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医学道德的三种研究视角(论文文献综述)
闫冬雪[1](2021)在《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恩格尔哈特认为,人们要在两种层次上过自己的道德生活:第一个层次的道德生活是作为道德上的相识人,我们运用行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道德观。然而,第二层次是作为道德上的异乡人,我们运用程序性的允许原则以实现多元文化境遇的和平相处,即涉及别人的行动权威只能从别人的允许中获得。这就是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与那些持有不同道德前提的人合作相处和解决道德争端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植根于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多元道德境遇。面对医学技术革命和生命伦理思想变革,新的伦理思想不断涌现,生命伦理学也在复杂时代问题的交织中不断呈现出多元化。不同道德主体之间的道德文化差异性逐步凸显,多元思想并存成为社会的显着特征。然而理性论证的有限性却并不能为我们揭示多元社会道德生活的统一标准,生命伦理学的后现代时期已经到来。针对现实的多元道德语境,恩格尔哈特提出了以允许原则为核心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允许原则具有核心性和优先性。由于理性的有限性和现实多元语境的不可调和性,行善原则关涉具体内容总要关乎具体的道德语境而被置于允许原则之后。其次,拥有原则和政治原则本质上都属于允许原则。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还包含具体医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对胚胎问题、医患关系以及医疗保健制度都做出了详细阐释。首先,从允许能力有无有否,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对胚胎的道德主体性做出界定;其次,从权利出发,恩格尔哈特提出了代表道德主体权利的自由的与知情的同意;最后,从道德主体对私有和公共资源分配的权利上,提出多级医疗保健制度的不可避免性。基于道德观念的多元性和医学实践的复杂性,恩格尔哈特提出了消极的没有内容的程序性的最小伦理学。深入反思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把握其思想的意义和适用范围对于中国当代生命伦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探索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理论根基,解决中国生命伦理的现实问题,这既需要在立足道德多元语境,又需要立足中国实践。
胡贝克[2](2020)在《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的伦理取向研究》文中指出伦理是人际关系的产物,伦理学是研究人的道德行为的学问,而文学伦理学批评则是伦理学视角下进行文学批评的方法。文学和伦理学对人的共同关注构成了两个学科的交叉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新模式。以伦理为批评视角的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伦理取向研究,旨在通过文本中道德人物面对利益采取的道德行为及其后果,折射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伦理的认知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学的“德治”支持,并在为惊悚小说正名的同时促进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通俗文学的学术研究。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伦理取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探讨惊悚小说如何通过基于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人际关系及其利益不受侵害的伦理叙事形成其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取向。该选题研究重在小说人物的善恶行为及其相应后果所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趋利避害”的人的本质论观点和以人的行为后果论善恶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观点,阐释其揭露和抨击维多利亚时期社会阴暗面的社会批判和人的本质弱点批判精神,探讨其伦理取向对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德治借鉴意义及其对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通俗小说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促进作用。该选题研究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为认知视角,将惊悚小说置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背景下,从相关伦理学观点出发,探讨人的善恶行为根源和善恶评价准则,论证了维多利亚惊悚小说以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为伦理叙事对象而形成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取向,将小说人物置于具体社会环境中分析其伦理取向以及人在本质上存在的弱点;既肯定了惊悚小说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意义,同时又找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论文除绪论和结论部分外,在主体部分对维多利亚惊悚小说伦理取向的总体论述基础上,分别从基于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利益形成的人际伦理、性别伦理、职业精英的职业伦理三个层面论述了惊悚小说的伦理取向,并借助相关文学理论分析了惊悚小说作品形式的创新和惊悚小说伦理取向的生成机制。绪论分别对研究问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况、研究内容及其意义与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框架做了陈述与论证。选题研究认为,惊悚小说的兴起与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景、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形成、大众读者和专业作家群体的形成、西方伦理学发展史及其现代转向、其他类型小说对惊悚小说的影响具有直接关系。该选题研究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出发,探讨了惊悚小说作品中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人物的人性和以“反主流伦理”思维模式下惊悚小说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取向,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探讨了该选题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教诲意义和促进当代大众文化时代通俗文学发展与批评的学术意义。第一章分别从贵族阶级伦理和中产阶级的焦虑、性别伦理与职业精英伦理叙事、惊悚小说伦理取向与和谐社会构建三个方面入手,从总体上论述了惊悚小说的基本伦理取向。研究结果发现,惊悚小说的“反主流”伦理叙事体现出马基雅维里“趋利避害”的人的本质论和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以后果论善恶的价值判断准则,而惊悚小说作品中崇尚的“善”仅聚焦于特定社会阶层的范畴内,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类幸福论”的伦理学观相去甚远。第二章分别从财产与伦理、惊悚小说的利益关系叙事、小说的私有财产观三个方面论证了维多利亚惊悚小说基于新贵族和中产阶级所崇尚的伦理价值观。研究结果表明,惊悚小说通过不同作品、从不同角度、以“悬疑”和“惊悚”为主要艺术形式,揭示出新贵族和中产阶级对财产和地位的文化焦虑;小说对人物基于贵族财产的道德行为书写形象化地表达出惊悚小说对善恶的判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第三章从性别伦理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层面论述了惊悚小说性别伦理取向对维持贵族阶级伦理秩序的意义。在分析性别伦理起源的基础上,该议题研究以作品中不同类型的性别人物为例,揭示出贵族阶级男性至上的传统性别伦理取向,论述了男权社会中性别伦理的非公平性,结论是:“性”的差异位于生理的自然属性层面,“性别”则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后者是惊悚小说性别伦理叙事所关注的主要层面;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既有神学伦理学的根源,又有历史和经济的影响因素;作品中男性人物的身份决定家庭财产所有权的性别伦理叙事印证了恩格斯基于家庭关系的性别伦理观;而性别越界现象的性别伦理叙事则体现出惊悚小说的“反传统”态度,表达出惊悚小说倡导男女平等的性别伦理取向。