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杀患者的心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温淑媛,毛忠珍,李海燕,李素芳,邓红冬[1](2021)在《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住院抑郁症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9)与对照组(n=39),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自杀风险评估分层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对自杀行为性质认识、态度等QSA评分情况、悲观厌世言行发生率及最终出现割脉、撞墙、自缢与服药等自杀行为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QSA各项内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有所提升,而观察组患者评分提升幅度明显超过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厌世言行25例,发生率为64.1%,对照组发生37例,发生率为94.9%,观察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割脉1例,撞墙2例,服药3例,自杀行为发生率为15.4%,对照组患者出现割脉3例,撞墙4例,自缢4例,服药7例,自杀发生率为46.2%,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为住院抑郁症患者提供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对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较大,能够很大程度地稳定患者情绪,改变认识与认知,降低厌世言行及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很高的应用效果。
李国华,周勇杰,黄薇,周智凤,弓建,杨洁芝,岳彦,汪燕妮,谢鹏鹏,孟琳琳[2](2021)在《情绪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性别差异》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国患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性别差异,为青少年NSSI行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我国9个省份20家精神疾病医院门诊患有情绪障碍伴发NSSI行为的青少年的NSSI行为方式、次数和自伤功能进行调查。同时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压力心态测验量表和罗森伯格自尊量表评估研究对象的心理状况。结果本研究共调查了673名患情绪障碍伴发NSSI的青少年;女性青少年自伤次数[13.00(8.00,20.00)]次高于男性[11.00(4.50,19.00)]次(Z=-2.358,P=0.018);女性青少年采取自伤方式的种类[5.00(3.00,7.00)]种多于男性[5.00(2.00,7.00)]种(Z=-2.859,P=0.004);男性第一次自伤年龄略高于女性(F=4.438,P=0.036)。自伤原因分析显示,女性青少年情绪调节原因得分高于男性(F=15.859,P<0.05)。心理特征分析显示,女性青少年心理困扰水平高于男性(F=12.052,P=0.001);但男性青少年压力感知水平高于女性(F=5.937,P=0.015)。结论我国不同性别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NSSI行为在自伤频率、方式和原因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女性青少年自伤行为频率远高于男性,并且表现出更多的情绪调节原因。因此,通过对青少年,特别是女性青少年不良情绪调节方式和调节策略进行干预,可能是预防其自伤行为的重要手段。
张国庆[3](2021)在《火焰(长篇小说连载)》文中研究指明引子假若没有民生街17号杀人埋尸案的现场,或许你们不会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更不会有这么多的人,会突然关注民生街17号这个冷清而孤寂的百年院落。我要讲述的这些往事,已被岁月的尘埃浇铸成久远的历史,如同民生街这条被碾压了一百多年的街道。我真心请你们原谅,因为我的讲述不仅惊扰了你们平静的生活,还将你们拖进一片幽深的记忆沼泽,穿过黑暗和泥泞,在迷乱的时空隧道里,寻找那些早已被时光覆盖的记忆碎片……"还会有人记得她吗?"
