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君如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论沈君如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一、略论沈钧儒的法律思想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万燕玲[1](2021)在《沈钧儒精神风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严旭琴[2](2021)在《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沈钧儒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也是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际的民主人士,沈钧儒终其一生在探索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路,他的政治立场经过三次转变,他由清末君主立宪主张者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主张者,最后成长为一名新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期间,他以民主政治建设为主轴,积累了具有时代特色和阶级特色的实践经验和民主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和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主要以沈钧儒探索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展开论述,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起源和发展于传统中国与现代社会的历史交汇期。受列强入侵影响,以中国社会现实需求为引导,沈钧儒在原有传统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近代西方和中国民主政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形成基础的民主政治思想。在他探索民主的整个过程中,中国政治建设曲折发展,所处阶级力量初弱后兴,加之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主义建设的综合影响,他的民主政治思想和实践不断丰富到成熟发展。第二部分系统梳理了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篇主要围绕沈钧儒对国家政权建设、人民权利保障的探索,着眼于沈钧儒民主探索全过程的政治思想变化,将其民主政治思想概括为宪政思想、人民权利思想和政党政治思想,以及向新民主主义转化的思想内容。清晰的阐明了沈钧儒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建树。第三部分阐述了沈钧儒民主革命时期各阶段的民主政治实践内容。文章通过论述沈钧儒在清末民初立宪方面的运动、民初探索民主共和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寻求抗战建国,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建国实践,来论证他立场的转变和思想的变化。第四部分是对沈钧儒的民主思想和实践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做出客观的评价。文章主要立足沈钧儒作为有影响力的民主人士,评价他对民主党派的建设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扩大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沈钧儒热衷于践行法治以实现人民民主的思想和实践,对促进中国现代民主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李秀清[3](2021)在《中国私立法政学校之嚆矢——浙江私立法政学校创建考论》文中指出在清末改革的背景下,法政人才"需才孔多",包括陈敬第、沈钧儒、阮性存、许壬等在内的20位浙籍士绅,发起呈请浙江巡抚增韫代奏《请求变通部章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的奏折。宣统二年(1910)四月二十六日《学部奏议复浙抚奏变通部章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折》发布,"癸卯学制"所规定的"私学堂禁专习政治法律"终被废止。浙江私立法政学校据此于宣统二年(1910)八月初一日在杭州正式开学。尽管宁波法政学堂在1905年秋就已成立,绍兴法政学堂及贵州、湖南等省私立法政学校于1909年也已创建,但无可否认,浙江私立法政学校才是名正言顺的"第一所",乃中国私立法政学校之嚆矢。浙江私立法政学校对近代浙江社会文化及清末民初全国法政教育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的总结和研究。

勾伟铭[4](2019)在《沈钧儒宪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沈钧儒是我国着名的法学家、民主人士和律师。沈钧儒生平经历了晚清、民国、共和国三个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沈钧儒都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追求我国宪法事业的建设,渴望宪法制度在我国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但在这段求索的过程中,沈钧儒的思想也发生了各种变化,或是偏离或是精进。晚清时期,在亡国亡种的巨大危机下,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沈钧儒形成了“求富强”的宪法思想;民国时期,为了追求民主共和的真正施行,沈钧儒开始意识到宪法的独立价值,因而其宪法思想的关注重点转移到了法治和个人权利的保护这两方面;再到新中国成立时期,为了建设和维护刚刚成立的国家,沈钧儒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其宪法思想也变化成了马克思主义化的宪法思想。这是一个积累、成熟到发生巨大转变的过程。沈钧儒各个阶段的宪法思想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是其个人的宪法实践经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共同塑造而成的。而不同时期的沈钧儒的宪法思想除了在保持各自不同的特点的之外,内在却存在着一种延续性,贯穿始终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主义情结。沈钧儒的宪法思想中倡导法治、关注个人权利保障等内容的内涵丰富、价值巨大。沈钧儒的思想除了有着进步性之外,由于时代的原因,沈钧儒的宪法思想中也会存在些许不足和瑕疵。

