扩大样本检测的同类荧光分析指标(SAE或SAE-SA)分别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价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6、优化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实验条件:将优选适配子进行排列组合构建多个适配子阵列,将各阵列中的适配子等比例混合用于单管检测。参照上述单适配子CUF分离的体系体积、血清用量和适配子总用量条件,采用混合血清对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进行优化。7、小样本筛选对肝癌诊断价值最大的适配子阵列:在上述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优化条件下,分别用各适配子阵列检测36例肝癌和肝硬化血清标本,对荧光分析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价它们的肝癌诊断价值,并从中优选出诊断价值最大的适配子阵列。8、扩大样本验证优选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将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血清标本扩大至各108例,采用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方法,以优选适配子阵列检测各血清标本,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价优选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9、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收集研究对象(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各108例)的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血细胞分析、生化、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对优选适配子阵列的最佳荧光分析指标与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10、评价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在ROC曲线分析各单项血液指标的肝癌诊断价值的基础上,将优选适配子阵列的最佳荧光分析指标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联合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向前:有条件)建模,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实验条件优化结果:超滤离心管截断值100KD、体系体积150μl(结合缓冲液108.75μl、血清11.25μl、适配子30μl,其中适配子浓度为0.1pmol/μl)、离心速度14000×g、离心时间15min。2、适配子小样本筛选结果:通过小样本筛选,从7个适配中优选出3个对肝癌诊断价值较大的适配子(Ap-HCS-9-31、Ap-HCS-9-74和Ap-HCS-9-90)。3、优选适配子扩大样本验证结果:扩大样本验证显示,Ap-HCS-9-31区分肝癌与慢性肝炎效果最佳,各荧光分析指标的AUROC为0.728~0.772;Ap-HCS-9-90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效果最佳,各荧光分析指标的AUROC为0.621~0.837;而Ap-HCS-9-74无论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的AUROC均小于0.7。4、优选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对3个优选适配子的4种组合的荧光分析指标分别进行联合分析,Ap-HCS-9-31和Ap-HCS-9-90两者联合或Ap-HCS-9-31、Ap-HCS-9-74和Ap-HCS-9-90三者联合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的最佳荧光指标的AUROC均在0.78以上,提示适配子联合能够提升其对肝癌的诊断效能。5、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实验条件优化结果:离心速度为16000×g、离心时间为20min时,肝硬化与肝癌超滤液荧光分析指标的差值最大,该条件下肝癌和肝硬化能得到最好的区分。6、适配子阵列小样本筛选结果:对3个优选适配子组合的4个适配子阵列进行小样本筛选,由Ap-HCS-9-31和Ap-HCS-9-90组成的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最大,各荧光分析指标区分肝癌与肝硬化的AUROC为0.745~0.797。7、优选适配子阵列扩大样本验证结果:扩大样本验证显示Ap-HCS-9-31和Ap-HCS-9-90组成的优选适配子阵列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的效果均较好,其AUROC分别为0.890、0.796和0.843,敏感度分别为80.6%、69.4%和58.3%,特异度分别为79.6%、72.2%和87.5%,准确度分别分80.1%、70.8%和77.8%。8、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优选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法诊断肝癌的最佳指标与AFP有中度的相关性(r=-0.409),但与其它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均为低相关(|r|≤0.258)或无相关关系(P<0.05)。9、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除AFP外,部分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单独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有一定价值(AUROC>0.7);优选适配子阵列与检验指标联合建模诊断肝癌的AUROC均大于0.95,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超过90%,显着优于AFP单独诊断肝癌。结论:1、成功建立起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具有简便、快捷、通量高等特点,实用性好。2、单适配子新技术检测对肝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略逊于适配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但方法上明显较后者简便实用。3、由Ap-HCS-9-31和Ap-HCS-9-90组成的优选适配子阵列新技术检测对肝癌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优于适配子单用,可与AFP媲美。4、优选适配子阵列与AFP和其它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联合建模,显示出优秀的肝癌诊断价值,可弥补AFP在肝癌诊断中的不足。

包巴图[2](2021)在《PD-L1和EGFR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课题主要研究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R)在胆管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相关性,并验证二者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中所起到的作用,寻找对胆管癌早期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有价值的分子靶标。方法: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并整理于2015年1月-2020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因胆管癌行手术切除并且经病理证实为胆管癌的组织蜡块50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选取同一蜡块标本的经病理证实为阴性的癌旁正常胆管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对胆管癌和癌旁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中PD-L1、EGFR的表达程度进行检测,结合患者病历资料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转移、T分期、血管侵犯情况、CA199表达水平),从而验证PD-L1和EGFR的表达程度与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患癌患者进行随访,探寻在胆管癌患者中提示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癌组织中对于PD-L1和EGFR表达是否具有相关性使用SPEARMAN分析方法。