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不得强行“以资代劳”

村委会不得强行“以资代劳”

一、村委会不得强令“以资代劳”(论文文献综述)

周毕芬[1](2010)在《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在福州市部分企业的调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但城市化仍然落后于工业化,在农村还有数额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并且每年还产生大量新增劳动力,要把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完毕,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很多,包括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就地消化、进入乡镇企业就近转移、发展小城镇、进入大中城市就业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从我国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是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包括经商、做零工、进入企业务工,以进入企业务工居多。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主要是指“进城并到企业务工”。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途径包括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政府统一组织、看到招工广告而来、职业介绍所介绍、劳务派遣机构组织、先进城后直接上门询问等。调查数据表明,多数人选择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这一途径进城就业,而选择通过政府统一组织或通过劳务派遣机构组织等组织化方式进城就业的比例较低。本文综合运用二元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公共政策理论,以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坚持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各进城就业途径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对于农民工就业收益相对较高的进城就业途径,与实践中最多人选择的进城就业途径进行比对,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多样,但多数人选择“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这一途径;第二,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外出务工经历等可测量的个人特征中,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文化程度对进城就业途径选择有显着影响,而且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村劳动力越倾向选择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进城就业;第三,由于厂商对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的不了解,同时出于尽可能降低招聘费用、节约培训成本等考虑,不愿花费高额成本去招聘属于低端劳动力且具有高流动性特点的农村劳动力,实际促进和强化了“老乡带老乡”这一进城就业途径;第四,农村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在就业信息传递、外出务工培训与就业指导等工作的不到位,以及劳动力输入地政府的绩效考核目标导向和财政“分灶吃饭”等原因导致缺乏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问题的动力,都使得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更多依赖老乡或亲戚朋友;第五,劳务派遣机构组织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尚未大规模开展,再加上宣传不够,使得农村劳动力对此了解不足,另外,一些劳务派遣机构存在侵害被派遣劳动者利益的行为,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较少选择这一途径;第六,城市公共职业中介机构提供的岗位以面向城镇职工为主,有一定的就业门槛,而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又良莠不齐,黑中介坑害农民工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农村劳动力“先进城后找工”的想法,转而选择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进城就业;第七,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统一组织”或“劳务派遣机构组织”等组织化的进城就业途径,能够带给农民工相对较高的就业收益,而并非多数人所选择的“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这一途径。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就业时更多选择通过政府统一组织或通过劳务派遣机构组织等途径,降低对老乡或亲戚朋友的依赖性,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有序性,增加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就业收益,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快农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农村进城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进城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政府要担负起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责任;实行进城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平等的就业制度;提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就业服务职能,整顿规范社会中间机构。本文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上有一定的新颖性,在研究结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从而加深了理论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

张环录,王永来,杜秀敏,王晓飞[2](2007)在《“村财乡管”财务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财务管理历来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发展、稳定大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一、农村财务管理现状目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多种方法并存,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监督力度松软,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致使农村财务管理无规可依、无章可循。部分村干部公款吃喝、贪污、挪用和侵占公款,伪造支出单据,虚支冒领,套取现金,公款私存,收入不入账,欺上瞒下,以权谋私,造成干群关系极端紧张。

曾立春[3](2006)在《深化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已成为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农业税费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当前“三农”理论与实践的热点。2004年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出台,并不意味着农业税费改革目标随之一劳永逸的实现。随着改革的深入,以乡镇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体制以及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债务的化解等深层次问题相继浮出水面。本文《深化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问题的研究》研究了国内外农业税费改革现状,对农业税费改革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和研究,对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在对湖南省J县乡镇农业税费改革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本人考察分析了J县L镇1995年至2004年度财政收支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情况;进而对湖南省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在税费改革后不仅没有解决好基层公共财政建设和公共产品供给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还对因人员超编、负债等而产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提出,今后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重点在于实现乡镇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型、建立规范的预算和转移支付体系、上级政府承担向农村提供公共品的责任等,以尽早消除城乡“二元”差异,实现湖南省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本文还就今后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提出了近期和长期两方面的可行性政策建议。

刘勇[4](2005)在《我省严禁乡村两级举新债》文中认为本报讯记者刘勇报道:12月28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省政府日前下发通知,严禁乡镇及行政村再举新债,包括不准向金融机构贷款、不准举债兴建工程等。据悉,违反规定形成新债的,一经查实,将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乡村举债影响稳定?

