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困境及应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闫晓燕[1](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罗彪[2](2021)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我国进入WTO以后,传统的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作用不那么明显,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传统手段作用越来越小,为了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在此背景下,新型的技术性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登上历史舞台。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农产品出口遭遇的绿色壁垒,面对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严格苛刻。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我国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越来越困难,给农产品出口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刻不容缓。本文在探讨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和特征、相关国际规则和表现形式。通过大量地搜集数据,客观地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得出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是发达国际利用国际环保法律的漏洞而实施的高标准的绿色环保要求,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的落后,也是造成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当前农产品面临的出口困境,提出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特征和表现形式对农产品贸易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剖析,从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角度,提出我国农产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这将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也将不断完善我国绿色环境标准法律制度,给农产品生产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生产环境,推动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民的绿色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李帅[3](2020)在《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经济出现放缓的迹象,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至关重要。国际上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加剧,使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所以,研究如果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减少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目标与创新。第二部分比较了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保护的区别,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限制的区别以及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以此对贸易保护主义与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含义进行界定。分析概括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总结贸易保护主义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分析规律并找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原因。第三部分列举了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在法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分别为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新型贸易壁垒以及政府干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分析这些具体表现形式所带来的影响。第四部分从WTO协议框架内与框架外对国际社会上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进行总结。WTO协议框架内,分别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政府采购协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以及不足之处。WTO协议框架外,分别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关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内立法。第五部分借鉴国际社会上应对措施,制定我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在WTO框架下,积极利用WTO规则并提出完善建议,完善国内立法与WTO规则的协调,合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WTO框架外,宏观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应完善《对外贸易法》,优化我国贸易预警机制,加强“一带一路”以及自贸区区域性组织建设。应对贸易救济措施滥用的情况,我国应该规范出口秩序并积极应诉,完善“两反一保”国内立法。应对新型贸易壁垒,需要完善我国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以及劳动保护制度,完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法律体系,企业自身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我国企业应该坚决反对超出国家安全范围的审查并积极采取救济措施,另一方面企业要更加谨慎进行海外投资。
刘慧[4](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17年8月,美国授权贸易代表对我国进行“301调查”,此次调查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开端。此后,我国与美国开展了多轮贸易战争,美国以缩小贸易逆差为由,正式对中国实施关税制裁。为了维护我国的贸易利益,我国每次都采取反击的方式,同样向美国产品加征进口关税,贸易摩擦在两方互相加征关税后逐步升级。在中美贸易争端中,“农产品”成为我国压制美国的“重要武器”。2018年6月,我国向美国500亿美元产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2019年8月,我国再次向美国750亿美元进口产品分别加征5%、10%的进口关税。这两次加征关税行为均涉及到很多农业部门,我国农业贸易发展在此轮贸易战中必将受到重大影响。因此,中美贸易摩擦给国内农业部门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国内农产品受到消极影响后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这些未知的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首先基于中美贸易现状进一步掌握两国农业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其次,从理论上深入分析贸易摩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最后,从农业影响和政策建议两个角度出发,利用GTAP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方面,本文根据贸易摩擦进程中实际加征关税情况做农业税率冲击,模拟分析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影响,进一步模拟增加农业生产者补贴和降低其他国家农业进口税带来的政策效果。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美贸易摩擦对油料作物影响最大;第二,长期难以缓和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在短期,可采取降低其他国家进口税的措施降低国内农业消极影响;第四,在长期,国内可运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的方式减少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冲击。根据理论和实证部分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短期内贸易摩擦破解对策和长期内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建议。在短期策略中,采取多元化渠道填补农产品缺口,适当降低他国进口关税开拓农产品进口来源市场;在长期策略中,通过保障粮食自给、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农业生产补贴鼓励农业“走出去”等方式减少贸易摩擦负面冲击。
张硕[5](2020)在《绿色壁垒背景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各种风险,茶叶作为传统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茶叶出口遇到了一些风险和问题,如许多国家针对我国茶叶出口推出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格限制了我国茶叶进口。其中,日本作为我国重要的茶叶出口市场,不断提高对我国茶叶的安全卫生标准,这无疑限制了我国的茶叶出口,给我国许多茶叶出口企业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本文以绿色贸易壁垒为背景,以东和公司微观样本为研究对象,从对日出口茶叶角度深入探讨了东和公司出口贸易所存在的风险,对其在出口茶叶贸易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及评估,结合公司的生产经营现状进一步提出符合东和公司自身实际的基于贸易壁垒背景的风险应对策略,以使公司在茶叶出口贸易方面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保持企业良好的经营效益。本文主要划分为五个部分,就东和公司出口贸易风险管理予以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汇总分析,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突出的研究成果,为论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对文章相关的理论进行了介绍,绿色壁垒及其影响、对外贸易的风险类型及其特点、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等。