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描述患者的生存结局并制图,log-rank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中位生存期、并筛选与预后相关的单因素,并将P<0.05的单因素临床特征纳入到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因素被认定为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PD-L1蛋白在胆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即在癌组织中表达较高,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低分化(P=0.014)、淋巴转移阳性(P=0.001)、T分期(T3+T4)(P=0.033)、血管侵犯阳性(P=0.021)、CA199表达水平≥39 U/m L(P=0.002)显着相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D-L1蛋白表达程度与患者的年龄(P=0.558)、性别(P=0.320)、肿瘤位置(P=0.984)、肿瘤大小(P=0.368)均无明显相关性,结果无统计学差异。2.EGFR蛋白在胆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即在癌组织中表达较高,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EGFR蛋白表达程度与年龄≥60(P=0.002)、肿瘤低分化(P=0.001)、淋巴转移阳性(P=0.001)、CA199表达水平≥39 U/m L(P=0.044)相关,EGFR蛋白表达程度与患者的性别(P=0.251)、肿瘤位置(P=0.685)、肿瘤大小(P=0.133)、T分期(P=0.434)、血管侵犯(P=0.520)均无明显相关性,结果无统计学差异。3.PD-L1与EGFR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成正相关,具有统计学差异(相关系数R=0.347,P=0.013<0.05),说明PD-L1与EGFR表达呈现协同作用。4.患者的单因素结果显示:PD-L1高表达、EGFR高表达、年龄≥60岁、肿瘤的低分化、淋巴转移阳性、T分期(T3+T4)、血管侵犯阳性、术前CA199≥39 U/m L与患者预后差相关,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结果显示PD-L1高表达、EGFR高表达、血管侵犯阳性、CA199表达水平≥39 U/m L认为是影响胆管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PD-L1在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PD-L1表达水平与肿瘤低分化、淋巴转移阳性、T分期(T3+T4)、血管侵犯阳性、CA199表达水平≥39 U/m L相关,提示PD-L1参与胆管癌形成、侵袭的过程。2.EGFR在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EGFR表达水平与年龄≥60、肿瘤低分化、淋巴转移阳性、CA199表达水平≥39 U/m L相关,说明EGFR在胆管癌的发生、增殖中发挥了作用。3.PD-L1、EGFR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由此推测二者可能成为在胆管癌形成及生存预后方面起提示作用的新型指标。4.PD-L1高表达、EGFR高表达、血管侵犯阳性、CA199水平≥39 U/m L被认为是影响胆管癌患者生存状态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提示预后。

米宁宁[3](2021)在《基于TCGA数据库胆管癌ceRNA网络的构建与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胆道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近年来CCA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趋势。由于疾病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临床指标,大多数CCA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已经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因此,探究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筛选和验证胆管癌新的诊断及预后标记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发现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机制在肿瘤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的胆管癌数据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借助相关数据库构建ceRNA网络并筛选关键通路。收集胆管癌患者的组织样品,通过基础实验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方法:通过R软件下载TCGA数据库中胆管癌患者的测序数据和临床数据,分析胆管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Mi Rcode数据库和Starbase数据库分别预测lncRNA-miRNA,miRNA-mRNA间的靶向结合关系,通过设定超几何检验和pearson检验的条件来筛选符合ceRNA网络调控关系的lncRNA-miRNA-mRNA轴并使用Cytoscape软件可视化。利用R软件的“cluster Profiler”包完成网络中差异mRNA的功能富集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网络中的差异mRNA、lncRNA和miRNA与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使用R软件的“survival”包进行生存分析。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胆管癌关键的ceRNA调控通路,收集胆管癌患者的组织样品对调控通路中的RNAs进行实时定量PCR实验,验证三者在CCA中的表达水平,并且通过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实验在蛋白层面验证了靶基因的表达,最后,利用胆管癌芯片数据分析了靶基因的表达水平与CCA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从TCGA数据库下载得到36例胆管癌样本和9例正常样本,通过差异分析得到1573个差异表达mRNA,109个差异表达lnc RNA和37个差异表达miRNA。借助相关在线数据库构建了胆管癌ceRNA调控网络,该网络由143个mRNA、62个lncRNA和19个miRNA组成。对网络中mRNAs的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肿瘤和免疫相关的通路上。生存分析结果表明LOXL1-AS1、CCNJL、ERLIN1、MLLT3、SCRN1、SLC9A3R2与胆管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通过对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我们最终确定了胆管癌关键的ceRNA调控通路LOXL1-AS1-miR-148a-3p-TGFB2并进行初步验证。qRT-PCR结果显示LOXL1-AS1和TGFB2表达正相关,在胆管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mi R-148a-3p为低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表明靶基因TGFB2在蛋白水平也呈高表达,生存分析和Cox分析显示TGFB2表达水平和CCA患者的预后显着相关(p<0.05),可以作为CCA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下载TCGA数据库中胆管癌的测序数据和临床数据,使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得到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借助在线数据库预测这些差异RNAs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构建网络,最终筛选出基于lncRNA的LOXL1-AS1-mi R-148a-3p-TGFB2关键调控通路,初步验证了三者的表达水平,证明靶基因TGFB2高表达与胆管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为胆管癌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红阳[4](2021)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攻克医学难题》文中研究指明科学家精神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和外延。勇于创新、严谨求实、敢为人先和协同共享是主要的精神内涵,而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传承者,科学学风和科研作风也是决定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当前重要的一个主题便是"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事实也充分证明,女科学家、女科技工作者在物理、医学、数学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她们都致力于用科学改变着世界、造福人类。中国的科学家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和医治很多疾病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2020年,有4位女性获得了诺贝尔奖,包括化学奖、物理学奖和文学奖,占获奖人数的45%,这也是女科学家在获诺奖上的重要突破。

