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读者服务工作的信息沟通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王岩岩[1](2020)在《中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与读者的信息沟通》文中研究指明中等职业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过程,离不开图书馆与师生交流的过程,而图书馆员与师生是开展读者工作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参与图书馆活动中,两者相互交往,既有合作的一面,又有矛盾和冲突客观存在的一面,只有二者间加强信息沟通,协调协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1信息沟通的内容其一是知识的沟通。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其精力再充沛,天赋再聪明,也不能穷尽人类各个知识领域,这正是知识交流和沟通的必要所在。图书馆员和师生读者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应该相互沟通,互为补充。
郑昌浩[2](2020)在《付费类有声读物的数字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为研究对象,尝试提出其运营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营销困境,并阐释了4R数字营销战略耦合于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适用性,最终旨在优化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营销路径以解决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主体部分阐述了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演变脉络与发展现状,进而分析了其营销困境及其成因,并进一步剖析了4R数字营销战略耦合于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适用性、可行性。最后基于4R数字营销战略探讨了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优化路径,同时结合喜马拉雅FM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4R数字营销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以及风险规避的举措。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论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文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与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做了文献综述,基于此进一步梳理了涉及本选题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自身的概念界定,在本章剩余部分笔者阐释了文章所依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同时提炼了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第二章,笔者从行业自身孕育、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理论引导四个方面介绍了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兴起背景,并且对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发展历程、类型划分、市场规模、细分市场结构进行了深入地梳理及归纳,最后笔者认为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在推广全民阅读、保障特殊群体阅读权利与缓解社会焦虑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价值,毋庸讳言其现实价值也是其文化特质所在。第三章,笔者提出了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可能存在目标读者定位与用户需求洞察、信息覆盖与路径沟通、读者关系建设和交易便捷性与变现有效度四个方面的营销困境,与此同时,还分析了营销困境背后的成因。第四章,笔者论述了4R数字营销战略应用于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适用性及可行性。基于对经典营销理论的数字局限性与分析框架更迭的阐述,笔者认为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营销环境的变迁亟需数字营销战略,这根源于日益复杂的内容消费者行为、日趋多元的信息沟通渠道、立体化的消费者社群网络与消费者体验优化的诉求。此外,笔者还分析了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具备内容产品的特有属性与数字网络特征,因而4R数字营销战略具有高度契合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及其服务对象的可行性。第五章,文章借助4R数字营销战略对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营销布局提出了优化路径,具体为消费者的数字化画像与识别、数字化信息覆盖与到达、建立持续关系的基础、实现交易与回报四大关键举措,同时借此理论对典型付费类有声读物平台喜马拉雅FM作了分析。最后,笔者从大数据在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应用中的数据融合障碍、4R数字营销战略中内容营销的职能强化、数字营销组织平台的重塑三个层面总结了该理论在应用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及其风险规避的举措。
蔡雨彤[3](2020)在《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残障人士的服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台湾地区因《图书馆法》与《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公共图书馆对于残障读者服务更加关注。目前我国台湾地区有关残障人士权益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力求为残障人士寻求自由、平等的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的传播者,有义务提供信息以及服务给残障人士,以满足其基本的信息需求,从而缩小与普通人之间的信息鸿沟。《公共图书馆宣言》表明:每个人都不应受到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是社会地位的限制,能够平等的使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权益。如今我国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在残障读者服务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无障碍环境基本考虑到了残障人士的需求,提供人性化的无障碍服务与设施,推广特殊数字资源,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进步。本文主要采用网页调查法与文献调查法在对我国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残障读者服务现状进行了概述的基础上,对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残障读者服务进行分析与评价,总结出其中杰出之处以及不足之处,在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提出发展残障读者服务的思考,以期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残障读者服务提供参考与借鉴。