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0年选题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沈丽萍[1](2021)在《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婴幼儿时期是否母乳喂养、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从未、<4月龄、4-<6月龄、6-<12月龄、12-<24月龄以及≥24月龄)以及不同辅食添加时间(≤5月龄、6月龄以及≥7月龄)与3-5岁儿童体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3-5岁健康儿童。研究基于科技部十三五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数据,选取截至2021年1月同时完成问卷调查、体格和体成分测量的儿童,剔除实际年龄<3岁或>5岁者、非单胎妊娠者、问卷中喂养信息缺失者、体格和体成分信息缺失者。研究对象分布在五个省六个调查县(区),分别为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吉林市永吉县、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以及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本研究通过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号:2019-009)。所有调查对象的监护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采用结构化调查问卷,调查员通过面对面询问3-5岁儿童母亲或其他主要监护人回顾性地收集其在婴幼儿期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时间信息,同时收集儿童及其父母亲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经专业培训的测量员采用生物电阻抗仪(InBody770人体体成分分析仪)测量3-5岁儿童的体成分。研究的暴露变量为母乳喂养(是、否)、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从未、<4月龄、4-<6月龄、6-<12月龄、12-<24月龄以及≥24月龄)以及辅食添加时间(≤5月龄、6月龄以及≥7月龄)。主要结局变量是儿童全身(包括瘦体重、瘦体重指数、身体水分含量、骨骼肌含量、骨矿物质含量以及体脂、体脂指数和体脂率)和各节段体成分指标(包括上/下肢、躯干瘦体重和脂肪含量,躯干与四肢脂肪含量比值和内脏脂肪面积)。全身瘦体重含量、瘦体重指数、身体水分含量、骨骼肌含量、骨矿物质含量、体脂率、肢体和躯干瘦体重近似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mean±SD)描述其集中分布趋势及离散程度,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全身体脂含量、体脂指数、肢体和躯干脂肪含量、躯干脂肪与四肢脂肪比值(Trunk to extremities fat mass ratio,BFMt/e)以及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等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即M(P25,P75)描述,两组间上肢、躯干脂肪含量以及BFMt/e差异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其余指标经对数转换后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按照年龄分层,正态分布或对数转换后正态的数据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的均值、均差及95%CI,躯干与四肢脂肪含量比值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及95%CI。多因素回归模型校正儿童性别、出生体重、调查点、年龄别身高 Z 评分(Height-for-age z-score,HAZ)/年龄别体重 Z 评分(Weight-for-age z-score,WAZ)、夜间睡眠时间、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饮食行为得分、平衡膳食指数得分、父母亲BMI和文化程度,用于分析是否母乳喂养、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不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全身和各节段体成分的关系。结果:研究最终共纳入2008名研究对象,3岁、4岁和5岁儿童分别为642人、700人和666人。其中,男童1008人,占50.20%;女童1000人,占49.80%。按照地区划分,城市 1102 人(54.88%),农村 906 人(45.12%);北方 1106 人(55.08%),南方902人(44.92%)。研究对象的母乳喂养率为89.19%,其中,6月龄前断乳者占26.26%,6-<12月龄断乳者占28.38%,12-<24月龄断乳者占41.43%,有3.94%的儿童母乳喂养持续至24月龄及以上。≤5月龄、6月龄和≥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分别占比38.45%、38.72%和22.83%。儿童平均身高为107.08±7.43 cm,BMI为15.36(14.56,16.30)kg/m2。儿童年龄别体重(WAZ)为0.22±1.05,年龄别身高(HAZ)为0.20±0.98,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为0.10 ± 1.00,年龄别BMI Z评分(BAZ)为0.13±1.10,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0%,消瘦率为1.69%,低体重率为0.85%,超重/肥胖率为9.61%。1.母乳喂养与3-5岁儿童瘦体重指标的关系对于3岁组儿童,校正儿童性别、出生体重、调查点、HAZ(瘦体重指数不校正HAZ)、夜间睡眠时间、中高等程度身体活动时间、饮食行为得分、平衡膳食指数得分以及父母亲BMI和文化程度后,母乳喂养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12.84 kg vs 12.52 kg,F=5.91,P=0.015)、身体水分含量(9.53 kg vs 9.27 kg,F=6.51,P=0.011)、骨骼肌含量(5.64 kg vs 5.44 kg,F=6.20,P=0.013)以及躯干瘦体重含量(5.39 kg vs 5.19 kg,F=4.61,P=0.032)均高于非母乳喂养组,两喂养组儿童全身的瘦体重指数、骨矿物质含量以及上、下肢瘦体重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4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母乳喂养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14.31kg vs 14.64kg,F=3.92,P=0.048)、骨骼肌含量(6.47 kg vs 6.68 kg,F=4.17,P=0.042)以及下肢瘦体重含量(1.65 kg vs 1.73 kg,F=4.68,P=0.031)均低于非母乳喂养组;两组儿童全身的瘦体重指数、身体水分含量、骨矿物质含量,上肢和躯干瘦体重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5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母乳喂养组与非母乳喂养组儿童全身和各节段瘦体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3-5岁儿童瘦体重指标的关系对于3岁组和4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的儿童全身和各节段瘦体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5岁组儿童,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F=4.09,P=0.001)、身体水分含量(F=3.74,P=0.003)和骨骼肌含量(F=4.07,P=0.001),上肢(F=2.34,P=0.041)、下肢(F=3.71,P=0.003)和躯干瘦体重(F=3.61,P=0.003)差异总体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与参照组(从未母乳喂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的儿童全身瘦体重指数和骨矿物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瘦体重指标关系对于3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5月龄、6月龄和≥7月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12.89 kg vs 12.66 kg vs 12.94 kg,F=4.42,P=0.013)、身体水分含量(9.56 kg vs 9.39 kg vs 9.59 kg,F=3.93,P=0.020)和骨骼肌含量(5.67 kg vs 5.53 kg vs 5.69 