杨霞,卫玉齐,王瑞瑞,甘燕玲[4](2021)在《护士经历患者自杀事件真实体验及应对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和整合护士经历住院患者自杀后的真实体验及应对策略的质性研究,为减轻患者自杀事件对护士带来的伤害及有效预防患者自杀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CBM、PsycINFO、CINAHL、MedLine、万方、维普及中国知网,搜集关于护士经历患者自杀事件后心理体验及应对策略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12月。采用澳大利亚JBI质量评价标准(2016)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提炼34个结果,归成14个类别,合成4个整合结果。结果 1:护士对自杀事件的态度;结果 2:患者自杀事件后护士的认知及面临的困难;结果 3:患者自杀事件对护士的影响;结果 4:护士对患者自杀事件的应对方式。结论患者自杀事件对护士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应激,在应对患者自杀事件时发现能力不足,缺乏可靠支持体系。应关注护士遭遇患者自杀事件后的真实感受,开展相关教育培训,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护士身心健康和职业认同感。
东方明,魏迟婴[5](2021)在《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文中提出第一章 "悬办"这是萧顺德有生以来遭遇的最大的一桩蹊跷事:明明昨天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谭处长跟他谈话时说得很清楚的,让他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充实干部处领导班子,待到他今天拿着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前往市局报到时,扬帆副局长跟他见了面,说了几句话,这事儿就不见影子了!要说扬帆,跟萧顺德也算得上半个熟人,皖南事变后扬帆担任新四军军法处长时,萧顺德就是军部警卫团的连指导员。尽管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可是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林倩雪[6](2021)在《聋生父母养育历程中的生命意义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命意义是人们对生命内涵的领悟与体会,对人生目标和使命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意义程度的认知评价。本研究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对聋生父母养育历程中的生命意义建构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提升聋生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聋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对聋生家庭进行帮扶提供参考。在定量研究阶段,采用问卷法,了解聋生父母生命意义的现状。研究通过中文版生命意义量表(C-MLQ)对四川省137名聋生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聋生父母生命意义的总分及其两个子维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生命意义水平较高。在定性研究阶段,采用叙事研究法,深入探讨聋生父母养育历程中生命意义的发展与建构,以进一步解释定量研究结果。研究选取三位高生命意义水平的聋生父母作为个案进行深度访谈,以生命意义的典型特征、建构与维持、影响因素的三维模型作为分析框架。结果表明:第一,聋生父母的生命意义有4个典型特征:对养育聋生的经历有积极评价;有强烈的聋生父母身份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和使命,并且有明确的实际行动来达到目标完成使命;对待生命热忱积极,对于未来充满希望。第二,聋生父母生命意义的发展与其养育聋生的经历息息相关,常通过一系列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建构与维持其自身的生命意义。第三,影响聋生父母生命意义建构的因素主要包括聋生父母的身份感和社会支持两个方面,其中社会支持方面主要包括家庭、同质群体、学校和国家、社会公益组织和舆论等。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帮助较低生命意义水平的聋生父母更好地建构生命意义的建议:(1)通过聋生父母自身的努力,提升其自我调节能力;(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支持,为聋生父母生命意义的建构提供保障。
褚雷[7](2021)在《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研究》文中认为基本医疗保险是保障社会成员“病有所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基本目标是保障国民健康。自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医疗保险制度以来,该制度在保障人类身心健康、减轻个体及家庭经济负担、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各国政府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止202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已达到13.6亿人,参保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5%以上,制度整合并轨不断加快,筹资和待遇水平持续提高,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病有所医”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之一。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兴起,国内外学者主要聚焦幸福感的概念界定和相关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目前,幸福感已经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民生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增进民生幸福业已成为政府当前工作的重要主题。在学界、政府和普通民众的共同关注下,幸福感研究的成果开始逐渐应用到公共管理领域,成为监测评估公共政策效果的新兴方式与手段。那么,作为目前覆盖面最广泛的重要公共民生保障制度之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提升居民幸福感方面是否发挥了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是本论文提出的核心研究问题。围绕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后发现:国外研究主要基于福利国家改革的背景并结合医保政策实际运行来开展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国内研究集中出现于2010年以后,大多为对具体政策实施情况的经验性研究。总的来看,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分析,但是直接关注基本医疗保险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已有相关研究在理论逻辑分析、作用机制探讨及现实问题聚焦等几个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些核心问题尚待深入探讨。