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发和研究用于发电站和交通的燃料电池

美国研发和研究用于发电站和交通的燃料电池

一、美国开发研究燃料电池应用于发电站和交通(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威[1](2021)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

朱明原,刘文博,刘杨,齐财,李瑛,李文献,张久俊[2](2021)在《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科学技术:挑战与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氢能是可持续的二次清洁能源,产业链主要包括氢气的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环节.燃料电池是氢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地位.以氢能产业链为主线,围绕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化进展,对制氢、储氢、加氢站、氢能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以及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部件的技术特征、产业化进展、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挑战进行了概述,尤其对中国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介绍.为了加速氢能与燃料电池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还提出了几点需要克服挑战的研发方向.

陈宇[3](2021)在《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12月21日,《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中国建筑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统计了全国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总量为10亿吨标准煤当量(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耗比重21.7%;建筑碳排放为21亿t CO2,占全国能源碳排放比重21.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合能源系统应用于区域建筑供能中,通过不同能源协同互补,提高系统能源效率。目前,在电能传输、变换、储存等环节均采用传统铜电缆/铜电感和压缩气体存储,存在极大的能源损耗和极高的安全隐患。本文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以区域建筑能源供给终端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提高能源效率、能源安全的研究视角引入超导电力和低温燃料两大技术手段,提出了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和安全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能互补、能源耦合的技术原理,以清洁低碳、安全可靠为设计目标,提出了终端超导综合能源的系统构架。引入超导电力技术,提高“源-网-储-荷”系统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引入低温燃料技术,降低能源存储和输运安全隐患,提高能源系统容量和能源耦合效率。(2)基于本质安全化的设计方法,引入超导限流单元、增加备用系统、增加器件散热能力等实施手段,完成了超导综合能源系统的本质安全化设计与性能评估,最终从提高设备自身可靠性角度有效保障系统运行安全。(3)以跨区域建筑能源输运为导向,设计了大容量型、低成本型复合能源管道结构方案,并完成了GW级超导能源管道结构优化和综合性能评估。结果表明:传统液化天然天管道的输运距离仅为140km,而引入液氮保护层的新型超导能源管道的输运距离高达1120km。(4)以数据中心和医院建筑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构架了冷电联供和冷热电气四联供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数据中心通过引入超导斩波供电和液氮潜热供冷,实现了高效、安全的供能设计;医院建筑通过引入清洁能源供电、多种能源供应及多种医用供气,实现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供能设计。结果表明:对比室温斩波电路,低温斩波电路效率从92.5%提升到97.6%;对比终端最后一公里铜电缆,高温超导电缆效率从90%提升到99.65%;对比传统高压气体存储,相同体积液化天然气和液氧容量分别增加到2.5和5.3倍。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在系统能效提升方面,本文研究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有机融合了大容量、低损耗的超导电缆模块,自触发、高可靠的超导限流模块,快响应、高效率的超导储能模块,及低损耗、高可靠的低温斩波模块。在本质安全设计方面,引入常压低温液体限制能量逸散风险以提升系统自身的安全性,配备综合能源后备冗余以增加系统抵御外部安全隐患的可靠性。

向洪坤[4](2021)在《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特性仿真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PEMFC)是一种能够将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它具有高效、清洁、可靠性高、启动快等特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uel Cell Vehicles,FCV)是一种以PEMFC作为主要动力来源的电动汽车,它具有高效率、长续航能力、绿色环保、低噪声等特点。FCV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门,而做为FCV核心的PEMFC也必将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电动汽车PEMFC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它具有能量管理特性、水管理特性、热管理特性、冷启动、耐久性等诸多特性。对这些模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并通过强大的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同时,运用神经网络算法对PEMFC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仿真手段相得益彰。本文首先综述了燃料电池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分析PEMFC的关键技术,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其次阐述了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分类、优势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基本原理、分类、优势;然后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燃料电池输出电压数学模型以及电动汽车PEMFC特性(能量管理特性、水管理特性、热管理特性、冷启动、耐久性)的数学模型。然后,在Matlab2014b/Simulink仿真平台上,通过对相对单一的输出电压、功率、效率建模仿真,分析工作温度、反应气体压力、膜含水量等因素对输出电压、功率、效率等特性的影响,得出适当提高工作温度、两极气体压力以及增加膜含水量均能提高PEMFC输出特性的结论。并结合车辆实际工况来调整各因素的参数值以满足车辆实际功率需求,并进一步分析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的相关特性。再后,搭载30k W PEMFC进行实验,在Matlab2014b中运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训练,并预测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各参数值,再运用神经网络算法对耐久性测试数据进行训练、预测PEMFC的使用寿命。最后,结合PEMFC在实际车辆中的应用,根据车辆启动、加速、匀速、爬坡、减速、下坡、制动等不同工况下功率需求及时调整PEMFC的工作温度、阴极分压、阳极分压、膜含水量等相关参数,从而提高电池输出性能,进一步分析电动汽车PEMFC的各项特性。本文通过对PEMFC相对单一的电压、功率、效率等输出特性进行仿真分析,来间接研究电动汽车PEMFC相对较复杂的能量管理、水管理、热管理、冷启动、耐久性等特性,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PEMFC不同工况下的各参数进行预测以及对PEMFC使用寿命的预测,结合FCV车辆的实际工况需求以及预测结果,调整PEMFC的各项参数值,为后续研究电动汽车PEMFC的相关特性提供了一种思路。

