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硫酸氢钠催化合成羧酸环己酯(论文文献综述)
赵立献,王凤伟[1](2020)在《富马酸二己酯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放大生产为目的研究了富马酸二己酯的合成工艺,产物通过核磁氢谱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对产品收率影响的几个重要因素: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溶剂的选择、投料比,并推断出可能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条件是:n(富马酸):n(正己醇):n(NaHSO4):n(甲苯)=1:2.2:0.07:2.5。按照此反应条件逐步放大到公斤级,平行三批实验的平均收率为98.4%,平均含量为98.8%。
李鑫,朱鑫东,洪永如,李心忠[2](2018)在《无溶剂加成酯化法合成羧酸环己酯的研究》文中提出以两种磺酸基官能化季铵盐、Keggin构型杂多酸为构建单元,通过分子自组装合成的具有类核壳结构多磺酸基官能化杂多酸阴离子杂化体8S3SiIH、6S2PIH为非均相催化剂,采用"一锅法"在无溶剂反应条件下,由环烯烃与碳数从1~4的直链脂肪酸经一步直接加成酯化反应合成了系列羧酸环烷酯。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环烯烃)∶n(羧酸)∶n(杂化体)=1∶2. 5∶0. 015,反应温度95~130℃,反应时间4 h,目标产物酯分离产率44%~93%。离子杂化体经过滤、乙醚洗涤、真空干燥即可再生循环使用,循环使用5次后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邓涛[3](2018)在《环己烯/乙醇与乙酸酯化反应的催化精馏研究:Nafion和ZSM-5构件催化剂及响应面辅助优化》文中指出近年来,化学工业向着紧凑、安全、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方向发展。作为在化学工业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催化剂研究在提高催化过程效率、降低能耗和简化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由于催化反应是一个表/界面过程,开发出高效的新型催化剂不仅要考虑分子层面的活性位和诸如孔隙率、催化剂形状、微观结构和组成等问题,还要考虑到诸如多相接触和反应物料的扩散、流体分布、传质传热、压力降等催化工程方面的影响。随着涂层技术等传统制备技术的发展,结构催化剂以其显着提高催化剂床层内部的传质/传热性能以及优化催化剂床层的流体力学行为等优点,成为当前催化与化工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兼具催化剂和反应器的特点和性能,结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对于易受扩散限制影响、强放热的反应,结构催化剂和反应器(Structured Catalyst and Catalytic Reactors,SCRs)克服常规多相反应器如浆态床、固定床反应器的缺点,使流体分布均匀、减少扩散的影响、均化催化床层温度、降低压力降。因此,设计一种新型的结构催化剂对于催化和反应工程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乙酸乙酯等为代表的羧酸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以其对环境无危害等特点逐渐取代甲苯、二甲苯、酮类等传统溶剂广泛应用于涂料、香料、粘结剂、有机合成等行业。针对工业中酸/醇直接酯化法制备羧酸酯的传统工艺中的无机强酸催化剂腐蚀设备、易发生副反应、废液污染环境等催化方面的问题以及产品分离提纯工艺复杂、强烈热效应和传质限制等过程方面的问题,本论文借助本课题组独特的微结构催化剂和反应器技术平台,依据“自上而下(Top-Down)”的反应器(Top,流动与传递)―催化剂(Down,表界面反应)一体化设计理念,选择具有强化热/质传递和优化催化床层流体流动性能的3D网络结构不锈钢金属纤维作为微结构化载体,通过浸渍涂敷法和水热原位生长等技术将固体酸活性组分直接负载到金属纤维表面,制备了具有良好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整体结构固体酸催化剂,实现了反应器宏观尺度流动和传递与催化活性组分表界面催化反应的协同耦合。不仅如此,结构催化剂再结合催化精馏这一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将催化反应与精馏分离集成在一个精馏塔内来完成,通过化学反应破坏共沸物的形成并移走反应物,促进了反应以及物系分离效果,同时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用于精馏分离,节约能量,降低成本,更好地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本论文研究工作内容和取得的主要结果包括:(1)不锈钢纤维结构化Nafion-SiO2固体酸催化剂催化精馏制备乙酸乙酯本论文以3D不锈钢金属纤维SS-fiber作为骨架基体,仿照精馏所使用的不锈钢θ网环填料结构,将薄层不锈钢金属纤维片裁剪卷绕成类θ环中空结构,采用浸渍涂敷法制备出纤维结构Nafion-SiO2/SS-fiber催化剂。