第四章分析了维多利亚时期崇尚法治和崇尚科学背景下惊悚小说对法律精英和医学精英维护社会公正的职业伦理取向。惊悚小说既从正面肯定了其维护社会公正的积极作用,又从反面讽刺和抨击了其违背职业伦理及其对社会公正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批判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所谓的“崇尚法治”和“崇尚科学”的理念,进而构建起惊悚小说职业精英的职业伦理取向。第五章从惊悚小说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层面论述了惊悚小说在形式层面的创新及其逆主流传统的伦理取向内涵创新。研究中发现,“悬疑”和“惊悚”是维多利亚惊悚小说在形式层面创新的集中体现。此外,故事人物同时又是故事叙述者的叙事方式、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性和小说开篇对主题思想的直白表述方式等也均为惊悚小说在作品形式层面的创新;与现实传统伦理观相悖的思维模式和叙事模式形成的深层内涵以及“行善者”与“作恶者”并非泾渭分明的“模糊地带”,体现出惊悚小说在人性反思的内容层面上的创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和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方法论是惊悚小说作品研究的有力支柱:前者揭示出小说文本与现实世界的伦理互映关系;后者从惊悚小说文本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出发,阐释了该类型小说通过不同“类别”的小说人物划分开始,最终形成了惊悚小说文本与现实世界在伦理层面上的整体性。形式创新形成了该类型小说的文艺美学价值,而深刻的伦理思想内涵则构成了政治伦理的美学价值。新颖的文本形式与伦理内涵的独特表达方式相结合是形成惊悚小说伦理取向的决定性因素。结论部分在各章分别就不同层面的伦理取向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惊悚小说基于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伦理取向虽然与主流伦理相悖,但在法制基础上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人和睦相处、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惊悚小说对构建和谐社会而形成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教化作用。该结论从伦理层面推翻了早期批评界对惊悚小说的负面评价,形成了促进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通俗小说的发展与研究的学术意义,同时又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形成了以史为鉴的社会实践意义。惊悚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发现,艾布拉姆斯将“文本”与“世界”设定为单向关系是有一定缺陷的,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两者的关系应是双向的,因而对其做了修正,其修正的意义在于惊悚小说创作源于维多利亚现实世界,而后又以作品的文本形式影响现实世界。该选题研究在充分肯定惊悚小说伦理取向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时,发现惊悚小说又存在某些层面上的局限性:第一,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视而不见,而仅将特定社会阶层作为其伦理反思的场域,其维护的也仅是这个特定社会阶层的伦理秩序和利益,对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而言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惊悚小说对贵族财产的来源描写甚少,似乎这个特定社会阶层的财产都是以合法手段获得的;第三,惊悚小说的幸福观并非出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而是局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内,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最高善”幸福观相去甚远,因而在伦理的普遍性层面上形成了惊悚小说幸福观的局限性。尽管维多利亚惊悚小说存在这些局限性,但总体而论,惊悚小说中惩恶扬善、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取向的正向价值还是其主要层面。
李超[3](2020)在《法律视域下的宋代医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宋朝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推动下,医药的法律与制度获得了全面发展。立法规制之下,形成了涵盖医者、医院与药品管理领域的完整制度。病者有其医,医者有其责,制药有其规。良性的医药秩序,是确保两宋时期三百余年间,医患关系总体平稳的重要原因。总体上讲,区别于以往以专题或个案的研究方法,全文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了宋代通过立法手段,全面架构起医药管理秩序。医者、病者、医院、药商、药局等这些主体在宋代医药法律体系中遵循着各自的规范,有序运行。文章改变以往单纯从社会史、医药史的路径去解读宋代医药问题的研究方法,而是另辟蹊径从法经济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宋代的医药法律体系的积极效益与有限性价值。宋代通过法律构建了官府医者自中央到地方的准入体系,设置了对官府医者的遴选、考核、职责等具体制度。对官府医者而言,宋政府体制内的法律管控是官府医者行医合法性的保障,同时也是对其身份、地位的确认。宋政府通过法律建立了对编外医者的管控,强调其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确立了宋代对执行公务职吏的“参公式”管理范式。宋政府通过法律设置了民间草泽医者、女性医者、僧道医者执医的合法性,并确认了国家对医术卓越者的赏识和任用,从而对民间向医风气的形成起到导向性的作用。法律管控下的宋代医者,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形成了宋代相对平稳的医疗秩序。在宋代法律的引导下,民间渐渐形成了民风向医的风气,民众逐渐形成了对医者的信赖,促进了宋代独特的医患关系的形成。但是,在这种法律体制管控之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官府医者的公益属性、市场属性被淡化,甚至抹杀;医而入仕的法律政策,的确起到了引导社会向医的主流风气,但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些士人投机钻营的契机;法律政策的不稳定,不连贯性,导致巫医坑害民众性命、钱财的事例不可能穷尽。宋代设置了自上而下的医疗机构体系,既有医疗管理机构,又有医学教育机构;既有综合性医院,亦有专科性医院;既有宫廷医院,亦有普通平民医院;既有地方医院,亦有军队专科医院;此外,更是设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官办药局。在宋代医疗体系的建构中,体现出政府的官方主导格局。在国家“信用背书”的前提下,宋代的医疗体系初步具有了实现“效率医疗”的基础性条件。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宋代的医药机构在制度落实中,的确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因制度缺乏整体性、延续性的必要设计,影响了医药机构发展的规模性、整体性格局。宋代对药材市场进行管控,从对药材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把关,进而对药材税收进行调控,干预药材的对外贸易,打击假伪药材的泛滥。在确立国家对药材市场的主导管理的同时,客观上的确对药品质量的整体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宋代药业法律制度在落实中,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至于宋代药材走私现象、药材作伪现象并未禁绝。整体上看,在医药法律的调整下,宋代的医疗领域表现出崇尚医学、责任政府、社会福利以及政府理性等特点。宋代的医药在获得国家高度认可的同时,亦获得了医药法律的有利支撑,从而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格局。
