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热烧结改造项目建成投产

马钢热烧结改造项目建成投产

一、马钢热烧结改建工程竣工投产(论文文献综述)

吴雪婧[1](2020)在《三线建设背景下二汽工业遗存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三线建设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场重大工业迁移和经济建设活动,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便是其中一大建设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存是我国工业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特殊性和研究价值,然而目前学界对其从建筑学视角切入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关于二汽三线工业遗存更是尚未系统性地整理分析,作为一家城市尺度的工业企业,其完整的系统性、良好的集群性又赋予它独特之处,对揭示背后映射的国家精神意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次研究以二汽三线工业遗存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对整个历史背景环境和二汽阶段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和走访,以点带面地对各个专业厂工业区和生活区建立起直观的认识。鉴于其规模庞大,将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剖析,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将遗存物质层面的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同时将其带入历史环境中,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其背后的本质,其中还穿插与其它工业遗存的横向比较,进一步挖掘不同的建成环境所对应的不同建设条件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宏观尺度上,重点把握二汽选址、布局形态、功能组合和边界特征,将它们在各种外因制约下形成的不同规划策略进行归类总结,体现出在备战的总体战略导向下对生产的科学性和建设的经济性的兼顾;微观尺度上,对空间形制、结构构造和装饰造型特征的讨论则各有侧重对象,观察其背后的规律。接着将整个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类讨论,并分阶段分析各因素是如何作用并影响二汽的生成的。最后对二汽三线工业遗存价值进行了简析。本次研究得出结论:二汽作为三线建设项目所呈现出来的非常规的建成环境特征,是国家权威意志主导的结果,从宏观到微观特征都表达出强烈的目的性,备战思想作为第一要义贯彻建设始终,经济性因素、环境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常常作为现实不利条件与之产生冲突,文化性因素使得居民能动力能够在大体上与政府保持一致,政府能动力作为绝对约束从宏观透射到微观,而居民能动力在建设后期逐渐增强,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影响建设实践,一方面反馈在政府决策上,多方力量和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的制约和平衡最终形成了二汽的面貌特征。

朱妍[2](2019)在《工业文化城市视角下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研究》文中认为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其作为城市工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城市总体风貌,是城市发展建设过程的历史见证,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与科学价值。鞍山地处辽东半岛中南部,是随着钢铁工业生产与发展而诞生的新兴工业城市,蕴藏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化类型的构成要素,而鞍山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工业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内在价值与延伸价值,因此对鞍山工业遗产的活化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本文以我国老牌工业城市鞍山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在工业文化城市视角总指导因素下的工业遗产活化策略,避免对于工业遗产的单一保护,而是更加强调工业遗产在城市文化层面上所代表的内涵。通过工业文化城市的定义延伸出工业文化城市的判别条件,即工业文化城市首先应属历史文化城市范畴,其次应具有突出的工业文化、具有长足发展的工业文化事业与产业与具有足以代表工业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方面,并探究工业文化城市与城市工业遗产之间的关系,即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工业文化城市特性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工业遗产的活化激发工业文化城市活力。在场所理论、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鞍山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明确鞍山的城市发展定位,另一方面对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与评估标准进行研究,进而总结适合鞍山工业遗产的评估标准。通过对鞍山工业遗产现状与特征的分析,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提出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问题成因,最后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提出鞍山市工业遗产的活化思路,依据思路提出鞍山市工业遗产的活化规划,基于活化规划分别提出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策略。有别于以往对鞍山工业遗产单体、静止的保护,本文基于工业文化城市与工业遗产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应从工业文化城市的视角对城市工业遗产进行活化,希望可以对日后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相关实践以及城市发展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之间诸多矛盾的解决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Bengang Group;[3](2019)在《坚持改革开放 建设让社会充满敬意的优秀企业》文中指出一、企业基本情况本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本钢、本钢集团,其前身是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本溪钢铁公司)始建于1905年,是新中国最早恢复生产的大型钢铁企业,本钢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摇篮"、"共和国功勋企业"。本钢地处辽宁省本溪市,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着名的"人参铁"产地,以钢铁产业为基础,金融投资、贸易物流、装备制造、工业服

