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军区大学联合选拔培养军队干部

四川成都军区大学联合选拔培养军队干部

一、成都军区四川大学联合选拔培养军队干部(论文文献综述)

杨钰黎[1](2021)在《四川地下党统战工作研究(1945-1949) ——以成都地区为例》文中指出

陈蜀西[2](2021)在《现代性语境下安仁镇公共文化空间流变研究》文中提出

曾毅[3](2020)在《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上康区的核心区域。它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解放初,甘孜州仅有各类干部69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80余名。截止2019年,全州共有各类干部6230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8800余名,藏族干部35800余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州地区生产总值388亿元,是1950年的1142.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831元、12808元,分别是1950年的137.7倍和145.5倍;全州18个贫困县(市)、13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2.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70年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党的民族理论和干部政策在甘孜州得到了较好地贯彻运用,其干部队伍建设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对民族自治州而言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范例。以往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较多,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把民族地区干部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体现了党的德才兼备和五湖四海干部政策优良传统。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是党和国家的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由于资料获取受限和信息滞后等原因,目前对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范围和领域呈现碎片化特征,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个具体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尽管如此,前人的研究仍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和干部政策为指导,把甘孜州干部队伍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从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切入,对甘孜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特点进行分析,重点是其自然环境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制约性,以及“治藏必先安康”在“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和把握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回顾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梳理总结解放初期、民主改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等阶段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阶段性特征、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新时期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下,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会议都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求,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又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对甘孜州干部队伍的现状调查,从干部队伍结构、履职和职业发展两个重要维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在民族结构、籍贯结构、政治面貌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较为均衡,但在学历结构、专业学科结构、行政辖区分布结构、行政职级结构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这些问题是干部队伍诸多结构因素中与发展稳定工作密切相关的因素,集中反映出当前干部队伍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以及基层能力薄弱的问题。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继承弘扬“老甘孜精神”,持续加大正风反腐力度,同时对当前较为突出的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严重缺乏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刘小苑[4](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北碚的兵员动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中日双方军事实力的巨大悬殊,中国军队损失惨重,兵员补充成为当务之急。对此,国民政府加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务征兵制,同时通过立法完善兵役制度,北碚也被划为征兵区之一。在民族危机之下的北碚社会,具备了一定的兵员动员基础。经过多年的乡村建设实验,北碚社会环境安定,基层保甲体系完善,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加之有长期培养地方武装力量的传统和经验,以及早期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也唤醒了一部分民众的民族意识。分配到征额以后,为适应时需,北碚地方政府开始动员区内青年参军,并逐渐建立起从区至乡镇的兵役机关,专门负责征兵事宜,兵役室、兵役协会应运而生。乡镇一级的兵役协会和各联保组建的宣传小队是基层兵役宣传的重要力量,北碚地方报纸、杂志也成为了政府向民众进行兵役宣传的主要阵地。为推进兵役工作,北碚通过“现身说法”、季节宣传和纪念日宣传的独有形式开展宣传,并组织开展兵役宣传研究,以期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进行突破。在兵员动员实施的过程中,1939年发起的志愿兵运动成为北碚兵役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北碚地方支持抗战的真实写照,以志愿兵代替征兵,也是地方变革中央兵役政策的一次尝试。北碚的志愿从军青年以实际行动打破了“好男不当兵”的思想。实验区停止征集志愿兵后,又开始按照国民政府的征兵程序继续向前线征送兵丁,完成了团管区派发的兵额。同时还积极开展国民兵建设,训练适龄壮丁,锻炼其军事素质,培养抗战军队的后备力量。到抗战末期,主动响应国民政府发起的青年学生从军运动,加入远征军,支援前线。此外,对出征军人和军人家属的优待,也成为了保障宣传的重要工作,对他们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慰问,既能使军人们安心,又能示范和引导区内的适龄青年从军。全面抗战期间,北碚地区开展的兵员动员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参军壮丁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高,共计输送兵员3787人。更为重要的是,当四川省的其他地区处于“估拉壮丁”的恐慌之下,北碚却出现了“好男要当兵”的志愿风潮。北碚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动员,保甲及役政工作人员亦竭尽所能推动实施征兵,区内青年壮丁踊跃应征,破除了民众对“拉壮丁”的恐惧。在战争环境之下,北碚的兵员动员工作是仓促进行的,却能成为大后方役政工作开展的一个成功特例,这离不开北碚社会体制的内生动力,又与北碚地方对役政制度的自主创新和贯彻实施有直接关联。北碚地区兵员动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国家而言,为抗战补充了兵员,支援了前线;就北碚地方而言,促进了区内民众的国民意识和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提升了北碚在全国的知名度,加速了北碚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但大规模的征兵,对乡村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冲击,且北碚在推行役政中始终无法完全突破中央政府兵役制度的原生弊端。