刘杏茹[4](2020)在《康缘药业盈利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们自身保健意识的提高,带动了医药制造行业的良好发展。同时国家制定的“健康中国”战略,与医药行业中机构改革、基药目录调整、创新药优先评审、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合理用药监控等医药政策并驾齐驱,医药制造行业正在加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两种医学体系,强调整体效果的中医学和倾向于直接效果的西医学各占半壁江山。中医学以“调理、养生、保健”观念和应对慢性疾病等复合疾病为主的健康问题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分析国内医药制造业市场,企业规模小,大部分以成本小,定价低的仿制药为主,并且仿制药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康缘药业就是突破仿制药市场包围圈的一家中医药企业,引起业内关注。康缘药业贯彻落实创新发展,不仅重视中医药研发、销售管理,加快结构调整,成为中医药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同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以康缘药业为案例,有助于加深对医药制造业的情况进行了解。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对盈利模式的文献基础上,以医药制造行业中龙头企业--康缘药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出该企业盈利模式的特点,目的是研究康缘药业盈利模式的优点,对同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借鉴的作用,同时对康缘药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具体内容为:在理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其次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文章框架以及使用的研究方法等内容,最后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内容,为盈利模式的含义和构成要素做了综述,以及介绍了文章中用到的产业链理论、资本价值理论和策略说理论,为文章的案例分析部分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部分,首先介绍了康缘药业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情况,其次分析康缘药业的盈利模式,再次,对康缘药业盈利模式进行评价,包括从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和持续发展角度进行评价,最后认为该盈利模式适合康缘药业的发展,总结其优势提供给其他企业参考,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建议。
王悦婷[5](2020)在《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历来被众多研究学者所关注,但是国内学术界对王阳明身体伦理的思想鲜有论述。随着21世纪身体伦理学研究的兴起,我国身体伦理学理论建设亟需资源。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身体伦理思想,本文通过采用文献法、历史唯物主义法、比较法、调查法,试图对王阳明的身体伦理思想予以挖掘和梳理,通过这项研究为我国身体伦理学理论建设提供资源,并为现代人养生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相应启示。明朝中叶,随着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崛起,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迫切需要新的社会意识辅之以存在。思想上,经过两宋时期儒释道三家的交融借鉴,儒家思想得以升华和完备,但与此同时理学也成为了维护了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的工具,人们迫切希望从中解放出来,王阳明的身体伦理思想就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王阳明的身体伦理思想与中国古代思想家是一脉相承的,王阳明继承了先秦时期的贵身思想,将人自身的小宇宙打通,进而论证了其万物一体的思想。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四部分:在“物我身体观”方面,王阳明提出了“万物一体”论,认为万物之心与自心产生于一个本体,具有同源性。从万物归结于“气”的同一性出发,论证人与人之间感觉上的相通性,进而在道德层面加以升华,将“气”统归与人的“良知”通过把握万物一体的同一性进而阐发出万物皆有“良知良能”的思想,为万物相通提供了可能性。在“自我身体观”上,王阳明提出了“身心合一论”。他认为一个人的身与心是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进而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在“修身养生观”上,王阳明并未将身心分开对待,而是将二者的存养指向了同一个修养方法。基于“万物一体论”王阳明倡导身心同修,在修身方面,王阳明主张通过养气以成就“内丹”,在养心方面,他主张“以真乐养真心”,只有做到同时修养身心,才能够达到身心的和谐;在“道德修养观”上,他倡导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是实现身心合一的必要途径,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算真正之知。王阳明将“知行合一”纳入了“致良知”的方法论中去,为后世之人实践他的理论思想提供了有益的路径。王阳明的身体伦理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其“心即理”的思想要求每一个人反观内心,激发了人们去除本心的遮蔽,恢复本心的至善动力,为每个人成圣成贤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他认为以“良知”为头脑既可以静处体悟也可以在事上磨练,最终实现道德自觉。其思想摒弃了以往人们将养生与养身对立起来的修养方法,将身心视为一体的他认为养生的前提必然是存养自己的正气,人通过养气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使得身体康健,心灵澄澈,对现代人的养生具有借鉴意义。但与此同时,其思想由于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不足,其思想中仍然缺乏对“心”的明确界定,道德实践的操作性不强,其“身心合一”的思想为现实中人们冲破道德的藩篱提供了可能,却也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他的思想也未能摆脱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缺陷。基于王阳明对身体和心体关系的深刻认识,其理论对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患关系的改进也多有启发。启发了医务工作者从“万物一体”的思维方式中出发,学会与患者换位思考。基于“身心一体”的理论,启发了医务工作者要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全方位的身心关怀。为现实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积极意义。
蔡东亮[6](2020)在《我国医疗剧史学考索与主体表征》文中认为新世纪初的"非典"及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引发人们对医疗系统的种种思考,其中有对白衣天使的感性思考与赞美,也有对现实医疗环境的理性思考,但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民众更多是通过医疗剧的接触,思考这些带有现实棱角的医疗问题。因此,医疗剧的意识形态表达与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对医疗现实的思考与行为方式。需要承认的是,大部分医疗剧审视命悬一线的极端场景、直面当代医学伦理困境的态度、触碰社会敏
石奋齐[7](2020)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培养医疗卫事业储备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培养、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都要求在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以立德树人为研究视角对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就要明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立德树人是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想引领,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完成立德树人理念的贯彻落实。理论指导实践,在医学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总结出在医学院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引领、党的领导、系统协调、层次递进、效率与效果并重等原则。