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内源性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何祚雯,王贝,陈琛,石泽琪,汪道文[1](2021)在《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代谢物EETs的内源性心血管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是生物体内最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 EETs)是AA经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cytochrome P450 epoxygenase, CYP450)代谢产生的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近20年的研究表明EETs具有广泛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是重要的内源性心血管保护因子。EETs不仅可以改善不同病因导致的心脏重构,抑制心肌肥厚,减轻不同因素导致的心肌损伤,还能明显改善上述病理过程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功能损害。在血管保护方面,最早的研究证明EETs是一种内皮来源的超极化因子,可以通过作用于内皮细胞和平滑肌上的钙离子敏感通道而发挥血管舒张作用,随后研究发现,EETs可能有更多非超极化效应而产生降压、改善冠状动脉血供、调节肺动脉压力等作用。此外,EETs还具有显着的内皮保护效应,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和黏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和血管的新生。EETs还能改善主动脉重构,包括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外膜纤维化和主动脉钙化。EETs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是多方面的,EETs可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从而调节不同病理生理环节,是一种多靶点内源性心血管保护因子。因此研究EETs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有利于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本文综述了EETs的内源性心血管保护作用和机制,以期为该领域的转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吴春宇,潘闽,张清泉,姜荣[2](2021)在《12/15-LOX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12/15-脂氧合酶(12/15-LOX)为脂氧合酶家族成员,可参与催化各种脂肪酸氧化,产生的多种脂质成分在生物学中意义重大。同时12/15-LOX在各种免疫性、炎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2/15-LOX及其相关产物,广泛分布在组织中,在糖尿病、肝脏、心脑血管等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严重心肌损伤的一种,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参与了其发生,本文对12/15-LOX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张刘洋[3](2020)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类二十烷酸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分属中最为严重的类型,该病被认知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需紧急恢复血流供应,挽救缺血心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针对STEMI患者的首选策略,能改善急性STEMI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然而,目前仍存在诸多与PCI相关的临床问题需要被解决,其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是最重要的临床问题之一。类二十烷酸代谢产物是由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环氧酶、脂氧酶和细胞色素P450三大代谢通路的作用下生成的几百种活性脂质分子的总称。这类代谢产物中的很多分子与心血管疾病中涉及到的生物学过程有关,在诸如炎症、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过程中发挥危害或保护性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类二十烷酸代谢产物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对于PCI手术前后病人的类二十烷酸的整体代谢模式改变情况也尚未阐明。本工作的目的是利用类二十烷酸代谢组学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与STEMI患者血浆样本中阐述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类二十烷酸代谢谱的整体变化规律;发现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关键代谢产物;并在细胞模型中研究关键代谢产物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方法利用小鼠经冠脉结扎/再通手术建立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超声心动、Evans blue-TTC双染色检测验证动物模型成功建立;收取STEMI患者PCI手术前后7个时间点(手术前30分钟、手术后6小时、手术后12小时、手术后24小时、手术后72小时、出院前1天、出院后28天)的血浆样本,并充分记录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生命特征、既往疾病史、院前用药、心脏超声、心梗面积、CKMB、c Tn I等心脏损伤标志物水平等)。利用基于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小鼠MIRI模型心脏组织及STEMI患者血浆的类二十烷酸代谢谱(包括环氧酶、脂氧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通路下的84种代谢产物)。通过由Mann-Whitney U检验、ANOVA方差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所组成的筛选原则,筛选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关键代谢产物。建立缺氧复氧过程诱导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I/R模型(缺氧12小时,常氧条件6小时),在此模型中研究关键代谢产物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结果在小鼠心脏组织中共检测到类二十烷酸代谢产物68种。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小鼠经冠脉结扎/再通手术建立的IR模型与对照组相比,类二十烷酸代谢谱发生明显的改变,其中1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5-HETE,I/R组升高)对代谢组的整体差异贡献最大;经Mann-Whitney U检验筛选到7种具有显着性变化的代谢产物,其中16-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6-HETE)在I/R组降低至低于检测限),12-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2-HETE)在I/R组升高约2.08倍(p=0.011),15-HETE在I/R组升高约2.11倍(p=0.014),18-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8-HETE)降低约70%(p=0.001),血栓烷素B2(TXB2)升高约1.46倍(p=0.048)。