白雪[5](2021)在《《电动车技术说明》(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之而来,节能减排被提上日程。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电动汽车得到广泛应用,所以电动车技术等科技文本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报告对《电动车技术说明》部分章节的翻译进行探讨。首先描述翻译任务,对翻译文本做相应的分析;然后阐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及该理论对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之后对翻译过程进行描述;报告的重点是第四章的案例分析。译者分别从词法、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阐述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词法层面上,译者通过灵活应用意译、直译和增译等翻译策略进行专业术语的案例分析,以形成源语和译语在词汇层面上的功能对等;4.1.2节就英语偏向静态,汉语偏向动态的语言特点阐述词性转换翻译策略在词法层面上的应用;鉴于科技英语多用长句和被动句,译者在句法层面上首先分析被动句中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灵活转换,以形成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其次译者在长难句翻译中主要采用分译法,首先分析该句语言层次,之后辨明句意,再者调整句序和语序让译文流畅自然以达到功能对等;最后在篇章层面上,译者从文本的衔接与连贯两个方面总结段落翻译的重点难点及采用的翻译策略。译者希望本翻译实践能为电动车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马绍益[6](2021)在《分布式光伏接入下的铁路货运调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行业不断提升的电价和能源消耗促使铁路公司寻求一条合理有效的途径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将铁路运输和利用太阳能资源相结合可以成为削减电费、为铁路公司带来更多利润、实现高速铁路产业脱碳的潜在解决方案。传统的货运列车是通过向公共电网购电来满足其正常运行的需要,因此电费支出是一项巨大的开销,同时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铁路沿线建立分布光伏发电站可以削减电费,优化铁路系统能源结构。因此可以通过对列车进行调度优化使列车尽可能在白天运行。列车调度优化是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参数众多,求解复杂,传统方法难以满足其要求,因此研究快速智能的货运调度有其必要性。本文以货运列车调度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研究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的优化规划,并对列车运行图进行数学描述,以此为建模基础。对列车调度过程中的各项约束条件进行数学描述,确定了总成本最小的目标函数,建立列车调度模型。其次,根据货运列车调度优化问题的特点,选择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列车调度优化模型的具体求解步骤。最后,为了证明模型的合理性以及算法的有效性,以浩吉铁路的货运列车时刻表的信息作为原始数据进行算例分析,将不考虑分布式光伏货运铁路牵引供能系统与分布式光伏接入货运铁路牵引供能系统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遗传算法能够对列车调度优化问题进行有效求解,并且能够计算出将分布式光伏接入铁路牵引供能系统的新的列车运行时刻表;2)将分布式光伏接入铁路的牵引供能系统能够减少成本,充分地利用太阳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3)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而对列车进行主动调度为铁路货运调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张志勇[7](2021)在《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阳能光热发电具有储热容量大、储热过程简单、所产生的交流电直接并网、易与常规发电模式互补发电、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等特点。通过储热实现调度发电,可以与风电、光伏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捆绑输出,有效调节光伏、风电的随机性、波动性,将间歇式太阳能转化成既可连续输出又可灵活调节的优质清洁电力,具有优质的调节性能,提升区域消纳和捆绑外送中的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建设风电、光伏、光热综合能源系统工程,是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敦煌50 MW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项目建设和调试阶段实际运行经验,以提升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示范电站发电量、提升聚光集热系统光热转换效率和降低电站厂用电损耗为目的。通过研究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集热回路空管变占空比跟随预热控制算法、集热系统一次反射镜目标跟踪角度非线性补偿算法、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预测控制算法等关键控制技术,最终将各种关键控制技术融合于示范电站集热岛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并完成监控系统软硬件设计。首先,提出熔盐线性菲涅尔电站熔盐防凝的需求和防凝降耗的运行措施。针对集热回路空管预热过程中集热管温升过程非线性、时变的特点,通过对影响集热回路温升速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建模分析,结合实时辐照等数据信息,提出集热回路空管变占空比跟随预热控制算法。经过现场实验验证,该预热算法控制效果满足恒速率温度控制,温升速率误差约为14%,远小于集热管极限安全温升速率;在满足集热管安全温升速率的前提下,变占空比方法整体预热时长较定占空比预热方式缩短22%。该方法控制效果良好,控制精度高,理论模型同样可应用于槽式及塔式太阳能光热系统的部分子系统中,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及实用性。其次,根据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的结构特点,从系统的结构和工程安装角度出发,探究影响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聚光精度的因素。通过仿真及实验分析,确定了集热系统一次镜面型误差、CPC安装精度误差、镜场南北布置偏差、一次镜反射中心动态位移偏差及倾角传感器温漂偏差等对跟踪聚光结果的影响机理及各误差造成的影响程度。结合现场实际跟踪目标角度的长期测试记录,获得实际跟踪目标角度与理论目标跟踪角度之间的误差曲线,根据误差曲线的趋势,选取聚光精度影响因素中权重较大的镜场南北偏差、旋转中心动态位移偏差及理论目标角度偏差等因素,构造出跟踪目标角度误差非线性补偿算法,将补偿算法应用于敦煌示范项目的实际应用中。经过敦煌50MW熔盐线性菲涅尔示范电站的实际验证,补偿算法可以很好的实现线性菲涅尔系统跟踪角度的误差补偿,补偿后系统跟踪误差小于0.1°,满足线聚焦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的工程使用要求。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再次,针对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熔盐加热升温过程数据信息波动大、非线性、大滞后的特点,通过分析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传热数学模型,确定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K-means方法结合径向基函数(RBF)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实现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预测。