在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遵循管理环境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管理目标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管理内容的一般性与综合性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以及克服管理的实施场地存在分段式、管理的组织结构呈现垂直化、管理的工作模式具有二重性等难点。因此,在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要转变管理思想,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完善管理制度,保障立德树人落实、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协同育人的管理格局。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高效实现组织的目标,本文最后在完善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力建设和学生服务功能两个维度上,提出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效能提升的具体措施。管理在不同的组织机构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学生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而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其特殊的一面。学术界应当有更多的关于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从而满足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使其更准确的作用于管理对象,最终推动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
孔庆磊[8](2019)在《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为高校思政工作明确了中心、指定了方向。作为典型的专业性高校,医学类高校加强德育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加强与改善医学生医德教育,既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医德医风、缓解医患矛盾的现实需要。但目前医学生医德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医德实践教育作用不足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直接影响医学生医德教育效果。因此,加强医德实践教育的探索与研究,对改善医学类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交叉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对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从实践性、直观性、协同性、兼容性四个方面论述了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特征。通过社会发展要求、医学生医德素质提升两个视角阐明了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S省四所医学类本科高校的医德实践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指出医德实践教育过程缺少理论融入,医德实践教育过程缺乏有力规范,医德实践教育主题关、连少,医德实践教育缺乏吸引力,医学生参与医德实践教育不充分,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效果不理想等六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文章分析认为医德实践教育整体规划欠缺、教育目标设计不到位、教育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缺失、教育方法综合运用不够、教育载体建设力度不够、教育评价与反馈不完善等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西方国家医德教育起步较早、医德实践教育相对成熟,文章有针对性搜集了英美等西方国家医德实践教育的经验加以借鉴。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社会发展新要求为指引,以西方先进经验为参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落脚点,结合“三全育人”理念,认为应从全程规划、目标优化、主体构建、载体创新、方法丰富、评价机制完善六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当前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即:科学规划全程式的医德实践教育,注重教育活动的有机联系;提升医德实践教育目标的规范化、精细化、动态化水平,发挥目标引领作用;构建层次化全员协同育人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创建全方位医德实践教育载体,拓宽医德实践教育平台;丰富医德实践教育方法,提升医德实践教育吸引力;完善医德实践教育评价方式,促进医德实践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夏智赟[9](2019)在《医患冲突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新时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急需解决,作为社会矛盾之一的医患矛盾,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各种医闹事件层出不穷,扰乱了社会秩序,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障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去年有超过8500起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医患冲突造成5000多名医务人员死亡。在三甲医院中,每年约有100例医患冲突达到被补偿标准的大约100例,走诉讼程序的大约有20例。而且要求赔偿的额度逐年增高。近年来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打破了医患之间的原有平衡,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实际和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医患机制紧张关系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医生与患者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已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强烈不满,医生的工作环境日渐恶化。医院的正常运作秩序难以维持。它已成为一个阻碍医学发展,影响人们健康的社会问题。如何重塑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这一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减少医患冲突的发生,使医护人员有尊严的工作,让患者得到专业负责的治疗,就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医患冲突问题。本文通过用调查问卷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当下医患冲突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医患冲突管理的模式和现状,从现有机制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对比分析,结合问卷得到的数据,对现有冲突管理机制提出来具体对策。对医患冲突预防、响应、控制、恢复等四个层面建立医患冲突管理机制路径,为了改善我国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在预防医院医患冲突的基础上,实现多元主体管理,化解医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郭航[10](2019)在《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研究范式不断变化,研究该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理论与范式转变,对我国高等教育史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通过两条主线展开。显性的主线是对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历史演进过程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笔者将关注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和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产生的社会和学术背景的探讨,着眼于分析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史家及其着作。