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周玉希[5](2020)在《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现状及绩效评估研究 ——以成都部分公共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改进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服务领域的治理方式。为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的总体目标,我国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通过引入市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来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全面发展。随着无锡开展全流程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这种全新的供给模式开始登上舞台并在全国开始持续发展和实践,许多地方政府都选择通过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模式向社会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虽然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实践活动在各地区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发展,但在学界关于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相关理论研究却稍显不足,关于政府购买的绩效评估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而在实践过程中,绩效评估不足带来的政府缺位漏位,权责不清,服务效能低下,忽视对购买流程的整体评估,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使得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绩效评估流于表面化。无法实现购买政府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预期目标,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降低政府公信力,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具有实操性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推动现阶段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良性发展的关键。笔者基于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现状和绩效评估研究出发,探寻现阶段我国在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笔者首先通过梳理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结论、实践情况,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其次以成都图书馆、成都市武侯区图书馆、成都市龙泉驿区图书馆的实际购买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现阶段购买服务存在的优势和不足。针对现存的最突出的绩效评估不完善的问题,笔者依据相关理论,按照科学的评估原则,构建一个以公正和满意度为导向的多元化绩效评估体系,并以成都图书馆为例进行实践验证,得出评估结果。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对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未来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和绩效评估体系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促进购买服务的良性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公众满意度更高的公共文化服务。
部寒[6](2019)在《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企业赴美上市势头强劲,众多企业纷纷加速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市公司年报作为强制性披露文件,是企业和投资者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工具,具有研究价值。会计金融研究以往主要关注财务数据披露状况,近年来企业年报文本研究成为一个新热点。本研究采用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结合有效市场假说等金融学理论,对比分析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可读性、劝说性和情感倾向性,考察企业年报话语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具体回答三个问题:1)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是否存在显着差异?2)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是否影响资本市场反应?3)我国赴美上市企业如何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和对外传播能力?本研究构建出一个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理论框架,包括可读性、劝说性和情感倾向性三个话语维度质量指标以及衡量资本市场反应的累计异常收益率指标。研究语料来自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52家中国企业2012-2016年20-F年报中的“经营与财务回顾与展望”部分,对比语料来自纽交所上市的135家美国企业2012-2016年10-K年报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建立了由892份报告构成的企业年报话语语料库,总容量约为1800万词符。本研究采用语料库工具测量迷雾指数、词汇易读度、句法复杂度和连贯性等可读性特征;采用MDA(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多维分析法,借助MAT多维分析工具和因子分析法,并结合修辞结构理论进行定性讨论,考察并测量59种词汇-语法特征共现形式的劝说性交际功能;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对积极、消极和中性句子自动分类,测量样本语料情感倾向性;采用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比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指标得分的差异;采用事件分析法和回归模型考察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本研究发现:第一,在可读性方面,中国企业年报话语的迷雾度显着低于美国企业(MD=-0.283,t=-3.790,p<0.05),词汇熟悉性和连贯性都显着高于美国企业(MD=0.62,F=24.17,p<0.05;F(11,747)=21.400,p<0.05,Wilks’Lambda=0.760),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中国企业年报话语显示出可读性较强、阅读难度较低的特点。