通过实测数据动态训练神经网络,引入自适应聚类分析的方法预先处理训练样本,降低网络的复杂度,提高训练速度,采用梯度下降法动态调整、确定隐含层基函数中心和扩展常数,基函数输出的网络权值采用伪逆矩阵的方式确定。经仿真测试,隐含层数量选择为30时,预测网络可得到较为理想的输出结果。将预测模型应用于敦煌熔盐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通过不同运行环境下4天的预测输出与实测值对比结果得出,网络输出的最大绝对误差为121℃,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对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的良好预测。最后,根据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的结构特点,对镜场控制系统从软件、硬件进行模块化、分布式设计,通过软、硬件及通信网络冗余设计,提高了控制网络的可靠性。采用VLAN网络划分,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对于示范电站不同控制系统、不同终端设备之间采用不同通信方式、不同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提高了信息交互的时效性。通过IO监视器对不同设备的数据包传输状态进行监视,IO Server与主站设备请求、响应错误率为0;在主从设备进行FINS通信的过程中,通过随机监听各端口1min内的触发状态,测试各端口数据收发的均衡性,各端口触发的非均衡性最大为12.5%。经过长期测试,设备的稳定性满足系统的运行要求。

黄林[8](2020)在《基于三聚氰胺复合树脂的燃料电池非铂阴极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途的车用动力电源之一。在PEMFC中的氧还原反应(ORR)对燃料电池整体发电性能起着关键作用,这是由于阴极氧气还原的速率比阳极中的氢气氧化反应慢几个数量级。为了提高燃料电池的整体性能,在催化ORR的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贵金属铂(Pt)。这是目前燃料电池制造成本过高的主要瓶颈之一,对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研发高活性、低成本的非铂阴极催化材料对于推动PEMFC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三聚氰胺复合树脂的合成与改性、非贵金属ORR催化材料的制备和燃料电池全电池性能测试等方面优化开展工作,以提高三聚氰胺复合树脂基燃料电池非贵金属催化材料的ORR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为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改进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与碳黑的混合方法,利用三聚氰胺和甲醛在固化之前形成的可溶性三羧甲基三聚氰胺树脂与表面改性的碳黑进行了充分混合,制备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复合材料作为催化剂的前驱体,通过一步热解法制备了催化剂,并对比研究了几种前驱体的分散情况、铁的含量、碳的含量、热解温度及时间对于催化剂的氧还原性能影响。在多孔碳黑负载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吐温80),使催化剂的活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酸性和碱性电解液中均表现出显着的ORR活性,在25℃的0.1M高氯酸、900 rpm下的氧还原起始电位可以达到0.86 V(RHE),半波电位达到了 0.77V(RHE),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材料。(2)采用三聚氰胺和对苯二甲醛合成了席夫碱聚合物,借鉴前期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工艺,通过两步热解法制备了席夫碱聚合物基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经过半电池测试比较分析可知,其氧还原活性明显高于基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制备的催化材料。该催化材料在25℃的0.1 M高氯酸、900rpm下的氧还原起始电位达到了1.02 V(RHE),半波电位达到了0.83 V(RHE),是目前文献报道过的燃料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材料中ORR催化活性最佳的催化剂材料之一。另外,还探讨了前驱物的主要原料三聚氰胺和对苯二甲醛在高温聚合前期的混合的方式、热处理温度等方面对氧还原活性的影响。基于席夫碱聚合物热解的催化剂制备了氢燃料电池的阴极,单电池功率密度最高可达790 mW/cm2。(3)考察添加维生素E对Fe/N-C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半电池性能影响。通过设计了一组L9(34)的正交试验,来探讨Nafion含量、催化剂载量、水的含量以及维生素E含量这四个因素对催化剂氧还原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的协同作用,并试图找出一组这四个因素的最佳组合水平,推测出Nafion质量分数20 wt%、催化剂载量为1.14 mg/cm2、水体积分数为30 wt%以及维生素E在质量分数5 wt%时的催化剂浆料配方是兼具氧还原活性和稳定性的。(4)在利用Fe/N-C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制备催化剂层的时候添加适量的维生素E,并验证其全电池性能。由于维生素E存在于催化剂和Nafion树脂共混的多孔催化层,即便出现相分离的现象,也不会引起任何的膜机械稳定性和局部氢渗透过大问题,并能在在三相界面附近第一时间捕获超氧自由基和双氧水,进而最大程度地为催化剂和质子交换膜做好防护工作。试验证明,维生素E添加剂虽然会导致膜电极最高功率密度有所下降,但却显着地提高了 Fe/N-C催化剂基全电池的稳定性。

李晓乐[9](2020)在《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作为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对一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石油危机时代与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时代相叠加的现今,新能源凭借可持续、环保性、广泛分布等优势,在世界各国寻找化石能源替代能源进程中备受广泛关注。本文以日本新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其支持政策体系在推进日本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发挥的引导作用。并立足我国能源经济现实国情,旨在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的优化调整提供借鉴与启示。发展好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打赢“三大攻坚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在理清日本政府不同阶段对“新能源”概念的界定与对象范围演变的基础上,考察了新能源在日本一次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主要利用形式,并结合新能源的特征,概观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从日本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全面阐述了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系统梳理了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具体剖析了日本促进新能源普及扩大的战略目标规划、以及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日本包括RPS制度、FIT制度、补贴政策、优惠税制、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技术对策、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以及民间支援举措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并总结了相关政策的推进机制。运用实证手法探讨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日本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对日本RPS制度与FIT制度实施的政策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对比了中日两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支持政策,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通过系统研究与分析,本文认为日本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与实施方面存在诸多成功之处。