刘梦许[5](2019)在《李传康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文中研究指明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倾向是值得关注的部分,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军旅题材版画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意义。军旅版画家李传康长期关注军人和藏民的生活状态,并将此再现于版画创作中。本文运用田野考察法对李传康进行了实地采访,梳理、剖析各个阶段的军旅、藏族题材作品;其次以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为文化背景,针对中国现代版画创作的特殊现象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倾向对李传康版画艺术思想的影响,并论述现实主义在李传康版画创作中的播种、生长及成熟过程,寻找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绘画艺术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客观的学术价值。

贾媛[6](2019)在《张为炯与民国西康省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川康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张为炯(1888年10月11日-1972年2月27日),生于四川省凉山地区西昌县。他自幼家境殷实,勤奋好学,是清末最后一批秀才。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刘文辉是同学。曾担任过四川陆军第四师(师长刘文辉)司令部参谋长、川南独立第一旅旅长、二十四军政治人员训练委员会副主任等诸多职务。他在1939年1月西康建省后出任西康省政府秘书长、民政厅长等职,在康定代刘文辉主持政务长达11年之久,直至1950年解放,因此西康省社会称其为“代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西康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西康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成都市副市长、四川省副省长等职。张为炯代为主持西康政务期间,以主席刘文辉“六项中心任务”、“四力政纲”、“三化政策”为基准,对西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治理。尤其是民族关系方面,坚持“以政翼教,以教辅政”,得到了西康上层宗教人物的普遍支持,及普通西康人民的尊重,使西康处于一个较为团结且稳定发展的状态,从而加快建设“新西康”的步伐。后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召唤下,坚持站在人民阵营这一边,积极领导康定起义,并取得成功,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军解放全境西康。本文通过对张为炯人物生平的梳理,对其西康省治理念的归纳,及其治理实践的总结,探索张为炯个人的功绩及历史作用,对当今及后人研究西康重要人物和更好地认识西康省的历史地位,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在“结语”部分,对于本研究重要观点进行了总结。

白晓飞[7](2019)在《四川省新津县的抗美援朝民众动员考察(1950—1953)》文中研究表明自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就密切关注着战局进行情况。1950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之后,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活动。这种动员是一种渐次开展,逐步深入直到全民参与的过程。首先是中央的总体安排,然后在此基础上,动员逐步由中央深入和扩展到各级政府和民众之中。在四川省的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中,四川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爱国心的推动下,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津县的抗美援朝民众动员就是在此种背景下展开的。刚解放时的新津同四川其他县市一样,政局不稳、形势严峻。就是在此形势下,中共新津县委和人民政府,依靠人民,渐次开启了抗美援朝的民众动员。这种动员同建国初期的各种改革和运动相互交织、相互配合,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展开。就民众动员而言,中共新津县委和人民政府响应国家和上级党政机构的号召和要求,展开相关工作。它成立民众动员的机构、组织相应的人员、利用适当的经费,从动员的内容、形式、方法上不断深入。在动员过程中,各社会集团人民参加或者参与了形式多样的运动:如,签名运动、订立爱国公约运动、捐献运动、增产运动、参军运动等。新津县抗美援朝民众动员的特点是鲜明的、成效是显着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新解放区的新津县在进行民众动员过程中,展示了不同于老解放区的特点,表现为交叉综合性和物质激励重于思想激励。在民众动员的成效上,新津县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体现在多个方面:工农商业产值都出现了增长,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支持;农民顺利分得了土地;松散无序的民众被组织了起来;中共新津县委和人民政府建立了自己的宣传网,一支有力的宣传队伍成长了起来;人民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向心力逐渐增强;民众普遍受到了新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广泛教育;社会各阶层及其地位得以重塑,大大突显了抗美援朝军人及家属的地位;社会治安好转,社会秩序由紊乱趋向稳定,中共新津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对社会控制与管理的能力明显增强。当然,新津县的民众动员活动并不是完满无缺的,这体现在动员工作出现简单化倾向,还体现在一些人对待动员的消极观望态度上。

