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室白粉虱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强[1](2020)在《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生物活性及与三种药剂的联合毒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的作用方式,对温室白粉虱体内解毒酶、靶标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辣椒碱与3种杀虫剂对温室白粉虱的联合毒力,为辣椒碱在农药领域的应用和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1.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的作用方式:室内采用浸叶法和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杀虫活性、拒食活性和产卵忌避活性。辣椒碱浸叶法处理温室白粉虱60 h的LC50为327.97 mg/L,玻璃管药膜法处理温室白粉虱72 h的LC50为439.43mg/L,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48 h拒食活性的AFC50为349.10 mg/L,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产卵忌避活性的EC50分别为662.09 mg/L、157.71 mg/L。结果表明: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和产卵忌避活性,驱避活性显着。2.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解毒酶和靶标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常规的生化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辣椒碱对羧酸酯酶(Car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乙酰胆碱酯酶(ACh E)、Na+K+-ATP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辣椒碱对4种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浓度辣椒碱处理后,Car E活性先后被激活而高于正常水平,但最终均受到抑制作用,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高浓度(1×103、2×103 mg/L)辣椒碱处理后,GSTs活性低于正常水平,之后缓慢上升至高于对照,最终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低浓度辣椒碱处理后,GSTs活性被抑制,3 h后缓慢上升,最终高于正常水平。125 mg/L辣椒碱处理后,ACh E活性显着低于对照,之后缓慢上升至正常水平;其他浓度辣椒碱处理后ACh E活性高于对照,之后缓慢下降,24 h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25、250 mg/L辣椒碱处理后,Na+K+-ATP酶活性在正常水平上下波动,且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最终在不同程度上高于对照;500 mg/L辣椒碱处理后Na+K+-ATP酶活性被显着抑制,12 h后逐渐升至正常水平;1×103、2×103 mg/L辣椒碱处理后,Na+K+-ATP酶活性则受到持续的抑制作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辣椒碱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Na+K+-ATP酶活性有显着的交互作用。3.辣椒碱与三种药剂对温室白粉虱的联合毒力:室内采用玻璃管饲喂法测定了辣椒碱与吡虫啉、溴氰虫酰胺、苦参碱复配对温室白粉虱初羽化成虫的联合毒力,并以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复配组合的增效作用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共6组,进一步细化配比后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复配组合,其中14组具有增效作用,辣椒碱与吡虫啉、溴氰虫酰胺、苦参碱按287:1、1 558:1、423:1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着,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57.89、255.65、248.80,LC50分别为31.83、128.07、98.87 mg/L,后续试验表明,辣椒碱与吡虫啉50:1复配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85.19。最终确定辣椒碱与吡虫啉按287:1复配为最佳组合。
赵静[2](2020)在《番茄黄曲叶病毒侵染烟粉虱中肠细胞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番茄黄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属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是一类单链环状DNA病毒。该类病毒主要由烟粉虱(Bemisia tabaci)以持久循环型方式传播,可造成包括番茄、烟草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在全球范围内危害严重。烟粉虱通过刺吸植物韧皮部汁液从感染TYLCV的植株中获取病毒粒子,随后,病毒沿着“口针-中肠-血淋巴-唾液腺”的运输路线在烟粉虱体内进行穿梭,最终随唾液的分泌被传播至植物寄主中。其中,烟粉虱中肠是病毒在烟粉虱体内遇到的首道屏障,病毒穿越介体中肠到达血淋巴的能力与其传播效率密切相关。目前,已知TYLCV可借助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突破烟粉虱中肠侵染屏障,即穿过烟粉虱中肠上皮细胞顶端膜进入中肠细胞内;随后,病毒粒子被包裹在囊泡结构中展开胞内运输,经早期内体管状结构到达烟粉虱中肠细胞基底面。对于上述过程,还有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解答,如究竟由哪些受体参与了病毒的跨膜运输?又有哪些囊泡相关因子参与了病毒的胞内运输?为探究这两个关键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从蛋白-蛋白互作的角度入手,以TYLCV唯一已知的结构蛋白—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为诱饵蛋白,分别利用GST pull-down结合质谱分析技术、酵母双杂交分离泛素系统,筛选介体昆虫Middle East-Asia Minor 1(MEAM1)烟粉虱体内可以与TYLCV CP互作的蛋白,主要发现如下:(1)烟粉虱受体蛋白BtCUBN与跨膜蛋白BtAMN形成胞吞受体复合物BtCubam帮助TYLCV突破烟粉虱中肠侵染屏障。将TYLCV CP与GST融合表达作为诱饵蛋白,将保持天然活性的MEAM1烟粉虱胞浆蛋白视为猎物蛋白,经GST pull-down结合质谱分析鉴定到一个烟粉虱受体蛋白Cubilin(BtCUBN)。BtCUBN不含跨膜区,需要结合烟粉虱跨膜蛋白Amnionless(BtAMN)形成胞吞受体复合物BtCubam发挥功能。qPCR分析表明,相比于去除中肠外的烟粉虱残体,BtCUBN与BtAMN在烟粉虱中肠内表达量较高。