主要表现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起步时期十分重视对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的战略规划与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均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撑,政策工具多样,且政策之间衔接与协调性较好,不同时期政策重点鲜明,目标规划清晰,重视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发挥相结合,并根据不同时期国际与国内能源经济环境变化适时做出政策调整。尽管我国与日本在资源能源禀赋、能源市场环境以及政策推进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本文认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必须坚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结合日本经验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杨洪朝[10](2019)在《考虑多能互补技术特征的综合能源服务商投资及定价决策方法》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是未来5年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有效利用丰富的风、光和生物质资源,取代散煤等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城镇地区能源消费比重,解决城镇人口聚集区供电、供热、供气的重大民生问题,已成为当前绿色能源体系构建的热点和难点。因此,在城镇地区亟待构建耦合供电、供热/供冷、供气的综合能源系统,以实现多种能源之间转换的互补和可替代,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就近消纳,从而满足城镇人口集聚区的用能需求,提升供能可靠性。随着我国售电侧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综合能源服务商作为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新型市场主体,投资收益将影响服务商的最终决策。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多能互补性系统运行方式的多样性和不同利益主体间价格竞争的多变性,综合能源服务商的投资决策受到可再生能源消纳状况、设备配置、系统运行方式和能源销售价格的影响。为此,本文运用电力及能源技术经济领域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建模、实证分析、统计调查、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城镇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同”的研究思路,以城镇地区能源系统综合利用效率最大为目标,构建了综合能源服务商的最优投资和定价决策方法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多能互补系统的基本含义、应用场景、相关政策和典型案例,设计了满足城镇人口集聚区用能需求和供能可靠性的多能互补系统架构;明确综合能源服务商的投资目标,设计经营定价思路,为开展考虑多能互补技术特征的综合能源服务商投资及定价决策方法提供理论基础。(2)当利用城镇丰富的风、光资源构建多能互补系统时,投资者首先需要考虑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对投资收益带来的影响。在确定投资前需对当地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规划、设备建设进行定性、定量、客观分析评估,以保障可再生能源在城镇地区最佳并网消纳的同时投资收益最优。以城镇地区高比例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消纳量最大为目标,提出了电-热-气联供系统的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该模型第一阶段建立了满足多种供能需求的系统设备最优投资决策模型,第二阶段考虑了燃气管网、电力传输功率等运行约束,建立了运行成本最低的系统设备间协调运行方法。为了验证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的有效性,对比分析了单阶段随机规划模型与所提出模型的优化结果,发现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更优,并且消纳了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电转气设备作为电能和氢气之间的耦合元件,可将富余的风、光资源通过发电机组,转换成电能,然后通过电解水转换为氢气,为氢燃料汽车或者供热系统提供燃料。目前,电转气设备的投资成本较高,针对电-热-气能的不同用户需求,有必要分析电转气设备容量配置及其对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决策带来的影响。为此,构建了基于电转气设备的多能互补系统设施配置和投资决策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该模型以电转气设备及其多能互补系统的建设年化综合成本最低、净现值最高为目标,考虑可再生能源转换效率、供需能量平衡、供能设备运行等约束条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4)基于上述单一多能互补系统的投资决策,针对不同城镇社区拥有的电-热-气综合供能设备互联互供,实现区域性“源-网-荷-储”集中管理。通过城镇地区共享和社区拥有的多能互补设备之间的协调调度,以减少系统总投资成本。为此,考虑风光发电出力、电力负荷和电价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提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日内两阶段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通过对社区共享设备和独立系统设备的小时级时间尺度和分钟级时间尺度上的协同优化,分级消除系统随机和扰动因素的影响,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消纳。并且在优化调度模型中,借助Markowitz均值-方差理论,提出利润函数的风险刻画,准确描述不确定性因素对设备投资成本的影响。最后,通过算例分析,显示所提出模型有效减少了设备投资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5)作为多能互补系统的运营主体,综合能源服务商将所生产的电能出售给终端用户,当系统内电能富余或不足时,服务商从批发市场中出售或购买电能。如何制定服务商与下游终端用户的电能销售价格,是企业运营决策的核心。并且,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和终端用户负荷需求的随机性,综合能源服务商从批发市场实际购买电量与日前竞标电量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会给综合能源服务商带来惩罚成本。为此,考虑终端用户可控负荷的可调度资源,提出综合能源服务商对终端用户供电、供气的分段式补偿定价模型。考虑批发市场购买电量实际偏差的惩罚成本,建立了兼顾综合能源服务商经济效益和可控负荷用户需求响应效益的1-K型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并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逆向归纳法求解。最后,通过算例仿真,对比分析了分段式补偿电价和固定补偿电价下综合能源服务商运营收益和可控负荷功率调整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给出了不同电价对综合能源服务商和可控负荷用户收益带来的影响。(6)随着售电市场的全面放开,形成了“多卖方-多买方”的供能格局,综合能源服务商与上游不同利益主体,如配电公司、售电公司、大型发电企业之间存在多种交易方式。为此,以综合能源服务商与上游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不同利益主体成本信息的不对称性,构建上下游企业间买、卖电能的Stackelberg博弈最优定价决策模型。针对大型发电企业将电能直接卖给综合能源服务商的直接销售,以及通过配电公司卖给综合能源服务商的间接销售两种交易方式,给出了电能定价策略。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综合能源服务商与大型发电企业收益共享契约的定价模型,给出参与主体非对称信息和完全信息情况下所获得的最大利润。通过分析大型发电企业、配电公司和综合能源服务商的成本信息和电能销售价格,发现企业成本价格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配电公司,不利于大型发电企业和综合能源服务商,电能销售价格会随着配电公司成本结构的不确定性而增加。

