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川02井改造效果分析

石棉川02井改造效果分析

一、石棉川—02井改造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钱建秀[1](2019)在《基于井水位潮汐响应的含水层渗透性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渗透系数是含水层重要的水力参数,地震引起的大部分水文现象,包括地下水位、水温、水化学成分和河流流量等变化,往往归因于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变化。研究地震对含水层渗透性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地震波引起水文现象的形成机理。估算含水层垂向渗透系数,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污染物的地下安全储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基于前人研究的井水位潮汐参数(振幅系数、相位差)与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变化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地震前后井水位潮汐水流运动类型的变化,进而研究地震对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影响。提出含水层垂向渗透系数的估算方法,研究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变化特征。结论如下:(1)地震波可以改变含水层渗透系数,从而改变地下水潮汐水流运动类型。以云南弥勒井为例,若震前井周地下水潮汐水流运动类型以垂向流为主,当地震波能量足够大时,地震波作用下,井周地下水潮汐水流运动类型由以垂向流为主变为以径向流为主,推测能量较大的地震(波)主要通过疏通裂隙,导致了含水层孔隙压力的重新调整,进而引起潮汐水流类型一段时间内的改变。(2)提出了含水层垂向渗透系数的估算方法。方法主要适用于分析井周地下水潮汐水流运动类型以垂向流为主的观测井。把含水层垂向渗透系数估算方法运用到石棉川-20井中,结果表明:含水层垂向渗透系数的变化与其振幅系数呈反向变化,与相位差呈同向变化,该特征与前人的理论分析是一致的。

阮传侠[2](2018)在《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热回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深层热储回灌的条件下,地下热水的水动力、水化学和温度的变化特征值得关注。本文主要分析天津地区回灌条件下雾迷山组碳酸盐岩热储动力场平面和垂向分布特征,和受回灌的影响温度场平面分布和垂向分布特征,以及受回灌影响化学场平面分布特征和采灌对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在垂向上地热流体分布特征的影响。到2016年为止,天津市在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层已经拥有236眼地热井(其中回灌井90眼),采灌系统90处,井口出水温度在70-113℃之间,水质良好,主要用于供暖和生活用水,占年度开采总量分别为78.2%和21.3%。现阶段开采利用规模大,回灌率虽然逐年提高,距离达到100%采灌平衡仍有很大差距。地热回灌井一般采用三开裸眼或四开裸眼成井技术,裸眼段的长度一般是500 m。通过对2对典型采灌系统的分析,得知在局部地区回灌对热储层在平面上的压力补给作用有明显改善。多年的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回灌对有水力联系的地热井的热储压力起到减缓作用,热储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多年对地热井井口出水温度动态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井口出水温度多年来变化不大,热储层平面由于持续回灌造成的影响范围较小,恢复较快。在目前监测时间内,长期开采或回灌对地热井流体温度的影响并不明显,温度变化不大。建立了雾迷山组热储地质模型和三维数值模型,对其热储压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机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可采热流体资源量与实际开采量无直接关系,而是与回灌量有更为直观的联系,如果想加大热储层流体开采量,就必须先解决回灌量的问题,增加回灌量。地热井的流体温度受长期开采或回灌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热储层温度在停灌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这也与多年井口出水温度动态观测数据、物探测温数据的分析成果相一致。对比多年的水化学资料可以看出,雾迷山组热储地热流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除有一定波动外,无论是回灌井还是集中开采区开采井主要离子含量并没有因人为开采或回灌而发生明显变化。在天津地区,要想保证雾迷山组热储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就需要全面加大回灌的力度,这样才有可能降低热储层压力下降的速度,使地热能这一优质资源得到有效地并且可持续开发利用。

于磊磊[3](2016)在《大渡河大岗山段深切峡谷裂隙水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南和西北部地区的环青藏高原的周边地带,多形成高山峡谷地形,在长期的地质过程中,峡谷区岩体由于构造运动、卸荷作用、风化作用等的影响,其内部和表面往往积累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不连续裂隙介质,如节理、断层、错动面、卸荷裂隙、风化裂隙等,裂隙的发育控制着岩体内地下水的赋存规律、水动力条件、水化学特征等,导使地下水在岩体中也表现出强烈的不均一、各向异性以及突变性。深切峡谷区往往成为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岸坡局部水流的排泄带,多级地下水的交互影响,使得此类峡谷区裂隙水更为特殊与复杂。