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维菌素对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的毒效(论文文献综述)
殷学杰[1](2019)在《台湾乳白蚁块状饵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化学手段防治白蚁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畜健康。随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理念深入人心,白蚁监测控制技术因其环境友好、效果卓越、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在白蚁防治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饵料在白蚁监测控制体系中起着引诱白蚁取食和毒剂载体的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监测和防治的效果。纤维素作为白蚁饵料具有适口性好、诱食效果广谱等优点,适用于长时间的白蚁监测控制。本研究以台湾乳白蚁为研究对象,以微晶纤维素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添加胶黏剂的方式探究了白蚁块状饵料的成型工艺,以期能获得一种基于纤维素的白蚁块状饵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选取熟糯米粉、糊精、田菁胶、明胶、卡拉胶、壳聚糖、聚乙烯醇、硅酸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作为胶黏剂,以微晶纤维素为基饵,压制块状纤维素饵料并考察其成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20%、40%剂量糊精;50%、100%剂量三聚氰胺甲醛树脂;10%、20%、40%剂量田菁胶、卡拉胶、壳聚糖、明胶;10%、50%、100%剂量聚乙烯醇、硅酸钠处理的块状纤维素饵料邵氏硬度(HD)显着高于对照,成型效果较好。(2)选取前期试验中成型效果较好的块状饵料,测试它们的耐水性能。研究结果表明,50%、100%剂量聚乙烯醇、50%硅酸钠、50%、100%剂量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处理的块状饵料的24h吸水率、吸水厚度膨胀率较低,且可在水中保持15天以上不溃散,耐水性能较好。(3)在室内条件下,以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为研究对象,选取前期试验中成型效果和耐水性能较好的块状饵料进行强迫取食和选择取食试验以探究胶黏剂对台湾乳白蚁取食块状纤维素饵料的影响。结果表明,50%、100%三聚氰胺甲醛树脂;50%聚乙烯醇、50%硅酸钠影响了块状饵料的适口性,100%聚乙烯醇则影响了饵块的引诱性。产生影响的原因可能在于上述胶黏剂对台湾乳白蚁具有驱避性或导致了饵料适口性变差。因此,仍需进一步的改进和研发以提升块状饵料的应用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了可使纤维素饵料具有良好成型效果和耐水性能的胶黏剂和加工工艺,为生产上研发具有市场价值的白蚁块状饵料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白蚁饵料的标准化生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于炜[2](2018)在《黑翅土白蚁群体活动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是为害农林植物最严重的白蚁之一,可危害多种农作物和林木。同时还是水利堤坝的重要害虫,为害严重时可造成崩堤垮坝。本文以黑翅土白蚁为研究对象,对其室内染色、野外诱捕、取食个体数量及取食范围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松木块、园林废弃物的粉碎物以及植物枯枝这3种引诱材料中,松木块对黑翅土白蚁的引诱效果差,不推荐用于野外黑翅土白蚁的诱捕。园林废弃物粉碎物和植物枯枝能有效引诱黑翅土白蚁取食,其中使用园林废弃物粉碎物的监测装置单罐最大诱捕数量为3272头,最少为197头,平均1480头;使用枯枝的监测装置单罐最大诱捕数量为1689头,最少为43头,平均827头;而使用松木块的监测装置单罐最大诱捕数量仅为87头,最少数量为31头,平均59头。2.以中性红作为黑翅土白蚁室内染色标记物、滤纸作为食料,具有高染色率、低死亡率的优点,因此适合作为测定黑翅土白蚁取食个体数量和活动范围的标记物。使用0.2%浓度中性红染色的滤纸强迫喂养3天,黑翅土白蚁染色成活率可达91%。而0.1%浓度的中性红在控制死亡率方面优于0.2%浓度的中性红,其在第4天和第5天的染色成活率要高于0.2%浓度的中性红,分别为86%和88.33%。3.试验测得4个黑翅土白蚁群体取食个体数量分别为443133±45469头、495360±67429头、674345±101703头、1224662±93112头。试验结果显示黑翅土白蚁取食个体数量与体长呈正相关。4.试验测得3个黑翅土白蚁群体最大取食距离、取食范围分别为10.62m、14.71m、14.78m和39.4m2、110.14m2、84.15m2。根据试验结果,使用白蚁监测(诱杀)装置在园林绿地中防治黑翅土白蚁时,推荐埋置间距为5-8m,这样既可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又能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投入。
