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性别癔症患者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雄,况时祥,谢婷婷[1](2020)在《癔症性抽搐误诊为癫痫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癔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癔症性抽搐是癔症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其发作时临床表现与癫痫有很多相似之处,若不仔细鉴别,常易将两者误诊,由此而采取不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能加重病情,引起不良预后,故临床上需要引起重视。本文报道癔症性抽搐误诊为癫痫一例,分析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探讨目前关于该类疾病的相关研究,以期加强临床医师对癔症与癫痫临床特点的认识,降低误诊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胡书凤,冯金星,陈秀珍,张晓霞,王培[2](2020)在《穴位按摩结合局部针刺治疗急诊癔症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穴位按摩结合局部针刺治疗急诊癔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状态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急诊癔症患者8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精神药物进行治疗,试验组在精神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内关、合谷、神门穴进行按摩,局部症状明显者采用针刺特定穴位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2 h临床疗效、干预后2周心理状态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2 h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2周心理状态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按摩结合局部针刺治疗可以缓解急诊癔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可作为常规辅助干预措施。
孔清玉[3](2020)在《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儿童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的最常见类型。患儿反复出现晕厥、头晕、胸闷等症状,在体位改变、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等情况时症状加重,平卧位后症状减轻,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诊断困难、预后良好等特点。大样本临床数据分析有助于缩短诊疗周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VVS及POT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VVS及POTS患儿进行简单快速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儿茶酚胺直接反映自主神经活动状态,VVS患者晕厥前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NE)水平升高,晕厥发生时进一步快速升高;POTS患儿晕厥等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直立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有关,推测高水平儿茶酚胺可能是VVS及POTS发生的重要因素。β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降低儿茶酚胺水平,理论上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但临床实践中疗效偏差较大。目前临床上缺乏对患儿儿茶酚胺状态评价及指导β-受体阻断剂应用的有效生物学指标。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反复或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精神负担。对VVS及POTS患儿心理状态的评估及干预是此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OI症状评分量表目前主要用于OI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与患儿情绪障碍的严重程度是否有相关性尚未见报道。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是花生四烯酸经过细胞色素P450途径产生的一种内皮超极化因子,作用于临近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产生超级化和血管松弛作用,从而引起血管舒张,血压下降。VVS及POTS患儿存在外周血管过度舒张导致血压下降,推测引起血管舒张的因子可能参与了WS及POTS的发病过程,但目前尚未见EETs是否参与VVS及POTS发病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率并描绘ROC曲线,以期发现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指标。2.LC-MS/MS测定患儿24h尿儿茶酚胺水平,探讨NE水平指导β-受体阻断剂精准治疗VVS和POTS的临床价值;探讨儿茶酚胺、01症状评分对评估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指导临床及早联合心理干预。3.测定患儿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14,15-EETs水平,并与尿儿茶酚胺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EETs指导儿童VVS及POTS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VVS和(或)POT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主诉时间、主诉症状、伴随症状、诱因、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HUTT期间症状、HUTT阳性发作的时间、阳性发作时血压、阳性发作时心率、阳性发作时症状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了所有入组患儿HUTT过程中血压及心率数据,包括患儿平卧位(1、5、10min)、直立位(1、5、10min)、倾斜后(1、5、10、15、20、25、30、3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评估VVS和/或POTS患儿HUTT过程中的心率及血压变异性及其与阴性组、正常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若患儿在HUTT过程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时回复至平卧位,则数据计入至回复平卧位前一次(未出现VVS阳性反应)时间节点的心率及血压数据。