大渡河大岗山段河谷区裂隙水除了具有上述典型特征,其河床深部裂隙水还具有水化学类型较为特殊、温度异常、具有承压特性等特点,因此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对河谷区多级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及交互影响特征取得重要认识,并能对丰富峡谷裂隙承压水、中低温热水成因范畴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水电工程的枢纽区往往处于裂隙基岩的深切河谷地带,工程建设与资源开发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此类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的裂隙水所引起的问题,其中以裂隙承压水最为显着。本文研究的内容为国内外并不多见的峡谷区裂隙水问题,依托大岗山水电站工程建设在前期勘察阶段、施工阶段积累的丰富地质资料,并通过后期具有针对性的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及对已有地质资料、现场试验成果的室内分析,具体主要从含水介质、水文地球化学、动态变化三个方面分析河谷裂隙水发育及成因特征,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在系统地研究大渡河大岗山段河谷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明确了谷坡花岗岩裂隙的水文地质结构,具有陡倾角脉状含水结构(断层、岩脉)与缓倾展布的脉状、裂隙密集带含水结构围限组合的特征,结合压水试验及渗透张量计算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了岩体渗透系数及各向异性系数(K1/K3)均随其埋深总体呈对数下降趋势,其间脉状含水结构加剧了岩体的渗透不均性、各向异性。(2)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同位素指示等方法对裂隙水水化学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裂隙水化学特征方面总体上可以划分河谷深部承压裂隙水及浅部岸坡型裂隙水,前者水化学类型形成于深部循环的相对封闭环境内,表现出较强的脱碳酸作用,并具有受到浅部裂隙水混合效应的特征,补给来源与邻区温泉相近,均来源于3000m以上的贡嘎山区;后者主要表现为较强的氧化作用及溶滤作用特征。(3)浅部岸坡裂隙水与谷底承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机理不同,岸坡裂隙水水位变化是由降水丰、枯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随季节变化的急剧上升期、峰丛波动期、缓慢下降期(拖尾下降期)。深部承压水钻孔流量及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则体现出岩体裂隙含水介质的应力应变特征;承压自流的排泄机理也不尽相同,分为弹性释放期、稳定自流期。在稳定自流期,承压孔D3与D201表现出较强的随丰、枯季节变化的特征,承压孔D2与D46对降水的响应较为不敏感;承压孔D211与深部循环的区域地下水流关系密切、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关联度不强,水位动态变化较好的呈现出地震异常及固体潮效应。利用水化学动态判别分析,得出的结果与水位、流量动态变化特征一致,表明不同承压孔在丰、枯季节受到浅部裂隙水混合情况不同。(4)岸坡水文地质结构对裂隙水流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浅部风化卸荷裂隙水位多与大渡河排泄高程(950m)持平,而深部构造裂隙水则会形成1040m以上的高位水头。基于热储及界域发育特征分析,河谷区地热异常为区域地下水流在河谷排泄所造成的。裂隙承压水的水化学、温度特征均具有区域水流与岸坡水流混合特征,混合份额可达到90%左右。钻孔揭露裂隙承压水含水带的埋深、承压水温度与承压高度线性回归程度较为显着,而与测压水位线性回归程度较差,表明区域上升水流对该类型承压水承压性能作用不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承压水的形成机制:谷坡水文地质结构由岸坡陡倾角脉状含水结构(断层、岩脉)与谷底缓倾展布的脉状、裂隙密集带含水结构围限组合构成,谷底缓倾结构内裂隙水受岸坡构造高水头压作用便具备了承压性。

唐彦东[4](2015)在《井—含水层系统潮汐水流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潮汐力是一种可以精确计算的力源,它引起的井水位潮汐现象揭示了地下水与岩石形变的耦合关系,一直受到水文学、地震学界的关注。固体潮是日、月和近地行星对地球的引力变化所导致的地球内部和表面的周期性形变。通过研究含水层孔压与井水位对固体潮的响应,分析井水位潮汐现象,不仅可以获得含水层介质特性和水力学参数,而且也是探究构造运动的一种有效手段。针对均质各向同性介质,论文应用线性孔弹性应力均衡方程,研究不排水条件下各向同性饱水岩石在引潮力作用下的体应变,推导出饱水岩石孔压对引潮高的线性响应方程,定义了孔压的潮汐响应系数(E)的物理意义,并且给出它的值域范围。针对裂隙介质,论文在Bower(1983)单裂隙流体压力潮汐振幅和相位差与裂隙产状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单裂隙和多裂隙流压-引潮高振幅比和相位差响应模型,分析岩石弹性参数对振幅比和相位差的影响,绘制出单裂隙流体压力潮汐分波振幅比和相位差与裂隙产状的关系曲线。裂隙含水层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受裂隙产状的影响,振幅比随裂隙倾角增大而增大,相位差几乎不受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潮汐力作用于井和含水层,导致井-含水层之间的径向水流交换。Hsieh(1987)推导了径向流条件下,井水位-含水层孔压的振幅比和相位差公式。在Hsieh(1987)公式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推导了井水位-引潮高的振幅比和相位差公式,并定义了振幅比和相位差的物理意义。径向流作用下所产生的振幅和相位差主要随径向导水系数变化而变化。根据振幅和相位差随导水系数变化变化特征,把井-含水层耦合关系分为三个区间:耦合区、过渡区和非耦合区。若含水层具有较高的径向导水系数,井水位可以及时响应孔压变化,径向振幅比接近于1,相位滞后为0或较小,井水位与孔压充分耦合,故称为耦合区;若径向导水系数很小,井与含水层之间存在较大的水力梯度,相位滞后较多,径向流振幅比A较小,井水位潮汐现象不明显,井水位与孔压不能充分耦合,故称为非耦合区;界于耦合区和非耦合区为过渡区,在过渡区内,径向流振幅比和相位差滞后随导水系数变化显着。