kg,F=3.80,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6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瘦体重(均差(95%CI):-0.23(-0.45,-0.02))和身体水分含量(均差(95%CI):-0.16(-0.33,-0.002))均低于≤5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儿童全身瘦体重指数、骨矿物质含量,以及上、下肢和躯干瘦体重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4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的儿童全身和各节段瘦体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5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从全身体成分来说,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5月龄、6月龄和≥7月龄)儿童瘦体重含量(16.27 kg vs 16.23 kg vs 16.66 kg,F=5.40,P=0.005)、身体水分含量(11.95 kg vs 11.93 kg vs 12.27 kg,F=5.68,P=0.004)和骨骼肌含量(7.57 kg vs 7.56 kg vs 7.83 kg,F=5.47,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瘦体重(均差(95%CI):0.39(0.08,0.70))、身体水分含量(均差(95%CI):0.32(0.08,0.56))和骨骼肌含量(均差(95%CI):0.26(0.06,0.46))均高于≤ 5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儿童的瘦体重指数和骨矿物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节段体成分来说,不同辅食添加时间(≤5月龄、6月龄和≥7月龄)组的儿童下肢(1.79 kg vs 1.81 kg vs 1.90 kg,F=5.51,P=0.004)和躯干瘦体重(6.49 kg vs 6.51 kg vs 6.75 kg,F=4.41,P=0.013)随辅食添加时间的延迟而增加,其中,≥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下肢(均差(95%CI):0.06(0.03,0.18))和躯干瘦体重(均差(95%CI):0.26(0.05,0.47))高于≤5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的儿童上肢瘦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母乳喂养组与非母乳喂养组、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和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的3-5岁儿童全身和各节段体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调查儿童婴幼儿时期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时间可能与其3-5岁时部分瘦体重指标相关,但与其体脂、体脂率、体脂分布等指标可能无关联。2.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婴幼儿时期母乳喂养与其部分瘦体重指标之间关系可能存在差异。3岁时母乳喂养组儿童的瘦体重、身体水分含量和骨骼肌含量均高于非母乳喂养组,4岁时母乳喂养组儿童的瘦体重和骨骼肌含量均低于非母乳喂养组,5岁时母乳喂养与非母乳喂养组儿童的各瘦体重指标均无差异。3.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婴幼儿时期辅食添加时间与其部分瘦体重指标之间关系可能不一致。≤5月龄添加辅食组儿童3岁时的瘦体重、身体水分含量和骨骼肌含量大于6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婴幼儿期辅食添加时间与儿童4岁时的瘦体重无关联,≤5月龄添加辅食组儿童5岁时的瘦体重、身体水分含量和骨骼肌含量小于≥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
Working Group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g on Infusion Therapy in Children;Nursing Group of Pediatric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enter fo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at Children’s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2](2021)在《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全文替换》文中指出1前言输液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静脉通路是临床最常应用的治疗性操作,具有操作相对便捷、患儿痛苦少、可以迅速给药及药物起效快等优势,在诊疗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儿童年龄跨度较大,发育认知水平的不同、患儿家庭照顾能力的差异、护士置管技术和维护水平等原因,均会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患儿及家庭带来痛苦。因此,需要临床实践者对静脉输液治疗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和应用已有科学证据,确保患儿静脉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促进静脉治疗质量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
韩小伟[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张德艳[4](2020)在《贵州T月子会所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背景下80、90后独生子女已经逐渐成为该政策的主要受众。她们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崇尚科学对新事物接受力强,希望通过科学的理念和有效的方法来度过自己与婴儿的月子期,月子会所行业因此应运而生。行业迅速发展导致会所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口碑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对T月子会所现有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月子会所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包括(1)阐述月子会所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通过对月子会所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与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参考,借鉴实践经验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述。(2)通过对月子会所、坐月子进行概念界定,梳理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分析工具使本文研究更具理论基础。(3)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及PEST、SWOT分析法对T月子会所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做了全面的分析,将三种分析法的分析内容相结合提出符合T月子会所发展的组合策略。(4)结合T月子会所的发展愿景及目标,提出符合T月子会所发展的战略选择。(5)分别从市场开发战略及品牌发展战略的角度详细阐述实施重点及实施内容、和实施方式同时从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资金保障、市场营销方面提出相关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结论:贵州现阶段月子会所可开发市场空间较大,但市场上的月子会所质量良莠不齐。要价虚高服务内容雷同没有自身特色,人员流动性大自身素质不高,高学历管理人员较少,目标客户单一。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促进月子会所发展的扩张型战略,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创新,并提出了T月子会所未来发展的实施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结合T月子会所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得出符合T月子会所未来发展的创新思路。探讨月子会所未来发展的实施路径。