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在公共政策视阈下,基于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围绕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和影响机制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本研究的意义为:在理论层面,有助于丰富公共政策视角的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并为分析评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在实践层面,通过对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居民幸福感作用机制的分析,能够为从提升居民幸福感入手,优化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践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建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幸福感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探讨和相关研究。在幸福感概念界定上,重点从主观生活质量核心内容的视角出发定义本研究所探讨的幸福感概念,并借鉴已有研究工具加以操作化处理;在基本医疗保险概念界定方面,主要考察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借鉴已有研究做法,分别以参与度、可及性、满意感、需求满足感、公平感和改善感加以操作化处理。本研究根据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居民健康、防范安全风险、调节收入分配、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融合并维护社会稳定等的基本功能,梳理了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中有关基本医疗保险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包括公共产品理论、需要满足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社会融合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在归纳分析上述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研究的成果与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居民幸福感的5个理论模型,分别为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直接影响效应模型、基于社会分层理论的间接影响机制模型、基于社会融合理论的间接影响机制模型、基于需要满足理论的间接影响机制模型和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间接影响机制模型,同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假设。本研究分别基于全国层面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简称CGSS)2012年数据(主要验证收入分层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和笔者自行开展的山东城乡居民2020年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主要验证需要满足机制和功能性活动机制),通过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主要实证研究结论为:(一)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直接效应方面:(1)基本医疗保险有利于居民幸福感提升的直接效应在CGSS全国数据和山东调查数据中都得到证实;(2)基于CGSS全国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女性居民和35-59岁的中青年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更显着,而对城镇居民、男性居民和其他年龄层次居民的影响则不显着,此结果可能与数据调查年份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的政策调整变化有关,此外幸福感的性别、年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3)基于山东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同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的居民在幸福感方面高于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可见商业医疗保险在提升居民幸福感方面的补充性作用。(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机制方面:(1)基于社会分层理论提出的收入分层效应机制在CGSS全国数据层面得到证实,可知基本医保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对增进居民幸福感发挥了积极作用;(2)基于社会融合理论的社会融合效应机制未得到证实,即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融合虽分别都与居民幸福感显着正相关,但两者交互作用不显着,有关理论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3)基于需要满足理论提出的健康、安全感和公平感中介效应机制在山东调查数据中得到证实,可知现行基本医保在满足居民健康、减少生活风险和维护社会公平等需要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通过这些作用机制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4)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提出的功能性活动中介效应机制在山东调查数据中得到证实,即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可及性、满意感、需求满足感、公平感、改善感等主观评价较高的居民比较低的居民功能性活动水平(包括社会参与、休闲参与和社会信任水平)要高,而较高的功能性活动水平又在提升幸福感方面发挥了显着的正向作用。(三)居民幸福感基本情况分析方面:(1)CGSS全国数据显示居民幸福感(包括身心健康体验指数、享有发展体验指数)以及10个维度的均分皆在理论中位数以上,但10个维度中知足充裕、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得分相对其他维度要低而山东调查显示居民幸福感水平总体平稳,但心理健康指数和身体健康指数也有待提升。由此可知,当前居民幸福感总体平稳,但身心健康方面的幸福体验还有待增进;(2)CGSS全国层面数据和山东居民调查数据基本都显示了,女性居民幸福感水平显着高于男性,务农群体幸福感水平显着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群体,但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的幸福感水平较低,这与当前大多数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四)基于山东居民调查数据的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效果居民评价情况分析:(1)调研样本居民的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5%;(2)调研样本居民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可及性、满意感、需求满足感和公平感总体评价较高,但基本医疗保险改善感相对略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实施效果与居民体验的滞后性;(3)总体上,老年人群体、男性群体、低学历群体、非在婚群体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可及性、满意感、需求满足感、公平感和改善感较其他群体要高,个体和私营企业就业人员的得分则较低,农业户口群体的基本医保改善感显着高于非农业户口群体。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基本医保对于农村群体、老年人群体等较大投入力度所带来的直接效果,但也提醒有关部门应加强个体从业人员、私营企业就业人员等非公经济就业人员和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医保投入与保障力度。基于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结论,本研究从公共价值、制度结构和经办机制入手,分析归纳制约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功能发挥的因素,重点阐述了现行政策存在的重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基于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优化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制度结构(聚焦公平幸福价值取向)、政策实施(侧重需求分析与优化制度供给)、制度效能(凸显可行能力导向与共享发展)和管理服务(体现精准标准服务与信息化建设等保障机制)四个层面共11项建议。
