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长巷”——镇江市西金渡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开启“长巷”——镇江市西金渡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一、开放的“里弄”——镇江市西津渡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洋[1](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刘亚军[2](2021)在《城市传统居住街区共享空间研究》文中指出城市传统居住街区即是彰显城市风貌、城市历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居民延续社会网络、传承市井文化、继承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场所。城市传统居住街区在长期发展中,凝聚了街区居民淳朴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街区特有的情感联系和认同感。街区中的公共空间作为街区人群活动的主体空间,有着链接居民社会关系的核心纽带作用。随着中国城市发展的步伐加快,城市传统居住街区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城市传统居住街区由于形成时期长久,街区公共空间被严重挤占,公共空间功能与现代居民生活需求的矛盾愈发严重,街区公共空间整体品质的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传统居住街区内不断出现居住环境质量低下、人口拥挤、乱搭乱建、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因此,大量城市传统居住街区面临着拆除重建的困境,街区内原生的街区传统风貌、空间肌理、市井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社会网络等也遭到破坏。文章首先从理论方面对传统居住街区、共享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定义,梳理了相关理论研究的概念和现状,并界定了本文对传统居住街区的研究范围,为下文的实践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文章针对城市传统居住街区的三种更新模式,归纳总结出三种更新模式的常用方法、优势和劣势。其次选取了北京菊儿胡同、桂林东西巷、镇江西津渡三个更新前具有传统居住街区特征的街区,从构建共享空间的角度并对其更新后效果进行评述,总结归纳出传统居住街区更新侧重点与不足。在探索具体设计实践中,从街区日常生活的主体、事件、时间和空间四个方面入手,以激发街区活力为总体目标,提出构建街区共享空间的重要性。在设计实践方面,选取镇江宝塔路街区为例,从人群共享、功能共享、时间共享和空间共享四个角度,提出构建街区共享空间的具体措施,以达到提升街区整体环境质量、激发街区活力、增进街区邻里关系的效果。

王俊[3](2020)在《简阳石桥古镇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码头对于河流众多的中国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码头的繁华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兴盛。在当下社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铁路、公路等交通的逐渐发达,许多古镇的码头逐渐被遗弃,慢慢的被泥土掩埋或风化,留下了诸多码头遗址或遗迹。码头遗址体现着古镇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城镇发展史中一种特殊城镇文化类型的体现,有着独特而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石桥古镇是川中四大古镇之一,是成都通往巴渝与滇黔的必经道口,也是沱江中游平坝缓冲地带,水陆交通的交汇处,码头是石桥古镇繁荣兴盛的重要因素,石桥古镇的码头遗址是川中乃至全国古码头场镇的一个缩影。为使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石桥古镇码头遗址得到有效、可持续的保护与展示,研究其现状、价值、国内着名保护展示案例及相关理论便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从考察石桥古镇现状出发,以石桥古镇码头遗址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国内三处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归纳总结,更为清晰的梳理出石桥古镇码头遗址的特征,旨在探索出适用于石桥古镇码头遗址的保护展示设计方式与策略。首先,论文梳理了相关政策文件,认识到码头遗址研究的重要性,总结出国内外研究现状中的优点与缺点,并尝试提出了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研究的脉络框架。通过研究遗址保护理论,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探索码头遗址保护展示的相关措施,然后通过研究分析国内有代表的实践案例,探析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现状及其成功经验,总结归纳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模式,为下文最终的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提供思路。其次,对石桥古镇码头遗址的概况进行详细的梳理。通过大量文献查阅以及实地走访调研,梳理出石桥古镇码头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现状,总结分析出码头遗址在保护展示方面存在的问题。再者,在历史文献和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原真性、完整性、代表性等方面的价值判断标准度,时间、空间、现存数量等评判标准体系,对石桥古镇码头遗址进一步深化研究,同时与同类型码头遗址对比研究,得出码头遗址具有五大价值。最后,论文在价值评估与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保护为前提、结合区域发展要求,制定保护展示原则,提出保护展示策略,进行陈列馆保护展示设计实践。

