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力实施“放心肉”工程,生猪定点屠宰工作跃上新台阶

青岛大力实施“放心肉”工程,生猪定点屠宰工作跃上新台阶

一、青岛市大力实施“放心肉”工程 生猪定点屠宰工作跃上新台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方兵,穆正华[1](2010)在《“用心”推进动物检疫工作规范化》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畜牧业主要以生猪和小家禽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为主,为保障全区现代都市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障新都区及成都市区肉食品质量安全,2009年以来,新都区畜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放心肉"工程为载体,一切工作都紧扣着"用心"来开展,通过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检疫执法行为,强化动物防疫监督管理,推进了全区动物检疫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穆正华[2](2009)在《用心推进新都区动检工作再上新台阶》文中认为新都区位于成都市北大门,地处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成都平原经济圈核心地带,辖13个镇(街办),幅员面积486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畜牧业主要以生猪和小家禽的规模化、

陈昌洪[3](2008)在《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四川生猪具有低成本生产优势、数量优势和价格比较优势,但是由于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营销手段落后和技术壁垒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生猪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生猪产业的比较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国内生猪产品市场由供需平衡转变为供应相对充足和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研究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变动规律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对农业竞争力研究的论着较多,但是针对生猪国际竞争力的专门研究很少,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至今仍是空白。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量经济分析和统计分析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利用“六因素模型”深入分析影响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建立生猪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生猪国际竞争力进行科学测定,为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导论。从加入WTO后四川生猪产业发展所处国内外环境出发,着重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动态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指出了可借鉴的主要理论、重要观点和基本方法以及研究中的不足。文献综述表明探索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定方法,依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根据研究目的和关键问题,构思出本文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本章在导论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论,结合生猪产业特点,界定了生猪国际竞争力,认为其本质是比较生产力,是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与竞争力环境的统一体。其次,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创新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阐明了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生猪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交易效率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市场条件;创新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根本途径。最后,指出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同时综合运用创新理论,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创新优势相结合的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竞争力的客观基础,竞争优势是竞争力的现实态势,创新优势是竞争力持续的源泉,三者的本质都是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创新优势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从静态走向动态。第三章.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本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利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四川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情况,并与世界生猪生产和出口大国进行了比较,对国外生猪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家在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剖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四川生猪具有生产优势和数量优势,但是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在深加工和产业化方面存在不足,在生产方式、技术支持和疫病监控等方面与丹麦和美国差距大,在生产成本上受到巴西生猪的挑战。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四川生猪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质量水平不高,与巴西的猪肉竞争激烈,形成相互替代关系,同时受制于国外技术壁垒,竞争力弱。三是国外强大的猪肉需求,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猪肉需求,为四川生猪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是四川生猪产品的机会所在。四是四川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适用条件,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为我所用。第四章.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借鉴波特“钻石”模型构建了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采用因素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影响四川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条件、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政府作用和机遇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研究发现: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禀赋良好,但是与先进国家差距明显;猪肉国内需求持续增长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四川种猪研发成效显着、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健全,但是科技水平较低: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快速发展为四川生猪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生猪屠宰及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水平较低;农户散养的生产方式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受环境压力大;加强猪肉供应链管理是生猪储运发展的方向;股份合作型龙头企业是生猪经营主体发展方向;政府在生猪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支持有限;生猪产业发展面临多种机遇。第五章.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为指导,应用系统论原理,结合生猪产业特点,设计了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和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建立起较系统的生猪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MS)、出口渗透率(EPR)、出口导向率(EOR)、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固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包括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市场营销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和生产竞争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定,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四川猪肉主要以国内销售为主,外向型程度不高,能出口的猪肉具有较大的贸易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但是与丹麦、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四川生猪具有成本价格优势,但综合竞争力较弱。三是四川生猪的质量安全竞争力较弱,但正在逐步提高。四是生猪市场营销竞争力较差。五是生猪技术竞争力不强。六是生猪生产竞争力提高快,但与国外生猪生产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大。第六章.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借鉴国际上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先进经验,结合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实际,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提出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六大主要对策措施: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张建强,武晋孝,卢香玲,刘春龙[4](2008)在《山西省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形势及进一步提升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省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自2001年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以来,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以来,各地以"菜篮子"产品为切入点,以实现畜产品无公害生产为目标,加快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畜产品监督检测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1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初见

