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山土壤的宜茶性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鹏,廖桂堂,林正雨,姚兴柱,赵颖文,李晓[1](2013)在《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农作物种植区划研究——以宜宾市翠屏区早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早茶种植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扩大早茶种植面积、科学规划茶叶种植基地提供科学管理依据。【方法】以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为例,选取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3个方面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地里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资料,定量获取各评价因子信息,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对早茶种植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翠屏区早茶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以及周边低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12%;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翠屏区中部的中丘浅丘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4.01%;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翠屏区西部和东南部的平坝或浅丘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39.3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场镇周边及河滩坝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54%。区域内94.46%的范围各项生态指标均达到国内适宜水平,区位优势明显。【结论】评价结果可为翠屏区茶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规划、下一步重点发展最适宜区和适宜区的乡镇进行规模化种植、针对早茶种植进行科学肥料配方的完善与应用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黄媛[2](2011)在《丘陵红壤区不同种植年限茶园土壤铝形态与茶树体铝分布格局》文中提出为探讨南昌丘陵红壤区茶园种植年限与土壤Al形态的关系以及茶树体Al的分布格局,本研究以位于南昌县黄马乡(江西省蚕桑茶研究所)丘陵红壤区不同种植年限(荒地、10年以下、10-20年、20-30年、30-40年、40-50年,50年以上)典型茶园为对象,研究不同深度(0-20 cm和20-40 cm)土壤基本化学特性,红壤Al形态和茶树体不同器官Al分布格局等问题,以期探讨酸沉降区茶园经营历史对茶叶Al安全的潜在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种植年限对茶园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C、全N、全P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土壤pH值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下降的趋势,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碳氮磷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2)茶园土壤总Al、可提取态Al、以及各种形态Al的含量总体均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深度土壤各种Al形态含量差异显着(P<0.05)。土壤交换态Al、有机结合态Al、无机吸附态Al含量占可提取态Al比例较低,而酸溶Al氧化物、腐殖酸Al占可提取态Al总量比例较大,两者之和大于70%。(3)土壤pH值、有机C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茶园土壤Al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pH值与交换态Al、有机结合态Al与显着负相关;土壤有机C、阳离子交换量与交换态Al、无机吸附态Al含量显着正相关。(4)叶片是茶树体内Al积累最重要的器官,且其Al含量随茶园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茶树体不同部位Al含量高低次序为:老叶>根>新叶>粗枝>细枝。(5)土壤Al形态与茶叶Al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茶叶Al含量随土壤交换态Al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与土壤无机吸附态Al、酸溶Al氧化物和腐殖酸赘合态Al不相关。交换态Al是茶树可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态Al。总体来看,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茶园土壤养分及化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不同形态Al含量和茶树体内Al含量则均呈增加趋势,茶园Al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强度和速率不断加强和加快。丘陵红壤酸沉降区茶园Al循环和茶叶Al安全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黄平,李廷轩,张佳宝,廖桂堂[3](2009)在《坡度和坡向对低山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空间叠置分析,探讨了坡度、坡向对低山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蒙顶山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与坡度变化基本一致,在15°~35°的坡度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②坡向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不如坡度明显,但在110°~180°范围影响较大:③坡度、坡向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几乎相对独立,但沟谷附近交互影响较显着。
蔡艳,易江婷,宋威,张毅,张锡洲[4](2009)在《蒙顶山茶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蒙顶山茶园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大类群微生物中以细菌最多,约占微生物总量的90%,真菌次之,放线菌最少;细菌数量与土壤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土壤各项理化性质相关性均不显着。土壤脲酶活性为0.165~0.248mgNH3-N·100g-1土(38℃,3h),土壤蛋白酶活性为6.332~10.665μgNH2-N·g-1土(30℃,24h);土壤脲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具有极显着负相关性,土壤蛋白酶活性与全磷、速效磷具有显着负相关性。