隐性的主线是通过对传统高等教育史家、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家和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家对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研究范式“立—破一合”的剖析来探寻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全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研究了 20世纪下半期之前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历程。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史的相关记录只零星存在于清教徒史家的作品中。19世纪30年代,早期学院史的出现开启了学者系统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史的进程。19世纪70年代,一批历史学家着手运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有关美国学院与大学历史的研究,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确立。20世纪上半叶,在进步史学冲突—进步史观的影响下,美国高等教育史学获得初步发展。在接下来的三章里,笔者论述了 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二章研究了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通过对霍夫施塔特和梅兹格的《美国的学术自由》、鲁道夫的《美国学院与大学史》和维赛的《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三部经典着作的研究,认为其主要贡献在于摒弃以往只关注某院校或某州高等教育史的做法,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全美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并借助于生态学视野,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史。第三章研究了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介绍了该学派所探讨的战前学院问题,尤其是有关博雅学院的衰退和现代大学的兴起之“标准论述”,以及该学派对战前学院的变化、活力和社会重要性的肯定。第四章研究了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对约翰·塞林的《美国高等教育史》一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该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主要特征是在整合传统高等教育史学和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在结语部分,回顾了美国高等教育史学与高等教育及其与历史学发展的关系,探讨了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立—破—合”的特质。
二、论医学道德的三种研究视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医学道德的三种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缘起 |
1.1.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对当代文化境遇的独特意义 |
1.1.2 当代科技发展与生命伦理之间矛盾冲突的现实困境 |
1.1.3 中国文化中生命思想的伦理意蕴 |
1.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目的 |
1.2.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形成 |
2.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2.1.1 生物技术的进步发展 |
2.1.2 后现代主义兴起 |
2.1.3 生命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难题 |
2.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依据 |
2.2.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哲学依据 |
2.2.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宗教神学依据 |
第三章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
3.1.1 允许原则 |
3.1.2 行善原则 |
3.1.3 拥有原则 |
3.1.4 政治权威原则 |
3.1.5 四原则的逻辑关系 |
3.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在医学实践中的运用 |
3.2.1 临床判断 |
3.2.2 道德视界下的胚胎地位 |
3.2.3 自由的与知情的同意 |
3.2.4 公平正义下的医疗保健制度 |
第四章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
4.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评价 |
4.1.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贡献 |
4.1.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反思 |
4.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启示 |
4.2.1 把握生命伦理的建构基础 |
4.2.2 树立公平的分配意识与伦理观念 |
4.2.3 树立主体权利为核心的允许意识 |
4.2.4 建构从程序到内容公正的多级医疗保健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的伦理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缘起 |
第二节 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内容、意义与方法 |
第四节 理论框架:文学伦理学批评 |
第一章 惊悚小说的总体伦理取向 |
第一节 贵族伦理秩序与中产阶级的焦虑 |
第二节 性别伦理和职业精英伦理叙事 |
第三节 小说伦理取向与和谐社会构建 |
第二章 贵族阶级财产引发的伦理取向 |
第一节 贵族财产的伦理叙事 |
第二节 贵族阶级的私有财产伦理观 |
第三节 贵族财产层面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
第三章 惊悚小说的性别伦理取向 |
第一节 贵族家庭成员的性别伦理观 |
第二节 男性人物的性别伦理取向 |
第三节 性别伦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四章 职业精英的职业伦理取向 |
第一节 法律精英的职业伦理取向 |
第二节 医学精英的职业伦理取向 |
第三节 职业精英的职业伦理反思 |
第五章 作品形式与伦理取向的关系 |
第一节 伦理叙事的形式美学创新 |
第二节 政治伦理美学价值的生成 |
第三节 艺术创新与伦理取向的形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3)法律视域下的宋代医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来源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 |
四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宋代的官府医者 |
第一节 翰林医官院医官 |
一、翰林医官院医官的遴选 |
二、翰林医官院医官的职责与考核 |
三、翰林医官院医官的编制与员额 |
四、翰林医官的迁转 |
第二节 宋代的太医局医官 |
一、太医局教师及医官的遴选 |
二、太医局医官的基本教学职责 |
第三节 宋代的尚药局医官 |
一、尚药局医官的遴选 |
二、尚药局医官的迁转 |
第四节 宋代的御药院医官 |
一、御药院医官的员额编制 |
二、御药院医官的医药职责与法律责任 |
三、御药院医官的迁转 |
第五节 宋代地方医官 |
一、宋代地方医官的员额设置与配套制度 |
二、宋代地方医官的遴选 |
三、宋代地方医官注重实效的考核 |
第六节 宋代的军医 |
一、宋代专职军医类型 |
二、宋代军队临时辅助医员的基本类型 |
三、小结 |
第七节 法经济学视野下宋代对医官管理的效益分析 |
一 从立法目的角度分析法律效益 |
二 从立法时机角度分析法律效益 |
三 从立法技术角度分析法律效益 |
结语 |
第二章 宋代处于特殊地位的医者 |
第一节 执行公职的编外医者 |
一、宋代法医 |
二、宋代为病囚治病的医人 |
第二节 宋代儒医 |
一、宋代儒医现象释源 |
二、宋代发展儒医的法理基础 |
三、宋代对儒医的选任 |
四、法律对宋代儒医的影响 |
第三章 宋代民间医者 |
第一节 宋代民间草泽医 |
一、宋代民间草泽医的出众医技 |
二、宋代对草泽医的擢拔 |
三、小结 |