巴志鹏[5](2005)在《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我国农民负担渐趋沉重。农民负担过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在积极进行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农村税费改革。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改革中会不断产生新问题。所以,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农民过重负担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规律,并积极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新途径,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篇论文除了导言和结语之外,共分 8 章。第一章是对中国历史上农民负担问题进行回顾。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饱受封建地租、徭役、兵役等沉重负担之苦。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农民负担问题仍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是历代政权更迭的主要导火索之一。 第二章写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的负担状况,从整体上介绍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诸多负担的全貌和演变情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新的土地经营模式也使得农民负担问题逐步显现,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农民的税内税外负担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农民负担遂演变成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剖析农民负担过重带来的不良后果。农民负担过重,不但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他们生产和再生产的能力。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广大农村市场就启动不起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乏力。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因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 第四章分析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经济、政治原因。农业税制的缺陷和弊端、分税制的不完善、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等等都对农民负担造成很大影响,但农民负担过重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五章写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的种种努力。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要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季明明[6](2005)在《辽宁农村财政收入问题研究 ——以昌图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影响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搞好“三农”问题是我国目前最棘手的问题。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辽宁省农村县乡开始税费改革,改革以来成绩显着,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本文以农村税费改革为背景,从分析农村财政收入概念入手,以辽宁省昌图县税费改革成果,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例,说明全省改革后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本文从昌图县税费改革前后的变化入手,分析农民增收困难: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仍然比较重;不同乡镇减负程度不同;粮食主产区农民减负幅度较低;乡(镇)村债务负担沉重,偿债能力弱;乡(镇)村财政资金短缺;精简基层政府困难;乡镇政府与村组织的正常运转与农民减负的矛盾加剧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税费制度,给出了完善税费改革的几点建议,并提出最终目标是建立农村和城市相统一的税费制度。 在分析了昌图县税费改革的基础上,本文又着重分析了辽宁省县乡税费改革,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现行乡镇财政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要彻底改变农民负担沉重的现状,创造有利于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应从减轻农民税负水平和改革乡镇财政体制两方面入手。