对20位STEMI患者在7个时间点收集到的共计140个血浆样本进行类二十烷酸代谢组学分析,共检测到类二十烷酸代谢产物68种。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STEMI患者接受PCI手术前后类二十烷酸代谢谱发生明显变化,其中6-k-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对代谢组的整体差异贡献最大;通过对代谢产物时程曲线的聚类分析发现,不同代谢产物的时程曲线展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缺血再灌注早期阶段(6小时)造成16-HETE水平的升高(ANOVA p=0.006);中期阶段(1272小时)造成二羟基二十碳三烯酸(DHET)类代谢产物的升高(ANOVA p<0.05)以及TXB2、脂氧素A4(LXA4)的降低(ANOVA p=0.005);后期阶段(72小时之后)造成6-kPGF1α(ANOVA p=2.71E-08)和白三烯B4(LTB4)(ANOVA p=0.0004)的升高;此外前列腺素D2和E2(PGD2、PGE2)在整个过程中持续性降低。研究结论经Mann–Whitney U检验和PLS-DA多元统计所得数据的综合考量,结合类二十烷酸代谢产物的已知功能,我们认为包括12-HETE、15-HETE、16-HETE、18-HETE、TXB2在内的5种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在小鼠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经过对ANOVA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PLA-DA多元统计所得数据的综合考量,并结合类二十烷酸代谢产物的已知功能,我们认为包括6-k-PGF1α、TXB2、PGD2、PGE2、LXA4、LTB4、16-HETE、20-HETE、5,6-DHET在内的9种类二十烷酸代谢产物在STMEI患者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与STEMI患者关键类二十烷酸代谢产物的比较显示:TXB2和16-HETE可能在动物模型与STEMI患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系统性地研究类二十烷酸代谢谱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整体变化规律,全面理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类二十烷酸系统的整体特点,完整勾勒出多种类二十烷酸分子之间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水平变化的总体脉络,针对类二十烷酸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改变提出了对类二十烷酸具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毛凌[4](2020)在《GPR75受体在20-HETE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心肌细胞中GPR75受体表达及20-HETE对GPR75受体激活作用;2.探究GPR75受体在20-HETE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和传代培养大鼠H9c2心肌细胞,慢病毒转染敲减GPR75基因表达,随机分组(n=6):Control组,20-HETE组(100nmol/L),sh Ctrl+20-HETE组(100nmol/L),sh GPR75+20-HETE组(100nmol/L),sh Ctrl组和sh GPR75组。加药组细胞药物孵育24h后,分别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DHE荧光探针检测心肌细胞内ROS的含量;q RT-PCR法检测GPR75受体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m RNA表达;荧光探针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法检测GPR75、Bcl-2、Bax及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蛋白表达;发色底物法检测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活性;ELISA法检测心肌细胞内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phosphate,IP3)含量。结果:1.GPR75受体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分别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和大鼠H9c2心肌细胞中,应用q 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GPR75受体的m 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结果显示,GPR75受体在这两种心肌细胞中m RNA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转染了sh GPR75的H9c2细胞GPR75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分别降低了71.24%和64.95%(P<0.05);与H9c2心肌细胞一致,转染了sh GPR75的乳鼠心肌细胞,GPR75受体m RNA及蛋白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分别降低了70.98%和75.25%(P<0.05);而转染了sh Ctrl的心肌细胞中,GPR75受体的m RNA及蛋白表达与Control组无显着差异(P>0.05)。2.20-HETE对心肌细胞GPR75受体表达及IP3生成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20-HETE处理组H9c2心肌细胞内GPR75蛋白表达升高1.53倍,IP3含量增加2.09倍(P<0.05)。与H9c2心肌细胞一致,20-HETE孵育后的乳鼠心肌细胞内GPR75蛋白表达升高1.51倍,IP3含量增加3.23倍(P<0.05),而敲减GPR75受体表达后显着阻断了20-HETE如上作用。3.敲减GPR75受体对20-HETE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影响20-HETE处理后,H9c2心肌细胞凋亡率由对照组的2.29±0.88%显着增加至51.98±5.58%(P<0.05),而转染sh GPR75,敲减GPR75受体表达后,显着抑制了20-HETE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P<0.05)。作为阳性对照,20-HETE处理转染了sh Ctrl的心肌细胞后细胞凋亡率亦显着增加(P<0.05)。单独sh Ctrl、sh GPR75组与Control组无显着差异(P>0.05)。4.敲减GPR75受体抑制20-HETE诱导ROS过量生成使用20-HETE处理后,H9c2心肌细胞内ROS水平比对照组显着增加了3.9倍(P<0.05),而敲减GPR75受体表达后显着抑制了20-HETE诱导的细胞内ROS过量生成作用(P<0.05)。20-HETE处理转染sh Ctrl的心肌细胞后,细胞内ROS水平比对照组显着亦增加3.7倍(P<0.05)。5.敲减GPR75受体阻断20-HETE诱发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Ym)下降与Control组相比,20-HETE处理组H9c2心肌细胞ΔYm显着下降了78.83%(P<0.05),而敲减GPR75受体表达后显着抑制了20-HETE诱导的ΔYm下降(P<0.05)。此外,20-HETE处理转染了sh Ctrl的心肌细胞后ΔYm亦明显下降了80.98%(P<0.05)。6.