应用井水位-引潮高的振幅比和相位差公式,结合井水位与孔压的耦合关系划分,提出根据井水位潮汐分析估计含水层导水系数的方法,并开展井-含水层耦合关系案例分析。潮汐力作用于垂向不均匀含水层,导致垂向含水层之间的水流交换。本文利用地下水动力学和固体潮理论,建立垂向流条件下含水层孔压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对引潮位的响应模型,研究含水层孔压-引潮高的振幅比和相位差与含水层力学特征和水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垂向流所产生的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变化,解释了井水位-引潮高的相位差为正的情况。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径向和垂向流情况下,井水位-引潮高的振幅比和相位差公式。根据两波(M2和O1波)作用下井水位-引潮高的振幅比和相位差的关系,以及M2波作用下井水位-引潮高的振幅比和相位差的变化,提出识别含水层中潮汐径向流、垂向流和混合流的方法。这些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对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形成机理的认识水平。地震使井水位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会以多种形式影响含水层渗透系数甚至改变含水层孔弹性参数,进而引起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的变化。在静应力作用下,含水层产生孔弹性响应,改变含水层渗透系数;地震波使含水层与井之间水流交换增加,通过孔隙(裂隙)内胶体颗粒的活化迁移、非润湿相气泡或液滴活化迁移等机制,提高含水层渗透系数,振幅和相位差阶升,其后逐渐恢复。振幅和相位差的长期趋势性变化反应出含水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应变信息。当断裂带受到挤压时,裂隙闭合,导水系数降低,相应地,振幅减小,相位差下降。当裂隙膨胀时,导水系数提高,振幅上升,相位差上升。应用井水位振幅比和相位差理论研究成果,提取小江断裂带不同区段形变信息,分析小江断裂带各区段的形变特征;解译滇中、滇南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汶川地震后江油井所在区域地壳应力变化和井水位大幅度变化成因。

侯冠群[5](2015)在《承压堵漏钻井液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井漏是石油钻井过程中常见的井下复杂问题。它不仅影响钻井作业的正常进行,而且往往会衍生出其它类型的井下复杂事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井塌、卡钻和井喷等事故的发生,同时造成钻探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如何快速解决井漏事故,恢复钻井作业的正常进行,多年来一直是钻井行业不断研究与发展的技术课题。本文涉及项目自开展攻关研究与现场试验以来,针对辽河油区地层压力衰减、长裸眼段多套压力层系共存等各类复杂情况导致的井漏、双6、刘庄储气库频繁发生的井漏和等低压储层固井需要等问题。对漏失区块地层特点与漏失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防漏堵漏钻井液体系。有效提高了地层的封堵性,保证了井眼的稳定;有效的提高地层承压能力,保证了长裸眼段钻井的正常施工,保证了储气库固井水泥浆能够返至地面。通过对苏里格南区块恶性井漏的分析与研究,研发优选了新型高失水酸溶性堵漏剂。克服了常规堵漏配方存在的粒径匹配不佳,承压憋堵易压裂地层,堵漏浆易回吐、易冲蚀失效等问题。优化了苏里格南区块作业中的防漏堵漏工艺,解决了苏里格南区块恶性井漏问题。

毛杨林,曾国琼,廖旭杲,王春,赵宇,朱时来,陈斌[6](2013)在《2013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图正确的是()A.HClO的结构式:H—Cl一OB氯化铵的电子式

刘成龙[7](2012)在《汶川地震地下水前兆异常及同震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地球的血液,在地球中广泛存在。地下水在地震前后能表现出异常变化,同时,地下水在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地下水与地震的关系研究,一直为广大的地震学家们所关注。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首先研究了四川井水位的震前异常,进一步计算了井水位潮汐因子,研究震前水位潮汐因子变化,然后,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邛崃川22井震前断流进行研究,随后研究了四川井水位同震变化与同震体应变的关系,最后研究了三峡井网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汶川地震前,四川16口井有5口井水位出现长、中、短期异常,并且随着发震时间的逼近,异常增多;空间上,异常主要分布在北东走向的龙门山和华蓥山断裂带上,并且呈现出由外围向发震断裂迁移的现象,这一认识对未来发震时间和震中的判断有一定意义。(2)震前水位M2和O1波潮汐因子都表现出一定的异常,随着发震时间的临近呈现出异常井数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个现象O1波表现得更为清楚,异常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则表现得较为复杂。(3)邛崃川22井的断流是有一定力学基础与配套异常的显着震前地下流体中短期前兆异常,并不完全是区域少雨干旱引起的,也非邻区钻井干扰所致。(4)四川境内,由同震水位阶变反演出来的体应变与位错模型计算出来的体应变在力学性质上并不完全相符,有三分之二的井孔由水位反演出来的体应变与位错模型计算出来的体应变的力学性质相同,另三分之一的井孔呈现出力学性质相反的现象,并且水位反演的体应变量值要比位错模型计算出来的体应变大数到数百倍。(5)在三峡井网区域内,8口井的同震水位变化特征不同。井水位对地震波作用的响应能力与响应特征,主要与井点所在的构造部位、观测含水层类型与含水层的导水系数等有关,并且,同震响应后的残留阶变,可能说明了一次强震对观测井所在的断裂应力状态的影响。