以全氟磺酸Nafion作为固体酸活性组分,将其膜溶液与正硅酸四乙酯TEOS混合均匀,利用Nafion的强酸性催化TEOS水解促进Si O2的生成与交联,形成牢固的Nafion-SiO2涂层,通过调控Nafion膜溶液浓度和Nafion/TEOS质量配比,可得到离子交换容量IEC较高、稳定性较好的结构化固体酸催化剂。该催化剂在再沸器加热功率为220 oC、进料乙酸/乙醇摩尔配比为1.2:1、重时空速WHSV为0.5 h-1、催化剂用量为10.5mmol H+、回流比为2、釜液乙酸/乙醇摩尔配比为1:1.2的条件下可得到91.6%的乙酸乙酯实际产率以及96.2%的乙酸乙酯纯度并且反复利用40 h稳定性良好。SEM、FTIR以及TGA等表征阐明了结构催化剂的结构特征以及涂层良好的化学稳定性。(2)不锈钢纤维结构化HZSM-5分子筛催化剂催化精馏制备乙酸乙酯以具有薄层大面积三维开放网络结构的烧结不锈钢纤维(直径20μm)作为基底,通过晶种-水热晶化过程在“一维”纤维(核)上生长致密分子筛层(壳)的方法,合成高负载量、SiO2/Al2O3摩尔配比连续可调并与纤维表面结合牢固的SS-fiber@HZSM-5核壳结构催化剂,形成分子筛催化剂孔结构从微观到宏观的多尺度一步集成新策略。通过调节分子筛催化剂的SiO2/Al2O3摩尔配比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酸性以及最适宜的酸强度分布,同时运用响应面分析软件模拟分子筛催化剂催化精馏过程,总结催化及反应工艺条件对催化精馏过程的影响,模拟分析各个反应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催化效率(乙酸乙酯的实际产率)以及分离效率(乙酸乙酯的纯度)所产生的影响,建立结构化分子筛催化剂体系在催化精馏过程中的模型方程。在响应面分析优化得到的最优反应条件下可得到90.9%的乙酸乙酯实际产率、89.8%的乙酸乙酯纯度和1.25 g g-1zeolite h-1的时空收率并且催化剂反复利用240 h稳定性良好。纤维结构SS-fiber@HZSM-5催化剂由于具有较厚的介孔壳层(6μm)、高空隙率(70 vol%)、大的比表面积以及低压降等结构特征,强化了传质并消除内扩散限制的影响,此外不锈钢金属纤维壳体的高导热性有助于迅速移热。(3)不锈钢纤维结构化Nafion-SiO2固体酸催化剂催化精馏一步合成乙酸环己酯并分离环己烷选用0.5 mol L-1的NaOH溶液处理类θ环中空结构的3D不锈钢金属纤维载体,再用丙酮溶除载体表面的有机污染物。载体采用浸渍涂敷法,选取10 wt%的Nafion膜溶液,在Nafion/TEOS质量配比为2.5:1的条件下四次涂敷制备得到纤维结构Nafion-SiO2/SS-fiber催化剂。SEM、FTIR以及TGA等技术手段表征结构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同时确认结构固体酸催化剂优异的酸性和稳定性。利用催化精馏过程强化技术将环己烯与环己烷分别通过催化制备乙酸环己酯的加成反应与精馏过程进行分离,再通过响应面分析软件模拟催化精馏过程,总结反应工艺条件对催化以及精馏过程的影响,模拟分析各个反应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乙酸环己酯的合成以及环己烷的分离所产生的影响,建立结构催化剂体系在催化精馏过程中关于催化和分离效果的模型方程。经过响应面软件的优化分析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下的乙酸环己酯产率可达78.1%、环己烷回收率为93.0%、环己烷纯度为94.3%,同时催化剂可以反复利用200 h稳定性良好。
朱彬,王天丽[4](2015)在《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羧酸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传统醇酸酯化反应的催化剂浓硫酸存在许多缺点,因此开发高效环保型绿色催化剂代替传统催化剂硫酸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作者对近年来国内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每一种催化剂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林志荣[5](2013)在《脉冲电场对醇酸常温酯化反应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系统研究了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以下简称PEF)处理对常温醇酸酯化反应影响,对比分析了羧酸碳链长短不同、反应体系有水和无水以及反应过程有无催化剂存在时PEF处理对酯化反应影响的区别,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PEF促进酯化反应的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研究了脉冲电场处理对乙醇和乙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脉冲电场均能促进乙醇和乙酸酯化反应进行。