曹海燕[3](2018)在《黑胸散白蚁诱杀剂性能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蚁在房屋建筑、农、林、水利、交通等方面可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全球每年需要花费上百亿美元用于白蚁的预防、控制管理以及维护等工作。黑胸散白蚁属土木两栖性白蚁、无大型巢、群体小而分散,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是建筑物的主要白蚁危害种类之一。白蚁诱杀剂具有高效、安全、方便、易操作、无污染和杀死全巢白蚁的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白蚁防治,但在引诱和防治效果方面还有待改进。白蚁诱杀剂主要由引诱剂和毒剂构成,其成分直接影响诱杀剂的杀虫效果。本文主要对诱杀剂中的引诱剂和毒剂进行优化,其主要结果如下:1.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黑胸散白蚁的毒力测定对7种烟碱类药剂通过药膜法和点滴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发现啶虫脒(LC50=0.22μg/ml和LD50=0.11 ng/只)和呋虫胺(LC50=0.94μg/ml和LD50=0.13 ng/只)分别在药后5 d对黑胸散白蚁表现出明显的毒杀效果,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2.呋虫胺和啶虫脒在黑胸散白蚁间的传递性筛选的啶虫脒和呋虫胺药剂,通过设置不同药剂浓度、不同传毒白蚁数、不同染毒时间来探讨其在白蚁间的传递性。试验表明,呋虫胺和啶虫脒均能在白蚁间进行传递,其传递效果都受到药剂浓度、传毒白蚁数、染毒时间的影响,药剂浓度过高或者染毒时间过长,以及药剂浓度过低或者染毒时间过短,也都不利于啶虫脒和呋虫胺在黑胸散白蚁间的传递;传毒白蚁数越多,越有利于啶虫脒和呋虫胺在黑胸散白蚁间的传递。其中,啶虫脒在0.5μg/g下,可以在白蚁间较好地传递。3.黑胸散白蚁工蚁下唇腺提取液诱食活性研究设置不同提取液、不同时间、不同温度处理黑胸散白蚁工蚁下唇腺,通过对其工蚁的诱集试验,确定下唇腺提取液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下唇腺提取液的诱食组分溶于水、不耐热、容易挥发。4.工蚁下唇腺水提液中诱食组分分析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黑胸散白蚁工蚁下唇腺水提液的主要成分,发现3-己醇和3-己酮这两种物质为下唇腺水提液的主要成分,分析可能是诱食信息素的主要构成成分。另外,还进行了3-己醇和3-己酮对白蚁诱食效果的实验,结果表明3-己醇和3-己酮对白蚁均没有诱食效果,其中3-己醇在0.01、10和100μg/ml对工蚁却有明显的驱避作用。因此,诱食信息素可能是多种成分作用的结果。5.啶虫脒与工蚁下唇腺水提液的联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啶虫脒结合下唇腺水提液处理的白蚁死亡率与啶虫脒药剂相比,在36 h内死亡率显着高于啶虫脒;而在36 h后,其死亡率与啶虫脒没有显着差异。研究表明在短时间内,啶虫脒结合下唇腺水提液对其工蚁有显着的诱杀效果。
孟凡成[4](2017)在《四种药剂对连云港地区白蚁灭治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白蚁是重要的城市害虫,其危害性大、分布范围广,为了有效控制白蚁危害,《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30号令)规定:凡白蚁危害地区的新建、改建、扩建、装饰装修的房屋必须实施白蚁预防处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和规范白蚁防治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苏建房[2011]638号)要求,要切实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装饰装修等房屋的白蚁预防和原有房屋的白蚁检查和灭治管理。为了掌握连云港地区使用的联苯菊酯、吡虫啉、氟虫胺、氟铃脲等对本地区优势蚁种——黄胸散白蚁的灭治效果、使用剂量,比较两种灭治方法的优缺点,确定本地区白蚁灭治的最佳时间,探寻林地白蚁灭治方法,开展了此项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药剂的灭治效果通过四种药剂在3-11月共计9个不同月份中,在不同场景不同部位施药进行灭治黄胸散白蚁试验,结果显示四种药剂对连云港地区黄胸散白蚁具有较好的灭杀效果。联苯菊酯和吡虫啉在建筑木门框、木窗框、木地板上都可以实现一次施药即可灭杀整巢白蚁;在林地白蚁灭治过程中,树桩上一次施药即可灭杀整巢白蚁,树木上需至少两次施药方可灭杀整巢白蚁。(2)四种药剂灭治白蚁使用量通过试验,在连云港地区,联苯菊酯灭治建筑黄胸散白蚁每平方米用药量约为2500mg,吡虫啉灭治建筑黄胸散白蚁每平方米用药量约为4100mg;灭治林地树桩黄胸散白蚁,联苯菊酯使用量约为2000mg/巢,吡虫啉约为3200mg/巢;灭治林地树木黄胸散白蚁,联苯菊酯使用量约为4000mg/巢,吡虫啉约为6400mg/巢。