付梓涵[4](2020)在《南京下关天保路民国建筑有机更新设计研究 ——以天保路8号~30号为例》文中提出1899年南京下关开埠,下关码头应通商等需求,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处,下关逐渐发展为南京商市较集中的繁华街段。1931年后,由于水运交通方式的衰竭,区域内原有社会生产和商业活动渐渐消失,慢慢沦落为城市的边缘区域。随着南京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中下关滨江被划分为历史风貌区。2017年南京市规划局发布了南京市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保护名录,将位于下关滨江历史风貌区中的天保路民国建筑列入保护范围。2018年江边路1号地(大马路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不断推进,为区域内民国建筑创造有机更新空间功能和重塑历史文化空间的契机,为城市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寻平衡关系,为南京城市地位提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人文精神传承以及民国建筑持续发展增添动力,为南京民国建筑历史文脉延续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南京下关天保路8号~30号民国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田野调查法,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与梳理。对下关民国建筑的历史沿革和演变历程、现存状况进行调研,并对建筑功能、建筑结构以及建筑风格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有机更新理论为依据,借鉴国内外历史建筑有机更新研究成功经验,结合当下社会需求,提出保持历史建筑传统风貌、植入现代生活新功能、加强历史建筑与当下社会生活的互融,促进历史建筑的功能更新和空间再利用的设计目标,对下关天保路8号~30号民国建筑进行有机更新设计实践,将其改造为民阁荟书店,通过空间功能调整、动线重组、文化符号强化,创造集民国文化展示、文化体验、商业活动于一身的复合空间,凸显民国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提升其商业价值,激发历史建筑活力,活化历史街区。南京民国建筑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集聚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特征。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保留珍贵的历史记忆,并融入当代生活场景,使之成为南京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这不仅丰富了南京城市文化形象,延续历史文脉,更为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刘天琦[5](2020)在《老龄化背景下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以润州区大龙王巷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居住。为城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满足城市生活功能的首要因素。城市是居民生活的载体,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存眷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的环境,为老年人构建一个适宜生活活动的场所,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重要一部分。在早期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并没有太多关注当地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但随着历史街区中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和生活环境的下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受到了关注。在老龄化历史文化街区中,老龄化社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营造适宜老年人生活的历史文化街区等,这些问题也就构成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定量结合定性、实地调研、问卷调研、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择了镇江市具有代表性的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对街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核心研究为保持街区的原真性以及提升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街区保护更新策略。首先,本文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总结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模式与政策,并对研究对象镇江市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从文化、环境以及老龄化现象进行概述;其次通过访谈、问卷的方法,总结了街区中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和老年人在街区中的生活需求,经过实地调研发现街区不足;与此同时,建立老年人对街区满意度评价指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从室内空间、建筑功能布局、社区景观及公共空间、社区周边配套设施四大准则层进行分析,并得出保护更新的具体措施和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从街区的设施设计、街区主要的出入口设计、老旧建筑的更新设计和街区主要立面的整体更新设计这几个方面呈现。总而言之,以老龄化为背景,站在老年人的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更新,能够更有效的进行针对性保护更新工作。

赵寻[6](2020)在《历史街区景观分析与评价研究 ——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历史街区是经各省、市、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定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能够较完整真实地体现传统风貌的历史地段。历史街区见证了城市悠久的历史变迁,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文化特色却在不断衰退,如何推动历史街区等城市人文景观的发展,是当前景观学科探讨的话题。江苏省镇江市是1986年批准通过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目前,镇江市的历史街区正处于积极的建设阶段,对镇江市最具代表性的三条历史街区进行景观调查与评估,不仅能更好的认知本地区历史街区的景观现状,还能为推进城市建设,带动地方活力起到重要作用。本文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分析历史街区景观的特殊性,构建了以建筑环境、景观环境、功能设施、旅游开发、域内活动、人文体验为核心指标的历史街区景观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发放专家问卷,确定各级评价因子权重,结合大众问卷的形式,将评价体系应用于镇江市西津渡、伯先路-京畿路段、大龙王巷三条历史街区上,得出了镇江市历史街区的景观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西津渡、伯先路-京畿路段、大龙王巷三条历史街区的景观评价等级依次属于较好、较好、中等的水平。