根据试验结果,患儿数据分为VVS组、POTS组、POTS合并VVS(VVS+POTS)组、阴性组、健康对照组,计算各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儿茶酚胺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反复晕厥或先兆晕厥患儿38例,均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的38例VVS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h尿标本,采用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法检测24h尿NE水平,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0.5mg/kg.d,bid,口服3月)。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发作频率和程度、治疗的依从性及药物耐受情况等并详细记录。本研究还回顾性分析了43 例 POTS 及 VVS+POTS 患儿的临床资料(POTS 19 例,VVS+POTS 24 例),均检测24h尿NE水平。19例POTS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用法同上)治疗,疗效判断同VVS。VVS+POTS患儿的治疗采用了包括基础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干预。所有患儿均于3月后进行最终效果评估。以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发作频率作为主要的疗效判断指标。参与评分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恶心、心悸、头痛、双手震颤、胸闷、视物不清共8个症状,当症状总评分降低大于50%时定为治疗有效。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NE指导VVS及POTS选用美托洛尔的预测价值。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42例,年龄9~14岁,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患儿进行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评估,采用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进行症状评分。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患儿分为焦虑及非焦虑组,抑郁及非抑郁组。以上量表评分均在入组儿童确诊并取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之后,由入组儿童自行填写。SCARED所得各样本均数与全国常模组比较,CDI所得各样本均数与2010年王君等进行的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CDI评估数据比较。所有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尿标本,采用LC-MS/MS法检测24h尿儿茶酚胺水平,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VVS及POTS患儿的心理量表评分与01症状评分进行关联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症状评分量表对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38例,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VVS 26例,POTS 12例)。采用ELISA检测患儿 24h尿14,15-EET(DHET)水平,并将患儿24h尿14,15-EET水平与年龄、体重、24h尿量、14,15-EET浓度、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24h尿Na+、K+、CL-、Ca2+、24h尿儿茶酚胺、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性分析结果(1)当患儿存在OI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应行HUTT明确是否为VVS及POTS,VVS及POTS患儿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卧、立位试验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POTS组(P<0.01);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1),卧、立位舒张压变异系数低于 VVS+POTS 组(P<0.05)。(3)POTS组直立倾斜位收缩压变异系数低于VVS+POTS组(P<0.05),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VVS+POTS组(P<0.01)。(4)VVS组、POTS组、VVS+POTS组、阴性组患儿组内比较,直立倾斜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作为行HUTT检查的参考指标。2.VVS及POTS患儿24h尿去甲肾上腺素结果及临床价值(1)VVS患儿24h尿NE水平有明显个体差异(离散系数44.63%),且与其基础收缩压、舒张压显着相关(r=0.604;P<0.001)和(r=0.400;P<0.05)。(2)依据美托洛尔的疗效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26(95%置信区间为0.848到1),当24h尿NE=34.84μg/24h时,其预测美托洛尔对VVS有效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100%。(3)VVS+POT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患儿(P<0.01);男性患儿更易出现单纯的POTS,而女性POTS患儿则较容易合并VVS(P=0.01)。美托洛尔治疗单纯POTS的有效性为84.21%。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1)VVS患儿SCARED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常模组(P<0.01),VVS焦虑组SCARED总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焦虑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2)Pearson分析显示VVS组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691,P<0.001)。根据患儿的OI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95%置信区间为0.804到1),当VVS患儿症状评分=8.5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91.7%。