改变电场强度,发现酯化反应速率随着PEF场强的增加而增大;改变反应温度,现低温下PEF对酯化反应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改变反应物醇酸摩尔比(1~5),发现酯化反应速率随着醇酸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大,但醇酸摩尔比在3~5之间时,酯化反应速率的增长幅度减小。当PEF场强为6.6、13.3和20.0kV/cm时,反应活化能由76.64kJ/mol分别降至71.50、67.50和59.10kJ/mol,场强越强,活化能降低值就越大。2.研究了脉冲电场处理对乙醇和丙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脉冲电场均能促进乙醇和丙酸酯化反应进行。场强小于13.3kV/cm时,酯化反应速率随着PEF场强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场强为13.3kV/cm时,酯化反应速率已接近最大值,继续增大场强,酯化反应速率变化不大;同时发现低温下PEF对酯化反应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当PEF场强为6.6、13.3和20.0kV/cm时,活化能由77.05kJ/mol分别降至72.60、62.85和62.49kJ/mol。场强13.3kV/cm时,活化能降低值已接近最大;场强在13.3~20.0kV/cm时,活化能降低值变化很小。3.研究了脉冲电场协同硫酸氢钠催化乙醇和乙酸酯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和催化剂协同作用促进了酯化反应,且促进效果大于两者单独作用时效果的总和。实验条件下场强为20.0kV/cm时,活化能由48.50kJ/mol降低到47.80kJ/mol。4.通过对PEF处理过程能量分析,以及处理前后样品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对脉冲电场促进无水体系酯化反应机理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PEF强化醇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机理是通过影响反应体系氢键和进一步极化极性基团,加速了四面体活化络合物的形成,降低了酯化反应活化能而达到提高酯化反应速率的目的。通过对比分析PEF对无水体系酯化反应活化能影响,可知PEF对乙醇和乙酸物系、乙醇和丙酸物系活化能影响不同的原因是:丙酸和乙酸碳链结构不同,导致PEF对两组物系氢键的影响程度不同。PEF对含催化剂体系酯化反应促进效果最大,但对其活化能影响最小,说明PEF提高催化剂体系酯化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不是降低了活化能,而是在较低活化能体系中,PEF处理对分子微观结构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分子间碰撞机率,提高了酯化反应速率。5.研究了脉冲电场处理对醇酸含水体系中酯化反应影响。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对含水体系中酯化反应的促进效果大于对无水体系,场强越强促进效果越明显;改变含水体系中醇酸摩尔比,发现PEF对乙酸浓度较高的样品促进效果较为显着;实验条件下场强为20.0kV/cm时,含水体系活化能由52.20kJ/mol显着降低到42.00kJ/mol。6.通过PEF对乙酸水溶液微观结构影响的实质,推导出脉冲电场对醇酸含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脉冲电场促进了弱电解质乙酸电离出更多的H+,加快了酯化反应过程中四面体活性中间体的形成,降低了酯化反应活化能,反应速率增大;另一方面是脉冲电场破坏了体系中水化离子、水化分子结构,更多游离的离子、分子暴露在外面,增加了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机率,因此反应速率增加。对比PEF处理下各体系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关系。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处理下活化能较低体系的酯化反应速率提高更多。
俞善信,文瑞明,刘美艳[6](2011)在《合成丙酸异丁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评述了硫酸、对甲苯磺酸、十二烷基磺酸铁、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磺化苯膦酸锆、六水三氯化铁、树脂负载三氯化铝、十二水合硫酸铁铵、硫酸钛、硫酸铈、硫酸镓、一水硫酸氢钠、硫酸氢钾、钼镍粉催化剂、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离子液体等催化剂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的合成方法.