综合[4](2018)在《冶金动态》文中指出国家统计局8月31日公布,2018年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与年均值持平;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2%,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专家分析,需求旺盛带动生产量增大,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韧性十足。2018年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1%(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比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栗磊[5](2016)在《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国各地雾霾天气不断发生,国家逐渐重视环境保护,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强制应用环保设施,对钢铁企业的污染监管力度日趋加强,钢铁企业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在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S02排放的主要源头是烧结工段,约占钢铁企业S02排放总量的61%。因此控制钢铁企业污染物S02排放量就是控制烧结工段生产过程中S02排放量,这将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甚至生存能力。为响应政府号召,承担社会责任,节能减排已成为企业重要生产方针,烧结烟气脱硫项目正在越来越多钢铁企业中得以实施。然而,国内外大量研究脱硫项目管理都是基于热电企业,针对钢铁企业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研究较少,尤其在众多的脱硫工艺及项目管理模式中选择适合的组合,为降低企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和后续运行费用,更值得深度探索。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对钢铁企业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结合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对其他钢铁企业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中脱硫工艺和项目管理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以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项目及项目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其次对宁波钢铁脱硫项目进行分析,简单介绍了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的基本概况,烧结烟气脱硫的项目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烧结脱硫项目管理的特点及烧结脱硫项目管理普遍存在问题,同时还简单介绍宁波钢铁烧结脱硫工艺的选择过程。本论文重点在最后两部分,主要以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为实践,对项目管理过程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项目前期评估、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投资控制及项目试运营管理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详细分析了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过程的目标差异,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总体评价及经验总结,认为EPC的项目管理模式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但是对该项目而言是适合的。宁波钢铁脱硫项目通过大胆创新,两台430m2大型烧结机烟气系统共用一套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设施的设想,在国内外尚属首例,经过项目设计方的精密测算,建设各参与方通力合作,在只有4260m2的狭小场地上成功实施,可谓是个奇迹和典范。通过对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的研究,为集团兄弟单位及国内外同行业脱硫项目建设、脱硫项目方案选择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也为下步烧结烟气脱硝项目方案选择及类似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提供经验参考。

武月清[6](2016)在《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文中认为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是建国初期我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它的兴建与投产可视为我国现代钢铁工业早期技术发展的模式,是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化的缩影。对包钢的研究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史、技术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挖掘档案史料,系统整理与包钢相关的文献,分析包钢建设初期(1953-1965年)在时政影响下的建厂举措,考察现在的炼钢厂、炼铁厂,对包钢铁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及受到技术决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搜集相关档案资料及未公开发表的厂志,对包钢建设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立项建设包钢的原因,并对比当时中、苏及世界主要产钢国的冶炼技术水平,分析包钢建设初期从苏联引进冶炼技术的水平、所遇技术难题,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等问题。研究认为:包钢因白云鄂博存在稀土共生矿的特殊性,当时我方既无技术根基,又无参考经验,从苏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不适应,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包钢的技术创新之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展开,包钢的冶炼攻关史就是一部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史。再者,包钢的大规模建设适逢“大跃进”时期,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的技术决策出现偏差和错误,使中国的钢铁行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本文对以包钢为中心的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包钢因没有遵循钢铁行业科学发展规律,技术发展受到重挫的经验教训。这些工作,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尤其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政治干预对技术决策的影响,指出这是前人关注较少而对包钢技术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二、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回顾包钢早期在技术能力本土化的进程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和工人;总结苏联工程师在包钢建设中的作用和特点;并以首任经理、技术专家型领导干部杨维做为个案进行研究,强调科学决策对人才培养、技术和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文末还对包钢实际建设情况与原有设计规划及同期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包钢因其矿源的特殊性及政治决策的影响程度大于武钢,致使其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武钢,对后续的建设影响也比较大。第三、本文把包钢的发展置于现代钢铁技术体系下进行研究,表明包钢虽在建设初期遇到种种困难,未能按最初的规划如期建成,但在北方边疆地区,包钢平地起家,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当时华北地区唯一的一家大型钢铁基地,后来又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对于全国钢铁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尤其是带动整个自治区为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不能因包钢遭受的损失低估它对钢铁技术现代化的意义。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起步于从苏联引进的技术,然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技术创新之路,其发展是在跌宕起伏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不同时期采用的技术政策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总结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的特点,可看出技术决策的决定性作用;包钢的技术路线反映出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变迁,并对今天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脱硫脱硝委员会[7](2016)在《脱硫脱硝行业2015年发展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2015年我国脱硫脱硝行业的发展环境及现状,介绍了行业发展的主要动态,针对脱硫脱硝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和建议。