刘钢[5](2006)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三个改革阶段。与此相适应,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也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对高度集权的国有产权制度进行分解,实现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二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国家出资人产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的分离;三是根据“有进有退”的国有企业改革战略,在需要保留国有企业的行业和领域建立规范的法人产权制度,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国有产权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即将国有产权转变为非国有产权,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在计划体制下,一般竞争性行业集中了大量的国有资本,分布着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既是国有产权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也是由国有资本运营的低效率和国有企业的经营困境决定的。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于企业自身实际的退出方式。国有资本的退出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退出成本的障碍、退出环境的障碍以及退出的资产规模性障碍等。国有资本退出的微观对策包括:在国有资本退出问题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措施;合理处理下岗职工劳动关系,调整下岗职工分流和再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国有股减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国有资本退的宏观对策包括: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促进非国有投资主体的成长;积极发挥财政在国有资本退出中的作用;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和促进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成长和完善。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所属企业的改制有三种情况:一是将国有净资产出售给企业全体职工,实现全员持股,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将全部国有净资产出售给企业经营层,改制为自然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将全部或部分国有净资产出售给企业外部的法人投资者,改制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青岛市商业总公司的企业改制模式为实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王玉环[6](2006)在《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事关人类和动物健康安全、产地环境保护、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颇多,但时至今日,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供给动力的量化方法研究仍显不足。本文以市场经济学、质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我国畜禽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际,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就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内涵及理论基础、供给现状及成因、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不同供给主体的职能定位及关系、供给目标选择、质量安全管理规制的成本效益以及供给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和开拓。全文由9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就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疏理和述评,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给予了说明。本章强调在紧密联系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中着力研究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问题的现实性和重要性。第二章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客观界定基本概念和名词内涵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本章首先界定和梳理反映畜产品质量安全层级的4种畜产品概念(普通畜产品、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分析4种畜产品的相互关系,明确本文研究重点是以《食品卫生法》为准入标准的普通畜产品。其次,界定和完善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本文认为,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研究畜产品质量属性中的安全性,但安全性的提升必须融于畜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中。再次,丰富并深化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内涵:“畜产品质量安全”主指畜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对动物营养需求时,不会对消费者和动物的健康安全造成危害的一种性状,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应是一个相对、发展的状态;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是分层级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发展的,要求整合要素资源,实现创新性供给,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强调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要实现供给升级与供给收入同步增长目标。最后,深入探寻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形成的理论基础,包括需求与供给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标准及标准层次性理论、供给创新理论。其中,强调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动力首先来自于社会日益增长的消费、安全和服务需求。同时,本文在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理论和供给创新理论方面作了补充和充实,有利于丰富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

梅锦方[7](2006)在《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集团)是一家以禽畜养殖为主,兼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牛奶生产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如何实现企业的持久长远发展,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是温氏集团当前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在对温氏集团的发展历史、行业状况、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等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动态变化、行业竞争状况以及企业的资源能力进行详细的剖析,指出了企业潜在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快速扩张养殖业、加快区域化布局、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好多业务发展、注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品牌建设等战略设想。其次,引用“波士顿矩阵方法”对温氏集团的五项业务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肉鸡业务(为现金牛业务)和肉猪业务(属吉星业务)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温氏集团的发展战略制定主要围绕核心业务展开,进而对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作出分析和探讨,并由此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温氏集团发展的相关多样化发展战略体系。再次,研究了温氏集团产品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战略,提出了核心业务采用低成本领先战略,相关业务采用集中化战略。最后,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实施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具体计划和控制措施。

何定明,贾晓明[8](2005)在《资源模式》文中指出从1995年初首创中国第一个饲料配方软件以来,资源集团至今已走过了10年的旅程。10年,3600多个昼夜,资源人用劳动和汗水耕耘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和地,抒写出一篇华彩的乐章,创造了自己的光荣和梦想,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大地的资源之路。今天,?