敲减GPR75受体对20-HETE诱导的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20-HETE处理后,H9c2心肌细胞Bax的m RNA表达比Control组显着增加了1.91倍(P<0.05),Bcl-2的m RNA表达明显降低了63.52%(P<0.05);与m RNA水平表达的变化一致,20-HETE处理后H9c2心肌细胞Bax蛋白表达增加了1.60倍(P<0.05)同时Bcl-2蛋白表达下调了53.07%(P<0.05);而敲减GPR75受体表达后,显着抑制了20-HETE如上作用(P<0.05)。7.敲减GPR75受体抑制20-HETE诱导的细胞色素C(CytC)蛋白表达增高与Control组相比,20-HETE处理组H9c2心肌细胞Cyt C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1.83倍(P<0.05),而敲减GPR75受体表达后显着阻断了20-HETE引起的Cyt C蛋白表达升高(P<0.05)。作为阳性对照,20-HETE处理转染了sh Ctrl的心肌细胞后Cyt C蛋白表达亦明显升高(P<0.05)。8.敲减GPR75受体阻断20-HETE诱导的Caspase-3活性增强作用20-HETE处理后,H9c2心肌细胞Caspase-3活性比对照组显着增强2.68倍(P<0.05),而敲减GPR75受体表达后显着阻断了20-HETE这种作用(P<0.05)。此外,20-HETE处理转染了sh Ctrl的心肌细胞后Caspase-3活性亦明显增强2.67倍(P<0.05)。结论:1.GPR75受体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和大鼠H9c2心肌细胞中表达且20-HETE在对其具有激活作用;2.在大鼠H9c2心肌细胞中,GPR75受体参与了20-HETE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3.20-HETE通过GPR75受体介导引起ROS生成、导致心肌线粒体过氧化损伤,从而激活线粒体依赖的内源性细胞凋亡途径。
朱丽媛[5](2020)在《CXCR7和PGE2在缺血性心脏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表明,CXCL12基因位点(编码趋化因子CXCL12)与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肌梗塞相关。CXCL12有两个受体:经典的CXCR4和较新发现的CXCR7。已有研究显示CXCR4调控心肌梗塞和动脉粥样硬化,然而CXCR7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功能不清。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人及小鼠受损动脉血管内皮表达CXCR7,内皮细胞(EC)CXCR7介导机械损伤诱导的血管重构和心肌梗塞后的心脏重构。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内皮CXCR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将内皮细胞Cxcr7条件敲除(Cxcr7f/fCdh5CreERT2+:Cxcr7f/f同时携带内皮细胞特异启动子Cdh5驱动的CreERT2,简写:cKO)小鼠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敲除小鼠杂交,获得Cxcr 7f/f Cdh5CreERT2+Ldlr-/-(简写:cKO Ldlr-/-)和同窝对照Cxcr7f/f Cdh5CreERT2-Ldlr-/-(简写:Ctl Ldlr-/-)小鼠。经他莫昔芬诱导,获得内皮特异性Cxcr7缺失的脂代谢缺陷小鼠,然后分别用8周和16周的高脂饮食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面,采用脂质摄取实验和血脂水平检测研究内皮Cxcr7敲除对脂代谢的影响。血球计数仪检测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目。免疫荧光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高脂喂养后血管中白细胞滚动、黏附情况。给予野生型小鼠CXCR7拮抗剂CCX771,检测循环中CXCL12水平和体内白细胞滚动、黏附情况。此外,采用颈动脉部分结扎限流,并给予4周的高脂饮食,诱导快速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结果内皮细胞Cxcr7特异性敲除显着减少了高脂饮食诱导的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减少了斑块部位巨噬细胞的浸润,增加了血液中白细胞数目和血浆中CXCL12水平。内皮Cxcr7敲除不影响脂肪组织对胆固醇的摄取。活体成像观察显示,内皮Cxcr7敲除显着减少了体内白细胞在血管内皮的滚动或黏附。外源性CXCL12能够增加小鼠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目,而给予CXCR7的拮抗剂CCX771会导致循环中的CXCL12水平升高,抑制炎症细胞黏附。进一步应用颈总动脉限流4周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发现内皮Cxcr7敲除显着降低颈总动脉斑块形成。结论敲除内皮Cxcr7不影响脂代谢,通过升高循环中的CXCL12,减少炎症细胞与血管内皮的相互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靶向干预内皮CXCR7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应用价值。背景心血管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类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塞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一个主要原因。采用抗血栓或机械的方法使血流再灌注以疏通堵塞的血管,是挽救缺血心肌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再灌注本身也会对缺血心肌造成损伤,即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MI/R损伤抑制了心肌梗塞病人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是造成心衰的决定因素。非选择性地抑制环氧合酶(COX)-1和COX-2的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以及COX-2选择性抑制剂,能够抑制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但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它们的使用增加了心血管不良事件尤其是心衰的风险。作为COX-2的替代性靶标,PGE2主要合成酶,即微粒体前列腺素合酶(mPGES)-1的抑制剂在血栓、血管再狭窄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中体现出优越性,但mPGES-1及其合成的PGE2在MI/R损伤中的作用还不清楚。研究表明PGE2受体EP4参与了 MI/R损伤的调节,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方法采用心肌缺血30分钟,再灌注24小时的动物模型,研究了Cox-1,Cox-2,mPges-1,内皮Ep4敲除及药理学干预在小鼠MI/R损伤中的作用。质谱-液相色谱联用检测MI/R后血浆及尿中前列腺素代谢产物的含量。采用激光多普勒对在体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前后心脏微循环血流进行实时的监测。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股动脉I/R后下游小动脉的扩张程度。离体血管张力实验检测血管舒张功能。在体观察I/R后股动脉中白细胞滚动、黏附情况。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MI/R后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Cox-1敲除减少了MI/R后PGE2的生物合成,增加了心梗面积,而Cox-2敲除则对MI/R损伤无明显影响。敲除mPges-1也抑制了PGE2,增加了炎症细胞在损伤心肌中的浸润,加剧了MI/R损伤。激光多普勒监测发现,敲除mPges-1损害了缺血心肌再灌注后的心脏微循环,而不影响基础血流。一致的是,敲除mPges-1显着抑制了其与EP4受体共同介导的在体I/R和离体乙酰胆碱诱导的小动脉扩张应答。且mPGES-1来源的PGE2通过与其受体EP4相互作用,抑制了体外白细胞在内皮细胞的黏附及在体I/R后白细胞在血管中的黏附。内皮Ep4特异性敲除损害了MI/R后的微循环灌注,加剧了心肌损伤。相反,给予PGE的类似物,米索前列醇,减少了炎症细胞的浸润,提高了微循环,保护了心功能,抑制了MI/R损伤。结论COX-1/mPGES-1来源的PGE2通过作用于其内皮EP4受体,促进I/R后的微血管扩张,抑制了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保护了微循环,从而对抗MI/R损伤,对心肌起保护作用。mPGES-1是一个关键的微循环保护分子,内皮EP4激动剂和PGE类似物如米索前列醇则可能作为抑制MI/R损伤的有效治疗剂。