主要成分是氟虫胺的监测控制系统灭治建筑黄胸散白蚁,灭治建筑白蚁使用量约为0.2-2.6mg/m,,灭治林地白蚁使用量约为7.5-10.5 mg/巢;主要成分是氟铃脲的监测控制系统灭治建筑白蚁使用量约为1.2-16.8mg/m2,灭治林地白蚁使用量约为45mg/巢。(3)深入了解化学屏障法和监测控制系统法灭治白蚁的优缺点采取化学屏障法灭治白蚁的优点是灭治时间短,操作简单方便,缺点是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剂,对环境和健康带来风险。化学屏障法基本适用于一年中任意时候进行灭治处理。监测控制系统灭治白蚁的优点是使用的药剂少,对环境和健康安全,缺点是需要频繁的检查,灭治周期较长,可能引起住户的不满,另外对安装过程的技术要求高,但是,一旦白蚁进入监测控制装置内取食饵剂,则该巢白蚁就会被杀灭。土壤、木材处理等为主的化学屏障法所使用的药剂量是采用监测控制系统法灭治白蚁所用药剂量的1000倍以上,在本试验中也得到了验证。(4)连云港地区最佳灭治时间的确定通过四种药剂灭治黄胸散白蚁的结果对比,发现,采用化学屏障法灭治连云港地区白蚁,一年四季中任意时刻进行灭治处理都可以实现对白蚁的灭杀。监测控制系统灭治本地区白蚁,建议采取处理的时间是3-5月份和9-11月份;灭治林地白蚁建议采取处理的时间是5-9月份。(5)林地白蚁灭治方法探讨连云港地进行林地白蚁灭治处理时,如果采取化学屏障法灭治,①如果白蚁存在于树桩上,需要在树桩内(打孔)及周围0.5m范围内喷洒防蚁药剂一遍;②如果白蚁存在于活体树木上,需要在树木周围0.5m范围内喷洒防蚁药剂两遍(间隔一个月),同时在树体上涂刷药物并可以适当钻孔灌注药物,完毕后封堵孔洞。如果采取监测控制系统灭治,要再5-9月份进行安装灭治,同时注意饵剂的避光和防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掌握连云港地区白蚁灭治的方法,合理用药,减少化学药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危险,保证灭治效果降低人民财产损失,积累本地区林地白蚁防治经验,为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减少因白蚁危害造成的损失提供依据。
刘岱儒[5](2016)在《长沙市白蚁发生规律及不同地下监测饵剂系统对散白蚁的防效》文中指出长沙地区常见白蚁包括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黄胸散白蚁Rerticulitermes flaviceps、黑胸散白蚁R.chinensis、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和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通过饵剂系统监测,调查研究了上述主要白蚁的发生规律,并比较了不同饵剂系统(Sentricon(?)、Extena(?)和晔康地下监测饵剂系统)对主要散白蚁的控制效果。具体结果如下。1长沙市白蚁发生规律研究通过调查长沙市区2015年3-12月地下监测饵剂系统的诱集效果,研究了乳白蚁属Coptotermes、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和土白蚁属Odontotermes在本市的发生规律,比较了Sentricon(?)、Extena(?)和晔康三种地下监测饵剂系统对散白蚁属的诱杀效果,为长沙市白蚁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乳白蚁属、散白蚁属和土白蚁属均为长沙市区的主要蚁害种类,3月、4月、9月和10月为长沙市区防治白蚁的关键时期,乳白蚁属危害最严重的时期为4-5月,散白蚁属为3-4月和9-10月,土白蚁属为9-10月。2不同饵剂对黑胸散白蚁的毒杀效果室内毒力实验结果表明:Sentricon(?)、Extena(?)和晔康三种地下监测饵剂系统的饵剂,对黑胸散白蚁都具有一定的毒杀效果,并且在实验中Sentricon(?)和Extena(?)监控系统的饵剂对黑胸散白蚁毒杀效果均好于晔康系统的饵剂。同时,在处理45 d后,Sentricon(?)和Extena(?)组黑胸散白蚁的死亡率均超过50%,显着高于晔康组的40%。在处理55 d后,Sentricon(?)和Extena(?)组黑胸散白蚁的死亡率分别达到95.3%和96.0%,显着高于晔康组的65.3%。3 Sentricon(?)、Extena(?)和晔康地下监测饵剂系统对散白蚁的防效比较三种地下监测饵剂系统对散白蚁属的诱集结果表明:Sentricon(?)、Extena(?)和晔康饵站都可以成功诱杀散白蚁,其中Extena(?)饵站的诱集率为39%,高于Sentricon(?)饵站的34%和晔康饵站的19%,在3、4月和9、10月间,Extena(?)和Sentricon(?)饵站诱集效果无显着差异,均显着高于晔康饵站(P<0.05);三种地下监测饵剂系统对散白蚁属的灭杀实验结果表明:Sentricon(?)饵剂的杀灭率为56.1%,高于Extena(?)饵剂的51.3%和晔康饵剂的44.7%,在4-12月间,Extena(?)和Sentricon(?)饵站间的毒杀效果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晔康饵站的防治效果(P<0.05)。