高庆军[9](2004)在《四川畜产品质量安全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是关于畜产品安全及对策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现状及管理体制对比研究,借鉴国外畜产品质量管理经验,分析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基本情况及表现特征,探讨畜产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提出确保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通过总结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国外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重视。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畜产品质量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他们逐渐寻找到了一套比较有效的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与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建立一套完善的畜产品质量管理法律体系,用法律手段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手段;第二,制定科学规范的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第三;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的机构体系,欧美等国家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设立有专司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机构;第四,实施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制度,强化生产源头控制和进出口检疫;第五,运用先进的科技和严格的管理提高畜产品质量。 2、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以下问题:(1)畜产品残留超标,严重影响城乡居民身体健康。(2)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污染较重,至使畜产品市场萎缩,阻碍国内畜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影响畜产品出口。(3)畜产品掺杂使假十分严重。 3、畜产品质量低下的原因呈多元化趋势。(1)利益动机是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2)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3)畜产品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4)生产和质量监管技术落后。(5)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加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6)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下使畜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4、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应采取综合性措施。(1)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高效、安全的畜牧业必须建立相应法律体系。(2)建立畜产品质量追踪机制。以加快畜产品质量可追踪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完善可追踪制度建设。(3)提高生产和检测技术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畜产品生产和检测各环节技术改造和品种、设备更新力度,以科技促进畜牧业发展。(4)实施畜产品全程监控制度。(5)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机制,防止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6)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突出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规模效益。

黄德林[10](2002)在《中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关系到人类安全消费和健康消费,关系到出口产品信誉和国际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尤显不足。本文以中国动物生产、屠宰、加工、经营、消费诸环节的产品质量效益实证研究以及质量监管实践为前提,以动物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深入研究了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产生,基础理论,体制基础,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贸易争端,质量法规的国际比较,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监管的立法与执法实践,体制改革与创新以及提高质量监管效率等问题。 全文由导论和9章主体内容构成。 第一章:导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主题、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其次,较为全面地综述了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明确了研究方向和重点,最后,就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给予说明。 第二章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产生:本文研究之所以使用动物(主指饲养动物)及动物产品用语,主要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用语解释,也使研究用语与国际用语一致。 质量管理产生的前提在于: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极具脆弱性,管理不善,不仅产品价值会降低,甚至威胁人体健康。本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动物质量管理产生的缘由:一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干预动物生产过程;一方面,满足了人类对动物产品优质、高产的要求,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科技的应用也给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带来某些污染和破坏,技术污染的严重后果,迫使人类反思,并从法律、管理上寻找出路;二是不同生产经营主体供给的质量结构与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质量需求结构不一致,特别是供给者追求实现质量利润最大化目标与消费者追求实现质量效用最大化目标间存在矛盾,质量供给与需求矛盾要靠管理来调节;三是研究表明,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安全、质量保障。政府在质量立法,监督执法以及质量保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动物产品质量管理,正是人类对上述问题深刻反思和不断觉醒中产生的。 第三章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理论,由质量观理论以及质量管理实质理论,质量标准与标准化理论,质量监测与质量监督理论,质量审核与质量认证理论,以及质量成本理论组成,这些管理理论有效地指导着本文研究实践。作者还探讨了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如从产品安全监督2 中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研究理论向产品安全控制理论发展,加强产品质量立法、执法及法规管理理论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中,动物产品安全争端理论等。 第四章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体制基础:质量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与体制密切相关,资本主义私有制对质量管理的贡献在于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质量管理对象的微观性,从抓工厂质量管理开始,从制定质量标准开始,从质量监测、监督向质量控制及全员质量管理发展。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恰当地体现了这种特质。 资本主义质量管理发展的动力不只是工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激励及市场作用,还产生于私有制条件下,政府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维护市场秩序而采取的依靠法律强制对产品质量检验监督的压力。 中国质量管理思想产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时代。重在按计划,按标准和条例管理。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过渡实践,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企业产品质量观,同时也使政府逐步树立了依法监管产品质量的管理意识。但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多部门分权管理体制以及畜牧兽医混合体制严重影响了质量监管效率的提高。 第五章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动物及动册品质量标准、协议与国际贸易争端: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熟悉掌握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产品质量贸易标准,相关协议规定,借以改进我们的工作,履行成员国的义务;同时,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参与标准、协议的修订,维护我国利益,正是设置本章的目的。 在国际贸易中,关贸总协定(GATT)中的例外条款第20条OX 规定了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性质,并且最终成为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的基础。20条…)强调只要不蓄意设置对贸易起限制作用的条款,就可采用适当保护国民及动植物生命和健康的措施,这一条款实质上认可了在动物产品国际贸易中允许技术壁垒。它是由发达国家主持制定并反映发达国家利益。 作为 WTO的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强调非歧视性原则,同时也强调使用关贸总协定(GATT)的例外条款第 20条0卜不过,卫生检疫措施协议旧PS)规定例外条款的使用必须建立在危害风险性分析上,且要有科学依据,如无充分的科学证据,则不再坚持。 国际动物流行病办公室(OIE)强调国际动物健康规则规定的动物健康标准,所有WTO成员国必须遵守。WTO的卫生检疫措施(SPS)协议规定:进口国要求的额外条件只有经科学验证合理,才有权提出高于国际动物流行病办公室(OIE)?