周娟[5](2020)在《高通量测序捕获建库技术研发及其在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迅猛发展,积累了大量复杂疾病相关的基因组、转录组测序数据,极大促进了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早期促进了孟德尔疾病新基因的发现,随后又发现大量神经发育障碍归因于基因编码区的新生突变,同时,随着乳腺癌、结直肠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癌症基因突变图谱的测定,揭示了癌症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复杂的分子致病通路,并有效地定义了癌症的分子分类学。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通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其在科研和临床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复杂疾病候选基因的鉴定、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无创产前诊断、癌症的诊断、监测和精准医疗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1)样本的文库转化效率较低以致其灵敏度难以满足微量低丰度样本的检测需求;(2)样本处理过程复杂,构建上机文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3)目前,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测序错误率达到1%~5%,导致高异质性样本中,突变频率低于5%的变异与测序错误混杂在一起,难以特异性检出,这就需要开发操作更简单、通量、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更高的测序方法。因此,本课题针对高通量测序目前面临的难点和痛点,对最常用的两种高通量靶向捕获建库测序技术,基于扩增子和基于液相杂交的靶向建库测序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索和优化:简化扩增子靶向测序的样本处理操作步骤,从而使其在大样本研究中的应用更为可行;提高液相杂交捕获分子标签文库构建的样本文库转化效率,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将改进优化后的方案应用在具有代表性的复杂疾病——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和胆道恶性肿瘤微量循环肿瘤DNA检测分析中。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代表性的复杂疾病,尽管其遗传度高达80%,且已取得大量基因组水平的遗传易感基因或区域结果,但依然鲜有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功能致病变异实现高通量精细定位的报道,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全面开展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依然难以被接受,且测序文库构建流程较为复杂,难以一次性大批量处理样本。本课题的第二部分,作者自主创新了两步PCR多重扩增捕获建库技术,可以简单高效地对感兴趣的基因区域进行快速富集和建库,从而完成对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功能位点的定位分析。该方法仅一次使用PCR酶,即可完成两次PCR扩增,中间和最终的磁珠纯化步骤被简化,节省成本的同时,操作更为简单,大大提高了建库通量,从而使其在大样本研究中的应用更为方便可行。随后作者运用自主创新的捕获建库方法对来自中国汉族的180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98名健康对照的EMB和BNIP3L基因外显子及UTR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共鉴定到EMB基因的58个变异和BNIP3L基因的114个变异。其中包含EMB基因的七个及BNIP3L基因的三个罕见非同义突变,EMB:p.Ala52Thr、p.Glu66Gly、p.Ser93Cys、p.Ala118Val、p.Ile131Met、p.Gly163Arg和p.Arg238Tyr以及BNIP3L(NP_004322):p.Asn18Asp、p.Gly56Glu和p.Met105Leu。BNIP3L基因上发现的三个罕见非同义突变,均只在精神分裂症病例组中检出,且携带这些变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与健康对照人数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35)。此外还发现,位于EMB基因3’-UTR的rs3933097(Pallele=3.82×10-6,Pgenotype=3.18×10-5),及BNIP3L基因的rs147389989位点(Pallele=0.007,Pgenotype=0.017)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均与精神分裂症显着相关。利用PGC2,CLOZUK和本研究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发现,BNIP3L基因的rs1042992和rs17310286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显着相关,进一步验证了既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一方面,本研究为EMB和BNIP3L基因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提供了更多证据,另一方面本课题首次通过高通量靶向捕获测序发现了这两个基因上潜在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生的功能突变,为后续进一步通过功能实验来揭示其在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除精神类疾病外,癌症是另一类重要的代表性复杂疾病。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为癌症的早期筛查、病程监控、精准医疗等开辟了新途径。特别是血浆中循环肿瘤DNA的无创检测,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已有相关试剂盒被批准应用于肺癌的临床检测。而胆道恶性肿瘤微量循环肿瘤DNA测序的工作比肺癌更困难,始终没有突破,这主要是源于此前高通量测序技术样本文库转化效率、灵敏度和特异性低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课题第三部分,作者对基于液相杂交捕获的双端分子标签建库测序技术进行了改进,优化了分子标签接头的制备方案及高通量测序建库过程中的连接体系,将样本的文库转化率从不足50%提高至95%以上,加之分子标签的校正功能,从而大幅提高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30 ng样本中,频率为0.5%的变异位点,检测灵敏度达到100%,假阳性率仅为0.001%。同时,作者收集了51例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细胞、肿瘤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应患者的术前血浆、术后三天血浆中的游离DNA应用本研究改进优化的捕获建库方法,进行分子标签建库和胆道恶性肿瘤相关基因的液相杂交捕获测序。结果发现,超过60%的患者,术前血浆游离DNA的变异情况与肿瘤组织存在一致性,50%的肿瘤组织变异在术前血浆中可以被检出。不同个体肿瘤组织和血浆游离D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受到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分期的影响,一般肝内胆管癌、胆囊癌及以晚期患者的一致性较高。术后三天的血浆游离DNA浓度应激性增高,多数肿瘤组织中的变异在术后血浆中检出频率明显下降或清零,且术后血浆中循环肿瘤DNA的检出(P=0.0395,HR=6.315)特别是TP53基因变异(P=0.0101,HR=25.79)的检出,与患者短期复发和预后不良相关。上述的科学发现均属首次,此前未见文献报道,这些发现使本研究的临床合作者有机会开展转化应用的研究工作。本课题在作者的博士工作期间已经取得了上述重要进展,而且已经进一步获得了大量测序实验数据,对这些数据进一步挖掘、收集检测更多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样本、进一步验证目前得到的结论等工作都将延续博士论文研究继续开展。本课题通过对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的探讨、优化和应用,验证了两种复杂疾病,精神分裂症和胆道恶性肿瘤的遗传致病基因,提出了胆道恶性肿瘤无创检测准确可行的新方法,并找到了其预后评估的新依据。