肖昭[5](2019)在《沈钧儒法制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沈钧儒(1875-1963),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是“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是中国“宪政运动”第一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法治运动的旗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开拓者,研究沈钧儒法制思想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沈钧儒法制思想是沈钧儒先将西方法制思想后将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的产物,是沈钧儒一生法制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沈钧儒一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沈钧儒法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可以说是初步形成于五四运动前、正式形成于新民主主义时期、发展完善于新中国成立后。沈钧儒法制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备,范围广泛,时间跨度较大,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先进法制思想的体现与缩影。其主要内容包括:主张民主法制,提倡以法治国;强调有法可依,树立法律权威;维护宪法尊严,强调依宪治国;推崇司法公正,倡导冤狱赔偿;力争人权保障,巩固人民地位;主张法学教育,培养法学人才。沈钧儒法制思想具有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爱国与爱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求实与求真相一致。沈钧儒法制思想对当今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启示在于: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二是坚持依宪治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三是实现司法公正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四是加强法制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纽带,五是完善监督机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保证。

林芸[6](2019)在《沙千里抗战救国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近代中国书写了中华民族独立的抗争史,中国有志青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为拯救中华民族、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为之奋斗数十载光阴。因此,近代中国英杰辈出,他们吸收东西方文化精华后提出众多关于救亡图存的路线,他们的智慧凝结成闪耀着时代光芒的救国思想。沙千里作为蚁社、救国会等众多抗战救国组织的领导人物之一,在带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道路上挥洒血汗,也为中华民族能在关键时刻团结一致而发挥重要作用。在抗日救国这一民族存亡的关头,沙千里通过民众抗战、经济抗战、宪政救国等三个方面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应该如何完成自救,以及应该建立一个何种体制国家的抗战救国思想。第一部分,探索了沙千里抗战救国思想的形成背景。沙千里出生至1931年间,中国遭受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侵略,西方文化也随之在中国快速传播。集社会矛盾和思想冲击于一体的社会背景下,使沙千里逐渐形成抗战救国思想。第二部分,分析沙千里的民众抗战思想。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局势压迫,沙千里逐渐意识到中华民族参与抗日战争才是胜利的源泉,如果仅仅依靠军事上的片面抗战,只是杯水车薪。为激发人民积极性自觉建立抗日组织,承担民族救亡的重担,沙千里对民众抗战重要性的认识、民众抗战存在的误解、民众抗战的步骤、民众抗战中青年承担的责任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出民众抗战的整体方案。第三部分,探讨沙千里的经济抗战思想。沙千里在经济学领域有着相当深厚的功底,所以抗战开始后他便不断对国内经济在战时如何恢复和发展进行深思,强调要以经济绝交、发展工业、工业合作社等多种方式灵活结合,一方面要经济抗战,另一方面还要经济建国,多方位的巩固战时经济稳步发展,及时给予人民生存空间去推动经济发展,最终达到经济抗战的目的。第四部分,挖掘沙千里的宪政救国思想。沙千里作为律师对于近代中国的法律环境、国家体制有着很多见解。他认为法律应该以“法治”代替“人治”,在法律中应该贯彻男女平等的态度,法律发展和经济水平紧密相关,而抗战结束后,新中国建立则应该是宪政体制。文章的最后,对沙千里抗战救国思想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沙千里个人奉行节约主义,抗战前曾积极推动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些都贯彻到他的抗战救国思想里,因此特点明显,对于当时的抗战,乃至于现代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朱烨[7](2019)在《沈钧儒政治思想转变研究》文中提出沈钧儒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历经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终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民主富强而不懈奋斗。从放弃封建仕途、主张君主立宪,到接受三民主义思想,最终向共产党靠拢、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沈钧儒经历了其政治思想的三次重大转变,这一过程可谓是自清末维新运动起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探索民族救亡之路的缩影。