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巨头“剑拔弩张” 企业信息化绝非“纸上谈兵”

三大巨头“剑拔弩张” 企业信息化绝非“纸上谈兵”

一、三巨头“论剑” 企业信息化绝不是“纸上谈兵”(论文文献综述)

孙韬[1](2011)在《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产业。建立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综合国力,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保证。东北是我国主要的装备制造科研和生产基地,在重型机械、大型成套装备、数控机床、发电和输变电设备、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研究如何构建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于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社会学、系统论、协同论、循环经济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构建问题进行研究。1.“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是指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知识、技术、经验、资金、人才、信息、基础设施和实验场地等服务,协调和沟通各技术创新主体间活动的联合体。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运行特征是:顺应企业生产活动要求的智能化;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转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的柔性化;密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与市场的联系,提高服务的价值性和针对性的动态化;分布合理,优势互补,协同服务的组群化;保证服务对象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接受所需服务的网络化。2.“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主要由五大基础平台构成:一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联接企业、高等院校、政府,促进创新技术和知识的区域扩散,使科学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创新资金服务平台。推动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投资为重点、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三是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组织人才交流和人才培训,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服务;四是社会环境支撑平台。以制度支持技术创新,发展中介组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五是企业文化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提升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开展。3.目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是:技术创新由封闭的企业行为向全球化合作转化;信息化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与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向绿色环保转化;装备制造生产敏捷化等。上述趋势对我们的启示:第一,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第二,基础科学的发展是原始性技术创新的动力;第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工业化中期的必然选择;第四,企业制度是技术创新的保证;第五,风险资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4.近年来,东北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虽然资产总额较高,但是利润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却只有4.5%左右。整体来说,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导致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速度相对变慢,东北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相对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技术创新实力比较弱;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是技术装备落后,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四是集群化程度低;五是体制障碍比较突出。技术创新提高了产业集群度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但是存在规模水平和产业集中度需进一步提升、企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尚需完善等问题。5.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统筹规划、开放集成、突出特色和协同发展的原则:第一,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动企业建立科研、设计机构,建设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公共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第二,加强规划指导,发展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企业集团;第三,加强中介服务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积极发展区域性、具有专业化服务特色的创新服务机构,健全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加强中介服务组织的自身建设;第四,建立开放的人才服务网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职业技术人才。实行定期培训制度,提高人才支撑强度;第五,发展多元化的资金支撑体系。政府加大扶持资金的投入,建立多渠道的社会投融资体系,加大金融信贷资金的投入,完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第六,优化企业自身创新环境。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培养员工积极的创新精神。重视建立学习型组织。6.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首先要强化政府协调指导功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设立三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协调指导机构,优化政府管理方式。编制区域技术创新规划。营造有利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东北装备制造业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制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多元化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人才流动、培训、激励政策。还要转变国家计划对企业的投资方式。其次,进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调整。第一,发展多元化、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包括围绕东北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调整与重组,积极落实有关企业兼并重组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多样、开放的国际企业并购,高度重视装备业成套能力的提高,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第二,组建产学研结合的跨省技术研究中心;第三,建立企业风险评估机构,进行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最后,进一步完善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政策。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科学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大项目带动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完善东北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体系,转变技术创新模式,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本文主旨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借鉴,紧密结合我国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际,思考如何在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导下,通过构建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推动东北装备制造业实现新的跨越,并为此提出了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适宜性的操作策略,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张洪亮[2](2010)在《离散制造企业精益生产实施能力研究》文中指出精益生产自从被提出以后,其在日本及欧美国家得到较为广泛地应用,被称为继手工作业、流水线生产之后的第三种生产方式。我国尽管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接触精益生产,但相关研究较欧美相比有不小的差距,精益生产在我国应用的有效性如何,制造企业应用精益生产的状况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精益相关理论研究者及实践者给出清晰的答案。本文从企业精益实施能力的角度,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精益生产在我国应用的有效性分析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与整理,可以发现精益生产在国外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但这些研究结论未必适用于我国的企业。基于此,论文利用调查数据研究了精益生产在我国应用的有效性。首先,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借鉴国外学者常用的研究视角,从生产性改善指标和财务性改善指标的角度,对精益实施企业与未实施精益的企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精益生产后我国企业在这两方面也有较为明显改善。为了避免企业规模、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论文又应用DEA方法从相对效率的角度研究了精益实施效果。同样,精益实施对企业相对效率也有较大的改善。第二,精益实施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通过相关文献研究,论文确定了影响企业精益能力的4个维度:生产过程能力精益化、精益改善文化、人的因素及环境适应能力。为了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各个维度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取综合因子作为二级指标,然后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得出的指标构架进行验证分析,最后确定了包含22项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精益实施能力的评价方法以往的研究较多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精益实施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精益生产的有效性,但这只是对精益实施效果进行的研究,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实施以及研究方式不利用精益生产的顺利推进。基于此,本研究应用ANP-SPA的方法从过程的角度对企业精益实施能力进行了研究。用ANP确定的权重能较好地反映精益实施能力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集对分析(SPA)较以往的评价方法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精益实施能力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最后,给出提升精益实施能力的相应对策对单个企业的精益实施能力进行分析不是本文的唯一目的,从多个企业精益实施能力的分析中提取有意义的规律会对企业精益实施更有指导意义。应用粗糙集理论对精益实施能力的形成规则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了精益实施能力形成中的规律性知识,基于此,提出了提升精益实施能力相关建议。