李华槿[8](2021)在《“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以云南几所高校为例》文中提出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关生命的基本存在状态和生命价值的体现等重要课题,研究生命教育能够更好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2018年以来,“00后”大学生成年后考上大学,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新成员,然而关于“00后”大学生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新闻报道却屡见不鲜。不仅如此,当前大学校园中还存在很多学生不理解生命的宝贵,虚度时光的现象。因此,研究当前“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00后”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帮助“00后”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明确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感悟生命的幸福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之一。从“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角度出发,在详细梳理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现状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明确当前“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从而确定研究重点为“0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首先,尝试明确界定最核心的概念。“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最核心的概念,在总结分析前人关于“生命”、“生命教育”概念的基础上,结合“00后”大学生群体与“80后”、“90后”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和其独特个性,尝试明晰“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和“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梳理“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其次,通过对云南省的几个高校的“00后”大学生进行访谈和网络问卷调查,得出了部分“00后”大学生存在漠视生命的现象,他们对生活迷茫,对生命无感,生命质量不高。许多学生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不足,缺乏生命动力,同时缺乏死亡教育和基本的危机处理技能。部分“00后”大学生还存在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认为个人高于社会和他人,只追求物质财富。分析其原因如下:第一,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进展缓慢,表现在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过于简单机械,一线教育者的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不足,另外部分高校还存在教育功利化的现象。第二,家庭教育中明显缺乏生命教育,表现为父母闭谈生死,教育目标过于功利化,教育方式过于极端化等问题。第三,社会大环境对生命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追逐名利的大环境侵蚀了“0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低俗的大众文化降低了审美,互联网新媒体媒介良莠不齐,造成“00后”大学生存在不能感悟生命之美,凡事以利益为首要前提的现象。最后,针对以上原因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学校应当增加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树立关怀生命的正确教育价值观,不断充实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各方资源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家庭应该正视生与死的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社会应当优化社会生命教育的大环境,重视媒体对生命教育的引导作用,净化网络生命教育环境的同时搭建网络生命教育学习平台,整合社会各界生命教育资源,以促进生命教育的有序开展。“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有利于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生活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使其具备正确的生命认知和生命价值观,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方向相融合,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同时能够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树立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正确意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幸福,从而使“00后”大学生获得精彩的生命体验。
张文清[9](2021)在《农村受家暴妇女自杀意念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江西省C村X个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自杀问题日益演变成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其危害和影响极大,不仅危害个体生命安全、对他人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加重国家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处理的负担。在我国,女性自杀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农村妇女的自杀率又高于城市妇女,因此对农村妇女的自杀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并进行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和实践十分重要。本研究选择江西C村一位有自杀意念的农村受家暴妇女作为研究对象,为其提供个案工作服务。在女性主义和危机干预模式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文献研究法、深入访谈法收集服务对象的基本资料,分析服务对象的现实处境,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来解决问题。