阳勇[8](2014)在《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国前,毛泽东对中国钢铁工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建设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思想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毛泽东将鞍钢作为恢复钢铁工业的重点,决策、指导了鞍钢的恢复和改建。为改变钢铁工业布局,毛泽东还作出了新建武钢、包钢的重要决策。这一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为钢铁工业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毛泽东决策重点建设钢铁工业,极大地加快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启发下,中国钢铁工业作出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战略布局。这一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发展钢铁工业,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钢铁工业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提出“以钢为纲”加速工业建设,强调钢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提出了过高的发展目标和不切实际的钢产量高指标,钢铁工业战线出现“三年大起”的局面,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挤了农业和轻工业,是引起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钢铁工业的过度发展是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指出的是,钢铁工业的“三年大起”为后来钢铁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总结了“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支持钢铁工业进行调整、整顿,初步展开了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这一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钢铁工业生产建设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依然十分关心、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并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年徘徊时期,损失严重。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国家对钢铁工业进行了大量投人,钢铁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并为后来钢铁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强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毛泽东高度重视、积极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钢铁工业发展道路,他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尽管在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失误,但其的功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他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27年间新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27年间钢铁工业取得的成果,也为之后中国钢铁工业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这27年间建立起来的大中型钢铁企业至今仍在并将继续在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有如下几点:高度重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科技领先,大力汇聚钢铁工业技术力量,努力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综合平衡,切忌急躁冒进;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王小干[9](2012)在《基于战略意图视角的企业并购及知识整合问题研究 ——以宝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推动企业并购政策的出台,中国企业的并购重组已经全面活跃起来,行业整合开始提速。各种数据表明,中国企业已步入并购重组的黄金时期。从目前已发生的战略并购案例中,已经出现了以行业内优势企业为主体大规模并购重组同行业企业的现象。可以预见,国家振兴规划的十大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将成为下一阶段企业并购的主力军。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企业并购重组,已经转到领袖型企业的重组,正在向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提升——立志于成为世界级企业并进入财富500强的榜单。大规模的产业并购重组将创造大量的经验,而且企业已经创造出了大量的经验,对这些并购重组经验进行理论提炼,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上丰富已有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对中国企业并购提供经验借鉴。由于中国特有的政治和经济结构,注定了在并购市场上最活跃的主体是国字头企业,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在中字号企业并购潮中,宝钢频繁的大规模实质性并购重组是观察我国企业并购的一个典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标本性。因此,本文以宝钢为例,考察宝钢的战略并购实践,探讨企业并购的动因和并购后的整合问题。论文的研究工作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中国钢铁企业并购背景、特征和趋势。根据环境—战略关系理论,产业环境是影响企业并购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内忧外患,阐释了企业并购的特征和趋势,勾画了后续研究的大的情境。事实上,中国钢铁产业并购呈现的背景、特征和趋势,也并不是钢铁产业特有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映射了中国很多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对这样的产业进行研究,其结论将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迁移性。(2)构建企业战略性并购的分析模型,对企业并购行为给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阐释。作为一个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并购后发国家,我国企业并购面临的市场体制、政策和政府角色与发达国家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本研究基于“整合式的理论发展观”,以战略意图视角为出发点,遵循战略决策程式,并整合资源基础观、内部化理论、环境—战略关系理论和并购整合理论,构建一个整合的企业并购的战略视角分析模型,以解释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及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最后,通过描述性案例研究对模型进行匹配分析。(3)给出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并购后能力整合模型。企业并购能力整合是竞争优势创造的关键,而能力整合的背后是知识在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之间的传递和扩散。因此,并购后企业能力整合不仅是一个能力的传递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本文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给出了企业并购后能力整合的通用框架,阐明企业各种能力要素整合都必须关注的、具有共性的知识活动。最后,给出宝钢并购后技术能力整合实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4)对社会距离、人际信任与并购后隐性知识转移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进行延伸讨论,探讨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从社会距离理论出发,关注知识交流主体的社会性,从社会距离的接近性和信任等主观倾向的角度来解释知识转移的条件,验证社会距离、人际信任和隐性知识转移的解释模型,进而深入观察人际关系在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社会距离与人际信任负相关,与隐性知识转移负相关;人际信任在社会距离与隐性知识转移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5)以技术能力移植为例,给出一个基于项目管理方法的企业并购后能力整合的流程。分析了技术移植作为一个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的可行性,给出一套可行的优势企业向目标企业进行模块化能力移植的管理流程,使能力移植工作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本文定义的企业并购后能力移植的标准化流程具有“过程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对于企业后续并购能力移植都具有可遵循性。