张晓杰[6](2016)在《环保型台湾乳白蚁防治药剂研究》文中指出台湾乳白蚁是一类重要的城市害虫,其危害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我国白蚁防治药剂经历近十年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推动下,迅速淘汰了长期占据市场的氯丹和灭蚁灵。新的、环保型替代产品迅速被开发、登记,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本文以台湾乳白蚁为研究对象,评价了三种不同剂型的联苯菊酯,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和四种实验室常见的无机物室内防治白蚁效果,并筛选出台湾乳白蚁喜食的纤维素饵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不同剂型的联苯菊酯对台湾乳白蚁均有驱避性,在实验室浓度下木材药剂预防处理均能够阻止白蚁取食,土壤药剂预防处理室内条件下,2.5%联苯菊酯微乳剂在156mg/L及以上,5%联苯菊酯水乳剂在500mg/L及以上,10%联苯菊酯微囊悬浮剂浓度达到312mg/L及以上浓度时,就可以很好地阻止台湾乳白蚁在土壤中修筑蚁路。(2)硼酸在室内实验浓度条件下对台湾乳白蚁没有明显驱避性,选择性取食和强迫性取食的累计死亡率达100%的平均时间在第8d。硫酸铜、氯化锰随浓度升高对白蚁驱避作用也越明显。氯化钡对白蚁没有驱避性,强迫性取食累计死亡率达100%的平均时间在第12d,选择性取食为第9d。(3)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在10000倍浓度下就能够杀死全部供试台湾乳白蚁,而四种无机物对病毒均没有增效作用。(4)台湾乳白蚁喜食微晶纤维素和真菌处理15天的微晶纤维素,在微晶纤维素中加入红糖、木质纤维素、玉米粉、糯米粉以及将饵剂做成球形固体能够提高对乳白蚁的引诱力。因此微晶纤维素能够作为饵剂标准化生产的原材料。
林雁[7](2015)在《我国白蚁防治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白蚁防治一般分为白蚁预防和白蚁灭治两方面。本文从白蚁预防可采用化学屏障、物理屏障、监测控制系统等,白蚁灭治可采用药液喷洒、粉剂灭杀、饵剂诱杀、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熏蒸等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在白蚁预防中推广应用监测控制系统的要求以及今后白蚁灭治方面的研究方向。
林雁[8](2015)在《白蚁种群控制药剂的研究概况》文中认为我国白蚁防治一般分为白蚁预防和白蚁灭治,白蚁种群控制药剂属于白蚁灭治药剂的范畴。本文从白蚁种群、控制药物、药物的化学成分——杂环类药物、昆虫生长调节剂、代谢抑制剂、生物源类药物、中草药类药物进行论述,并指出虽然白蚁种群控制药剂的研究报道比较多,但大部分仍停留在室内或试验研究条件下,形成产品投入生产使用的并不多。建议今后研发更多效果好的白蚁种群控制药剂,特别强调从不同类型药物复配方面来研究和开发好品种。
陈实,檀志全,韦戈,陈正麟,贾豹,刘治山,黄莹磐,覃天乔,黄冬云,刘吉敏,郑霞林,陆温[9](2015)在《阿维菌素与氟虫胺混配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作用》文中指出论文用阿维菌素与氟虫胺进行复配,测试不同剂量比例下对台湾乳白蚁的增效作用及传毒毒杀作用。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氟虫胺按18∶70、42∶30和36∶40的配比下,对台湾乳白蚁的增效作用明显;阿维菌素与氟虫胺按30∶50、24∶60和18∶70三组配比在250 mg/kg下对台湾乳白蚁15d死亡率分别为91.15%、94.08%和97.70%,表明这些组配对台湾乳白蚁具有较好的传毒作用,值得作为白蚁诱杀剂药剂成份应用于台湾乳白蚁的防治。
徐冬,宋晓钢,阮冠华[10](2013)在《白蚁生物防治发展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白蚁防治仍然是以化学防治技术为主,化学药剂在阻止白蚁危害的同时,也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另一种威胁。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更加安全的白蚁防治。本文综述了白蚁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现状,并分析了各种室内试验效果较好的生物制剂无法投入到实际应用中的原因,是由于实验室环境和野外环境的差异较大、生物制剂的本身特质和白蚁的防御行为机制造成的。指出研究应从分子生物学入手,并设计更加符合白蚁生物生态学特点的试验方法和防治方案,才是今后生物防治的发展方向。
二、阿维菌素对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的毒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维菌素对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的毒效(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乳白蚁块状饵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白蚁概述 |
1.1.1 白蚁的形态特征 |
1.1.2 白蚁的生物学特性 |
1.1.3 白蚁的生态学特性 |
1.1.4 白蚁的危害 |
1.2 白蚁防治研究进展 |
1.2.1 白蚁的物理防治 |
1.2.2 白蚁的化学防治 |
1.2.3 白蚁的生物防治 |
1.2.4 白蚁的综合防治 |
1.3 白蚁监测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白蚁监测控制技术概述 |