张琪明[5](2020)在《苏粤两地孕产期保健管理运行机制的量化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保障母婴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孕产期保健体系仍然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服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尚不能满足母婴的健康需求。管理运行机制作为孕产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量化评价有助于了解现状、发现不足,进而促进母婴健康结果的改善。研究目的:(1)评价苏粤两地孕产期保健管理运行机制的现状和效果,并验证量化评价的可行性。(2)分析两地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两地孕产期保健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穷尽原则,通过网站和数据库系统搜集2017年及以前苏粤两地公开发布的涉及孕产期保健的所有政策文件,对文件进行逐一摘录后形成基础数据库。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为指导,通过适宜公共卫生体系定位与评价标准对苏粤两地孕产期保健管理运行机制进行量化评价。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量化指标与孕产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明确苏粤两地的优势和待完善之处。研究结果:(1)2000-2017年,苏粤两地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一直稳定提升,江苏从28.2%提升至57.1%,广东从14.4%提升至53.1%,与适宜标准的比值分别为67.2%和62.5%。(2)2017年江苏在管理与监控机制(39.5%vs 36.2%)、计划与评价机制(68.6%vs 66.0%)、筹资与补偿机制(81.9%vs 75.8%)、协调与激励机制(33.1%vs 29.5%)四个方面的健全程度均优于广东。(3)两地机制完善程度与孕产妇死亡率呈负相关(P<0.05)。(4)江苏和广东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程度对孕产妇死亡率的解释程度分别为82.9%、90.2%。(5)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苏粤两地管理运行机制至健康结果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96和-0.89。研究结论:(1)苏粤两地均重视机制的建设,但仍有较大完善空间,江苏孕产期保健管理运行机制的健全程度略优于广东。(2)管理运行机制对孕产期保健健康结果的改善作用初步体现。(3)基于政策文件对管理机制量化具有可行性。(4)两地在各相关部门职责的明确程度、主要部门职责清晰可考且有考核主体的程度、政府的筹资主导地位和经费增长机制、制度性协调机制、业务主管部门的可执行激励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议:(1)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可考核职责,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长效机制。(2)明确政府在筹资中的主导地位,保障经费的稳定投入和增长。(3)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提升对重大孕产期保健问题的协调能力。(4)明确业务主管部门的激励措施,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张雷[6](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蒋昌辉[7](2020)在《战后湖北省卫生与防疫建设(1945-1949)》文中认为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疫病高发的省份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北省正处于民国时期疫病的高发时段,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更加剧了防疫形势。战后卫生与防疫建设直接关系民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更关乎湖北重建及民族前途。因此,湖北省公布历年防疫计划和卫生部门建设计划,绘制卫生与防疫建设蓝图,以期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北省政府不断调整卫生行政系统:卫生处直属省政府,统领下属各级卫生机关,包括直属机关和监督及指导机关;直属机关包括省级的省立医院、传染病院等,监督及指导机关包括县级的县卫生院、乡镇卫生所等。卫生处是全省卫生事宜的指导及监督者,各级机关是工作的实操者,为战后重建提供组织保证和人员基础。为有效防控疫情,湖北省政府发挥各级卫生机关基层作用,及时调查和上报各地疫情,以便迅速采取行动;开展夏令卫生运动,举办防疫宣传周,通过传单、漫画等方式以广防疫常识;在疫情发生之时,采取应急预防接种,有效控制传染源,及时救疗患者。防疫工作与卫生建设息息相关,除了应急性防疫措施外,经常性卫生建设更能够有效杜绝或减少疫情发生与传播的风险,是防疫治本之策:第一,发挥卫生行政的作用,改组和充实各地机关,加强复员卫生工作。第二,加强预防保健工作,通过卫生运动增强卫生意识,办理卫生工程和环境卫生业务以改良公共环境卫生,尤其注重厕所改造和饮水消毒,喷洒DDT以切断害虫传播疫病途径。第三,针对疫病易感人群,如孕妇、婴儿、儿童,此类人群的自身免疫力较成年人低,且幼儿的卫生习惯多未养成,卫生机关与有关机关密切协作,共同办理妇婴卫生及民族保育政策,推进学校卫生工作,借助儿童节举办时机开展儿童健康比赛,唤起社会各界对卫生健康的关注。第四,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通过配发药械及现金等物资给予援助,有力推动了湖北省卫生与防疫建设的进程。抗日战争胜利初期是湖北省卫生与防疫建设的恢复时期,1946-1948年是其大建设时期,而解放战争后期,各卫生机关被降级或取消,卫生业务难以为继,是时局在卫生防疫事业上的反映。总之,文章基于对湖北省档案馆所藏的相关卫生档案、地方志等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就战后湖北省卫生与防疫建设方面展开探讨,其趋势是向善的,但其中暴露的问题值得重视与研究,以期对解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有所启发。
王晨露[8](2020)在《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生活理念的革新和母婴人群对自我健康的关注,面向母婴人群的智能化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日益增多,但目前市场上医疗健康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面向母婴健康管理的产品与服务未能真正从母婴用户的使用情境中加以考虑,导致此类产品的功能单一、使用体验亟待优化。本文从情境感知的视角切入,研究母婴健康管理的各类情境需求,从系统设计的角度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细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与帮助。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梳理情境感知、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明确将情境感知应用于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的价值意义与基本原则。然后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研等方法深入了解母婴健康管理行为特点、需求,构建母婴健康管理典型用户角色模型,从典型用户的情境故事中总结母婴健康管理情境需求,研究需求驱动下的母婴健康管理情境感知机制。根据母婴健康管理情境感知工作流程,构建出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并从用户情境、环境情境、任务情境三方面提出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策略用于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设计实践方面,笔者通过Mbaby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软硬件的设计进行实例验证,并通过满意度测评验证方案和策略的可行性。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研究,以母婴人群为目标用户,深度挖掘母婴健康管理情境下的典型需求,从情境出发,研究母婴健康管理系统中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性的对产品功能、服务进行整合优化,为母婴用户提供更优的健康管理体验。
张海龙[9](2019)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的提出了要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在“十三五”期间,确立了实现建立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的目标。目前关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大多数学者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诱导;市场集中度;产业集聚;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模式等方面,忽略了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以及构建创新体系等关键问题,尚未在理论上找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及对策。