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波翅青尺蛾属分类研究(鳞翅目:尺蛾科:尺蛾亚科)(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嘉[1](2019)在《河北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资源初考与甲虫物种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是太行山东麓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景观,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但昆虫物种资源本底不清,至今没有比较完整的昆虫物种多样性记录,从而直接影响人们对该保护区生物资源完整的认识和了解。为此,我们在河北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项目的支持下,于2016-2017年开展了该森林公园昆虫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现将结果简要总结如下:(1)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本次昆虫物种本底考察共获得各类标本2万余头,结合查阅文献和河北大学博物馆馆藏标本,共计得到16目182科993属1411种,其中3目昆虫的物种多样性高达1109种,占比78.37%,分别是鳞翅目610种(43.26%)、鞘翅目301种(21.35%)和双翅目194种(13.76%)。种数位居前3位的科分别是夜蛾科153种(10.85%)、尺蛾科79种(5.60%)和草螟科56种(3.97%)。从属级阶元构成看,单种属所占比例最大。(2)昆虫区系组成五岳寨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以中日界+古北界+东洋界共有成分最多,高达39.43%;其次是中日界+古北界共有成分,占比26.10%;再次是中日界成分和中日界+东洋界成分,分别占比11.91%和10.78%,这4种分布型总共计1244种,占该地区整个分布型的88.23%。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五岳寨昆虫区系成分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华北区单区成分,共计126种(8.94%),其次是中国广布型120种(8.51%),第三是3区分布型,即蒙新区+东北区+华北区共有成分106种(7.52%),这3种昆虫分布型共有352种,占总数的24.96%。与河北省已有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记录的昆虫物种数量相比较,五岳寨昆虫的种数仅次于雾灵山和小五台山,位居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五岳寨所处太行山山地省物种的丰富性。(3)甲虫数量动态及其多样性2016年5月至8月对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甲虫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获得1828头标本,经鉴定隶属于40科194属271种。在物种数量方面,以叶甲科(35种,12.92%)、步甲科(31种,11.44%)和天牛科(23种,8.49%)较为丰富;在物种个体数量上,以瓢虫科个体数量最多,共376个(20.57%),其次为叶甲科365个(19.97%)和步甲科150个(8.21%)。全年优势种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1773)。采用ɑ-多样性测度方法对不同月份和海拔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月份的多样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7月>8月>6月>5月,且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保持一致,表明该地区甲虫生态群落较稳定;海拔1000-1500 m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由于种类较少,不同海拔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走势表现为不相关。(4)资源昆虫将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资源昆虫大致分成7类,分别是食用昆虫、药用昆虫、传粉昆虫、天敌昆虫、观赏昆虫、清洁类昆虫和环保性昆虫,并提出了保护和利用建议。
余甜甜[2](2016)在《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蛾类物种编目调查》文中认为梧桐山风景区是深圳的标志性景观,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科研价值。梧桐山风景区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尤其是鳞翅目蛾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远远落后于一水之隔的香港。本文通过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间沿海拔梯度的连续调查,对梧桐山风景区内蛾类昆虫的物种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完成了梧桐山风景区蛾类昆虫名录,研究结果如下:采集的蛾类标本隶属于43科1005种。其中螟蛾科239种;夜蛾科236种;尺蛾科150种;卷蛾科100种;天蛾科30种;灯蛾科22种;织蛾科20种;麦蛾科20种;毒蛾科20种;祝蛾科15种;细蛾科15种;刺蛾科17种;谷蛾科15种;斑蛾科15种;舟蛾科15种;羽蛾科10种;枯叶蛾科7种;钩蛾科6种;大蚕蛾科5种;蓑蛾科5种;舞蛾科5种;网蛾科5种;尖蛾科5种;蚕蛾科4种;木蠹蛾科3种;透翅蛾科3种;带蛾科2种;雕蛾科2种;蛱蛾科2种;波纹蛾科2种;伊蛾科2种;巢蛾科2种;赤巢蛾科1种;菜蛾科1种;拟木蠹蛾科1种;杜蠹蛾科1种;燕蛾科1种;蝙蝠蛾科1种;锚纹蛾科1种;凤蛾科1种;箩纹蛾科1种;圆钩蛾科1种;长角蛾科1种。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共发现中国新纪录科一种,新种一种,中国新纪录种2种。中国新纪录科——杜蠹蛾科Dudgeoneidae中国新纪录属——杜蠹蛾属Dudgeonea Hampson中国新纪录种——莱杜蠹蛾Dudgeonea leucosticta Hampson中国新纪录种——福沙尺蛾Sacinodes fortis Yazaki中国新纪录种——迪拟木蠹蛾Squamura disciplaga Swinhoe新种——梧桐冠尺蛾Lophophelma wutongshana sp.nov.