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农村受家暴妇女理清并深入认识问题,使其意识到问题并非总是不可解决的,许多问题的产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将问题外化解构,妇女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发现自身优势,从而寻找恰当的方式来解决家庭暴力问题,争取合法权益、避免遭到伤害。以危机干预理论为指导,指出危机的产生具有紧迫性,是个体固有应对危机的方式已无法处理和解决问题时,需要对其进行紧急介入。家庭暴力的发生对农村妇女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原有应激能力已无法较好地帮助其走出危机,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其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帮助受家暴妇女明确问题,为其提供支持、注入生活的新希望,从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出路。本研究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受家暴妇女的自杀意念问题,在服务时将介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受家暴妇女的问题进行干预。首先是危机来临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应对危机,鼓励服务对象发泄内心的苦闷情绪,理解服务对象的遭遇,安抚服务对象的情绪,收集服务对象详细的资料并制定计划。其次是积极转变期,帮助服务对象重建支持系统,认识原有应对问题方式的不合理性,并寻找新的因应方式来认识和解决问题,修正服务对象丈夫的认知和行为,协调夫妻关系共同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最后是巩固重塑期,协助服务对象检验新的应对方式的适用性,鼓励服务对象提升自我,重建对未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的自杀意念强度明显降低,重新建立起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也能利用新的因应方式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夫妻关系得到改善,家庭暴力问题得到缓解。
谢咏璠[10](2021)在《四川某监狱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监狱服刑人员是个特殊的群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版)2018年刑事罪犯人数为1,428,772人,2019年为1,659,550人,近年来数量居高不下。监狱服刑人员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抑郁和焦虑情绪问题在监狱男性服刑人员中普遍存在。这些心理问题既影响服刑人员的身心健康,还对监狱的监管安全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稳定。因此,关注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研究其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探讨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维护方法策略,不仅能维护监狱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还对监狱的监管安全稳定提供保障。本研究以某男性监狱的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教育矫正模式,为监狱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心理干预提供参考。对象和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17年7月随机抽取四川某监狱3个监区共1000名男性服刑人员作为测试对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自动思维问卷(The 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ATQ)和A型行为类型问卷(Type A Behavior Pattern Scale,TABP)作为测评工具,对被试的抑郁、焦虑情绪、负性自动思维和A型人格进行测评,分析监狱男性服刑人员抑郁、焦虑情绪、负性自动思维与A型人格的特点及抑郁、焦虑、负性自动思维和A型人格的关系,有效回收903份问卷,有效率为90.30%。结果1.监狱男性服刑人员抑郁情绪特点(1)总体特点:抑郁阳性检出率为68.77%,其中重度抑郁6.31%,SDS得分显着高于常模。(2)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的抑郁情绪表现出年龄、受教育程度、服刑前职业、家庭收入、刑期、处遇等级和从事工种差异。2.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焦虑情绪特点(1)总体特点:状态焦虑阳性检出率为86.93%,其中重度为19.27%,特质焦虑阳性检出率为83.06%,其中重度为16.95%。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SAI)、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得分显着高于男性常模。(2)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的焦虑情绪表现出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入狱次数差异。3.监狱男性服刑人员负性自动思维特点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的负性自动思维表现出年龄、婚姻状况、已服刑时间和入狱次数差异。4.监狱男性服刑人员A型人格特点:(1)总体特点:监狱男性服刑人员A型人格比例为44.93%。监狱男性服刑人员CH得分低于常模。(2)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的A型人格表现出婚姻状况、入狱次数和从事工种差异。5.监狱男性服刑人员抑郁、焦虑情绪、A型人格与负性自动思维的关系监狱男性服刑人员ATQ得分与SDS、SAI、TAI、A型人格得分呈显着正相关,ATQ得分随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A型人格程度的增加而升高。负性自动思维、特质焦虑和A型人格能预测抑郁和状态焦虑。负性自动思维和特质焦虑在A型人格对抑郁的中介效应显着。结论1.监狱男性服刑人员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阳性率为68.77%,状态焦虑阳性率为86.93%,特质焦虑阳性率为83.06%,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的抑郁、焦虑、负性自动思维表现出明显的人群差异。2.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的抑郁、焦虑情绪受负性自动思维和A型人格的影响,心理教育矫正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二、自杀患者的心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杀患者的心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QSA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厌世言行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自杀行为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2)情绪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
2.2 NSSI行为方式性别差异 |
2.3 NSSI功能性别比较 |
2.4 具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社会心理因素的性别比较 |
3 讨论 |