李竹娟[5](2008)在《蒙顶山茶园土壤基本化学特性及氮素矿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和供氮能力,本研究以茶园土壤为对象,实地采样,通过土壤基本化学特性测定和矿化培养实验,分析蒙顶山茶园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土层土壤的基本化学特性变化及土壤氮素矿化特征,以期为拟定合理的施氮量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园土壤基本化学特性的变化特征①不同种植年限下茶园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的变化茶树种植年限与土壤p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a=0.01,r=-0.752**)。该区域土壤pH值在4.61~5.20之间,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下降;种植年限与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着正相关(a=0.01,r=0.492**、r=0.602**、r=0.552**、r=0.981**和r=0.978**),其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从变异系数看,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pH值、速效养分含量均属于弱变异;全氮含量在5年生和30年生属于弱变异,其余年生属于中等变异;有机质含量在10年生属于中等变异,其余年生均为弱变异。据土壤养分水平分类标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丰富,属于Ⅳ级;碱解氮含量丰富,属于Ⅳ级;速效钾5年生的属于Ⅰ级,10年生和20年生的属于Ⅱ级,30年生和50年生的属于Ⅲ级,70年生的属于Ⅳ级;速效磷在5年生和10年生茶园土壤中属于Ⅱ级,20年生的土壤中为Ⅲ级,30年生到70年生为Ⅳ级。②不同土层茶园土壤基本化学特性的变化茶园土壤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上升;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在不同土层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有上升的趋势,但同一种植年限下其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根据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养分含量标准,蒙顶山茶园土壤各个土层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丰富;90%以上茶园达到优质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标准,有机质含量较丰富;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偏低。从变异系数看,不同土层下,土壤pH值、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属于弱变异;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属于中等变异。(2)土壤氮素矿化特征①茶树种植年限与土壤矿化氮量、矿化势及净矿化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a=0.01,r=0.871**、r=0.871**和r=0.861**),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矿化氮量、矿化势及净矿化速率增加。从变异系数看,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矿化氮量、矿化势及净矿化速率,属于弱变异;矿化率在5年生、30年生属于弱变异,10年生、20年生、50年生和70年生属于中等变异。②土层与土壤矿化氮量、矿化势及净矿化速率呈极显着负相关(a=0.01,r=-0.756**、r=-0.756**和r=-0.745**),随土层加深,矿化氮量、矿化势和净矿化速率降低。从变异系数看,不同土层下,矿化氮量、矿化势和净矿化速率在0~40cm土层属于弱变异,40~60cm属于中等变异;矿化率属于强度变异。③矿化氮量与不同植茶年龄和不同土层的有机质、全氮相关。不同种植年限下的矿化氮量与有机质、全氮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和0.990**;不同土层的矿化氮也与有机质、全氮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和0.999**。土壤氮素矿化氮量的差异受矿化氮与有机质及全氮的比率、C/N比、施肥等因素影响。
廖桂堂,李廷轩,王永东,张锡洲,黄平[6](2008)在《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主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文中指出利用地统计学、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尺度下四川蒙顶山茶园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性、影响因素及多元素综合制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两个尺度下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差异,同时其空间变异方向具有相似性,Mn和Cu在山脉走向垂直方向变异较大,Fe和Zn在水平方向变异较大且具有各向同性发展的趋势。普通Kriging插值结果说明微量元素含量从东北至西南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而变化。②主成分综合制图较好地反映了微量元素分布的总体规律。两种主成分均具有较明确的物理意义。其插值图体现了微量元素特性沿坡面方向的带状变化特点,与半方差函数分析的结果完全吻合。③土壤环境条件对蒙顶山茶园土壤微量元素影响较大,而坡度是影响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形态的主要地形因素。
王永东,廖桂堂,李廷轩,张锡洲,黄平[7](2008)在《四川蒙顶山低山茶园土壤主要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亚热带低山区是我国茶园的主要分布区域,微量元素对茶叶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其空间变异特性是实现低山茶园精确管理的基础。利用地统计学、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四川蒙顶山茶园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性、影响因素及多元素综合制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蒙顶山茶园土壤四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具有相似性。四种元素均为指数模型,步长间距为120 m时变程为206~1860m,铁、锰和锌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C0/(C0+C)值在25.1%~49.6%之间],锰和铜在NE111o方向上具有相似的各向异性特征,铁和锌则具有各向同性的趋势。(2)主成分综合制图较好地反映了微量元素分布的总体规律。两种主成分均具有较明确的物理意义,其插值图体现了微量元素特性沿坡面方向的带状变化特点,与半方差函数分析的结果完全吻合。(3)土壤条件对蒙顶山茶园土壤微量元素影响较大,而坡度是影响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形态的主要地形因素。