庄志杨[7](2009)在《活性炭固载酸性催化剂合成丙酸环己酯》文中研究指明以丙酸和环己醇为原料,采用颗粒状活性炭固载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合成丙酸环己酯。考察影响反应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n(丙酸):n(环己醇)=1.3:1,催化剂用量1.4 g,反应时间60 min,带水剂环己烷10 mL,酯收率可达93.58%。
宋桂贤,吴雄岗[8](2009)在《乙酸环己酯的催化合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磺酸、固体超强酸、无机盐、杂多酸催化体系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的方法;阐述了在各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条件,催化剂的性质及合成工艺的特点;列举了各催化剂在产率、反应时间、后处理工艺、是否可重复使用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指出高效催化剂的固载化及开发环保型、高效型、经济型的催化剂合成体系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王利叶,张洪浩,陈志才,李公春[9](2008)在《乙酸环己酯的合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硫酸、对甲苯磺酸、氨基磺酸、一水硫酸氢钠、十二水合硫酸铁铵等作为催化剂,催化乙酸和环己醇合成乙酸环己酯,并与乙酰氯、乙酸酐和环己醇合成乙酸环己酯做了对比研究。乙酰氯和环己醇合成乙酸环己酯具有反应时间短,酯收率高,方法简单等优点。0.11mol乙酰氯和0.1mol环己醇反应30min,收率为83.9%。
俞善信,刘美艳[10](2007)在《固体酸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酸是有机合成中能够替代硫酸的良好催化剂。评述了磺酸、无机盐、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和分子筛等固体酸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的方法。认为甲烷磺酸盐、氨基磺酸、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结晶硫酸氢钠、固体超强酸和杂多酸适合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
二、硫酸氢钠催化合成羧酸环己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氢钠催化合成羧酸环己酯(论文提纲范文)
(1)富马酸二己酯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
1.1 仪器设备与原材料 |
1.2 富马酸二己酯的合成 |
1.2.1 富马酸二己酯的合成原理 |
1.2.2 富马酸二己酯的合成 |
1.3 产物分析与表征 |
1.3.1 密度与折光的测定 |
1.3.2 核磁氢谱的测定 |
1.3.3 液相色谱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酯化反应催化剂的选择 |
2.2 正己醇用量的确定 |
2.3 反应溶剂的选择与用量 |
2.4 逐级放大过程考察 |
3 结 论 |
(2)无溶剂加成酯化法合成羧酸环己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加成酯化反应 |
1.2.2 离子杂化体的再生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加成酯化 |
2.2 与常用酸催化剂的比较 |
2.3 杂化体的循环使用 |
3 结论 |
(3)环己烯/乙醇与乙酸酯化反应的催化精馏研究:Nafion和ZSM-5构件催化剂及响应面辅助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结构催化剂和反应器 |
1.2.1 结构催化剂的类型 |
1.2.1.1 整体式催化剂 |
1.2.1.2 膜催化剂 |
1.2.1.3 排列式催化剂 |
1.2.2 结构催化剂的制备 |
1.2.3 结构催化剂的研究应用 |
1.3 化工过程强化与反应精馏 |
1.3.1 催化精馏的工艺特点 |
1.3.2 催化精馏的工业发展现状 |
1.3.3 催化精馏的工艺研究 |
1.3.4 催化精馏用催化剂的研究 |
1.4 响应面法 |
1.5 论文选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锈钢纤维结构化Nafion-SiO_2固体酸催化剂催化精馏制备乙酸乙酯 |
2.1 前言 |
2.1.1 乙酸乙酯生产工艺 |
2.1.2 乙酸/乙醇酯化催化剂研究现状 |
2.1.3 本章研究目的和思路 |
2.2 实验部分 |
2.2.1 催化剂的制备 |
2.2.2 催化剂的表征 |
2.2.3 催化剂的评价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溶胶-凝胶法工艺参数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2.3.2 催化精馏反应条件对固体酸结构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2.3.2.1 再沸器加热功率的影响 |
2.3.2.2 进料乙酸/乙醇摩尔配比的影响 |
2.3.2.3 重时空速的影响 |
2.3.2.4 回流比的影响 |
2.3.2.5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2.3.2.6 釜液乙酸/乙醇摩尔配比的影响 |