免疫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测到BtCUBN与BtAMN在烟粉虱中肠细胞微绒毛及细胞质中均有分布。GST pull-down表明TYLCV CP通过和BtCUBN第12-19 CUB结构域互作结合至BtCubam。依据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结果,我们推测BtCubam依赖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帮助TYLCV完成从烟粉虱中肠腔到中肠细胞内的转移;随后,BtCubam和病毒粒子在早期内体中发生分离;BtCubam最终经循环内体回到细胞膜表面。除此之外,体内外实验均表明TYLCV CP不能与非媒介昆虫温室白粉虱的CUBN蛋白结合,这可能是导致TYLCV不能突破温室白粉虱中肠侵染屏障的重要原因。(2)干扰BtCubam可显着降低烟粉虱获取及传播TYLCV的能力。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分析表明,TYLCV侵染能够上调BtCUBN及BtAMN在转录及翻译水平的表达。另外,饲喂CUBN兔单克隆抗体干扰BtCUBN和TYLCV CP之间的互作或注射dsRNA抑制BtAMN的表达,均可抑制烟粉虱对TYLCV的获取及传播。(3)烟粉虱囊泡膜蛋白相关蛋白VAPB可结合TYLCV CP。以TYLCV CP为诱饵,以MEAM1烟粉虱cDNA三框表达文库为猎物,经酵母双杂交分离泛素系统筛选得到烟粉虱囊泡膜蛋白相关蛋白(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associated protein B-like,VAPB)。转录分析表明,相比于除去中肠外的烟粉虱残体,该蛋白编码基因在烟粉虱中肠中具有较高的转录水平。随后,酵母双杂交分离泛素系统验证了VAPB全长可以和TYLCV CP发生互作;GST pull-down的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VAPB的SCS2结构域相关但与其跨膜区无关。免疫荧光分析显示,VAPB和TYLCV CP在烟粉虱中肠细胞中存在明显的共定位,至于这一结合发生在病毒中肠运输的哪一个阶段尚不清楚。(4)VAPB负调控烟粉虱对病毒的运输和传播。TYLCV侵染可以上调VAPB在烟粉虱整虫及中肠中的表达。通过注射dsVAPB发现抑制VAPB的表达反而使得烟粉虱血淋巴和唾液腺中的病毒量显着增加,传毒效率也有所上升。由此,我们推测VAPB可能负调控病毒从烟粉虱中肠细胞的释放,但这种负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尚待探讨。综上,本研究表明,烟粉虱中肠细胞膜表面受体蛋白BtCUBN与跨膜蛋白BtAMN可形成的胞吞受体复合物BtCubam。TYLCV被烟粉虱取食到达介体中肠腔后,可通过和BtCUBN特定结构结构域的互作结合至BtCubam,随后借助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完成从烟粉虱中肠腔到中肠细胞内的运输。这一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TYLCV突破烟粉虱中肠侵染屏障的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模式图。此外,本研究发现了一个可以负调控TYLCV从烟粉虱中肠细胞释放的囊泡膜蛋白相关蛋白VAPB。这些新的发现不仅提升了对“TYLCV突破烟粉虱中肠细胞的运输路径和分子机制”的认知,而且为深入探究“通过干扰TYLCV跨介体中肠细胞的运输来阻断病毒的传播”提供了重要信息。鉴于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在烟粉虱体内的运输路径相同,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探究其他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与媒介昆虫之间的互作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鹏远[3](2020)在《龟纹瓢虫人工繁育及其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控烟粉虱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捕食性天敌,具有耐高温、耐饥饿等特点,可捕食多种害虫如蚜虫和烟粉虱,但龟纹瓢虫在实际应用中并未实现工厂化生产,饲喂人工饲料存在繁殖率低、成虫获得率低等问题,急需一种应用天然饲料大量繁殖的技术流程。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是烟粉虱的寄生性天敌,已经实现工厂化生产,在农业绿色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于温室大棚内烟粉虱防治,可与龟纹瓢虫形成天敌组合提高防治效果。在农业生产中,于农作物间栽植诱集植物,可有效吸引农田害虫。本论文研究了龟纹瓢虫以紫藤蚜Aulacophoroides hoffmanni为饵料实现繁殖、烟粉虱对诱集植物的选择、龙葵Solanum nigrum对烟粉虱的诱集效果及其他作用、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发现饲喂两种蚜虫的龟纹瓢虫均能完成其生活史,但连续饲喂豌豆修尾蚜使卵期和蛹期发育历期延长、产卵量减少,幼虫期的各组平均发育历期从大到小分别为:饲喂豌豆修尾蚜第二代(7.17d)>饲喂豌豆修尾蚜第一代(6.96d)>饲喂紫藤蚜第一代(6.93d)>饲喂紫藤蚜第二代(6.53d)。2.利用5种植物进行趋向性试验,随时间推移,龙葵上烟粉虱数量逐渐增加,达到40.33头,黄瓜与茄子上烟粉虱数量呈增加趋势,分别为24.67头和9.33头;番茄与辣椒上烟粉虱数量呈减少趋势,分别为20.33头和4.33头。烟粉虱对5种植物的趋向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龙葵>黄瓜>番茄>茄子>辣椒,对龙葵最为嗜好,趋向性最高,对茄子和辣椒趋向性低。在栽植番茄的温室内,诱集植物龙葵对烟粉虱成虫诱集效果为67%,同时观察到随时间推移,仅在龙葵植株下部有零星烟粉虱成虫存活。3.烟粉虱在龙葵上仅能完成半生活史,且1龄、2龄、3龄若虫发育历期延长,在龙葵上总存活率为0,若虫无法发育为成虫;在厚叶甘蓝及向日葵上能够完成生活史,总存活率分别为91.05%、83.93%。4.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天敌组合对烟粉虱成虫防治效果最佳,龟纹瓢虫对烟粉虱若虫防治效果最佳。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天敌组合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最佳防治效果分别为83.5%和72.1%;龟纹瓢虫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最佳防治效果分别为76.1%和78.6%;丽蚜小蜂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最佳防治效果分别为81.4%和68.3%。
