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激励模型的探索

对激励模型的探索

一、一个激励模型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吉格迪,杨康[1](2021)在《建设工程项目激励模型中的激励失效问题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分析表明,以往有关声誉协同激励的探讨常常会引发激励失效的问题,有以下表现:仅仅分析声誉一个因素的模型,容易产生激励失衡;但忽视声誉,只对各要素的协同性进行探讨的激励模型,则会发生激励过剩的情况。基于此,本文综合工期、质量之间的替代性特点,站在业主角度建立结合显性、隐性声誉的两阶段动态激励模型,有效防止激励失效问题的发生,进而提出使模型发挥作用的有效区间的判断方法。最后,文章采用算例及数据模拟的方式,对以上结论作出了证明。

李明航[2](2021)在《考虑振源随机特性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混合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交通运量的巨大需求与其显着的环境振动影响之间的客观矛盾,已成为制约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建地铁线路环境振动影响的风险,需要针对不同敏感目标,给出精准、可靠的振动预测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有效的综合减、隔振技术方案。作为一种适用于精准预测阶段的技术手段,基于“FDL&LSTML”模式的解析/数值计算法与实测法混合使用的预测模型(简称Hybrid预测模型)可同时兼顾先进解析/数值方法及实测法的优势,已经在地面线路的环境振动预测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然而,该预测模型在城轨交通地下线路的环境振动影响预测评估中仍未得到成熟发展。此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所有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预测中,大多数情况都是针对线路开通初期的定值预测。但由于车辆参数(如悬挂参数、乘客数量等因素)、轮/轨磨耗程度及养护水平等因素的显着差异,导致振动源强呈现明显的不确定性。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混合预测方法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参数不确定性研究(No.51978043)”、“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的准确度与可靠性研究(No.51778049)”,以列车振动源强的不确定性研究为核心,拓展出适用于地下线路列车振动环境影响分析的Hybrid预测模型,并将现有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定值预测模式拓展为概率预测模式。主要研究工作、成果和主要创新点概括如下:1.本文选择在一条地铁运营线路固定断面及附属车辆段,全面开展并完成了运营列车车轮踏面粗糙度、选定断面轨道钢轨表面粗糙度及隧道壁振动的系统性跟踪测试工作。获得了该运营线路上轮/轨养护维修周期内的“钢轨表面粗糙度/车轮踏面粗糙度/振动源强”完整测试数据;全面揭示了轮、轨养护维修周期内振动源强的发展规律及统计分布特征;探索了车轮镟修、钢轨打磨在降低地铁列车环境振动影响方面的技术要素。2.基于多输入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输入与响应谱数学理论,构建了轨道不平顺谱及车轮不圆顺谱随机耦合的轮、轨联合激励输入数学模型。根据该数学模型,可获得更接近实测的振源频域响应。如果忽略车轮不圆顺的影响,钢轨振动加速度的分频振级(车轮多边形磨耗对应频段)计算与实测误差最大可达15d B。3.结合本文及课题组多年积累的测试样本,构建了反映DTⅥ2扣件普通整体道床轨道钢轨表面粗糙度“时-空随机性”的随机粗糙度谱及完整养护维修周期内典型地铁6节编组B型列车的随机车轮不圆顺谱。基于频域“车辆-轨道”耦合解析模型,采用Monte Carlo法,以随机轮、轨不平顺谱作为输入激励,同时考虑车辆参数的随机特性,得到了多因素联合作用下列车振源频域响应的随机特征。4.分析了多种模式下,地下线路等效列车荷载线振源(简称等效线振源)激励的振动传递特征;对比分析了地下线路等效线振源长度、激励间距、激励位置对线传递率级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采用数值法、解析法,探索了地下线路列车荷载力密度级的测算方法;基于“FDL&LSTML”模式,拓展出了适用于地下线路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的三种混合模式的Hybrid预测模型。为地下线路列车振动环境影响评估中,满足线路施工图设计阶段精准预测水平要求的预测方法提供了更好的选择。5.提出了考虑随机振动源强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方法的操作流程。据此,预测分析了某城市一处规划地铁线路对某临近既有研究院内敏感仪器的振动影响。在实际预测过程中发现,与参考类比线路开通运营初期随机源强给出的预测结果相比较,在考虑轮轨磨耗持续发展引起的随机轮轨不平顺状态后,本预测敏感点在10Hz以上频段的预测振动响应及超限概率明显增大。因此,在列车振动的环境影响预测过程中,应根据设计轨道型式及列车动力特性,合理选择随机轮轨不平顺激励,对反映轮轨磨耗持续发展引起的随机振动响应做出中期或者长期预测。

王雨亭[3](2021)在《基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XX省L县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在农村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重要作用。乡镇公务员作为基层政权的中坚力量,往往承担着经济发展、服务群众、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的艰巨任务,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具体组织者和直接指挥者,是提供基层社会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但通常来讲,乡镇公务员处在公务员体系中的最底层,基层环境决定了他们职位普遍不高,条件差、待遇低、任务重成为乡镇公务员最真实的写照。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问题,不仅是落实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以及提高基层政府行政效率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乡镇公务员激励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乡镇的工作事项、工作任务、工作环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纵向比较来看,脱贫攻坚、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乡镇一级工作任务量在不断增加。随着乡镇事权总量的逐步增长,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但乡镇机关队伍力量依然较为薄弱,资金紧张的现象愈加严重,乡村矛盾、城乡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显现,乡镇干部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当前乡镇公务员流失现象依然存在,越来越多的乡镇表示留不住人,部分乡镇公务员开始出现职业倦怠等消极现象,工作激情消退、消极不作为等现象也并不少见。如何构建适合基层实际的激励机制,提高乡镇公务员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成为新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XX省L县为例研究我国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在分析当前L县乡镇公务员激励需求及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和访谈,运用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探索构建了新时期乡镇公务员激励的综合模型。