评价分值与实际调研情况相吻合,西津渡(4.0267)>伯先路-京畿路段(3.5764)>大龙王巷(3.3406)。景观评价的各项指标能够较好反馈出不同街区的景观特征,证实了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基于景观评价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镇江市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镇江市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阅涵[7](2020)在《基于“城市织补”理念对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城区原有的城市风貌和城市肌理正处于快速消亡的状态。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面临人居环境恶劣、街区功能混乱、肌理文脉危机等问题。本文基于"城市织补"理念,以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分区管控"保护和"微创手术"的更新手法,解决街区问题,激发街区活力,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唐励,李秋元[8](2019)在《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以镇江西津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其更新利用迫在眉睫,如何继承、延续、发展历史街区文化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历史街区载体的文化特色,评估历史遗存文化价值,归纳历史街区发展脉络,从注重历史传承和尊重历史文化的角度,提出西津渡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

周仁[9](2019)在《江苏城市历史街区的特征及其更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30年来的江苏历史街区经历了一系列的更新与保护的变化,从最初的大拆大建逐渐转为针对存量的逐步完善、改造、再利用的再设计建造。1980年后国家开始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和专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资金,促进了地方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虽然江苏各地在理论保护和相关政策方面都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但是通过调研分析和相关政策文件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街区更新的实施和设计方法方面,并且现存的一些历史街区的现状都不容乐观。研究这批历史街区更新的现状,分析其更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寻找到一些更新设计的规律,进一步从类型学的角度分别讨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建筑遗产的更新设计方法,总结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的规划原则和方法,对未来江苏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形成更好的参考依据。以苏州、无锡、南通、泰州、扬州、镇江等13个城市为调研范围,采用实地调研,居民走访、历史街巷平立面的绘制、各地规划文件的梳理的方法,重点分析江苏各个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建筑风貌、街区环境三个方面变化,具体从平面肌理对比、建筑立面图底关系、建筑天际轮廓线、街巷剖面尺寸、街区各项设施这5个方面进行梳理,利用这些实际数据进行类型学和形态学的比较分析,总结出苏南、苏中、苏北更新后的基本面貌。探讨出目前江苏历史街区更新设计方法上面的问题,对未来江苏历史街区更新设计提出新的设计方法。让各地历史街区结合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历史街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街巷形成互补。使得未来的江苏历史街区不仅在物质形态有机更新保持地域特色,在街区内文化生活上与现代生活相接轨,使得街区内永葆新鲜活力。

周媛[10](2019)在《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发现西津渡街区现存的问题,针对出现的街巷窄,堵,断,以及街巷细节的缺失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交通手段,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建筑尺度,延续街巷界面四个方面来保护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街巷空间。

二、开放的“里弄”——镇江市西津渡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的“里弄”——镇江市西津渡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一、审美与怀旧
        二、休闲与娱乐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四、遁世逃避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城市传统居住街区共享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城市传统居住街区价值认知的提升
        2.城市传统居住街区问题凸显
        3.“共享”成为城市传统居住街区发展的重要理念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总结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六)研究框架
    (七)本章小结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城市传统居住街区相关概念
    (二)日常生活相关概念
        1.日常生活的定义
        2.日常生活的内涵
    (三)共享空间相关概念
        1.共享空间的定义
        2.共享空间的内涵
    (四)城市传统居住街区共享空间理论研究
        1.街区共享空间的特点
        2.街区共享空间的类型
    (五)本章小结
三、城市传统居住街区更新模式分析
    (一)街区更新模式
        1.保护型
        2.整治型
        3.重建型
    (二)街区共享空间案例分析
        1.北京菊儿胡同
        2.桂林东西巷街区
        3.镇江西津渡街区
    (三)案例对比分析与问题总结
        1.案例对比分析
    (四)本章小结