于梦竹[4](2020)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产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种植面积约1.8万公顷。伴随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延长,设施蔬菜生产区各种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手段,加之种植户缺乏科学用药的相关知识,导致盲目用药现象普遍发生,不仅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造成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为了促进瓦房店市设施蔬菜健康有序的发展,科学指导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生产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提高防控效果,作者通过走访调研、查阅资料和田间试验,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蔬菜品种结构和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示范区进行示范,总结了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瓦房店市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以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为主,茄科作物主要有番茄、辣椒、茄子,葫芦科有黄瓜、葫芦瓜,十字花科有油菜、白菜,豆科的四季豆、豇豆、芸豆等。通过20172019年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的调查,共调查鉴定了77种病虫害,其中番茄28种、茄子10种、辣椒12种、菜豆8种、黄瓜19种,同时明确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并且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在蔬菜病害方面,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根结线虫病、辣椒病毒病和黄瓜霜霉病等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应作为重点防控的病害;在蔬菜虫害方面,斑潜蝇、温室白粉虱、蓟马和蚜虫是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防控的重点。2.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105亿cfu/g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分别可达80.48%,91.59%和88.71%,对作物安全无药害;0.5%香菇多糖水剂18.75g/hm2和26.25g/hm2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22%和76.27%;0.5%香菇多糖水剂有效成分用量26.25g/hm2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为78.90%,可作为生产无公害番茄和辣椒防治病毒病的首选药剂。在温室内施用复合微生物酵素,对防治辣椒根腐病具有明显效果,在苗期至初花期防效达82.92%,在辣椒定殖时采用100倍药液灌根的方法进行施药,药液用量350 m L/株。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差异,在温室白粉虱始发期放蜂,最佳放蜂数量为225000和300000头/hm2,连续放蜂4次。试验表明在害虫盛发期前使用色板防治温室害虫效果显着,黄板可有效减少白粉虱、斑潜蝇和蚜虫的种群数量,蓝板可有效减少蓟马的种群数量。3.优化集成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有机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应用,提高了设施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升了蔬菜质量,同时减少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示范区的集成效益。
史晋鹏,郭玲娟,高俊涛[5](2019)在《温室白粉虱生物防治原理及应用》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温室白粉虱和丽蚜小蜂的生长发育过程、生活习性、温室白粉虱对植物的危害特征、丽蚜小蜂寄生天敌的原理和过程、以及丽蚜小蜂的使用方式进行详细阐述,为广大种植者提供有效的病虫害天敌防治方法。
李增丽[6](2019)在《沈阳地区设施蔬菜害虫和天敌种类调查及粉虱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施蔬菜作为沈阳地区的一项特色产业,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增加农民收入,引领高效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蔬菜病虫害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沈阳地区蔬菜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沈阳地区受害严重的蔬菜大棚,通过田间调查和粘虫板诱集调查,明确了番茄、辣椒、黄瓜、茄子等设施蔬菜上的主要害虫种类和天敌类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粉虱的综合防治技术,旨在为沈阳地区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数据及技术支撑。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综合田间调查和粘虫板诱集的结果,沈阳地区设施蔬菜生产中共有害虫40种,分别隶属于昆虫纲6目24科39种,蛛形纲1种。不同蔬菜上的害虫优势种群常有所不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辣椒Capsicum annuum L.、黄瓜Cucumis sativus L.、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及豆角Vigna unguiculata L.上的优势害虫为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在个别番茄棚内发生略重,植潜蝇Phytomyza sp.在豆角上发生略重。2.设施蔬菜大棚粘虫板上诱集的昆虫种类调查结果表明,粘虫板上的昆虫种类繁多,主要诱集的害虫为蓟马、粉虱、潜蝇和蚜虫。4类害虫均可用粘虫板进行物理防控,但蚜虫的诱集量与田间调查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粘虫板对蚜虫的防控效果相对较差。3.经田间调查,沈阳地区设施蔬菜害虫的天敌种类共3目7科12种。其中潜叶蝇的优势寄生天敌是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Walker)和潜蝇茧蜂Opius sp.。桃蚜的优势寄生天敌是蚜茧蜂Aphidius sp.;在蚜虫的捕食性天敌中大灰优食蚜蝇Eupeodes corollae(Fabricius)是优势种群。调查中发现的喙抱小斑腹蝇Leucopis glyphinivora(Tanasijtshuk)为辽宁省新纪录种,幼虫主要捕食蚜虫。4.粘虫板上诱集的捕食性、寄生性昆虫种类5目24科37种,蚜虫的优势天敌是棉蚜蚜小蜂Aphelinus varipes(Foerster)和大灰优食蚜蝇。在释放丽蚜小蜂的大棚内,粘虫板上丽蚜小蜂数量占天敌总数的46%,说明粘虫板对丽蚜小蜂、棉蚜蚜小蜂和大灰优食蚜蝇均有一定的诱杀作用。粘虫板上其他优势类群:茵缨翅缨小蜂Anagurs incarnatus(Haliday)、绒茧蜂Apanteles sp.、基脉锤角细蜂Basalys sp.和缘腹细蜂Paridris sp.等的寄主有待于进一步鉴定和研究。5.通过粉虱防治技术研究得出,在粉虱发生期利用丽蚜小蜂防治粉虱长期有良好的效果。