李光宇[7](2004)在《农民工作权研究》文中提出一 论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唤醒全社会对农民工作权的尊重、在中国逐步实现农民工作权,逐渐消除传统的农民概念,彻底把农民从经济弱势当中解放出来。为此,笔者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农民”不再表征任何身份含义,而仅仅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置身于绿色世界的职业。二 论文的核心思想工作(劳动就业)是公民的普遍权利,从劳动中获得经济收入是农民谋生的基本形态,农民工作权是农民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基本人权,更是现在仍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农民的基本生存权。要求自由和平等的愿望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特性,农民工作权充分回应了农民对人类这一共同愿望的追求。认真对待农民的工作权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必然要求和时代呼唤。三 论文的创新本文在“三农”领域第一次对农民工作权的权利体系框架进行了探索性的建构,并且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证,指出实现农民工作权是破解今日“三农”难题的正解。论文第一次把农民工作权中如此丰富系统的权利体系全面地提升到了人权的高度,农民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人权首先应当表现为工作权。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他们的弱势地位突出地表<WP=163>现为经济上的弱势,对于多数农民来说,劳动是谋生的基本手段,因而工作权的实现是农民获得平等权利、从弱势中解放出来的前提性条件。四 论文的论证过程以充分实现农民平等和自由为宗旨,论文构筑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工作权的总体框架;论证了农民工作权是农民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基本人权,是农民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在查找农民工作权缺失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作权缺失的原因,进而探索实现农民工作权、实现农民基本人权的途径。论文在第一章中通过对农民工作权进行的本体分析,试图阐释清楚农民工作权的内涵、结构及其特征。本文的“农民”是指在我国现有户籍制度条件下尚未脱离农业户口的劳动者;“农民工作权”也就是农民的劳动权,是指农民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劳动者根据《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规定应当享有的涉及择业自由、就业保护、社会保障、公允报酬、同等待遇、集体交涉等相互联结的系统的权利体系。论文在这一章中对“农民”、“农民工作权”进行了深入的语义分析,揭示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涵义,为全文确立了“农民工作权”这一基石性的概念。奠定了通篇的论述基调。农民工作权的结构框架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的权利来共同建构。一是农民“与就业有关的权利”,农民的这项权利处于农民工作权的中心地位。择业自由即农民选择职业、工作、工作场所的自由,既是农民的消极自由——不受强迫劳动的自由,也是农民的积极自由——从事自己喜爱工作的自由。赋予农民择业自由体现的是对农民自由意志的尊重和保障。就业保护的权利旨在保护实际上已经就业的农民,包括农民不被任意或不公正解除就业的权利,以及农民就业过程当中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和不可侵犯性的权利。二是农民“由就业派生的权利”,主要包括农民获得公允报酬权、获得社会保障权。三是农民“平等待遇和非歧视性权利”,农民的该项权利是贯穿农民工作权所有方面的最基本的权利,强调对农民弱势群体的积极保护。四是农民工作权的辅助性权利,主要包括农民的集体交涉权、受教育权、财产权和迁徙自由等,为农民工作权的<WP=164>行使提供了良好的框架。农民工作权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权利体系的系统性、权利形态的经济性、权利主体的弱势地位等方面。论文在第二章集中论述了农民工作权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工作权是农民人权的基本形态,农民的人权首先应当体现在充分彰显自由和平等思想、不受歧视的工作权。要求自由和平等的愿望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特性,对农民自由和平等的关注是对农民人权的关注,从义务本位的国家农民向权利本位的社会农民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的回归。农民工作权是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的生存权利,农民的弱势地位突出表现为经济的弱势,农民工作权的实现是农民获得平等权利并从经济弱势中解放出来的前提性条件。论文在第三章立足于全球的视野,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例评析了西方国家通过采取对农业补贴和扶持的政策和立法来实现直接对农民“平等待遇和非歧视性权利”给予的有效的保护,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积极扶持农业这一特殊弱势产业,并且直接体现在对种植业农民这一从事弱势产业群体的特殊关怀。论文同时简要评述我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的发展历程。论文在农民工作权保护的中西比较中揭示了西方国家相关政策和立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和启示。论文在第四章围绕农民工作权的内涵,从择业自由权、就业保护权、公允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平等待遇权不同的角度,评述了我国农民工作权缺失的状况。论文在第五章分析了我国农民工作权缺失的原因。从中国农业社会的历史看,中国是一个封建制的农业大国,农民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彼此间的联系是家族或宗族,家庭利益至高无上,农民无个体私利而言。从长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看,国家实现了对几乎所有的农村重要社会资源的垄断和控

温锦旺[8](2004)在《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 ——对乡镇政府利益扩张的研究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在目前“乡政村治”体制性环境之下,乡村关系的不协调在于行政权与自治权的内在紧张或冲突。如何处理国家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却成为了村民自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试图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目前乡村关系的现状以及乡村关系冲突的两个主要原因。即:第一,国家压制型体制;第二,地方基层政权的权力扩张行为。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构制度框架,主张对乡镇民主改革,改变基层政权的权威来源,建设乡镇政府;强化社会的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大力推行新税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建构科学的乡村关系。