1.3.2 国内外白蚁监测控制技术相关产品研究进展 |
1.3.3 白蚁监测控制饵料研究进展 |
1.3.4 白蚁监测控制技术中应用的药剂 |
1.4 胶黏剂概述 |
1.4.1 食品胶黏剂 |
1.4.2 木材工业胶黏剂 |
1.4.3 其它胶黏剂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九种胶黏剂对微晶纤维素成型效果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胶液制备 |
2.2.2 块状纤维素制备 |
2.2.3 天然木质纤维素材料收集与硬度测试 |
2.2.4 9种胶黏剂对微晶纤维素成型效果的影响 |
2.2.5 统计学处理 |
2.3 试验结果 |
2.3.1 天然木质纤维素材料硬度试验结果 |
2.3.2 9种胶黏剂对微晶纤维素成型效果的影响 |
2.4 讨论 |
3. 胶黏剂对块状纤维素饵料耐水性能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块状纤维素制备 |
3.2.2 块状纤维素24h吸水率测定 |
3.2.3 块状纤维素吸水厚度膨胀率测定 |
3.2.4 块状纤维素在水中溃散情况研究 |
3.2.5 统计学处理 |
3.3 试验结果 |
3.3.1 块状纤维素24h吸水率测定结果 |
3.3.2 块状纤维素吸水厚度膨胀率测定结果 |
3.3.3 块状纤维素在水中溃散情况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4. 胶黏剂对台湾乳白蚁取食块状纤维素饵料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白蚁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强迫取食试验 |
4.2.2 选择取食试验 |
4.3 统计学处理 |
4.4 试验结果 |
4.4.1 强迫取食试验 |
4.4.2 选择取食试验 |
4.5 讨论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不足与展望 |
5.3.1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2)黑翅土白蚁群体活动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白蚁与人类的关系 |
1.1.1 白蚁的作用 |
1.1.1.1 维护生态平衡 |
1.1.1.2 开发利用价值 |
1.1.2 白蚁的危害 |
1.1.2.1 危害房屋建筑物 |
1.1.2.2 危害水利堤坝 |
1.1.2.3 危害管线设施 |
1.1.2.4 危害农林植物 |
1.2 白蚁防治技术 |
1.2.1 物理防治 |
1.2.1.1 人工挖巢 |
1.2.1.2 黑光灯诱杀 |
1.2.1.3 物理屏障 |
1.2.1.4 其他物理防治方法 |
1.2.2 化学防治 |
1.2.2.1 药剂预防处理 |
1.2.2.2 药剂熏蒸 |
1.2.2.3 诱饵毒杀 |
1.2.2.4 白蚁防治化学药剂及其特点 |
1.2.3 生物防治 |
1.2.3.1 病原性微生物 |
1.2.3.2 生物源药剂 |
1.2.4 综合防治 |
1.3 黑翅土白蚁研究进展 |
1.3.1 品级类型及形态特征 |
1.3.1.1 生殖型 |
1.3.1.2 非生殖型 |
1.3.2 生物学特性 |
1.3.2.1 生活史 |
1.3.2.2 巢穴 |
1.3.2.3 分飞 |
1.3.2.4 活动规律 |
1.3.2.5 群体取食范围 |
1.3.2.6 引诱材料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黑翅土白蚁野外诱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诱捕材料制备 |
2.2.2 野外诱捕 |
2.3 试验结果 |
2.3.1 直观检查 |
2.3.2 诱捕数量 |
2.4 讨论 |
2.4.1 引诱材料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
2.4.2 检查方法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
2.4.3 检查间隔时间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
3 黑翅土白蚁室内染色 |
3.1 供试虫源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食料染色 |
3.3.2 不同含水量食料制备 |
3.3.3 染色培养 |
3.4 结果和分析 |
3.4.1 香樟木材 |
3.4.2 香樟树皮 |
3.4.3 滤纸 |
3.5 讨论 |
3.5.1 食料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3.5.2 中性红浓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3.5.3 食材含水质量比对染色的影响 |
4 黑翅土白蚁取食个体数量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地点 |
4.2.2 标志-重捕 |
4.3 数据处理 |
4.4 试验结果 |
4.5 讨论 |
4.5.1 巢龄与群体数量的关系 |
4.5.2 环境与群体数量的关系 |
5 黑翅土白蚁取食距离和范围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试验地点 |