四、城市传统居住街区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一)街区日常生活的构成
        1.街区主体
        2.街区活动事件
        3.街区使用时间段
        4.街区公共空间
    (二)街区共享空间的具体类型
        1.分隔空间
        2.分层空间
        3.分时空间
        4.分化空间
    (三)街区共享空间的设计原则
        1.适用人群多样性原则
        2.功能多样性原则
        3.使用时间多样性原则
        4.空间多样化原则
    (四)街区日常生活的设计方法
        1.人群共享设计方法
        2.功能共享设计方法
        3.时间共享设计方法
        4.空间共享设计方法
    (五)本章小结
五、城市传统居住街区共享空间设计实践
    (一)项目背景概述
        1.镇江城市概况
        2.街区概况
    (二)街区现状分析
        1.街区现状
        2.街区现状问题总结
    (三)街区共享空间设计实践
        1.街区共享空间节点选择
        2.构建人群共享空间
        3.塑造活动共享空间
        4.分时使用共享空间
        5.搭建弹性共享空间
    (四)街区共享空间运营模式
        1.政府层面
        2.街区层面
        3.街区居民层面
    (五)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3)简阳石桥古镇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央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1.1.2 成都世界级文化名城的建设
        1.1.3 线性遗产申遗的热潮
        1.1.4 关于沱江港区的新规划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课题创新性
        1.5.1 研究方法
        1.5.2 课题创新性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理论及其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动态保护及价值评估理论
        2.2.1 动态保护理论
        2.2.2 价值评估理论
    2.3 关于遗址保护展示的重要法律法规研究
        2.3.1 国内相关法规
        2.3.2 遗址保护相关的国际公约与宪章、宣言
    2.4 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相关案例分析
        2.4.1 杭州西兴过塘行码头遗址
        2.4.2 镇江西津渡码头遗址
        2.4.3 合川钓鱼城南水军码头遗址
    2.5 案例对比研究
        2.5.1 本体保护展示方式
        2.5.2 周围环境
        2.5.3 建筑文化空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桥古镇码头遗址概况
    3.1 区位概况
        3.1.1 简阳石桥古镇地理概况
        3.1.2 码头遗址区位概况
    3.2 历史沿革
        3.2.1 石桥古镇历史沿革
        3.2.2 码头遗址历史沿革
    3.3 码头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现状
        3.3.1 码头遗址现状
        3.3.2 遗址周边环境现状
    3.4 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问题分析
        3.4.1 遗址本体保存现状
        3.4.2 周边环境保存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桥古镇码头遗址价值评估
    4.1 石桥古镇码头的发展历史
    4.2 石桥古镇码头遗址的构成特点
        4.2.1 传统建筑总体分布
        4.2.2 码头建筑的结构确定
        4.2.3 码头建筑的年代确定
        4.2.4 建筑高度确定
    4.3 同类型码头遗址对比分析
    4.4 石桥古镇码头遗址所反映的内容
        4.4.1 码头遗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4.4.2 码头遗址所反映的建筑形式
    4.5 石桥古镇码头遗址的价值体现
        4.5.1 历史价值
        4.5.2 艺术价值
        4.5.3 科学价值
        4.5.4 文化价值
        4.5.5 社会价值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研究
    5.1 石桥古镇码头遗址的发展定位
    5.2 码头遗址保护展示原则
        5.2.1 遗址保护原则
        5.2.2 遗址展示原则
    5.3 遗址保护和展示方式选择研究
        5.3.1 遗址保护方式的选择
        5.3.2 遗址展示方式的选择
    5.4 码头遗址保护展示方式的确定及其策略分析
        5.4.1 码头遗址保护展示方式的确定
        5.4.2 码头遗址及周边环境保护策略
        5.4.3 码头遗址及周边环境展示策略
    5.5 遗址陈列馆展示设计
        5.5.1 建筑选址
        5.5.2 功能分区
        5.5.3 流线分析
        5.5.4 建筑立面
        5.5.5 展示内容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石桥镇码头遗址及周边环境中各要素分布图
    附录2 石桥镇码头遗址及周边环境中现存分布图
    附录3 石桥镇码头遗址及周边环境中核心要素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4)南京下关天保路民国建筑有机更新设计研究 ——以天保路8号~30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五节 相关理论基础
    第六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七节 创新点
第二章 南京下关民国建筑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分析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典型民国建筑现状
    第三节 历史建筑有机更新优秀案例分析
第三章 南京下关天保路8号~30号民国建筑调研分析
    第一节 项目概况
    第二节 建筑风貌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价值与问题分析
    第四节 有机更新的动力来源
第四章 天保路8号~30号民国建筑有机更新——民阁荟书店空间
    第一节 设计目标和方向
    第二节 设计原则
    第三节 外部空间环境与建筑立面改造