陈颖[9](2004)在《我国农村收费现状及其治理》文中认为我国农村收费是必要的,但也是不规范的,即使在一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也是如此。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对收费主体的有效制约,其治理措施就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并深化各项配套改革。

姜长云[10](2001)在《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研究(总报告)》文中提出 近年来,农民负担一重二乱,日益影响到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村税费改革旨在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关系,因而广受各方关注。围绕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索如“百花齐放”、“红头文件”和配套措施也频繁出台,甚至改革试点也

二、村委会不得强令“以资代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委会不得强令“以资代劳”(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在福州市部分企业的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
        1.2.2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1.2.3 农民工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
        2.1.1 推拉理论
        2.1.2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2.1.3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2.1.4 托达罗模型
        2.1.5 乔根森模型
    2.2 国内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市场现状的研究
        2.2.1 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2.2.2 劳动力转移意愿的研究
        2.2.3 劳动力转移方式研究
        2.2.4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研究
        2.2.5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
        2.2.6 城乡劳动力市场现状与问题的研究
        2.2.7 劳动力外出就业渠道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与进城就业途径
    3.1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3.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3.3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的选择
        3.3.1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概述
        3.3.2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个人因素分析
    4.1 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个人因素的一般分析
        4.1.1 年龄
        4.1.2 性别
        4.1.3 文化程度
        4.1.4 婚姻状况
        4.1.5 务工经历
        4.1.6 社会资本
        4.1.7 求职成本
    4.2 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个人特征的计量分析
        4.2.1 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
        4.2.2 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
        4.2.3 统计结果
        4.2.4 结论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厂商行为分析
    5.1 基础理论
        5.1.1 经济人假设理论
        5.1.2 外部性理论
        5.1.3 交易费用理论
    5.2 厂商行为分析
        5.2.1 厂商招聘方式
        5.2.2 厂商的培训方式
        5.2.3 厂商对劳动者权益的态度和行为
    5.3 本章小结
6 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政府及社会中间机构行为分析
    6.1 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析
        6.1.1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状态的形成
        6.1.2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6.1.3 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及其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影响
    6.2 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政府行为分析
        6.2.1 劳务输出地政府部门的就业信息服务
        6.2.2 劳务输出地政府对进城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就业指导
        6.2.3 劳务输入地政府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分析
    6.3 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社会中间机构行为分析
        6.3.1 劳务派遣机构的服务行为分析
        6.3.2 劳务输入地民办职业中介行为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不同的就业途径对农民工就业收益的比较分析
    7.1 转移成本比较的理论分析
    7.2 就业稳定性的比较
    7.3 工资收入的比较
    7.4 劳动权益保障的比较
    7.5 职业发展道路的比较
    7.6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快农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8.2.2 加大对农村进城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进城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
        8.2.3 政府要担负起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责任
        8.2.4 实行进城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平等的就业制度
        8.2.5 提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就业服务职能,整顿规范社会中间机构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不足与展望
    9.1 研究不足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村财乡管”财务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财务管理现状
二、成因
三、建立“村财乡管”财务管理模式
四、应把握好的原则
五、完善配套措施