5.2.2 标记诱饵制备 |
5.2.3 野外标记 |
5.3 数据处理 |
5.4 试验结果 |
5.5 讨论 |
5.5.1 巢龄与取食距离和范围的关系 |
5.5.2 黑翅土白蚁监测(诱杀)装置埋置间距 |
6 结论 |
6.1 野外诱捕 |
6.2 室内染色标记 |
6.3 取食个体数量 |
6.4 取食距离和范围 |
6.5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黑胸散白蚁诱杀剂性能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白蚁生物学特性 |
1.1.1 白蚁形态特征 |
1.1.2 白蚁生态习性 |
1.1.2.1 巢体 |
1.1.2.2 白蚁的行为 |
1.2 白蚁种类以及分布 |
1.2.1 国内种类与分布 |
1.2.1.1 国内分布情况 |
1.2.1.2 国内常见种类 |
1.2.2 国外种类与分布 |
1.3 白蚁危害 |
1.4 诱杀法研究现状 |
1.4.1 药剂研究进展 |
1.4.2 诱杀法中毒剂研究现状 |
1.4.3 烟碱类药剂研究现状 |
1.4.4 引诱剂研究现状 |
1.4.4.1 分泌信息素的腺体 |
1.4.4.2 下唇腺结构 |
1.4.4.3 信息化合物研究概况 |
1.4.4.4 信息化合物的应用前景 |
1.5 研究目的与展望 |
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黑胸散白蚁的毒力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白蚁 |
2.1.2 供试药剂 |
2.1.3 仪器 |
2.1.4 药膜法 |
2.1.5 点滴法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通过药膜法对黑胸散白蚁的毒力测定结果 |
2.2.2 通过点滴法对黑胸散白蚁的毒力测定结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3 呋虫胺和啶虫脒在黑胸散白蚁间的传递性 |
3.1 材料 |
3.1.1 供试虫体 |
3.1.2 药剂 |
3.1.3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染色 |
3.2.2 药剂浓度对黑胸散白蚁传递效果影响 |
3.2.3 药剂接触时间对黑胸散白蚁传递效果影响 |
3.2.4 供受体之间的比例对黑胸散白蚁传递效果影响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呋虫胺在黑胸散白蚁间的传递性 |
3.3.1.1 药剂浓度对呋虫胺在黑胸散白蚁间传递的影响 |
3.3.1.2 传毒白蚁数对呋虫胺在黑胸散白蚁间传递的影响 |
3.3.1.3 传毒白蚁染毒时间对呋虫胺在黑胸散白蚁间传递的影响 |
3.3.2 啶虫脒在黑胸散白蚁间的传递性 |
3.3.2.1 药剂浓度对啶虫脒在黑胸散白蚁间传递的影响 |
3.3.2.2 传毒白蚁数对啶虫脒在黑胸散白蚁间毒力传递的作用 |
3.3.2.3 染毒时间对啶虫脒在黑胸散白蚁间毒力传递的作用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药剂浓度对药剂在黑胸散白蚁间传递效果的影响 |
3.4.2 传毒白蚁数对药剂在黑胸散白蚁间传递效果的影响 |
3.4.3 染毒时间对药剂在黑胸散白蚁间传递效果的影响 |
3.4.4 各种因素对呋虫胺和啶虫脒在黑胸散白蚁间传递效果的影响 |
4 黑胸散白蚁工蚁下唇腺提取液诱食活性研究 |
4.1 供试白蚁 |
4.2 供试提取试剂 |
4.3 仪器 |
4.4 实验方法 |
4.4.1 黑胸散白蚁下唇腺的解剖 |
4.4.2 不同溶剂处理工蚁下唇腺的方法 |
4.4.3 不同温度处理工蚁下唇腺的方法 |
4.4.4 在 30℃下不同时间处理工蚁下唇腺的方法 |
4.4.5 诱食方法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工蚁下唇腺不同溶剂对黑胸散白蚁的诱集效果 |
4.5.2 不同温度处理工蚁下唇腺蒸馏水提取液对黑胸散白蚁的诱集效果 |
4.5.3 下唇腺提取液30℃不同时间下对黑胸散白蚁的诱集效果 |
4.6 小结与讨论 |
4.6.1 工蚁下唇腺不同溶剂提取液的诱集活性 |
4.6.2 不同温度处理工蚁下唇腺蒸馏水提取液对黑胸散白蚁的诱集活性 |
4.6.3 下唇腺水提取液30℃不同时间下对黑胸散白蚁的诱集活性 |
5 工蚁下唇腺水提液中诱食组分分析 |
5.1 供试白蚁 |
5.2 仪器设备与药剂 |
5.2.1 药剂 |
5.2.2 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通过GC-MS分析黑胸散白蚁下唇腺水提液的结果 |
5.4.2 信息化合物3-己醇和3-己酮对黑胸散白蚁的诱集效果 |
5.5 小结与讨论 |
6 啶虫脒与工蚁下唇腺水提液的联合作用 |
6.1 供试白蚁 |
6.2 仪器设备与药剂 |
6.2.1 药剂 |
6.2.2 仪器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黑胸散白蚁工蚁下唇腺水提液结合啶虫脒对黑胸散白蚁工蚁的诱杀效果 |
6.4.2 黑胸散白蚁工蚁下唇腺提取液的浓度对其工蚁诱杀效果的影响 |
6.5 小结与讨论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四种药剂对连云港地区白蚁灭治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白蚁的危害 |