王颖[3](2010)在《东北地区尺蛾亚科分类研究(鳞翅目:尺蛾科)》文中认为尺蛾亚科(Geometrinae)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全世界尺蛾亚科已知270属,约2440种。目前我国尺蛾亚科已知64属373种。其种类多,分布广泛,许多种类是林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本论文对东北地区尺蛾亚科昆虫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论文主要包括3部分。第1部分绪论,介绍了世界及中国尺蛾亚科的分类研究概况,描述了尺蛾亚科的形态特征,总结了尺蛾亚科的生物学习性。第2部分系统分类,记述了东北地区的尺蛾亚科共17个属,47个种,其中包括2新种:拟萝摩艳青尺蛾Agathia subcarissima sp. nov.,东北无缰青尺蛾Hemistola dongbeiensis sp. nov.,10个东北地区新记录种。并给出了各属、种的鉴别特征,编制了分属、分种检索表,对各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后附成虫及生殖器照片。第3部分为结论与讨论。本论文为我国尺蛾亚科系统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对指导东北地区农、林业的生产防治以及丰富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所有研究标本均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贾玉珍[4](2010)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昆虫数量动态研究》文中提出原始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地区的地带性顶级植被类型,20世纪以来,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被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面积的次生林群落。昆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由于人为控制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是不可行的,因此通过研究干扰和破坏后形成的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生境,为人们更好的了解昆虫多样性的变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选取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类型调查蝶类、蛾类和地表甲虫3大常见昆虫类群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并分别找出对其组成和多样性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同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现就本文具体的研究结果简述如下:1、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不同演替阶段昆虫群落多样性通过网捕、灯诱和诱捕法,在次生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红松阔叶林3个不同演替阶段生境内共采集昆虫标本8183头,隶属于14个目699种,其中鳞翅目和鞘翅目是主要优势类群,次生针阔混交林昆虫的个体数量最多,原始红松阔叶林中物种数最多。不同演替阶段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差异不显着,但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红松阔叶林的Fisher’a指数显着高于次生白桦林,目水平上昆虫多样性未表现出显着差异性。昆虫多样性在森林演替过程中和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相同,鳞翅目昆虫多样性随演替逐渐升高,而鞘翅目多样性逐渐降低。2、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不同演替阶段蛾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在次生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阔叶红松林、原始阔叶红松林内共采集蛾类410种6520头,隶属与23科,阔叶红松林样地物种和个体数都最多,物种数最少的为次生针阔混交林,个体数最少的是次生白桦林样地,但不同生境蛾类物种数量差异不显着,但个体数差异极显着。蛾类活动的高峰期为7月。尺蛾科和夜蛾科是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两大优势类群。不同演替阶段生境内蛾类的种-多度曲线趋向于对数级数分布,符合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次生针阔混交林内稀有种最多,阔叶红松林内物种多样性最高。次生杨桦林与次生针阔混交林的优势种为李尺蛾,原始红松阔叶林、阔叶红松林的优势种为四点苔蛾。次生杨桦林的均匀度指数最低。不同演替阶段生境都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苔蛾科、夜蛾科、螟蛾科、灯蛾科和卷蛾科物种数量和受样地类型的影响及其显着。3、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地表甲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共诱捕地表甲虫23种,共511头,隶属于10个科。个体数最多的为埋葬甲科,物种数最多的是步甲科,优势类群为步甲科和埋葬甲科。次生白桦林地表甲虫物种数和个体数高于原始红松阔叶林和次生针阔混交林,3个生境内地表甲虫多样性无显着差别。地表甲虫高峰期为7月份。3个样地中物种统计数量都没有达到渐进线,次生白桦林样地中实际物种只占估计值的67%,其它2个生境实际物种数都在物种估计值的95%区间范围内,略低于平均值。3个生境的地表甲虫种-多度曲线无显着差异,符合对数分布。胸高断面积和土壤湿度对地表甲虫有显着影响,它们可以解释99.2%的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4、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蝶类物种组成与多样性本研究选取了林内、林缘、荒地3种生境,共调查蝶类72种537头,隶属于7科。蝶类在不同生境内物种分布不均匀,13个优势种中只有菜粉蝶和暗脉菜粉蝶在所有样地内有分布。个体数为1的稀有种有24种。蛱蝶科的种类和数量都最多。林缘生境蝶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显着高于其它生境。林缘生境多样性指数与林下生境差异极显着。均匀度最高的为林下生境,其次为荒地生境,最低为林缘生境。蝶类活动的高峰期为7月,并于其它月份差异显着。5、温度与降雨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蝶类多样性的影响于2005~2007年采用样带调查法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对蝶类的物种组成和个体数量进行了调查,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分析了蝶类组成和多样性与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对蝶类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共采集蝶类标本768个,隶属于7科69种。通过分析可知,不同年份和不同月份之间,蝶类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无明显差异: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月平均温度是影响该区域蝶类组成种类和多样性的重要因子,而月降雨量是影响蝶类个体数量的重要气候因子。前3个月累积温度和降雨量对蝶类影响范围较大,如粉蝶科、蛱蝶科、眼蝶科。不同优势种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也有差异。本研究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先文[5](2007)在《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调查及群落结构分析》文中认为昆虫作为地球生物圈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物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持保护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不少学者对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进行过调查,但都未对该区昆虫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群落结构分析,对于昆虫的种类、数量、分布还十分不清楚。