(3)深化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第二章 农业税费改革的相关政策理论
    2.1 课税相关理论
    2.2 农业保护理论
    2.3 公共经济理论
第三章 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历史回顾与存在的问题
    3.1 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的实践回顾
    3.2 深化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的现实问题
第四章 湖南省县乡农业税费改革的案例分析
    4.1 J县乡镇农业税费改革的概述
    4.2 J县L镇农业税费改革的调查与分析
    4.3 对J县乡镇农业税费改革的基本结论
第五章 深化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的整体构想与政策建议
    5.1 完善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的整体构想
    5.2 深化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的政策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土地家庭承包制下中国农民负担研究状况述评
    三、本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框架结构
第一章 中国农民负担的历史回顾
    一、秦汉时期的农民负担
    二、隋唐时期的农民负担
    三、宋元时期的农民负担
    四、明清时期的农民负担
    五、民国时期及革命根据地的农民负担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民负担
第二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负担的状况
    一、土地家庭承包制与农民负担
    二、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的农业各税负担
    三、土地家庭承包制推行以后我国农民承担的税外负担
    四、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发展的几个阶段
    五、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的区域差别
第三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现实危害
    一、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农民负担过重对扩大内需政策绩效的影响
    三、农民负担过重对党和政府在农民心目中形象以及对农村和整个社会稳定的影响
第四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症结
    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我国农民负担
    二、我国的农业税制与农民负担
    三、分税制对我国农民负担的影响
    四、乡镇行政、财政体制缺陷对农民负担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的实践
    一、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初期:制止“三乱”、规范农民负担
    二、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遏制恶性案件发生,强化领导干部责任
    三、世纪之交:费改税、理顺税费关系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实践的绩效分析
    一、“三令五申”减农负绩效不佳现象分析
    二、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思考
第七章 中国历史上及国外涉农税制借鉴
    一、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税制考察
    二、我国历史上农业税制沿革的启示
    三、国外涉农税制概述
    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八章 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路径探讨
    一、统筹城乡发展,早日完成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到一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
    二、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儿
    三、增收是减负的关键一环: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辽宁农村财政收入问题研究 ——以昌图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声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农村财政收入概述
    2.1 财政收入
    2.2 农村财政收入
    2.3 农村财政收入形式
第三章 税费改革前辽宁省农村财政收入状况
    3.1 税费改革前辽宁省农村税费状况
        3.1.1 改革前税收种类
        3.1.2 改革前收费种类
        3.1.3 改革前农民负担情况
    3.2 税费改革前辽宁省农村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3.2.1 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3.2.2 影响基层政权稳固
        3.2.3 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2.4 破坏正常经济运行秩序
第四章 辽宁省农村财政收入的政策调整
    4.1 农村现有的税收项目
    4.2 农村现有的收费项目
    4.3 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内容