叶永才,陈哲璇,李想,谭伟江,杨丰华,张良清[6](2019)在《环氧二十碳三烯酸通过线粒体途径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能够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在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发挥保护性作用,其中线粒体途径在这些作用机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作为I/R损伤防治的重要靶点,线粒体途径在EETs介导的I/R损伤保护机制中却未得到很深入的探讨。本文就线粒体K+通道、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线粒体促凋亡蛋白以及线粒体结构完整性在EETs减轻I/R损伤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为以后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这对于寻找I/R新的防治方式和靶点、保护重要组织器官、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都有着重要意义。
代娜[7](2019)在《sEHi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及川崎病小鼠心脏血管病变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全身性自限性血管炎,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该疾病的主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ision,CAL),CAL被认为是目前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儿童川崎病发病率仅次于韩国和日本,居第三位。川崎病首例报告至今已有50年,尽管该病的病因不是太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川崎病多发生于有遗传易感性的儿童,并在某些特定的感染原作用下发病。异常免疫反应也被认为是该疾病临床前期和急性期的关键。急性期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以及中至高剂量阿司匹林是目前治疗的黄金标准。尽管IVIG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但其广泛的抗炎作用被认为是治疗川崎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大约20%的川崎病患儿对大剂量IVIG没有明显反应,表现为发热不退和炎性指标不下降。另外,对初始IVIG治疗反应失败后的替代疗法目前国内外没有确定的统一方案,导致CAL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因此,寻找更有效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环氧二十碳三稀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是一种环氧脂肪酸,EETs能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在病理生理条件下发挥很多的生物学作用,包括抗炎、抗凋亡、抗纤维化、抗氧化剂等,另外有证据表明EETs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有保护作用,包括减轻心脏损伤、抗高血压、促进血管修复等作用。然而EETs在体内能被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本科(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sEH)快速水解为无活性的碳十三烯酸(dihydroxyeicosatrienoic acids,DHETs)。而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sEH inhibitors,sEHi)可以通过抑制这个途径能够有效增加血浆和组织中EETs的含量,从而增强EETs的各种生理学作用。12-(3-adamantan-1-yl-ureido)-dodecanoic acid(AUDA)是一种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sEH的水解作用从而增加EETs的含量,增强EETs的抗炎及血管修复作用。新近研究表明,AUDA除了有抑制sEH的作用外,它自身还有抗炎和降压的作用。而AUDA是否对川崎病血管炎反应和冠脉损伤有保护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1.研究AUDA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uman coronary arterial endothelial cells,HCAECs)迁移、粘附、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AUDA是否具有促进血管修复的作用。2.研究AUDA对川崎病小鼠心脏组织及血管病理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AUDA是否具有抗血管炎的作用。3.研究EETs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AUDA对HCAECs细胞迁移、细胞粘附、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1.1 将不同浓度的(0、1、10、50、100、100μmol/L+5 μmol/LGW9662)AUDA处理的HCAECs添加至transwell板上层,检测sEHi对HCAECs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1.2 将不同浓度AUDA(0、1、10、50、100、100 μmol/L+5pmol/L GW9662)干预的HCAECs加入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96孔培养板,检测sEHi对HCAECs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1.3 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AUDA(0、1、10、50、100、100 pmol/L+5 pmol/L GW9662)对HCAECs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1.4 将不同浓度AUDA(0、1、10、50、100、100 μmol/L+5 μmol/LGW9662)处理的HCAECs加入Matrigel包被的96孔培养板,检测sEHi对HCAECs细胞血管生成功能的影响。1.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100 μmol/L AUDA干预后PPARγ的表达变化;将PPARγ特异性siRNA/PPARγ过表达质粒转染入HCAECs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以探讨AUDA在HCAECs细胞中的作用靶点和信号转导通路。2.