对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查清该区昆虫种类并对昆虫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对于该保护区生物资源的研究、保护及其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清楚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情况和昆虫群落结构特征,笔者与课题小组在2005年4月~2006年10月间,于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共6次,每次10~15天,以路线调查、标准地调查以及灯诱三种方式对保护区昆虫资源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共采得昆虫标本10 000余号,根据鉴定结果,本文首次总结编写了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初步名录,共计14目109科677种。以蝴蝶和蛾类昆虫为代表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蝴蝶和蛾类分布均以东洋区为主,占总数的61.73%和55.70%,与该地区划属东洋区相符。对壶瓶山6个主要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可知,保护区内昆虫群落与植被复杂程度密切相关。植被最丰富的中坡常绿阔叶林昆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最高,分别为128、3.5627和0.7343,优势度指数最低为0.0715。该区群落间种类的分布,随着海拔的高度增加而逐渐由鞘翅目为主演替为以膜翅目为主的昆虫群落。对不同海拔高度昆虫群落进行相似性分析,可知各群落相似性指数在0.38~0.63变化,随海拔高度差的增大相似性指数逐渐减小,表明各海拔昆虫群落特征具一定的独立性。对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春、夏、秋三季的蝴蝶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蝴蝶群落结构的各项指数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夏季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最高。蝴蝶群落的优势种春季为宽带凤蝶,夏季为菜粉蝶,秋季为尖钩粉蝶,全年的优势种为菜粉蝶。全年蝴蝶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达3.6593,均匀度为0.7895,表明该区生态系统中的蝴蝶群落结构比较合理,稳定性也较好。
姚艳霞[6](2005)在《寄生于林木食叶害虫的小蜂分类研究》文中认为小蜂(膜翅目:小蜂总科)是寄生蜂中的主要类群,是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它们对多种农林害虫发挥着巨大的自然控制作用,也是生物防治中利用最多的天敌类群,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的林木食叶害虫种类多,危害严重。为了贯彻国家林业局“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的控制森林病虫害的方针,开展生物防治林木食叶害虫,作者对我国林木食叶害虫(以鳞翅目为主)的寄生蜂进行了调查和分类研究。本文记述了寄生我国林木食叶害虫的小蜂109 种,隶属10 科40 属,其中包括1 个新属,49 个新种,5 个中国新记录属,15 个中国新记录种。论文分为四部分:绪论,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绪论中回顾了小蜂总科分类历史,寄生林木食叶害虫小蜂的研究概况,描述了小蜂外部形态特征以其生物学特性。材料与方法中介绍了寄生蜂标本的采集、保存、制作方法等结果部分记述了寄生我国林木食叶害虫不同虫期的小蜂共10 科40 属109 种。详细描述了各个属的属征,以及各个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和寄生的寄主虫态等资料,以利于生物防治工作者参考。论文中附有主要种类的形态特征图和电子显微镜照片。讨论部分对今后的本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文中附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并列出了“小蜂-食叶害虫”和“食叶害虫-小蜂”索引,以便读者查阅和参考。
张建国[7](2006)在《浙江省森林昆虫多样性及其风险性评价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森林是我国既重要而又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森林又面临着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威胁。浙江省属我国发达地区,经济活跃,物流频繁,对森林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十分有利,其结果对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内外贸易经济活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在浙江省森林有害生物普查的基础上,对浙江省森林昆虫多样性及其风险进行评价研究。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在全国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林造发(2003)73号)精神和统一部署,从2004年2月份至2004年10月份,我们依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选取了10个样点,对浙江省的昆虫资源进行了考察,考察采用双对角线的取样方式,调查标准地大小为30×30m2。结果如下: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采集制作标本50,000余件。鉴定标本32,328件,其中绍兴县3,138件,上虞市4,982件,嵊州市3,572件,新昌市2,695件,越城区3,472件,诸暨市2,540件,富阳市8,321件,杭州市1,581件,景宁市2,027件。所采集标本分属16个目、133个科、930个种,其中新记录科1科,新记录种199种。其中害虫类群分属于11个不同的目107个科(包括1个新记录科)、816个种(包括168个新记录种);天敌类群分属于9个目、26个科、114个种(包括31个新记录种)。从目、科、种三个分类阶元的水平上对不同类群昆虫的优势类群进行了分析。 二、群落生态研究结果 1、各地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 从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各个样地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值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变化基本趋于一致,上虞和嵊州2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温岭和景宁2地区中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其余6县市多样性指数水平持均。从整个浙江省来看,其Simpson指数值D=0.9558,Shannon-Wiener指数值H=4.501,说明全省范围内昆虫多样性指数很高,该地区各个物种的个体数量亦分布合理,群落生态稳定性高。 2、各地群落均匀度分析结果 从群落均匀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以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SW与用Simpson指数计算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si变化趋势一致,上虞市和嵊州市的均匀度指数JSW和Jsi偏低,因物种分布相对集中,没有更加广布的分布范围,最终导致其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和Jsi的值相对较低;Alatolo均匀度指数Ea与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和Jsi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新昌和全省的数据均显示具有较高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同时其
韩红香,薛大勇[8](2002)在《中国波翅青尺蛾属分类研究(鳞翅目:尺蛾科:尺蛾亚科)(英文)》文中研究指明波翅青尺蛾属Thalera世界共记录 6种和 5亚种。中国已知 3种和 3亚种 ,本文记述 5种和 3亚种 ,其中包括采自四川巴塘 1新种淡波翅青尺蛾Thalerasimpliriasp .nov .和 1新纪录种。文中给出了中国波翅青尺蛾属分种检索表和新种的成虫及外生殖器图。淡波翅青尺蛾 ,新种Thalerasimpliriasp .nov . (图 2 ,3,6 ,7)新种与Th .laceratariaGraeser,1889相似 ,但有以下不同 :新种前翅外缘在M1与M3之间的缺刻极浅 ;前后翅外线较圆滑 ;♂外生殖器抱器瓣基部的三角形骨化片细尖 ,囊形突较细 ,钩形突较短粗 ;♀外生殖器后阴片有一方形弱骨化区域。分布 :四川。