孟赛赛[6](2020)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远端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远端胆管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并经过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远端胆管癌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对所有患者术前最近一次的血常规结果的统计整理并计算出SII数值。绘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依据最佳约登(Youden)指数获得其最佳临界值,根据SII最佳临界值为界限将其分别分为高低两组。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远端胆管癌患者与SII相关的生存曲线,比较两组之间的总体生存时间,使用log-rank检验对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情况之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通过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78例患者,其中男性113例,女性65例,年龄范围30~77岁。通过ROC曲线确定术前SII的最佳临界值为496.9,根据临界值将178例远端胆管癌患者分为低SII组(SII≤496.9)和高SII组(SII>496.9),分别有79例和99例。与SII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因素包括肿瘤TNM分期、切缘状态、NLR、PLR(均p<0.05)。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低SII组与高SII组远端胆管癌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66.4%、27.3%和70.9%、41.3%、9.9%,低SII组远端胆管癌患者生存率优于高SII组,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SII>496.9(HR=3.097,95%CI:1.308-7.330,p<0.05)是影响远端胆管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术后总体生存期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SII(HR=2.698,95%CI:1.095-6.646,p<0.05)为影响远端胆管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II可以作为预测远端胆管癌患者胰十二指肠术后总体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术前外周血中SII>496.9患者较SII≤496.9患者预后差。

张聪[7](2020)在《血清唾液酸对前列腺癌及其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一种起源于男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对男性生殖健康存在着巨大威胁。尽管亚洲人群的前列腺癌的总体发病率及患病人数相较于欧美国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等多方面的的改变,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及患病人数均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目前,针对前列腺癌早期筛查的手段还十分有限,当前主要方法是依据患者症状及医生临床经验做出初步判断并进一步行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检测,但是当前我国医生总体水平差距较大,而PSA针对前列腺癌患者和前列腺增生患者的鉴别则存在一个众所周知的“灰色地带”。并且当前PSA检测存在着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差,易受炎症、尿道刺激等多种因素的干扰,检测费用相对较高以及等待时间相对较长等诸多缺点。此外,前列腺癌具有发生骨转移的倾向,并且过程相对隐匿,当前缺少针对前列腺癌伴发骨转移患者早期筛查、诊断的高效指标。目前针对骨转移的常规检查手段—ECT(Emission computerizedtomography)存在着检查费用昂贵,具有一定放射危害性的缺点。因此,针对我国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的现状以及随之而来的逐年增加的前列腺癌诊断患者,发现一种安全、可靠、经济的特异性检测分子是我们当前亟待完成的任务之一。我们在临床的大量实践工作中发现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唾液酸(SA)水平普遍增高,并且目前针对此现象的研究相对空白。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针对血清唾液酸对于前列腺癌特别是前列腺癌伴发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做了深入探讨。研究目的:1.明确血清唾液酸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2.明确血清唾液酸对前列腺癌伴发骨转移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1.患者入组我们从患者电子住院病历中回顾性收集了 2014年10月到2018年5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泌尿外科的患者信息,并按照相应的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最终共有540名患者被纳入当前分析,这些病人中最终有408人经病理明确诊断为前列腺癌,而132人最终明确诊断位前列腺增生。2.数据收集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手术方式、术后及(或者)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以及术前常规抽血化验结果等重要信息均被收集做系统性分析。3.血清唾液酸水平检测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作为血生化的重要参考项之一,在术前作为常规检测。我们从患者住院电子信息中获得其术前的血清唾液酸水平数值及其重要相关的化验指标。4.统计分析利用t检验和U检验/H检验进行相关参数分析;线性分析用以评价血清唾液酸和其他重要的肿瘤相关指标是否存在线性关系;我们利用ROC分析评估设定对于前列腺癌及其骨转移患者具有最佳诊断意义的血清唾液酸水平;并进一步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对上述结果的诊断价值进行进一步验证。所有的检验均被设定为two-tailed,并且设定为只有当;p<0.05时,该分析结果才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数据分析均利用软件SPSS22.0和(或)GraphPad Prim 6进行。研究结果:1.纳入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共有540名患者最终被纳入此次研究,依据术后病理或者穿刺病理结果,408名患者确诊为前列腺癌,132名患者确诊为前列腺增生。并通过我们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发现,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唾液酸水平要远远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56.75±11.47 mg/dL vs 54.05±9.00 mg/dL,p=0.013)(表 1)。2.