二、青岛市大力实施“放心肉”工程 生猪定点屠宰工作跃上新台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市大力实施“放心肉”工程 生猪定点屠宰工作跃上新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1)“用心”推进动物检疫工作规范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用心稳定检疫队伍
    1. 整合队伍。
    2. 保障经费。
    3. 强化培训。
二、用心规范检疫工作
    1. 巩固产地检疫。
    2. 完善屠宰检疫。
    3. 规范运输检疫。
    4. 加强检疫监督。
三、用心建设基础设施
四、用心执行规章制度
五、用心加大宣传力度
六、用心创新管理体制

(2)用心推进新都区动检工作再上新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1 用心稳定检疫队伍
    1.1 整合队伍
    1.2 保障经费
    1.3 强化培训
2 用心建设基础设施
    2.1 新增检疫执法交通工具
    2.2 新建检疫检验工作用房
    2.3 新购了检疫设备
    2.4 新建了检疫实验室
3 用心规范检疫工作
    3.1 巩固产地检疫
    3.2 完善屠宰检疫
    3.3 规范运输检疫
    3.4 加强动物检疫监督
4 用心执行规章制度
5 用心加大宣传力度
6 用心开拓创新

(3)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3.1 国外研究动态述评
        1.3.2 国外研究进展评介
        1.3.3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1.3.4 国内研究进展评价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调研情况及数据来源说明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
    2.1 生猪产业特点及其国际竞争力分析
        2.1.1 生猪产业特点
        2.1.2 生猪国际竞争力分析
    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
        2.2.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2.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条件
    2.3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生猪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3.1 四川生猪生产及国际比较分析
        3.1.1 四川生猪生产分析
        3.1.2 四川生猪生产的国际比较分析
    3.2 四川生猪贸易及国际比较分析
        3.2.1 四川生猪贸易分析
        3.2.2 四川生猪贸易的国际比较
    3.3 四川生猪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3.3.1 四川生猪消费分析
        3.3.2 四川生猪消费的国际比较
    3.4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4.1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
        3.4.2 国际经验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4.1 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
    4.2 生产要素条件
        4.2.1 基础要素
        4.2.2 高级要素
    4.3 需求条件
        4.3.1 国内需求增长和需求结构变动趋势
        4.3.2 国内需求国际化
    4.4 相关和支撑条件
        4.4.1 种猪研发、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
        4.4.2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4.4.3 生猪屠宰及加工
    4.5 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
        4.5.1 生产主体状况
        4.5.2 储运主体状况
        4.5.3 经营主体状况
    4.6 政府作用
        4.6.1 创造与维护有效率的生猪产业市场
        4.6.2 产业政策
        4.6.3 国际贸易政策
    4.7 机遇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5.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5.1.1 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测定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5.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具体评价
        5.2.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绩效评价
        5.2.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实力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6.1.1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规体系
        6.1.2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6.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6.2.1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6.2.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体系
        6.2.3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6.2.4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6.2.5 建立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疫病综合防控体系
    6.3 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应用
    6.4 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
        6.4.1 创新生猪产业发展机制
        6.4.2 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猪产业中介组织
        6.4.3 推进垂直一体化的安全猪肉生产方式
    6.5 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
        6.5.1 构建现代化生猪产业物流体系
        6.5.2 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努力开拓多元国际市场
        6.5.3 适时推出生猪期货
    6.6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6.1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原因剖析
        6.6.2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6.6.3 加强生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山西省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形势及进一步提升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初见成效
    1.1 狠抓企业监管, 饲料兽药质量显着提高。
    1.2 推行畜产品例行监测制度, 实施畜产品安全的监督检查。
    1.3 加强检疫, 把好畜产品市场准入关。
    1.4 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 稳步推进畜产品认证。
2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下。
    2.2 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2.2.1 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不完善,
        2.2.2 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落后。
        2.2.3 质量标准法律效力不够。
    2.3 利益驱动导致质量安全隐患。
3 提升山西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3.1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提升畜产品质量。
    3.2 加强制度建设, 落实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法。
        3.2.1 实施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3.2.2 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强化
    3.3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执法检查。
    3.4 充分发挥政府在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主导作用。