采用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LCWE)诱导C57BL/6小鼠川崎病模型,分析AUDA对小鼠冠状动脉炎症反应的影响,并进一步从蛋白和基因水平检测心脏组织中TNF-α、IL-1β、MMP-9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2.1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例,分别为:PBS组,LCWE组,LCWE+AUDA组,LCWE+AUDA+GW9662组;2.2分别在第3、14、28天处死小鼠,取小鼠心脏组织,一部分心脏组织立即置于-80℃冰箱保存备检,一部分心脏组织石蜡包埋固定、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小鼠心脏组织炎症变化。2.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中14,15-EET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2.4选择腹腔注射各组药物后第14天的小鼠为研究对象,取小鼠心脏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炎症反应变化情况;2.5选取腹腔注射各组药物后第14天的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TNF-α、IL-1β、MMP-9蛋白的表达变化;2.6以注射各组药物后第14天的小鼠为研究对象,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TNF-α、IL-1β、MMP-9基因的表达。3.检测EETs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冠脉损伤的关系3.1收集川崎病患儿及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样本(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的临床资料;3.2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14,15-EET在各组样本中的mRNA和蛋白含量,分析其与冠脉损伤的关系。3.3分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TNF-α、IL-1β和MMP-9在各组样本中的mRNA和蛋白含量,分析其与冠脉损伤的关系。结果:1.AUDA对HCAECs细胞迁移,细胞粘附,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功能的影响:1.1随着加入AUDA浓度的增加,迁移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多,提示AUDA以浓度梯度的方式促进HCAECs的迁移,与0μmol/LsEHi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予PPARγ抑制剂GW9662干预后,细胞的迁移能力降低(P<0.05)。1.2随着加入AUDA浓度的增加,细胞粘附的数量逐渐增多,提示AUDA以浓度梯度的方式促进HCAECs的粘附,与0μmol/L AUD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PPARy抑制剂GW9662干预后,细胞的粘附能力降低(P<0.05)。1.3随着加入AUDA浓度的增加,OD值逐渐升高,提示AUDA以浓度梯度的方式促进HCAECs的增殖,与Oμmol/LAUD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PPARy抑制剂GW9662干预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P<0.05)。1.4随着加入AUDA浓度的增加,测量的血管主干长度逐渐增长,提示AUDA以浓度梯度的方式促进HCAECs的血管生成能力,与Oμmol/L AUD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PPARγ抑制剂GW9662干预后,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有所降低(P<0.05)。1.5加入100μmol/LAUDA显着增强了HCAECs中PPARy的表达水平(P<0.01),PPARγ敲降组细胞增殖能力显着下降(P<0.05),而PPARγ过表达作用则相反(P<0.01),100μmol/LAUDA增强了细胞增殖能力(P<0.01);在 100μmol/LAUDA干预的细胞中敲降PPARγ后,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上述结果提示,AUDA可能通过上调PPARγ促进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1.6 100μmol/L AUDA干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或过表达PPARγ后,STAT1 mRNA水平显着下降(P<0.05);而PPARy敲降组STAT1 mRNA水平显着上升(P<0.01)。在100μmol/LAUDA干预的细胞中敲降PPARγ后,STAT1表达上升到对照组水平(P<0.05)。上述结果表明,AUDA可能通过上调PPARy抑制JAK/STAT1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抗炎作用。2.采用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LCWE)腹腔注射建立C57BL/6小鼠川崎病模型,探讨AUDA对小鼠冠状动脉炎症的影响,并进一步从蛋白和基因水平检测心脏组织中TNF-α、IL-1β、MMP-9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2.1心脏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PBS组小鼠,心脏组织没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而LCWE组小鼠,第14天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脾脏组织病理切片显示:PBS组小鼠脾脏结构清楚,脾小体结构完整,而LCWE组小鼠脾小体增生、融合,以14天最明显。2.2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ELISA结果显示,注射LCWE后第3天14,15-EET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14天表达水平下降,第28天基本降至正常对照水平(P<0.05)。2.3以注射各组药物后第14天的小鼠为研究对象,PBS组小鼠,心脏组织没有发现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而LCWE组小鼠,冠状动脉周围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LCWE+AUDA组,有少许炎症细胞浸润,而LCWE+AUDA+GW9662组,与LCWE+AUDA组相比,炎症细胞浸润增多。2.4以注射各组药物后第14天的小鼠为研究对象,LCWE组小鼠心脏组织中TNF-α、IL-1β、MMP-9的蛋白水平均高于PBS组,LCWE+AUDA组TNF-α、IL-1 β、MMP-9的蛋白水平均低于LCWE组;而LCWE+AUDA+GW9662组,与LCWE+AUDA组相比,TNF-α、IL-1β、MMP-9的蛋白水平增高(P<0.05)。2.5以注射各组药物后第14天的小鼠为研究对象,与PBS组相比,LCWE组小鼠心脏组织中TNF-α、IL-1β、MMP-9的基因水平显着升高;LCWE+AUDA组中TNF-α、IL-1β、MMP-9的基因水平均低于LCWE组;而与LCWE+AUDA组相比,LCWE+AUDA+GW9662组中TNF-α、IL-1β、MMP-9的基因水平增高(P<0.05)。3.EETs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3.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14,15-EET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表达增强(P<0.01)。3.2与无冠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相比,14,15-EET在发生冠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高表达(P<0.05)。3.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NF-α、IL-1β和MMP-9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与无冠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相比,在发生冠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异常高表达(P<0.05)。结论:1.AUDA能够促进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促进血管修复;2.AUDA能够减轻川崎病小鼠心脏组织的炎症反应;3.AUDA发挥上述作用可能是通过PPARy/STAT1信号通路实现的;4.川崎病患儿外周血EETs表达升高;合并冠脉病变者表达水平更高,提示EETs对川崎病患儿可能有保护作用。