化学防治对粉虱种群消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用药不久后种群又恢复上升。因此,生物防治结合物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朱丽[7](2018)在《温室白粉虱对大型有毒真菌的毒性反应研究》文中提出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是我国大多数地区常见的瓜果、蔬菜以及花卉害虫,为害的植物种类多种多样,对我国的瓜果、蔬菜以及花卉种植业危害严重。本研究对辽宁省、河南省局部地区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现有的大型真菌进行了采集、鉴定;通过菌丝体深层发酵,扩繁出供试大型有毒真菌菌丝体,制成具有杀虫功效的粗毒蕈毒素,在沈阳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内对温室白粉虱的成虫和1龄若虫进行了毒杀试验,得到了理想的杀虫效果,结果如下:1.笔者采集的到大型真菌共116种,其中包括有毒大型真菌23种,无毒大型真菌93种。选择23种有毒大型真菌培养,制备其粗毒蕈毒素,进行温室白粉虱成虫杀虫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选用的23种大型有毒真菌的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均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其中有五种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致死率达到的90%以上,它们依次为:豹斑毒鹅膏菌(Amanita pantherina(DC.:Fr.)Schrmm.)、鳞柄白毒鹅膏菌(Amanita virosa Lam.:Fr.)、半卵形斑褶菇(Anellaria semiovata)、黄盖鹅膏菌(Amanita subjunquillea)和毒红菇(Russula emetica(Schaeff.:Fr.)Pers.ex S.F.Gray)。2.用上述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的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进行室内杀虫试验,结果表明,五种供试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24h杀虫效果存在差异,其中鳞柄白毒鹅膏菌的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杀虫效果最好。3.用上述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的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1龄若虫进行室内杀虫试验,结果表明,24h内供试粗毒蕈毒素对1龄若虫的杀虫效果存在差异,其中黄盖鹅膏菌的粗毒蕈毒素对1龄若虫的杀虫效果最好。4.对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的粗毒蕈毒素光和热的稳定性进行了试验,从中筛选出稳定性较好的三种,分别为豹斑毒鹅膏菌、鳞柄白毒鹅膏菌和黄盖鹅膏菌的粗毒蕈毒素。将上述三种大型有毒真菌的粗毒蕈毒素进行两两配对,每组的互配比例分别为1:1、2:1、1:2,得到九种复合粗毒蕈毒素,用九种复合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进行24h杀虫试验。结果表明九组复合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的杀虫效果都比筛选出的三种粗毒蕈毒素的杀虫效果好,其中杀虫效果最好的是鳞柄白毒鹅膏菌粗毒蕈毒素和黄盖鹅膏菌粗毒蕈毒素按照2:1配比的复合粗毒蕈毒素,对供试成虫24h致死中浓度为36.842mg/mL,共毒系数为112.032;对供试1龄若虫24h致死中浓度为34.113,共毒系数为111.761。对安全性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复合粗毒蕈毒素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72h致死中浓度是2222mg/mL,属于低毒。5.复合粗毒蕈毒素与黏虫黄板共同作用下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没有1000倍液的氯氰菊酯强,但是明显比只喷施复合粗毒蕈毒素的杀虫效果好。本实验旨在研究出一种对杀虫温室白粉虱高效,对环境友好的大型有毒真菌源杀虫剂,以弥补化学农药的药物残留和不易降解等缺陷造成的环境问题和食物安全问题。
卫秋阳,王成斌,张文娟,刘怀[8](2018)在《重庆地区烟田粉虱发生及扩散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草种植业是重庆山区农户重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温室白粉虱在该地区多次爆发成灾,对当地烟叶产量、品质造成巨大损失。为明确重庆山区烟田粉虱种群发生、扩散规律及垂直分布情况,本文利用陷阱诱集与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连续2年定点调查数据发现,整个生产季节内从6月开始出现成虫,温室白粉虱具有2个发生危害高峰期,分别在8月初和9月初,且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趋嫩性,以上部数量居多。在温室白粉虱成虫扩散期间利用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明确了种群扩散关键因子,在温度、湿度、风速三者之间,风速是其扩散的关键因子,风速与种群扩散相关系数r=0.967,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51.177%。因此,在温室白粉虱种群扩散初期对下风向地区需格外关注,重点防控2个发生高峰期。
钟平生,刘桂林,唐嘉威,张玮[9](2017)在《温室白粉虱在惠阳区春季果蔬上的发生动态调查》文中指出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惠州市惠阳区春季不同果蔬的温室白粉虱各虫态发生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温室白粉虱在该区不同果蔬上的发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其发生程度为:瓜果类>豆类>菜叶类。其中,番茄的发生最为严重,达到1 008.1头/百叶,其次为菜豆和辣椒;菜豆、豆角、豌豆发生中等;白菜、芥蓝等发生情况较轻微。鉴于本地区位于亚热带,环境条件非常适合温室白粉虱生长繁殖和扩散。因此,需要加大对温室白粉虱监测与防控工作的力度。
申海香,马尚盛[10](2017)在《武威市温室白粉虱的发生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文中提出介绍了武威市温室白粉虱的发生情况、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发生加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可为有效地防治温室白粉虱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二、温室白粉虱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室白粉虱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生物活性及与三种药剂的联合毒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辣椒碱生物活性及温室白粉虱防治现状研究进展 |