第三部分综合介绍了东和公司的生产经营现状,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为例,详细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以及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以此为依据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德尔菲方法”对东和公司目前所存在的出口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第四部分基于“专家调查法”和“风险矩阵法”建立了茶叶出口风险评估体系,对识别的一系列风险因素进行了等级评估。第五部分根据东和公司所面临的出口贸易风险评估结果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改善茶叶出口企业当前面临的出口困境,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本文形成了如下结论:一是本文对东和公司在绿色壁垒下茶叶出口贸易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针对性的识别评估,发现公司目前主要存在的风险因素有政策风险、质量风险、管理风险以及其他风险。总结得到各类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及影响程度等级,进一步计算得出所存在风险的严重程度。二是公司的管理能力在风险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从评估结果可见东和公司在绿色贸易壁垒下茶叶出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公司缺乏相应的管理架构。三是在绿色贸易壁垒下,企业在出口贸易中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加。东和公司要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技术法规的深入对接和研究,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以规避贸易风险,有效降低企业产品出口风险和损失。
吴雨洪[6](2019)在《论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中国的应对》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增加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美之间的贸易越来越紧密,贸易摩擦也在增加。美国为保护其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份额,采取了各种保护性措施,频繁对我国产品设置种类繁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我国产品的流通,给我国对外贸易企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并不只是这一时的,而是在与其他国家竞争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扩大的,且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措施的手法也会越来越熟练,以至于应对难度越来越大。如何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规避和消除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我国现阶段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比较研究中美贸易技术壁垒,研究WTO相关协议,分析中国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的缺陷和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总体阐述了我国所面临的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以及本文想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表现和特征,阐述了WTO相关协议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管控现状。接下来在第三部分系统的阐述了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分析了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整体框架和特征。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再次,第五部分在前四部分的基础上对我国应对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出了几点建议,我国应对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做出正面回应,积极对抗而不是妥协,笔者建议把运用WTO规则及其争端解决机制和提高完善我国自身法律体系作为两种重要方式。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我国必须予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应对好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的过程同时也是重构中美关系的过程,平衡、平等且公平的中美关系才会让两国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呈现出良性循环的状态。
韩萌[7](2019)在《我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门户,中东欧既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板块,也是我国优化整体投资布局的关键方向。一方面,中东欧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且在近年来欧洲产业升级与资本转移的带动下,成为了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这不仅给予了中东欧与我国较高的经贸合作契合度,并且其相对成熟的市场发育水平与完备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因此是我国寻求海外投资合作的优势区域。而另一方面,中东欧处在连通最发达的欧盟一体化市场和最主要的能源产地间的结合部,其东联西通的地缘优势明显,是我国进入欧盟市场的关键通道,强化我国同中东欧国家投资合作水平将有利于发挥其区域“辐射”效应,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开拓欧盟市场搭建起更为畅通的对接桥梁。虽然随着“16+1”合作的逐步深化,我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水平在近年来实现了显着增长,但不可否认,普遍偏低的投资基数显示出了我国与中东欧的双边投资关系仍处于调节余缺、互通有无的初级阶段,而中东欧地区差异化的合作需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以及域外大国的竞争挤压等因素也给我国对该地区投资布局的优化拓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阻碍了我国与中东欧互利合作进程的同时,也抑制了我国投资者的整体合作意愿,从而使得我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鉴于此,为了进一步夯实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投资合作基础,全面优化我国资本在中东欧的区位战略布局,本文在回顾了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中东欧地区实际出发,系统地梳理了其区位优势及历史机遇条件,在明确了我国区位选择逻辑依据的同时,采用了多种计量方法,从实证入手,先后衡量了中东欧各国的投资便利化水平、我国对中东欧的投资动机以及我国对中东欧各国直接投资的潜力空间,并以此为参考,对我国向中东欧直接投资的区位流向进行了科学划分,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对中东欧投资机制与布局,加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战略以及“16+1”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与合理的决策参考。本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在提出研究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详细说明了研究的目标、思路以及可能创新之处,从而在对论文进行了整体性规划的同时,为全文的构架脉络提供了清晰的线索。第二章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区位选择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有效避免研究重复,拓宽研究空间,本文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经济因素影响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非经济因素影响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以及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六个方面入手,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从而在为本文提供了有力论证依据的同时,也为作者发掘研究缺口、探寻研究不足给予了充分的参考支撑,这对于进一步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价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章为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分析。虽然在“一带一路”建设与“16+1”合作不断深化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与中东欧无论在合作内容还是在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不可否认,我国对中东欧各国的直接投资基数仍普遍偏低,存在着极大的市场拓展空间。为进一步推动双方的优势互补,为“一带一路”投资结构布局的完善奠定更为坚实的发展根基,本章在系统梳理我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对当前投资现状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在这一背景下,定性地提出了中东欧的区位优势、我国对其直接投资的历史机遇以及存在的挑战,从而在明确了我国区位选择逻辑依据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扬帆”中东欧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参考。第四章为中东欧投资便利化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为了客观、全面、高效的衡量中东欧国家的投资环境,以东道国视角推动我国资本区位投资效益的提升,本章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投资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从东道国基础设施质量、投资经营效率、金融及信息化服务水平、制度供给能力以及劳动市场环境五个层面入手,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便利程度进行系统量化,在客观评估了各国投资环境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市场竞争优势,从而为我国企业投资中东欧提供了科学的区位决策参考。