但是,中国企业年报话语的词汇具体性、词汇可意象性和词汇意义性都显着低于美国企业(MD=-3.72,F=150.07,p<0.05;MD=-2.99,F=82.09,p<0.05;MD=-1.01,F=7.04,p<0.05),说明中国企业年报的词汇具体性、可意象性和意义性相对较弱,这增加了阅读难度和信息传递中的噪声,使得信息传播有效性降低。第二,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形式劝说性存在显着差异(F(5,43)=146.033,p<0.05,Pollai’s Trace=0.464),具体来说,中国企业年报话语形式的直接劝说性、立场表达信息聚合性、命题可靠性都显着低于美国企业(MD=-0.284,F=74.762,p<0.05;MD=-0.602,F=150.07,p<0.05;MD=-0.844,F=168.596,p<0.05),但主体定位主观性和立场表达客观性显着高于美国企业(MD=0.802,F=127.935,p<0.05;MD=0.536,F=56.898,p<0.05),说明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实现劝说的词汇-语法手段不同。第三,中美企业年报话语情感倾向性存在显着差异,中国企业年报话语的情感倾向性显着高于美国企业(MD=0.247,t=5.053,p<0.05),说明相比于美国企业,我国企业年报话语情感更积极。第四,在控制市场异象和企业基本面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情况下,企业年报话语可读性(β=0.008)、话语形式劝说性(β=0.010)和话语内容情感倾向性(β=0.029)均与资本市场累计异常收益率存在显着正向相关关系(R2=0.138,F=8.709,p<0.05),说明企业年报话语的信息沟通功能和劝说功能的有效发挥,会引起资本市场的正向反应。从而表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越高,资本市场反应越良好。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以下创新和价值。理论上,将语言学、经济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相结合,构建起企业年报话语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提出“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概念,构建企业年报话语质量评价理论模型;提出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理论假设,考察语言变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效应,拓展了以往仅关注财务数据影响效应的资本市场研究理论视角,实现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跨学科融合。方法上,建立中美企业年报历时语料库,采用多种语料库方法和工具,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考察纽交所上市中美企业年报多维特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测量语篇的情感倾向;采用事件分析法,结合回归分析验证企业年报话语传播质量如何影响资本市场反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应用意义表现在,在企业信息披露研究中增加年报话语质量考察视角有助于完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我国在美上市企业对外传播能力和信息披露质量具有实际价值。此外,对商务英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本研究今后可进一步扩大样本,增加评价指标,考察企业年报话语质量的影响因素,分行业考察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效应,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意见和对策性建议。
李章程[7](2018)在《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之于民主,就如货币之于经济”。世界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史表明,民主政治有效性的提升依赖于政治系统内外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以减少不确定性与降低风险,从而维系政治秩序的正常运转。在借鉴拉斯韦尔、多伊奇、派伊等人传统政治沟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这一特定媒介来统筹本文研究与写作的基本架构,即公众网络政治参与与信息沟通、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平台与模式、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过程与成效、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问题与原因、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建议与对策。也就是,沟通主体、沟通平台、沟通过程、沟通问题、沟通对策是本文主要的关涉面。绪论部分是对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以及研究创新点进行资料性的、线索性的和总结性的叙述与分析。第一章对公众网络政治参与与信息沟通的内在关联给予判辨与剖释。区分网络空间中公众的不同身份即网民、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共同体,别其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公众网络政治参与有无序与有序之别,分辨其弊利。归纳信息沟通基本特征,阐发信息沟通对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促进作用。第二章对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平台和模式进行梳理、汇总与剖析。通过对大量文献的蒐集与梳理,明确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平台包括政府网站、政务双微、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商业新闻网站、个人微博等。围绕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关系,从传统与现代的视角界定其沟通的模式,并总结其特征。第三章对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过程与成效进行详细的归纳与论证。指出双方信息沟通的层次有单向沟通、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三种。特别是将网络话语表达引入双方沟通的过程分析中,即符号生产、意义争夺、秩序重建。为体现双方信息沟通的效果,在不同模式对比的基础上,从政府回应角度进行了测评,并选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室的调查数据作为实证支撑。第四章对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问题与原因从案例分析到理论归因。就存在的问题而言,选取了近3年多起代表性网络公共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归纳的分析方法,从信息沟通主体、信息沟通过程、信息沟通平台三个方面指出相应的问题。并基于这三个方面一一阐释了相关原因。第五章对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思考与建议。根据第四章的原因归纳,即沟通主体、沟通平台、沟通过程,从塑造对话——协调式沟通主体、优化效率——交互式沟通平台、完善良性——认同式沟通过程三方面一一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论文抓住民主政治是对话与沟通的实质,从信息沟通的角度对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成效,以及如何规范公众有序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另一个切入点与观察点。这既能够从较完整的意义上对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也是对传统政治沟通理论在网络时代的一个拓展。此外,本论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话语交流方法,突出公众在信息沟通中的地位,克服了以往信息传输路径和观念传播路径忽视公共价值的局限。