刘璐[8](2019)在《上调环氧二十碳三烯酸拮抗肥胖及其对心脏损伤的新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可减少人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和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的脂肪形成。我们旨在探讨通过抑制环氧化物水解酶(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sEH)上调EET水平,能否影响白色和褐色脂肪的形成及上调线粒体和产热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改善脂肪细胞功能的目的。同时,因血红素氧合酶1(Heme-oxygenase,HO-1)可抑制氧化应激对EET的降解,从而进一步加强EET的作用,故而我们旨在通过本研究验证EETs和HO-1是否可以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白色脂肪的褐变过程,最终达到拮抗肥胖的效果。方法:细胞实验中,我们取人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分别给予细胞11,12-EET和14,15-EET(1μM)以及sEH抑制剂(AUDA)(1μM)处理以上调细胞内EET水平,观察其脂肪细胞大小和脂滴面积;另外,我们给予脂肪细胞携带sEH的siRNA基因的左旋病毒转染细胞以敲除(knock out,KO)sEH基因,上调细胞内EET水平,观察其脂肪细胞大小和脂滴面积。动物实验中,选取12周龄雄性sEH基因敲除小鼠16只,小鼠均正常饮食自由饮水,饲以高脂饮食。将所有小鼠分成3组(n=8):1)对照组;2)sEH-KO雄性小鼠;3)sEH-KO+CoPP雄性小鼠。给予小鼠钴原卟啉IX(CoPP)腹腔注射(3mg/kg,每周一次),共计8周,收集脂肪组织行检测。使用RT-PCR测量细胞和组织中的HO-1、NOV、TNF-α、Mfn1、Mfn2、COX-1、Fis1 和 UCP1 基因表达,应用蛋白免疫法测定HO-1水平,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量EET和DHET水平,液体闪烁计数器以测定脂肪组织O2-含量。结果:体外研究中,抑制hMSC衍生的脂肪细胞内sEH以提高EET的水平,无论是外源性抑制sEH水平还是内源性敲除sEH基因的脂肪细胞,其小而健康的褐色脂肪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细胞体积明显缩小,细胞内脂滴含量显着降低(p<0.05)。在体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除sEH上调EET的水平可减轻肥胖小鼠体重(29.37±2.46 vs.35.73±3.17,p<0.05),其脂肪细胞体积减小,炎性脂肪因子NOV(1.51±0.22vs.1.14±0.21,p<0.05)、TNFα(1.53±0.21 vs.1.12±0.19,p<0.05)降低。敲除sEH基因后小鼠体内的线粒体因子Mfn1(1.54±0.23 vs.0.79±0.17,p<0.05)、COX1(20.07±7.31 vs.3.82±0.79,p<0.05)上调,且产热基因 UCP1(1.63±0.12 vs.0,81±0.13,p<0.05)和脂联素(2.48±0.37vs.1.42±0.21,p<0.05)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显示其线粒体功能的改善效果。敲除sEH的小鼠体内EETs异构体5,6,7,9,11,12和14,15-EET以及EET/DHETES比率明显增加(p<0.05)。进一步给予CoPP上调HO的基因表达后,小鼠体内超氧化物的含量成倍降低(86.42±13.38 vs.174.43±54.71,p<0.05),而其小鼠体内EETs水平成倍增加(p<0.05),表明抗氧化剂HO-1可保护EETs免受氧化应激因子(R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降解,与EET协同作用以拮抗肥胖的发生和发展。结论:敲除sEH可增加EET水平,并提高线粒体和产热基因表达,从而促进白色脂肪的褐变。HO-1的上调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对EET的降解,进一步提高EET的水平。因此,上调EET和HO-1可以有效拮抗肥胖。
周冰,何淑兰,谭武红[9](2015)在《花生四烯酸CYP表氧化酶代谢产物EET对心肌病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心肌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花生四烯酸及其表氧化酶代谢产物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在心肌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作用,如抗心肌缺血、抗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黏附与聚集等作用,可作用于多种心血管细胞的离子通道,也可调节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心肌保护作用。本文对EETs的产生途径以及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加以阐述。
王珏,闫丽,曾翔俊,王红霞,芦玲巧,张立克[10](2011)在《11,12-EET心脏保护过程中NOS及ERK的交互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1/2,ERK1/2)抑制剂对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poxyeicosatrienoic acid,11,12-EET)引起的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structural nitric oxide synthase,sNOS)变化的影响,了解NOS与ERK1/2在11,12-EET心脏保护中的作用方式。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缺血60 min再灌注30 min的方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假手术组(Sham);11,12-EET缺血再灌注组(EET+I/R);11,12-EET缺血再灌注加PD098059组(EET+I/R+PD)。观察缺血60 min再灌注30 min时心脏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 max)及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 max);采用化学比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sNOS活性。结果 I/R组的±dp/dtmax均低于Sham组及EET+I/R组(P<0.01);EET+I/R+PD组均低于EET+I/R组的±dp/dt max(P<0.01)。I/R组心肌sNOS低于Sham组(P<0.01)及EET+I/R组(P<0.01);EET+I/R组高于EET+I/R+PD组(P<0.01)。结论 11,12-EET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上调ERK进而增加sNOS的表达来实现。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内源性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内源性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代谢物EETs的内源性心血管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EETs的产生与代谢 |