通过对L县乡镇公务员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L县乡镇公务员工作满意度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的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本身、组织管理、家庭支持、待遇和发展,而工资和福利、晋升和发展等选项得分较低。通过对激励需求的调查,得出当前L县乡镇公务员最为看重的因素集中在工资福利、工作条件和环境、奖惩公平等方面,而生活负担重、收入偏低、岗位责任风险大、工作强度大是当前L县乡镇公务员主要的压力和苦恼来源。从个体因素对L县乡镇公务员的影响来看,年龄、职务类别、婚姻及子女状况、工作地车程等因素对L县乡镇公务员满意度影响较为显着。同时,文章运用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对L县乡镇公务员激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努力与绩效、绩效与报酬、报酬与满意三个阶段是否产生正向关联出发,查找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通过对L县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实证分析,对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进一步优化,探索构建适合新时期乡镇公务员激励的综合激励模型,以期为研究和优化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提供参考价值。同时,在对L县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新时期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考。

卢佳颖[4](2021)在《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下数字内容产品的用户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数字内容产业的蓬勃发展,用户生成内容(UGC)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数字内容产品的重要发展模式。UGC模式下数字内容产品的一大特点是,用户成为了核心关键:他们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内容的消费者。平台通过用户循环机制,促使用户进入平台后,从内容消费者成为内容生产者,进而吸引更多新的用户进入,形成良性循环。为探究如何提高用户在UGC模式下对数字内容产品的贡献度,促使更多的用户生成内容、提高黏性,文章围绕UGC模式下数字内容产品的用户激励机制开展研究。通过构建修正的RFM模型,对不同角色的用户进行分类,并从社会驱动维度、技术驱动维度、个体驱动维度三个维度出发,对UGC模式下驱动用户生成内容的因素进行探究。同时,以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为基础,研究UGC模式下的用户激励机制。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文章以抖音用户为对象进行案例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类型的用户,主要的驱动因素是不同的。在研究案例中,国内外用户均被分为核心层、中间层、边缘层,共计六类群体。其中,信任、兴趣和乐趣、感知有用性、外部奖励因素、社会交互联结、利他主义等因素在不同类型群体中的驱动程度各不相同。同时,综合激励模型的路径都在研究案例中得到了验证。因此,本文认为基于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可以应用于抖音等UGC模式下的数字内容产品。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文章以抖音平台为背景,提供了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的激励策略。同时,文章将共性结果进行整合,为UGC模式下数字内容产品的发展提供建议。

陈敏雪[5](2021)在《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建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愈发追求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旅游作为精神调节活动和集体家庭活动成为了最佳选择,所以旅游业逐步成为支持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旅游渐渐与大数据、云服务、5G等先进技术相融合,形成“智慧旅游”,旅游线上代理(Online Travel Agency,OTA)取代传统的旅行社成为新的中介为旅游者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旅游服务。在旅游供应商、OTA及旅游者形成的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中,旅游供应商与OTA及OTA与旅游者之间均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此,本文先从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结构分析出发,根据旅游供应商、OTA及旅游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构建了激励机制,由三个子激励机制构成,分别为旅游供应商与OTA之间的激励机制、OTA与旅游者之间的激励机制及旅游者的自我激励。其次,以旅游供应商与OTA之间的激励机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单向激励模型及引入旅游供应商声誉水平的双向激励模型,然后对两个激励模型进行结果对比,分析讨论了双向激励模型的优点。最后对两个激励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并验证了相关结论。研究表明,在加入旅游供应商声誉水平的双向激励模型中,即使OTA提供较低的固定支付,旅游供应商付出的努力水平也始终保持最大化。同时,双向激励模型中变量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包括旅游供应商的风险规避度和智慧旅游市场的不确定性等;部分变量与参数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取值区间进行讨论。因此,本文对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完善,对防范旅游供应商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及促进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稳定协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洪鑫[6](2021)在《孔式脉动抽吸控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流动分离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压气机作为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之一,技术含量高,其性能改善对航空发动机整体性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压气机气动负荷的不断提高,容易导致流道内发生大尺度、强三维的流动分离,进而引起压气机流动损失增加、效率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速、喘振等危险的气动失稳现象。因此,在对压气机复杂内部流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先进可行的流动控制技术来打破现有压气机气动负荷极限,并将其更好地融入到压气机气动设计体系中对高性能高负荷压气机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了孔式脉动抽吸,它通过仅在端壁上布置的抽吸孔来实现,具有抽吸率小、不破坏叶片强度等优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工作:首先,采用低速风洞平面叶栅实验手段,验证了孔式脉动抽吸这一新型非定常流动控制方法对轴流压气机叶栅三维角区分离流动控制的有效性,并证实了在相同的时均抽吸率下,脉动抽吸比定常抽吸在三维流场改善和气动性能提升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脉动抽吸相较于定常抽吸主要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在相同的抽吸量下,脉动抽吸在抽吸阶段具有更大的抽吸动量,从而对角区分离的影响更明显;另一方面是脉动抽吸能够促进主流区高动量流体与附面层低动量流体之间的掺混,增加高动量流体向附面层的输运,从而更有效地控制三维流动分离。