芦荣胜[9](2000)在《尺蛾科,灯蛾科部分种类酯酶同工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鳞翅目的分类鉴定,基本上仍采用传统的分类方法,即依据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等形态特征进行鉴定,但这种方法往往会遇到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如近缘种、姊妹种的鉴别。同时传统分类学对一些属的划分,由于分类学家对动物形态、性状的掌握和理解不同,结果对种类的归属看法不一。这时采用新的分类手段结合传统分类学进行综合分类,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同工酶的认识和研究,应用同工酶的分类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同工酶是在生物体内结构不同,但催化作用相同的一组酶。同工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而蛋白质是在遗传基因控制下合成的,因此,同工酶可以反映生物的遗传本质。同工酶分类研究方法中,电泳法获得的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上一致,而且还可以区分那些用传统分类方法无法断定的种类。同时,同工酶在研究系统发育、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及生物进化程度等也是一种极为有用的方。 本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陕西地区鳞翅目尺蛾科(Geomti- dae)和灯蛾科Arctiidae的部分种类进行了EST同工酶的电游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一、同种个体间EST同工酶的比较 比较分析了11种的同种个体EST同工酶,结果是这11种个体间的酶谱均可分四到五组,可能是由四到五个基因位点控制。同种个体间的酶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相对较小,往往是少数个体存在着差异,而多数个体据有着基本相同的酶谱,说明在同一种个体间在某些等位基因上有较高的频率出现。 二、不同发育阶段的比较 通过对槐尺进四个发育阶段的比较,结果发现槐尺蝗不同阶段肪T同工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早期拗虫酶带数目相对较少,但各阶段所出现的酶带位置基本相同,说明 EST同工酶在发育过程中是逐渐向完全的方向表达的。另外,通过各阶段酶谱的比较,还发现槐尺蝗各发育阶段的酶活性不同,其中晚期拗虫和蛹的酶活性最强,成虫次之,早期拗虫酶活性最弱。 三、不同体段和不同性别比较 兀尺蛾不同体段EST同工酶比较 结果表明,不同体段间EST同工酶基本上没有差异,只是腹部的酶含量相对要大一些。不同性别之间的EST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这种差异要大于同一性别 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是性连锁还不能确定。结果还表明雌性的酶活性往往大于雄性的酶活性。 由上述三方面可以说明,在进行分类比较时,应尽可能采用同一发育时期,同一性别的个体来进行比较。 四硒酶同工酶的分类价值 比较分析了三个属的不同种 fq的 EST同工酶。同一属不同种问EST同工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较为稳定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某些一种所拥有的酶带而另一种内没有,这说明不同种之间有着不同的等位基因。同时不同种在不同的酶带上有较高频率出现。因此,酯酶同1酶在这二科低级阶元有重要分类价值。 另外;对灯蛾亚科 5种,苔蛾亚科 8种,尺蛾科 16种泳功率 Rf值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同传统分类学基本一致。
二、中国波翅青尺蛾属分类研究(鳞翅目:尺蛾科:尺蛾亚科)(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波翅青尺蛾属分类研究(鳞翅目:尺蛾科:尺蛾亚科)(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资源初考与甲虫物种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昆虫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贡献 |
1.2 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多样性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2.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土壤地貌 |
2.3 气候条件 |
2.4 生物资源 |
3.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标本获取 |
3.1.1 调查时间 |
3.1.2 调查样地 |
3.1.3 调查方法 |
3.1.4 标本制作与归类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标本鉴定 |
3.2.2 文献记录种类的搜集整理 |
3.2.3 区系分析 |
3.2.4 多样性分析 |
3.2.5 物种数据库建设 |
3.2.6 资源昆虫状况与评价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
4.1.1 目级阶元组成 |
4.1.2 科级阶元组成 |
4.1.3 属级阶元组成 |
4.2 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的区系组成与分布类型 |
4.2.1 五岳寨昆虫区系性质——与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
4.2.2 五岳寨昆虫区系性质——与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
4.2.3 五岳寨昆虫区系性质——区域分布特点 |
4.3 昆虫多样性指数分析——以甲虫为例 |
4.3.1 甲虫类群的物种组成 |
4.3.2 五岳寨甲虫种群数量变化及特征 |
4.3.3 五岳寨甲虫的优势种类 |
4.3.4 五岳寨不同月份甲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
4.3.5 五岳寨不同海拔的甲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
5.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资源昆虫类型与保护 |
5.1 资源昆虫类型 |
5.2 资源昆虫保护与利用 |
6.小结与不足 |
6.1 小结 |
6.2 不足 |
附录: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纲名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 |
(2)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蛾类物种编目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区域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工具与试剂 |
2.2 调查时间和样地选择 |
2.3 调查方法 |
2.4 标本处理与鉴定保存 |
3 梧桐山蛾类分类 |
3.1 网蛾总科Thyridiodea |
3.1.1 网蛾科Thyrididae |
3.2 卷蛾总科Tortricoidea |
3.2.1 卷蛾科Tortricoidea |
3.3 螟蛾总科Pyraloidea |
3.3.1 螟蛾科Pyralidae |
3.4 斑蛾总科Zygaenoidea |
3.4.1 斑蛾科Zygaenidae |
3.4.2 刺蛾科Limacodidae |
3.5 木蠹蛾总科Cossoidea |
3.5.1 杜蠹蛾科 Dudgeroneidae ——中国新纪录科 |
3.5.2 拟木蠹蛾科Metarbelidae |
3.5.3 木蠹蛾科Cossidae |
3.6 尺蛾总科Geometroidea |
3.6.1 尺蛾科Geometridae |
3.6.2 燕蛾科Uraniidae |
3.6.3 蛱蛾科Epiplemidae |
3.6.4 波纹蛾科Thyatiridae |
3.7 钩蛾总科Drepanoidea |
3.7.1 钩蛾科Drepanidae |
3.8 蚕蛾总科Bombycoidea |
3.8.1 蚕蛾科Bombycidae |
3.8.2 大蚕蛾科Saturniidae |
3.9 枯叶蛾总科Lasiocampoidea |
3.9.1 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
3.10 天蛾总科Sphingoidea |
3.10.1 天蛾科Sphingidae |