第五章为我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区位投资动机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不仅取决于东道国的便利化水平,也与母国企业的投资动机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了客观反映了中东欧各国的区位优势与我国企业投资动机的匹配水平,实现我国对不同中东欧国家投资决策的差异化区分,本章从投资动机与区位选择的机理关系入手,在明确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类型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科学验证了我国对中东欧国家投资动机的影响方向,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量化了我国对不同中东欧国家的投资动机偏好,在提升了我国企业与中东欧市场对接能效的同时,也为优化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区位布局提供了一条新的指导途径。第六章是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的潜力分析。基于单一视角所提炼的区位优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我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选择效率与经营效益,但参考因素的片面性并不能从整体上实现对于我国投资潜力的客观判断以及对于投资区位选择合理性的系统衡量。因此,本章在前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将第四及第五章所涉及的投资因素进行了统一归纳,在综合考虑了东道国投资环境与母国投资动机的双重视角下,利用随机前沿模型,科学衡量了不同因素对于我国投资规模的影响方向与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对于中东欧直接投资的效率与潜力空间,从而为我国企业深入发掘中东欧投资机遇,优化中东欧区位投资布局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启示与实证支持。第七章为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框架。以第四、五、六章的计算及分析结果为参考,本章从区域板块层面构建起了我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框架,并且以各自发展特点与现状为依据,对重点国别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明确了各国投资优势领域的同时,基于市场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差异化的投资策略,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在中东欧国家的行动路径与布局方案、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东欧市场的经营效益提供了有力的规划保障与战略支持。第八章为结论及政策建议。本章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系统归纳,并从政府及企业两个层面出发,基于目前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与区位选择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在化解我国对中东欧投资合作困境的同时,为全面推进双方合作多元化进程,实现我国与中东欧地区的互利共赢、共同繁荣提供有益了的决策参考与政策启示。
马丽华[8](2019)在《碳减排背景下的美国碳关税制度及中国的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其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欧美国家为保护本国贸易,采取不同表现形式的“碳关税”措施。在此背景下,欧美国家多次以防止本国国家“碳泄露”为名,以生产出口的碳密集型产品,包括中国在内的没有采取碳减排措施的国家为对象,征收多种形式的碳关税。根据国际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服务出口国,出口产品多为欧美国家征收碳关税对象产品,并且,欧美作为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由此可见,若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家对我国产品大规模征收碳关税,那么碳关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则是巨大的,这也将阻碍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贸易出口量将急剧下滑,并长期时间内无法恢复。因此,中国只有厘清碳关税制度对我国的影响,并主动采取碳减排措施,才能降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碳关税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美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其环境贸易法律政策对我国影响巨大,因此,研究美国碳关税制度对我国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为例,分析了碳减排背景下美国征收碳关税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第一,本文阐述了碳关税的一般理论问题。首先,本文对碳关税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其次,通过分析各国碳关税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明确碳关税的含义、性质和特征,并对碳关税进行详细分析界定。第二,本文概述并分析了美国碳关税的主要内容。首先对美国碳关税立法实践进行了分析,主要以2008年的《利伯曼-沃纳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为例,关于2008年的《利伯曼-沃纳法案》,主要通过法案对国内生产商和进口商的不同规定进行对比,分析了国内生产商的范围和义务履行方式。对于进口商,则从清单产品、清单国家和国际配额指标三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可以概述为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国际储备配额计划和配额退还计划。另外,国际储备配额计划分别探讨了国会批准实施的条件,该项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美国构建国际配额储备计划的可能性。此外,基于对美国碳关税两部法案的概述,本文对美国碳关税的合法性进行了分析。目前,国际社会对碳关税的合法性问题还存在争议。对此,本文主要依据WTO相关规定对美国碳关税进行了分析。首先是碳关税与环境一般例外条款,其次是碳关税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以及取消数量限制原则。最后是论述了碳关税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第三,文章这部分分析了美国碳关税制度对我国的影响。本文首先从清单国家、清单产品以及碳减排措施可比性的相关性角度,分析美国碳关税是否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然后本文又从三个角度分析美国碳关税制度对我国具体影响。第四,本文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中国应对美国碳关税的措施。分析美国推出碳关税措施的可能性,结合我国国情,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分别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分为企业和国家两个主体,提出了我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碳关税制度威胁的建议。
蔡静静[9](2018)在《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技术壁垒是在当前全球贸易摩擦不断蔓延和升级背景下拓展出的新型非关税壁垒。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竞争方式和手段日趋多元化,科技竞争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不断提升国家竞争力、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深刻变化的关键战略。以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已逐步转变为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跨国经营、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使国际贸易领域从传统贸易方式向技术领域不断扩展。全球贸易摩擦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贸易摩擦对象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新兴产业转移,贸易摩擦形式则由传统的贸易救济手段向技术壁垒扩展。随着我国全球贸易地位的迅速崛起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遭遇的国外技术壁垒许多开始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支撑,其中波及最深的当属对知识产权保护最为敏感的高技术产品,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正在遭受技术含量颇高的技术壁垒。因此,研究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成为我国政府完善贸易摩擦治理机制和出口企业冲破进口国技术壁垒的关键问题。本文正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下,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系统思维综合运用管理科学、技术经济、产业经济、公共政策与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从技术壁垒形成的理论前提与内在动机着手,全面揭示了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具体地,从贸易保护、市场失灵、“南北”差异以及博弈论等多个角度阐释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从价格抑制、数量控制以及动态作用三个方面全面解析技术壁垒的作用机制。这为下文构建技术壁垒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框架及进行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2)综合全球视角和典型国家视角,分析了技术壁垒的实践特征,揭示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进口国技术壁垒的现状特征和趋势。具体地,全面收集1995-2016年全球技术壁垒通报数据,基于全球视角和典型国家视角,构建了全球技术壁垒大样本案例库,深入剖析了全球技术壁垒的实践特征和发展趋势;基于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的多维度分析,揭示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进口国技术壁垒的现状特征和趋势。