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以监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阐明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第二,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医、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在重视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机制的基础上,强调政府和医疗机构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督,医疗机构作为生物医药的临床试验基地以及生物医药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政府和医疗机构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在阅读中外文献基础上,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明确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案例与实证分析,深入挖掘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及保障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医、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主要内容由以下七部分组成:第一,在理论上明确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目标。本文以供给侧改革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创新理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内涵及意义,分析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西方供给理论的发展,包括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和供给管理理论;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中,重点阐述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问题;在创新理论中,对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中,主要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供给侧改革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创新理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第二,通过中外对比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首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介绍,重点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研究了我国各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与国外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从政府政策、医疗机构、企业和科研四个方面,总结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三,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政府、医疗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方面分析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政府的角度,从监管制度、药品定价、伦理审查和知识产权四个方面,分析政府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医疗机构的角度,从临床试验资源有限性、数据造假、机构定位不明确三个方面,分析医药机构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企业的角度,从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度和原始创新、产学研联盟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从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第四,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政府、医疗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四个影响因素出发,运用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政府政策的角度,主要选取利税、科研活动经费筹措额中政府投入资金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指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税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大。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出发,选取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分析变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显着。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不同生产要素投入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主要从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四个方面的投入,得出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对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出的影响较大,企业数量和技术创新投入对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出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选取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指标,在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阶段,有效专利数量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起到促进的作用,并且影响程度呈现递增的趋势。第五,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模式及案例分析。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对美国、日本和印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美国、日本和印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台不同的产业政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选取美国辉瑞制药、日本武田制药和印度百康三家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剖析,探寻三家典型生物医药企业在产业政策引导下企业的发展路径。美国辉瑞制药、日本武田制药前期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大量资金,纷纷推出了“重磅炸弹”级别的新药,帮助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主要通过海内外并购等手段获取新产品的专利权,同时也拓宽了自身的销售渠道,形成了研发、生产和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印度百康前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仿制药的研发和生产,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研发能力的增强开始转向对创新药品的研发。分析美国、日本和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首先,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例如知识产权体系和监管制度的建设。其次,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印度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要提高对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的重视,强调技术创新的作用。第六,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保障体系。强调构建产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搭建了保障体系的整体构架,以监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重点阐述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从监管体系方面,研究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现状和主要缺陷,提出了构建生物医药监管体系的重要意义。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方面,对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议。第七,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的总构想,并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市场创新体系具体内容。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需要以政府为核心,从医、产、学、研四个着眼点出发,以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市场创新为三条路径,以融资、研发、临床试验和投入市场为四个切入点,深入分析问题所在,系统提出解决方案。