此外,脉动抽吸和脉动射流随激励参数的变化规律存在较大不同,但它们基于各自的最优激励参数时控制效果并未展现出明显的差异。流场内通道涡和集中脱落涡会对高损失区产生主导的影响,它们所引起的损失在叶栅总损失中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其中,通道涡被有效地抑制是流场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获取压气机流道内部更丰富的流动细节和典型的流动特征,以便进一步加强对脉动抽吸作用机制的理解和认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又借助数值模拟对主要激励参数展开了更为详细地影响规律分析,并对比研究了定常抽吸和脉动抽吸控制效果的优劣性及其相应的变工况特性。数值结果表明,脉动抽吸具有激励参数依懒性:当激励频率与涡落脱特征频率成倍频关系时,可以实现最佳激励频率正效果;抽吸率越大控制效果越明显;最佳激励位置在靠近上端壁角区分离起始点的附近区域内,当激励位置远离此分离点时,激励效果明显减弱,甚至可能导致流场恶化;前向倾角越小,流场性能提升越显着;当侧向倾角为β=315°时,控制效果更明显。在相同时均抽吸率情况下,相比于定常抽吸,脉动抽吸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流场性能,并且表现出更好的变工况适应性。发现脉动抽吸相比于定常抽吸控制效果更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非定常脉动激励效应使得脉动抽吸能够较好地“适应”或“匹配”原型流场的非定常特性,因而脉动抽吸在重构且改善流场流动状态方面展现了更大的优势。在脉动抽吸的作用下,流场因“锁频”效应呈现受迫振荡现象,导致流场在宏观上趋于更加有序的状态,并且流场内主频脉动被抑制的越显着,损失降低幅度越大,控制效果越明显。同时,基于不同激励模型下脉动抽吸控制效果略有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激励模型的瞬态速度幅值与变化率和引起流动附加损失的流体剪切及粘性耗散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在相同的控制条件下,脉动抽吸、脉动射流和合成射流控制效果随激励参数的变化展现了较明显的差异性,相比于脉动射流和合成射流,脉动抽吸对激励参数具有更优异的变工况适应性和可行性。最后,为进一步提升压气机的气动性能以及尝试将提出的孔式脉动抽吸融入到压气机设计体系,将脉动抽吸与反弯造型技术进行结合,提出了新型联合流动控制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从气动性能和能量消耗两个评价目标,对弯角、激励位置、频率和抽吸率,以及攻角等关键参数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相同的控制条件,采用联合流动控制方法在减少损失、改善气动性能方面比单一脉动抽吸控制效果更佳,在对主要激励和设计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总压损失最大降低幅度为17.7%,能量效率最高可达504%。

毛息军[7](2021)在《复杂水流激励下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及其运行可靠性研究》文中认为水轮发电机组在强大且复杂的水力、电场和磁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产生十分复杂的振动,进而给机组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机组运行在非设计工况下时水流激励还具有显着的非平稳特性,导致机组的振动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加之机组每个单元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使得水轮发电机组在运行中还常常表现出一些难以解释的异常行为。因此,为了提高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开展在复杂水流激励影响下机组的动态特性及其运行可靠性问题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考虑轴承系统对机组的影响把机组主轴系统简化为集中参数模型,引入发电机气隙磁场能,采用平板壳单元模拟机组的转轮叶片,综合运用刚体动力学和弹性动力学相关理论建立水轮发电机组集中参数-有限元混合动力学一般模型,然后由拉格朗日方程推导机组动力学方程表达式。其次,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水轮发电机组的水流激励特性,基于虚拟激励法构建适用于模拟不同工况下作用在水轮发电机组上的随机水流激励的数学模型,再根据所建立的水轮发电机组集中参数-有限元混合动力学模型,应用随机振动理论探明不同工况下机组的动力学特性,揭示机组振动特性与结构参数、材料参数、水力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实例对不同工况下的水流激励特性和机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为研究机组的运行可靠性奠定理论基础。然后,根据水轮发电机组各部位的振动幅值应控制在一定限值之内的安全可靠运行准则,构造各部位振动的极限状态控制方程,应用首次超越可靠度理论,分别建立额定负荷工况、部分负荷工况和超负荷工况下水轮发电机组的可靠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复杂工况下水轮发电机组可靠性综合评估模型。最后,通过实例探究机组运行可靠性与各结构参数、材料参数、水力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运用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法对所建可靠性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

王帆[8](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工业大数据共享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大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张,面向工业场景下的大数据智能分析应用逐渐兴起。但在实际应用中,工业数据存在规模量大、分布不集中、结构复杂且类型多样的问题,且由于企业数据分布不均和数据管理能力不佳等因素,使企业在进行所需的数据分析时受到阻碍。因此,如何进一步挖掘工业数据价值成为关注焦点。通过构建数据共享(Data Sharing,DS)平台,加强优势企业的合作和数据开放,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间的数据孤岛问题,开发高质量的数据分析应用,使工业企业的数据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主流的数据共享系统依靠中心服务器存储和管理数据,然而当出现中心节点故障的情况时,这种集中式的数据共享系统将出现大面积崩溃。其次,这类系统可以完全获得对用户数据的所有权限,用户数据面临着一定的安全威胁。最后,在现有数据共享研究中,均假设用户愿意参与数据共享,但在现实生活中,鉴于数据隐私问题以及经济效益问题,用户的参与意愿并不强烈,导致数据共享应用无法有效开展。因此,保障数据隐私安全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数据共享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以下创新:针对数据共享中存在的数据隐私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区块链和联邦学习的数据共享隐私保护模型(based on Blockchain and Federated Learning Data Sharing privacy preserving,BFLDS)。BFLDS基于区块链架构,构建去中心化的数据共享可信网络。针对特定的数据共享请求,提出链上数据检索机制,进行数据提供方的节点选择。参与节点基于其本地数据集执行联邦学习,来训练同一个机器学习模型,以此实现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同时,为避免出现参数推导攻击,本文基于同态加密技术来保障参与方的局部参数隐私。