(3)揭示了技术壁垒对产品出口的影响机制,构建了技术壁垒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展引力模型,多维度剖析了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论文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全面解析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理论分析方面,论文以技术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揭示了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抑制机制与促进机制;实证分析方面,考虑高技术产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敏感性,论文构建了技术壁垒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展引力模型,并运用平衡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在识别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同时,进一步从总体层面、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国家-行业层面多维度剖析技术壁垒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间的关系。(4)基于技术创新与演化博弈理论,从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资源配置、策略选择与创新效果四个层面,分层次深入剖析了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论文综合运用技术创新与演化博弈理论,在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产生和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分析框架;从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路径、系统构成以及影响机制三个维度,分析了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效应;基于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模型的演化稳定分析,揭示了技术壁垒下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相结合,分析了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揭示了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动因。
盛国勇[10](2017)在《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茶产业作为我国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和茶区经济支柱产业,为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区域经济、推广中华茶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也是茶叶出口大国,加入WTO助推茶叶出口驶上“快车道”,特别是2006年我国取消茶叶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投入到自主经营出口的行列,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量首次突破30万吨大关。国际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2.58万吨,出口金额为12.46亿美元,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约占全球茶叶出口贸易总量和出口贸易总额的16.2%和17.3%,我国茶叶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潜力巨大。在WTO贸易自由化框架下,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壁垒逐步弱化,但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远去,而是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发挥着新的影响,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主要的茶叶进口国都己制定并施行了极为严格的茶叶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程序等技术壁垒,由此引致的检测费用支出、出口贸易摩擦等问题,给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及其产业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我国出口茶叶第一大省——浙江省为例,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其茶叶企业出口的传统重要市场,但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技术壁垒不断地加严,出口茶叶企业为规避贸易风险或因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要求,纷纷转向挖掘非洲市场,在发达国家市场上难以有明显的整体推进,导致近十年来浙江省茶叶企业年出口总量增长近乎停滞。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研究技术壁垒对出口茶叶企业的影响,探究其中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对助力出口茶叶企业转型升级、拓展高端出口市场和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开展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规模、出口结构、出口价格和出口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描述研究背景和意义,随后开展文献回顾,然后提出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并阐述研究方法,归纳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局限。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并对涉及的比较优势理论、贸易保护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经济理论进行梳理。第二章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现状进行概括,介绍了我国对茶叶企业出口的支持政策,探讨了出口茶叶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浙江省茶叶企业出口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三章考察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首先理论探讨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机理,然后采用浙江省32家出口茶叶企业2010-2015年面板数据,估算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程度。第四章剖析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影响机理,并对浙江省32家茶叶企业的出口茶叶品质结构和出口市场进行归类,辨析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影响情况。第五章分析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影响,首先剖析作用机理,随后采用面板数据测度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影响程度。第六章揭示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的影响机理,采用面板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测算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的影响程度。第七章收集和整理联合利华集团立顿茶叶品牌和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两家茶叶企业遭遇技术壁垒的情况和应对情况形成案例,总结出供其他企业借鉴的经验和启示。第八章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利用茶叶宏观贸易统计数据和茶叶企业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能的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研究对象上,首次开展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以往关于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家、产业和产品的影响上,鲜有涉及技术壁垒对企业影响的直接研究,技术壁垒对特定产业中的具体企业的研究就更屈指可数了。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微观视角,把贸易的直接经济利益主体——企业作为技术壁垒作用的对象进行研究,而且具体到茶产业领域,把研究对象聚焦到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上。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技术壁垒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符合性成本和新增成本),由于出口茶叶企业原料必须采购自备案基地和以原料茶为主的特殊性,符合性成本才是出口茶叶企业的共性成本。技术壁垒对产品或企业的实证分析以往大多采取把技术壁垒当作虚拟变量或相关贸易对象的技术措施数量作为衡量指标,但如果不具体到两国之间的贸易,这一实证方法就存在弊端。本文采用茶叶企业必不可少的出口检测费用作为衡量技术壁垒的指标,并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实证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出口价格和出口效益的影响程度。第三,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讨论和面对面访谈等形式,首次收集了浙江省极具代表性的32家茶叶企业六年间10项核心指标的面板数据,较为系统地开展了微观实证分析,首次总结出了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第四,选取跨国企业茶叶品牌与中小茶叶企业遭遇技术壁垒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系统总结了技术壁垒对不同发展层次茶叶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技术壁垒的核心要素。通过撰写案例和开展经验分析,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深远影响。当然,由于受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理论知识储备等主客观因素限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之处,主要有: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将研究重心集中在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上,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出口茶叶企业的市场行为分析还比较欠缺。第二,对研究数据的收集还不够丰富和全面,由于本文着眼于对茶叶企业出口的微观数据进行收集和研究,且局限于浙江省内的出口茶叶企业,受出口茶叶企业数量少和企业生命周期短双重因素影响,收集到的面板数据量还比较小,能获得的数据指标也还不够丰富。第三,在实证分析方面还比较单一,仅着眼于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的长期影响,缺乏对其短期影响的分析。