中咨协会政策研究部[10](2013)在《2012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文中提出经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审定,评选出2012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41项、二等奖147项、三等奖256项,现予以公布。一等奖41项成果名称获奖等级申报单位(个人)主要完成人普通公路发展投融资政策研究一等奖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李兴华吴晓徐丽吕立新孙虎成王燕弓薛敏吴春耕蒋斌朱超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线(之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等奖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马越峰戴显荣高宝沈坚史方华李海宏鲍新卫刘吉奇徐岸

二、马钢热烧结改建工程竣工投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钢热烧结改建工程竣工投产(论文提纲范文)

(1)三线建设背景下二汽工业遗存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既往研究
        1.4.1 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
        1.4.2 关于三线工业遗存的研究
        1.4.3 关于二汽的研究
        1.4.4 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生成机制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三线建设在全国及二汽的概况
    2.1 三线建设的背景、方针和成果
        2.1.1 三线建设的战略背景和建设方针
        2.1.2 三线建设在全国的建设成果
    2.2 二汽的三线建设概况
        2.2.1 二汽建设历程
        2.2.2 二汽三线建设的建设者
        2.2.3 二汽在三线建设时期的建设成果
        2.2.4 二汽工业遗存的现状与未来
    2.3 本章小结
3 二汽工业遗存的宏观层面特征分析
    3.1 二汽的选址区位特征分析
        3.1.1 深居内陆、山低沟宽的区位地形条件
        3.1.2 较为原始的建设环境
        3.1.3 以襄渝铁路串联的区域工业格局
    3.2 二汽的布局形态特征分析
        3.2.1 工业生产区布局形态特征分析
        3.2.2 居住区布局形态特征分析
    3.3 二汽的功能组合特征分析
        3.3.1 总体生产功能配置特征分析
        3.3.2 专业厂功能组合特征分析
    3.4 专业厂边界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二汽工业遗存的微观层面特征分析
    4.1 建筑空间形制特征分析
        4.1.1 工业建筑空间形制
        4.1.2 居住建筑空间形制
        4.1.3 公共建筑空间形制
    4.2 建筑结构构造特征分析
        4.2.1 小跨度建筑
        4.2.2 大跨度建筑
    4.3 建筑装饰造型特征分析
        4.3.1 以功能、构造为出发点的装饰造型表达
        4.3.2 以精神文化为重心的装饰造型表达
        4.3.3 装饰造型中的历时性变化和优先级的体现
    4.4 小结
5 二汽工业遗存特征的影响因素及生成机制
    5.1 内生限制性影响因素
        5.1.1 制序性因素
        5.1.2 经济性因素
        5.1.3 环境性因素
        5.1.4 文化性因素
        5.1.5 技术性因素
    5.2 社会能动者因素
        5.2.1 政府
        5.2.2 居民
        5.2.3 市场资本
    5.3 二汽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的生成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二汽三线工业遗存价值简析
    6.1 历史价值
    6.2 社会价值
        6.2.1 推动十堰城市建设发展
        6.2.2 集体记忆与社会情感的塑造
    6.3 科技价值
    6.4 建筑价值
    6.5 美学价值
7 结论
    7.1 研究成果总结
        7.1.1 二汽三线工业遗存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总结
        7.1.2 二汽各建设阶段中影响因素的权重变化和生成机制总结
        7.1.3 二汽三线工业遗存价值总结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工业文化城市视角下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文化城市研究
        1.3.2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1.3.3 鞍山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文化城市
        2.1.2 工业文化
        2.1.3 工业文化城市
        2.1.4 工业遗产及其相关概念
        2.1.5 活化及其相关概念
    2.2 基础理论
        2.2.1 场所理论
        2.2.2 城市更新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工业文化城市与工业遗产活化的关系
    3.1 工业文化城市的判别条件
        3.1.1 历史文化城市
        3.1.2 具有突出的工业文化
        3.1.3 具有长足发展的工业文化事业与产业
        3.1.4 具有足以代表工业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2 工业遗产活化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3.2.1 工业遗产活化的基本原则
        3.2.2 工业遗产活化的模式
    3.3 工业文化城市与工业遗产的关系
        3.3.1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化的载体
        3.3.2 工业文化城市特性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
        3.3.3 工业遗产的活化激发工业文化城市活力
    3.4 工业文化城市对工业遗产活化的导向
        3.4.1 城市功能定位引导工业遗产的活化
        3.4.2 城市空间结构统制工业遗产的活化
        3.4.3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辅助工业遗产的活化
        3.4.4 城市旅游促进工业遗产的活化
    3.5 本章小结
4 鞍山市工业遗产现状与特征分析
    4.1 鞍山市概况
        4.1.1 鞍山市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历程
        4.1.2 鞍山市城市发展定位
    4.2 鞍山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估
        4.2.1 鞍山市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
        4.2.2 鞍山市工业遗产的评估标准
    4.3 鞍山市工业遗产现状与特征
        4.3.1 鞍山市工业遗产现状
        4.3.2 鞍山市工业遗产特征
    4.4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4.4.1 存在的问题
        4.4.2 问题成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思路与策略
    5.1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总体思路
        5.1.1 提高工业遗产保护意识与群众参与性
        5.1.2 确保充足的工业遗产活化资金
        5.1.3 探索工业遗产活化的更多可能性
        5.1.4 注重对非物质工业遗产的活化
        5.1.5 重视工业遗产活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5.2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规划
        5.2.1 工业遗产的确认
        5.2.2 确定保护、保存、展示和修复再利用的措施
    5.3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策略
        5.3.1 一般性工业遗产活化策略
        5.3.2 地方性工业遗产活化策略
        5.3.3 国家性工业遗产活化策略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坚持改革开放 建设让社会充满敬意的优秀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主要发展历程
    (一)第一个发展阶段:
    (二)第二个发展阶段:
    (三)第三个发展阶段:
三、主要发展成就
四、主要发展特点和经验
五、企业未来发展展望