(3)VVS组CDI评分与常模组比较(P>0.05);VVS抑郁组CDI评分高于合肥常模组(P<0.01),VVS抑郁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抑郁组(P<0.001)。(4)Pearson分析显示VVS患儿的O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46,P<0.05)。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抑郁,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95%置信区间为0.476到0.899),当VVS患儿症状评分=7.5时,其预测儿童OI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抑郁的灵敏度87.5%,特异度为55%。(5)POTS组患儿SCARED评分高于全国常模组(P<0.05),POTS焦虑组患儿SCARED总分、躯体化/惊恐、简明焦虑量表评分明显高于非焦虑组(P<0.01),“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各项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5)。POTS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学校恐怖症。POTS焦虑障碍患儿NE水平低于非焦虑患儿(P<0.05),降低的人数比率高于非焦虑患儿(P<0.05)。(6)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71,P<0.01)。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障碍,ROC曲线下面积为1(95%置信区间为1),当POTS患儿症状评分=8.0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POT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625,P<0.05)。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稍准治疗的初步探讨(1)VVS患儿24h尿14,15-DHET(EETs)水平与24小时尿量相关,与卧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弱相关。(2)POTS患儿24h尿14,15-DHET水平与患儿24小时尿量相关,与24h尿Na+呈强相关(r=0.668,P=0.018),与 24h 尿 Ca2+呈中度相关(r=0.485,P=0.11),与24h尿CL-呈中度相关(r=0.539,P=0.07);与24小时尿多巴胺呈中度相关(r=0.512,P=0.089),与 24 小时尿NE 呈弱相关,(r=0.346,P=0.271)。结论1.心率及血压的变异系数可作为VVS及POTS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判断的参考指标;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以建议行HUTT检查。2.VVS患儿24h尿NE个体差异明显,24h尿NE水平可作为选择美托洛尔治疗VVS的参考指标。3.POTS+VV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的患儿。单纯POTS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儿POTS+VVS更多见;β-受体阻断剂治疗单纯POTS患儿的有效性高,但剂量需个体化。4.VVS及POTS患儿合并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比率较高;POTS合并焦虑障碍儿童24h尿NE低于非焦虑儿童。5.情绪障碍与患儿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呈正相关,OI症状评分高的患儿存在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更大,症状也更为严重。6.EETs可能对VVS及POTS患儿体内的升压因素起到一定的拮抗效应,对POTS患儿效应可能更为明显。
郭柳,胡菲,张顺娣,凌芳[4](2020)在《结合病因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青春期女性癔症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结合病因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青春期女性癔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1日~2019年11月30日急诊收治留观的80例青春期女性癔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结合病因的心理护理干预,两组均进行3 d的留院观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焦虑程度[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护理满意度,分析患者发病原因。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 05)。遗传和精神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因素。结论:针对发作原因对青春期女性癔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忧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钟炜[5](2019)在《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对急诊癔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对急诊癔症患者使用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对其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从2017年9月到2019年3月在本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癔症患者中选择出62例进行观察与分析,根据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n=31,常规护理)与实验组(n=31,常规护理+穴位按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与临床症状缓解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87.10%)高于对照组(58.06%),且差异显着(P<0.05)。结论:对急诊癔症患者应用穴位按摩护理干预的效果理想,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且缓解时间缩短,可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与应用。