    4.4 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效
第五章 辽宁省昌图县财政收入调查与分析
    5.1 昌图县财政收入改革现状
        5.1.1 昌图县税费征收体制的变化
        5.1.2 昌图县税费改革前后农民负担的变化
    5.2 昌图财政收入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5.2.1 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仍然较重
        5.2.2 乡镇政府与村组织的正常运转与农民减负矛盾加剧
        5.2.3 乡(镇)村债务负担沉重,偿债能力弱
        5.2.4 “一事一议”难以操作
第六章 解决昌图县财政收入问题的建议
    6.1 国外农村税费制度及其借鉴
        6.1.1 发达国家税收制度
        6.1.2 发展中国家税收制度
        6.1.3 国外农村税费制度给我们的印象
        6.1.4 我国农村税费制度存在的不足
        6.1.5 国外农村税费制度对我们的启示
    6.2 江苏省农村化乡村债务给我们启示
    6.3 辽宁省昌图县税费改革近期思考
        6.3.1 完善征管措施,规范征管行为
        6.3.2 完善乡镇财政体制
        6.3.3 按江苏模式,积极化解乡(镇)村债务
        6.3.4 完善“一事一议”筹资政策
    6.4 辽宁省昌图县税费改革中长期探讨
        6.4.1 建立城乡统一的税费制度必要举措
        6.4.2 建立城乡统一的税费制度具体做法
第七章 辽宁省农村财政收入稳定对策研究
    7.1 辽宁省农村县乡财政的基本状况
        7.1.1 辽宁省农村县乡财政体制
        7.1.2 辽宁省农村县乡支配财力
        7.1.3 辽宁省农村县乡财政收入与支出
    7.2 农村税费改革对辽宁省农村了乡镇财政体制的影响
        7.2.1 辽宁省农村税费改革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
        7.2.2 辽宁省农村乡镇财政体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7.3 深化改革和完善辽宁农村财政体制改革的对策
        7.3.1 强化乡镇财政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
        7.3.2 合理划分乡镇财政的财权和事权
        7.3.3 乡镇政府的规模要与事权和可支配财力相适应
        7.3.4 加强对乡镇财政的监管
        7.3.5 实行乡镇教育经费省级统筹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民工作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一 农民工作权问题的提出
    二 农民工作权的理论意义
    三 农民工作权的实用价值
    四 农民工作权研究的历史现状
    五 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一章 农民工作权的本体分析
    一 农民工作权的内涵
        (一) 农民
        (二) 农民工作权
    二 农民工作权的结构
        (一) 农民“与就业有关的权利”
        (二) 农民“由就业派生的权利”
        (三) 农民“平等待遇和非歧视性权利”
        (四) 农民工作权的辅助性权利
    三 农民工作权的特征
        (一) 权利体系的系统性
        (二) 权利形态的经济性
        (三) 权利主体的弱势地位
第二章 农民工作权的功能
    一 农民的基本人权
        (一) 市场经济的秩序化要求
        (二) 市场主体自由交换的要求
        (三) 市场主体平等化的要求
    二 农民弱势群体的生存权
        (一) 农民经济的弱势地位
        (二) 弱势农民对工作权的渴望
第三章 农民工作权保护的中西比较
    一 西方国家与我国的相关政策与立法
        (一) 美国
        (二) 欧盟
        (三) 日本
        (四) 中国
    二 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启示
        (一) 加强对种植业农民的扶持
        (二) 经济扶持的法规化
第四章 农民工作权缺失的状况
    一 农民择业自由权的缺失
    二 农民就业保护权的缺失
    三 农民公允报酬权的缺失
    四 农民社会保障权的缺失
        (一) 农村社会保障的后退
        (二) 失地农民的困境
    五 农民平等待遇权的缺失
第五章 农民工作权缺失的原因
    一 农业社会的历史根源
    二 计划经济的体制根源
    三 户籍制度根源
    四 传统农业结构根源
    五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根源
第六章 农民工作权的实现途径
    一 同步实现农民各项相关权利
        (一) 受教育权
        (二) 财产权
        (三) 经营自主权
    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逐步统一劳动力市场体系
        (二) 逐步统一社会保障体系
    三 加快农民自治和农村的法治进程
        (一) 完善农民自治
        (二) 完善农村法治
    四 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一) 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
        (二) 提高农民的维权能力
    五 依法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一) 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二)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结 论
索 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后 记