(4)冶金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综合
铁矿石、焦煤、焦炭
冶炼、连铸
轧钢、深加工

(5)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钢铁烟气脱硫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2.1 项目
        2.1.1 项目的概念与特征
        2.1.2 工程项目的概念与特点
        2.1.3 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
    2.2 项目管理
        2.2.1 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2.2.2 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2.2.3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范围
3 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分析
    3.1 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概况
        3.1.1 项目情况简述
        3.1.2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3.1.3 项目实施进度
        3.1.4 项目投资
        3.1.5 项目主要设备供应商
    3.2 宁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的特点
    3.3 宁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工艺选择
        3.3.1 烧结脱硫工艺技术简述
        3.3.2 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的工艺选择
    3.4 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的分析
        3.4.1 宁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的特点
        3.4.2 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4 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实践
    4.1 项目管理模式
        4.1.1 项目管理模式综述
        4.1.2 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模式
    4.2 项目前期评估
    4.3 工程进度管理
        4.3.1 设计及设计管理
        4.3.2 设备、材料采购管理
        4.3.3 地基处理、土建、钢结构专业
        4.3.4 设备安装
        4.3.5 设备调试、试车
        4.3.6 工程消缺
    4.4 工程质量管理
        4.4.1 质量目标
        4.4.2 质量控制
    4.5 工程安全管理
    4.6 工程投资控制
        4.6.1 项目投资目标及完成
        4.6.2 投资分析
    4.7 项目运营管理
        4.7.1 生产准备
        4.7.2 试生产情况
5 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目标差异分析
    5.1 进度管理目标差异分析
        5.1.1 总进度偏差
        5.1.2 设备签约时间偏差
        5.1.3 开工时间偏差
        5.1.4 热调试开始时间偏差
    5.2 质量管理目标差异分析
    5.3 安全管理目标差异分析
    5.4 投资目标差异分析
        5.4.1 投资管理目标差异分析
        5.4.2 工艺技术目标差异分析
        5.4.3 工艺目标差异分析
        5.4.4 效益目标差异分析
6 总体评价及经验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时间、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对中国现代工业史的研究
        1.3.2 对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史的相关研究
        1.3.3 对包钢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性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5 小结
2 建国初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及苏联钢铁工业的发展
        2.1.1 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2.1.2 苏联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技术与社会概况
        2.2.1 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概况
        2.2.2 冶炼技术的发展
        2.2.3 新中国钢铁技术发展的特点
    2.3 小结
3 包钢立项与建设的背景
    3.1 包钢建设的主要矿产资源
        3.1.1 白云鄂博矿的发现与勘探
        3.1.2 解放前日本对白云鄂博矿的勘察与开发计划
        3.1.3 包钢选矿工艺实验
        3.1.4 白云鄂博矿在中小高炉上的冶炼实验
    3.2 国家建设包钢的决策
        3.2.1 初期建设决策
        3.2.2 建设方针变更
        3.2.3 包钢做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方针的决策
    3.3 党的领导人对包钢建设与发展的决策
        3.3.1 周恩来总理对包钢建设的重视和决策
        3.3.2 朱德视察包钢的几点指示
        3.3.3 乌兰夫担负起建设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的重任
        3.3.4 邓小平同志提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