高滢[6](2019)在《1369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既往诊疗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发生犯罪行为的高危人群。被怀疑患有精神障碍的犯罪嫌疑人需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为司法部门提供专家证词和审案的医学依据。鉴定时被鉴定人提供的既往临床诊疗资料是鉴定诊断的重要参考,然而目前国内对被鉴定人的既往临床诊疗资料缺乏系统的调查分析。目的:通过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中被鉴定人的人口学资料、犯罪学特征、鉴定意见及既往临床诊疗资料的分析,探讨鉴定诊断中有精神障碍者与无精神障碍者既往诊疗情况的差异以及鉴定诊断与鉴定前临床诊断的一致性,为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意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应用自编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鉴定案由、鉴定诊断、刑事责任能力判定、既往精神异常史、案发前诊疗情况、案发后诊疗情况等)对研究单位2014年至2017年间1369例进行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犯罪嫌疑人的一般案件信息和鉴定前诊疗信息进行收集,依据鉴定诊断分为有精神障碍组和无精神障碍组,并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分析。所有数据均在SPSS20.0软件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有精神障碍组和无精神障碍组在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涉案类型方面,有精神障碍组人身攻击类案件占比较无精神障碍组更大(67.2%vs 53.8%,χ2=22.008,P<0.001),尤其以杀人案件更为突出。而无精神障碍组经济侵犯类案件占比较有精神障碍组大(24.4%vs 15.6%,χ2=15.127,P<0.001)。2.有精神障碍组有精神异常史的比例和临床就诊率均高于无精神障碍组(97.1%vs 76.0%,χ2=152.246,P<0.001;65.2%vs 44.0%,χ2=53.459,P<0.001);有精神障碍组精神异常时间/病程明显长于无精神障碍组(10.37年vs 4.34年,z=-8.432,P<0.001)。3.无精神障碍组案发后就诊率高于有精神障碍组(33.7%vs12.1%,χ2=46.302,P<0.001);无精神障碍组中就诊次数较有精神障碍组总体偏少(z=37714,P<0.05)。4.有精神障碍组中,癔症/应激/神经症类患者有临床诊断的比例最高(86.7%),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有临床诊断的比例最低(9.6%)。5.鉴定诊断与临床诊断总体一致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精神分裂症类、心境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癔症/应激/神经症类、精神发育迟滞、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人格与行为障碍。有精神障碍组临床诊断的总体一致率为84.1%,且Kappa值为0.759。6.鉴定诊断与临床诊断不一致的案例中,有无精神障碍两组最为常见的临床诊断都是精神分裂症类、心境障碍与神经症/应激/癔症类。结论:1.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无精神障碍者与有精神障碍者相比较,更为年轻、职业稳定、文化程度更高,更倾向于经济侵犯类案件,既往有精神异常史者占比低,精神异常时间/病程短,临床就诊率低,案发后就诊比例较高,就诊次数少。2.在能提供既往临床诊疗资料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被鉴定诊断为有精神障碍的被鉴定人,其鉴定诊断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较高,疾病诊断的稳定性尚可,临床诊断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有较好的参考价值。3.司法鉴定的犯罪嫌疑人中精神分裂类患者最多,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临床就诊率最低,此两类疾病患者及家属应是防控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重点关注对象。4.精神分裂症类、心境障碍、癔症/应激/神经症类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这四类疾病既往有临床诊断的案例数最多,就诊率最高,同时也是临床诊断与鉴定诊断矛盾的焦点。
蒋趁心[7](2019)在《从个体无意识到社会表征:多重视野下的俄狄浦斯情结研究》文中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精神分析学概念,自1918年在《爱情心理学》中公开使用以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至关重要,而且还在其他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文学艺术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经过弗洛伊德的后继者对俄狄浦斯情结长时间的使用,它的内涵也不断被丰富和拓展,其影响也日益深远。本文即是以俄狄浦斯情结为研究对象,通过两条线索、三种视野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展开的研究,旨在达到对俄狄浦斯情结发展过程较为全面的认识。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在不同领域具有的价值,进而从总体上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总结评价并说明它的本质特性。通过从不同视野对俄狄浦斯情结分析、对比,获得对其本质特性的认识:它是社会文化内化于个体无意识中的实存精神现象,是不同文化语境中权力话语下基本的家庭结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它以不同的样式呈现出来,俄狄浦斯情结、代情结和美拉尼西亚社会中的弑母舅娶姊妹的欲望即是以不同的样式呈现于社会之中的典型代表。其中,对俄狄浦斯情结文学价值的阐述放在了俄狄浦斯情结的价值与评价一章中,根据其发展过程阐述了它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价值。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即是在这两条线索和三种视野的统辖下展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在个体无意识的原初视野下,分析了弗洛伊德建构俄狄浦斯情结的动因、它的基本内涵和“真实、幻想、概念和神话”的多重身份。通过分析其与神经症、性本能和人格结构的关系说明它核心概念的地位。克莱因通过早期焦虑探讨了婴儿心理的俄狄浦斯冲突。第二,在语言维度视野中,拉康将俄狄浦斯情结拓展为一个象征性的三元结构,并阐述了这个三元结构与拉康无意识、欲望和三界理论的关系。第三,社会文化视野下,主要阐述了俄狄浦斯情结具有的社会文化表征性。具体来说,在弗洛姆与马林诺夫斯基理论观念中体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父权制文化表征性;在反俄狄浦斯中,它表征了父权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与代情结的对比中,体现了它的文化差异表征性。第四,说明俄狄浦斯情结的深远影响,分析俄狄浦斯情结在各领域中的价值和对其进行整体性评价。