1.1 白蚁危害房屋建筑 |
1.2 白蚁危害水库堤坝 |
1.3 白蚁危害林业资源 |
1.4 白蚁危害农作物 |
1.5 白蚁危害电缆 |
1.6 白蚁危害交通设施 |
1.7 白蚁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
1.8 白蚁的其他危害 |
2. 白蚁的防治方法 |
2.1 建筑设计预防白蚁 |
2.2 建筑施工中预防白蚁 |
2.3 原有房屋白蚁的补防 |
2.4 生态法预防白蚁 |
3. 白蚁防治药剂 |
3.1 白蚁防治药剂 |
3.2 白蚁防治药剂的使用现状 |
4. 影响药剂防治效果的因素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建筑白蚁不同时间四种药剂的灭治试验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林地白蚁不同时间四种药剂的灭治试验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长沙市白蚁发生规律及不同地下监测饵剂系统对散白蚁的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前言 |
1.2 白蚁的危害 |
1.2.1 白蚁对房屋的危害 |
1.2.2 白蚁对水利堤坝的危害 |
1.2.3 白蚁对园林苗圃的危害 |
1.2.4 白蚁对通讯设备的危害 |
1.3 长沙地区常见白蚁的防治药物简介 |
1.3.1 黑胸散白蚁的防治 |
1.3.2 黄胸散白蚁的防治 |
1.3.3 台湾乳白蚁的防治 |
1.3.4 黄翅大白蚁和黑翅土白蚁的防治 |
1.4 长沙市常用地下监控系统简介 |
1.4.1 Sentricon~(?)地下监控系统 |
1.4.2 Extena~(?)地下监测饵剂系统 |
1.4.3 晔康地下监测系统 |
第二章 长沙市白蚁发生规律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区域 |
2.1.2 试验器材 |
2.1.3 地下监测饵剂系统的安装 |
2.1.4 白蚁地下型饵站的回访检查 |
2.1.5 数据整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Sentricon~(?)、 Extena~(?)和晔康地下监测饵剂对散白蚁的室内毒力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饵剂 |
3.1.2 实验对象 |
3.1.3 强迫取食实验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Sentricon~(?)、 Extena~(?)和晔康地下监测饵剂系统对散白蚁的防效比较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 |
4.1.2 试验器材 |
4.1.3 研究对象 |
4.1.4 地下饵剂系统的安装 |
4.1.5 饵站的回访检查 |
4.1.6 灭完饵站的判定 |
4.1.7 数据整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小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环保型台湾乳白蚁防治药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白蚁危害情况 |
1.1.1 白蚁对中国房屋建筑的危害 |
1.1.2 白蚁对中国水利工程的危害 |
1.1.3 白蚁对园林绿化的危害 |
1.1.4 白蚁对农作物的危害 |
1.1.5 白蚁对电缆的危害 |
1.1.6 白蚁生态环境的影响 |
1.2 台湾乳白蚁生物学特性 |
1.2.1 巢穴 |
1.2.2 群体的分飞活动 |
1.2.3 新种群的建立 |
1.2.4 品级分化 |
1.2.5 台湾乳白蚁危害 |
1.3 白蚁防治药剂的研究现状 |
1.3.1 化学药剂研究现状 |
1.3.2 生物药剂研究现状 |
1.4 白蚁饵剂诱杀技术研究现状 |
1.4.1 白蚁饵料的研究现状 |
1.4.2 灭杀白蚁毒剂研究现状 |
1.5 展望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三种不同剂型联苯菊酯对台湾乳白蚁的预防效果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白蚁 |
2.1.2 供试药剂 |
2.1.3 测试条件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土壤及木材药物处理浓度 |
2.2.2 土壤药剂处理预防白蚁 |
2.2.3 木材药物处理预防白蚁 |
2.3 结果 |
2.3.1 2.5%联苯菊酯微乳剂对白蚁的预防效果 |
2.3.2 5%联苯菊酯水乳剂对白蚁的毒杀效果 |
2.3.3 10%联苯菊酯悬浮剂对白蚁的毒杀效果 |
2.3.4 比较三种剂型的联苯菊酯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及趋避效果 |
2.4 讨论 |
3 四种无机物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效果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白蚁 |
3.1.2 供试药剂 |
3.1.3 测试条件 |
3.1.4 实验仪器 |
3.2 强迫性取食实验 |
3.2.1 毒饵制作 |
3.2.2 实验方法 |
3.3 选择性取食实验 |
3.4 实验结果 |
3.4.1 强迫性取食实验 |