邱桂兰,杜方,官致君,杨贤和,杨虹[8](2011)在《浅析四川水位水温观测资料变化与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清理了2000年以来四川省年度会商报告中涉及的水位、水温观测的异常资料及运用这些异常资料进行年度地震趋势预测的情况,分析了运用单学科观测数据进行地震趋势预测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历年来比较可信的分析方法及准确预测和虚报的原因,提出了利用水位、水温观测数据在地震分析预报工作方面的一些建议。

巩浩波[9](2009)在《地下水位微动态对应力的响应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过程中,地壳岩石应力应变状态的改变会引起赋存于其中的地下水位微动态特征表现出异常。这是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状态,探索地震孕育活动和地震前兆异常的重要信息。论文基于对地下水位微动态影响因素和地下水位微动态对应力响应物理机制的分析,运用水-岩耦合理论建立了地下水位对引潮力的响应模型、地下水位对气压-引潮力综合作用的响应模型,并以泸沽湖井、邛崃川22井等6口观测井为例,定量研究了地下水位对引潮力作用的响应关系和对气压-引潮力综合作用的响应关系,明确了地下水位对引潮力、气压等非构造应力的响应特征,验证了水位在无震无干扰时对非构造应力的响应规律。以上述研究为基础,以汶川Ms8.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上的8口观测井为研究对象,定性研究了震前单井水位的动态变化规律,识别地下水位的震前异常特征。通过研究初步认识了大震前地下水位变化的异常特征和异常机理,为利用地下水位动态变化预报地震提供了基础依据。

刘平[10](2008)在《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演化与地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天水盆地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山前盆地,是陇中盆地的东南组成部分,其西部边缘为祁连-秦岭褶皱带,东部边缘为海源断裂-六盘山褶皱带,北部边缘为华家岭,基底为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为一近NNW向挤压盆地。西秦岭北缘断裂系穿盆而过,控制着天水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本文根据沉积物岩性、粒度、沉积结构和构造特点,结合沉积相分析原理,对甘泉和尧店剖面新近系地层进行初步沉积相分析,主要划分为河流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并根据盆地沉积特征、岩层接触关系及岩浆活动为标志,揭示了天水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的6个阶段:古近纪盆地受挤压在低洼的地方沉积了麦积山组;22Ma左右盆地再次受到挤压抬升和断陷使早期麦积山组地层发生变形剥蚀,此后沉积了区内广泛分布的甘泉组地层;12Ma左右构造活动使盆地持续凹陷,在整个陇中盆地沉积了“斑马层”尧店组沉积;7.4Ma左右盆地开始萎缩,在区内沉积了广泛分布的湖滩泥坪相的杨集寨组;4.07-3.6Ma构造活动使盆地开始消亡,大部分地区开始遭受剥蚀,3.6Ma以来盆地再次断陷接受喇嘛山组的沉积,第四纪构造抬升形成现在的地貌格局;另一方面,通过新近系碎屑沉积物地化特征研究表明:下山剖面泥岩富MgO、CaO、Nb、Sr、Th,贫SiO2、Al2O3、Ba、Cr、Ni、Rb,高Al2O3/TiO2、Cr/Zr、Cr/Th、Th/Sc,根据稀土元素和特征元素的含量,初步认为盆地南区西秦岭北缘各时代花岗质闪长岩和偏中性岩控制着该区的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而古秦岭洋闭合期蛇绿岩岩套中的基性—超基性岩有很大的影响,其结果是它们高度混合的物质给盆地提供物源,泥岩样品中K2O的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增高,说明物源区在溯源侵蚀的过程中富钾值岩大量出现;CIA和ICV值指示天水盆地碎屑沉积物的物源区中新世风化程度较强,源区沉积再循环的物质很少或几乎不存在,而上新世到更新世之间存在风化作用减弱的趋势。这些研究不仅天水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隆升过程以及内陆干旱化和东亚季风形成和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二、石棉川—02井改造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棉川—02井改造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井水位潮汐响应的含水层渗透性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井-含水层潮汐响应理论基础
    2.1 潮汐垂向流含水层压力水头对引潮高的响应
    2.2 潮汐径向流井水位对含水层压力水头的响应
    2.3 潮汐混合流井水位对引潮高的响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潮汐参数与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关系
    3.1 径向流潮汐参数与含水层渗透性关系
    3.2 垂向流潮汐参数与含水层渗透性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震引起含水层渗透性的变化
    4.1 地震波引起含水层渗透性变化
    4.2 云南弥勒井含水层渗透性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垂向渗透系数变化估计
    5.1 潮汐垂向流振幅系数和相位差公式反演参数K、1-E'/E的可行性
    5.2 估算垂向渗透系数
    5.3 川-20 井含水层垂向渗透系数估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热回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
        1.4.2 创新点
第2章 天津地区地热地质条件
    2.1 地质条件
        2.1.1 区域地质构造
        2.1.2 断裂