乔璐莎[8](2016)在《儿童转换型癔症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儿童转换型癔症(Conversion disorder(CD)in children)又称为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反射障碍、内脏功能障碍等躯体症状,起病与应激事件有明确关系,病程多迁延反复。近些年儿童心理问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CD检出率也随之增加。CD患儿多以躯体症状就诊,由于部分临床医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易误诊为躯体疾病,给予不必要的治疗,延误病情,造成心理及经济负担。目前有关CD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综合报道较少。目的分析CD发病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为CD的早期诊断、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27例CD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病例组,选取30例河南某小学及某中学的健康儿童的资料作为对照组。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艾森克人格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o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FES-CV)收集资料,通过两组儿童相关数据比较,分析CD发病影响因素,并对C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D患儿一般资料:(1)性别:男15例(55.56%),女12例(44.44%)。(2)年龄分布:7岁1例(3.70%),8岁4例(14.81%),9岁7例(25.93%),10岁3例(11.11%),11岁6例(22.22%),12岁2例(7.41%),13岁2例(7.41%),14岁2例(7.41%)。(3)发病时间:3月份2例(7.41%),4月份4例(14.81%),5月份3例(11.11%),6月份4例(14.81%),7月份3例(11.11%),9月份8例(29.63%),10月份1例(3.70%),11月份1例(3.70%),12月份1例(3.70%)。2.CD发病前诱因如下:学校压力大12例(44.44%),不愿上学5例(18.52%),躯体疾病7例(25.93%)同学矛盾3例(11.11%)。3.CD患儿性格:外向不稳定型11例(40.74%),外向稳定型3例(11.11%),内向不稳定型8例(29.63%),内向稳定型5例(18.52%)。4.家庭因素:(1)父母教养方式中,两组儿童在父情感温暖理解因子(t=-6.289,P=0.000)、父过分干涉(t=-2.106,P=0.040),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t=-2.218,P=0.031)、母惩罚严厉因子(t=1.238,P=0.000)有显着性差异,病例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父过分干涉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母亲惩罚严厉因子高于对照组,其他各因子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家庭环境:两组儿童在亲密度(t=-3.407,P=0.001)、矛盾性(t=3.310,P=0.002)及娱乐性(t=-2.555,P=0.013)有显着性差异,病例组亲密度、娱乐性低于对照组,矛盾性高于对照组。5.其他相关因素:文化因素(农村、城市)、是否留守、是否住校、躯体因素为影响C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95%CI不包括1),遗传因素、学业负担、老师批评、同学矛盾、学习成绩为非独立相关因素(P>0.05)。6.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症状23例(85.19%),消化系统症状18例(66.67%),循环系统症状14例(51.85%),呼吸系统症状7例(25.93%),其他3例(11.11%)。(2)一种临床症状的6例(22.22%),两种临床症状12例(44.44%),三种临床症状3例(11.11%),四种及以上临床症状6例(22.22%)。(3)不同性别的临床症状无显着性差异(P>0.05)。7.误诊情况:门诊病例10例,初步诊断均为CD。住院17例,误诊9例,误诊比例高达52.94%。结论1.CD患儿的发病年龄集中在8-11岁之间;发病时间集中在4-9月份,9月份达高峰。2.起病前有明确的心理诱因。3.CD患儿以外向不稳定型性格为主。4.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留守、住校、躯体因素为CD发病的影响因素。5.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出现两个及以上系统的临床表现。6.容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临床工作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认真询问病史,减少误诊、误治。
程庆林,谢立,徐勇[9](2015)在《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特征循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评估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 93篇文献102项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研究被纳入循证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主要以汉族(87.64%)、首发病例女性(80.60%)、走读生(56.86%)、经济水平落后地区(46.08%)、农村(70.59%)、小学和初中(87.13%)、春秋季节(68.42%)、9月等多发(21.05%),群体性预防接种(22.55%)、疑似食物中毒(22.55%)和迷信谣传(13.73%)为主要触发因素。临床症状主要以晕厥(头晕)(12.77%)、恶心(10.10%)和头痛(9.21%)等为主,且容易复发(50.98%)。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发生率范围为7.74%31.32%。结论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发生可能与年龄、性别、民族、触发因素、发病时间和地点、首发病例、社会经济和教育状况等因素有关。
程庆林,谢立,徐勇[10](2016)在《青少年罹患群体性癔症流行特征循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青少年群体性癔症(MH)罹患率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meta分析方法评估青少年MH罹患率,罹患率的计算采用纳入研究各罹患率组合加权方法。结果 95项研究(n=118 939人)被纳入meta分析,8 721名青少年罹患MH,64项研究文献质量评估中上等;青少年MH总罹患率为14.6%(95%CI=0.1170.181,P<0.000 1),青少年MH时间、人群、地区分布特征罹患率范围分别为11.7%25.3%、4.8%25.8%和7.0%23.9%,女性青少年MH罹患风险是男性青少年的2.9倍(95%CI=2.14.1,P<0.000 1)。结论青少年罹患MH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青少年罹患M H可能与性别、民族、教育与经济状况、发病时间和地点、触发因子和不同首发病例等因素关联。