另外,为实现全局参数的可审计性,基于BFLDS,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基于贡献的授权拜占庭容错算法的共识机制。该共识机制通过选取记账节点,将每轮更新的全局参数以交易的形式提供给其他参与方验证,从而达成共识。最后,本文所提出的BFLDS通过共享机器学习模型,实现智能分析场景下的数据共享。经过安全性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BFLDS模型明显优于现有方案。针对数据共享中存在的激励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智能合约和演化博弈论的动态激励模型(based on Smart Contact and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dynamic Incentive,SC-EGTI)。首先,在系统中引入“信誉币”作为数据共享交易的加密货币。然后,针对现有研究中均未实现用户参与数据共享的稳定性问题,本文通过建立用户数据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用于分析用户在不同条件下的演化稳定策略。基于智能合约技术,来动态调整用户在不同条件下的参与收益,使用户的策略逐渐向参与决策演化。本文首次提出基于演化博弈论来解决联邦学习过程中的激励问题,且实验仿真结果表明,SC-EGTI能充分激励用户参与数据共享的协作任务,并使模型效果最大化。最后,为使上述研究应用于实际场景中,本文在BFLDS和SC-EGTI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Hyperledger Fabric的数据共享系统Fabric DS。该系统可以满足企业用户对数据共享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杨壮鹏[9](2021)在《强化理论视域下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研究》文中认为“十三五”以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教学及科研等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民办高校面临新一轮的挑战。特别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激励问题上,如何有效调动该群体工作积极性,提升行政管理效能,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人员稳定发展的基层行政管理队伍,成为现代民办高校管理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视角,本文选取地方高校中体量较大、发展相对成熟、特征比较典型的民办高校东莞C学院为例,通过文献查询、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和访谈等方法深入研究,在玛汉·坦姆仆知识型人才激励模型的基础上,以“薪酬待遇X1、绩效考核X2、培训与职业发展X3、工作环境X4”等作为影响因变量总体激励效果Y的四个因子,提出该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总体认可度与以上四个维度的相关性假设。实际调研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式单选题调查问卷,在信度和效度分析基础上进行交叉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证实该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总体上依然存在一定的流动不稳定性,并针对东莞C学院当前绩效考核、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和培训和工作环境等强化刺激物的设计和实施方式进行分析,论证该高校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的措施实践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实质上在民办高校发展转型过程中,传统内容型激励模式向过程型激励模式过渡中遇到的现实阻力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外高校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改良问题上的共性问题和国内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从绩效考核、薪酬待遇、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等维度,基于强化理论的视域提出完善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体制体系的对策,为充分激发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队伍最大效益、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提升民办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竞争力建言献策。

石佳磊[10](2021)在《基于激励理论的在线学习应用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传统教育行业在互联网的冲击和增益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在线教育模式,移动在线学习的方式逐渐成为潮流,在疫情影响下,在线知识学习成为大众刚需。在线学习可以不受身份、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满足用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知识获取需求,快速有效的提升知识和技能。在线学习的应用内容丰富、学习方式多样,但如何激励用户积极主动学习知识,持续参与学习计划安排,有效参与知识实践成为在线学习的困难点。本研究以在线学习应用的成长为背景,将激励理论应用于移动在线学习领域。本文首先以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激励理论的发展内涵、在线学习的变革和在线学习应用中激励要素的落地,对移动在线学习应用的激励行为分类归纳,通过对在线学习的用户研究,确定目标用户并使用定量定性的调研方法确定移动在线学习体验情况和需求痛点,结合激励理论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和在线学习激励模型,提出基于激励模型设计的开发策略,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用户研究和策略开发的研究基础上,完成交互产品设计并完成测试验证。用户的自我和外在激励是参加在线学习的首要障碍,产品体验需要涵盖线下与线上的教学优势,结合激励理论和用户体验设计,通过用户视角洞察用户黏性需求,一方面通过激励理论模型的设计构建产品设计激励策略,丰富了在线学习类应用的交互策略;另一方面通过对在线学习类移动应用设计的激励机制的研究分析,梳理交互方式和交互内容,为在线学习类应用提供完整的激励设计参考。

二、一个激励模型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激励模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建设工程项目激励模型中的激励失效问题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考虑双重声誉的多要素协同激励模型
    1.1 模型假设
    1.2 模型建立与求解
        1.2.1 第2阶段最优激励模型
        1.2.2 第1阶段最优激励模型
2 两种传统激励模型介绍
    2.1 加入声誉的单要素激励模型
        2.1.1 工期激励模型
        2.1.2 质量激励模型
    2.2 未引入声誉的协同激励模型
3 模型对比分析
    3.1 模型对比
    3.2 双重声誉多要素协同激励模型有效区间的确定
4 算例分析和数据模拟
    4.1 算例分析
        4.1.1 承包商低声誉水平的情况
        4.1.2 承包商高声誉水平的情况
    4.2 数据模拟
5 结论