3.4.2 选择性取食实验 |
3.5 讨论 |
4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效果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供试白蚁 |
4.1.2 供试药剂 |
4.1.3 测试条件 |
4.1.4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病毒强迫性取食实验 |
4.2.2 病毒增效因子初筛 |
4.3 实验结果 |
4.3.1 不同浓度病毒对白蚁的毒杀效果 |
4.3.2 病毒增效因子的筛选结果 |
4.4 讨论 |
5 台湾乳白蚁纤维素饵剂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供试白蚁 |
5.1.2 供试材料 |
5.1.3 供试菌株 |
5.1.4 测试条件 |
5.1.5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步骤 |
5.2.1 不同形状的微晶纤维素对白蚁的偏好性研究 |
5.2.2 台湾乳白蚁对单一纤维素及糯米粉偏好性研究 |
5.2.3 台湾乳白蚁对混合纤维素饵剂的偏好性研究 |
5.2.4 纤维素饵剂野外降解情况 |
5.2.5 纤维素饵剂的野外实验 |
5.2.6 统计学处理 |
5.3 实验结果 |
5.3.1 台湾乳白蚁对不同形状的微晶纤维素偏好性研究 |
5.3.2 台湾乳白蚁对单一纤维素及糯米粉偏好性研究 |
5.3.3 台湾乳白蚁对混合纤维素偏好性研究 |
5.3.4 纤维素饵剂的降解情况 |
5.3.5 室外测定台湾乳白蚁对不同纤维素饵剂的偏好性 |
5.4 讨论 |
6 结论 |
6.1 本研究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7)我国白蚁防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蚁预防 |
2 白蚁灭治 |
3 展望 |
(8)白蚁种群控制药剂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白蚁种群 |
2白蚁种群控制的化学药物 |
3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9)阿维菌素与氟虫胺混配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材料 |
1. 1. 1 虫源 |
1. 1. 2 供试饵料 |
1. 1. 3 供试药剂 |
1. 2 试验方法 |
1. 2. 1 阿维菌素和氟虫胺混配对台湾乳白蚁的增效作用 |
1. 2. 2 阿维菌素与氟虫胺混配对台湾乳白蚁的传毒作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阿维菌素与氟虫胺不同比例混配的增效作用 |
2. 2 阿维菌素与氟虫胺混配对台湾乳白蚁传毒作用 |
3 讨论 |
(10)白蚁生物防治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蚁的生物防治现状 |
1.1 天敌 |
1.2 细菌 |
1.3 病毒 |
1.4 真菌 |
1.5 线虫 |
1.6 抗生素 |
2 生物防治现状的分析 |
2.1 实验室内与野外试验环境因素的差异影响 |
2.2 室内与野外试验空间因素的差异影响 |
2.3 生物制剂本身的制约 |
2.4 白蚁群体防御行为机制的影响 |
3 白蚁生物防治的发展对策 |
3.1 设计更为合理的试验方案 |
3.2 加大微观研究 |
4 结论 |
四、阿维菌素对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的毒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乳白蚁块状饵料研究[D]. 殷学杰. 浙江大学, 2019(06)
- [2]黑翅土白蚁群体活动能力的研究[D]. 于炜.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3]黑胸散白蚁诱杀剂性能优化的研究[D]. 曹海燕.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4]四种药剂对连云港地区白蚁灭治效果的研究[D]. 孟凡成.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长沙市白蚁发生规律及不同地下监测饵剂系统对散白蚁的防效[D]. 刘岱儒.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6]环保型台湾乳白蚁防治药剂研究[D]. 张晓杰. 浙江大学, 2016(09)
- [7]我国白蚁防治的研究进展[J]. 林雁.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06)
- [8]白蚁种群控制药剂的研究概况[J]. 林雁.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02)
- [9]阿维菌素与氟虫胺混配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作用[J]. 陈实,檀志全,韦戈,陈正麟,贾豹,刘治山,黄莹磐,覃天乔,黄冬云,刘吉敏,郑霞林,陆温. 广西植保, 2015(01)
- [10]白蚁生物防治发展现状分析[J]. 徐冬,宋晓钢,阮冠华.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