1.1 辣椒碱概述 |
1.1.1 辣椒碱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
1.1.2 辣椒碱的开发与应用 |
1.2 辣椒碱的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
1.2.1 辣椒碱的杀虫活性 |
1.2.2 辣椒碱的作用机制 |
1.2.3 辣椒碱的增效作用 |
1.3 温室白粉虱研究进展 |
1.3.1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与危害 |
1.3.2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作用方式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
2.2.2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触杀活性测定结果 |
2.2.3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拒食活性测定结果 |
2.2.4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成虫产卵忌避活性测定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4种酶活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 |
3.2.2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3.2.3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3.2.4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3.2.5 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体内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
3.2.6 辣椒碱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温室白粉虱体内4种酶活性的交互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辣椒碱与三种药剂对温室白粉虱的联合毒力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剂毒力测定结果 |
4.2.2 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结果 |
4.2.3 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番茄黄曲叶病毒侵染烟粉虱中肠细胞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与选题依据 |
1.1 双生病毒 |
1.1.1 双生病毒及其危害 |
1.1.2 双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1.1.3 番茄黄曲叶病毒 |
1.2 TYLCV的传播媒介 |
1.2.1 烟粉虱及其危害 |
1.2.2 温室白粉虱及其危害 |
1.3 烟粉虱对TYLCV的传播 |
1.3.1 TYLCV在烟粉虱体内的运输方式 |
1.3.2 中肠屏障对烟粉虱传播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影响 |
1.3.3 TYLCV经烟粉虱中肠运输的分子机制 |
1.3.4 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外壳蛋白对其传播的影响 |
1.3.5 可以和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外壳蛋白互作的烟粉虱蛋白 |
1.4 互作蛋白的筛选方法 |
1.4.1 GST pull-down结合质谱分析 |
1.4.2 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系统 |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2 基本材料与方法 |
2.1 基本材料 |
2.1.1 供试植物 |
2.1.2 供试烟粉虱种群及其维持方法 |
2.1.3 供试温氏白粉虱种群及其维持方法 |
2.1.4 供试病毒与带毒植物的获取 |
2.2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与耗材 |
2.2.1 生态学研究用仪器设备 |
2.2.2 分子生物学研究用仪器设备 |
2.2.3 研究用试剂 |
2.2.4 研究用耗材 |
2.3 基本实验方法与技术 |
2.3.1 烟粉虱DNA的提取 |
2.3.2 烟粉虱隐存种的鉴定 |
2.3.3 DNA凝胶电泳观察 |
2.3.4 植物总DNA的提取(NaOH粗提法) |
2.3.5 病毒DNA的检测 |
2.3.6 烟粉虱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
2.3.7 烟粉虱基因在其中肠及除中肠外残体中的转录情况分析 |
2.3.8 分子亚克隆 |
2.3.9 烟粉虱蛋白的提取 |
2.3.10 BCA法检测蛋白浓度 |
2.3.11 原核表达及纯化 |
2.3.12 GST pull-down |
2.3.13 考马斯亮蓝及western blot检测 |
2.3.14 免疫荧光分析 |
2.3.15 dsRNA的合成、纯化与显微注射 |
2.3.16 dsRNA干扰效果检测 |
2.3.17 烟粉虱传毒能力的检测 |
2.3.18 本研究所用引物 |
3 受体蛋白BtCUBN对 TYLCV突破烟粉虱中肠侵染屏障的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植物、昆虫与病毒 |
3.1.2 研究用设备、试剂与耗材 |
3.1.3 GST pull-down |
3.1.4 质谱分析 |
3.1.5 BtCUBN在烟粉虱中肠及除中肠外残体中的表达 |
3.1.6 免疫电镜 |
3.1.7 免疫荧光分析 |
3.1.8 Co-IP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TYLCV疑似受体蛋白BtCUBN的鉴定与分析 |
3.2.2 BtCUBN与 TYLCV CP的互作验证 |
3.2.3 BtCUBN依赖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协同TYLCV内吞 |
3.2.4 BtCUBN与 TYLCV CP在早期内体发生分离 |
3.2.5 温室白粉虱CUBN蛋白不能和TYLCV CP发生互作 |
3.3 讨论 |
4 胞吞受体复合物BtCubam帮助烟粉虱获取并传播TYLCV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植物、昆虫与病毒 |
4.1.2 研究用设备、试剂与耗材 |
4.1.3 免疫荧光分析 |
4.1.4 BtAMN在烟粉虱中肠及除中肠外残体中的表达 |
4.1.5 真核表达 |
4.1.6 细胞天然总蛋白的提取 |
4.1.7 GST pull-down |
4.1.8 带毒前后BtCUBN与 BtAMN表达量分析 |
4.1.9 抗体饲喂 |
4.1.10 dsRNA的合成、纯化与显微注射 |
4.1.11 dsRNA干扰效果检测 |
4.1.12 烟粉虱获毒量分析 |
4.1.13 烟粉虱传毒能力检测 |
4.1.14 数理统计分析 |
4.1.15 本章研究用引物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BtCUBN与 BtAMN形成胞吞受体复合物BtCubam |