蔡健[8](2015)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我国特有的出版规制。它在降低交易成本、抑制机会主义、保护受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报刊出版规制与组织出版自由权利相互博弈的产物。规制设计的初衷是:面向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规制与面向组织传播媒介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形成互补,调整所有具有连续性出版物特征的出版物,共同构建无缝对接的连续性出版物规制体系。然而,由于运行规制、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存在局限性,这个初衷未能兑现。规制局限性即规制失灵。规制失灵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本文运用现代出版理论、政府规制理论、日常生活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理论,采用抽样、比较、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特征和功能,梳理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的内容构成、认识演变和社会关联,选取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出版现状、存在问题及规制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规制创新提供参考借鉴。源自《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静态出版安全观的产物。它以消除负外部性为基点,以控制数量增长为重点,以强化实施进入规制、运行规制并漠视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为手段,旨在确保出版不出事。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出版规制。与此相反,动态出版安全观以鼓励正外部性为基点,以尊重出版自由权利为重点,以在强化内容规制、质量规制、激励性规制的同时放松进入规制、运行规制为手段,旨在实现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脱胎于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规制变迁的内因是规制失灵,规制变迁的外因是规制对象的客观需求和制度环境的发展变化。1997年1月至今,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规制类型、规制体系均发生变迁。就规制类型来说,经济性规制经历了由不断强化到不断放松的变迁,社会性规制经历了由相对放松到不断强化的变迁,呈现“双拐点”现象。“双拐点”现象的表面原因是认识的变化,本质原因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就规制体系来说,规制变迁呈现“分界线”现象。“分界线”现象的动因也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集中反映和高度凝结。“双拐点”现象和“分界线”现象表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重要外因。2008年11月,江苏省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下放到各省辖市。审批实践中,绝大多数省辖市依法执行进入规制,但也有个别省辖市擅自增加许可条件。这种情形同样存在于全国15个副省级市及其所在的11个省。另外,从《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是否下放以及下放程度来看,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上述情况说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方向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静态出版安全观与动态出版安全观的博弈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经济性规制不断放松的进程,其主要内容是以审批权限下放为代表的进入规制放松,与此同时,运行规制没有放松,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没有回归。现实生活中,“县市报”、“公关刊”、“理事会”、“数字化”等一直在挑战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运行规制。上述情况说明,规制变迁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国家规制主体应该发挥规制变迁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在借鉴参考江苏省及其他地区规制变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必须与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一致。规制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宏观上坚持动态出版安全观,中观上促使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归位客观属性,微观上实现放松经济性规制、强化社会性规制与确保规制执行力有机统一,调整并不断优化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特点的市场经济出版规制。总之,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必须融入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规制创新相融合、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结合、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相配合的基本路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罗绘秀[9](2015)在《浅谈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信息沟通》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图书馆员通过与读者的信息沟通,帮助读者了解馆藏文献信息。加强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信息沟通,能够更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本文从如何克服沟通障碍、运用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拓展沟通途径和强化有效沟通等五个方面,对加强图书馆员与读者间的信息沟通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曾德云[10](2012)在《图书馆员与读者沟通浅论》文中研究指明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馆员与读者的有效沟通,可激发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热情,为图书馆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分析馆员与读者沟通的障碍,从增强沟通意识、提高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构筑沟通渠道等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员与读者有效沟通的实现。