二、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困境及应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困境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次区域合作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合作特征 |
2.2 府际治理 |
2.2.1 理念演进 |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
2.3 地域分工理论 |
2.3.1 中心—外围理论 |
2.3.2 地缘区位论 |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
2.3.4 经典博弈理论 |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
3.1.3 战略推力(Thrust) |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
3.2.1 有限理性概念 |
3.2.2 群体策略选择 |
3.2.3 演化稳定策略 |
3.2.4 合作博弈机制 |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
4.1.1 合作成效 |
4.1.2 存在问题 |
4.2 阶段特征 |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
4.3 重点合作区域 |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
4.3.5 境外合作区 |
4.4 主要合作领域 |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
4.5 问题与瓶颈 |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
4.5.3 交通瓶颈 |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
5.1.1 泰国利益诉求 |
5.1.2 缅甸利益诉求 |
5.1.3 越南利益诉求 |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
5.1.5 老挝利益诉求 |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
6.1.1 实施前稳态 |
6.1.2 策略扰动者 |
6.1.3 实现路径 |
6.1.4 模型设计 |
6.1.5 策略模拟 |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
6.2.1 实施前稳态 |
6.2.2 策略扰动者 |
6.2.3 实现路径 |
6.2.4 模型改进 |
6.2.5 策略模拟 |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
6.3.1 辐射中心策略 |
6.3.2 策略模拟 |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
6.4.2 府际合作领域 |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
7.1 府际合作路径 |
7.1.1 促进互联互通 |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
7.1.5 促进贸易畅通 |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
7.2.1 要素流动保障 |
7.2.2 企业主导保障 |
7.2.3 政府推动保障 |
7.2.4 辐射功能保障 |
7.2.5 改革赋权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情况 |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
致谢 |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含义 |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 |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国际规则 |
(一)WTO的法律规则 |
(二)国际公约的法律规则 |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一)绿色关税制度 |
(二)绿色卫生检验检疫制度 |
(三)绿色技术标准 |
(四)绿色环境标志 |
(五)绿色包装 |
第二章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概况 |
(一)中国农产品近年出口情况 |
(二)中国农产品主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 |
(三)中国农食产品近年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总体情况 |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
(一)大范围的农产品受到影响 |
(二)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三)提高了市场准入条件,抑制了农产品出口数量 |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 |
(一)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
(二)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三)加速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
第三章 绿色壁垒制度下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
一、绿色贸易壁垒下相关国际法律规则的漏洞 |
(一)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环保法律标准的制定权 |
(二)WTO相关法律规制存在缺陷 |
(三)多边协议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制存在缺陷 |
二、绿色壁垒制度下我国相关法律存在的缺陷 |
(一)绿色贸易壁垒下我国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体系存在不足 |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
(三)农产品绿色标准法律制度的内容存在缺陷 |
第四章 国际应对绿色壁垒的法律对策经验 |
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标准化活动 |
二、加强国际互认、认可机制 |
三、合理利用WTO规则,解决绿色贸易壁垒争端 |
第五章 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 |
一、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法层面对策 |
(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
(二)完善WTO和多边协议中的“绿色条款” |
(三)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 |
二、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法层面对策 |
(一)健全环境执法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内容 |
(二)完善国内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
(三)健全我国农产品绿色标准法律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目标及创新 |
第2章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概述 |
2.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基本含义界定 |
2.1.1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保护的区别 |
2.1.2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限制的区别 |
2.1.3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
2.2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特点 |
2.2.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呈波动上升趋势 |
2.2.2 发展中国家增加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使用 |
2.2.3 政治因素影响力扩大 |
2.2.4 措施更加多样 |
2.2.5 实施主体区域化 |
2.3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及成因分析 |
2.3.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
2.3.2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成因分析 |
第3章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在法律运作中的表现及其影响 |
3.1 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 |
3.1.1 反倾销措施的滥用 |
3.1.2 反补贴措施的滥用 |
3.1.3 保障措施及特殊保障措施的滥用 |
3.2 新型贸易壁垒 |
3.2.1 技术性贸易壁垒 |
3.2.2 蓝色壁垒 |
3.2.3 知识产权壁垒 |
3.3 政府干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
3.3.1 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
3.3.2 政府限制采购 |
第4章 国际社会中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及启示 |
4.1 WTO协议框架内制约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规定与不足 |
4.1.1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
4.1.2 《政府采购协议》 |
4.1.3 《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 |
4.2 WTO协议框架外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4.2.1 美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4.2.2 欧盟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4.2.3 日本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4.2.4 印度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第5章 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应采取的措施 |
5.1 WTO协议框架内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
5.1.1 积极利用WTO规则并提出完善建议 |
5.1.2 完善国内立法与WTO规则的协调 |
5.1.3 合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 |
5.2 WTO协议框架外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
5.2.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宏观应对措施 |
5.2.2 贸易救济措施滥用的应对措施 |