2.3.3 纤维结构Nafion-SiO_2/SS-fiber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锈钢纤维结构化HZSM-5分子筛催化剂催化精馏制备乙酸乙酯 |
3.1 前言 |
3.1.1 ZSM-5分子筛合成研究现状 |
3.1.1.1 有机胺与无机胺体系的合成 |
3.1.1.2 负载物上的合成 |
3.1.1.3 水热体系与非水热体系的合成 |
3.1.2 ZSM-5分子筛催化酯化制备乙酸乙酯研究现状 |
3.1.3 本章研究目的和思路 |
3.2 实验部分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3.2.2 催化剂的表征 |
3.2.3 催化剂的评价 |
3.2.4 响应面设计优化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SS-fiber@HZSM-5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3.2 催化剂工艺参数对催化精馏制备乙酸乙酯性能的影响 |
3.3.3 催化精馏工艺参数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
3.3.3.1 再沸器加热功率的影响 |
3.3.3.2 重时空速的影响 |
3.3.3.3 进料乙酸/乙醇摩尔配比的影响 |
3.3.3.4 回流比的影响 |
3.3.4 响应面模型拟合 |
3.3.5 最优化分析 |
3.3.5.1 乙酸乙酯的实际产率 |
3.3.5.2 乙酸乙酯的纯度 |
3.3.6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锈钢纤维结构化Nafion-SiO_2固体酸催化剂催化精馏一步合成乙酸环己酯并分离环己烷 |
4.1 前言 |
4.1.1 乙酸与环己烯直接酯化制乙酸环己酯研究现状 |
4.1.2 本章研究目的和思路 |
4.2 实验部分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4.2.2 催化剂的表征 |
4.2.3 催化剂的评价 |
4.2.4 响应面设计优化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溶胶-凝胶法工艺参数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3.2 催化精馏工艺参数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4.3.2.1 再沸器加热功率的影响 |
4.3.2.2 进料乙酸/环己烯摩尔配比的影响 |
4.3.2.3 回流比的影响 |
4.3.2.4 重时空速的影响 |
4.3.3 响应面模型拟合 |
4.3.4 最优化分析 |
4.3.4.1 乙酸环己酯的实际产率 |
4.3.4.2 环己烷的回收率 |
4.3.4.3 环己烷的纯度 |
4.3.5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4)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无机盐催化剂 |
1.1 Na HSO4·H2O催化剂 |
1.2 F e C l3·6 H2O、N H4F e (S O4) 2·1 2 H2O、F e2 (S O4) 3·H2O催化剂 |
1.3 Sn Cl2·2H2O、Sn Cl4·5H2O催化剂 |
1.4 Cu SO4·5H2O催化剂 |
1.5 Al2 (SO4) 3·18H2O催化剂 |
1.6 无水Ca Cl2催化剂 |
2 固体酸催化剂 |
2.1 分子筛催化剂 |
2.2 杂多酸催化剂 |
2.3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
2.4 天然基负载酸催化剂 |
2.5 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
3 离子液体催化剂 |
4 结语 |
(5)脉冲电场对醇酸常温酯化反应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酯的理化性质 |
1.2 酯类物质的应用 |
1.2.1 酯类在食品化工行业的应用 |
1.2.2 酯类在酒中的应用 |
1.3 酯化反应机理 |
1.3.1 醇的结构 |
1.3.2 羧酸的结构 |
1.3.3 酯化机理 |
1.4 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1.5 脉冲电场技术概述 |
1.5.1 电场、电场强度和脉冲参数 |
1.5.2 电介质的极化 |
1.6 脉冲电场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
1.6.1 PEF 的食品非热灭菌 |
1.6.2 对食品成分的影响 |
1.6.3 强化化学反应 |
1.7 本课题的研究的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论文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脉冲电场对乙醇乙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溶液的配制 |
2.3.2 反应装置及步骤 |
2.3.3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
2.3.4 乙酸乙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5 不同 PEF 场强下酯化反应 |
2.3.6 不同温度下 PEF 处理的酯化反应 |
2.3.7 PEF 对不同反应体系的影响 |
2.3.8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含有各分析组分的样品色谱分析 |