杨阳[10](2019)在《1986-2014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建筑学科热点话题分布与转变》文中认为为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改变国家基础科研的资助方式,国务院于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许多学科在近几年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都做了统计以及研究趋势分析,但至今以科学基金项目为选题看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热点话题分布、研究话题的演变以及演变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等总体研究甚少,本文通过查询、检索1986-2014年建筑学科受资助项目的资助类别、资助金额、负责人、依托机构、题目、关键词,统计分析这些受资助项目的分布现状和学科发展动态。并通过自然语义分析法对搜集整理到的622项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的题目、关键词进行关键信息分析,共得到1218个学术词汇。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高频学术词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分6个阶段分别描述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热点,分析各阶段研究话题的群落布局,以期完成对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演化动态研究,最后以数据可视化形式描述自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成立以来我国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热点演变过程。
二、《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0年选题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0年选题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的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1.1 研究设计 |
1.1.2 样本量估算 |
1.1.3 数据来源和抽样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调查和测量方法 |
1.4.2 研究变量及相关定义 |
1.4.3 质量控制 |
1.4.4 统计分析方法 |
1.5 数据分析流程图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1.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2.1.2 出生情况 |
2.1.3 生长发育情况 |
2.2 研究对象婴幼儿期的喂养情况 |
2.2.1 婴幼儿期的喂养情况 |
2.2.2 不同特征儿童母乳喂养率的比较 |
2.2.3 不同特征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比较 |
2.2.4 不同特征儿童辅食添加时间的比较 |
2.3 3-5岁儿童体成分状况 |
2.3.1 儿童全身体成分状况 |
2.3.2 儿童各节段体成分状况 |
2.4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
2.4.1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HAZ、WAZ和WHZ/BAZ的关系 |
2.4.2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全身体成分的关系 |
2.4.3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各节段体成分关系 |
3 讨论 |
3.1 母乳喂养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
3.2 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
3.3 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
3.4 创新点和局限性 |
4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时间与学龄前儿童体成分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发表文章 |
致谢 |
(2)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
1前言 |
2应用人群 |
3适用人群 |
4制定时间 |
5文献检索数据库和起止时间 |
6利益关系声明 |
7指南制作经费来源 |
8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说明 |
8.1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质量 |
8.2基于专家共识的证据质量 |
8.3推荐强度 |
9版本说明 |
10相关定义 |
10.1外周静脉输液装置(peripheral venous access device)经外周静脉置管、导管头端未到达腔静脉的输液装置。 |
10.1.1外周静脉短导管(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PIVC) |
10.1.2中长导管(midline catheter,Midline) |
10.2中心静脉输液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VAD) |
10.2.1脐静脉导管(umbilical catheter,UVC) |
10.2.2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
10.2.3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或非隧道式中心静脉装置(nontunneled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NTCVAD) |
10.2.4隧道式中心静脉装置(tunneled central venou saccess device,TcCVAD) |
10.2.5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ed venous device,TIVD) |
10.3非外周输注药物 |
10.4外周输注药物 |
1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 |
10.5.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
10.5.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 |
10.5.3血液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 |
10.6 CLABSI发生率计算公式 |
10.7 CVAD相关性血栓[3] |
11静脉治疗团队 |
11.1静脉治疗团队定义 |
11.2静脉穿刺困难 |
11.3高风险静脉治疗 |
11.4静脉治疗护士 |
11.5静脉治疗团队建制 |
11.6静脉治疗团队职责体系 |
11.6.1临床操作职责 |
11.6.2质量控制职责 |
11.6.3培训教育职责 |
11.6.3.1培训方案 |
11.6.3.2规范化操作流程 |
11.6.3.3住院和居家患儿静脉治疗教育清单 |
11.6.3.4知情同意 |
12静脉治疗装置的选择 |
12.1儿童主要血管通路的局部解剖如图1。 |
12.2输液装置 |
12.3静脉输液装置的选择原则 |
13感染的预防 |
13.1安全配置药物的环境准备 |
13.2静脉输液治疗中对手卫生的基本要求 |
13.3消毒液的选择 |
13.4输液治疗中的标准预防措施 |
14血管通路的置入和拔除 |
14.1血管通路的置入 |
14.1.1置管环境的准备 |
14.1.2手卫生 |
14.1.3置管部位消毒 |
14.1.4最大无菌屏障 |
14.1.5置管过程相关技术 |
14.1.5.1导管类型 |
14.1.5.2置管方法 |
14.1.5.3镇痛 |
14.1.6血管通路装置穿刺部位 |
14.2血管通路的拔除 |
14.3拔管过程中的相关技术 |
15血管通路使用和维护 |
15.1有效冲管和封管 |
15.2无菌操作技术(接头) |
15.3导管敷料 |
15.4导管有效固定 |
16输液治疗中的特殊预防措施和有害药物、废弃物的处理 |
17导管并发症 |
17.1 CLABSI |
17.2导管相关性血栓 |
17.3其他并发症 |
18指南工作组及其职责 |
18.1指南工作组的组成 |
18.2指南工作组的职责 |
18.2.1核心专家组主要工作 |
18.2.2共识专家组主要工作 |
18.2.3审稿专家组主要工作 |
18.2.4文献初筛护士 |
19文献筛选结果 |
20 GRADE评价工具[108] |