二、美国开发研究燃料电池应用于发电站和交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开发研究燃料电池应用于发电站和交通(论文提纲范文)

(2)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科学技术:挑战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氢能与燃料电池应用的意义
2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现状
    2.1 上游:氢气制备、储运及供给使用
        2.1.1 氢气制备
        (1)化石能源重整制氢.
        (2)工业副产氢气的回收提纯利用.
        (3)电解水制氢.
        (4)太阳能制氢(包括光催化和光热解制氢).
        2.1.2 氢气储运
        (1)高压气态储氢.
        (2)低温液态储氢.
        (3)固态储氢.
        (4)有机液体储氢.
        2.1.3 加氢站
    2.2 中游:氢能燃料电池系统(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例)
        2.2.1 电堆
        (1)膜电极(MEA).
        (2)催化剂.
        (3)质子交换膜(PEM).
        (4)气体扩散层.
        (5)双极板.
        2.2.2 辅助系统
        (1)空气压缩机.
        (2)燃料供给系统.
    2.3 下游:氢能燃料电池的应用
        2.3.1 固定式领域
        2.3.2 运输式领域
        2.3.3 便携式领域
3中国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及政策扶持
    3.1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2 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功率密度及寿命
    3.3 加氢站的核心技术
    3.4 政策引导、技术标准及检测体系
4结束语

(3)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区域建筑供能安全事故分析
    1.4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研究思路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系统本质安全化方法
    2.1 综合能源系统基本原理
    2.2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
    2.3 系统本质安全化方法
3 跨区域建筑的超导能源输运系统设计及安全运行评估
    3.1 超导能源输运系统概念构架与基本原理
    3.2 超导能源管道建模分析
    3.3 GW级超导能源管道结构设计与安全运行评估
    3.4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数据中心的冷电联供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分析
    4.1 技术背景
    4.2 系统概念构架与基本原理
    4.3 超导斩波供电系统设计及建模分析
    4.4 液氮潜热供冷系统设计及建模分析
    4.5 超导冷电联供装置样机集成
    4.6 系统能耗与效益评估
    4.7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4.8 本章小结
5 面向医院建筑的冷热电气四联供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分析
    5.1 技术背景
    5.2 系统概念构架
    5.3 系统基本原理
    5.4 系统冷热电气四联供建模
    5.5 系统负荷能耗案例分析
    5.6 系统能耗与效益评估
    5.7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特性仿真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燃料电池研究现状
        1.2.1 燃料电池发展史
        1.2.2 燃料电池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燃料电池国外现状
        1.2.2.2 燃料电池国内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2 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及特性
    2.1 燃料电池
        2.1.1 燃料电池基本原理
        2.1.2 燃料电池分类
        2.1.3 燃料电池优势
    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2.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介绍
        2.3.1 电动汽车分类
        2.3.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原理
        2.3.3 燃料电池汽车优势
        2.3.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电动汽车的PEMFC特性建模
    3.1 PEMFC数学模型
        3.1.1 热力学开路电压
        3.1.2 活化过电压
        3.1.3 欧姆过电压
        3.1.4 浓度差过电压
        3.1.5 功率和效率
    3.2 建立电动汽车PEMFC特性数学模型
        3.2.1 能量管理特性
        3.2.2 水管理特性
        3.2.3 热管理特性
        3.2.4 冷启动
        3.2.5 耐久性
    3.3 本章小结
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1 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
    4.2 神经网络算法
    4.3 建立基于Simulink平台仿真模型
    4.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4.1 仿真实验设置
        4.4.4.1 仿真实验条件设置
        4.4.4.2 仿真实验数据输出设置
        4.4.2 温度对电动汽车PEMFC的影响
        4.4.3 阳极气体压力对电动汽车PEMFC的影响
        4.4.4 阴极气体压力对电动汽车PEMFC的影响
        4.4.5 膜含水量对电动汽车PEMFC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燃料电池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燃料电池实验
        5.1.1 燃料电池测试系统介绍
        5.1.2 实验平台搭建及数据采集
    5.2 实验数据分析处理
        5.2.1 对第一阶段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5.2.1.1 设置输入输出样本
        5.2.1.2 选择隐含层数和隐层节点数
        5.2.1.3 传递函数和训练函数的选择
        5.2.1.4 网络阈值权值设置
        5.2.1.5 网络训练
        5.2.1.6 模型验证
        5.2.1.7 网络预测
        5.2.2 对第二阶段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电动车技术说明》(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2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1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y
    2.2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Chapter3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dure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3.2 While-translation Process