血清唾液酸水平和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我们对408名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唾液酸水平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发现:患者术前血清唾液酸水平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碱性磷酸酶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图2、图3);根据ECT的检查结果,我们发现诊断为前列腺癌伴发骨转移的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要明显高于可疑伴发骨转移患者及未伴发骨转移患者(69.97±15.14 mg/dL vs 59.89±12.24 mg/dL vs 54.58±9.74 mg/dL,pp<0.01);术后病理证实为高级别病理分级的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唾液酸水平要显着高于低级别病理分级患者(58.34±13.05 mg/dL vs 55.11±9.43 mg/dL,P=0.024)(表 2)。3.患者术前血清唾液酸水平对前列腺癌及其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我们使用ROC分析评估出用以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清唾液酸的最佳诊断值为52.35 mg/dL,曲线下面积为0.57(95%C1 0.52-0.63);而诊断前列腺癌患者是否发生骨转移的血清唾液酸最佳诊断水平为59 mg/dL(95%CI 0.73-0.90)(图4)。通过进一步开展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其结果表明异常升高的血清唾液酸对前列腺癌及前列腺癌伴发骨转移的诊断均有显着意义(p<0.001)(表3和表4)。研究结论:我们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前血清唾液酸水平要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并且异常升高的血清唾液酸水平提示前列腺癌患者可能发生骨转移。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异常增高的血清唾液酸有望为前列腺癌及前列腺癌伴发骨转移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案。

张建强[8](2020)在《联合检测ADAM-17与ERBB1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课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的实验方法,检测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17,ADAM-17)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V-erb-b1 erythroblastic leukemi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1,ERBB1)两蛋白在胆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是否具有差异性,并分析二者的表达程度是否与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进一步研究二者在胆管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探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因胆管癌住院手术切除的存档组织蜡块60例,实验组为胆管癌组织,对照组为同一患者的癌旁正常胆管组织(经病理确定无癌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胆管癌和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ADAM-17、ERBB1的表达程度,并依据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为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转移、T分期、神经侵犯、血管侵犯、CA199水平、CA125水平共11组病理参数,分析ADAM-17、ERBB1两蛋白的表达程度与各因素是否相关以及二者在胆管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并进行随访,研究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两蛋白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以及癌组织中两蛋白表达程度与各分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癌组织中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P值<0.05为统计学有意义。Kaplane-Meier法绘制生存时间曲线图,与预后可能相关的单因素分析使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将单因素中P值<0.05的变量选入COX逐步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表明,P值<0.05的变量即是影响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胆管癌组织中ADAM-17蛋白表达程度与癌旁正常胆管组织相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AM-17蛋白表达水平与年龄≥65岁、肿瘤大小≥2cm、肿瘤低分化、淋巴转移阳性、T分期(T3+T4)、血管侵犯阳性、CA199水平≥39U/m L显着相关(P=0.007,0.015,0.001,0.010,0.005,0.012,0.021),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神经侵犯、CA125水平不相关(P=0.235,0.265,0.078,0.107),无统计学意义。2.胆管癌组织中ERBB1蛋白表达程度与癌旁正常胆管组织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ERBB1蛋白表达水平与年龄≥65岁、肿瘤低分化、淋巴转移阳性、T分期(T3+T4)、CA199水平≥39U/m L明显相关(P=0.002,0.006,0.001,0.000,0.007),同时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患者不同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神经侵犯、血管侵犯、CA125水平不相关(P=0.562,0.195,0.248,0.055,0.712,0.071),无统计学意义。3.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DAM-17与ERBB1两种蛋白在胆管癌组织的高表达成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0.658,P=0.001<0.01),提示二者具有协同作用。4.单因素分析显示胆管癌患者ADAM-17、ERBB1蛋白高表达、年龄≥65岁、肿瘤大小≥2cm,肿瘤低分化、淋巴转移阳性、T分期(T3+T4)、神经侵犯阳性、术前CA199≥39U/m L与患者术后预后显着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ADAM-17和ERBB1高表达、肿瘤分化程度低,淋巴结转移阳性、T分期(T3+T4)是影响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ADAM17、ERBB1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正常胆管组织;2.ADAM-17、ERBB1高表达共同与患者年龄≥65岁、肿瘤分化程度低、淋巴转移、T分期(T3+T4)、CA199≥39U/m L相关,且二者在癌组织中高表达具有协同作用,说明二者可能胆管癌的发生、进展、浸润和迁移的危险因素;3.ADAM-17、ERBB1高表达、肿瘤分化程度低,淋巴转移、T分期(T3+T4)是影响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着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在预测胆管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ADAM-17、ERBB1有可能作为指标用于指导胆管癌患者的术后治疗,将来有望为靶向治疗提供新型靶点,给患者带来福音。