二、不同性别癔症患者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性别癔症患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穴位按摩结合局部针刺治疗急诊癔症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临床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3.1 穴位按摩 |
1.3.2 针刺疗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
3 讨论 |
3.1 穴位按摩结合针刺治疗癔症原理 |
3.2 穴位按摩结合针刺治疗癔症的优势 |
(3)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VVS和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
前言 |
1.0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2.0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VV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3 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4 VVS合并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5 阴性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6 临床中其他晕厥或疑似晕厥病因总结 |
2.7 VVS、POTS、VVS并POTS、阴性组临床数据 |
2.8 各组患儿变异系数统计及比较 |
3.0 讨论 |
4.0 结论 |
第二部分 儿茶酚胺指导VVS及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 |
前言 |
1 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4 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检测 |
1.5 判断标准 |
1.6 治疗及随访 |
1.7 疗效判断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VVS组资料分析 |
2.1.1 VVS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 |
2.1.2 VVS组与对照组各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
2.1.3 VVS患儿24h尿NE与基础血压及心率的相关性分析 |
2.1.4 VVS血管抑制型与混合型对比分析 |
2.1.5 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对比分析 |
2.1.6 ROC曲线对美托洛尔疗效的预测分析 |
2.2 POTS与VVS并POTS组资料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 |
前言 |
1.0 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研究方法 |
2.0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VVS组相关资料分析 |
2.3 POTS在相关资料分析 |
3.0 讨论 |
4.0 结论 |
第四部分 EETs水平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 |
前言 |
1.0 材料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筛选标准 |
1.1.3 研究分组 |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直立试验、BHUTT |
1.2.2 SNHUTT操作步骤同前 |
1.2.3 VVS及POTS诊断标准 |
1.2.4 24h尿14,15-DHET留取及检测方法 |
1.2.5 统计学分析 |
2.0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VVS患儿基本资料 |
2.1.2 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 |
2.1.3 VVS及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
2.2 VV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2.1 VV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2.2 VV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
2.3 POT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3.1 POT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3.2 POT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
3.0 讨论 |
4.0 结论 |
附正文图表 |
第一部分 图表 |
第二部分 图表 |
第三部分 图表 |
第四部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茶酚胺、EETs在儿童OI发病机制及指导诊治的研究进展 |
引言 |
1.交感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
1.1 交感神经系统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
1.2 直立位的神经体液变化 |
2.VV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VVS相关性晕厥及先兆晕厥的评估 |
2.2 反常性代偿反射 |
2.3 对直立应力的交感神经反应及VVS中的交感神经失活 |
2.4 交感神经蛋白在VVS中的缺陷 |
2.5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 |
3.POT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
3.1 POTS的评估 |
3.2 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可能与POTS有关 |
3.3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与POTS有关 |
3.4 POTS患者NET表达的改变 |
4.心理因素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VVS及POTS |
4.1 心理因素与VVS、POTS |
4.2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
4.3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在儿童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