        2.1.3 地层
    2.2 地温场特征
        2.2.1 隆起山地区
        2.2.2 沉积盆地区
    2.3 雾迷山组热储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现状
    3.1 雾迷山组热储资源现状
    3.2 雾迷山组热储开发利用现状
    3.3 雾迷山组热储地热利用类型及利用方式
    3.4 雾迷山组热储回灌现状及回灌成井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灌对热储层水动力场影响的分析
    4.1 回灌对热储水动力场的影响机理
        4.1.1 数值关系
        4.1.2 影响机理
        4.1.3 研究思路
    4.2 回灌条件下热储水动力场平面变化特征
    4.3 回灌条件下热储水动力场垂向动态变化特征
    4.4 回灌对热储水动力场的影响
        4.4.1 回灌对热储平面上动力场影响
        4.4.2 回灌对热储垂向上水动力场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回灌条件下地热流体温度动态特征分析
    5.1 地温场的基本概念
    5.2 温度场平面变化特征
    5.3 温度场的垂向变化特征
    5.4 回灌对温度场的影响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TOUGH2回灌条件下雾迷山组热储层压力-温度场模拟预测
    6.1 TOUGH2简介
    6.2 地质模型的建立
        6.2.1 收集钻孔资料
        6.2.2 确定实体模型各热储高程等值面
        6.2.3 实体模型可视化
    6.3 数值模型建立
        6.3.1 计算区单元剖分
        6.3.2 初始条件
        6.3.3 边界条件
        6.3.4 热储参数赋值
    6.4 模型识别与检验
        6.4.1 识别与检验方法
        6.4.2 识别与检验结果
    6.5 压力-温度场模拟预测
        6.5.1 开采-回灌方案设计
        6.5.2 压力-温度场预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回灌条件下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分析
    7.1 采样与测试
    7.2 地热流体平面水化学特征
    7.3 地热流体垂向化学特征
    7.4 地热流体饱和指数分析
    7.5 地热对井采灌系统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大渡河大岗山段深切峡谷裂隙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裂隙水的研究现状
        1.2.2 承压水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3 河谷承压水问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气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2.2 新构造运动特征
        2.2.3 邻区热水活动特征
    2.3 河谷区地质环境特征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第3章 花岗岩体裂隙含水结构特征及渗透性分析
    3.1 脉状含水结构(断层、岩脉)发育特征
        3.1.1 断层发育特征
        3.1.2 岩脉发育特征
    3.2 裂隙网络含水结构发育特征
    3.3 岩体裂隙渗透性分析
        3.3.1 岩体裂隙渗透性空间规律分析
        3.3.2 岩体裂隙介质渗透张量分析
    3.4 谷坡岩体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第4章 河谷型裂隙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1 水化学组分特征分析
        4.1.1 水化学类型特征分析
        4.1.2 水化学组分聚类分析
    4.2 水文地球化学形成机制的主成分分析
        4.2.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4.2.2 主成分分析过程
        4.2.3 主成分分析结果及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分析
        4.2.4 正交主因子得分图的水文地质解析
    4.3 水化学组分时间序列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4.3.1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原理
        4.3.2 各水化学长观点灰色关联度分析
    4.4 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的指示分析
        4.4.1 碳氧同位素(PDB)
        4.4.2 氢氧同位素
第5章 河谷型裂隙水水流系统特征分析
    5.1 裂隙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5.1.1 岸坡裂隙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5.1.2 河谷裂隙承压水动态变化特征
        5.1.3 水化学动态变化的Fisher判别分析
    5.2 岸坡型裂隙局部水流系统特征分析
        5.2.1 浅表风化(全强)裂隙局部水流系统
        5.2.2 表层卸荷裂隙局部水流系统
        5.2.3 构造裂隙局部水流系统
    5.3 河谷热水异常特征及区域水流界域分析
        5.3.1 河流峡谷区地下水温度场分析
        5.3.2 区域裂隙水流系统的界域分析
    5.4 河谷裂隙承压水系统特征分析
        5.4.1 承压水埋藏分布规律
        5.4.2 承压贮水空间分析
        5.4.3 裂隙水承压机制模式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井—含水层系统潮汐水流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井水位固体潮效应研究