(2)考虑振源随机特性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混合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轨道交通诱发的环境振动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1.2.1 轨道交通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体系
        1.2.2 轨道交通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预测模型
        1.2.3 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中的不确定性研究
        1.2.4 作者所在实验室的研究基础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3 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性成果
2 列车振动源强的全系统跟踪试验研究
    2.1 全系统跟踪试验方案
    2.2 测试内容与测试设备
        2.2.1 振源加速度测试
        2.2.2 轮、轨表面粗糙度测试
    2.3 跟踪试验分析
        2.3.1 车轮踏面粗糙度测试结果
        2.3.2 钢轨表面粗糙度测试与区间动态高低不平顺
        2.3.3 隧道壁振动加速度分析
        2.3.4 隧道壁加速度跟踪对比分析
        2.3.5 隧道壁测点Z振级与列车运营里程的对应关系
    2.4 轮、轨养护维修对源强的影响
        2.4.1 钢轨打磨对振源加速度的影响
        2.4.2 车轮镟修对振源加速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车轮不圆顺谱与轨道不平顺谱随机耦合激励模型
    3.1 振源分析模型中的轮、轨动态激励信息
    3.2 轮、轨联合激励模型
        3.2.1 简化的轮轨相互作用模型
        3.2.2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激励-响应”关系
        3.2.3 输出响应的自相关函数
        3.2.4 轮轨耦合粗糙度谱
    3.3 频域“车辆-轨道”耦合解析模型
        3.3.1 车辆模型
        3.3.2 轨道模型
    3.4 “车辆-轨道”的耦合关系及系统响应的求解
        3.4.1 “车辆-轨道”的耦合关系
        3.4.2 轮、轨耦合不平顺谱拟合方法
        3.4.3 轮轨力的求解
        3.4.4 轨道动力响应的求解
    3.5 轮、轨联合激励模型的案例计算及试验分析
        3.5.1 理论算例分析
        3.5.2 现场试验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多随机因素联合作用下列车振源频域响应不确定性分析
    4.1 轨道钢轨表面粗糙度谱及车轮不圆顺谱的随机模型
        4.1.1 随机钢轨粗糙度谱
        4.1.2 随机车轮不圆顺谱
    4.2 随机车辆参数及随机激励对振源频域振动响应的影响
        4.2.1 随机车辆参数对振源频域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4.2.2 随机车辆参数及随机车轮不圆顺谱对振源频域振动响应的影响
        4.2.3 随机车辆参数及轮轨耦合不平顺谱对振源频域振动响应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城轨地下线路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的HYBRID模型
    5.1 “FDL&LSTML”模式的力学机理及HYBRID预测模型
        5.1.1 “FDL&LSTML”预测模式的力学机理
        5.1.2 HYBRID预测模型
    5.2 不同地铁列车激励作用下振动响应对比分析
    5.3 线传递率级计算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5.3.1 多点激励等效线振源激励模式振动传递特征的数学机理分析
        5.3.2 均匀弹性半无限空间线传递率级计算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5.3.3 水平成层弹性半无限空间线传递率及计算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5.3.4 等效误差分析
    5.4 考虑地下线路特征及随机振动源强的HYBRID预测模型
        5.4.1 力密度级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5.4.2 考虑随机振动源强力密度级的HYBRID预测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考虑随机振动源强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方法及案例分析
    6.1 考虑随机振动源强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方法
    6.2 预测案例工程背景及类比断面现况测试
        6.2.1 工程背景
        6.2.2 类比断面振动源强及地表振动现况测试
    6.3 考虑实测随机振动源强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
        6.3.1 数值模型建立与校核
        6.3.2 概率预测结果分析
    6.4 考虑多随机因素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XX省L县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3.1 国外公务员激励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公务员激励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2 波特-劳勒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 L县乡镇公务员激励现状及满意度调查分析
    3.1 L县乡镇公务员激励现状调查分析
        3.1.1 激励现状调查问卷研究样本
        3.1.2 激励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和程序
        3.1.3 激励现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2 L县乡镇公务员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2 调查程序及样本情况
        3.2.3 信度分析
        3.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3.2.5 工作满意度各维度及题项得分描述
4 L县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当前存在问题
        4.1.1 努力和绩效间的问题
        4.1.2 绩效和报酬间的问题
        4.1.3 报酬和满意间的问题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干部需求多元发展
        4.2.2 经济待遇吸引力弱
        4.2.3 乡镇工作难度和强度加大
        4.2.4 岗位任务统筹需优化
        4.2.5 怠政惩处办法不多
        4.2.6 宽容失败氛围不够
5 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设计
    5.1 乡镇公务员激励特点
        5.1.1 公务员职业特殊性
        5.1.2 个人绩效评估较难
        5.1.3 岗位风险的重要性
        5.1.4 奖酬与职务的捆绑
    5.2 乡镇公务员综合激励模型的构建
        5.2.1 激励路径
        5.2.2 岗位激励
        5.2.3 绩效激励
        5.2.4 报酬激励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L县乡镇公务员激励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4)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下数字内容产品的用户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内容产业的兴起