4.2.2 TYLCV CP与 BtCubam的结合位点 |
4.2.3 TYLCV侵染上调BtCubam的表达 |
4.2.4 干扰BtCubam对烟粉虱获取和传播TYLCV影响 |
4.3 讨论 |
5 烟粉虱囊泡膜蛋白相关蛋白VAPB在 TYLCV中肠运输中的作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植物、昆虫与病毒 |
5.1.2 研究用仪器设备、试剂与耗材 |
5.1.3 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系统 |
5.1.4 GST pull-down |
5.1.5 免疫荧光分析 |
5.1.6 VAPB在烟粉虱中肠及除中肠外残体中的表达情况分析 |
5.1.7 VAPB表达量随获毒时间的变化 |
5.1.8 dsRNA的合成、纯化与显微注射 |
5.1.9 dsRNA干扰效果检测 |
5.1.10 烟粉虱获毒能力检测 |
5.1.11 烟粉虱传毒能力检测 |
5.1.12 数理统计分析 |
5.1.13 本章研究用引物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MEMA1 烟粉虱三框均一化c DNA文库构建质量 |
5.2.2 诱饵载体pDHB1-TYLCV CP的表达和功能检测 |
5.2.3 筛库结果分析 |
5.2.4 TYLCV CP与烟粉虱VAPB体内外互作的验证 |
5.2.5 TYLCV侵染对VAPB表达的调控 |
5.2.6 干扰VAPB的表达对烟粉虱获毒、传毒的影响 |
5.3 讨论 |
6 总讨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4 本研究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研究用相关抗体效价检测(western blot) |
附录 Ⅱ 免疫荧光强度分析用图 |
作者简介 |
(3)龟纹瓢虫人工繁育及其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控烟粉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害虫生物防治中天敌组合的应用 |
1.2 龟纹瓢虫的研究进展 |
1.2.1 龟纹瓢虫的生物学研究 |
1.2.2 龟纹瓢虫的生态学研究 |
1.2.3 龟纹瓢虫作为捕食性天敌的应用 |
1.3 丽蚜小蜂的研究进展 |
1.3.1 丽蚜小蜂的生物学进展 |
1.3.2 丽蚜小蜂的生态学进展 |
1.3.3 丽蚜小蜂作为寄生性天敌的应用 |
1.4 烟粉虱的研究进展 |
1.4.1 烟粉虱的发生规律 |
1.4.2 烟粉虱为害概况 |
1.4.3 烟粉虱的防治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虫源 |
2.1.2 供试寄主植物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蚜虫对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2.2.2 诱集植物对烟粉虱诱集作用试验 |
2.2.3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4 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联合释放对温室内烟粉虱的控制作用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蚜虫对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3.1.1 不同蚜虫对龟纹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3.1.2 不同蚜虫对龟纹瓢虫产卵量的影响 |
3.2 诱集植物对烟粉虱诱集作用试验 |
3.2.1 烟粉虱对诱集植物的选择性 |
3.2.2 诱集植物在温室中诱集作用研究 |
3.3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的发育历期的影响 |
3.3.2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存活率的影响 |
3.4 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联合释放对温室内烟粉虱的控制作用 |
4 讨论 |
4.1 龟纹瓢虫饲喂紫藤蚜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4.2 龟纹瓢虫人工繁殖体系建立 |
4.3 龙葵对烟粉虱的诱集作用 |
4.4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
4.5 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天敌组合在烟粉虱防控上的应用前景 |
4.6 建立生物防控系统的发展前景 |
5 结论 |
5.1 选用紫藤蚜饲喂龟纹瓢虫更佳 |
5.2 烟粉虱诱集植物选择及诱集效果 |
5.3 烟粉虱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活史及存活率 |
5.4 温室内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控烟粉虱效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现状 |
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概况 |
1.1.1 瓦房店市农业用地情况 |
1.1.2 瓦房店市自然条件概况 |
1.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生产概况 |
1.1.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前景 |
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 |
1.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
1.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 |
1.3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1 绿色防控体系关键技术 |
1.3.2 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 |
2.1 研究方法 |
2.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
2.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调查 |
2.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调查 |
2.1.4 危害程度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类及种植情况 |
2.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
2.2.5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虫害发生规律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点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
3.2.2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3.2.3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