5.2.3 新型贸易壁垒应对措施 |
5.2.4 政府干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应对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研究述评 |
1.2.2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述评 |
1.2.3 整体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5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我国农业生产和贸易现状分析 |
2.1 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生产概况 |
2.1.1 粮食产量总体呈现提升趋势 |
2.1.2 畜牧业发展势头加快 |
2.1.3 食糖产量得到改善 |
2.1.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
2.2 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1 农业产业升级落后于消费升级 |
2.2.2 农业创新能力低 |
2.2.3 农业生态环境不可持续 |
2.2.4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
2.3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
2.3.1 贸易总额持续增加,贸易逆差成常态 |
2.3.2 进出口结构稳定,进口来源地集中 |
2.4 中美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
2.4.1 中美农产品贸易相互依赖 |
2.4.2 中美农业贸易的单向性明显 |
2.4.3 倾销与反倾销导致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频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贸易摩擦对农业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3.1 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 |
3.1.1 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原因 |
3.1.2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态 |
3.2 产业链角度下贸易摩擦对农业贸易的影响分析 |
3.2.1 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
3.2.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3.2.3 对农产品消费价格的影响 |
3.3 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农业应对政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影响实证分析 |
4.1 模拟方案 |
4.1.1 国家和部门分类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情景模拟 |
4.2 模拟结果分析 |
4.2.1 国内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
4.2.2 农业价格影响分析 |
4.2.3 农业产出影响分析 |
4.2.4 农业进出口贸易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应对策略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中美贸易摩擦对油料作物影响最大 |
5.1.2 长期难以缓和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贸易影响 |
5.1.3 在短期,可采取降低其他国家进口税的措施 |
5.1.4 在长期,可运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的方式 |
5.2 应对策略 |
5.2.1 短期策略 |
5.2.2 长期策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绿色壁垒背景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绿色贸易壁垒背景下的出口贸易风险理论概述 |
2.1 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影响 |
2.2 绿色贸易壁垒引发的对外贸易风险 |
2.2.1 对外贸易风险的基本特点 |
2.2.2 对外贸易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3 对外贸易风险识别及评价方法 |
2.3.1 对外贸易风险识别原则与方法 |
2.3.2 对外贸易风险识别与分析过程 |
2.4 对外贸易风险评估 |
2.4.1 对外贸易风险评估方法 |
2.4.2 对外贸易风险评估与分析过程 |
第3章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风险识别与分析 |
3.1 东和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3.2 东和公司茶叶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 |
3.2.1 日本进口茶叶的相关法规 |
3.2.2 日本进口茶叶中的肯定列表制度及影响 |
3.2.3 东和公司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及特点 |
3.3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识别 |
3.3.1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初步识别 |
3.3.2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分析 |
第4章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风险评估 |
4.1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风险评估基本方法 |
4.2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风险分级及接受准则 |
4.3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风险评估 |
第5章 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
5.1 风险控制的目的及原则 |
5.2 东和公司对外贸易风险的防范对策 |
5.2.1 政策风险控制与管理 |
5.2.2 质量风险控制与管理 |
5.2.3 管理风险规避与管理 |
5.2.4 其他风险规避与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6)论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中国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 |
2.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
2.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 |
2.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
2.2 WTO框架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法律规制 |
2.2.1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
2.2.2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
2.2.3 《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 |
2.2.4 《服务贸易总协定》 |
2.2.5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
第三章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体系 |
3.1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制度概述 |
3.2 美国的技术法规、标准体系 |
3.3 美国的合格评定程序 |
3.4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概述 |
3.4.1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实体规则 |
3.4.2 美国的主管、申诉部门 |
3.4.3 美国外贸法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认定 |
3.4.4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程序规则 |
3.5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制裁措施 |
第四章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
4.1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影响的现状概述 |
4.2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正面效应 |
4.2.1 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
4.2.2 有利于我国落实绿色经济 |
4.3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
4.3.1 限制了我国贸易出口 |
4.3.2 加大了中美贸易摩擦 |
4.4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
4.4.1 数量增长更快,易产生连锁反应 |
4.4.2 从传统的生产贸易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张 |
4.4.3 应对难度更大 |
第五章 我国应对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建议 |
5.1 我国应合理利用WTO法律及其框架下其他协议赋予的权利 |
5.1.1 利用WTO多边贸易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5.1.2 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与美国的贸易争端 |
5.2 完善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调查制度 |
5.2.1 中美两国技术性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之比较分析 |
5.2.2 我国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之完善 |
5.2.3 加快建设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
5.3 我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之完善 |
5.3.1 概述 |
5.3.2 完善我国技术法规体系 |
5.3.3 提高技术标准 |
5.3.4 改进合格评定程序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我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数据资料及可行性分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数据资料及可行性分析 |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2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相关研究 |