谭雅文[9](2020)在《同时性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双原发肝癌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癌(ICC)在同一肝脏内同时存在,被称为双原发肝癌(DPHC),迄今鲜有报道。分析双原发肝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对改进手术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供12例双原发肝癌病例的详细临床资料,通过数据分析,对其临床特点、诊疗现状及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对山东省立医院2009-2018年收治的12例双原发肝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比较双原发肝癌与单纯HCC和单纯ICC的临床特点,在同期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的原发性肝癌病例中,按照与双原发肝癌组5:1的比例随机抽取单纯HCC病例和单纯ICC病例各60例,作为单纯HCC组和单纯ICC组。对获得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数据应用SPSS 17.0和Excel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连续变量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离散变量进行比较。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生存过程,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DFS和OS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双原发肝癌患者平均年龄为61.1(±6.1)岁,均为男性,发病率在原发性肝癌中为0.26%。双原发肝癌组的乙肝病毒感染率(83.3%)与单纯HCC组(83.3%)相当,高于单纯ICC组(38.3%)。淋巴结转移(16.7%)与单纯ICC组(23.3%)相近,高于单纯HCC组(1.7%)。术前诊断以HCC相关(83.3%)为主。AFP和CA19-9二者同时升高者为25.0%,显着高于单纯HCC组(5.0%)和单纯ICC组(8.3%)。12例患者均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病理结果显示术前辅助性TACE对HCC肿瘤破坏效果明显,对ICC效果有限。中位DFS为6.0(±2.6)月,中位OS为15.0(±1.7)月。与DFS相关的因素包括ICC大小、CA19-9水平和术后预防性TACE治疗,其中ICC大小和CA19-9水平为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TACE治疗为保护性因素。与OS相关的因素包括HCC大小、ICC大小和术后TACE(含预防性和复发后治疗),其中HCC大小和ICC大小为危险因素,术后TACE(含预防性和复发后治疗)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双原发肝癌发病率低,在原发性肝癌中为0.26%,以男性多见。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双原发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发的肝脏肿瘤,血清肿瘤标志物AFP和CA19-9同时升高,提示双原发肝癌。治疗原则: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应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关于术前TACE:对HCC肿瘤体积较大,考虑肝切除手术困难或预后较差的DPHC,可考虑术前行TACE治疗以争取手术机会;对ICC肿瘤体积较大的DPHC病例,仍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预后:与DFS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ICC大小、CA19-9水平和术后预防性TACE治疗,与OS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HCC大小、ICC大小和术后TACE(含预防性和复发后治疗)。

徐秀秀[10](2020)在《面向癌症基因表达数据挖掘的低秩表示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海量可用的基因表达数据。虽然,这类癌症数据包含丰富的基因表达信息,为科研工作者从分子水平揭露癌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但是,癌症测序数据通常具有“高维、小样本和强噪声”的特点,这无疑是癌症数据挖掘工作中的一个极大的挑战。低秩表示(Low-rank Representation,LRR)是一种实现数据降维、减小噪声影响的矩阵分解方法,在癌症数据挖掘方面已取得了很多的成功。在查阅归纳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论文针对现有LRR方法存在的部分不足,提出三种新的LRR方法,并将之应用到癌症基因表达数据挖据中,旨在研究癌症病变的内部机理,更精确地分析癌症亚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联合截断核范数和图正则的低秩表示方法:LRR方法从观测数据矩阵分解出的低秩矩阵的奇异值是快速减小的数据序列,因此,最小化所有奇异值的核范数不是近似矩阵秩函数的最佳选择。该方法采用截断核范数代替核范数处理低秩矩阵的凸松弛问题,保留了与矩阵相关的主要成分的信息,有效降低了奇异值收缩造成的损害,更准确地近似了矩阵的秩。并且新方法引入了图正则项,捕捉到了数据蕴含的内部几何结构和相似性信息。癌症基因表达数据挖掘实验的结果显示,改进的方法增强了对噪声和离群值的鲁棒性。(2)提出双超图正则化的低秩表示方法:虽然,现有的LRR方法通过在低秩矩阵上施加图正则约束抓住了数据空间隐藏的的内部几何结构。但是,图正则无法发现基因表达数据固有的共表达信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该方法引入两个超图正则项,分别施加在低秩矩阵和稀疏矩阵上,以提取癌症数据样本空间和基因空间存在的几何结构。癌症基因表达数据挖掘实验的结果表明,上述改进改善了方法编码数据结构空间的性能。(3)提出联合截断核范数和图正则的潜在低秩表示方法:基因表达数据具有小样本和高噪声的特点,多数的LRR方法将原始的数据矩阵作为字典矩阵不是最优的选择。该方法将原始的数据矩阵分解成两个特征矩阵和一个稀疏矩阵,其中一个特征矩阵用于癌症样本聚类,另一个特征矩阵用于差异表达基因识别,更好地处理了样本数量不足和被噪声污染的癌症数据。此外,该方法将整合的癌症基因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多种癌症之间的内部关联,有效地解决了样本不均衡问题。

二、早期筛查胆管癌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筛查胆管癌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适配子离心超滤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肝癌
        1.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1.1.2 肝癌的诊断研究现状
    1.2 核酸适配子
        1.2.1 核酸适配子的特性
        1.2.2 适配子在肝癌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1.3 离心超滤技术及其应用
第2章 创建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耗材
        2.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2.1.5 血清标本的收集
        2.1.6 临床资料的收集
        2.1.7 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的建立
        2.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制备混合血清标本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2.2.2 适配子CUF分离的最佳超滤管截断值
        2.2.3 适配子CUF分离的最佳离心时间
        2.2.4 适配子CUF分离体系的最佳体积
        2.2.5 血清和适配子的最佳用量
    2.3 讨论
第3章 单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新技术的肝癌诊断价值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试验耗材
        3.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3.1.5 血清标本的收集
        3.1.6 临床资料的收集
        3.1.7 评价单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价值
        3.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适配子小样本筛选结果
        3.2.2 优选适配子扩大样本验证肝癌诊断价值结果
        3.2.3 优选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新技术的肝癌诊断价值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试验耗材
        4.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4.1.5 血清标本的收集
        4.1.6 临床资料的收集
        4.1.7 用混合血清优化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法诊断肝癌的实验条件