3.2.4 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3.2.5 香菇多糖水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3.2.6 复合微生物酵素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
3.2.7 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
3.2.8 黄板对温室害虫的防治效果 |
3.2.9 蓝板对蓟马的防治效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
4.1 研究方法 |
4.1.1 防控靶标 |
4.1.2 防控目标 |
4.1.3 防治原则 |
4.1.4 试验地点 |
4.1.5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
4.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
4.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
5.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 |
5.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
5.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温室白粉虱生物防治原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温室白粉虱的形态特征 |
3 温室白粉虱危害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
4 丽蚜小蜂生物防治 |
5 丽蚜小蜂的生物学特征 |
5.1 生活习性 |
5.2 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 |
6 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使用方法 |
6.1 投放位置 |
6.2 投放数量 |
6.3 使用环境 |
(6)沈阳地区设施蔬菜害虫和天敌种类调查及粉虱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设施蔬菜发展状况及粉虱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1.1 设施蔬菜发展概况 |
1.1.1 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
1.1.2 设施蔬菜发展中遇到的虫害问题 |
1.1.3 设施蔬菜害虫的天敌防治研究进展 |
1.1.4 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的天敌应用情况 |
1.2 粉虱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 |
1.2.2 粉虱危害特点 |
1.2.3 粉虱防治技术 |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设施蔬菜大棚田间五点取样昆虫种类调查 |
2.1.1 调查地点与时间 |
2.1.2 调查作物 |
2.1.3 调查方法 |
2.1.4 害虫危害等级划分 |
2.2 设施蔬菜大棚粘虫板诱集昆虫种类调查 |
2.2.1 调查地点、作物与时间 |
2.2.2 调查方法 |
2.2.3 昆虫标本的制作 |
2.3 昆虫种类鉴定 |
2.4 沈阳地区粉虱防治技术研究 |
2.4.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4.2 试验材料 |
2.4.3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沈阳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及危害 |
3.1.1 沈阳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 |
3.1.2 主要害虫危害等级 |
3.1.3 主要害虫的数量动态 |
3.1.4 小结 |
3.2 沈阳地区设施蔬菜害虫的天敌种类调查 |
3.2.1 田间五点取样天敌种类调查结果 |
3.2.2 粘虫板上天敌种类调查结果 |
3.2.3 小结 |
3.3 沈阳地区粉虱防治技术研究 |
3.3.1 不同处理方式对粉虱数量的影响 |
3.3.2 粉虱的不同虫态在叶片上的分布 |
3.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害虫种类调查 |
4.1.2 天敌种类调查 |
4.1.3 粉虱防控技术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温室白粉虱对大型有毒真菌的毒性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温室白粉虱简介极其生物学习性 |
1.1.1 温室白粉虱简介 |
1.1.2 温室白粉虱的生物学特征 |
1.1.3 温室白粉虱的危害 |
1.1.4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 |
1.2 大型有毒真菌 |
1.2.1 大型有毒真菌概述 |
1.2.2 大型有毒真菌国内外杀虫活性的研究与应用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寄主植株选择 |
2.1.2 供试昆虫 |
2.1.3 供试真菌 |
2.1.4 试验试剂 |
2.1.5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寄主植株的实验室培育 |
2.2.2 温室白粉虱的实验室饲养 |
2.2.3 大型有毒真菌的采集、鉴定 |
2.2.4 大型有毒真菌纯化培养 |
2.2.5 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提取 |
2.2.6 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杀虫筛选试验 |
2.2.7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杀虫试验LC50的测定 |
2.2.8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1龄若虫杀虫试验LC50的测定 |
2.2.9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的稳定性试验 |
2.2.10 三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混合物对温室白粉虱的杀虫试验.. |
2.2.11 大型有毒真菌复合粗毒蕈毒素安全性试验 |
2.2.12 大型有毒真菌复合粗毒蕈毒素户外杀虫试验 |
2.3 数据处理 |
2.3.1 死亡率与校正死亡率的计算方法 |
2.3.2 LC50及毒力回归方程的计算方法 |
2.3.3 共毒系数的计算方法 |
2.3.4 急性毒性试验的安全质量浓度计算方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寄主植株的实验室培育结果 |
3.2 温室白粉虱的实验室饲养结果 |
3.3 大型有毒真菌的采集与鉴定 |
3.4 大型有毒真菌的纯化培养结果 |
3.5 大型有毒真菌扩繁与粗毒蕈毒素提取结果 |
3.6 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杀虫筛选试验结果 |
3.7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LC50测定结果 |