    3.4 小结
4 包钢冶炼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4.1 高炉建设与炼铁技术
        4.1.1 投产前的高炉冶炼
        4.1.2 投产后的高炉冶炼问题
        4.1.3 炼铁技术经济分析
        4.1.4 炼铁厂生产技术发展路线受到技术决策的影响
    4.2 投产初期平炉炼钢生产
        4.2.1 平炉生产工艺和主要炼钢技术攻关
        4.2.2 包钢与武钢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4.2.3 技术决策对包钢炼钢厂技术发展的影响
    4.3 小结
5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影响
    5.1 “大炼钢铁”运动的时代背景
    5.2 包钢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的热潮
        5.2.1 反浪费运动中包钢被动修改原初设计
        5.2.2 为国庆献礼提前出铁
        5.2.3 “大、中、小包钢”一哄而起强行上马
        5.2.4 包钢开展各种自力更生的技术活动
    5.3 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的影响
        5.3.1 掀起“土法炼铁、炼钢”的高潮
        5.3.2 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快上快下”
        5.3.3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高炉遍地开花
    5.4 对“大炼钢铁”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5.4.1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的积极作用
        5.4.2 美好愿望的主观政治倾向引导技术生产决策
        5.4.3 群众运动性的生产方式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5.4.4 科学家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
        5.4.5 急功近利地追求产量忽视配套发展
    5.5 小结
6 包钢早期技术能力的培养
    6.1 苏联的工程师及其作用
        6.1.1 在包钢工作过的苏联工程师
        6.1.2 苏联工程师工作的特点
    6.2 本土工程师的培养
        6.2.1 技术专家领导者的培养
        6.2.2 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培养高科研技术力量
    6.3 技术工人的培养
        6.3.1 包钢早期技术工人的概况
        6.3.2 技术工人的培养
        6.3.3 第一批民族特色钢铁工人的培养
    6.4 小结
7 首任经理杨维对包钢创建的贡献
    7.1 杨维担任包钢的首任经理
    7.2 杨维在包钢创建初期所做的工作
        7.2.1 负责领导筹备包头钢铁公司
        7.2.2 主持厂区选址、确立包头钢铁公司名称
        7.2.3 带领职工进入大规模建设
        7.2.4 对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贡献
    7.3 杨维的科学精神受到批判
        7.3.1 杨维的科学精神
        7.3.2 杨维因反对修改设计受到批判
    7.4 小结
8 包钢与武钢技术发展的比较
    8.1 苏联设计的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对比
        8.1.1 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结果
        8.1.2 包钢没有完成规划的主要原因
    8.2 包钢与武钢建设发展的比较
        8.2.1 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建设情况
        8.2.2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比较
        8.2.3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后续发展
    8.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脱硫脱硝行业2015年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2015年行业发展概况
    1.1 行业发展环境
    1.2 脱硫脱硝产业发展现状
2 行业发展特点及重要动态
    2.1 燃煤电厂全面推行超低排放
    2.2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2.3 脱硫脱硝市场向非电行业拓展, 工业锅炉是重点
    2.4 火电厂污染物第三方治理
3 行业技术发展状况
    3.1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进展
    3.2 脱硝还原剂制备技术进展
    3.3 钢铁行业烟气净化新技术
        3.3.1 烟气活性炭净化技术
        3.3.2 焦炉烟气净化干/半干法脱硫+低温脱硝除尘热解析一体化技术与工艺
        3.3.3 FOSS脱硫、脱硝、除尘、脱汞一体化技术
    3.4 陶瓷烟气超低排放新技术
    3.5 非电行业 (热电联产、工业锅炉) 脱硫新技术
4 脱硫脱硝行业的问题与展望
    4.1 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发展展望
        4.1.1 未来新建电厂数量明显减少
        4.1.2 竞价上网成为趋势、社会发电需求创新低
        4.1.3 火电厂烟气脱硫热点问题和技术
        4.1.4 火电厂烟气脱硝存在的问题和热点技术
    4.2 非电行业脱硫脱硝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钢铁行业巨亏影响环保进程
        4.2.2 水泥脱硝行业发展经济和技术压力大
        4.2.3 工业锅炉脱硫脱硝行业的问题
        4.2.4 第三方运营的问题
5 解决对策及建议
    5.1 电力脱硫脱硝行业
    5.2 钢铁、水泥脱硫脱硝行业
    5.3 工业锅炉脱硫脱硝行业