张晓龙[8](2016)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在中共的领导下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开创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在短短的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曾发展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之所以发展这么迅速,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该地的积极推进。因此,深入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部分主要对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意义进行分析,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进行界定,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则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方面是对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自身需要;二是争取革命胜利的前提条件;三是发展壮大根据地党团组织和红军队伍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是对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其可能性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极推进的客观需要;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下群众对自身解放渴求的主观需要;早期党组织的领导及其积极的革命实践的组织保障。第三部分,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和具体途径。本部分是全文的研究重点,主要内容有:以灌输历史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政治启蒙;以变革社会陈规陋习为基础的社会教育;以土地革命、阶级斗争、武装斗争为中心的革命理论宣传。具体途径主要有:开展广泛深入的理论教育;坚持形式多样的舆论宣传;加强以人为本的情感动员。第四部分,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方法。本部分是全文研究的难点,其主要特点有: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主体具有组织性和广泛性;形式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过程具有曲折性和斗争性。其基本方法有: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加强理论普及工作;切实关注群众实际生活;因地制宜构建传播平台。第五部分,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分析及当代启示。首先是对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进行总结,其经验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和革命理论的满足相结合;坚持大众化语言的艺术性和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坚持大众化对象的层次性和内容的针对性相结合。其次是分析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其当代启示主要有:首要前提是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重要保证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效途径是创新理论宣传工作;现实选择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戴剑飞[9](2015)在《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前提假设是中共存在文化自强之实。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建党之初就重视政党文化建设,并在90多年革命与建设历程中坚持文化自觉、注重文化自立、展现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文化自强、路径是本选题最重要的基础概念,是建构整个理论研究的基石。论文第二章梳理并界定了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中共文化自强路径研究框架体系。文化是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追求自由全面、平等和谐发展的活动,包括意识文化、规范文化和形象文化三种形态;中国共产党文化是指为了获得并长期执掌国家政权,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中国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创党与治党活动,包括创党与治党的意识、规范和形象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即中国共产党自觉树立和主动调适本党意识文化、规范文化和形象文化,使党组织从弱小到强大的治党活动过程,实质是文化强党;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是指党从弱小到强大所选择的文化发展道路、方法、程序及其运动轨迹。第三、四章主要是历时性研究,即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产生与自强过程作全景式考察分析。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的选择与强党目标的实现都是在时代转换中完成,论文以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史与文化全球化、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史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与中国现代化历程等为宏观背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作全景式阐释与建构性分析。本文研究视角自始自终是中共“党文化”自强路径,强调“党文化”是强党的“总路径”,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武装自强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文化现代化自强两大根本路径。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探讨中共文化自强三大基本路径,即政党意识、政党规范、政党形象,这是第一层级路径。只有从政党政治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党史去考察,才能明确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的特色与内容。革命党文化自强路径的特点是在民族民主革命活动中实现马列主义革命文化武装自强,即坚持马列主义革命党理论、建设马列主义革命党规范、塑造马列主义革命党形象;执政党文化自强路径的特点是实现马列主义革命党文化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文化自觉转型,实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文化、规范文化和形象文化现代化自强。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考察必定上升到规律层面。第五章提出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探索全面从严治党先进文化自强之道。强调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文化自强路径体系设计必须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科学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内容包括“马学”、“国学”、“西学”、“中共党史学”四个子系统,还有意识文化、规范文化、形象文化三个子系统。意识文化子系统包括心理、精神、价值观、理论;规范文化子系统包括心理、党德、党法、国法;形象文化子系统包括物质、印象和符号。培育全面从严治党先进文化体系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的新认识、文化自信的新特征、文化自强的新路径。总之,作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创新文化自强路径,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文化竞争力,发挥其他任何组织都不能替代的政治代表性功能和制度性功能。

薛敏[10](2015)在《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费供给、师资分布、管理水平、教学设施等,都是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使教育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通过教育资源整合,调整教育内部的结构、布局、层次和规模,使其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整合教育资源,可消除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可实现教育规模与效益的共同增长;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学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已是势在必行。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正是薄弱学校与强校、部队学校与地方学校帮扶式发展的典型例子。考虑到地方学校与军队学校资源整合这一特殊题材的实际情况,本论文收集相关的参考文献,运用信息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方法重点分析国内外教育资源整合的历史历程和基本经验,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成都七中和八一学校资源整合进行案例研究。分别从制度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几方面进行重点分析,介绍了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并提出对策。该案例率先迈出了军队子女学校交地方管理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薄弱学校牵手强校,让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典范。从目前学校状况看,该教育资源整合案例是成功的,不仅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到了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更推动了整个区域教育的更新与进步,为探索和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为部队子弟园校与地方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充分的借鉴。