本文试图将沈钧儒一生三次政治思想转变的过程进行一个整体性梳理,探索他每一时期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及主要思想,并进一步分析其政治思想转变总体性的特点和影响。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研究方法,结合史料和沈钧儒相关的原始文献、书籍和期刊论文来进行写作。第一部分介绍了沈钧儒的早年经历,从启蒙思潮、留学日本、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其主张君主立宪的原因,并从立宪之要旨和立宪之根本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这一时期沈钧儒的君主立宪政治思想。第二部分则介绍了沈钧儒在立宪运动失败、革命高潮到来以及自身的优秀品质三个因素的推动下放弃君主立宪,主张民主共和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一时期沈钧儒主张联省民治和法治,希望能够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式的联邦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三部分是对沈钧儒思想上向共产党靠拢并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的第三次政治思想转变过程进行梳理,分为抗日战争时期思想上向共产党靠拢、解放战争时期“一面倒”倒向新民主主义和新中国成立后两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三个阶段。第四部分是在前三个部分对沈钧儒政治思想转变过程的整体性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沈钧儒政治思想转变的总的特点和影响,特点包括始终与革命趋势保持一致、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唯一目的、始终伴随丰富的实践活动,影响包括对于沈钧儒本人、对中国民主同盟以及对新中国建设的影响。结语部分则是结合笔者的理解对本文研究的现实价值进行探讨。沈钧儒在其一生三次政治思想转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无畏的奋斗精神和坚定不移的追求民主法治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郭国祥,肖昭[8](2017)在《沈钧儒法制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沈钧儒是近代以来民主法治运动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一生致力于建立一个民主法制国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人民观、爱国情和实践性的法制思想:主张民主法制、提倡以法治国;推崇司法独立,树立法律权威;力争人权保障,巩固人民地位。沈钧儒的法制思想对当今中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孙士庆[9](2017)在《战后舆论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说明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光明还是黑暗、进步还是倒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面对中国向何处去,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作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重庆谈判、军事调处和中间势力的斡旋未能改变各自的政治立场,最终导致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在国共政争的过程中,两党在军事战场的较量之外还进行着激烈的宣传战较量,并对战后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舆论宣传是国共两党对外宣示本党理念、方针和政策,打击对手和争取民心的重要手段。善用舆论宣传能争取民心,增加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和推动军事斗争的进程。否则,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在战后国共舆论斗争中,中共主动调整宣传体制,始终坚持党对舆论宣传的领导,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根据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宣传内容和策略。中共正是通过灵活的宣传战术和对国民党舆论的反击,一方面赢得了民心,获得广大民众的一致支持,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斗争的开展,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也分化了国民党的军心和民心,使其最终不敌中共的政治和军事攻势,输掉了战争和大陆政权。反观国民党,面对中共凌厉的宣传攻势,国民党党营新闻体系无法做出有力的反击。“以党治报”的新闻统制政策和国民党高层的过多干预,使舆论宣传呆板保守,严重影响到宣传的效果;对中共的诋毁和军事上的虚假宣传,使国民党丧失公信力;未能有效地动员和发动群众,又失去民众的支持。国民党就在政治、军事和舆论宣传都难以与中共抗衡的情况下,颓势无力挽回,最终丢掉大陆政权。而以“中立”自居,幻想走“中间道路”的中间势力,战后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但随着国民党执意发动全面内战,在国统区实施恐怖统治,特别是变本加厉地对其实施政治迫害后,中间势力审时度势,最终集体转向共产党,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舆论宣传对战后国共政争的影响只是间接被动的,中共最后取代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主要还是“枪杆子”起的作用。同样,国民党的舆论宣传在其大陆败亡的过程中也并不起决定作用,军事上的失败才是最主要原因,舆论宣传的失利只是反映、并加速了这个败亡的进程而已。