二、影响读者服务工作的信息沟通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读者服务工作的信息沟通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与读者的信息沟通(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沟通的内容 |
2 信息沟通的方式 |
2.1 直接沟通。 |
2.2 间接沟通。 |
2.3 电子沟通。 |
3 影响信息沟通的因素 |
3.1 业务素养 |
3.2 文化素养 |
3.3 心理素养 |
4 信息沟通的条件 |
4.1 语言文明,相互尊重 |
4.2 相互理解,增进友谊 |
4.3 广泛征求读者意见 |
4.4 想读者所想,帮读者所需 |
(2)付费类有声读物的数字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5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5.1 理论基础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创新点 |
2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嬗变与发展现状 |
2.1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兴起背景 |
2.1.1 行业孕育 |
2.1.2 政策引导 |
2.1.3 技术赋能 |
2.1.4 理论引导 |
2.2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发展历程与类型划分 |
2.2.1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发展历程 |
2.2.2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类型划分 |
2.3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规模与细分市场结构 |
2.3.1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整体市场规模 |
2.3.2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细分市场结构 |
2.4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文化特质及内在价值 |
2.4.1 推广全民阅读的必要平台 |
2.4.2 盲人与儿童群体的获知渠道 |
2.4.3 减压释负人群的有益路径 |
3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营销困境与问题 |
3.1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营销困境 |
3.1.1 目标读者定位与用户需求洞察不明晰 |
3.1.2 信息覆盖和沟通路径有待深层次优化 |
3.1.3 读者关系建设及维护有待进一步稳固 |
3.1.4 交易便捷性与变现效度有待深化提升 |
3.2 付费类有声读物营销困境的成因 |
4 4R数字营销战略耦合于付费类有声读物的适用性 |
4.1 经典营销理论的局限性及更迭 |
4.1.1 既有营销理论本身的数字局限性 |
4.1.2 经典营销理论分析框架及其更迭 |
4.2 付费类有声读物营销环境的变迁亟需数字营销战略 |
4.2.1 复杂的消费者行为亟需引入数字化画像与识别 |
4.2.2 多元的信息沟通渠道需要数字信息覆盖与到达 |
4.2.3 立体的消费者社群网络要求建立持续关系的基础 |
4.2.4 读者体验优化和客户资产变现需要实现交易与回报 |
4.3 4R数字营销战略应用于付费类有声读物具有可行性 |
4.3.1 付费类有声读物作为内容产品的特有属性 |
4.3.2 付费类有声读物具备显着的数字网络特征 |
4.3.3 4R数字营销战略契合付费类有声读物及其服务对象 |
5 4R数字营销战略下付费类有声读物的优化路径 |
5.1 付费类有声读物基于4R数字营销战略的优化路径 |
5.1.1 消费者的数字化画像与识别 |
5.1.2 数字化信息覆盖与到达 |
5.1.3 建立持续关系的基础 |
5.1.4 实现交易与回报 |
5.2 付费类有声读物典型案例分析——喜马拉雅FM数字营销路径优化 |
5.2.1 喜马拉雅FM发展概况与营销现状 |
5.2.2 喜马拉雅FM消费者数字化画像与识别 |
5.2.3 喜马拉雅FM数字化信息覆盖与到达 |
5.2.4 喜马拉雅FM建立持续关系的基础 |
5.2.5 喜马拉雅FM实现交易与回报 |
5.3 4R数字营销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与风险规避 |
5.3.1 大数据在付费类有声读物营销实践中的数据融合障碍 |
5.3.2 付费类有声读物数字营销战略中内容营销的强化 |
5.3.3 付费类有声读物数字营销的组织平台重塑 |
6 结语 |
6.1 研究不足 |
6.2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喜马拉雅年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残障人士的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残障读者服务概述 |
第一节 残障读者的概念 |
第二节 残障读者服务的起源 |
第三节 残障读者服务的发展概况 |
第四节 残障读者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残障读者服务现状 |
第一节 残障读者的服务设施 |
第二节 残障读者的服务项目 |
第三节 残障读者的数字资源服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残障读者服务情况分析 |
第一节 残障读者服务内容分析 |
第二节 残障读者资源设备分析 |
第三节 残障读者服务保障体系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残障读者服务情况评价 |
第一节 残障读者服务的可取之处 |
第二节 残障读者服务的不足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残障读者服务的启示 |
第一节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第二节 提供自由平等的信息服务 |
第三节 完善无障碍环境设施 |
第四节 开展多元化服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1 身心障碍者数字化图书资源利用办法 |
附录2 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节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现状及绩效评估研究 ——以成都部分公共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解释 |
2.1.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1.2 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 |
2.1.3 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 |
2.1.4 公共图书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政府绩效评估理论 |
2.2.3 “4E评价法”理论 |
第三章 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实践现状 |
3.1 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案例研究 |