二、成都军区四川大学联合选拔培养军队干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都军区四川大学联合选拔培养军队干部(论文提纲范文)

(3)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两重性特点
        一、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
        二、自然环境的制约性因素
    第二节 社会历史特点
        一、政治历史沿革与民族人口结构
        二、民族历史文化独特
        三、“治藏必先安康”在“治边稳藏”战略中的地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甘孜州建立至改革开放前干部队伍建设历史回顾
    第一节 新生政权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造就第一代干部
        二、民主改革为干部队伍建设增添新鲜血液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总结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使用各民族干部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环境影响导致干部队伍建设滞后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曲折前进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历程及特点
    第一节 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迎来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期发展与稳定为甘孜州工作定位
        二、中央对涉藏地区实行差别化区域治理迎来干部队伍建设机遇
        三、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对干部队伍的挑战
    第二节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一、恢复党的干部政策确立“四化”标准
        二、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提升干部专业能力
        三、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成为干部政治能力建设重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第一节 干部队伍结构分析
        一、干部队伍结构情况
        二、干部队伍双向流动情况
        三、干部队伍结构特点分析
    第二节 干部队伍履职与职业发展状况
        一、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调查
        二、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
        一、干部队伍精神品质方面
        二、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方面
    第二节 着力解决制约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干部队伍建设中培养难的主要表现和对策
        二、干部队伍留不住引进难的主要原因和对策
        三、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问题和对策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清代选派官员和教师进藏办法及优惠待遇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全面抗战时期北碚的兵员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相关界定
    四、相关资料介绍
第一章 北碚兵员动员的缘起
    第一节 北碚兵员动员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中日战争的严峻形势
        二、国民政府战时兵役初建
    第二节 北碚兵员动员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北碚的地方治理:乡村建设的实验
        二、基层制度的支撑:保甲组织完善
        三、壮丁训练的传统:地方武装与训练青年
        四、民族主义的觉醒: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 北碚抗战动员的初次尝试:抗敌总动员训练的开展
第二章 北碚兵员动员的组织与宣传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兵役机构
        一、兵役室的初建
        二、三会合组兵役协会
        三、其他相关机构
    第二节 深入开展兵役宣传
        一、宣传机构与阵地
        二、宣传形式
        三、兵役宣传研究
第三章 北碚兵员动员的实施
    第一节 “义风可嘉”:掀起志愿从军热潮
        一、志愿从军的发动
        二、开办志愿捐
        三、三期志愿兵概况
        四、志愿从军个案分析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兵员征集
        一、普通壮丁征召
        二、国民兵组训
        三、青年从军运动
    第三节 落实优抚政策以保障动员
        一、慰劳出征将士
        二、优待抗敌家属
        三、成立荣誉军人自治实验区
第四章 北碚兵员动员的成效与影响
    第一节 北碚兵员动员的成效
        一、从军人数
        二、动员实施效果与四川省其他地区的比较
        三、动员成效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北碚兵员动员的影响
        一、积极作用
        二、问题检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李传康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二)该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该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李传康成长的文化背景
    (一)建国初期西南地区版画艺术发展现象
    (二)李传康的艺术履历
        (1)早期学习经历
        (2)画种的选择
    (三)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版画的发展
二、李传康“现实主义”版画艺术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西南版画艺术对李传康创作的启迪
        1.军旅生活对李传康版画创作的启蒙
        2.四川版画艺术对李传康的影响
        3.云南绝版木刻对李传康创作的启发
        (1)创作方式的尝试
        (2)风格的形成
    (二)现实主义艺术对李传康创作的启迪
三、李传康版画艺术中“现实主义”的呈现
    (一)军人的热血与“现实主义”版画
    (二)藏民的热情与“现实主义”版画
四、李传康“现实主义”版画与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联系
    (一)创作主题的联系
    (二)意境营造的联系
    (三)审美倾向的一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李传康年表
附录二:李传康版画作品图表