刘振宇[10](2015)在《沈钧儒的政治法律思想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沈钧儒是我国着名的政治活动家、法学家和律师。他一生饱经世事、学贯中西,积极投身宪政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主法治、人权保障和司法独立等思想。沈钧儒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二、略论沈钧儒的法律思想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沈钧儒的法律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二)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三)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宪政的思想
    (二)关于人民权利的思想
    (三)关于政党政治的思想
    (四)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三、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的实践活动
    (一)清末民初沈钧儒政治实践活动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至抗战前沈钧儒政治实践活动
    (三)抗日战争时期沈钧儒政治实践活动
    (四)解放战争时期沈钧儒政治实践活动
四、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的评价
    (一)引领了民盟等民主党派的建设和发展走向
    (二)有利于促进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现代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私立法政学校之嚆矢——浙江私立法政学校创建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创建背景:法政人才“需才孔多”
三、发起创设浙江私立法政学校的“诸同人”
四、名正言顺的“第一所”
五、余 论

(4)沈钧儒宪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沈钧儒宪法思想研究的价值
    1.1 沈钧儒宪法思想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1.2 沈钧儒宪法思想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2 晚清时期沈钧儒的宪法思想
    2.1 以“求富强”为目的构建君主立宪政体的宪法思想
    2.2 晚清时期沈钧儒宪法思想形成的原因
        2.2.1 成长经历的影响
        2.2.2 晚清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
    2.3 晚清时期沈钧儒宪法思想的进步性和不足
        2.3.1 沈钧儒宪法思想的进步性
        2.3.2 沈钧儒宪法思想的不足
3 民国时期沈钧儒的宪法思想
    3.1 关注法治和个人权利的宪法思想
    3.2 民国时期沈钧儒宪法思想形成的原因
        3.2.1 宪法实践活动的影响
        3.2.2 民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
    3.3 民国时期沈钧儒宪法思想的进步性和瑕疵
        3.3.1 沈钧儒宪法思想的进步性
        3.3.2 沈钧儒宪法思想的瑕疵
4 新中国时期沈钧儒的宪法思想
    4.1 马克思主义化的宪法思想
    4.2 新中国时期沈钧儒宪法思想形成的原因
        4.2.1 宪法实践活动的影响
        4.2.2 新中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
    4.3 沈钧儒的宪法思想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5 沈钧儒宪法思想的评价
    5.1 沈钧儒宪法思想的历史价值
    5.2 沈钧儒宪法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5.3 沈钧儒宪法思想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沈钧儒法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沈钧儒法制思想的演进轨迹
    2.1 初步形成时期:五四运动前
        2.1.1 清末考中进士入刑部与法制结缘
        2.1.2 东渡日本学习法律回国请愿设立民选议院
        2.1.3 撰写《论预备立宪要旨》并参与省谘议局筹办事宜
        2.1.4 发现预备立宪骗局后由改良转向革命
    2.2 正式形成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
        2.2.1 撰写《家庭新论》倡导制定约法并反对违法贿选
        2.2.2 专心致志从事法律教育和律师工作
        2.2.3 推行冤狱赔偿运动并组织和参加救国会
        2.2.4 坚持法庭斗争并发动宪政运动
        2.2.5 转向共产党并参加新政协会议
    2.3 发展完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2.3.1 大力加强人民司法建设
        2.3.2 起草修改并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2.3.3 殚精竭虑起草五四宪法
第三章 沈钧儒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主张民主法制,提倡以法治国
        3.1.1 主张法治,反对人治
        3.1.2 提倡法强则国强,法弱则国弱
    3.2 强调有法可依,树立法律权威
        3.2.1 创建立法机关
        3.2.2 施行“法权统一”
    3.3 强调依宪治国,维护宪法尊严
        3.3.1 强调依宪治国
        3.3.2 维护宪法尊严
    3.4 推崇司法公正,倡导冤狱赔偿
        3.4.1 推崇司法公正
        3.4.2 倡导冤狱赔偿
    3.5 力争人权保障,巩固人民地位
        3.5.1 用法律保障人权
        3.5.2 重视妇女的财产权和儿童的教育权
        3.5.3 保护囚犯的合法权利
    3.6 主张法学教育,培养法学人才
        3.6.1 主张法学教育
        3.6.2 培养法学人才
第四章 沈钧儒法制思想的主要特点
    4.1 爱国与爱民相统一
        4.1.1 贯穿丰富的爱国情
        4.1.2 体现强烈的人民观
    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2.1 具有浓郁的理论性
        4.2.2 具有充分的实践性
    4.3 求实与求真相一致
        4.3.1 具有求实精神
        4.3.2 具有求真品格
第五章 沈钧儒法制思想对当今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启示
    5.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5.1.1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沈钧儒的法制梦才得以实现
        5.1.2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5.2 坚持依宪治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
        5.2.1 沈钧儒一生追求依宪治国
        5.2.2 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5.3 实现司法公正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5.3.1 司法公正是沈钧儒法制思想的价值诉求和核心要义
        5.3.2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司法公正
    5.4 加强法制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纽带
        5.4.1 沈钧儒非常重视法制教育
        5.4.2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贯穿法制教育
    5.5 完善监督机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保证
        5.5.1 沈钧儒强调构建监督机制
        5.5.2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完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6)沙千里抗战救国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沙千里抗战救国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求学时期(1901-1929)
    (二)工作时期(1929-1931)
二、沙千里民众抗战思想
    (一)民众抗战的重要性
    (二)民众抗战的“先决问题”
    (三)民众抗战的步骤
    (四)职业青年与民众抗战
三、沙千里经济抗战思想
    (一)沙千里的抗战经济观
    (二)沙千里的工业抗战思想
    (三)工业合作社思想
四、沙千里宪政救国思想
    (一)沙千里的法律观
    (二)沙千里宪政救国思想
五、沙千里抗战救国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一)沙千里抗战救国思想的特点
    (二)沙千里抗战救国思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沈钧儒政治思想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现状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主张君主立宪
    (一)沈钧儒早年经历
    (二)政治思想转变原因
    (三)沈钧儒君主立宪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接受三民主义
    (一)政治思想转变原因
    (二)沈钧儒民主共和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信仰共产主义
    (一)抗日战争时期:思想上向共产党靠拢
    (二)解放战争时期:“一面倒”倒向新民主主义
    (三)新中国成立后:两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沈钧儒政治思想转变的特点及影响
    (一)沈钧儒政治思想转变的特点
    (二)沈钧儒政治思想转变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沈钧儒法制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沈钧儒法制思想的演进轨迹
    (一)初步形成时期:五四运动前
    (二)正式形成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
    (三)发展完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二、沈钧儒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主张民主法制,提倡以法治国
    (二)推崇审判公正,树立法律权威
    (三)力争人权保障,巩固人民地位
三、沈钧儒法制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体现强烈的人民观
    (二)贯穿丰富的爱国情
    (三)具有充分的实践性
四、沈钧儒法制思想对当今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二)坚持依宪治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
    (三)实现司法公正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四)加强法制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纽带
    (五)完善监督机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保证