(8)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建国前毛泽东与中国钢铁工业
    第一节 号召争取“铁的自给”
    第二节 要求做好企业中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留用工作
    第三节 电令鞍钢迅速恢复生产
第二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和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一节 决策、指导鞍钢的恢复和改扩建
        一、将鞍钢作为钢铁工业建设的重点
        二、指示鞍钢培养钢铁人才
        三、集中全国力量支援鞍钢建设“三大工程”
    第二节 决策新建武钢、包钢
        一、决策新建武钢
        二、决策新建包钢
    第三节 指导制订“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钢铁工业
        一、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制订“一五”计划
        二、要求重点加强冶金工业,打好基础
    第四节 启发、支持“三大五中十八小”
        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二、支持“三大五中十八小”
    第五节 提出超英赶美的战略目标
        一、提出赶超美国
        二、决策十五年赶超英国
第三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三年大起”
    第一节 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钢铁工业,十五年赶上美国
        一、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钢铁工业
        二、肯定冶金工业部关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的设想
        三、提出十五年赶上美国
    第二节 决策钢产量翻一番,号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一、决策钢产量翻一番,“以钢为纲”加速工业建设
        二、召开北戴河会议,号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第三节 发动全民大炼钢铁
        一、提出七年超过美国,强调必须首先抓紧钢铁工业
        二、亲临各地视察钢铁生产
        三、各地大放高产“卫星”
    第四节 指导钢铁工业局部纠“左”
        一、提出压缩空气,降低1959年钢产量指标
        二、号召鼓足干劲,完成1800万吨钢
        三、提出要波浪式前进,确定钢产量指标降为1650万吨
        四、委托陈云研究钢产量指标,将钢产量指标降到1300万吨
    第五节 争取钢铁更大的“跃进”
        一、庐山会议——由纠“左”转向“反右倾,鼓干劲”
        二、提出争取二千二百万吨钢
        三、支持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提出“鞍钢宪法”
        四、慎重提指标,注重降指标,全力保钢产
第四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两年大落”和第二个“黄金时期”
    第一节 降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
        一、接受钢产量指标大幅度再降
        二、赞成将1962年钢产量指标降至600万吨
        三、开展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运动
    第二节 提出再搞三年调整,控制钢产量指标
        一、提出再搞三年调整
        二、控制钢产量指标
    第三节 初步展开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
        一、提出重建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
        二、督促、指导攀枝花和酒泉钢铁基地建设
        三、支持小三线搞小钢铁厂
第五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十年徘徊
    第一节 钢铁工业战线遭到严重破坏
        一、把“文化大革命”扩展到工矿企业
        二、支持、号召夺权
        三、清理阶级队伍
        四、制止武斗
    第二节 钢铁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一、提出、推动落实政策,引导“文化大革命”向结束的方向发展
        二、掀起备战高潮,反对翻番
        三、批判极左思潮,落实党的政策
    第三节 钢铁工业战线再遭破坏
        一、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二、支持全面整顿
        三、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第六章 评价与总结
    第一节 对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评价
    第二节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和启示
        一、高度重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
        三、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
        四、科技领先,大力汇聚钢铁工业技术力量,努力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
        五、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六、必须注重综合平衡,切忌急躁冒进