(6)张为炯与民国西康省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张为炯生平及其治康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早期教育经历与初期投身军务工作
    第二节 代理西康与新时期作为
第二章 张为炯治康理念
    第一节 为政不在多言
    第二节 “以政翼教,以教辅政”
    第三节 张为炯与刘文辉政见相近
第三章 张为炯治康实践
    第一节 培训干部
    第二节 治理边茶贸易
    第三节 改进西康教育
    第四节 治理烟土种植
    第五节 推进“新西康”建设
第四章 张为炯与“康定起义”
    第一节 “康定起义”发生的背景
    第二节 张为炯对“康定起义”的处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张为炯着述一览表
    附录二 :张为炯年谱简编(1888-1972)
    附录三 :张为炯照片
    附录四 :民国西康(右)
后记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7)四川省新津县的抗美援朝民众动员考察(1950—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选题缘由及相关研究综述
        1.1.1 选题缘由
        1.1.2 相关研究综述
    1.2 主要研究资料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主要内容及新意与不足
    1.5 相关概念界定
2 新津县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之缘由
    2.1 中共中央关于抗美援朝民众动员的总体安排
    2.2 四川及眉山地区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之实施办法
        2.2.1 建国初期四川省形势及西南局对抗美援朝决策之态度
        2.2.2 四川省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之办法
        2.2.3 常态化下的民众动员
        2.2.4 四川省及眉山地区民众参加抗美援朝运动的动机和实际效果
    2.3 新津县开展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之社会与民情
        2.3.1 新津县的地理位置及建国后建置沿革
        2.3.2 建国初新津县面临的形势
3 新津县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中共产党与政府之作为
    3.1 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经费保障
        3.1.1 机构设置
        3.1.2 人员配备
        3.1.3 经费保障
    3.2 恰当的内容、形式与方法
        3.2.1 丰富的内容
        3.2.2 多样化的形式
        3.2.3 切合实际的方法
4 新津县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中之民众作为
    4.1 民众动员中的不同面相
        4.1.1 工人
        4.1.2 农民
        4.1.3 干部及知识分子
        4.1.4 工商界人士
        4.1.5 妇女
    4.2 各种形式的民众动员
        4.2.1 签名运动与订立爱国公约运动
        4.2.2 捐献运动
        4.2.3 增产运动
        4.2.4 参军运动
5 新津县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之特点、成效、影响与局限
    5.1 新津县民众动员与其他解放区相比之特点
    5.2 新津县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之成效
    5.3 新津县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之影响与局限
        5.3.1 新津县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之影响
        5.3.2 新津县抗美援朝民众动员之局限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1.川陕革命根据地
        2.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
        3.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基本原则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1.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身需要
        2.大众化是争取革命胜利的前提条件
        3.大众化是发展壮大根据地党团组织和红军队伍的迫切需要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
        1.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推进
        2.主观条件: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下群众对自身解放的渴求
        3.组织保障:早期党组织的领导及其积极的革命实践
三、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和具体途径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1.以灌输历史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政治启蒙
        2.以变革社会陈规陋习为基础的社会教育
        3.以土地革命、阶级斗争、武装斗争为中心的革命理论宣传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
        1.开展广泛深入的理论教育,提高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
        2.坚持形式多样的舆论宣传,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3.加强以人为本的情感动员,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渗透力
四、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方法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点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具有组织性和广泛性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
        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具有曲折性和斗争性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方法
        1.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通俗化
        2.不断加强理论普及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普及化
        3.切实关注群众实际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生活化
        4.因地制宜创建传播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载体形式多样化
五、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分析及当代启示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分析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坚持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和革命理论的满足相结合
        3.坚持大众化语言的艺术性和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
        4.坚持大众化对象的层次性和内容的针对性相结合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前提: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创新理论宣传工作
        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选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基础理论
    2.1 中国共产党文化概念辨析
        2.1.1 概念探源:中国共产党文化词源学分析
        2.1.2 种属辨析:中国共产党文化属概念比较
        2.1.3 重新定义:中国共产党文化内涵与外延
    2.2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界定与功能分析
        2.2.1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两种定义
        2.2.2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三种功能
    2.3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研究框架设计
        2.3.1 中国共产党文化结构性分析
        2.3.2 文化自强路径研究基本框架
第3章 文化自觉:马列主义革命文化武装自强
    3.1 革命文化兴起与马列主义革命党创立