    第四节 室内空间组织与细部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老龄化背景下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以润州区大龙王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快速发展
        1.1.2 政府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1.3 老龄化对街区内人居环境提出新要求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老龄化
        1.2.2 老龄化社区
        1.2.3 历史文化街区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老龄化背景下镇江历史文化街区础研究分析
    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模式与政策
        2.1.1 保护变革模式
        2.1.2 保护变革政策
    2.2 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2.2.1 文化因素
        2.2.2 环境因素
    2.3 本章小结
3.老龄化背景下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3.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2 街区内老年人基本特征
        3.2.1 生理特征
        3.2.2 心理特征
        3.2.3 社会特征
        3.2.4 行为特征
    3.3 老年人对街区的需求
        3.3.1 安全舒适需求
        3.3.2 无障碍需求
        3.3.3 公共空间需求
        3.3.4 精神文化需求
    3.4 街区的不足
        3.4.1 商业业态老化
        3.4.2 基础设施缺失
        3.4.3 违法乱建严重
    3.5 本章小结
4 老龄化背景下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应用
    4.1 居民对大龙王巷历史街区满意度评价指标建立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集的架构
        4.1.3 确立权重指标
        4.1.4 满意度模糊评价计算
    4.2 基于满意度的老年人社区养老需求调查分析
        4.2.1 室内物理空间
        4.2.2 建筑的功能布局
        4.2.3 社区的景观及公共空间
        4.2.4 社区周边配套设施
    4.3 老龄化背景下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措施
        4.3.1 符合原真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4.3.2 提升老年人居住质量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4.4 老龄化背景下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方案
        4.4.1 基地分析
        4.4.2 设施设计
        4.4.3 入口更新设计
        4.4.4 老旧建筑改造更新设计
        4.4.5 街区立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附录A
附录B
毕业设计

(6)历史街区景观分析与评价研究 ——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街区景观研究成为趋势
        1.1.2 城市复兴与文化复兴
        1.1.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历史街区景观评价研究意义
        1.3.2 镇江市历史街区景观评价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历史街区及其景观概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历史街区
        2.1.2 历史街区景观
    2.2 历史街区的类型
        2.2.1 历史街区分类概况
        2.2.2 历史街区分类标准
    2.3 历史街区的特征
        2.3.1 历史街区基本特征
        2.3.2 历史街区现状问题
        2.3.3 历史街区景观特征
    2.4 历史街区景观构成要素
        2.4.1 历史街区景观物质形态构成要素
        2.4.2 历史街区景观非物质形态构成要素
    2.5 历史街区景观更新设计相关理论
        2.5.1 “整体性”与“分层式”保护原则
        2.5.2 小规模渐进与功能置换理念
        2.5.3 有机更新与动态保护理论
        2.5.4 公众参与和集体记忆理论
        2.5.5 城市触媒与微更新理论
3 历史街区景观评价研究概述
    3.1 景观评价
    3.2 景观评价研究方法
    3.3 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3.3.1 国外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3.3.2 国内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3.4 历史街区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3.4.1 国外历史性城市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3.4.2 国内历史街区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4 历史街区景观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目标及方法
        4.1.1 评价目标
        4.1.2 评价方法
    4.2 景观评价因子的选取
        4.2.1 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
        4.2.2 相关研究的评价因子
        4.2.3 确定本研究评价因子
        4.2.4 评价因子相关说明
    4.3 层次分析法(AHP)应用
        4.3.1 建立阶层式层次模型
        4.3.2 构造判断矩阵
        4.3.3 权重计算方法
        4.3.4 一致性检验判断公式
    4.4 景观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4.4.1 专家问卷数据收集
        4.4.2 层次单排序结果
        4.4.3 层次总排序结果
        4.4.4 权重结果分析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应用
        4.5.1 构建大众问卷
        4.5.2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步骤