    3.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Chapter4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4.1.2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4.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4.2.1 Passive Voice
        4.2.2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4.3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4.3.1 Cohesion
        4.3.2 Coherence
Chapter5 Conclusion
    5.1 A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5.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References
AppendixⅠ
AppendixⅡ
AppendixⅢ Glossary

(6)分布式光伏接入下的铁路货运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货运调度的研究现状
        1.2.2 铁路牵引供电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铁路货运调度相关理论
        2.1.1 铁路货运调度的内涵
        2.1.2 铁路货运调度的常用方法
    2.2 铁路牵引供电的相关理论
        2.2.1 传统的铁路牵引供电方式
        2.2.2 新能源接入下的铁路牵引供电方式
    2.3 分布式光伏及储能系统的相关理论
        2.3.1 分布式光伏
        2.3.2 储能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布式光伏接入下的铁路货运调度模型
    3.1 考虑运到期限的铁路货运调度分析
        3.1.1 列车运行图
        3.1.2 货物运达时间分析
    3.2 分布式光伏接入下的铁路牵引供能系统优化模型
        3.2.1 参数及变量
        3.2.2 约束描述
        3.2.3 模型构建
    3.3 分布式光伏接入下的铁路货运调度优化模型
        3.3.1 参数及变量
        3.3.2 约束描述
        3.3.3 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布式光伏接入下的铁路货运调度算法设计
    4.1 铁路货运调度优化问题的总体框架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铁路货运调度优化问题的算法设计
        4.2.1 遗传算法
        4.2.2 算法设计
    4.3 求解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分析
    5.1 浩吉铁路概况
    5.2 仿真实例的构造及相关模型参数定义
    5.3 算例分析
        5.3.1 不考虑分布式光伏接入的列车调度算例
        5.3.2 考虑分布式光伏接入的列车调度算例
        5.3.3 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及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背景和意义
        1.1.1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背景
        1.1.2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研究的意义
    1.2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光热发电技术路线研究现状
        1.2.2 光热发电传储热介质
        1.2.3 熔融盐介质研究现状
    1.3 集热系统热损失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研究意义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熔盐线性菲涅尔示范电站简介
    2.1 示范电站组成
        2.1.1 聚光集热系统
        2.1.2 储换热系统
        2.1.3 常规发电系统
        2.1.4 熔盐线性菲涅尔电站运行工艺
    2.2 高精度太阳位置算法
    2.3 本章小结
3.熔盐线性菲涅尔电站防凝策略研究
    3.1 熔盐线性菲涅尔集热系统防凝
        3.1.1 熔盐储罐及主管道电伴热防凝
        3.1.2 集热回路低速循环防凝
        3.1.3 熔盐流动特性
    3.2 线性菲涅尔熔盐电站运行模式研究
    3.3 线性菲涅尔空管预热算法研究
        3.3.1 线性菲涅尔集热系统结构
        3.3.2 阴影与遮挡效率模型
        3.3.3 余弦效率模型
        3.3.4 线性菲涅尔集热系统综合光热效率模型
        3.3.5 变占空比预热控制
        3.3.6 控制过程仿真分析
        3.3.7 应用实例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线性菲涅尔一次镜跟踪控制误差分析及补偿算法研究
    4.1 跟踪目标角度误差
    4.2 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结构
        4.2.1 线性菲涅尔式集热场结构
        4.2.2 线性菲涅尔系统驱动装置结构
    4.3 线性菲涅尔聚光系统跟踪角度误差分析
        4.3.1 一次镜面型误差
        4.3.2 CPC安装误差
        4.3.3 镜场南北向偏差
        4.3.4 一次镜面旋转轴偏差
        4.3.5 角度传感器的精度偏差
    4.4 跟踪追日系统仿真及实验测试
        4.4.1 反射光斑能流密度
        4.4.2 跟踪误差仿真
        4.4.3 反射光斑实际汇聚效果测试
        4.4.4 实际追踪角度测试
    4.5 非线性补偿算法
        4.5.1 非线性跟踪误差机理分析
        4.5.2 非线性补偿算法及误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预测算法研究
    5.1 集热回路传热模型
    5.2 集热回路出口盐温预测控制策略
        5.2.1 预测控制网络模型
        5.2.2 基于K-means方法的RBF神经网络
    5.3 非线性预测网络训练
        5.3.1 输入样本
        5.3.2 数据处理
        5.3.3 网络训练
        5.3.4 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线性菲涅尔示范电站集热岛镜场控制网络优化及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设计
    6.1 线性菲涅尔镜场控制系统设计
        6.1.1 镜场控制系统网络结构特点
        6.1.2 线性菲涅尔镜场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及功能
        6.1.3 镜场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6.1.4 双机冗余主控单元
        6.1.5 SCA从站单元
        6.1.6 分布式IO远程单元
    6.2 线性菲涅尔镜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2.1 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SCADA)简介
        6.2.2 SCADA系统配置
        6.2.3 SCADA系统人机交互软件设计
        6.2.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6.2.5 镜场数据分析及存储管理
    6.3 冗余通信网络设计
        6.3.1 网络架构
        6.3.2 VLAN(虚拟局域网)设置及划分
    6.4 设备间相互通信及协议规划
        6.4.1 人机交互界面与下位主控设备通信
        6.4.2 下位主控设备与SCA从站单元通信
        6.4.3 与第三方DCS系统通讯
        6.4.4 兼容终端设备间DATALINK通信
        6.4.5 485 协议宏通信
    6.5 通讯实验及测试结果分析
        6.5.1 IO Server与 PLC通讯测试
        6.5.2 FINS通讯测试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8)基于三聚氰胺复合树脂的燃料电池非铂阴极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燃料电池
        1.2.1 燃料电池分类及其应用