3.2 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案例调查方案 |
3.2.1 实践案例调查范围及时间 |
3.2.2 实践案例调查内容及方法 |
3.2.3 实践案例数据处理 |
3.3 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实践案例分析 |
3.3.1 成都市武侯区图书馆 |
3.3.2 成都市龙泉驿区图书馆 |
3.3.3 成都图书馆 |
第四章 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现状 |
4.1 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价值 |
4.1.1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
4.1.2 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 |
4.1.3 满足公众的文化服务需求 |
4.2 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
4.2.1 政府政策法规不完善 |
4.2.2 缺乏健全的绩效评估机制 |
4.2.3 监督体系相对滞后 |
4.2.4 社会组织能力有待提升 |
第五章 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绩效评估研究 |
5.1 绩效评估体系建设 |
5.1.1 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 |
5.1.2 绩效评估的主体 |
5.1.3 绩效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 |
5.1.4 绩效评估模型构建 |
5.2 绩效评估指标初建 |
5.3 专家论证结果分析 |
5.3.1 专家论证会 |
5.3.2 肯定性评价 |
5.3.3 目标投入指标分析 |
5.3.4 过程管理指标分析 |
5.3.5 服务效能指标分析 |
5.3.6 服务产出指标分析 |
5.4 绩效评估指标确立 |
5.5 案例评估结果 |
5.5.1 指标使用说明 |
5.5.2 案例评估结果 |
5.6 案例评估结果数据分析 |
5.6.1 一级指标评估结果分析 |
5.6.2 二级指标评估结果分析 |
5.6.3 三级指标评估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建议 |
6.1 加大政府投入,健全政策法规配套体系 |
6.2 扩大社会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
6.3 建立动态的绩效评估标准 |
6.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
6.5 落实绩效评估结果的信息公开和实践应用 |
第七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问卷调查 |
附录2 绩效评估打分表 |
附录3 读者满意度调查 |
研究成果 |
(6)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学术意义 |
1.1.2 应用意义 |
1.2 研究创新性 |
1.2.1 理论创新 |
1.2.2 方法创新 |
1.3 研究重点 |
1.3.1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测量 |
1.3.2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比分析 |
1.3.3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
1.4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企业年报话语相关研究综述 |
2.1 关键概念 |
2.1.1 企业话语 |
2.1.2 企业年报 |
2.1.3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 |
2.1.4 上市公司 |
2.1.5 资本市场反应 |
2.2 组织视角下的企业话语研究现状 |
2.2.1 组织话语分析的理论背景 |
2.2.2 国外组织话语分析现状 |
2.2.3 国内组织话语分析现状 |
2.3 管理学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告话语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语言学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告话语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5 企业财务报告话语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现状 |
2.5.1 国外研究现状 |
2.5.2 国内研究现状 |
2.6 现有研究不足的评述 |
2.6.1 组织话语研究 |
2.6.2 企业财务报告话语研究 |
2.6.3 财务报告话语可读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 |
2.6.4 财务报告话语情感倾向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 |
第3章 企业年报话语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
3.1 语言学理论基础 |
3.1.1 语域理论 |
3.1.2 评价理论 |
3.1.3 修辞结构理论 |
3.1.4 可读性理论 |
3.1.5 小结 |
3.2 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 |
3.2.1 有效市场假说 |
3.2.2 不完全反映假说 |
3.2.3 信号传递理论 |
3.2.4 小结 |
3.3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与假设 |
4.1.1 研究问题 |
4.1.2 研究假设 |
4.2 语料与财务数据来源 |
4.2.1 语料来源 |
4.2.2 财务数据来源 |
4.3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测量 |
4.3.1 企业年报话语可读性指标选取与测量 |
4.3.2 企业年报话语形式劝说性指标提取与测量 |
4.3.3 企业年报话语情感倾向性指标测量 |
4.4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比分析方法 |
4.4.1 定量对比分析 |
4.4.2 定性话语分析 |
4.5 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实证检验方法 |
4.5.1 事件分析法 |
4.5.2 回归分析 |
第5章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测量与对比分析 |
5.1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可读性与对比分析 |
5.1.1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迷雾指数对比分析 |
5.1.2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词汇易读度对比分析 |
5.1.3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句法复杂度对比分析 |
5.1.4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连贯性对比分析 |
5.2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形式劝说性测量与对比 |
5.2.1 企业年报话语劝说性多维测量 |
5.2.2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劝说性多维对比分析 |
5.3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情感倾向性对比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实证分析 |