3.7.1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24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7.2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毒力回归分析结果 |
3.8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1龄若虫的LC50测定结果 |
3.8.1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1龄若虫的24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8.2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1龄若虫毒力回归分析结果 |
3.9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的稳定性试验结果 |
3.9.1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的光稳定性试验 |
3.9.2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的热稳定性试验 |
3.9.3 稳定性试验的对比分析结果 |
3.10 三种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混合物对温室白粉虱的杀虫试验结果 |
3.11 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混合物安全性评估试验结果 |
3.11.1 安全性评估预实验结果 |
3.11.2 安全性评估正式试验结果 |
3.12 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混合物的户外杀虫试验结果 |
第4章 结论和讨论 |
4.1 结论 |
4.1.1 大型有毒真菌粗毒蕈毒素对温室白粉虱的杀虫筛选试验结果 |
4.1.2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对温室白粉虱的杀虫试验结果 |
4.1.3 稳定性试验结果 |
4.1.4 三种大型有毒真菌复合粗毒蕈毒素杀虫试验结果 |
4.1.5 安全性实验结果 |
4.1.6 户外杀虫试验结果 |
4.2 讨论 |
4.2.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2.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重庆地区烟田粉虱发生及扩散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作物 |
1.2 虫源 |
1.3 试验地块 |
1.4 调查试验 |
1.4.1 温室白粉虱发生规律与垂直分布调查 |
1.4.2 温室白粉虱扩散规律调查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室白粉虱种群发生规律 |
2.2 温室白粉虱种群垂直分布规律 |
2.3 田间扩散试验 |
3 结论与讨论 |
(9)温室白粉虱在惠阳区春季果蔬上的发生动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与时间 |
1.2 调查方法 |
1.2.1 等距取样法 |
1.2.2 五点取样法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叶菜类作物白粉虱发生动态 |
2.1.1 白菜上的发生动态 |
2.1.2 芥蓝上的发生动态 |
2.1.3 油菜上的发生动态 |
2.2 豆科作物上的发生动态 |
2.2.1 豆角上的发生动态 |
2.2.2 豌豆上的发生动态 |
2.2.3 菜豆上的发生动态 |
2.3 瓜果类作物温室白粉虱发生动态 |
2.3.1 茄子上的发生动态 |
2.3.2 辣椒上的发生动态 |
2.3.3 青椒上的发生动态 |
2.3.4 番茄上的发生动态 |
2.3.5 黄瓜上的发生动态 |
2.4 温室白粉虱在不同果蔬发生危害比较 |
2.4.1 不同瓜果类上发生程度比较 |
2.4.2 温室白粉虱各虫态数量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10)武威市温室白粉虱的发生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武威市温室白粉虱的发生情况 |
2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 |
2.1 形态特征 |
2.2 生活习性 |
2.2.1 趋嫩性 |
2.2.2 群集性 |
2.2.3 迁飞能力强 |
2.2.4 体表着生蜡粉 |
2.2.5 繁殖能力强、传播速度快 |
2.2.6 发生、发育与温湿度关系 |
3 温室白粉虱的为害特点 |
3.1 直接为害 |
3.2 诱发病害 |
3.3 对寄主具有选择性 |
4 温室白粉虱日趋加重的原因 |
4.1 温室为白粉虱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 |
4.2 气候变暖, 利于繁殖越冬 |
4.3 连茬种植, 害虫基数增加 |
4.4 虫体对有机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
4.5 温室白粉虱物种进化的结果 |
5 温室白粉虱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
5.1 农业防治 |
5.2 物理防治 |
5.2.1 频振式光控杀虫灯灭虫 |
5.2.2 利用温室白粉虱的趋光性诱虫 |
5.2.3 夏季高温闷棚和冬季低温冷冻处理 |
5.3 生物防治 |
5.3.1 天敌昆虫防治 |
5.3.2 生物农药防治 |
5.4 化学防治 |
5.4.1 化学防治的最佳时间 |
5.4.2 交替轮换使用农药 |
5.4.3 不同生态喷药技巧 |
四、温室白粉虱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辣椒碱对温室白粉虱生物活性及与三种药剂的联合毒力研究[D]. 刘国强.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2]番茄黄曲叶病毒侵染烟粉虱中肠细胞的分子机制[D]. 赵静. 浙江大学, 2020
- [3]龟纹瓢虫人工繁育及其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控烟粉虱技术研究[D]. 刘鹏远.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4]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于梦竹.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5]温室白粉虱生物防治原理及应用[J]. 史晋鹏,郭玲娟,高俊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15)
- [6]沈阳地区设施蔬菜害虫和天敌种类调查及粉虱防治技术研究[D]. 李增丽.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7]温室白粉虱对大型有毒真菌的毒性反应研究[D]. 朱丽. 沈阳大学, 2018(03)
- [8]重庆地区烟田粉虱发生及扩散规律研究[J]. 卫秋阳,王成斌,张文娟,刘怀.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3)
- [9]温室白粉虱在惠阳区春季果蔬上的发生动态调查[J]. 钟平生,刘桂林,唐嘉威,张玮. 生物灾害科学, 2017(03)
- [10]武威市温室白粉虱的发生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 申海香,马尚盛. 蔬菜,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