        1.1.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1.1.3 UGC模式下的数字内容产品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用户生成内容(UGC)综述
        2.1.1 UGC的概念、特点与发展
        2.1.2 UGC模式下的用户动因研究
    2.2 用户行为理论综述
        2.2.1 社会交换理论
        2.2.2 技术接受模型
    2.3 用户激励理论综述
        2.3.1 基于激励形式的研究
        2.3.2 基于激励理论模型的研究
    2.4 综述评述
3 UGC模式下用户分类
    3.1 传统RFM模型
    3.2 修正的RFM模型
    3.3 基于熵权法的用户分类算法
    3.4 潜在的冷启动用户
4 UGC模式下的用户动因分类
    4.1 社会驱动维度
    4.2 技术驱动维度
    4.3 个体驱动维度
5 基于综合激励理论的UGC用户激励模型
    5.1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
    5.2 基于综合激励理论的UGC用户激励模型
        5.2.1 UGC模式下的综合激励模型要素定义
        5.2.2 UGC模式下的综合激励模型作用过程分析
        5.2.3 在UGC模式下用户激励过程的具体应用
6 UGC模式下用户激励机制实证分析——以抖音/Tik Tok为例
    6.1 抖音/Tik Tok背景介绍
    6.2 实证模型与研究假设
        6.2.1 用户动因实证模型及假设
        6.2.2 用户激励机制实证模型
    6.3 研究方法
    6.4 问卷收集情况
    6.5 用户分类结果
    6.6 用户动因分析结果
    6.7 用户激励机制分析结果
    6.8 实证小结
7 UGC模式下的用户激励与平台发展
    7.1 针对抖音平台的激励策略
        7.1.1 抖音平台现有激励策略
        7.1.2 强化生产者积极性
        7.1.3 冷启动激励
    7.2 UGC模式下数字内容产品发展建议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5)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建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智慧旅游的研究现状
        1.2.2 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1.2.3 旅游服务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
        2.2.1 完全与不完全信息博弈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委托代理关系的构建
    2.3 机制设计理论
        2.3.1 激励机制设计
        2.3.2 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激励问题
    2.4 声誉理论
        2.4.1 声誉理论的涵义
        2.4.2 声誉理论的重要性分析
第3章 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激励机制及模型构建
    3.1 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结构
    3.2 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建
        3.2.1 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3.2.2 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激励机制
    3.3 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激励模型的构建
        3.3.1 模型基本假设与参数说明
        3.3.2 单向激励模型
        3.3.3 双向激励模型
    3.4 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激励模型的结果分析
        3.4.1 旅游供应商的努力水平对比分析
        3.4.2 旅游供应商的激励系数对比分析
        3.4.3 旅游供应商的回馈系数分析
        3.4.4 固定收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激励机制运行
    4.1 运行机理
        4.1.1 旅游者的自我激励
        4.1.2 OTA与旅游者的相互激励
        4.1.3 旅游供应商与OTA的相互激励
    4.2 数值仿真分析
        4.2.1 最优努力水平分析
        4.2.2 最优激励系数分析
        4.2.3 最优回馈系数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激励机制的保障
    5.1 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5.2 OTA的协调完善
    5.3 旅游供应商的声誉提升
    5.4 旅游者的维权意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孔式脉动抽吸控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流动分离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3 压气机内部分离流动的研究进展
        1.3.1 压气机内部分离流的研究
        1.3.2 压气机内旋涡模型
    1.4 压气机流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4.1 弯叶片技术在压气机中应用
        1.4.2 附面层抽吸技术在压气机中应用
        1.4.3 主/被动联合流动控制技术在压气机中应用
        1.4.4 非定常流动控制技术在压气机中应用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叶栅数值仿真及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计算模型和数值方法
        2.2.1 计算模型
        2.2.2 数值方法及验证
    2.3 叶栅实验
        2.3.1 风洞实验台
        2.3.2 数据采集方法
        2.3.3 测点布置
        2.3.4 实验数据处理
        2.3.5 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脉动抽吸控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分离流动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激励装置及实验方案
    3.3 定常抽吸与脉动抽吸控制效果对比
        3.3.1 激励位置的影响
        3.3.2 抽吸率的影响
        3.3.3 激励频率的影响
        3.3.4 流场特性分析
        3.3.5 攻角特性
    3.4 脉动抽吸与脉动射流控制效果对比
        3.4.1 激励位置的影响
        3.4.2 激励幅值的影响
        3.4.3 激励频率的影响
        3.4.4 流场特性分析
        3.4.5 攻角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脉动抽吸控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分离流动的数值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案与数值方法
    4.3 脉动抽吸对叶栅角区分离的控制
        4.3.1 激励频率的影响
        4.3.2 抽吸率的影响
        4.3.3 激励位置的影响
        4.3.4 激励角度的影响
        4.3.5 攻角对定常与脉动抽吸控制效果的影响
    4.4 不同激励模型下脉动抽吸控制叶栅角区分离的作用机理
        4.4.1 抽吸率的影响
        4.4.2 激励频率的影响