(8)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 ——对乡镇政府利益扩张的研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绪言
    1 、 乡村关系界定
    2 、 学者关于乡村关系状况的观点
    3 、 学者关于乡村治理的现状及措施
    4 、 作者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历史回顾:乡村治理的失效原因是国家与社会的利益结构分离
    (一) 、 乡里制度治理模式的特点:官制以外的地方治理
    (二) 、 保甲制度治理模式的特点:地方权威进入官制授权系统
    (三) 、 公社制度治理模式的特点:利益分离结构的继续
二、 村民自治进程中乡村关系不协调主要原因分析
    (一) 、 乡村关系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二) 、 乡村关系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1 、 国家主导的压制型体制是乡村关系不协调的原因之一
        2 、 基层政府权威的自主扩张性,加剧了乡村关系的矛盾
三、 建立基层政府与地方社会的利益协调的治理模式,完善乡村关系
    (一) 、 以善治理论为依据,建设乡镇政府
    (二) 、 强化社会的监督(立法、人大、村级组织)
    (三) 、 完善和有条件的推行乡镇长选举制度
    (四) 、 完善村民自治
    (五) 、 大力推行新税制的改革
四、 结束语
文章注释、出处与参考文献

(9)我国农村收费现状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农村收费现状
    1、村组织收取“一事一议”费和“以资代劳”费未遵循自愿自治原则
    3、对非农产业农民收取的积累金不规范
    2、经营性收费未遵循受益原则
    4、农村教育收费缺乏稳定的基础
二、农村乱收费形成的原因
    1、政府与公民(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缺乏制度保障
    2、收费管理制度未理顺
    3、部门利益膨胀
    4、行政事业经费急剧增加
三、建立规范化的农村收费机制
    1、健全收费立法,实现有法可依
    2、继续深化县级以下政府机构改革
    3、明确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
    4、规范省级以下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10)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研究(总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民负担的现状及其变化特点
    (一)农村税收增长过快,重复征税、过度征税、乱设错征税收问题较为严重。
    (二)农民提留统筹费负担增幅较大,承担的“两工”数额过多。
    (三)各种集资性摊派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增长过猛,“三乱”久治不顺,甚至边治边乱。
    (四)农民负担日趋隐性化、复杂化,农村税费收取的不规范现象较为盛行。
    (五)农民负担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局部问题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形成农村税费负担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计划体制的色彩相对较浓。
    (二)分税制改革不彻底,财政包干体制和税费提成制度的影响较深。
    (三)农业税制改革滞后,农业税收入的正常增长,不适应农村公共支出迅速增长的需要。
    (四)现行农村提留统筹制度和有关政策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不合理负担的合法化和农村税费关系中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五)农村缴税纳费主体分散,税费征收交易成本高。
    (六)现行体制下农民不利的交易地位和农民自我保护组织的缺乏。
三、农村税费改革的难点
    (一)乡村负债积重难返,乡村运转难度增大,导致税费改革推进难。
    (二)改革意见分歧大,改革试点模式少,下药对症难。
    (三)体制运行惯性大,配套改革复杂性强,税费改革异化易、巩固难。
    (四)农民负担监督难,抵制农民负担增长难。
四、相关观点辨析
    (一)农民负担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却在体制。
    (二)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根本途径,在于税费外,在于以宏观改革为根本,深化整个配套改革。
    (三)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农民收入,都是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尽管从长期来看,增收比减负更重要;但就近期而言,减负和增收同样迫切。
五、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及其试点方案的建议
    (一)将费改税与依法治理税费结合起来;在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积极促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二)鼓励试点,丰富试点内容,科学认真地对待试点。
    (三)分类试点,增加和加快试点,注意试点的多方案比较,力戒试点方案的“一刀切”。
    (四)积极完善安徽试点,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加大推广力度。
六、加快农村税费改革需要注意的政策调整和配套措施
    (一)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把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与促进城乡其他改革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抓两头(市以上、乡以下),带中间,加快行政体制的改革。
    (三)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财税体制的改革力度,加强对乡村负债的清理消化工作。
    (四)加快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降低农村税费收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四、村委会不得强令“以资代劳”(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在福州市部分企业的调查为例[D]. 周毕芬. 福建农林大学, 2010(12)
  • [2]“村财乡管”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 张环录,王永来,杜秀敏,王晓飞. 中国农业会计, 2007(08)
  • [3]深化湖南省农业税费改革问题的研究[D]. 曾立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7)
  • [4]我省严禁乡村两级举新债[N]. 刘勇. 江西日报, 2005
  • [5]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D]. 巴志鹏.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6]辽宁农村财政收入问题研究 ——以昌图县为例[D]. 季明明. 东北大学, 2005(07)
  • [7]农民工作权研究[D]. 李光宇. 吉林大学, 2004(04)
  • [8]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 ——对乡镇政府利益扩张的研究及对策[D]. 温锦旺.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9]我国农村收费现状及其治理[J]. 陈颖. 中国经济信息, 2004(06)
  • [10]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研究(总报告)[J]. 姜长云. 经济研究参考, 2001(24)

标签:;  ;  ;  ;  ;  

村委会不得强行“以资代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