王永东,冯娜娜,李廷轩,张锡洲,廖桂堂[8](2007)在《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空间变异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茶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可以为茶园生态建设以及茶园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利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两个取样尺度下四川蒙顶山茶园土壤CEC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1)小尺度下,茶园土壤CEC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0/(C0+C)值为18.84%),相关距离高达1818m,结构性因子是影响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2)微尺度下,茶园土壤CEC仍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0/(C0+C)值为16.52%),空间相关距离达311m,结构性因子是影响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小尺度下土壤CEC在坡度方向变异明显,横坡方向变异最弱;普通Kriging插值分析表明其在东北至西南方向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并在垂直方向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微尺度下土壤CEC的变异方向与小尺度下不同,在接近坡度的方向空间变异明显,接近横坡方向变异最弱;土壤CEC沿横坡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并伴随部分斑块状分布,从坡面至上而下,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
廖桂堂[9](2007)在《基于组件式GIS的茶园施肥信息系统研制 ——以雅安蒙顶山茶园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在茶叶高产优化施肥模型、茶园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和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建模方法、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omGIS)和关系数据库技术,在Visual Basic 6.0环境下开发出以土壤测定为手段、养分平衡为依据,针对茶叶生产管理部门和广大茶农的低山茶园施肥信息系统(TFIS 1.0)。系统实现了基本地图操作、茶园空间信息查询与分析、土壤肥力分区、田块推荐施肥、可视化输出以及系统维护等功能,并以四川省蒙顶山茶园为案例区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结果如下:1.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沿海拔高度垂直变化明显,土壤肥力较高的区域分布在山体中上部,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肥力水平也逐渐降低。蒙顶山茶园山体中上部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较丰富,是生产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同时,区域内土壤肥力质量变化沿坡面等高线呈水平带状分布。蒙项山具有梯式茶园的种植特点,这种结构对重力作用下土壤养分的迁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以行为单位的水肥管理也使同一茶行上的肥力质量水平趋于一致。蒙顶山茶园土壤酸化趋势严重,pH均不符合优良茶园的要求;土壤容重、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和全氮不符合优质茶园要求的面积分别占15%、26%、30%、90%和90%;速效钾含量最高的肥力质量区平均值仅为68mg/kg,远低于优质茶园的标准要求。pH、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等制约了蒙项山茶园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改善土壤肥力质量状况应成为茶园管理的重点之一。2.采用地统计学、GIS与多元统计分析结合进行肥力质量评价较好的反映土壤肥力质量的空间分布状况,评价结果较客观的反映了研究区土壤肥力的真实情况,具有实用价值。同时,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和评价单元各种养分的均一性,参评因子的权重以原始数据为基础获取,在保证评价精度的同时较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方法主观性较强的缺点,为地统计研究成果实际运用提供了思路。3.将GIS软件系统与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分析与设计思想相结合,在对GIS软件系统进行各个层次上的面向对象系统性划分的基础上,应用UML建模的工具Rational Rose2003对低山茶园施肥信息系统进行可视化建模,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系统复杂性和研制风险,在体系结构模块化、代码可重用性和软件可维护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以土壤、作物、肥料、价格等信息为基础,通过GIS技术、关系数据库技术、组件技术、施肥模型以及可视化语言Visual Basic 6.0的综合运用,开发出以土壤测定为手段、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为依据、养分平衡为原理,针对茶叶生产管理部门和广大茶农的低山茶园施肥信息系统,其界面简洁友好、操作方便、信息全面、空间数据精度较高。系统具有N、P、K推荐施肥功能,并根据不同茶树品种、土壤肥力和季节给出相应施肥方案,初步实现了具体田块的精确施肥。此外,系统建立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适用于其它土壤和作物,为其它作物施肥系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借鉴。
廖桂堂,李廷轩,王永东,张锡洲,冯娜娜[10](2007)在《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低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文中指出亚热带低山区是我国茶园的主要分布区域,研究其土壤肥力质量状况是茶园精准化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利用地统计学、GIS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沿海拔高度垂直变化明显,大部分土壤肥力区沿蒙顶山阳坡面水平方向呈带状分布。土壤肥力较高的区域分布在山体的中上部,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肥力质量水平也逐渐降低。(2)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内土壤各项肥力指标与优良茶园相比还存在差距,同时肥力质量偏低的区域所占面积较大:第四、五两级肥力区所占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2.35%。肥力较低的后5级占总面积的近70%,而肥力最高的3级不到10%。(3)采用该方法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能较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为地统计研究成果实际运用提供了思路。