(9)战后舆论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回顾 三、史料概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架构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后中国的政治与舆论环境 一、抗战胜利与国共受降之争 二、新闻接收与传媒复员 三、中共与民营传媒的发展 四、拒检运动与政治松动 五、民众心理与舆论导向 第二章
    国共“和谈”期间的舆论 一、“重庆谈判”与国共宣传战 二、“政协会议”召开问题上的国共宣传 三、国共关于“内战责任”问题的论争 四、中间势力的活跃与反战呼吁 第三章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舆论 一、全面内战爆发前的反战呼声 二、李闻惨案与各方舆论 三、内战中学潮与社会舆论 四、中间势力的反战宣传 第四章
    内战转折时期的舆论 一、“戡乱动员”与舆论反响 二、特刑庭与舆论钳制 三、中间势力的舆论转向 第五章
    国共舆论宣传的特点与成效 一、国共宣传决策与管理 二、国共宣传的特点与成效 结语 一、国民党宣传失利对政权转变的影响 二、中共成功的宣传对革命胜利的影响 三、从舆论宣传角度观察国民党大陆失败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10)沈钧儒的政治法律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主宪政思想与实践
二、民权保障思想与实践
三、司法独立与法权统一

四、略论沈钧儒的法律思想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钧儒精神风范研究[D]. 万燕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D]. 严旭琴.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私立法政学校之嚆矢——浙江私立法政学校创建考论[J]. 李秀清. 法商研究, 2021(01)
  • [4]沈钧儒宪法思想研究[D]. 勾伟铭.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5]沈钧儒法制思想研究[D]. 肖昭.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沙千里抗战救国思想研究[D]. 林芸.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7]沈钧儒政治思想转变研究[D]. 朱烨.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8]沈钧儒法制思想探析[J]. 郭国祥,肖昭. 湖湘论坛, 2017(02)
  • [9]战后舆论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研究(1945-1949)[D]. 孙士庆. 上海大学, 2017(02)
  • [10]沈钧儒的政治法律思想与实践[J]. 刘振宇. 兰台世界, 2015(16)

标签:;  ;  ;  ;  ;  

论沈君如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