2 EETs与心脏重构 |
2.1 EETs改善血管紧张素II (angiotensin II,AngII)诱导的心脏重构 |
2.2 EETs改善主动脉结扎(transverse aorta constriction,TAC)诱导的心脏重构 |
2.3 EETs改善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诱导的心脏重构 |
2.4 EETs与冠心病及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脏重构 |
2.5 EETs与糖尿病心肌病 |
3 EETs与心肌损伤 |
3.1 EETs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
3.2 EETs与炎症性心肌损伤 |
3.3 EETs与心肌毒性损伤 |
4 EETs的血管保护作用 |
4.1 EETs与高血压 |
4.2 EETs与肺动脉高压 |
4.3 EETs的内皮保护作用 |
4.4 EETs抑制主动脉重构 |
4.5 EETs促进血管新生 |
5 结语与展望 |
(2)12/15-LOX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12/15-LOX基因、结构和生物学特征 |
二、12/15-LOX与心肌缺血再灌注 |
(一)12/15-LOX与炎症反应 |
(二)12/15-LOX与氧化应激 |
(三)12/15-LOX与铁死亡 |
三、总结 |
(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类二十烷酸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缩略词表 |
课题设计 |
实验路线 |
实验内容 |
一、动物实验 |
二、临床实验 |
三、细胞实验 |
四、数据分析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类二十烷酸组学研究 |
二、STEMI患者接受PCI手术前后类二十烷酸代谢组学研究 |
三、小鼠与人类二十烷酸代谢组学的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一、利用类二十烷酸代谢组学方法研究MIRI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二、关于小鼠IR模型中的类二十烷酸组学研究的讨论 |
三、关于STMEI患者MIRI过程中类二十烷酸代谢组学研究的讨论 |
四、MIRI过程中类二十烷酸代谢的系统性分析 |
五、以类二十烷酸代谢通路为靶点对MIRI过程进行系统性干预的策略 |
六、本工作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研究意义 |
文献综述 类二十烷酸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相关研究成果 |
致谢 |
(4)GPR75受体在20-HETE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技术路线 |
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CXCR7和PGE2在缺血性心脏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内皮趋化因子受体CXCR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 实验用药 |
4. 实验方法 |
4.1 高脂模型 |
4.2 斑块染色与定量 |
4.3 脂质代谢实验 |
4.4 血细胞计数 |
4.5 免疫荧光染色 |
4.6 在体检测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 |
4.7 细胞总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
4.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4.9 CXCL12含量测定 |
4.10 血浆中血脂水平的测定 |
结果 |
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上调了内皮细胞CXCR7的表达 |
2. 敲除内皮Cxcr7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
3. 内皮CXCR7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不依赖于脂质代谢 |
3.1 敲除内皮Cxcr7不影响高脂饲养小鼠脂肪组织摄取VLDL |
3.2 敲除内皮Cxcr7不影响高脂饲养小鼠脂肪组织胆固醇含量 |
3.3 敲除内皮Cxcr7不影响高脂饲养小鼠的血脂水平 |
4. 敲除内皮Cxcr7对循环中及损伤部位炎症细胞的影响 |
4.1 敲除内皮Cxcr7增加小鼠高脂后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目 |
4.2 敲除内皮Cxcr7增加高脂饲养小鼠的血浆CXCL12水平 |
4.3 外源性CXCL12 (SDF-1)增加小鼠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目 |
4.4 敲除内皮Cxcr7减少高脂饲养小鼠主动脉根部巨噬细胞浸润 |
5. 敲除内皮Cxcr7抑制高脂饲养小鼠体内白细胞的滚动/黏附 |
5.1 敲除内皮Cxcr7减少了8周高脂后股动/静脉中白细胞的滚动 |
5.2 敲除内皮Cxcr7减少了16周高脂后颈动脉中白细胞的黏附 |
6. CCX771减少了股静脉中白细胞的黏附 |
7. 敲除内皮Cxcr7减少了限流诱导的颈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列腺素E合成与内皮EP4受体激活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心肌缺血对微循环和血栓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不同缺血时间后心脏微循环灌注的检测 |
3.2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颈动脉血栓模型 |
3.3 提睾肌缺血再灌注/血栓模型 |
结果 |
1. 不同缺血时间对心脏微循环的影响 |
2. 缺血再灌注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
2.1 心肌缺血再灌注对颈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2.2 缺血再灌注对提睾肌血栓形成的影响 |
讨论 |
第二节 COX-1/mPGES-1/内皮EP4在MI/R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 实验用药 |
4. 实验方法 |
4.1 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
4.2 超声检测 |
4.3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取材与染色 |
4.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前列腺素 |
4.5 心脏中ATP和ADP含量检测 |
4.6 白细胞介素(IL)-22测定 |
4.7 骨髓移植实验 |
4.8 心脏微循环灌注的检测 |
4.9 下肢I/R中血管反应的测量 |
4.10 离体血管张力测定(血管环实验) |
4.11 免疫荧光染色 |
4.12 流式细胞术分析心脏中炎症细胞 |
4.13 细胞实验 |
4.14 活体显微镜下白细胞滚动/黏附 |
4.15 心脏中MPO浓度测定 |
4.16 通透性检测 |
4.17 RT-PCR |
4.18 免疫荧光染色 |
4.19 HE染色 |
结果 |
1. COX-1/mPGES-1在MI/R损伤中的作用表型 |
1.1 敲除Cox-1而非Cox-2增加了MI/R后的心肌梗死面积 |
1.2 敲除mPges-1加剧了MI/R损伤 |