(3)火焰(长篇小说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
第一章 女法医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二章 全瓷牙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三章 民生街17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四章 密室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五章 疑云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六章 DNA密码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七章 民国三十六年的圣诞前夜 |
一 |
二 |
三 |
第八章 安嬷嬷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九章 孤儿院 |
一 |
二 |
三 |
第十章 教堂前街的血 |
一 |
二 |
三 |
(4)护士经历患者自杀事件真实体验及应对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文献质量评价 |
1.5 Meta整合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Meta整合结果 |
2.3.2 结果2:护士对患者自杀事件的认知和面临的困难 |
2.3.3 结果3:患者自杀事件对护士的影响 |
2.3.4 结果4:护士对患者自杀事件的应对方式 |
3 讨论 |
3.1 为经历过患者自杀事件的护士提供强有力支持 |
3.2 建立对自杀事件的积极态度 |
3.3 建立预防患者自杀评估机制 |
4 局限性及展望 |
(5)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悬办” |
第二章 失踪的“特费” |
第三章 寻找“青痣瘢” |
第四章 烈士遗物 |
第五章 醉春楼遇险 |
第六章 外国神父 |
第七章 黑衣人之谜 |
第八章 国药号老板 |
第九章 油锅捞秤砣 |
第十章 蹊跷的爆炸案 |
第十一章 三官镇惊变 |
第十二章 三友观夜谈 |
第十三章 曹家渡劫案 |
第十四章 镇长之死 |
第十五章 车行老板的隐秘 |
第十六章 狭路相逢 |
第十七章 “叛徒”的女儿 |
(6)聋生父母养育历程中的生命意义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理论基础 |
1.6 研究思路 |
2 聋生父母生命意义的现状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3 聋生父母生命意义的建构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结果 |
3.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5.1 研究创新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聋生父母基本信息调查表 |
附录2 生命意义量表 |
附录3 与聋生父母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7)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三) 总结与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数据来源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讨论与相关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的讨论 |
(一) 对幸福含义的探讨 |
(二) 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讨论 |
二、相关理论分析 |
(一) 幸福感相关理论 |
(二) 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理论 |
三、基本理论框架与分析路径 |
第三章 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正向影响 |
(二)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差异化影响 |
(三) 研究假设 |
二、研究设计 |
(一) 数据来源 |
(二) 变量设计与处理 |
三、基于CGSS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
(一) 居民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
(二)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
四、基于山东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
(一) 居民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
(二)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情况 |
(三) 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 |
(四)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影响机制分析 |
一、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收入分层的影响机制 |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 研究设计 |
(三) 基于CGSS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
二、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 |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 研究设计 |
(三) 基于CGSS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
三、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需要满足的影响机制 |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 研究设计 |
(三) 基于山东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
四、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功能性活动的影响机制 |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 研究设计 |
(三) 基于山东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幸福感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分析 |
一、制约基本医疗保险功能发挥的因素探讨 |
(一) 公共价值的制约 |
(二) 制度结构的制约 |
(三) 经办机制的制约 |
二、基于幸福感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优化建议 |
(一) 制度结构层面: 凸显普惠公平与消除福利分割 |
(二) 政策实施层面: 居民需求分析与高质量供给 |
(三) 制度效能层面: 可行能力取向与成果共享 |
(四) 管理服务层面: 精准标准施策与数字治理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 |
(二)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
(三) 基于幸福感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优化建议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 研究局限 |
(二) 未来研究的展望 |
附录一 山东居民生活状况调査抽样框说明 |
附录二 城乡居民生活状况调査问卷(部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以云南几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 |
第一节 “00 后”大学生概念探析 |
一、“00 后”大学生界定 |