        1.2.2 井水位与构造应力变化研究
        1.2.3 地震活动对井水位和潮汐振幅和相位差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不排水条件下饱水岩石孔压对引潮位的响应
    2.1 均质各向同性岩石孔压对引潮位的响应
        2.1.1 饱和岩石流体压力、应力和应变关系
        2.1.2 潮汐应力、孔压对引潮位的响应
    2.2 裂隙岩石流体压力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对引潮位的响应
        2.2.1 单裂隙流体压力振幅和相位差响应模型
        2.2.2 多裂隙流体压力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响应模型
        2.2.3 裂隙产状和弹性参数对潮汐振幅和相位差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径向流条件下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对引潮位的响应
    3.1 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对引潮位的响应模型
        3.1.1 含水层孔压对引潮位的响应
        3.1.2 井水位对含水层孔压响应
        3.1.3 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对引潮位的响应
    3.2 井-含水层耦合效应及其识别方法
        3.2.1 井-含水层耦合效应分析
        3.2.2 井-含水层耦合效应检验
    3.3 估计含水层导水系数T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径向流和垂向流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对引潮位的响应
    4.1 垂向流条件下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对引潮位的响应模型
    4.2 垂向流动相关参数对垂向流振幅系数D和相位差α_v的影响
        4.2.1 b值对D和α_v的影响
        4.2.2 E'/E对D和α_v的影响
        4.2.3 参数K对D和α_v的影响
    4.3 垂向流和径向流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对引潮位响应模型
    4.4 几种流动类型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变化
    4.5 不同流动类型潮汐振幅和相位差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地震对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的影响
    5.1 静应力(应变)对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的影响
        5.1.1 震后孔压和井水位变化
        5.1.2 裂隙开度与含水层渗透系数变化
        5.1.3 永久变形与岩石渗透系数变化
        5.1.4 静应力(应变)变化对含水层Skempton系数的影响
        5.1.5 汶川地震前后江油井观测层静应力、孔压和Skempton系数变化
    5.2 地震波对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的影响
        5.2.1 地震波提高渗透系数机理
        5.2.2 地震波对弥勒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影响分析
    5.3 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与地震波能量密度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含水层水量(压)增减和形变对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的影响
    6.1 含水层水量(压)增减对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影响
        6.1.1 小幅度水量(压)变化对潮汐振幅和相位差的影响
        6.1.2 大幅度水量(压)变化对井水位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影响
    6.2 含水层形变与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变化
        6.2.1 含水层形变与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变化理论分析
        6.2.2 含水层形变与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变化案例分析
    6.3 小江断裂带中段和南段井水位变化与形变分析
        6.3.1 小江断裂带简介
        6.3.2 地下流体观测井简介
        6.3.3 小江断裂带中段观测井潮汐井水位分析
        6.3.4 小江断裂带南段观测井潮汐井水位分析
        6.3.5 与其他研究成果对比分析
    6.4 滇中南部分井水位变化原因分析
        6.4.1 地下流体监测井简介
        6.4.2 监测井井水位变化情况简介
        6.4.3 区域含水层应变状态分析
        6.4.4 区域降水和抽水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承压堵漏钻井液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论文综述
    1.1 井漏成因
    1.2 井漏分类
    1.3 井漏危害
    1.4 井漏的处理方法
    1.5 钻探过程中井漏机理分析
        1.5.1 地层被压裂(承压能力低)发生的机理
        1.5.2 承压能力不够的地层孔隙、裂缝类型
    1.6 辽河油区井漏成因