        4.1.8 小样本筛选对肝癌诊断价值最大的适配子阵列
        4.1.9 优选适配子阵列扩大样本验证其肝癌诊断价值
        4.1.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实验条件优化结果
        4.2.2 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法小样本筛选适配子阵列的结果
        4.2.3 优选适配子阵列扩大样本验证肝癌诊断价值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评价
    5.1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与统计方法
        5.1.1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
        5.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5.2 结果
        5.2.1 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5.2.2 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
        5.2.3 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5.2.4 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结果
        5.2.5 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诊断肝癌的准确性评价结果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核酸适配子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PD-L1和EGFR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基于TCGA数据库胆管癌ceRNA网络的构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胆管癌简介
    1.2 ceRNA概述
        1.2.1 lncRNA
        1.2.2 miRNA
        1.2.3 ceRNA在胆管癌中的研究
    1.3 TCGA数据库
第二章 胆管癌转录组的差异分析和ceRNA网络构建
    2.1 材料和方法
        2.1.1 TCGA数据下载和分析
        2.1.2 ceRNA网络的构建
        2.1.3 ceRNA网络可视化
        2.1.4 ceRNA网络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2.1.5 ceRNA网络预后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胆管癌中差异表达的RNAs
        2.2.2 胆管癌ceRNA调控网络的构建
        2.2.3 ceRNA网络中mRNAs的功能富集分析
        2.2.4 ceRNA网络节点的预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lncRNA构建的LOXL1-AS1-miR-148a-3p-TGFB2调控通路的初步验证
    3.1 临床标本采集和处理
    3.2 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
        3.2.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3.2.2 总RNA提取与纯化
        3.2.3 lncRNA、miRNA、mRNA qRT-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3.2.4 RNA逆转录成cDNA
        3.2.5 实时定量PCR
    3.3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
        3.3.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见下表
        3.3.2 溶液配制
        3.3.3 实验步骤
    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
        3.4.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见下表
        3.4.2 实验步骤
        3.4.3 IHC实验结果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lncRNA LOXL1-AS1在胆管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5.2 miR-148a-3p在胆管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5.3 TGFB2在胆管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3.5.4 Western blot检测TGFB2蛋白表达情况
        3.5.5 免疫组化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通量测序捕获建库技术研发及其在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高通量测序技术发展及现状
        1.1.1 测序技术的发展
        1.1.2 高通量测序技术原理
        1.1.3 高通量捕获建库技术
        1.1.4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1.1.5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优势和挑战
    1.2 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
        1.2.1 基于大样本的复杂疾病群体遗传学研究
        1.2.1.1 病例-对照研究的关联分析
        1.2.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2.1.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和局限
        1.2.2 基于微量样本的复杂疾病精准检测分析
        1.2.2.1 循环肿瘤DNA的发现和特性
        1.2.2.2 循环肿瘤DNA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
        1.2.2.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循环肿瘤DNA检测中的应用及局限
        1.2.3 两种代表性复杂疾病
        1.2.3.1 精神分裂症
        1.2.3.2 胆道恶性肿瘤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的研发及在精神分裂症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前言
        2.1.1 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
        2.1.2 EMB基因与精神分裂症
        2.1.3 BNIP3L基因与精神分裂症
        2.1.4 研究目的
    2.2 研究材料
        2.2.1 捕获引物设计
        2.2.2 研究对象
        2.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的优化
        2.3.2 样本DNA提取和质控
        2.3.3 靶基因扩增捕获建库和测序
        2.3.4 Sanger测序验证
        2.3.5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EMB基因分析结果与讨论
        2.4.1.1 变异识别
        2.4.1.2 关联分析结果
        2.4.1.3 阳性SNP位点功能预测结果
        2.4.1.4 错义突变验证及功能预测结果
        2.4.1.5 讨论
        2.4.2 BNIP3L基因分析结果与讨论
        2.4.2.1 变异识别
        2.4.2.2 外显子罕见变异分析
        2.4.2.3 关联分析结果
        2.4.2.4 荟萃分析结果
        2.4.2.5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子标签测序技术的研发及在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中的应用
    3.1 前言
        3.1.1 分子标签与高通量测序技术
        3.1.2 胆道恶性肿瘤ctDNA研究进展
        3.1.3 研究目的
    3.2 研究材料