        七、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战略意图视角的企业并购及知识整合问题研究 ——以宝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与理论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
第2章 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兼并和收购
        2.1.2 并购与重组
    2.2 并购的主要分类
    2.3 企业并购阶段
    2.4 并购理论
        2.4.1 并购动因理论
        2.4.2 并购整合理论
第3章 中国钢铁企业并购背景、特征和趋势
    3.1 中国钢铁企业并购背景
        3.1.1 内部因素:产业集中度低
        3.1.2 外部因素:国际钢铁巨头在华掀起并购高潮
    3.2 中国钢铁企业并购特征
    3.3 国内外钢铁产业并购的趋势
        3.3.1 全球钢铁产业已进入并购重组的新阶段
        3.3.2 我国钢铁产业并购的趋势
第4章 国有企业并购的战略意图视角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理论回顾和企业并购的战略意图视角分析模型
        4.2.1 理论回顾
        4.2.2 企业并购的战略意图视角分析模型和命题
    4.3 宝钢战略性并购案例分析
    4.4 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4.4.1 理论意义
        4.4.2 实践启示
第5章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并购后能力整合模型
    5.1 文献回顾
    5.2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并购后能力整合模型
        5.2.1 能力识别
        5.2.2 知识归整
        5.2.3 能力传递
        5.2.4 知识应用
    5.3 宝钢企业并购后能力整合案例分析
    5.4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4.1 理论意义
        5.4.2 实践意义
第6章 社会距离、人际信任与并购后隐性知识转移
    6.1 基本概念界定
    6.2 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
    6.3 研究方法
    6.4 数据分析与结果
        6.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6.4.2 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Analysis):第一半样本数据
        6.4.3 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Analysis):第二半样本数据
        6.4.4 相关分析
    6.5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6.5.1 理论意义
        6.5.2 实践意义
第7章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并购后能力移植的流程—以技术移植为例
    7.1 项目管理运用到技术能力移植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7.1.1 技术移植具有项目的特征
        7.1.2 技术移植生命周期与项目生命周期相符
    7.2 技术移植项目的管理流程
        7.2.1 技术移植计划阶段的项目管理
        7.2.2 技术移植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
        7.2.3 技术移植交付阶段的项目管理
        7.2.4 后评估阶段的项目管理
    7.3 实践意义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四、马钢热烧结改建工程竣工投产(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线建设背景下二汽工业遗存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D]. 吴雪婧.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工业文化城市视角下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研究[D]. 朱妍.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3]坚持改革开放 建设让社会充满敬意的优秀企业[J]. Bengang Group;. 中国钢铁业, 2019(02)
  • [4]冶金动态[J]. 综合. 冶金管理, 2018(09)
  • [5]宁波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管理研究[D]. 栗磊.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6]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D]. 武月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12)
  • [7]脱硫脱硝行业2015年发展报告[A].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脱硫脱硝委员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5年), 2016
  • [8]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D]. 阳勇. 湘潭大学, 2014(08)
  • [9]基于战略意图视角的企业并购及知识整合问题研究 ——以宝钢为例[D]. 王小干. 东北大学, 2012(07)
  • [10]2012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J]. 中咨协会政策研究部. 中国工程咨询, 2013(07)

标签:;  ;  ;  ;  ;  

马钢热烧结改造项目建成投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