第二节 宋代僧道医 |
一、宋代的僧医 |
二、宋代道医的治疗特色与医疗对象 |
三、宋政府对僧医、道医的擢拔与奖励 |
小结 |
第三节 宋代的女性医者 |
一、宋代女性医者的分流 |
二、宋代女性医者的价值在司法领域获得肯定 |
三、法律制度下宋代女性医者的生存空间 |
第四节 宋代的巫医 |
一、宋代巫医释源 |
二、宋代法律猛烈打击下的巫医 |
三、宋代法律夹缝中生存的巫医 |
四、宋代法律治理巫医的实际效果 |
第五节 宋代法律对民间医者管控效益的实现途径 |
一、强调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 |
二、汲取法律的动态效益 |
第四章 宋代医者被信仰现象与宋代医患关系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宋代医者“被信仰”现象研究 |
一、宋代医者形象“被信仰”现象概述 |
二、宋代法律促使医者“被信仰”合法化 |
三、宋代医者形象“被信仰”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宋代的医患关系问题研究 |
一、宋代医患关系的基本特点 |
二、宋代医者群体的特点 |
三、宋代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界定 |
四、法律调整下的宋代医患关系的现代价值 |
第五章 宋代医药机构研究 |
第一节 宋代的医药行政管理机构 |
一、礼部祠部司和太常寺医案的医疗行政管理职能 |
二、翰林医官院的医事管理职能 |
第二节 宋代的医药教学机构 |
一、太医署的设置及职能 |
二、太医局的沿革及基本格局 |
三、太医学的设置及基本制度模式 |
第三节 宋代的医院体系 |
一、综合性门诊医院的体系格局 |
二、宫廷医院的体系设置 |
三、贫民日常住院、养护机构的基本特色 |
四、地方性兽医专科医院的设立与发展 |
五、军队医院设立的基本格局情况概述 |
六、行业性医院——病囚院的基本制度分析 |
第四节 宋代医药机构体系的整体特点分析 |
一、宋代医院惠及整个社会,官方主导地位加强 |
二、宋代医院数量增多,出现了医院的职能区分且管理规范 |
三、宋代贫民医院兼具医疗与济贫的功能 |
四、宋代医学教育引导宋代社会的向医之风 |
五、宋代医院职能重叠 |
六、宋代医院建设缺乏延续性 |
七、宋代一些医院表现出强烈的非专业色彩 |
第五节 宋代官药局运转制度有限性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宋代官药局的诞生背景 |
二、官药局的法律成本分析 |
第六章 宋代对药业的法律管控 |
第一节 宋代药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
一、宋代药业情况概述 |
二、宋代药材的供给来源 |
三、宋代药材的用途 |
第二节 宋代对药材市场的法律管控 |
一、宋代药材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
二、宋代药材的税收法律制度 |
三、宋代药材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
四、宋代疫病时期对药材的法律管控 |
五、宋代国内药业的广告和商标制度 |
第三节 法经济学视野下宋代假药治理的法律效益分析 |
一、注重发挥药业法律的行为激励效益 |
二、注重利用法律对药材全流程监控,动态化监管 |
三、注重发挥药业法律的威慑功能 |
四、注重发挥药业法律的产权效益 |
五、注重对官办药局制度化监控 |
小结 |
结语 |
一、展现出国家的“尚医”特征 |
二、展现出国家的“责任”特征 |
三、展现出国家的“福利”特征 |
四、展现出国家的“理性”特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康缘药业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盈利模式的含义 |
2.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
3.盈利模式的评价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价值链理论 |
2.资本价值理论 |
3.策略说理论 |
三、康缘药业盈利模式概况 |
(一)康缘药业概况 |
(二)康缘药业盈利模式分析 |
1.康缘药业的价值创造 |
2.康缘药业的盈利对象 |
3.康缘药业的盈利增长点 |
4.康缘药业盈利措施 |
5.康缘药业盈利屏障 |
(三)康缘药业盈利模式总结 |
四、康缘药业盈利模式评价 |
(一)从财务方面进行分析 |
1.财务结构角度 |
2.财务指标角度 |
3.与同行业对比角度 |
(二)从持续性发展角度进行评价 |
1.企业形象和品牌意识程度 |
2.国际化战略程度 |
五、康缘药业盈利模式优化建议及启示 |
(一)康缘药业盈利模式优化建议 |
1.构造企业形象和品牌树立 |
2.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市场规模 |
(二)康缘药业盈利模式对同行业的启示 |
1.坚守产品质量关卡,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
2.重视营销力量,适应新时代发展 |
3.坚定科学研发脚步,扛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使命 |
4.坚持管理创新思想,完善企业经营模式 |
5.增强政策风险防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
6.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新时代好企业 |
7.坚守医学道德和医学伦理底线,培养企业高尚情操 |
六、研究结论及研究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意义 |
研究综述 |
研究方法 |
研究内容 |
创新之处 |
一、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渊源 |
(一) 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的社会历史渊源 |
1.市民阶级的崛起 |
2.宋明理学的僵化 |
3.明朝官场的黑暗 |
(二) 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1.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
2.两汉时期的身体政治 |
3.宋明时期的道德理性 |
二、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的主要观点 |
(一) 物我身体观:万物一体论 |
1.万物之体的同一性 |
2.万物之体的相通性 |
3.万物之体的道德性 |
(二) 自我身体观:身心合一论 |
1.“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的身心关系 |
2.“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道德本体 |
(三) 修身养生观:身心同修论 |
1.“养气”以“修身” |
2.“致良知”以“养心” |
(四) 道德修养观:知行合一论 |
1.“知行合一”的范围扩充 |
2.“知行合一”的道德履践 |
三、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评价 |
(一) 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的价值 |
1.拓展身体伦理学的研究视角 |
2.促进身体伦理学的反思与探讨 |
3.提供“身心合一”的有益思考 |
4.培养道德主体的自律精神 |
5.强调“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
(二) 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1.缺乏对“心”的明确界定 |
2.道德实践操作性不强 |
3.埋下社会动荡隐患 |
4.间接导致空谈主义盛行 |
四、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
(一) 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对现代养生的启示 |
1.养生必先正气 |
2.以“真乐”养身心 |
3.养德以求养生 |
(二) 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对现代医学的道德启示 |
1.基于万物一体的换位思考 |
2.基于身心一体的医学关怀 |
3.强调“知行合一”的医德履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我国医疗剧史学考索与主体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世纪前中国医疗剧的三种形态与话语 |
二、新世纪中国医疗剧的意识形态表达:疾病与治疗 |
三、主导意识形态与商业逻辑下的现实书写困境 |
(7)立德树人视角下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五、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方法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概述与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素分析 |
第一节 学生管理工作理论概述 |
一、管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学生管理工作 |
三、立德树人的当代意涵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 |