21更新计划 |
22指南的制定主要事件时间表 |
23指南工作组 |
24附表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中央单位 |
2.1.2 社会扶贫 |
2.1.3 定点扶贫 |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
6.2.1 政策优势 |
6.2.2 资源优势 |
6.2.3 规划优势 |
6.2.4 人才优势 |
6.2.5 技术优势 |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
6.3.1 党委领导机制 |
6.3.2 政府主导机制 |
6.3.3 群众参与机制 |
6.3.4 组织协调机制 |
6.3.5 资金投入机制 |
6.3.6 考核评价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贵州T月子会所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
1.2.2 月子会所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月子会所 |
2.1.2 坐月子 |
2.2 理论基础 |
2.3 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SWOT分析法 |
2.3.3 波特五力模型 |
3 T月子会所战略发展环境分析 |
3.1 T月子会所外部行业环境宏观分析 |
3.1.1 政治因素分析 |
3.1.2 经济因素分析 |
3.1.3 技术因素分析 |
3.1.4 社会因素分析 |
3.2 T月子会所外部行业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
3.2.1 行业内竞争对手分析 |
3.2.2 行业内潜在进入者分析 |
3.2.3 替代品威胁 |
3.2.4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3.2.5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3 机遇与威胁 |
3.3.1 机遇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4 T月子会所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4.1 T月子会所发展概况 |
4.2 T月子会所资源与能力分析 |
4.2.1 资源分析 |
4.2.2 能力分析 |
4.3 优势与劣势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5 T月子会所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
5.1 T月子会所SWOT矩阵分析 |
5.2 T月子会所愿景与使命 |
5.3 T月子会所战略目标 |
5.4 T月子会所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4.1 紧缩型战略 |
5.4.2 稳定型战略 |
5.4.3 扩张型战略 |
5.5 T月子会所战略选择 |
5.6 T月子会所发展战略实施 |
5.6.1 开拓中低端月子会所市场 |
5.6.2 开拓地级市高端月子会所市场 |
5.6.3 院企合营共拓市场 |
5.6.4 深耕现有高端会所市场 |
6 T月子会所保障体系的构建 |
6.1 人力资源保障 |
6.1.1 员工培训 |
6.1.2 人才引进 |
6.1.3 管理机制 |
6.1.4 考核制度 |
6.1.5 激励机制 |
6.2 文化建设保障 |
6.2.1 企业文化建设 |
6.2.2 品牌文化建设 |
6.3 市场营销保障 |
6.4 资金保障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贵州T月子会所客户满意度调査 |
(5)苏粤两地孕产期保健管理运行机制的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1.孕产期保健体系的建设关乎母婴健康 |
2.管理运行机制是孕产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3.我国孕产期保健体系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
4.对管理运行机制进行量化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5.江苏和广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对孕产期保健的评价研究 |
2.国内对孕产期保健的评价研究 |
3.简要述评 |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1.政策文件的收集 |
2.管理运行机制的初步量化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1.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
2.规范差距分析法 |
3.结构方程模型 |
4.数据分析方法 |
三、质量控制 |
四、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管理与监控机制健全情况分析 |
1.管理与监控齐全程度 |
2.管理与监控机制的可落实程度 |
3.管理与监控机制的健全程度 |
二、计划与评价机制健全情况分析 |
1.中长期规划的设置情况 |
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情况 |
3.中长期目标和评价标准可落实性 |
4.计划与评价机制的健全程度 |
三、筹资与补偿机制的健全情况分析 |
1.明确筹资与补偿机制经费投入水平的程度 |
2.明确筹资与补偿机制政府主导地位的程度 |
3.筹资与补偿机制的可落实程度 |
4.筹资与补偿机制的健全程度 |
四、协调与激励机制健全情况分析 |
1.协调机制的覆盖范围 |
2.激励机制的覆盖范围 |
3.协调与激励机制的权威程度 |
4.协调与激励机制的可行程度 |
5.协调与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 |
五、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分析 |
1.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现状 |
2.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系 |
六、结构方程模型 |
1.变量选择和定义 |
2.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3.模型拟合与评价 |
4.模型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
一、苏粤两地均重视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设 |
二、管理运行机制对健康结果的改善作用初步体现 |
三、江苏孕产期保健管理运行机制的健全程度略优于广东 |
四、苏粤两地管理运行机制待完善之处 |
1.各相关部门职责的明确程度较低 |
2.主要部门职责清晰可考且有考核主体的程度较低 |
3.筹资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和经费增长机制有待完善 |
4.缺乏对重大孕产期保健问题的制度性协调机制 |
5.业务主管部门缺乏可执行的激励机制 |
五、建议 |
1.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长效机制 |
2.明确政府筹资主导地位,保障经费的稳定投入和增长 |
3.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提升对重大孕产期保健问题的协调能力 |
4.明确业务主管部门的激励措施,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
六、基于政策文件对管理机制量化具有可行性 |
第五章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孕产期保健评价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战后湖北省卫生与防疫建设(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基本史料与研究重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战后湖北省防疫形势 |
第一节 历史上湖北的疫灾概说 |
一、民国以前湖北的疫情 |
二、民国时期湖北的疫情 |
第二节 战后湖北省疫情 |
第三节 战后湖北省卫生医疗条件 |
一、卫生机关情形 |
二、开业卫生人员与私立医疗机构情形 |
第二章 战后湖北省卫生建设 |
第一节 卫生部门五年建设计划 |
一、医政建设 |
二、防疫建设 |
三、保健建设 |
第二节 卫生行政系统的调整 |
一、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
二、省级各卫生机关 |
三、县级各卫生机关 |
第三节 复员卫生工作的办理 |
第四节 环境卫生的改良 |
一、举办卫生运动 |
二、办理卫生工程与环境卫生 |
第五节 特定人群健康卫生的促进 |
一、办理妇婴卫生 |
二、推进学校卫生 |
三、举办儿童节纪念活动 |
第六节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的援助 |
一、设立湖北分署 |
二、开展卫生业务 |
第三章 战后湖北省防疫机制的重构 |
第一节 提前部署,有效防范 |
第二节 颁布规定,宣传常识 |
一、颁行防疫法规 |
二、宣传防疫常识 |
第三节 实施灭虫,抑制传播 |
第四节 预防接种,加强免疫 |
第四章 战后湖北省卫生与防疫建设的评析 |
第一节 绩效评估 |
一、工作成效 |
二、存在问题 |
第二节 制约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新生儿浪潮下健康管理需求增强 |
1.2.2 母婴智能化健康管理趋势日益增强 |