3.11 夜蛾总科Noctuoidea |
3.11.1 舟蛾科Notodontidae |
3.11.2 毒蛾科Lymantriidae |
3.11.3 灯蛾科Arctiidae |
3.11.4 夜蛾科Noctuidae |
4 总结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3)东北地区尺蛾亚科分类研究(鳞翅目:尺蛾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 形态特征 |
1.2.1 成虫 |
1.3 生物及生态学特性 |
1.4 材料与方法 |
1.4.1 研究材料 |
1.4.2 研究方法 |
2 各论 |
2.1 涡尺蛾属Dindicodes Prout,1912 |
2.1.1 狮涡尺蛾Dindicodes leopardinata(Moore,1868) |
2.2 青尺蛾属Geometra Linnaeus,1758 |
2.2.1 曲白带青尺蛾Geometra glaucaria Menetries,1859 |
2.2.2 蝶青尺蛾Geometra papilionaria(Linnaeus,1758) |
2.2.3 白带青尺蛾Geometra sponsaria(Bremer,1864) |
2.2.4 白脉青尺蛾Geometra albovenaria albovenaria Bremer,1864 |
2.2.5 钩线青尺蛾Geometra dieckmanni Graeser,1889 |
2.2.6 草绿尺蛾Geometra fragilis(Oberthur,1916) |
2.2.7 直脉青尺蛾Geometra valida Felder & Rogenhofer,1875 |
2.2.8 乌苏里青尺蛾Geometra ussuriensis(Sauber,1915) |
2.3 新青尺蛾属Neohipparchus Inoue,1944 |
2.3.1 双线新青尺蛾Neohipparchus vallata(Butler,1878) |
2.4 辐射尺蛾属Iotaphora Warren,1894 |
2.4.1 青辐射尺蛾Iotaphora admirahilis(Oberthur,1883) |
2.4.2 黄辐射尺蛾Iotaphora iridicolor(Butler,1880) |
2.5 巨尺蛾属Pachista Prout,1912 |
2.5.1 巨尺蛾Pachista superans(Butler,1878) |
2.6 绿尺蛾属Comibaena Hubner,[1823]1816 |
2.6.1 褐纹绿尺蛾Comibaena amoenaria(Oberthur,1880) |
2.6.2 盔绿尺蛾Comibaena cassidaria(Guenee,[1858]1857) |
2.6.3 栎绿尺蛾Comibaena delicator Warren |
2.6.4 紫斑绿尺蛾Comibaena nigromacularia nigromacularia(Leech,1897) |
2.6.5 双弧绿尺蛾Comibaena tancrei(Graeser,1890) |
2.6.6 平纹绿尺蛾Comibaena tenuisaria(Graeser,1889) |
2.6.7 肾纹绿尺蛾Comibaena procumbaria(Pryer,1877) |
2.6.8 亚肾纹绿尺蛾Comibaena subprocumbaria(Oberthur,1916) |
2.7 二线绿尺蛾属Thetidia Boisduval,1840 |
2.7.1 清二线绿尺蛾Thetidia atyche(Prout,1935) |
2.7.2 肖二线绿尺蛾Thetidia chlorophyllaria(Hedemann,1879) |
2.7.3 白点二线绿尺蛾Thetidia smaragdaria(Fabricius,1787) |
2.7.4 菊四目绿尺蛾Thetidia albocostaria(Bremer,1864) |
2.8 锈腰尺蛾属Hemithea Duponchel,1829 |
2.8.1 红颜锈腰尺蛾Hemithea aestivaria(Hubner,[1799]1796) |
2.9 仿锈腰尺蛾属Chlorissa Stephens,1831 |
2.9.1 安仿锈腰尺蛾Chlorissa anadema(Prout,1930) |
2.9.2 遗仿锈腰尺蛾Chlorissa obliterate(Walker,[1863]1862) |
2.10 亚四目绿尺蛾属Comostola Meyrick,1888 |
2.10.1 亚四目绿尺蛾Comostola subtiliaria(Bremer,1864) |
2.11 赤线尺蛾属Culpinia Prout,1912 |
2.11.1 赤线尺蛾Culpinia diffusa(Walker,1861) |
2.12 彩青尺蛾属Eucyclodes Warren,1894 |
2.12.1 枯斑翠尺蛾Eucyclodes difficta(Walker,1861) |
2.13 无缰青尺蛾属Hemistola Warren,1893 |
2.13.1 净无缰青尺蛾Hemistola chrysoprasaria lissas Esper,1795 |
2.13.2 细线无缰青尺蛾Hemistola tenuilinea(Alpheraky,1897) |
2.13.3 波无缰青尺蛾Hemistola veneta(Butler,1879) |
2.13.4 折无缰青尺蛾Hemistola zimmermanni zimmermanni(Hedemann,1879) |
2.13.5 带无缰青尺蛾Hemistola cinctigutta Prout,1935 |
2.13.6 东北无缰青尺蛾(新种)Hemistola dongbeiensis sp.nov. |
2.14 突尾尺蛾属Jodis Hubner,[1823]1816 |
2.14.1 青突尾尺蛾Jodis lactearia(Linnaeus,1758) |
2.15 尖尾尺蛾属Maxates Moore[1887]1884-7 |
2.15.1 鹊尖尾尺蛾Maxates adaptaria(Prout,1933) |
2.15.2 续尖尾尺蛾Maxates grandificaria(Graeser,1890) |
2.15.3 线尖尾尺蛾Maxates protrusa(Butler,1878) |
2.16 艳青尺蛾属Agathia Guenee,[1858] |
2.16.1 萝摩艳青尺蛾Agathia carissima carissima Butler,1878 |
2.16.2 拟萝摩艳青尺蛾(新种)Agathia subcarissima sp.nov. |
2.16.3 焦斑艳青尺蛾Agathia visenda Butler,1880 |
2.17 波翅青尺蛾属Thalera Hubner,[1823]1816 |
2.17.1 波翅青尺蛾Thalera fimbrialis chlorosaria Graeser,1890 |
2.17.2 四点波翅青尺蛾Thalera lacerataria Graeser,1889 |
2.17.3 赭缘波翅青尺蛾Thalera rubrifimbria Inoue,1990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昆虫数量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昆虫多样性研究 |
1.1.1 森林生态恢复研究及意义 |
1.1.2 昆虫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2 昆虫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关系研究 |
1.2.1 指示性昆虫的研究意义 |
1.2.2 主要指示性昆虫的研究 |
1.3 环境因子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
1.3.1 植物多样性和昆虫之间的关系 |
1.3.2 气候因子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
1.4 昆虫多样性动态的研究方法 |
1.4.1 昆虫多样性动态的主要计算方法 |
1.4.2 分类方法 |
1.4.3 生物学、生态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
1.5 长白山昆虫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6 我国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独创及新颖之处 |
1.8.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2 重点解决的问题 |
1.8.3 独创和新颖之处 |
2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2.1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
2.1.1 气候特征 |
2.1.2 土壤特征 |
2.1.3 植被特征 |
2.2 研究地选择及概况 |
2.3 调查方法 |
2.3.1 昆虫调查方法 |
2.3.2 植被调查方法 |
2.4 昆虫鉴定 |
2.5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
3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的昆虫多样性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地选择 |
3.2.2 调查方法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阔叶红松林主要昆虫种类及数量 |