第二节 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素分析 |
一、计划要素 |
二、组织要素 |
三、领导要素 |
四、控制要素 |
第二章 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难点 |
第一节 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
一、医学院校学生管理环境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 |
二、医学院校学生管理目标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
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内容具有一般性和综合性 |
第二节 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 |
一、医学院校学生管理的实施场地存在分段式 |
二、医学院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呈现垂直化 |
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模式具有二重性 |
第三章 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
第一节 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
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培养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内在要求 |
三、推动健康中国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二节 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 |
一、马克思主义引领原则 |
二、党的领导原则 |
三、系统协调原则 |
四、层次递进原则 |
五、效率与效果并重原则 |
第四章 立德树人理念在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贯彻落实 |
第一节 转变管理观念——践行立德树人理念 |
一、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医学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 |
二、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医学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
三、把完善学生的服务建设作为医学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要求 |
第二节 完善管理制度——保障立德树人理念落实 |
一、立德树人理念贯彻落实过程的有序化 |
二、立德树人理念贯彻落实工作的系统化 |
三、立德树人理念贯彻落实评估的科学化 |
第三节 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协同育人管理格局 |
一、管理主体协同,实现立德树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运行 |
二、管理内容协同,实现立德树人内涵要求全面贯通 |
三、管理方法协同,实现立德树人有效推进的合力共为 |
第五章 立德树人视角下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能提升 |
第一节 完善医学院校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能力 |
一、巩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思想教育能力建设 |
二、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事务管理能力建设 |
第二节 完善医学院校的学生服务功能 |
一、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
三、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媒介运用能力建设 |
四、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导师评阅表 |
(8)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有关问题概述 |
(一) 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内涵 |
1. 医德实践教育的定义 |
2. 医德实践教育的要素 |
3. 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特点 |
(二) 完善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
1. 有利于推动医德教育满足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 |
2. 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的全面快速提升 |
二、我国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问题分析——以S省为例 |
(一) 关于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调查 |
1. 调查时间 |
2. 调查目的 |
3. 调查对象 |
4. 调查方式与调查内容 |
5. 调查结果概述 |
(二) 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
1. 医德实践教育过程缺少理论融入 |
2. 医德实践教育缺乏有力规范 |
3. 医德实践教育主题关连少 |
4. 医德实践教育缺乏吸引力 |
5. 医学生参与医德实践教育不充分 |
6. 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效果不理想 |
(三) 主要医德实践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医德实践教育整体性规划欠缺 |
2. 医德实践教育目标设计不充分 |
3. 医德实践教育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缺失 |
4. 医德实践教育方法综合运用不够 |
5. 医德实践教育载体建设不到位 |
6. 医德实践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
三、西方国家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经验借鉴 |
(一) 西方国家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概述 |
(二) 西方国家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经验与启示 |
1. 注重实践的医德教育理念 |
2. 层次化的医德实践教育主体建构 |
3. 丰富的医德实践教育形式 |
4. 多样化的医德实践教育方法 |
5. 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四、完善我国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对策探讨 |
(一) 科学规划全程式医德实践教育 |
1. 全程式医德实践教育规划原则 |
2. 全程式医德实践教育实现路径 |
(二) 合理设计医德实践教育目标 |
1. 加强教育目标规范化建设 |
2. 加强教育目标精细化建设 |
3. 加强教育目标动态化建设 |
(三) 构建层次化全员协同育人机制 |
1. 构建层次化全员育人主体 |
2. 形成全员协同育人机制 |
(四) 创建全方位医德实践教育载体 |
1. 搭建校内医德实践教育载体 |
2. 拓展校外医德实践教育载体 |
(五) 丰富医德实践教育方法 |
1. 医德实践教育前期:有榜样可依,有问题可循 |
2. 医德实践教育中期:虚实结合,知行统一 |
3. 医德实践教育后期:充分讨论,规范引导 |
(六) 完善医德实践教育评价 |
1. 抓全面,实施校、师、生三级评价 |
2. 抓重点,转变医学生医德实践水平评价方式 |
3. 抓实效,反馈运用医德实践教育评价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医患冲突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1、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变化 |
2、从相关研究看医患冲突的主要研究方向 |
3、对医患冲突起因的调查和研究 |
4、研究述评 |
5、既有研究的不足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3、案例研究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医患关系 |
(二)医患冲突 |
二、主要理论依据 |
(一)奥利弗拉姆斯伯顿的冲突处置研究 |
(二)科多拉莱曼关于冲突管理的三种路径研究 |
第三章 医患关系现状调查与案例研究分析 |
一、医患关系现状调查 |
(一)医护人员眼中的医患关系 |
1、医护人员眼中的医患关系现状 |