廖文燕,蔡巍,赵明峰[3](2004)在《东土求索道开放 西天取经路难行——中国企业管理西学之路误区重重》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必须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指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中国在西学路上走了不少弯路,从最初的一概否定到后来的盲目迷信、全盘照搬,我们为此付了不少学费,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水土不服。因此,对中国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移植西方管理思想,是比“西方管理”本身更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企业在西学路上蹒跚学步,从一开始还不知何为管理时懵懂地、不知不觉地踏上管理路,到有意识地学习西方管理知识、培养管理人才,到自己亲身“试水”失败,到请“外援”帮忙,再到全面地吸收、引进、实践,向国际企业靠拢。短短二十几年的路,看起来好漫长,中国企业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沿着这条路,我们把中国企业管理西学中的问题和误区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进行分析:一知半解型——懵懵懂懂踏上质量管理路照猫画虎型——披着“洋皮”的MBA自以为是型——出师未捷身先死盲目迷信型——洋咨询难解土问题水土不服型——淮南的橘与淮北的枳东施效颦型——在洋务运动中迷失自己

二、三巨头“论剑” 企业信息化绝不是“纸上谈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巨头“论剑” 企业信息化绝不是“纸上谈兵”(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1.2.2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相关理论
        1.2.3 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1.3 主要内容与基本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2.1 技术创新内涵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技术创新的内涵
    2.2 技术创新特征
        2.2.1 技术创新的创造性
        2.2.2 技术创新的市场性
        2.2.3 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
        2.2.4 技术创新的效益性
        2.2.5 技术创新的协同性
    2.3 技术创新的作用
        2.3.1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2.3.2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石
        2.3.3 技术创新是应对市场变化的保证
        2.3.4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因和手段
        2.3.5 技术创新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助推器
        2.3.6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2.4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2.4.1 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
        2.4.2 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
    2.5 技术创新的评价
        2.5.1 技术创新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2.5.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理论分析
    3.1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内涵
        3.1.1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提出
        3.1.2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内涵
    3.2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运行特征
    3.3 建设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理论依据
    3.4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构成
        3.4.1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3.4.2 创新资金服务平台
        3.4.3 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3.4.4 社会环境支撑平台
        3.4.5 企业文化服务平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4.1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4.1.1 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和分类
        4.1.2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
        4.1.3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4.2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历程
    4.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4.3.1 技术创新由封闭的企业行为向全球化合作转化
        4.3.2 信息化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与发展
        4.3.3 技术创新的重点向绿色环保转化
        4.3.4 装备制造生产敏捷化
    4.4 当代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对我们的启示
        4.4.1 技术创新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4.4.2 基础科学的发展是原始性技术创新的动力
        4.4.3 引进技术的再创新是工业化中期的必然选择
        4.4.4 企业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证
        4.4.5 风险资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5.1 美国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5.1.1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5.1.2 健全的合作型研究开发体系
        5.1.3 促进技术创新风险投资的发展
        5.1.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5.1.5 重视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建设
    5.2 日本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5.2.1 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
        5.2.2 加大对民间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
        5.2.3 政府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5.2.4 注重教育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5.3 德国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5.3.1 大企业是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5.3.2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
        5.3.3 在制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资金投入
        5.3.4 积极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5.4 英国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5.4.1 制定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5.4.2 支持高校创业以促进技术转移
        5.4.3 创建技术创新中心
        5.4.4 采取减免税收等措施促进技术创新
        5.4.5 积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5.4.6 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5.5 法国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5.5.1 实施“竞争力重点园区”技术创新战略
        5.5.2 加强政府的干预作用
        5.5.3 科研与企业合作
        5.5.4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5.5.5 采用多种投资方式
    5.6 韩国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5.6.1 政府主导技术创新活动
        5.6.2 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
        5.6.3 培育大型企业拉动技术创新
        5.6.4 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5.6.5 迅速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6.1 技术创新保障了企业经济效益平稳增长
        6.1.1 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提高了企业效益