3.3.2 不同演替阶段昆虫群落的物种组成 |
3.3.3 不同演替阶段中昆虫多样性和相似性比较 |
3.3.4 森林演替中植被群落与昆虫群落相互关系 |
3.4 小结 |
3.4.1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昆虫多样性 |
3.4.2 森林演替中昆虫多样性动态 |
3.4.3 昆虫与植物群落的关系 |
3.4.4 指示性昆虫的选择 |
4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蛾类组成和多样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样地选择 |
4.2.2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演替阶段的蛾类类群组成结构 |
4.3.2 不同演替阶段蛾类的种-多度关系 |
4.3.3 不同演替阶段蛾类的多样性比较 |
4.3.4 不同演替阶段样地的相似性系数比较 |
4.3.5 蛾类科的物种数和不同演替阶段的样地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 |
4.4.1 蛾类组成与森林演替阶段的关系 |
4.4.2 科水平上蛾类组成与森林演替阶段的关系 |
4.4.3 不同森林演替阶段的蛾类优势种 |
5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样地选择 |
5.2.2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地表甲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 |
5.3.2 不同演替阶段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季节动态 |
5.3.3 地表甲虫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5.4 小结 |
5.4.1 地表甲虫物种组成与生境演替阶段 |
5.4.2 地表甲虫多样性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 |
6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演替阶段蝶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样地设置 |
6.2.2 采集方法 |
6.2.3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蝶类物种及数量 |
6.3.2 不同演替阶段生境内蝶类多样性 |
6.3.3 蝶类物种和多样性的时间变化 |
6.3.4 主要环境因子对蝶类组成的影响 |
6.4 小结 |
6.4.1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蝶类物种及数量 |
6.4.2 环境因子对蝶类的影响 |
7 温度和降雨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蝶类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气象数据 |
7.2.2 采集方法 |
7.2.3 统计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蝶类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
7.3.2 温度和降雨量与蝶类组成及数量关系 |
7.3.3 温度和降雨量对蝶类优势种的影响 |
7.4 小结 |
7.4.1 温度和降雨对蝶类多样性的影响 |
7.4.2 不同科的蝶类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昆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
8.1.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不同演替阶段昆虫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
8.1.3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不同演替阶段蛾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
8.1.4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不同演替阶段地表甲虫动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8.1.5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不同演替阶段蝶类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8.1.6 温度与降雨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蝶类多样性的影响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表1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带不同演替阶段蛾类昆虫名录 |
附表2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带蝶类物种组成及编号 |
(5)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调查及群落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研究的意义 |
1.2 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3 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
1.4 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时间、地点和工具 |
2.2 调查方法 |
2.3 标本制作、保存与鉴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调查结果 |
3.2 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主要昆虫群落结构分析 |
3.3 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蝶类季节多样性 |
4 讨论 |
4.1 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调查有待进一步深入 |
4.3 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4.4 对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寄生于林木食叶害虫的小蜂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绪论 |
1. 小蜂总科分类的简要历史 |
2. 林木食叶害虫寄生小蜂研究概况 |
2.1 国内研究概况 |
2.2 国外研究概况 |
3. 小蜂形态特征 |
4. 生物学 |
4.1 生活方式 |
4.2 寄主范围 |
4.3 小蜂的产卵与寄生方式 |
材料与方法 |
1. 标本的采集 |
2. 标本的保存 |
3. 标本的制作 |
4. 制作后标本的保存 |
5. 标本的鉴定 |
结果 |
一、金小蜂科 Pteromalidae |
分属检索表 |
1. 偏眼金小蜂属 Agiommatus Crawford |
(1) 弄蝶偏眼金小蜂 Agiommatus erionotus Huang |
2. 黑青金小蜂属Dibrachys Foerster |
(2) 咸阳黑青金小蜂 Dibrachys boramiae (Walker) |
(3) 黑青金小蜂D. cavus (Walker) |
(4) 科氏黑青金小蜂 D. kojimae (Ishii) |
(5) 短翅黑青金小蜂D. breviwingis sp.nov |
(6) 方环黑青金小蜂D. quadranelli sp.nov |
3. 红腹金小蜂属Erythromalus Graham |
(7) 松毛虫红腹金小蜂Erythromalus rufiventris (Walker) |
4. 娜金小蜂属 Lariophagus Crawford |
(8) 米象娜金小蜂Lariophagus distinguendus Foerster |
5. 迈金小蜂属Mesopolobus Westwood |
(9) 带岭迈金小蜂Mesopolobus dailingensis sp.nov |
(10) 短迈金小蜂M. brevis sp.nov |
(11) 松毛虫迈金小蜂M. superansi Yang et Gu |
6. 宽缘金小蜂属 Pachyneuron Walker |
(12) 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Pachyneron solitarium (Hartig) |
(13) 同色宽缘金小蜂 P. concolor (Foerster) |
7. 金小蜂属 Pteromalus Swederus |
(14) 高金小蜂 Pteromalus altus Walker |
(15) 双窝金小蜂P. bifoveaolatus Foster |
(16) 鞘蛾蛹金小蜂P. coleophorae sp.nov |