1.2.3 情境感知在智能化产品中的应用广泛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情境感知研究现状 |
1.4.2 母婴健康管理产品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情境感知与母婴健康管理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
2.1 情境感知理论研究 |
2.1.1 情境的定义 |
2.1.2 情境感知服务 |
2.1.3 情境感知相关技术 |
2.1.4 情境因素分析 |
2.2 母婴健康管理相关研究 |
2.2.1 母婴健康管理用户群体 |
2.2.2 母婴健康管理服务 |
2.2.3 母婴健康管理现有产品分析 |
2.3 情境感知在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2.3.1 情境与系统设计 |
2.3.2 情境感知应用于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的价值 |
2.3.3 情境感知应用于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的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用户角色模型的情境感知机制研究 |
3.1 用户研究 |
3.1.1 研究计划 |
3.1.2 用户访谈 |
3.1.3 问卷调研 |
3.2 典型用户角色模型构建 |
3.2.1 用户角色模型构建流程、目的 |
3.2.2 典型用户角色与情境故事 |
3.3 用户角色模型下的情境感知机制分析 |
3.3.1 情境分析 |
3.3.2 情境需求总结 |
3.3.3 母婴健康管理情境因素分析 |
3.3.4 母婴健康管理情境感知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构建与设计策略 |
4.1 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构建 |
4.1.1 母婴健康管理系统构成 |
4.1.2 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
4.2 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策略 |
4.2.1 用户情境下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策略 |
4.2.2 环境情境下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策略 |
4.2.3 任务情境下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5 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实践 |
5.1 设计目标 |
5.2 系统硬件产品设计 |
5.2.1 设计构想 |
5.2.2 方案草图 |
5.2.3 方案效果图 |
5.3 系统APP设计 |
5.3.1 系统APP信息架构 |
5.3.2 系统APP低保真原型 |
5.3.3 系统APP高保真原型 |
5.4 商业模式分析 |
5.5 用户满意度测评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用户深度访谈记录表(医护人员) |
附录 B 母婴健康管理调研问卷 |
附录 C 用户满意度评价表 |
附录 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中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供给侧改革理论 |
2.1.1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
2.1.2 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
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1 产业结构合理化 |
2.2.2 产业结构高度化 |
2.2.3 产业结构优化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
2.3 创新理论 |
2.3.1 技术创新理论 |
2.3.2 制度创新理论 |
2.3.3 创新理论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 |
2.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
2.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 |
2.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
2.4.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
第3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生物医药产业及特征分析 |
3.1.1 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 |
3.1.2 生物医药产业及其特征 |
3.1.3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 |
3.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3.2.1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现状 |
3.2.2 生物医药产业各地区发展情况 |
3.2.3 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对比分析 |
3.2.4 生物医药产业与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对比 |
3.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
3.3.1 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
3.3.2 生物医药产业临床试验资源紧缺 |
3.3.3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竞争力不强 |
3.3.4 生物医药产业科学研究基础薄弱 |
第4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政府制度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
4.1.1 政府监管制度 |
4.1.2 药品定价监管机制 |
4.1.3 伦理审查监管 |
4.1.4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
4.2 医疗机构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
4.2.1 临床试验机构资源 |
4.2.2 临床试验数据 |
4.2.3 临床试验机构 |
4.3 企业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
4.3.1 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 |
4.3.2 企业原始创新动力 |
4.4 高校和科研机构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
4.4.1 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
4.4.2 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 |
4.4.3 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 |
第5章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政府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
5.1.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1.2 实证研究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5.2 医疗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
5.2.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2.2 实证研究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3 企业各生产要素投入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
5.3.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3.2 实证研究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5.4 科研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
5.4.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4.2 实证研究 |
5.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章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
6.1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6.1.1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6.1.2 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