5 镇江市历史街区现状调研与景观特征分析
    5.1 西津渡历史街区
        5.1.1 西津渡历史街区概况
        5.1.2 历史溯源
        5.1.3 现状调研
    5.2 伯先路-京畿路段历史街区
        5.2.1 伯先路-京畿路段历史街区概况
        5.2.2 历史溯源
        5.2.3 现状调研
    5.3 大龙王巷历史街区
        5.3.1 大龙王巷历史街区概况
        5.3.2 历史溯源
        5.3.3 现状调研
    5.4 镇江市历史街区共性与差异
6 历史街区景观评价应用实践——以江苏镇江为例
    6.1 西津渡历史街区景观评价
        6.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6.1.2 构建西津渡模糊评价矩阵
        6.1.3 模糊合成及评分计算
        6.1.4 西津渡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6.2 伯先路-京畿路段历史街区景观评价
        6.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6.2.2 构建伯先路-京畿路段模糊评价矩阵
        6.2.3 模糊合成及评分计算
        6.2.4 伯先路-京畿路段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6.3 大龙王巷历史街区的景观评价
        6.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6.3.2 构建大龙王巷模糊评价矩阵
        6.3.3 模糊合成及评分计算
        6.3.4 大龙王巷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7 镇江市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
    7.1 镇江市历史街区景观现状问题分析
        7.1.1 地段性经济文化衰退
        7.1.2 街区风貌质量差异大
        7.1.3 空间布局不合理
        7.1.4 历史资源利用率低
        7.1.5 缺乏公众参与
    7.2 镇江市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策略
        7.2.1 历史街区更新的发展定位
        7.2.2 镇江市历史街区更新原则
        7.2.3 镇江市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2.1 本文创新点
        8.2.2 本文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作者简介

(7)基于“城市织补”理念对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津渡概况
    1.区位概况
    2.空间肌理
    3.文化遗产
    4.现状问题
        (1)人居环境恶劣
        (2)街区功能混乱
        (3)肌理文脉危机
二、基于城市织补的保护更新手法
    1.空间肌理的保护
    2.文化遗产的保护
    3.人居环境的更新
    4.街区功能的更新
        ①居住功能:
        ②商业功能:
        ③旅游功能:
三、结语

(9)江苏城市历史街区的特征及其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1.3.1 历史街区概念界定
        1.3.2 江苏历史街区名录
        1.3.3 时间范围
        1.3.4 江苏历史街区沿革时间图
        1.3.5 空间范围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江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调研基本状况
    2.1 江苏城市自然人文背景
        2.1.1 地理人文
        2.1.2 江苏历史街区分布图
        2.1.3 按照功能性质划分
        2.1.4 按照年代建造划分
    2.2 历史街区实地调研相关问题
        2.2.1 苏北历史街区相关问题
        2.2.2 苏南历史街区相关问题
        2.2.3 苏中历史街区相关问题
    2.3 江苏各地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分析
        2.3.1 规划范围
        2.3.2 相关保护原则
        2.3.3 保护与整治方法
        2.3.4 苏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相关分析
        2.3.5 苏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分析
        2.3.6 苏中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分析
        2.3.7 保护规划文件总结
    2.4 历史街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2.4.1 变迁历程缘由
        2.4.2 历史街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3 非遗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关系
        2.4.4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内非遗的方法
    2.5 历史街区内物质文化分析
        2.5.1 社会关注下历史街区的变化
        2.5.2 经济注入的变迁及原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北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特征分析
    3.1 苏北城市历史街区相关沿革
        3.1.1 驸马巷-龙窝巷-上板街历史文化街区
        3.1.2 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
        3.1.3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
    3.2 苏北城市街区平面肌理分析
        3.2.1 “聚拢式”平面肌理和“环状”街巷形态
        3.2.2 “框形”平面肌理和“骨架式”街巷关系
        3.2.3 “散点重组式”平面肌理和“网格式”道路关系
    3.3 苏北城市街区建筑风貌分析
        3.3.1 “平直式”天际轮廓线和商业化立面图底关系
        3.3.2 顺应地势且富有秩序的天际轮廓线和传统立面图底关系
        3.3.3 徐州户部山街巷剖面分析
        3.3.4 连云港海州古城剖面分析
    3.4 苏北城市街区环境设施分析
        3.4.1 街区导视方面
        3.4.2 街区附属设施方面