2.4.2 乙酸乙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3 不同 PEF 场强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4.4 不同温度下 PEF 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4.5 不同醇酸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4.6 PEF 对酯化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脉冲电场对乙醇丙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溶液的配制 |
3.3.2 反应装置及取样 |
3.3.3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
3.3.4 处理时间的计算 |
3.3.5 丙酸乙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6 不同 PEF 场强下酯化反应 |
3.3.7 不同温度下 PEF 处理的酯化反应 |
3.3.8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含有各分析组分的样品色谱分析 |
3.4.2 丙酸乙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
3.4.3 不同 PEF 场强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4.4 不同温度下 PEF 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4.5 PEF 对酯化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脉冲电场和催化剂协同作用对乙醇乙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 |
4.1 引言 |
4.1.1 硫酸氢钠用于催化酯化反应 |
4.1.2 硫酸氢钠催化酯化反应机理 |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主要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样品溶液的配置、反应装置及反应步骤 |
4.3.2 溶液电导率的测量 |
4.3.3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
4.3.4 硫酸氢钠催化酯化反应 |
4.3.5 PEF 与硫酸氢钠协同催化酯化反应 |
4.3.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硫酸氢钠催化酯化反应 |
4.4.2 PEF 与硫酸氢钠协同催化酯化反应 |
4.4.3 不同反应条件对酯化反应影响对比 |
4.4.4 酯化反应活化能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脉冲电场作用下醇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5.2.2 实验步骤 |
5.2.3 脉冲电场强化酯化反应过程能量计算 |
5.2.4 红外光谱检测 |
5.2.5 核磁共振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脉冲电场强化醇酸酯化反应过程能量分析 |
5.3.2 红外光谱检测结果分析 |
5.3.3 核磁共振分析 |
5.4 醇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机理分析 |
5.4.1 PEF 对醇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机理分析 |
5.4.2 PEF 对无水体系活化能影响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脉冲电场对乙醇乙酸含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6.2.1 实验材料 |
6.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溶液的配制 |
6.3.2 反应装置及取样 |
6.3.3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
6.3.4 无水反应物和含水反应物体系的对比实验 |
6.3.5 不同 PEF 场强下酯化反应 |
6.3.6 不同温度下 PEF 处理的酯化反应 |
6.3.7 PEF 下不同醇酸比对酯化反应影响 |
6.3.8 PEF 处理热对比实验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PEF 对乙醇乙酸无水和含水反应体系影响对比 |
6.4.2 PEF 场强对含水体系酯化反应的影响 |
6.4.3 不同温度下 PEF 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6.4.4 不同醇酸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6.4.5 PEF 处理热对比实验 |
6.4.6 PEF 对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脉冲电场作用下醇酸含水体系酯化反应机理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7.3 试验方法 |
7.3.1 溶液配制 |
7.3.2 反应装置 |
7.3.3 样品电导率及 pH 的测量 |
7.3.4 PEF 处理对不同浓度乙酸水溶液电导率影响 |
7.3.5 PEF 处理对不同浓度乙酸水溶液 pH 值影响 |
7.3.6 场强和时间对乙酸水溶液电导率影响 |
7.3.7 PEF 处理对乙酸水溶液影响的稳定性 |
7.3.8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PEF 对不同浓度乙酸水溶液电导率影响 |