2、医护人员认为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
3、医护人员对医疗诉讼结果的态度 |
(二)患者眼中的医患关系 |
1、医患关系紧张的责任主体 |
2、对医方的信任度 |
3、遇到医患纠纷时采取的方式 |
(三)医患纠纷的处理 |
二、医患关系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医院方面 |
1、医院管理水平较低,管理观念落后 |
2、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 |
3、医患沟通不到位 |
4、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工作压力大 |
5、医患间信息不对称 |
(二)患者方面 |
1、患者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 |
2、患者的申诉渠道不通畅 |
3、以金钱为目的的医闹 |
(三)社会方面 |
1、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 |
2、法律规定太笼统、操作性差 |
3、政府回应性较差 |
4、政府对医患冲突的化解能力低 |
5、媒体舆论的错误导向 |
三、医患冲突管理案例整理分析 |
(一)典型案例归类与回顾 |
(二)案例分析 |
第四章 医患冲突的管理机制研究 |
一、医患冲突的识别 |
二、医患冲突的管理机制 |
(一)预防阶段的管理机制分析 |
(二)准备阶段的管理机制分析 |
1、制定处理预案 |
2、医患冲突的消解工作 |
3、医患冲突的恢复工作 |
(三)恢复阶段的管理机制分析 |
三、当前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重处理轻预防 |
(二)重管理轻服务 |
(三)重结果轻过程 |
(四)重权力轻权利 |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预防管理:预防和规避危机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
(二)准备管理:管理预案和制度建设滞后 |
(三)恢复管理:缺乏事后管理 |
第五章 医患冲突中管理机制的完善 |
一、医患冲突管理机制的目标 |
二、医患冲突管理机制的建立 |
(一)预防 |
(二)响应 |
(三)控制 |
(四)恢复 |
三、社会治理模式——医患冲突化解机制的研究 |
(一)第三方干预的必要性 |
(二)平等多元主体科学自治医患冲突 |
1、冲突预防层次——多元主体民主自治 |
2、冲突响应层次——多元主体协商民主 |
3、冲突控制层次——多元主体科学决策 |
4、冲突恢复层次——多元主体优化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世纪下半期之前美国高等教育史学鸟瞰 |
第一节 殖民地史: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准备 |
一、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发展概况 |
二、殖民地时期清教徒史家的奠基 |
第二节 早期学院史: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萌芽 |
一、19世纪上半叶美国历史学的发展 |
二、“家史”模式:早期学院史的编写 |
第三节 专业史家治史: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确立 |
一、内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专业化 |
二、内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 |
第四节 冲突—进步史观: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初步发展 |
一、进步史家书写美国历史 |
二、冲突—进步史观与美国高等教育史学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范式的确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
第一节 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范式确立的背景 |
一、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范式确立的社会背景 |
二、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范式确立的学术背景 |
第二节 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家及其着作 |
一、霍夫施塔特和梅兹格与《美国的学术自由》 |
二、鲁道夫与《美国学院与大学史》 |
三、维赛与《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 |
第三节 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的研究范式 |
一、研究路径:学院衰退到大学兴起 |
二、编纂方式:问题取向的历史着述 |
三、研究方法:比较历史分析法 |
四、解释框架:生态取向的高等教育史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的修正(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
第一节 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兴起的背景 |
一、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
二、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兴起的学术背景 |
第二节 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家对战前美国学院的重新审视 |
一、衰退或进步:对战前美国学院运动的重新评估 |
二、古典与科学:对战前美国学院课程的重新检视 |
三、自下而上:对战前美国学院学生的重新考察 |
第三节 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的研究范式 |
一、研究路径:解构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的标准论述 |
二、编纂体裁:问题取向的历史书写 |
三、研究方法:计量史学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 |
第一节 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的背景 |
一、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
二、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的学术背景 |
第二节 塞林与《美国高等教育史》 |
—、塞林的生平及其主要着作 |
二、塞林论美国高等教育史的发展历程 |
三、《美国高等教育史》的文本分析 |
第三节 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的研究范式 |
一、研究特点:走向综合化 |
二、研究主题:女性、非主流机构和南部高等教育 |
三、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美国高等教育史学 |
二、美国历史学发展与美国高等教育史学 |
三、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的“立—破—合”特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论医学道德的三种研究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 [1]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D]. 闫冬雪. 河北大学, 2021
- [2]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的伦理取向研究[D]. 胡贝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法律视域下的宋代医药问题研究[D]. 李超. 河北大学, 2020(03)
- [4]康缘药业盈利模式研究[D]. 刘杏茹.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王阳明身体伦理思想研究[D]. 王悦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我国医疗剧史学考索与主体表征[J]. 蔡东亮. 电影评介, 2020(05)
- [7]立德树人视角下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 石奋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研究[D]. 孔庆磊.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2)
- [9]医患冲突管理机制研究[D]. 夏智赟.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10]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历程研究[D]. 郭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