        3.2.1 实验样本
        3.2.2 试剂与仪器
        3.2.3 捕获panel设计
    3.3 分子标签高通量测序建库技术研发
        3.3.1 技术研发方案及测试方法
        3.3.1.1 分子标签接头的制备
        3.3.1.2 分子标签接头测试
        3.3.1.3 ctDNA标准品测试
        3.3.1.4 测序数据的分子标签校正
        3.3.2 研发方案测试结果
        3.3.2.1 分子标签接头质控结果
        3.3.2.2 单一片段DNA连接效率测试结果
        3.3.2.3 随机打断DNA样本测试结果
        3.3.2.4 ctDNA标准品测试结果
        3.3.3 研发方案结果讨论
    3.4 优化方案在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中的应用
        3.4.1 研究方法
        3.4.1.1 胆道恶性肿瘤样本DNA提取
        3.4.1.2 全外显子测序文库构建
        3.4.1.3 游离DNA测序文库构建
        3.4.1.4 Illumina平台上机测序
        3.4.1.5 二代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3.4.1.6 统计作图
        3.4.2 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结果
        3.4.2.1 游离DNA样本及文库质控结果
        3.4.2.2 测序数据质控结果
        3.4.2.3 肿瘤组织与血浆的变异检测结果及对比
        3.4.2.4 ctDNA术前术后动态变化及临床资料分析
        3.4.3 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成文的学术论文

(6)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远端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血清唾液酸对前列腺癌及其骨转移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联合检测ADAM-17与ERBB1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ADAM-17 蛋白在胆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2.2 ERBB1 蛋白在胆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
    2.3 胆管癌患者 ADAM-17 表达程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2.4 胆管癌患者 ERBB1 表达程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2.5 胆管癌组织中 ADAM-17 和 ERBB1 表达的关联性
    2.6 附图
    2.7 预后分析(生存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胆管癌新型血清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同时性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双原发肝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面向癌症基因表达数据挖掘的低秩表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3.2 论文创新点
        1.3.3 论文组织结构
    1.4 论文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数据集及相关平台简介
    2.1 相关研究工作
        2.1.1 低秩表示(LRR)方法概述
        2.1.2 潜在低秩表示(Lat LRR)方法概述
        2.1.3 系统实现框架
    2.2 数据集简介
        2.2.1 基因表达数据简介
        2.2.2 数据库简介
        2.2.3 实验数据简介
    2.3 结果分析平台简介
        2.3.1 Gene Cards平台简介
        2.3.2 Topp Gene Suite平台简介
第3章 联合截断核范数和图正则的低秩表示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3.1 引言
    3.2 截断核范数和图正则化简介
        3.2.1 截断核范数简介
        3.2.2 图正则简介
    3.3 联合截断核范数和图正则的低秩表示(TLLRR)方法
        3.3.1 TLLRR模型构建
        3.3.2 TLLRR模型求解
        3.3.3 TLLRR算法的收敛性和时间复杂度分析
    3.4 参数设置
        3.4.1 实验数据
        3.4.2 选参结果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评价指标
        3.5.2 差异表达基因识别
        3.5.3 癌症样本聚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超图正则化的低秩表示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4.1 引言
    4.2 超图正则简介
    4.3 双超图正则化的低秩表示(DHLRR)方法
        4.3.1 DHLRR模型构建
        4.3.2 DHLRR模型求解
        4.3.3 DHLRR算法的收敛性和时间复杂度分析
    4.4 参数设置
        4.4.1 实验数据
        4.4.2 选参结果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评价指标
        4.5.2 差异表达基因识别
        4.5.3 癌症样本聚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联合截断核范数和图正则的潜在低秩表示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5.1 引言
    5.2 联合截断核范数和图正则的潜在低秩表示(Lat-TGLRR)方法
        5.2.1 Lat-TGLRR模型构建
        5.2.2 Lat-TGLRR模型求解
        5.2.3 Lat-TGLRR算法的收敛性和时间复杂度分析
    5.3 参数设置
        5.3.1 实验数据
        5.3.2 选参结果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评价指标
        5.4.2 共差异表达基因识别
        5.4.3 癌症样本聚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早期筛查胆管癌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适配子离心超滤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建立及评价[D]. 陈志勇. 南昌大学, 2021(01)
  • [2]PD-L1和EGFR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包巴图.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基于TCGA数据库胆管癌ceRNA网络的构建与分析[D]. 米宁宁. 兰州大学, 2021(12)
  • [4]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攻克医学难题[J]. 王红阳. 科技导报, 2021(02)
  • [5]高通量测序捕获建库技术研发及其在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D]. 周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远端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D]. 孟赛赛. 郑州大学, 2020(02)
  • [7]血清唾液酸对前列腺癌及其骨转移的诊断价值[D]. 张聪. 山东大学, 2020(09)
  • [8]联合检测ADAM-17与ERBB1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张建强.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同时性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双原发肝癌的临床分析[D]. 谭雅文. 山东大学, 2020(02)
  • [10]面向癌症基因表达数据挖掘的低秩表示方法研究[D]. 徐秀秀.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胆管癌早期筛查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