1.3 骨髓来源和非骨髓细胞来源的mPGES-1均参与了MI/R损伤 |
2. mPGES-1在MI/R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2.1 mPges-1敲除损害了MI/R后的心脏微循环 |
2.2 mPGES-1和EP1-4对血管扩张应答的影响 |
2.3 mPges-1敲除增加了MI/R后心脏中炎症细胞的浸润 |
2.4 mPGES-1和EP1-4对体外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
3. 内皮EP4在MI/R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
3.1 内皮Ep4的敲低效率检测 |
3.2 敲除EC Ep4加剧了MI/R损伤 |
4. 米索前列醇在MI/R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
4.1 米索前列醇降低了MI/R损伤 |
4.2 米索前列醇保护了MI/R后的心脏微循环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CXCL12与CXCR4/CXCR7信号通路与心血管疾病 |
1. CXCL12/CXCR4-CXCR7信号与功能 |
1.1 CXCL12/CXCR4信号及功能 |
1.2 CXCL12/CXCR7信号及功能 |
2. CXCL12/CXCR4-CXCR7信号与各类心血管疾病 |
2.1 心肌缺血 |
2.2 血管再狭窄 |
2.3 动脉粥样硬化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前列腺素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1. 前列腺素 |
1.1 前列腺素的发现 |
1.2 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 |
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2.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变化 |
3. 前列腺素与MI/R损伤 |
3.1 COX-2与MI/R损伤 |
3.2 mPGES-1/PGE_2与MI/R损伤 |
3.3 EP受体与MI/R损伤 |
3.4 COX-1/mPGES-1/PGE_2 /EC EP4与MI/R损伤 |
3.5 PGI_2,TXA_2,PGD_2与MI/R损伤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一览表 |
说明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环氧二十碳三烯酸通过线粒体途径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ETs的生物学功能 |
2 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 |
3 EETs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靶标:线粒体 |
4 EETs保护线粒体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
4.1 EETs与线粒体K+通道 |
4.2 EETs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
4.3 EETs与线粒体促凋亡蛋白 |
4.4 EETs与线粒体结构完整性 |
5 小结与展望 |
(7)sEHi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及川崎病小鼠心脏血管病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对川崎病小鼠心脏血管病变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EETs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胞色素p450环氧酶、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在心血管炎症反应中的调节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英文论文一 |
附英文论文二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上调环氧二十碳三烯酸拮抗肥胖及其对心脏损伤的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上调环氧二十碳三烯酸促进白色脂肪的褐变从而拮抗肥胖 |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提高内源性EET水平拮抗肥胖对心脏损伤新机制 |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花生四烯酸CYP表氧化酶代谢产物EET对心肌病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花生四烯酸的 CYP450及 EETs的代谢途径 |
2 EETs对心肌的效应 |
3 EETs影响心肌效应的作用机制 |
4 结语与展望 |
(10)11,12-EET心脏保护过程中NOS及ERK的交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动物模型制备 |
1.3 实验分组 |
1.4 心功能检测 |
1.5 心肌组织NOS活性的测定 |
1.6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功能的变化 |
2.2 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NOS活性的检测 |
3 讨论 |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内源性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代谢物EETs的内源性心血管保护作用[J]. 何祚雯,王贝,陈琛,石泽琪,汪道文. 生理学报, 2021(04)
- [2]12/15-LOX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吴春宇,潘闽,张清泉,姜荣.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1(01)
- [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类二十烷酸代谢组学研究[D]. 张刘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4]GPR75受体在20-HETE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毛凌.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5]CXCR7和PGE2在缺血性心脏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朱丽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环氧二十碳三烯酸通过线粒体途径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 叶永才,陈哲璇,李想,谭伟江,杨丰华,张良清.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9(11)
- [7]sEHi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及川崎病小鼠心脏血管病变的影响[D]. 代娜. 山东大学, 2019(02)
- [8]上调环氧二十碳三烯酸拮抗肥胖及其对心脏损伤的新机制[D]. 刘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9]花生四烯酸CYP表氧化酶代谢产物EET对心肌病的保护作用[J]. 周冰,何淑兰,谭武红.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2015(01)
- [10]11,12-EET心脏保护过程中NOS及ERK的交互作用[J]. 王珏,闫丽,曾翔俊,王红霞,芦玲巧,张立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