        3.1.1 文化觉醒:近代中国革命文化兴起
        3.1.2 主义选择:马列主义革命文化创党
    3.2 坚持马列主义革命党理论
        3.2.1 政治主张:确立马列主义革命纲领
        3.2.2 政党地位:掌握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3.2.3 政党路线:坚定马列主义思想路线
        3.2.4 主义之争:马列主义思想武装自强
    3.3 建设马列主义革命党规范
        3.3.1 党法体系:创建马列主义革命党管理规范
        3.3.2 党法管党:严格马列主义革命党活动管理
        3.3.3 党德管党:加强马列主义革命党道德教育
        3.3.4 规范从严:列宁主义式民主集中制强党
    3.4 塑造马列主义革命党形象
        3.4.1 形象确立:从“过激党”到革命先锋
        3.4.2 形象提升:统一战线中民主先锋形象
        3.4.3 形象凝练:作风铸就革命党形象标识
        3.4.4 文化军队:多种媒体树革命党好形象
第4章 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文化现代化自强
    4.1 中国共产党文化现代化界定
        4.1.1 现代化与政党文化现代化
        4.1.2 中国共产党文化现代化
    4.2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现代化
        4.2.1 指导思想现代化
        4.2.2 管党治党理论现代化
    4.3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规范现代化
        4.3.1 国法治党科学化
        4.3.2 党法治党法制化
        4.3.3 党德治党规范化
    4.4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现代化
        4.4.1 努力塑造民主执政和为民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4.4.2 努力塑造依法执政和清廉纯洁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4.4.3 努力塑造科学执政和先进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4.4.4 努力塑造改革开放和务实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第5章 把握规律:探索全面从严治党先进文化自强之道
    5.1 经验到规律:培育全面从严治党先进文化的关键
        5.1.1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规律意识形成与特点
        5.1.2 认识规律是培育全面从严治党文化的基础
    5.2 传承-交融性:培育更科学严谨的执政党先进意识文化
        5.2.1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意识文化顶层设计
        5.2.2 培育执政党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人文精神
    5.3 秩序-民主性:培育更科学严密的执政党先进规范文化
        5.3.1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规范文化顶层设计
        5.3.2 培育执政党更严明严正严厉的先进规范文化体系
    5.4 先进-合法性:培育更科学严实的执政党先进形象文化
        5.4.1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形象文化顶层设计
        5.4.2 塑造先进中国文化风范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提出问题
        1.1.2 研究背景
        1.1.3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国内教育资源整合研究现状
        1.2.2 国外教育资源整合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际意义
第二章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案例描述
    2.1 我国目前教育资源整合现状
        2.1.1 我国教育资源的现状
        2.1.2 我国教育资源整合的内容
        2.1.3 我国教育资源整合的模式
    2.2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2.2.1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产生的原因
        2.2.2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现实意义
    2.3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实施现状
        2.3.1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目标定位
        2.3.2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职责
        2.3.3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和不足
第三章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制度建立整合分析
    3.1 学校考勤制度
    3.2 教职工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竞聘上岗制度
    3.3 财务管理制度
    3.4 分级部管理制度
    3.5 存在问题
    3.6 针对存在问题的建议
第四章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人力资源整合分析
    4.1 教师及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
        4.1.1 教师配置情况
        4.1.2 管理人员配备情况
    4.2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4.2.1 建立人才梯队机制
        4.2.2 卓越的领导
        4.2.3 打造具有特色的能吃苦的管理队伍
        4.2.4 造就专家型教师队伍
        4.2.5 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
    4.3 学习、交流,拓展眼界,提升队伍
    4.4 课题引领
    4.5 存在问题
    4.6 针对存在问题的建议
第五章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管理机制整合分析
    5.1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5.2 教学特色、课程设置
        5.2.1 总体课程设置:
        5.2.2 教学特色
        5.2.3 作息时间
    5.3 学校文化建设
    5.4 激励机制的设置
        5.4.1 岗位绩效工资机制
        5.4.2 学期考评奖励制度
        5.4.3 阶段化奖励
        5.4.4 青年教师帮扶结对奖励机制
        5.4.5 教师综合考评机制
    5.5 存在问题
    5.6 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案例研究的总结
    6.2 启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成都军区四川大学联合选拔培养军队干部(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地下党统战工作研究(1945-1949) ——以成都地区为例[D]. 杨钰黎.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2]现代性语境下安仁镇公共文化空间流变研究[D]. 陈蜀西.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3]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D]. 曾毅.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4]全面抗战时期北碚的兵员动员研究[D]. 刘小苑. 西南大学, 2020(01)
  • [5]李传康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D]. 刘梦许.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6]张为炯与民国西康省治理研究[D]. 贾媛.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四川省新津县的抗美援朝民众动员考察(1950—1953)[D]. 白晓飞.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川陕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张晓龙. 西南大学, 2016(12)
  • [9]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研究[D]. 戴剑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10]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案例研究[D]. 薛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四川成都军区大学联合选拔培养军队干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