(17) 密云金小蜂P. miyunensis sp.nov |
(18) 古毒蛾金小蜂P. orgyiae sp.nov |
(19) 皮金小蜂 P. procetus Graham |
(20) 凤蝶蛹金小蜂 P. puparum (L.) |
(21) 瑟茅金小蜂 P. semotus (Walker) |
8. 叶甲金小蜂属Schizonotus Ratzeburg |
(22) 宽头叶甲金小蜂 Schizonotus latus (Walker) |
(23) 柳蓝叶甲金小蜂 S. plagioderae sp.nov |
9. 灿金小蜂属 Trichomalopsis Crawford |
(24) 美国灿金小蜂 Trichomalopsis americanus Gahan |
(25) 棉蛉虫金小蜂T. genalis Graham |
10. 翠金小蜂属 Tritneptis Girault |
(26) 叶蜂翠金小蜂 Tritneptis lophyrorum (Ruschka) |
(27) 落叶松叶蜂翠金小蜂 T. pristiphorae sp.nov |
11. 斯道尔金小蜂属 Staurothyreus Graham |
(28) 云南斯道尔金小蜂Staurothyreus yunnanensis sp.nov |
12. 绒茧金小蜂属Mokrzeckia Mokrzecki |
(29) 凹胸绒茧金小蜂Mokrzeckia pita sp.nov |
二、姬小蜂科 Eulophidae |
分属检索表 |
13. 羽角姬小蜂属Sympiesis Foerster |
(30) 舟蛾羽角姬小蜂 Sympiesis closterae sp.nov |
(31) 卷蛾羽角姬小蜂S. derogatae Kamijo |
(32) 长腹羽角姬小蜂S. dolichogaster Ashmead |
(33) 刻胸羽角姬小蜂S. chaliloides sp.nov |
14. 格姬小蜂属 Pnigalio Schrank |
(34) 黄色格姬小蜂 Pnigalio falvipes (Ashmead) |
(35) 麦积山格姬小蜂 P. maijishanensis sp.nov |
(36) 卷蛾格姬小蜂 P. scabraxillae sp.nov |
15. 长柄姬小蜂属Hemiptarsenus Westwood |
(37) 中突长柄姬小蜂 Hemiptarsenus unguicellus (Zetterstedt) |
16. 姬小蜂属Eulophus Geoffroy |
(38) 蜀外聚姬小蜂Eulophus larvarum (L.) |
17. 沟距姬小蜂属 Platyplectrus Ferriere |
(39) 松尺蛾沟距姬小蜂Platyplectrus erannis sp.nov |
(40) 黄体沟距姬小蜂P. multiflavi sp.nov |
18. 长距姬小蜂属Euplectrus Westwood |
(41) 黄面长距姬小蜂 Euplectrus flavipes (Fonscolombe) |
(42) 变索长距姬小蜂 E. varifuniculus sp.nov |
19. 双歧姬小蜂属 Dicladocerus Westwood |
(43) 松卷蛾双歧姬小蜂Dicladocerus pini sp.nov |
20. 狭面姬小蜂属 Elachertus Spinola |
(44) 卷蛾狭面姬小蜂Elachertus cydiae sp.nov |
21. 希姬小蜂属 Hyssopus Girault |
(45) 黄腹希姬小蜂 Hyssopus flavgasterus sp.nov |
22. 瑟姬小蜂属 Cirrospilus Westwood |
(46) 长痣瑟姬小蜂 Cirrospilus longstigmae sp.nov |
(47) 柠黄瑟姬小蜂C. pictus (Nees) |
(48) 缺沟瑟姬小蜂C. elegantissimus Westwood |
(49) 暗绿瑟姬小蜂 C. mimsalatis sp.nov |
(50) 鞘蛾瑟姬小蜂C. coleophorae sp.nov |
23. 派姬小蜂属Pediobius Walker |
(51) 凹缘派姬小蜂Pediobius crassicornis Thomson |
(52) 凹眼派姬小蜂P. susinellae sp.nov |
(53) 点尺蛾派姬小蜂P. abraxasis sp.nov |
24. 具脊啮小蜂属Sigaprostocetus gen.nov |
(54) 陕西具脊啮小蜂Sigaprostocetus shaanxiensis sp.nov |
25. 金绿灿姬小蜂属Achrysochsroides Girault |
(55) 卷蛾灿姬小蜂Achrysocharoides tortricidae sp.nov |
26. 弯沟啮小蜂属 Baryscapus Foerster |
(56) 北京弯沟啮小蜂 Barycscapus beijingensis sp.nov |
27. 长尾啮小蜂属 Aprostocetus Westwood |
(57) 短梗长尾啮小蜂 Aprostocetus brevipedicellus sp.nov |
(58) 古毒蛾长尾啮小蜂A. orgyiae sp.nov |
(59) 松毛虫长尾啮小蜂 A. dendrolimi sp.nov |
(60) 黑斑长尾啮小蜂A. nigroplaque sp.nov |
(61) 黄脸长尾啮小蜂A. crino (Walker) |
28. 啮小蜂属 Tatrastichus Haliday |
(62) 暗褐啮小蜂T. fuscous sp.nov |
(63) 凸胸啮小蜂 T. convexi sp.nov |
(64) 叶甲卵啮小蜂 T.aplanfacis sp.nov |
(65) 亨利啮小蜂T. heeringi Delucchi |
(66) 平颊啮小蜂T. paratemplae sp.nov |
(67) 黄色啮小蜂 T. flavipediceli sp.nov |
(68) 泰勒姬小蜂 T. telon (Graham) |
29. 方啮小蜂属 Quadrstichus Girault |
(69) 肿脉啮小蜂Quadrastichus phymneurae sp.nov |
三、旋小蜂科 Eupelmidae |
分属检索表 |
30. 平腹小蜂属 Anastatus Motschulsky |
(70) 舞毒蛾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 |
(71) 天蛾卵平腹小蜂A. acherontiae Narayanan et al |
(72) 短翅平腹小蜂 A. gastropachae Ashmead |
31. 短角平腹小蜂属 Mesocomys Cameron |
(73) 松毛虫短角平腹小蜂 Mesocomys orientalis Ferriere |
(74) 白跗短角平腹小蜂M. albitarsis (Ashmead) |
(75) 短柄平腹小蜂M. breviscapis sp.nov |
(76) 多毛短角平腹小蜂M. pilosis sp.nov |
(77) 落叶松短角平腹小蜂M. superans sp.nov |
(78) 油松短角平腹小蜂M. tabulaeformis sp.nov |
32. 旋小蜂属 Eupelmus Dalman |
(79) 黄足旋小蜂Eupelmus fulvipes Foerster |
四、跳小蜂科 Encyrtidae |
33. 卵跳小蜂属 Ooencyrtus Ashmead |
(80) 赤松毛虫卵跳小蜂 Ooencytus endymion Huang |
(81) 大蛾卵跳小蜂O. kuwanae (Howard) |
(82) 落叶松毛虫卵跳小蜂 O. pinicolus (Matsumura) |
(83) 伊卡卵跳小蜂O. icarus Huang |
(84) 开式卵跳小蜂O. parties sp.nov |
(85) 长棒卵跳小蜂O. longiclavae sp.nov |
五、长尾小蜂科 Torymidae |
34. 齿腿长尾小蜂属 Monodontomerus Westwood |
(86) 舞毒蛾齿腿长尾小蜂Monodontomerus lymantriae Narendran |
(87) 小齿腿长尾小蜂M. minor (Ratzeburg) |
(88) 黄柄齿腿长尾小蜂M. dentipes (Dalman) |
六、广肩小蜂科 Eurytomidae |
35. 广肩小蜂属Eurytoma Illiger |
(89) 具脊广肩小蜂Eurytoma aethiops Boheman |
(90) 阿费尔广肩小蜂E. afra Boheman |
(91) 白胫广肩小蜂E. albotibialis Ashmead |
(92) 象甲广肩小蜂E. curculionum Mayr |
(93) 长脊广肩小蜂 E. longicarinae sp.nov |
(94) 刺蛾广肩小蜂E. monemae Ruschka |
(95) 杨毒蛾广肩小蜂E. stilpnota sp.nov |
(96) 双刺广肩小蜂 E. pistaciae Rondani |
七、小蜂科 Chalcididae |
分属检索表 |
36. 安小蜂属 Antrocephalus Kirby |
(97) 烟翅安小蜂 Antrocephalus ishii Habu |
(98) 塞安小蜂 A. satio Habu |
37. 大腿小蜂属Brachymeria Westwood |
(99) 广大腿小蜂 Brachymeria lasus (Walker) |
(100) 红足大腿小蜂B. podagrica (Fabricius) |
(101) 无脊大腿小蜂B. excarinata Gahan |
(102) 麻蝇大腿小蜂B. minuta (Linne) |
(103) 建德大腿小蜂B. jiandensis sp.nov |
八、扁股小蜂科Elasmidae |
38. 扁股小蜂属Elasmus Westwood |
(104) 杉梢卷蛾扁股小蜂 Elasmus anticles Walker |