二、蒙山土壤的宜茶性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山土壤的宜茶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农作物种植区划研究——以宜宾市翠屏区早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来源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与分析 |
2.1.1 数据来源 |
2.1.2 分析方法 |
2.2 适宜性评价方法 |
2.2.1 评价单元的确定 |
2.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2.2.3 评价指标计算 |
2.2.3. 1 评价指标权重 |
2.2.3. 2 评价指标隶属度 |
2.2.4 适宜性等级划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最适宜区 |
3.2 适宜区 |
3.3 次适宜区 |
3.4 不适宜区 |
4 讨论 |
5 结论 |
(2)丘陵红壤区不同种植年限茶园土壤铝形态与茶树体铝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茶产业发展、茶学研究进展、江西茶产业的问题与挑战 |
1.2 茶树的耐Al机理 |
1.3 土壤Al形态及其研究方法 |
1.3.1 土壤Al形态 |
1.3.2 土壤Al形态的研究方法 |
1.3.3 Al的测定方法 |
1.4 Al和茶树的生长 |
1.5 立项依据与研究意义 |
1.6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7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8 创新之处 |
1.9 小结与展望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样地 |
2.3 取样方法 |
2.4 土壤理化特性 |
2.5 土壤Al形态 |
2.6 植物体养分含量 |
2.7 植物体Al含量 |
2.8 技术路线 |
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异性 |
3.1.1 pH值 |
3.1.2 阳离子交换量 |
3.1.3 有机C含量 |
3.1.4 全N含量 |
3.1.5 全P含量 |
3.1.6 C/N比 |
3.1.7 C/P比 |
3.1.8 N/P比 |
3.2 土壤Al形态及其组成 |
3.2.1 交换态Al |
3.2.2 有机结合态Al |
3.2.3 无机吸附态Al |
3.2.4 酸溶Al氧化物 |
3.2.5 腐植酸螯合态Al |
3.2.6 土壤总Al的测定 |
3.2.7 土壤可提取Al含量 |
3.2.8 种植年限及土壤层次对土壤各形态Al含量的影响 |
3.3 土壤理化特性与土壤Al形态的相关性 |
3.3.1 土壤pH与土壤Al形态的相关性 |
3.3.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Al形态的相关性 |
3.3.3 土壤有机C含量与土壤Al形态的相关性 |
3.3.4 土壤全N及全P与土壤Al形态的相关性 |
3.4 植物体养分含量分布格局 |
3.4.1 茶树叶片的pH |
3.4.2 茶树体内有机C分布格局 |
3.4.3 茶树各器官全N含量 |
3.4.4 茶树各器官全P含量 |
3.4.5 茶树各器官C/N比 |
3.4.6 茶树各器官N/P比 |
3.4.7 茶树各器官C/P比值 |
3.5 植物体Al含量分布格局 |
3.6 植物体养分含量与Al含量的相关性 |
3.7 植物体Al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
3.8 土壤Al形态与植物体Al含量的相关性 |
3.8.1 土壤Al形态与老叶Al含量的相关性 |
3.8.2 土壤Al形态与新叶Al含量的相关性 |
3.8.3 土壤Al形态与茶树根的相关性 |
第4章 讨论 |
4.1 土壤Al含量的调控因素 |
4.2 植物体Al含量的调控因素 |
4.3 茶园Al循环与茶叶Al安全 |
4.4 种植年限与茶园适应性管理 |
4.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5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坡度和坡向对低山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土壤样品采集 |
1.3 土壤样品分析 |
1.4 软件平台 |
1.5 DEM模型构建与图形提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有机质统计特征分析 |
2.2 土壤有机质空间结构分析 |
2.2.1 各向同性下半方差函数分析 |
2.2.2 各向异性下半方差函数分析 |
2.3 坡度和坡向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
2.3.1 坡度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
2.3.2 坡向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
2.3.3 坡度和坡向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交互影响 |
3 结论 |
(4)蒙顶山茶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蒙顶山茶园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 |
2.1.1 细菌数量 |
2.1.2 放线菌数量 |
2.1.3 真菌数量 |
2.1.4 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
2.2 蒙顶山茶园土壤酶活性 |
3 结论与讨论 |
(5)蒙顶山茶园土壤基本化学特性及氮素矿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茶园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综述 |
1.2.2 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研究 |
1.2.3 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因素 |
1.2.4 土壤氮素矿化的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土壤样品采集 |
2.3 样品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
2.3.1 分析项目及方法 |
2.3.2 矿化氮的分析方法及相关计算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茶园土壤基本化学特性变化 |
3.1.1 不同种植年限下茶园土壤基本化学特性变化 |
3.1.2 不同土层茶园土壤基本化学性质变化 |
3.1.3 小结 |
3.2 茶园土壤氮素矿化特征 |