        4.4.3 激励位置的影响
    4.5 三种不同非定常流动控制技术控制效果对比
        4.5.1 激励位置的影响
        4.5.2 激励频率的影响
        4.5.3 激励幅值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脉动抽吸结合反弯造型技术控制叶栅分离流动的数值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案与数值方法
    5.3 联合流动控制技术对叶栅角区分离的影响
        5.3.1 反弯角度的影响
        5.3.2 激励位置的影响
        5.3.3 激励频率的影响
        5.3.4 时均抽吸率的影响
        5.3.5 攻角的影响
    5.4 联合流动控制技术的能量效率变化
        5.4.1 反弯角度的影响
        5.4.2 激励位置的影响
        5.4.3 激励频率的影响
        5.4.4 时均抽吸率的影响
        5.4.5 攻角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复杂水流激励下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及其运行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水轮发电机组水流激励特性研究现状
        1.2.2 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3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水轮发电机组力学模型
    2.3 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模型
        2.3.1 主轴系统集中参数模型
        2.3.2 叶片弹性体有限元模型
        2.3.3 机组集中参数-有限元混合动力学模型
    2.4 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方程
        2.4.1 水轮发电机组系统总动能
        2.4.2 水轮发电机组系统总势能
        2.4.3 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水流激励下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水轮发电机组水流激励特性研究
        3.2.1 额定负荷工况下水流激励特性
        3.2.2 部分负荷工况下水流激励特性
        3.2.3 超负荷工况下水流激励特性
    3.3 复杂水流激励下机组振动特性研究
        3.3.1 水轮发电机组固有特性
        3.3.2 水轮发电机组动态方程解耦变换
        3.3.3 不同工况下水轮发电机组动态响应特性
    3.4 机组水流激励特性实例分析
        3.4.1 机组水流激励特性仿真分析
        3.4.2 机组水流激励特性试验分析
    3.5 机组动态响应特性实例分析
        3.5.1 机组动态响应特性仿真分析
        3.5.2 机组动态响应特性试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水流激励下水轮发电机组可靠性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构功能函数
    4.3 不同工况下机组的可靠性模型
        4.3.1 额定负荷工况下的可靠性模型
        4.3.2 部分负荷工况下的可靠性模型
        4.3.3 超负荷工况下的可靠性模型
        4.3.4 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模型
    4.4 机组运行可靠性实例分析
        4.4.1 机组失效概率仿真分析
        4.4.2 机组运行可靠性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5.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基于区块链的工业大数据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云服务的数据共享研究现状
        1.2.2 基于分布式的数据共享研究现状
        1.2.3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共享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架构
        1.3.1 本文创新点及主要工作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区块链技术
        2.1.2 联邦学习
        2.1.3 博弈论
    2.2 相关研究分析
        2.2.1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共享研究分析
        2.2.2 数据隐私保护的研究分析
        2.2.3 激励机制的研究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区块链和联邦学习的数据共享隐私保护模型
    3.1 概述
    3.2 BFLDS整体框架
    3.3 BFLDS框架详细设计
        3.3.1 区块结构
        3.3.2 数据请求与共享流程
        3.3.3 数据检索
        3.3.4 数据共享协作任务
    3.4 安全分析与实验结果
        3.4.1 安全分析
        3.4.2 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智能合约和演化博弈论的动态激励模型
    4.1 概述
    4.2 SC-EGTI整体框架
    4.3 SC-EGTI模型详述
        4.3.1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激励模型
        4.3.2 基于EGTI的智能合约设计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各因素对ESS的影响
        4.4.2 动态激励效果分析
        4.4.3 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背景
    5.2 系统设计
        5.2.1 需求分析
        5.2.2 系统架构
    5.3 系统实现
        5.3.1 用户登录
        5.3.2 区块浏览
        5.3.3 请求发布
        5.3.4 共享记录
        5.3.5 个人中心
    5.4 系统测试
        5.4.1 系统环境部署
        5.4.2 系统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强化理论视域下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情况
        2、国内研究情况
        3、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民办高校
        2、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
        3、激励
        4、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
    (二)研究理论基础
        1、强化理论
        2、强化理论的激励原理
        3、强化理论的行为原则
    (三)强化理论在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实践中的可行性分析
        1、可行性分析
        2、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维度
二、强化理论视域下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现状调查
    (一)东莞C学院基本概况
    (二)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三)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的主要举措