6.1 年报话语可读性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
6.1.1 年报话语迷雾指数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
6.1.2 年报话语词汇易读度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
6.1.3 年报话语句法复杂度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
6.1.4 年报话语连贯性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
6.2 年报话语形式劝说性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
6.3 年报话语情感倾向性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
6.4 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
6.5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1.1 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存在显着差异 |
7.1.2 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影响资本市场反应 |
7.1.3 对我国在美上市企业的对策性建议 |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一)研究问题与框架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政治沟通理论 |
(二)社会互动理论 |
(三)公民参与理论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一)信息沟通与政治沟通 |
(二)公民与公众 |
六、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与信息沟通 |
第一节 “公民”到“网民”: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另类身份 |
一、构成中的历史现象——网民 |
(一)结构与分类 |
(二)网民政治参与特征 |
二、政治精英——网络意见领袖 |
(一)来源 |
(二)网络意见领袖政治参与特征 |
三、新型政治参与主体——网络共同体 |
(一)网络社群与网络社团 |
(二)网络共同体政治参与特征 |
第二节 秩序与自由:无序与有序网络政治参与 |
一、有序与无序 |
二、无序网络政治参与 |
(一)特征 |
(二)表现 |
三、有序网络政治参与 |
(一)原则 |
(二)适度把握“有序” |
第三节 规范与桥梁:信息沟通与公众网络政治参与 |
一、信息沟通的特征 |
二、信息沟通促进公众有序网络政治参与 |
(一)有利于维系公众和政府的良性互动 |
(二)有利于解决社会危机 |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
第二章 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平台与模式 |
第一节 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平台 |
一、网络平台对于公众和政府信息沟通的促进 |
(一)促进信息沟通的常态化 |
(二)促进信息沟通的深入化 |
(三)促进政治权力的阳光运作与交往理性的实现 |
二、网络信息沟通平台的类型及特征 |
(一)政府网站 |
(二)网络问政平台 |
(三)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 |
(四)政务双微 |
(五)商业新闻网站 |
(六)个人微博 |
第二节 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模式 |
一、传统信息沟通模式 |
(一)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视角 |
(二)传播论的视角 |
(三)政治传播的视角 |
(四)传统信息沟通模式评价 |
二、现代科技信息沟通模式 |
(一)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模式 |
(二)“传播——回应”模式 |
三、传统与现代信息沟通模式之比较 |
(一)沟通特征 |
(二)沟通渠道 |
(三)沟通成效 |
第三章 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过程与成效 |
第一节 公众和政府信息沟通的层次 |
一、信息沟通的单向输出 |
(一)内输出 |
(二)外输入 |
二、信息沟通的双向互动 |
三、信息沟通的多向互动 |
第二节 公众和政府信息沟通的过程 |
一、沟通主体角色与互动关系 |
(一)角色定位 |
(二)互动关系 |
二、话语表达与信息沟通过程 |
(一)话语、话语表达与话语权 |
(二)公众网络话语表达关注的主题 |
(三)公众和政府的网络话语互动 |
三、网络意见领袖与信息沟通过程 |
(一)网络意见领袖的地位与作用 |
(二)网络意见领袖和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 |
(三)网络意见领袖和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 |
第三节 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成效 |
一、信息沟通成效的测评维度 |
(一)基于媒介信息传播效果的角度 |
(二)基于信息与反馈综合的角度 |
(三)基于政府回应的角度 |
二、信息沟通成效的标准选择及实证分析 |
(一)标准选择 |
(二)实证分析 |
第四章 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问题及原因——基于近几年网络公共事件的分析 |
第一节 网络公共事件的案例选取与研究设计 |
一、网络公共事件用于分析公众和政府信息沟通的可行性 |
(一)“过程——事件分析”与网络公共事件 |
(二)案例选择 |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发现 |
(一)文本的归纳分析 |
(二)网络公共事件过程分析与研究发现 |
(三)网络公共事件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网络公共事件中公众和政府信息沟通梗阻的原因 |
一、信息沟通主体因素 |
(一)信息掌控的非对称性 |
(二)权力距离的差距 |
二、信息沟通平台因素 |
(一)政府网络施政平台沟通功能的不足 |
(二)微博沟通功能的不足 |
(三)商业新闻网站沟通功能的不足 |
三、信息沟通过程因素 |
(一)信息输入——输出的不对称 |
(二)信息解码的不对称 |
第三节 网络公共事件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梗阻的消极影响 |
一、无法形成多元合作的治理主体关系 |
(一)政府与公众 |
(二)政府和新媒体 |
(三)新媒体和公众 |
二、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
三、引发线上——线下非理性行为的连环效应 |
第五章 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塑造对话——协商式的沟通主体 |
一、公开到服务:政府公共信息服务与政府数据开放 |
(一)从政府信息公开到政府数据开放 |
(二)提升政府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
二、抗争到协商:新型沟通主体关系的构建 |
(一)公众网络政治参与与抗争性行为 |
(二)协商的根本动力——信任 |
(三)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和政府的信任关系 |
三、协商到治理:信息沟通各方的多元治理 |
(一)加强沟通各方的主体建设 |
(二)明确多元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 |
第二节 优化效率——交互式的沟通平台 |
一、媒介使用与政治信任 |
二、完善信息沟通的渠道建设 |
(一)规范自媒体与政务新媒体的良性发展 |
(二)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