(5)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 要
Abstract
1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评价
    1.1 旧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性质与行为方式
    1.2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1.3 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
2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及其模式
    2.1 产权、产权结构与产权制度
    2.2 计划体制下国有产权制度的弊端
    2.3 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
    2.4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
3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
    3.1 国有企业的改革原则与改革战略
    3.2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必要性
    3.3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方式
4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难点与对策
    4.1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4.2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难点分析
    4.3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对策研究
5 案例研究:青岛市商业总公司国有资本退出方式及启示
    5.1 青岛市商业总公司发展历程
    5.2 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权属企业情况
    5.3 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权属企业的改制过程
    5.4 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权属企业改制的启示
参考文献

(6)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
    2.1 现阶段不同类型畜产品概念及相互关系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内涵辨析
    2.3 研究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状况的总体评价及存在问题
    3.2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典型事例
    3.3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因素的一般分析
    3.4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实例分析——以牛奶为例
    3.5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一)
    4.1 发达国家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4.2 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异同
    4.3 发达国家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第五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二)
    5.1 发达国家实行官方兽医制度的特点
    5.2 中国兽医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中外兽医管理体制比较
    5.4 中国实行官方兽医制度的现实依据及必备条件
第六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主体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关系
    6.1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系统与供给主体
    6.2 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供给主体构成及供给责任
    6.3 畜产品质量安全间接供给主体——行业协会
    6.4 政府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负总责的理论依据及其实例
    6.5 政府发挥公共安全职能的重要内容
    6.6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主体的相互关系与联动机制
第七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选择
    7.1 政府选择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基本依据——风险分析
    7.2 选择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首要条件——适当的动物保护水平
    7.3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分层分类选择
    7.4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落实形式——标准化与采标率
第八章 遵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制的经济影响
    8.1 两种视角的质量成本观
    8.2 遵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制对质量成本和效益的影响
    8.3 遵从质量安全管理规制对不同类型畜牧企业质量成本的影响
    8.4 澳大利亚遵从食品安全新标准对企业产品质量成本的影响实例
    8.5 质量安全成本的分担方式
第九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机制剖析
    9.1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内涵及其现实依据
    9.2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的因素分析
    9.3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的一般规律
    9.4 畜产品供给动力模型构建
    9.5 企业供给动力的外部环境优化
    9.6 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的整体方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温氏集团历史及其现状
    1.2 畜牧行业概况
        1.2.1 行业发展历史
        1.2.2 产品市场概况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范围与论文结构