2.2.1 经济因素影响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相关研究 |
2.2.2 非经济因素影响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相关研究 |
2.2.3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 |
2.3 研究评价 |
第3章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
3.2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现状特点 |
3.2.1 经贸合作不断升级,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
3.2.2 产业互补优势凸显,投资领域日趋多元 |
3.2.3 国别分布趋于广泛,但地区结构相对集中 |
3.2.4 国内地域布局鲜明,联动网络效应突显 |
3.3 中东欧的总体区位投资优势 |
3.3.1 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为我国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
3.3.2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我国投资者拓宽了进军西欧的战略通道 |
3.3.3 丰富的资源储备为我国投资者奠定了扎实的保障基础 |
3.3.4 完善的外资政策体系为我国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
3.4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的历史机遇 |
3.4.1 丰硕的前期成果为对接平台的搭建与完善给予了机制保障 |
3.4.2 强烈的基建诉求为投资合作的深化与升级巩固了市场契机 |
3.4.3 持续的欧盟内部分化为投资价值链的延伸与拓展开辟了机会“窗口”.. |
3.4.4 国家战略的高度契合为投资进程的推进与发展强化了政策支撑 |
3.5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存在的挑战 |
3.5.1 各国合作诉求差异化明显,难以实现统一协调的政策对接 |
3.5.2 地缘关系敏感,经营利益受到挤压 |
3.5.3 合作壁垒增高,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
3.5.4 社会环境迥异,跨国文化障碍尚存 |
第4章 基于东道国视角的中东欧国家投资便利化水平评估及区位划分 |
4.1 投资便利化的概念与研究进展 |
4.2 投资便利化指标的选取及影响机制分析 |
4.2.1 投资便利化指标的选取 |
4.2.2 相关指标对于投资便利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
4.3 投资便利化与投资区位选择的逻辑关系 |
4.4 投资便利化综合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4.1 主成分分析方法概述 |
4.4.2 原始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4.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 中东欧投资便利化水平的测度结果与区位划分 |
4.5.1 中东欧投资便利化水平的测度结果分析 |
4.5.2 中东欧国家投资便利化水平的区位划分 |
第5章 基于母国视角的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投资动机分析及区位划分 |
5.1 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与区位选择的作用机制关系 |
5.1.1 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
5.1.2 自然资源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
5.1.3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
5.1.4 规避贸易壁垒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
5.2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动机因素影响效果分析 |
5.2.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
5.2.2 模型的设定 |
5.2.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2.4 稳定性检验 |
5.3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衡量的我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偏好及区位划分 |
5.3.1 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与计算结果 |
5.3.2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投资动机偏好的区位划分 |
第6章 基于综合视角的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潜力分析及区位划分 |
6.1 直接投资潜力测算的模型选择 |
6.2 随机前沿模型的理论框架 |
6.3 模型的设定与数据的来源 |
6.4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潜力测算及区位划分 |
6.4.1 统计性描述 |
6.4.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6.4.3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潜力测度结果 |
6.4.4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潜力的区位划分 |
第7章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框架 |
7.1 打造维谢格拉德集团与斯洛文尼亚板块成为投资战略核心区 |
7.1.1 打造波兰成为中国资本聚集“新高地” |
7.1.2 构建匈牙利与捷克成为中东欧引资“新支点” |
7.1.3 开拓斯洛伐克与斯洛文尼亚市场投资“新空间” |
7.2 培育巴尔干半岛成为投资战略支撑区 |
7.2.1 塑造罗马尼亚成为区域投资布局“新焦点” |
7.2.2 造就保加利亚成为中东欧投资对接“新势力” |
7.2.3 把握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投资合作“新契机” |
7.3 开发波罗的海三国成为投资战略功能区 |
7.3.1 开发立陶宛成为我国扩大投资辐射的“新平台” |
7.3.2 推进爱沙尼亚同我国能源合作“新发展” |
7.3.3 强化拉脱维亚物流枢纽功能“新优势” |
第8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相关政策建议 |
8.2.1 政府层面 |
8.2.2 企业层面 |
8.3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的研究设想 |
8.3.1 本文的不足之处 |
8.3.2 未来的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碳减排背景下的美国碳关税制度及中国的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1.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
2.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碳关税概述 |
(一)碳关税产生的原因 |
1.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 |
2.二氧化碳的“跨国界性” |
(二)碳关税的实质 |
(三)碳关税的特点分析 |
1. 碳关税的法律性质 |
2. 碳关税的特征 |
二、美国碳关税的内容 |
(一)美国碳关税立法实践分析 |
1.《利伯曼——沃纳气候安全法案》(2008) |
2.《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
3.美国碳关税制度的特征 |
(二)美国碳关税“合法性”分析 |
1.碳关税与环境一般例外条款 |
2.碳关税与国际法相关原则 |
3.碳关税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
三、美国碳关税制度对我国的影响 |
(一)碳关税条款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
1.条款中的清单国家规定 |
2.条款中的清单产品规定 |
3.条款中的碳减排措施可比性规定 |
(二)碳关税制度对我国的具体影响 |
1.碳关税对中国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
2.碳关税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
3.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
四、中国应对美国碳关税的对策 |
(一)政府的应对措施 |
1.政府对外的应对措施 |
2.政府国内的应对措施 |
(二)企业的应对措施 |
1.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认证 |
2.提升产品质量 |
3.加强与美国企业的沟通谈判 |
4.积极利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非关税壁垒 |
1.2.2 技术壁垒 |
1.2.3 高技术产品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技术壁垒的历史演进 |
2.1.1 技术壁垒协定 |
2.1.2 典型WTO成员国的技术性措施体系 |
2.2 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 |
2.2.1 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 |
2.2.2 技术壁垒的作用机制 |
2.3 国内外技术壁垒研究综述 |
2.3.1 技术壁垒的概念与性质研究 |
2.3.2 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研究 |
2.3.3 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2.3.4 技术壁垒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
2.3.5 文献述评与展望 |
2.4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与理论分析框架 |
2.4.1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
2.4.2 本文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球技术壁垒概况及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分析 |
3.1 全球技术壁垒的现状特征 |
3.1.1 全球技术壁垒通报的数量特征 |
3.1.2 全球技术壁垒通报的标准分类特征 |
3.1.3 全球高技术产品遭遇技术壁垒的总体情况 |
3.2 典型国家(地区)技术壁垒的现状特征 |
3.2.1 美国技术壁垒实践 |
3.2.2 欧盟技术壁垒实践 |
3.2.3 日本技术壁垒实践 |
3.2.4 我国技术壁垒实践 |
3.3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 |
3.3.1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 |
3.3.2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 |
3.3.3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趋势 |
3.4 我国应对国外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的案例分析 |