        6.1.2 企业技术创新实力有下降的隐忧
    6.2 技术创新提高了产业集群度和市场竞争力
        6.2.1 基本形成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6.2.2 涌现了一批具有技术创新实力的骨干企业
        6.2.3 承接国家重点项目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6.3 企业创新机制基本确立与成果转化能力较低并存
        6.3.1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初步确立
        6.3.2 产学研合作机制基本形成
        6.3.3 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6.4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不够健全
        6.4.1 技术创新资金渠道单一
        6.4.2 科技人才结构仍需调整
    6.5 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6.5.1 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6.5.2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构建
    7.1 基本原则
    7.2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7.2.1 大力推动企业建立科研设计机构
        7.2.2 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化支撑体系
        7.2.3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开发服务平台
        7.2.4 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7.3 以规划指导企业提高竞争力
        7.3.1 完善产业发展规划
        7.3.2 发展产业集群
        7.3.3 打造世界级企业集团
    7.4 加强中介服务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
        7.4.1 积极发展专业化创新服务机构
        7.4.2 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
        7.4.3 发展技术创新孵化平台
        7.4.4 培养科技中介服务专业人才
        7.4.5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
        7.4.6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7.4.7 加强中介服务机构自身建设
    7.5 建立开放的人才服务网络
        7.5.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7.5.2 实行定期培训制度
        7.5.3 实施人才激励政策
    7.6 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撑体系
        7.6.1 企业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强度
        7.6.2 政府加大扶持资金支撑力度
        7.6.3 建立多渠道社会投融资体系
        7.6.4 税收支持的政策选择
        7.6.5 财政投入的政策选择
        7.6.6 加大金融信贷资金投入
        7.6.7 完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
    7.7 优化企业自身创新环境
        7.7.1 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
        7.7.2 培养员工积极的创新精神
        7.7.3 重视建立学习型组织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保障措施
    8.1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8.1.1 设立三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协调指导机构
        8.1.2 编制东北装备制造业区域技术创新规划
        8.1.3 营造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环境
        8.1.4 调整国家科技计划资助方式
    8.2 积极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8.2.1 组建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
        8.2.2 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中心
        8.2.3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机制
    8.3 完善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政策
        8.3.1 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8.3.2 科学接纳国际产业转移
        8.3.3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8.3.4 以大项目带动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8.3.5 完善东北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体系
        8.3.6 转变技术创新模式
        8.3.7 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离散制造企业精益生产实施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精益生产的产生及其基本内容
        2.1.1 精益生产的理念
        2.1.2 精益生产中的技术体系
    2.2 国内外关于精益生产概念的研究
        2.2.1 国内关于精益生产概念的研究
        2.2.2 国外关于精益生产概念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关于精益生产应用的研究
        2.3.1 国内关于精益生产应用的研究
        2.3.2 国外关于精益应用的研究
    2.4 国内外关于精益生产评价的研究现状
        2.4.1 侧重于财务性的精益实施评价研究
        2.4.2 侧重于生产性指标的精益实施研究
        2.4.3 多角度精益实施评价的尝试研究
    2.5 国内外关于精益评价的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制造企业精益生产实施的有效性研究
    3.1 精益实施对我国制造企业生产性改善的研究
        3.1.1 国外相关研究
        3.1.2 精益实施对我国制造企业生产性指标影响的统计分析
    3.2 精益实施对我国企业财务性改善的研究
        3.2.1 精益实施与财务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
        3.2.2 精益实施对企业财务性指标影响的统计分析
    3.3 精益实施与企业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
        3.3.1 DEA的基本知识
        3.3.2 DEA中的基本概念
        3.3.3 DEA的基本模型——CCR和BCC(C~2GS~2)
        3.3.4 精益实施与企业相对效率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离散制造企业精益实施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精益生产实施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指导思想
    4.2 精益实施能力因素分析的原则及分析维度的确定
    4.3 精益生产实施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精益实施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4.3.2 问卷的设计及数据取得
        4.3.3 生产过程能力对精益实施能力影响的因素研究
        4.3.4 精益文化对精益实施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4.3.5 人的因素对精益实施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3.6 环境适应能力维度对精益实施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益生产实施能力评价研究
    5.1 精益生产实施能力及其特点
    5.2 精益实施能力评价的目的与作用
    5.3 精益实施能力的评价方法
        5.3.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选择
        5.3.2 精益实施能力评价方法——集对分析
        5.3.3 企业精益实施能力的集对分析步骤
    5.4 企业精益实施能力的实证分析
        5.4.1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4.2 精益实施能力指标评价标准
        5.4.3 联系度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精益生产实施能力中的规律挖掘
    6.1 粗集理论的相关知识介绍
    6.2 粗集在精益实施能力规律分析中的应用程序
    6.3 企业精益实施能力中的规律挖掘
        6.3.1 精益实施能力的规则提取
        6.3.2 对提升精益实施能力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三巨头“论剑” 企业信息化绝不是“纸上谈兵”(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D]. 孙韬. 吉林大学, 2011(08)
  • [2]离散制造企业精益生产实施能力研究[D]. 张洪亮. 天津大学, 2010(07)
  • [3]东土求索道开放 西天取经路难行——中国企业管理西学之路误区重重[J]. 廖文燕,蔡巍,赵明峰. 科技智囊, 2004(12)

标签:;  ;  ;  ;  ;  

三大巨头“剑拔弩张” 企业信息化绝非“纸上谈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