(三)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 |
(四)加强政府网站建设 |
(五)推进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 |
第三节 完善良性——认同式的沟通过程 |
一、加强信息沟通的制度化建设 |
(一)加强和完善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立法 |
(二)整合与吸纳网络民意 |
(三)区分与规范公众的网络表达 |
(四)促进与提升公众网络政治参与效能 |
二、促进政府回应体系的构建 |
(一)明确政府回应的制度化 |
(二)考虑建立不同利益者的回应策略 |
(三)尊重网络舆情的回应规律 |
(四)加大政策解读回应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3.1 基本概念 |
1.3.2 概念辨析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5 理论基础 |
1.5.1 现代出版理论 |
1.5.2 政府规制理论 |
1.5.3 日常生活理论 |
1.5.4 公共产品理论 |
1.6 研究方法 |
第2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概述 |
2.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法律渊源 |
2.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分析 |
2.2.1 基于组织行为视角的分析 |
2.2.2 基于组织传播视角的分析 |
2.2.3 基于组织生活视角的分析 |
2.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基本特征 |
2.3.1 互动性 |
2.3.2 依附性 |
2.3.3 针对性 |
2.3.4 互益性 |
2.3.5 思想性 |
2.4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主要功能 |
2.4.1 工作指导 |
2.4.2 信息沟通 |
2.4.3 形象塑造 |
2.4.4 资料留存 |
2.4.5 文化娱乐 |
2.5 小结 |
第3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其变迁 |
3.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制度 |
3.1.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 |
3.1.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制度 |
3.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历时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
3.2.1 社会性规制变迁 |
3.2.2 经济性规制变迁 |
3.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共时性研究——以江苏省省辖市为例 |
3.3.1 社会性规制抽样分析 |
3.3.2 经济性规制抽样分析 |
3.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分析 |
3.4.1 规制变迁原因分析 |
3.4.2 规制变迁方式分析 |
3.4.3 规制变迁特征分析 |
3.4.4 规制变迁局限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规制视角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发展阶段 |
4.1.1 过渡期(1997年1月—2001年12月) |
4.1.2 紧缩期(2002年1月—2008年8月) |
4.1.3 壮大期(2008年9月至今) |
4.2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现状分析 |
4.2.1 总体状况分析 |
4.2.2 典型案例描述分析 |
4.3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抽样分析 |
4.3.1 出版形式 |
4.3.2 经费来源 |
4.3.3 从业人员 |
4.3.4 出版质量 |
4.3.5 数字化 |
4.3.6 发展建议 |
4.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问题分析 |
4.4.1 影响出版发展的静态问题 |
4.4.2 挑战现行规制的动态问题 |
4.5 小结 |
第5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 |
5.1 规制创新目标 |
5.1.1 维护和保障社会组织的基本政治权利 |
5.1.2 肯定和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作用 |
5.1.3 涵养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实力 |
5.1.4 保护和实现内部资料的日常生活价值 |
5.2 规制创新原则 |
5.2.1 职权法定原则 |
5.2.2 公开透明原则 |
5.2.3 属性归位原则 |
5.2.4 宽严相济原则 |
5.3 规制创新思路 |
5.3.1 在宏观上创新规制理念定位 |
5.3.2 在中观上创新规制客体认识 |
5.3.3 在微观上创新规制内容调整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9)浅谈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信息沟通(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信息沟通的内涵与作用 |
二、阻碍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信息沟通的因素分析 |
三、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信息沟通途径探讨 |
1、克服沟通障碍 |
2、掌握沟通技巧 |
3、提高沟通能力 |
4、拓展沟通渠道 |
5、强化有效沟通 |
结语 |
(10)图书馆员与读者沟通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员与读者沟通的必要性 |
2 馆员与读者沟通障碍分析 |
3 实现馆员与读者真实有效沟通的策略 |
3.1 增强馆员沟通意识 |
3.2 培养馆员沟通能力 |
3.3 提升馆员沟通技巧 |
3.4 构建畅通沟通渠道 |
4 结束语 |
四、影响读者服务工作的信息沟通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与读者的信息沟通[J]. 王岩岩. 知识文库, 2020(20)
- [2]付费类有声读物的数字营销战略研究[D]. 郑昌浩. 南京大学, 2020(02)
- [3]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残障人士的服务研究[D]. 蔡雨彤. 福建师范大学, 2020(02)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现状及绩效评估研究 ——以成都部分公共图书馆为例[D]. 周玉希.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对比研究[D]. 部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7]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研究[D]. 李章程. 苏州大学, 2018(07)
- [8]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蔡健. 南京大学, 2015(01)
- [9]浅谈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信息沟通[A]. 罗绘秀. “学术视域下的2015全国两会热点解读——决策论坛”论文集(下), 2015
- [10]图书馆员与读者沟通浅论[J]. 曾德云. 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