        1.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面临的挑战
    1.3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介绍
        1.3.1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历史
        1.3.2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1.4.1 催化剂的氧还原活性问题
        1.4.2 催化剂的氧还原机理研究
        1.4.3 催化剂的合成路线选择
        1.4.4 催化剂的性能衰减问题
    1.5 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选题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2.1 主要原材料和仪器
        2.1.1 主要原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催化剂物理表征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5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表征(BET)
        2.2.6 热重分析(TG)
        2.2.7 ZETA电位
    2.3 催化剂材料的半电池性能表征
        2.3.1 旋转圆盘电极测试(RDE)
        2.3.2 氧还原(ORR)工作电极制备方法
        2.3.3 氧还原(ORR)活性测试方法
        2.3.4 氧还原(ORR)寿命测试方法
    2.4 催化剂材料的全电池性能表征
        2.4.1 膜电极MEA制备方法
        2.4.2 单电池组装方法
        2.4.3 全电池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三聚氰胺-甲醛复合树脂的催化材料的制备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3.2.2 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电化学及物理表征
        3.3.2 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三聚氰胺-对苯二甲醛复合树脂的催化材料的制备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物理及电化学表征
        4.3.2 铁元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3.3 碳元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3.4 席夫碱树脂的组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3.5 热解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3.6 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4.3.7 催化剂的全电池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维生素E复合Fe/N-C催化材料的制备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维生素E复合FE/N-C催化材料ORR电极(半电池)的制备
        5.2.2 维生素E复合FE/N-C催化材料的膜电极(全电池)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ORR电极的正交实验测试数据
        5.3.2 ORR电极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5.3.3 膜电极结构对膜电极性能的影响
        5.3.4 催化层中的NAFION树脂含量对膜电极性能的影响
        5.3.5 催化剂载量对膜电极性能的影响
        5.3.6 维生素E添加剂对膜电极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和奖励
致谢

(9)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既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框架安排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点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与理论综述
    第一节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
        一、日本的新能源概念界定、范围及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二、新能源的优势与课题、普及必要性
        三、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
    第二节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四、外部经济性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演变
    第一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第二节 发展历程演变
        一、石油危机后的新能源技术研发阶段
        二、促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初步阶段
        三、推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加速深化阶段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与发展现状
        一、总体战略目标规划
        二、发展现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
    第一节 新能源政策推进体制
        一、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
        二、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三、内阁府能源环境会议
        四、民间新能源政策促进框架
    第二节 新能源利用普及扩大促进政策
        一、配额制(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s,RPS)
        二、固定电价制(Feed-in Tariff,FIT)
    第三节 新能源设备投资支援政策
        一、补贴制度
        二、优惠税制措施
        三、优惠融资制度——环境能源对策资金
    第四节 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制约相关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一、送电系统接入制约问题的出现背景
        二、电网接入制约问题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第五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
        一、清洁能源汽车补贴制度
        二、环保汽车减税制度
        三、充电设施补贴
    第六节 民间推进新能源普及扩大支援举措——绿色电力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日本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
        一、绿色经济增长的内涵与体系构成
        二、日本绿色经济增长指标构建与数据说明
        三、测度方法与结果分析
    第二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及动态交互关系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DL模型估计
        三、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政策有效性评价——基于RPS制度、FIT制度的对比分析
        一、RPS制度——自行开展新能源发电业务
        二、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
        三、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相当量(TGC)
        四、RPS制度与FIT制度并存运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与现状