3.4.1 对美国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通报措施的评议 |
3.4.2 对欧盟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通报措施的评议 |
3.4.3 对其他国家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通报措施的评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 |
4.1 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 |
4.1.1 技术壁垒对出口的抑制作用 |
4.1.2 技术壁垒对出口的促进作用 |
4.2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影响的理论框架与模型设定 |
4.2.1 引力模型理论框架 |
4.2.2 扩展引力模型设定 |
4.2.3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4.3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总体分析 |
4.3.2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行业差异性分析 |
4.3.3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国别差异性分析 |
4.3.4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国别-行业差异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
5.1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影响 |
5.1.1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产生 |
5.1.2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差异性 |
5.2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 |
5.2.1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路径分析 |
5.2.2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系统构成 |
5.2.3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
5.3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 |
5.3.1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 |
5.3.2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模型构建 |
5.3.3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演化动态 |
5.4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 |
5.4.1 理论框架与模型设定 |
5.4.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5.4.3 实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应对技术壁垒的策略 |
6.1 政府层面 |
6.1.1 建立与技术壁垒通报国的磋商机制 |
6.1.2 推进与技术壁垒通报国的认证互认进程 |
6.1.3 培育中国标准国际竞争新优势 |
6.1.4 建立高技术产品技术标准监管体系 |
6.1.5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
6.2 企业层面 |
6.2.1 积极主动表达对技术性措施的合理诉求 |
6.2.2 充分发挥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体作用 |
6.2.3 加强对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的投入力度 |
6.3 其他应对策略 |
6.3.1 建立对技术壁垒通报法规的动态跟踪与分析机制 |
6.3.2 加强熟悉贸易规则和通报法规的律师团队建设 |
6.3.3 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参与技术壁垒应对工作实务 |
6.4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我国高技术产品统计分类表 |
附录 B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统计分类转换表 |
附录 C 本研究中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家名单 |
附录 D 2000-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度数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局限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技术壁垒 |
二、茶叶企业 |
三、茶叶龙头企业 |
四、出口规模 |
五、出口结构 |
六、出口效益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贸易保护理论 |
三、规模经济理论 |
四、产业组织理论 |
第二章 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我国茶叶企业的出口现状 |
一、入世以来我国茶叶出口情况 |
二、我国出口茶叶企业结构 |
第二节 政府对茶叶企业出口扶持情况 |
一、产业发展支持 |
二、出口退税政策支持 |
三、提升茶叶质量水平 |
四、营造便利验放通关环境 |
第三节 我国出口茶叶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出口缺乏自主品牌 |
二、技术壁垒层出不穷,出口风险此起彼伏 |
三、出口竞争日益激烈,低档低价仍为主流 |
第四节 浙江省茶叶企业出口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浙江省茶叶企业出口现状 |
二、浙江省茶叶企业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 |
第一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短期影响机理 |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长期影响机理 |
第二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二、计量模型估计方法的选取 |
三、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结构的影响 |
第一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机理 |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机理 |
第二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二、分析方法选取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影响 |
第一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短期影响机理 |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中短期影响机理 |
三、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长期影响机理 |
第二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二、计量模型估计方法的选取 |
三、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的影响 |
第一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技术壁垒抬高了茶叶企业的出口成本 |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贸易额的影响机理 |
三、技术壁垒对贸易双方合作博弈利益分配的影响 |
第二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二、计量模型估计方法的选取 |
三、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茶叶企业典型案例——联合利华集团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二、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国内茶叶企业典型案例——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二、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国内外茶叶企业经验借鉴及启示 |
一、技术壁垒影响的对象是行业内的所有企业 |
二、技术壁垒“倒逼”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
三、应对技术壁垒的关键是控制茶叶原料质量 |
四、应对技术壁垒的根本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呈现“两极分化” |
三、技术壁垒促使企业提升茶叶品质,但导致出口市场转向低端 |
四、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具有抑制作用 |
五、技术壁垒导致茶叶企业出口效益下降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正确认识,主动出击,全面夯实应对技术壁垒的基础 |
二、提升质量,扩大出口,削减技术壁垒对出口规模的负面影响 |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续优化茶叶企业出口市场结构 |
四、拓展渠道,提升价值,减弱技术壁垒对出口价格的抑制影响 |
五、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弥补技术壁垒对出口效益的挤压影响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困境及应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D]. 罗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研究[D]. 李帅.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4]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D]. 刘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绿色壁垒背景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研究[D]. 张硕.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1)
- [6]论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中国的应对[D]. 吴雨洪. 南昌大学, 2019(02)
- [7]我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D]. 韩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8]碳减排背景下的美国碳关税制度及中国的应对研究[D]. 马丽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 蔡静静.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10]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盛国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