第2章 温氏集团竞争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国家产业政策
        2.1.2 经济环境
        2.1.3 政治与法律环境
        2.1.4 社会文化环境
        2.1.5 人口环境
        2.1.6 技术环境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畜牧行业的现状
        2.2.2 畜牧行业的发展
        2.2.3 肉类食品加工业
        2.2.4 动物保健品行业
        2.2.5 奶牛行业
    2.3 环境的竞争性分析
        2.3.1 竞争者
        2.3.2 潜在进入者
        2.3.3 替代品
        2.3.4 供应商
        2.3.5 客户
第3章 温氏集团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3.1 内部优势
        3.1.1 生产经营模式
        3.1.2 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
        3.1.3 企业的核心技术
        3.1.4 企业文化
        3.1.5 规模优势、产业链效应
        3.1.6 信息化管理
        3.1.7 财务能力
        3.1.8 政策扶持
    3.2 内部劣势
        3.2.1 管理型人才队伍建设
        3.2.2 区域分布不平衡
        3.2.3 新业务的管理水平
        3.2.4 销售活动能力
        3.2.5 品牌战略
        3.2.6 需要大量风险资金
        3.2.7 物流管理水平差
    3.3 企业竞争态势的SWOT分析
第4章 温氏集团发展战略构建
    4.1 相关多样化发展的总体战略
        4.1.1 多样化经营的类型
        4.1.2 多样化经营的原因
        4.1.3 多样化经营的条件
        4.1.4 多样化经营的业务组合
        4.1.5 总体发展战略及目标
    4.2 各业务竞争战略分析
        4.2.1 肉鸡业务
        4.2.2 肉猪业务
        4.2.3 动物保健品
        4.2.4 食品加工
        4.2.5 奶牛业务
第5章 温氏集团战略实施与控制
    5.1 战略的组织管理
        5.1.1 相关多样化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
        5.1.2 低成本领先战略的组织结构
        5.1.3 集中化战略的组织结构
    5.2 战略实施的计划
    5.3 战略实施的控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四川畜产品质量安全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总论
    1.1 问题展示
    1.2 背景及思路
    1.3 目的意义
    1.4 基本方法
    1.5 数据资料
2、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比较
    2.1 中外主要畜产品产销概览
        2.1.1 全球主要畜产品生产与消费概况
        2.1.2 中外主要畜产品产销情况的对比
    2.2 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异同
        2.2.1 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
        2.2.2 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共性
        2.2.3 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差异
    2.3 国外畜产品安全管理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2.3.1 基本的启示与借鉴
        2.3.2 应吸取的基本教训
3、四川地区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状况
    3.1 四川地区畜产品生产情况及特征
        3.1.1 四川地区主要畜产品产量及结构
        3.1.2 四川地区要畜产品生产的特征
    3.2 四川地区畜产品消费情况
        3.2.1 四川地区畜产品消费数量及结构
        3.2.2 四川畜产品消费习惯及方式
    3.3 四川畜产品出口情况及特征
        3.3.1 四川畜产品出口状况
        3.3.2 四川畜产品出口特征
    3.4 四川地区畜产品加工及技术情况
    3.5 四川畜产品质量管理的状况
        3.5.1 四川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
        3.5.2 四川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3.5.3 四川畜产品管理机构
4、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分析
    4.1 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诊断
        4.1.1 畜产品残留超标较严重
        4.1.2 畜产品加工过程污染严重
        4.1.3 畜产品掺杂使假十分突出
    4.2 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
        4.2.1 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4.2.2 对畜产品市场的影响
        4.2.3 对畜产品出口的影响
        4.2.4 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4.3 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4.3.1 利益驱使导致质量安全隐患
        4.3.2 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不健全
        4.3.3 畜产品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
        4.3.4 畜产品质量管理的投入不足
        4.3.5 生产和质量监管的技术落后
        4.3.6 四川地区生态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4.3.7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下
5、WTO背景下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5.1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
    5.2 建立畜产品质量追踪机制
    5.3 提高生产和检测技术水平
    5.4 实施畜产品全程监控制度
    5.5 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机制
    5.6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6、小结
7、参考文献
8、致谢