        1、优化薪酬宽带化及体系档级设计,探讨强化激励的连续性与时效性
        2、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初步搭建个人利益和组织长远利益之间的相倚性
        3、关注基层行政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个性化需求
        4、以企业年金和后勤保障增强内部相倚性,形成强化模式“R→S→R”闭环
三、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成效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问卷调查的形式与设计
        1、提出假设
        2、测量工具
        3、样本选取
    (三)回收样本描述性统计
    (四)数据处理
        1、信度分析
        2、效度分析
        3、交叉分析
        4、多元线性回归
    (五)调研数据结论
四、强化理论视域下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问题
        1、初级强化起点滞后导致整体薪酬体系暂未能形成市场抗衡优势
        2、绩效考核运用结果尚未能形成有效的强化激励效果
        3、职业发展和职业培训等次级强化物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4、工作环境在初级强化的层面有待提升优化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次级强化的忽视导致薪酬标准和增速滞后
        2、绩效设计和执行机制存在弊端导致强化措施的“闭环”存在困难
        3、在职业发展和职业培训等强化物的设计和时机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4、办学效益追求和办学性质等客观环境因素导致个体与组织内部相倚性的断裂
五、国内外民办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国内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案例
        1、Y大学行政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2、Y大学重塑行政管理建设的思路与做法
    (二)美国私立高校行政管理管理激励的经验
        1、美国私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
        2、相对宽松的行政工作环境
    (三)对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工作的启示
        1、明确提出符合本组织的激励目标体系
        2、绩效激励要兼顾强化物成本和强化效果
六、对策建议
    (一)通过实施战略性全面薪酬体系向“过程型激励”模式转变
        1、通过调整基层行政岗位起薪提升初级强化作用
        2、通过优化调薪机制和宽幅薪酬结构逐步完善次级强化效果
        3、针对特殊岗位设计合理平衡性薪酬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积极强化、消极强化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
        1、完善量化指标提升考核内容和维度的客观性
        2、借助现代考评信息化技术优化绩效考核机制
        3、在考核运用上积极强化、消极强化相结合
    (三)以灵活的职务晋升机制满足尊重个体强化需求
        1、在纵向晋升方式上实行竞岗制和破格提拔试点
        2、在横向职务发展上重视发展个体特殊能力的激励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行政工作环境激发内部相倚性
        1、营造良好行政氛围和校园文化以激发个体与组织间的相倚性
        2、借助外部资源提升个体对民办高教行业的相倚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激励理论的在线学习应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激励理论研究现状
        1.2.2 在线学习研究现状
        1.2.3 交互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
    2.1 激励理论
        2.1.1 激励理论定义
        2.1.2 激励理论概述
        2.1.3 激励理论应用
    2.2 在线学习
        2.2.1 在线学习的模式
        2.2.2 在线学习的特征
        2.2.3 在线学习的问题
    2.3 在线学习App中的激励应用
        2.3.1 在线学习应用分类
        2.3.2 激励机制行为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线学习用户研究
    3.1 用户定义和研究方法
        3.1.1 用户确定
        3.1.2 研究方法
    3.2 在线学习用户行为特征
    3.3 在线学习用户体验分析
    3.4 在线学习用户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线学习应用的激励模型设计
    4.1 动机激励模型概述
        4.1.1 TC动机模型
        4.1.2 ARCS动机模型
    4.2 在线学习应用的激励模型
    4.3 在线学习应用的激励策略
    4.4 在线学习应用的设计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设计实践与评价分析
    5.1 产品需求总结
    5.2 产品设计开发
    5.3 设计测试评价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附录1 关于在线学习行为与相关APP使用概况的调研
附录2 SUS可用性量表
附录3 满意度量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一个激励模型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建设工程项目激励模型中的激励失效问题优化研究[J]. 吉格迪,杨康. 工业工程, 2021
  • [2]考虑振源随机特性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混合预测模型研究[D]. 李明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基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XX省L县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D]. 王雨亭.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4]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下数字内容产品的用户激励机制研究[D]. 卢佳颖. 浙江大学, 2021(09)
  • [5]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建与运行研究[D]. 陈敏雪. 南昌大学, 2021
  • [6]孔式脉动抽吸控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流动分离的机理研究[D]. 张洪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7]复杂水流激励下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及其运行可靠性研究[D]. 毛息军. 广西大学, 2021(12)
  • [8]基于区块链的工业大数据共享研究[D]. 王帆. 四川大学, 2021(02)
  • [9]强化理论视域下东莞C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研究[D]. 杨壮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10]基于激励理论的在线学习应用设计研究[D]. 石佳磊. 山东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对激励模型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