        1.6.1 孔隙发育导致井漏(内因)
        1.6.2 长裸眼施工导致井漏(外因)
        1.6.3 地层亏空导致井漏(外因)
        1.6.4 钻井液性能导致井漏(外因)
        1.6.5 工程参数及措施导致井漏(外因)
        1.6.6 施工特殊井型导致井漏(外因)
        1.6.7 特殊工艺水平井更易发生漏失。(外因)
    1.7 提高地层承压能力的技术思路
    1.8 常用堵漏剂介绍
第二章 主要漏失区块地质特点及施工难点
    2.1 辽河油区
        2.1.1 地质分层及其特点
        2.1.2 防漏堵漏难点
        2.1.3 漏失规律分析统计
    2.2 西气东输储气库
        2.2.1 双6储气库基本情况
        2.2.2 双6储气库地质分层及其特点
        2.2.3 双6储气库防漏堵漏难点
        2.2.4 刘庄储气库基本情况
        2.2.5 刘庄储气库地质分层及其特点
        2.2.6 刘庄储气库防漏堵漏难点
    2.3 苏里格南地区
        2.3.1 漏失层位地质特征
        2.3.2 防漏施工难点
        2.3.3 堵漏的施工难点
        2.3.4 苏里格南防漏堵漏情况
        2.3.5 常规堵漏材料在苏里格南现场的应用的制约
第三章 防漏堵漏钻井液技术室内实验
    3.1 堵漏实验设备
    3.2 防漏堵漏钻井液技术室内试验
        3.2.1 随钻防漏试验
        3.2.2 承压堵漏试验
        3.2.3 不同裂缝孔隙下的堵漏试验
    3.3 新型高失水酸溶堵漏剂开发与试验
        3.3.1 固壁承压封堵剂新型高失水酸溶堵漏剂的性状
        3.3.2 固壁承压封堵剂新型高失水酸溶堵漏剂基本性能测试
        3.3.3 新型高失水酸溶堵漏剂特性测试
        3.3.4 新型高失水酸溶堵漏剂堵漏试验
第四章 防漏堵漏钻井液技术现场施工工艺与现场应用实例
    4.1 现场堵漏浆配制要点
    4.2 承压堵漏施工过程
    4.3 辽河油区应用实例
    4.4 双6储气库
    4.5 新型高失水酸溶堵漏剂在苏里格南现场的应用情况
第五章 效益分析
    5.1 兴马地区应用防漏堵漏技术收获效益
    5.2 储气库应用承压堵漏技术收获效益
    5.3 苏南区块防漏堵漏技术收获效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汶川地震地下水前兆异常及同震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位地震前兆研究
        1.2.2 地下水位固体潮效应研究
        1.2.3 同震地下水位研究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四川地区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
        2.1.2 地层
        2.1.3 断裂构造特征
    2.2 三峡地区研究区概况
        2.2.1 区域地貌与自然地理
        2.2.2 区域地层岩性
        2.2.3 区域地质构造
第3章 汶川地震概述
    3.1 地震基本参数
    3.2 区域动力学环境
    3.3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3.4 地壳现今运动
    3.5 地震地表破裂特征
第4章 汶川地震前四川省井水位异常研究
    4.1 地下水位动态
    4.2 地下水位正常动态
    4.3 地下水位异常特征与判别方法
        4.3.1 地下水位异常特征
        4.3.2 异常的判定方法
    4.4 四川省井水位观测概况
    4.5 异常井及其异常
    4.6 群井异常的特征
        4.6.1 异常形态与幅度特征
        4.6.2 异常的时间分布
        4.6.3 异常的空间分布
        4.6.4 异常井特征
        4.6.5 异常的力学特征
    4.7 认识与讨论
第5章 汶川地震前四川省井水位潮汐因子异常
    5.1 地球固体潮和井水位潮汐效应
    5.2 潮汐因子异常的机理
    5.3 潮汐因子异常的提取
    5.4 潮汐因子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
    5.5 认识与讨论
第6章 汶川地震前邛崃井断流异常研究
    6.1 观测井及其水位观测概况
    6.2 井水位正常动态及其断流异常
    6.3 井水断流异常成因的调查与分析
        6.3.1 井水断流异常与降雨量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6.3.2 井水位异常与邻近钻井的关系
    6.4 有可能是前兆异常的力学基础
    6.5 认识与讨论
第7章 同震体应变与四川井水位同震效应研究
    7.1 位错模型介绍
        7.1.1 点源位错模型的表达式
        7.1.2 有限矩形位错解析表达式
        7.1.3 位错模拟所需参数
    7.2 位错模型计算体应变
    7.3 四川同震水位变化反演体应变
    7.4 位错模型计算体应变与同震水位反演体应变结果分析
    7.5 认识与讨论
第8章 三峡井网的水位同震响应研究
    8.1 同震响应研究概况
    8.2 三峡井网概况
    8.3 井水位的同震特征
    8.4 井水位同震响应差异性分析
    8.5 认识与讨论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参文献
附录

(8)浅析四川水位水温观测资料变化与年度地震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省水位水温观测概况
2 年度地震趋势 (危险区) 预测概述
3 趋势预测分析
    3.1 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分析
        3.1.1 对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报准情况的分析
        (1) 2001年危险区预测分析
        (2) 2003年危险区预测分析
        (3) 2008年危险区预测分析
        (4) 2009年危险区预测分析
        3.1.2 对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虚报情况的分析