7.4.2 PEF 对不同浓度乙酸水溶液 pH 值影响 |
7.4.3 场强和时间对乙酸水溶液电导率影响 |
7.4.4 PEF 处理对乙酸水溶液影响的稳定性 |
7.5 醇酸含水体系酯化反应机理分析 |
7.5.1 PEF 对乙酸含水体系微观结构影响 |
7.5.2 PEF 作用下醇酸含水体系酯化反应机理 |
7.5.3 PEF 作用下各体系酯化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关系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合成丙酸异丁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磺酸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 |
2 无机物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 |
2.1 三氯化铁 |
2.2 三氯化铝 |
2.3 铁铵矾 (十二水合硫酸铁铵) |
2.4 硫酸钛 |
2.5 硫酸铈 |
2.6 硫酸镓 |
2.7 一水硫酸氢钠 (钾) |
2.8 钼-镍粉 |
3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 |
4 杂多酸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 |
5 分子筛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 |
6 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 |
7 结束语 |
(8)乙酸环己酯的催化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磺酸催化体系 |
1.1 氨基磺酸催化剂 |
1.2 对甲苯磺酸催化剂 |
2 固体超强酸催化体系 |
3 无机盐催化体系 |
3.1 十二水合硫酸铁铵和硫酸氢钠 (钾) 催化剂 |
3.2 其他无机盐催化剂 |
4 杂多酸催化体系 |
4.1 磷钨酸催化剂 |
4.2 其他杂多酸作催化剂 |
5 结束语 |
(9)乙酸环己酯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乙酸环己酯的合成 |
1.2.1 浓硫酸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 |
1.2.2 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 |
1.2.3 乙酰氯、乙酸酐与环己醇合成乙酸环己酯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产品检测分析 |
2.2 催化剂的影响 |
2.3 带水剂用量的影响 |
2.4 原料的影响 |
3 结论 |
(10)固体酸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磺酸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 |
1.1 甲烷磺酸盐 |
1.2 对甲苯磺酸 |
1.3 氨基磺酸 |
1.4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
2 无机盐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 |
2.1 结晶三氯化铁 |
2.2 结晶四氯化锡 |
2.3 无水三氯化铝 |
2.4 铁铵矾 |
2.5 复合硫酸盐 |
2.6 结晶硫酸氢钠 |
3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 |
4 杂多酸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 |
5 分子筛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 |
6 结束语 |
四、硫酸氢钠催化合成羧酸环己酯(论文参考文献)
- [1]富马酸二己酯的合成工艺研究[J]. 赵立献,王凤伟. 广州化工, 2020(01)
- [2]无溶剂加成酯化法合成羧酸环己酯的研究[J]. 李鑫,朱鑫东,洪永如,李心忠. 化学试剂, 2018(12)
- [3]环己烯/乙醇与乙酸酯化反应的催化精馏研究:Nafion和ZSM-5构件催化剂及响应面辅助优化[D]. 邓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4]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朱彬,王天丽.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5]脉冲电场对醇酸常温酯化反应影响研究[D]. 林志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6]合成丙酸异丁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俞善信,文瑞明,刘美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7]活性炭固载酸性催化剂合成丙酸环己酯[J]. 庄志杨. 工业催化, 2009(07)
- [8]乙酸环己酯的催化合成研究进展[J]. 宋桂贤,吴雄岗.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09(02)
- [9]乙酸环己酯的合成研究[J]. 王利叶,张洪浩,陈志才,李公春. 河北化工, 2008(12)
- [10]固体酸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评述[J]. 俞善信,刘美艳.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