3.2.1 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矿化氮量、矿化势、矿化率及净矿化速率变化 |
3.2.2 不同土层茶园矿化氮量、矿化势、矿化率及净矿化速率变化 |
3.2.3 矿化势与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的关系 |
3.2.4 茶园土壤矿化氮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5 茶园土壤供氮能力分析及施肥建议 |
3.2.6 小结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主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土壤样品采集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山茶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统计特征分析 |
2.2 低山茶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
2.2.1各向同性下半方差函数分析 |
2.2.2 各向异性下半方差函数分析 |
2.3 低山茶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主成分综合制图 |
2.4 低山茶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因素 |
2.4.1 土壤环境条件的影响 |
2.4.2 坡度和坡向的影响 |
3 结论 |
(8)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空间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小尺度下土壤样品采集 |
1.3 微尺度下土壤样品采集 |
1.4 土壤CEC测定:乙酸铵法[25]。 |
1.5 数据分析处理 |
1.5.1 地统计学方法 |
1.5.2 软件平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CEC描述性统计特征 |
2.2 土壤CEC空间结构性 |
2.2.1 土壤CEC各向同性半方差函数分析 |
2.2.1. 1 小尺度下各向同性半方差函数 |
2.2.1. 2 微尺度下各向同性半方差函数 |
2.2.2 土壤CEC各向异性半方差函数分析 |
2.2.2. 1 小尺度下各向异性半方差函数 |
2.2.2. 2 微尺度下各向异性半方差函数 |
2.3 土壤CEC空间分布状况 |
2.3.1 小尺度下土壤CEC的Kriging插值分析 |
2.3.2 微尺度下土壤CEC的Kriging插值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9)基于组件式GIS的茶园施肥信息系统研制 ——以雅安蒙顶山茶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
1.2.2 定量施肥研究 |
1.2.3 施肥信息系统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目标 |
2.2 设计方法与工具 |
2.3 需求分析 |
2.4 系统设计建模 |
2.4.1 体系结构及功能设计 |
2.4.2 组件模型设计 |
2.5 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 |
第三部分 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建立 |
3.1 数据库设计 |
3.3.1 空间数据库 |
3.3.2 属性数据库 |
3.3.3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 |
3.2 数据分类编码与字典 |
3.2.1 数据分类编码 |
3.2.2 数据字典 |
3.3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3.3.1 研究区概况 |
3.3.2 土壤样品采集 |
3.3.4 土壤肥力数据的获取 |
3.3.5 数据建库方法 |
3.4 施肥模型库的建立 |
3.4.1 目标产量法 |
3.4.2 肥料效应函数法 |
3.4.3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
第四部分 系统开发与实现 |
4.1 用户界面设计 |
4.2 系统实现 |
4.3 系统简介 |
第五部分 全文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低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土壤样品采集 |
1.3 研究材料 |
(1) 图件资料 |
(2) 属性数据 |
1.4 研究方法 |
1.4.1 地统计学方法 |
1.4.2 主成分分析法 |
2 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
2.1 评价因子选择及处理 |
2.2 评价单元的划分 |
2.2.1 空间变异分析 |
(1) 各评价因子统计特征分析 |
(2) 半方差函数分析 |
2.2.2 评价单元的生成 |
2.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2.4 肥力质量综合评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变化特点 |
3.2 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限制因子分析和提取 |
3.3 蒙顶山茶园土壤各肥力区生态特征分析 |
4 结论 |
四、蒙山土壤的宜茶性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农作物种植区划研究——以宜宾市翠屏区早茶为例[J]. 何鹏,廖桂堂,林正雨,姚兴柱,赵颖文,李晓. 南方农业学报, 2013(05)
- [2]丘陵红壤区不同种植年限茶园土壤铝形态与茶树体铝分布格局[D]. 黄媛. 南昌大学, 2011(04)
- [3]坡度和坡向对低山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J]. 黄平,李廷轩,张佳宝,廖桂堂. 土壤, 2009(02)
- [4]蒙顶山茶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研究[J]. 蔡艳,易江婷,宋威,张毅,张锡洲. 湖北农业科学, 2009(02)
- [5]蒙顶山茶园土壤基本化学特性及氮素矿化特征研究[D]. 李竹娟.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2)
- [6]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主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J]. 廖桂堂,李廷轩,王永东,张锡洲,黄平. 土壤, 2008(02)
- [7]四川蒙顶山低山茶园土壤主要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王永东,廖桂堂,李廷轩,张锡洲,黄平. 茶叶科学, 2008(01)
- [8]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空间变异性研究[J]. 王永东,冯娜娜,李廷轩,张锡洲,廖桂堂. 中国农业科学, 2007(09)
- [9]基于组件式GIS的茶园施肥信息系统研制 ——以雅安蒙顶山茶园为例[D]. 廖桂堂. 四川农业大学, 2007(02)
- [10]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低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评价[J]. 廖桂堂,李廷轩,王永东,张锡洲,冯娜娜. 生态学报,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