    3.2 异常判定方法
    3.3 年度地震活动水平预测
4 地下流体物理动态观测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4.1 优势
    4.2 存在的问题
5 思考与建议

(9)地下水位微动态对应力的响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震前地下水位异常机理研究
        1.3.2 地下水位固体潮效应的研究
        1.3.3 地下水位气压效应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下水位微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2.1 地下水位动态
        2.1.1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
        2.1.2 地下水位动态的观测
    2.2 地下水位微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2.2.1 构造应力因素
        2.2.2 非构造应力因素
第3章 地下水位微动态对应力的响应机理
    3.1 岩石中的应力与应变
        3.1.1 应力
        3.1.2 应变
        3.1.3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3.2 地下水位微动态对应力的响应机理
        3.2.1 线弹性孔隙水压响应模型
        3.2.2 非线弹性孔隙水压响应模型
        3.2.3 永久变形
        3.2.4 岩石力学室内实验研究
第4章 地下水位微动态对引潮力的响应
    4.1 地下水位对引潮力的响应模型
        4.1.1 引潮力的计算
        4.1.2 地下水位对引潮力的响应模型
    4.2 地下水位对引潮力响应关系实例研究
        4.2.1 泸沽湖井水位对引潮力的响应
        4.2.2 石棉川02 井水位对引潮力的响应
        4.2.3 西昌川03 井水位对引潮力的响应
        4.2.4 会理川18 井水位对引潮力的响应
        4.2.5 小结
第5章 地下水位微动态对气压-引潮力综合作用的响应
    5.1 地下水位对气压的响应模型
    5.2 地下水位对气压-引潮力综合作用的响应模型
    5.3 地下水位对气压-引潮力综合作用响应关系实例研究
        5.3.1 邛崃川22 井水位对气压-引潮力的响应
        5.3.2 南溪川12 井水位对气压-引潮力的响应
        5.3.3 小结
第6章 地下水位动态异常识别
    6.1 地下水位动态异常识别方法
    6.2 单井地下水位动态异常识别
        6.2.1 泸沽湖井水位异常识别
        6.2.2 南溪川12 井水位异常识别
        6.2.3 邛崃川22 井水位异常识别
        6.2.4 江油川10 井水位异常识别
        6.2.5 北川井水位异常识别
        6.2.6 德阳川08 井水位异常识别
        6.2.7 蒲江川11 井水位异常识别
        6.2.8 泸州川13 井水位异常识别
    6.3 地震前兆异常的探讨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0)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演化与地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内岩浆岩和变质岩
    2.3 区内沉积地层
第三章 新生代地层序列
    3.1 甘泉沉积剖面
    3.2 尧店沉积剖面
    3.3 下山剖面
    3.4 喇嘛山剖面
第四章 沉积相分析
    4.1 甘泉剖面沉积相分析
    4.2 尧店剖面沉积相分析
    4.3 下山剖面沉积相分析
第五章 沉积物地球化学
    5.1 沉积物地化分析
    5.2 地化特征与大陆的地壳分化
    5.3 地球化学判别构造背景评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石棉川—02井改造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井水位潮汐响应的含水层渗透性变化特征研究[D]. 钱建秀. 防灾科技学院, 2019(07)
  • [2]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热回灌研究[D]. 阮传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9)
  • [3]大渡河大岗山段深切峡谷裂隙水系统研究[D]. 于磊磊.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4]井—含水层系统潮汐水流分析与应用研究[D]. 唐彦东.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5]承压堵漏钻井液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 侯冠群.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6]2013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J]. 毛杨林,曾国琼,廖旭杲,王春,赵宇,朱时来,陈斌.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3(Z1)
  • [7]汶川地震地下水前兆异常及同震响应研究[D]. 刘成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8]浅析四川水位水温观测资料变化与年度地震趋势预测[J]. 邱桂兰,杜方,官致君,杨贤和,杨虹. 四川地震, 2011(01)
  • [9]地下水位微动态对应力的响应关系研究[D]. 巩浩波. 吉林大学, 2009(09)
  • [10]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演化与地化分析[D]. 刘平. 兰州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石棉川02井改造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