二、“00 后”大学生与“90 后”和“80 后”大学生的共性 |
三、“00 后”大学生的独特性 |
第二节 生命与生命教育 |
一、生命 |
二、生命教育 |
三、“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 |
第三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
一、“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
二、“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 |
三、“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四、“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第二章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概述 |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内容 |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二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现状 |
一、对生命的认识基本正确 |
二、生命的质量不高 |
三、对生命的意义思考不足 |
四、将自我生命的价值与社会统一 |
五、生命的幸福源于自我实现 |
六、生命教育现状 |
第三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生命教育进展缓慢 |
二、家庭教育缺乏生命教育 |
三、社会环境对生命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
第一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学校教育 |
一、提高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比重 |
二、树立关怀生命的正确教育价值观 |
三、充实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
四、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五、成立生命教育中心 |
第二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 |
一、正视生与死的概念 |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 |
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
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三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教育 |
一、政府应不断优化社会生命教育大环境 |
二、重视社会媒体对生命教育的正确引导 |
三、净化网络生命教育环境搭建生命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
四、整合社会生命教育资源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00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情况调査问卷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农村受家暴妇女自杀意念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江西省C村X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农村受家暴妇女 |
2.1.2 自杀意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女性主义理论 |
2.2.2 危机干预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
2.3.1 农村受家暴妇女研究 |
2.3.2 农村妇女自杀问题研究 |
2.3.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受家暴妇女自杀问题研究 |
2.3.4 文献述评 |
3 个案评估与方案设计 |
3.1 个案评估 |
3.1.1 个案基本情况 |
3.1.2 个案问题分析 |
3.1.3 个案需求评估 |
3.2 个案介入方案 |
4 阶段性介入过程及成效 |
4.1 危机来临期:共同正面应对 |
4.1.1 压力下极度的委屈与崩溃 |
4.1.2 日益缺失的支持系统 |
4.1.3 共同成长下的直面问题 |
4.2 积极转变期:探寻问题的新出路 |
4.2.1 重建支持系统 |
4.2.2 调整因应方式 |
4.2.3 修正丈夫认知 |
4.2.4 协调夫妻关系 |
4.3 巩固重塑期:勇敢地面对未来 |
4.3.1 巩固改变,提升自我 |
4.3.2 重建信心,迎接未来 |
4.4 个案介入评估 |
4.4.1 过程评估 |
4.4.2 结果评估 |
5 总结、反思与建议 |
5.1 总结与反思 |
5.1.1 实务总结 |
5.1.2 介入模式及技巧反思 |
5.1.3 理论视角适用性反思 |
5.2 创新与不足 |
5.3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 |
致谢 |
(10)四川某监狱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既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四川某监狱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调查方法 |
2.5 统计分析 |
2.6 研究结果 |
2.7 讨论 |
第三章 研究总结 |
3.1 本研究的意义 |
3.2 监狱男性服刑人员抑郁、焦虑情绪、负性自动思维和A型人格特点 |
3.3 监狱男性服刑人员抑郁、焦虑情绪、A型人格与自动思维的关系 |
3.4 监狱男性服刑人员心理教育矫正模式探讨 |
3.5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6 本研究不足之处 |
3.7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监狱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四、自杀患者的心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J]. 温淑媛,毛忠珍,李海燕,李素芳,邓红冬. 中国现代医生, 2021(30)
- [2]情绪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性别差异[J]. 李国华,周勇杰,黄薇,周智凤,弓建,杨洁芝,岳彦,汪燕妮,谢鹏鹏,孟琳琳.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1
- [3]火焰(长篇小说连载)[J]. 张国庆. 啄木鸟, 2021(09)
- [4]护士经历患者自杀事件真实体验及应对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J]. 杨霞,卫玉齐,王瑞瑞,甘燕玲. 护理学报, 2021(14)
- [5]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J]. 东方明,魏迟婴. 啄木鸟, 2021(07)
- [6]聋生父母养育历程中的生命意义建构研究[D]. 林倩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研究[D]. 褚雷. 山东大学, 2021(11)
- [8]“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以云南几所高校为例[D]. 李华槿.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农村受家暴妇女自杀意念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江西省C村X个案为例[D]. 张文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10]四川某监狱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特点研究[D]. 谢咏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