4.4 5-羟色胺(5-HT)系统与焦虑和抑郁 |
5.EETs、过敏性疾病与VVS和POTS |
5.1 EETs的来源及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
5.2 过敏性疾病、EETs与VVS和POTS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部分 |
(4)结合病因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青春期女性癔症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定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发病因素分析 |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比较 |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5)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对急诊癔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1369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既往诊疗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从个体无意识到社会表征:多重视野下的俄狄浦斯情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从俄狄浦斯情结到反俄狄浦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意义 |
第一章 原初视角:个体无意识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
第一节 俄狄浦斯情结概念的形成 |
一、动因:精神神经症是如何产生的 |
二、来源和发展 |
三、俄狄浦斯情结的命名:和文本的互证关系 |
四、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与身份 |
第二节 作为精神分析学核心概念的俄狄浦斯情结 |
一、本能理论、神经症与俄狄浦斯情结 |
二、俄狄浦斯情结与人格结构理论 |
第三节 早期焦虑:克莱因学派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拓展 |
第二章 转变时期:语言维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
第一节 拉康的俄狄浦斯情结:三元结构 |
第二节 俄狄浦斯情结与欲望 |
第三节 俄狄浦斯情结和无意识 |
第四节 俄狄浦斯情结与三界理论 |
第三章 后期发展:社会表征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
第一节 父权制社会的表征:弗洛姆和马林诺夫斯基 |
一、弗洛姆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质疑 |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蒸母复识”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表征:反俄狄浦斯 |
一、欲望机器与欲望生产 |
二、精神分裂分析中俄狄浦斯情结 |
第三节 代情结与俄狄浦斯情结:表征文化差异 |
一、代情结概念 |
二、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代情结 |
三、俄狄浦斯情结与代情结 |
第四章 俄狄浦斯情结的价值与评价 |
第一节 俄狄浦斯情结的价值 |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分析学价值 |
二、俄狄浦斯情结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学价值 |
三、俄狄浦斯情结的文化价值 |
第二节 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评价 |
一、发展过程中的去性化 |
二、俄狄浦斯情结与文学的互证性 |
三、俄狄浦斯情结的本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儿童转换型癔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转换型癔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特征循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来源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10)青少年罹患群体性癔症流行特征循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检索资源和策略 |
1.2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文献筛选 |
1.4文献评价及资料提取 |
1.5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纳入研究文献特征和质量评估(表1) |
2. 2 青少年M H罹患率分析( 表2) |
2.2.1青少年M H人群特征分析(图1) |
2.2.2青少年M H地区特征分析 |
2.2.3青少年M H时间特征分析 |
2.3发表偏倚评估(图2) |
3 讨论 |
四、不同性别癔症患者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癔症性抽搐误诊为癫痫一例[J]. 郑雄,况时祥,谢婷婷. 癫痫杂志, 2020(05)
- [2]穴位按摩结合局部针刺治疗急诊癔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 胡书凤,冯金星,陈秀珍,张晓霞,王培. 中国中医急症, 2020(07)
- [3]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D]. 孔清玉. 山东大学, 2020(08)
- [4]结合病因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青春期女性癔症患者中的应用[J]. 郭柳,胡菲,张顺娣,凌芳. 齐鲁护理杂志, 2020(07)
- [5]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对急诊癔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J]. 钟炜. 黑龙江中医药, 2019(05)
- [6]1369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既往诊疗情况分析[D]. 高滢. 济宁医学院, 2019(01)
- [7]从个体无意识到社会表征:多重视野下的俄狄浦斯情结研究[D]. 蒋趁心.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儿童转换型癔症临床分析[D]. 乔璐莎. 新乡医学院, 2016(04)
- [9]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特征循证分析[J]. 程庆林,谢立,徐勇. 中国学校卫生, 2015(10)
- [10]青少年罹患群体性癔症流行特征循证分析[J]. 程庆林,谢立,徐勇. 中国公共卫生,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