(105) 具脊扁股小蜂E. reticulatus sp.nov |
(106) 袋蛾扁股小蜂E. giraudi Ferriere |
九、四节小蜂科Tetracampidae |
39. 叶蜂四节小蜂属Dipriocampe Bou?ek |
(107) 松叶蜂四节小蜂 Dipriocampe diprioni (Ferriere) |
十、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 |
40. 赤眼蜂属 Trichogramma Westwood |
(108)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 |
(109) 舟蛾赤眼蜂T. closterae Pang et Chen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索引 |
I 小蜂—食叶害虫名录 |
II 食叶害虫—小蜂名录 |
插图 |
图版 |
附录 |
(7)浙江省森林昆虫多样性及其风险性评价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 浙江省地理及森林资源概况 |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3 研究概况 |
3.1 森林昆虫普查的研究概况 |
3.2 森林昆虫群落生态的研究概况 |
3.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研究概况 |
3.3.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概念 |
3.3.2 国内外PRA研究概况 |
第二章 森林有害生物调查的方法、技术及结果 |
1 森林昆虫调查方法 |
1.1 林间昆虫调查的原则 |
1.2 抽样方式 |
2 昆虫采集技术 |
2.1 昆虫采集技术 |
2.1.1 直接采集 |
2.1.2 化学诱器采集 |
2.1.3 物理诱器采集 |
2.2 标本编号原则 |
3 昆虫标本制作技术 |
3.1 昆虫针插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
3.1.1 制作工具及制作方法 |
3.1.2 保存用具及保存方法 |
3.2 浸渍昆虫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
3.2.1 制作方法 |
3.2.2 常用的保存浸渍液 |
3.2.3 保存方法 |
3.3 生活史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
3.3.1 生活史标本的制作 |
3.3.2 生活史标本的保存 |
3.4 昆虫玻片标本制作 |
3.4.1 主要用具及用途 |
3.4.2 主要化学药品及用途 |
3.4.3 玻片制作步骤 |
3.4.4 玻片制作技术 |
4 昆虫普查结果 |
4.1 害虫名录 |
4.1.1 半翅目Hemiptera |
4.1.2 等翅目Isoptera |
4.1.3 蜚蠊目Blattodea |
4.1.4 鳞翅目Lipidoptera |
4.1.5 膜翅目Hymenoptera |
4.1.6 鞘翅目Coleoptera |
4.1.7 双翅目Diptera |
4.1.8 同翅目Homoptera |
4.1.9 直翅目Orthoptera |
4.1.10 革翅目Dermaptera |
4.1.11 蜉蝣目Ephemeroptera |
4.2 天敌昆虫名录 |
4.2.1 半翅目Hemiptera |
4.2.2 广翅目Megaloptera |
4.2.3 长翅目Mecoptera |
4.2.4 脉翅目Neuroptera |
4.2.5 膜翅目Hymenoptera |
4.2.6 鞘翅目Coleoptera |
4.2.7 蜻蜒目Odonata |
4.2.8 双翅目Diptera |
4.2.9 螳螂目Mantodea |
第三章 浙江省森林昆虫群落生态研究 |
1 优势类群 |
1.1 优势目 |
1.2 优势科 |
1.2.1 害虫类群的优势科 |
1.2.2 天敌类群的优势科 |
1.3 优势种 |
1.3.1 害虫类群的优势种 |
1.3.2 天敌类群的优势种 |
2 多样性分析 |
2.1 不同地点昆虫的多样性分析 |
2.1.1 物种多样性分析 |
2.1.2 均匀度分析 |
2.1.3 聚类分析 |
2.2 不同目昆虫的多样性分析 |
2.2.1 物种多样性分析 |
2.2.2 均匀度分析 |
3 结语 |
第四章 森林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 |
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 |
1.1 国内外PRA的方法进展概况 |
1.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1.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指标体系 |
1.2.2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
1.2.3 有害生物风险性评价值的计算 |
2 浙江省几种森林有害生物PRA的初步分析 |
2.1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PRA分析 |
2.2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PRA分析 |
第五章 参考文献 |
(8)中国波翅青尺蛾属分类研究(鳞翅目:尺蛾科:尺蛾亚科)(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Outer margin of forewing not concave or only weakly retuse between M1 and M3 2 |
2.Postmedian and antemedian lines white; R2-5 and M1 on forewing stalked Th. fimbrialis chlorosaria |
3. R2-5 and M1 on forewing stalked Th. suavis |
4.Costal projection of valva short, little over one-half length of valva, with the tip rounded Th. lacerataria |
1 Thalera fimbrialis chlorosaria Graeser, 1890 |
2 Thalera simpliria sp. nov. (Figs. 2, 3, 6, 7) |
3 Thalera lacerataria lacerataria Graeser, 1889 (Fig.5) |
4 Thalera lacerataria thibetica Prout, 1935 (Figs. 4, 8, 9) |
5 Thalera suavis (Swinhoe, 1902) |
6 Thalera rubrifimbria Inoue, 1990 |
(9)尺蛾科,灯蛾科部分种类酯酶同工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Ⅰ 前言 |
一、同工酶的概念及意义 |
二、同工酶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电泳技术 |
三、电泳结果的解释原理 |
四、同工酶电泳技术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应用 |
五、鳞翅目同工酶研究的状况 |
Ⅱ 材料和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研究方法 |
Ⅲ 结果与分析 |
Ⅳ 讨论 |
Ⅴ 结论 |
Ⅵ 致谢 |
四、中国波翅青尺蛾属分类研究(鳞翅目:尺蛾科:尺蛾亚科)(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资源初考与甲虫物种多样性分析[D]. 张嘉. 河北大学, 2019(08)
- [2]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蛾类物种编目调查[D]. 余甜甜.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3]东北地区尺蛾亚科分类研究(鳞翅目:尺蛾科)[D]. 王颖.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4]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昆虫数量动态研究[D]. 贾玉珍.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5]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调查及群落结构分析[D]. 李先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2)
- [6]寄生于林木食叶害虫的小蜂分类研究[D]. 姚艳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08)
- [7]浙江省森林昆虫多样性及其风险性评价初步研究[D]. 张建国. 浙江大学, 2006(09)
- [8]中国波翅青尺蛾属分类研究(鳞翅目:尺蛾科:尺蛾亚科)(英文)[J]. 韩红香,薛大勇. 动物分类学报, 2002(04)
- [9]尺蛾科,灯蛾科部分种类酯酶同工酶的研究[D]. 芦荣胜. 陕西师范大学,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