        3.4.3 街区照明设施方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中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特征分析
    4.1 苏中历史街区相关沿革
        4.1.1 寺街历史文化街区
        4.1.2 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
        4.1.3 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
    4.2 苏中历史街区平面肌理分析
        4.2.1 “田字形”平面肌理和“网格式”路网
        4.2.2 “一字形”平面肌理和“井田式”路网肌理
        4.2.3 “组团式”平面肌理和“脉络式”路网
    4.3 苏中历史街区建筑风貌分析
        4.3.1 “起伏式”天际轮廓线和传统立面图底关系
        4.3.2 “紧凑式”的天际轮廓线和传统立面图底关系
        4.3.3 “平缓式”的天际轮廓线和商业化立面图底关系
        4.3.4 平缓式天际轮廓线和传统开洞比例
        4.3.5 南通寺街街巷剖面分析
        4.3.6 泰州涵东街剖面分析
        4.3.7 扬州东关街和湾子街街巷剖面分析
    4.4 苏中历史街区环境设施分析
        4.4.1 街区导视方面
        4.4.2 街区辅助设施方面
        4.4.3 街区灯光设施方面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南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特征分析
    5.1 苏南历史街区相关沿革
        5.1.1 南京金陵制造局历史沿革
        5.1.2 南京夫子庙历史沿革
        5.1.3 南京荷花塘历史沿革
        5.1.4 无锡南长街历史沿革
        5.1.5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沿革
        5.1.6 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沿革
        5.1.7 镇江历史文化街区沿革
    5.2 苏南历史街区平面肌理分析
        5.2.1 “沿街铺展式”平面肌理和“骨架式”街巷肌理
        5.2.2 “一字型”平面肌理和“脉络式”街巷肌理
        5.2.3 “团块式”平面肌理和“网格式”街巷肌理
        5.2.4 “框架形”平面肌理和“鱼骨状”街巷肌理
    5.3 苏南历史街区建筑风貌分析
        5.3.1 “丰富细节式”天际轮廓线和商业化的立面图底关系
        沿河界面图底关系分析
        沿街界面图底关系分析
        5.3.2 “丰富细节式”天际轮廓线和传统式立面图底关系
        5.3.3 “起伏式”天际轮廓线和商业化立面图底关系
        5.3.4 “仿古建式”天际轮廓线和纯商业化立面图底关系
        5.3.5 “拼贴式”天际轮廓线和“混合式”立面图底关系
        5.3.6 无锡南长街街巷剖面分析
        5.3.7 苏州历史街区剖面分析
        5.3.8 镇江大龙王街巷剖面分析
        5.3.9 常州青果巷剖面分析
        5.3.10 南京荷花塘剖面分析
    5.4 苏南历史街区环境设施分析
        5.4.1 街区导视方面
        5.4.2 街区辅助设施方面
        5.4.3 街区灯光设施方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江苏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方法
    6.1 历史街区空间肌理设计手法
        6.1.1 “保内控外”的保护模式
        6.1.2 “区块填补”的保护模式
        6.1.3 “整齐划一”的保护模式
    6.2 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的设计手法
        6.2.1 修缮一新对比强烈
        6.2.2 修旧如旧风貌统一
        6.2.3 自我更新拼贴组合
    6.3 历史街区相关设施的设计手法
        6.3.1 具有地域特色并导向齐全的导视系统
        6.3.2 风貌统一并安全规整的各项附属施
        6.3.3 打造层次丰富的灯光系统
    6.4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建议
        6.4.1 城市意向塑造
        6.4.2 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
        6.4.3 民众参与监督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西津渡历史街区存在的问题
    2.1 街巷狭窄
    2.2 街巷拥堵
    2.3 街巷中断
    2.4 街巷尺度和细节的缺失
3 解决措施
    3.1 交通手段
    3.2 基础设施建设
    3.3 控制建筑尺度
    3.4 街巷界面延续
4 结语

四、开放的“里弄”——镇江市西津渡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2]城市传统居住街区共享空间研究[D]. 刘亚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简阳石桥古镇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研究[D]. 王俊.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南京下关天保路民国建筑有机更新设计研究 ——以天保路8号~30号为例[D]. 付梓涵.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5]老龄化背景下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以润州区大龙王巷为例[D]. 刘天琦. 江苏大学, 2020(05)
  • [6]历史街区景观分析与评价研究 ——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D]. 赵寻. 浙江大学, 2020(01)
  • [7]基于“城市织补”理念对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研究[J]. 徐阅涵. 大众文艺, 2020(04)
  • [8]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以镇江西津渡为例[J]. 唐励,李秋元. 艺术科技, 2019(13)
  • [9]江苏城市历史街区的特征及其更新设计研究[D]. 周仁. 江南大学, 2019(12)
  • [10]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J]. 周媛. 居业, 2019(05)

标签:;  ;  ;  ;  ;  

开启“长巷”——镇江市西金渡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