        一、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与进程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三、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演变、优势与发展课题
    第二节 中日新能源产业政策对比及政策建议
        一、中日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与政策对比
        二、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考虑多能互补技术特征的综合能源服务商投资及定价决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现状
        1.2.2 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决策研究现状
        1.2.3 多能互补系统定价决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综合能源服务商投资及定价决策框架设计
    2.1 国内外多能互补系统概述及其经验启示
        2.1.1 多能互补系统概述
        2.1.2 国内外多能互补系统支持政策
        2.1.3 国外多能互补系统典型案例
        2.1.4 城镇人口集聚区的多能互补系统架构
    2.2 综合能源服务商投资决策研究框架
        2.2.1 单一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决策框架
        2.2.2 互联互供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决策框架
    2.3 综合能源服务商定价决策研究框架
        2.3.1 对下游用户供能的销售定价决策框架
        2.3.2 综合能源服务商与上游企业间的定价决策框架
    2.4 小结
第三章 电-热-气联供的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决策
    3.1 电-热-气联供的多能互补系统收益影响分析
    3.2 电-热-气联供的多能互补系统设施数学模型刻画
        3.2.1 天然气管网模型
        3.2.2 太阳能光伏发电模型
        3.2.3 风力发电模型
        3.2.4 储能电池成本模型
        3.2.5 可控负载模型
    3.3 多能互补系统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3.3.1 第一阶段优化目标模型:系统设施最优配置及投资模型
        3.3.2 第二阶段优化模型:系统优化运行模型
    3.4 随机规划模型的典型场景构建
    3.5 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求解方法
    3.6 算例分析
        3.6.1 系统参数设置
        3.6.2 优化结果的对比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电转气设备的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决策
    4.1 电转气设备配置对多能互补系统的影响
    4.2 多能互补系统中的设备运行特性
        4.2.1 热-电-气联供系统耦合机制及特性分析
        4.2.2 电转气设备运行特性
    4.3 电转气设备的多能互补系统设施配置及投资决策模型
        4.3.1 问题描述
        4.3.2 目标函数
        4.3.3 约束条件
        4.3.4 模型求解
    4.4 算例分析
        4.4.1 模型参数设置
        4.4.2 设备投资配置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投资收益引导的互联互供多能互补系统协同优化决策
    5.1 互联互供多能互补系统协调决策对总投资成本的影响分析
    5.2 互联互供多能互补系统多时间尺度协调优化架构
        5.2.1 互联互供多能互补系统架构
        5.2.2 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架构
    5.3 互联互供的多能互补系统单元模型
        5.3.1 可控分布式发电机
        5.3.2 储能系统
        5.3.3 可控负荷
        5.3.4 RESs、用电负荷和电价不确定性模型
    5.4 日内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模型
        5.4.1 小时级调度目标函数
        5.4.2 分钟级调度目标函数
    5.5 算例分析
        5.5.1 模型参数设置
        5.5.2 优化调度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综合能源服务商对终端用户供电的分段式补偿定价策略
    6.1 可控负荷需求响应对多能互补系统供电价格决策的影响
    6.2 考虑可控负荷需求响应的综合能源服务商运营模式
        6.2.1 综合能源服务商参与市场交易结构
        6.2.2 可控负荷功率调整的分段式补偿合同设计
    6.3 基于主从博弈决策的可控负荷功率调整补偿定价模型
        6.3.1 上层优化模型
        6.3.2 下层优化模型
    6.4 模型求解方法
    6.5 算例分析
        6.5.1 算例参数
        6.5.2 不平衡惩罚电价对收益的影响分析
    6.6 个结
第七章 综合能源服务商与上下游企业间电能交易定价决策
    7.1 综合能源服务商与上下游企业电能交易定价决策博弈分析
        7.1.1 新电改下的综合能源服务商与各企业电能交易模式
        7.1.2 上下游企业间电能交易定价决策博弈分析
    7.2 上下游企业间电能交易的Stackelberg博弈定价决策
        7.2.1 直接和间接销售定价决策模型描述
        7.2.2 直接和间接销售定价决策的需求函数
        7.2.3 直接和间接销售定价决策的利润函数
        7.2.4 大型发电企业、综合能源服务商和配电公司博弈决策
    7.3 综合能源服务商与大型发电企业收益共享契约的定价模型
        7.3.1 完全信息下的收益共享契约合同
        7.3.2 非对称信息下的收益共享契约合同
    7.4 上下游企业成本信息纰漏的管理策略
    7.5 算例分析
    7.6 小结
第八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8.1 论文成果
    8.2 论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四、美国开发研究燃料电池应用于发电站和交通(论文参考文献)

  • [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优化研究[D]. 黄志威.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科学技术:挑战与前景[J]. 朱明原,刘文博,刘杨,齐财,李瑛,李文献,张久俊.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3]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D]. 陈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特性仿真与关键技术研究[D]. 向洪坤.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5]《电动车技术说明》(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白雪.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6]分布式光伏接入下的铁路货运调度优化研究[D]. 马绍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D]. 张志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8]基于三聚氰胺复合树脂的燃料电池非铂阴极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D]. 黄林. 南京大学, 2020
  • [9]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D]. 李晓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10]考虑多能互补技术特征的综合能源服务商投资及定价决策方法[D]. 杨洪朝.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美国研发和研究用于发电站和交通的燃料电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