6.2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6.2.1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6.2.2 日本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武田制药有限公司 |
6.3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6.3.1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6.3.2 印度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百康公司 |
6.4 美、日、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6.4.1 政策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发展 |
6.4.2 完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制度 |
6.4.3 生物仿制技术产业化带动技术创新 |
6.4.4 建设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信息化网络平台 |
第7章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保障体系 |
7.1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监管体系 |
7.1.1 我国药品监督制度 |
7.1.2 我国药品监督体系的缺陷 |
7.1.3 生物医药监管体系构建 |
7.2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体系 |
7.2.1 国内外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
7.2.2 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现状及问题 |
7.2.3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第8章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
8.1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框架 |
8.2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
8.2.1 创立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 |
8.2.2 打造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研发平台 |
8.2.3 提高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薪资待遇 |
8.2.4 提高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水平 |
8.3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政策创新体系 |
8.3.1 完善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 |
8.3.2 构建完善的投融资平台 |
8.3.3 构建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
8.3.4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8.3.5 打破传统的产业集群壁垒 |
8.4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市场创新体系 |
8.4.1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
8.4.2 促进生物医药产品市场化 |
8.4.3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激励机制 |
8.4.4 重点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10)1986-2014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建筑学科热点话题分布与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社会发展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 |
1.1.2 研究目的:梳理学科动态 |
1.1.3 研究意义: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现状 |
1.2.2 建筑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及相应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径设计 |
1.6 论文创新点 |
1.7 本文的局限性 |
第二章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特点及现状 |
2.1 科学基金特点及整理发现 |
2.1.1 科学基金的特点 |
2.1.2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特点 |
2.2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发展现状 |
2.2.1 科学基金对建筑学科资助年度变化 |
2.2.2 建筑学科资助类型分布总览 |
2.2.3 主要资助项目类别的年度变化 |
2.2.4 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申请量研究 |
2.2.5 建筑学科国家基金项目负责人机构分布及其项目申请量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关键词、题名高频有效词概览 |
3.1 工作方法说明 |
3.1.1 数据采集 |
3.1.2 数据整理 |
3.1.3 分析方法 |
3.2 关键词、题名高频有效词概况 |
3.2.1 高频词统计分析 |
3.2.2 高频词演进趋势分析 |
3.3 高频词有效词相关性可视化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知识网络分布 |
4.1 1986-1990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
4.2 1991-1995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
4.3 1996-2000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
4.4 2001-2005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
4.5 2006-2010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
4.6 2011-2014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
4.7 小结 |
第五章 发展趋势总结与展望 |
5.1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发展趋势总结 |
5.1.1 一般发展趋势 |
5.1.2 特殊话题的出现 |
5.1.3 学科交叉发展 |
5.2 建筑学科基础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0年选题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研究[D]. 沈丽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全文替换[J]. Working Group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g on Infusion Therapy in Children;Nursing Group of Pediatric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enter fo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at Children’s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21(01)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4]贵州T月子会所发展战略研究[D]. 张德艳.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5)
- [5]苏粤两地孕产期保健管理运行机制的量化分析[D]. 张琪明.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6]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7]战后湖北省卫生与防疫建设(1945-1949)[D]. 蒋昌辉. 武汉大学, 2020(04)
- [8]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 王晨露.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D]. 张海龙. 吉林大学, 2019(02)
- [10]1986-2014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建筑学科热点话题分布与转变[D]. 杨阳. 深圳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