(10)中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2.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产生
    2.1 关于论文的主题说明
    2.2 动物及动物产品品质、质量及管理的界定
    2.3 动物科技进步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的贡献与污染
    2.4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的供给与需求
        2.4.1 不同经营主体动物生产质量的供给分析
        2.4.2 不同消费群体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需求分析
    2.5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保障:市场与政府
        2.5.1 市场机制对于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质量保障的有限性
        2.5.2 政府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的保障作用
        2.5.3 政府干预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有效性的博弈理论
    2.6 人类反思与觉醒—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产生
第三章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
    3.1 质量观的演变与质量管理实质理论
        3.1.1 西方质量理念的演变
        3.1.2 西方质量管理发展的三阶段
        3.1.3 质量管理理论
    3.2 质量标准与标准化理论
    3.3 质量审核、评价及认证理论
    3.4 质量监测、检验理论
    3.5 质量监督理论
    3.6 产品质量成本理论
    3.7 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体制基础
    4.1 西方国家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体制基础
        4.1.1 西方私有制条件下质量管理的特点
    4.2 中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体制转变及其特点
        4.2.1 中国质量管理思想演变
        4.2.2 中国质量管理的体制基础
    4.3 中外质量管理体制的比较
第五章 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标准、协议与国际贸易争端
    5.1 世界贸易组织中有关动植物检疫的协议、标准及准则
        5.1.1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动植物检疫
        5.1.2 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与动植物检疫
        5.1.3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动植物贸易标准
    5.2 食品法典委员会与食品贸易标准
    5.3 国际兽医局与动物产品贸易健康标准认证
    5.4 贸易争端与国际贸易官方兽医机构的职能
    5.5 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口风险分析与保护措施
    5.6 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争端
    5.7 对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与动植物国际贸易争端的思考
第六章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法规的国际比较
    6.1 产品责任法与国际侵权法产生的法律渊源及其相关理论
        6.1.1 国际产品责任法
        6.1.2 国际产品责任法的基本特征
        6.1.3 国际产品责任法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
        6.1.4 美国产品责任制法
        6.1.5 欧洲产品责任立法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
        6.1.6 海牙公约—产品责任制法适用的国际公约
        6.1.7 中国的产品责任法
        6.1.8 国际产品责任法的借鉴意义
    6.2 美国、加拿大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立法及执法实践
        6.2.1 美国联邦政府负责食品安全的机构设置特点
        6.2.2 美国《提高肉禽产品安全法》
        6.2.3 美国农业部全权负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控
        6.2.4 美国对国际贸易协定的立场及承诺
        6.2.5 强制执行危险分析和关键点控制计划的程序与实施
        6.2.6 加拿大动物福利特点
    6.3 国际比较的启示
第七章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法制管理思想的演变与评价
    7.1 我国依法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加强管理的社会背景及其管理思想的演变
    7.2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实行集权管理的社会背景及法律标志
        7.2.1 实行集权管理的社会背景
        7.2.2 集权管理的法律标志:《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7.3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实行分权管理的社会背景及法律标志
        7.3.1 实行分权管理的社会背景
        7.3.2 分权管理的法律标志:《生猪屠宰条例》
        7.3.3 我国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实行分权管理的法律体系
    7.4 从集权管理思想演变为分权管理思想的评析
第八章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成本、效益实证分析:以瘦肉型商品猪为例
    8.1 三省区不同经营主体生产瘦肉型种猪的质量、成本、效益分析
    8.2 三省区不同经营主体生产瘦肉型育肥猪的质量、成本、效益分析
        8.2.1 三省区商品猪场瘦肉型育肥猪的质量、成本、效益分析
        8.2.2 三省区专业户瘦肉型育肥猪的质量、成本、效益分析
        8.2.3 三省区农户瘦肉型育肥猪的质量、成本、效益分析
        8.2.4 三省区生产瘦肉型育肥商品猪质量、成本、效益评价
    8.3 三省区瘦肉型育肥商品猪运输、屠宰、批发、零售成本效益分析
        8.3.1 三省区商品猪贩运质量、成本效益调查分析
        8.3.2 三省区批发商品活猪及猪肉产品质量、成本及盈利分析
        8.3.3 三省区不同经营主体瘦肉型商品猪加工质量、成本利润分析
        8.3.4 三省区商品猪肉零售质量、成本、效益实证分析
    8.4 三省区城乡消费者对猪肉消费质量调查与分析
第九章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监控主体定位与创新研究
    9.1 授予国家兽医机构全权负责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理论依据
        9.1.1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的形成与监督控制只能由国家兽医部门完成
        9.1.2 产品质量责任理论对于产品质量追责的论述
        9.1.3 国家质量监督理论
        9.1.4 世界贸易组织对动物及动物执法主体的要求
        9.1.5 国外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监管执法主体的通行做法
    9.2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监控主体定位的演变与思考
    9.3 我国现行畜牧兽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9.3.1 我国畜牧兽医体制建立与演变的制度前提
        9.3.2 我国现行畜牧兽医体制—服务、经营、执法三位一体的弊病
    9.4 我国畜牧兽医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9.4.1 现行畜牧兽医体制需要明确界定的三个问题
        9.4.2 我国现行畜牧兽医体制承担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执法主体悖论
        9.4.3 制度创新:分离现行畜牧兽医体制服务、经营与执法功能,建立国家兽医制度
        9.4.4 建立国家兽医制度可行性探讨
第十章 提高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监控效率的思考
    10.1 创造条件,建立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监控体系
    10.2 从长期看,应将动物及动物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作为质量监控的重点
    10.3 严格屠宰检测,对提高动物产品质量监控具有双重作用
    10.4 进一步加强兽药药政监管,把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控制在法定标准允许范围内
    10.5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种畜禽及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质量检测效率
    10.6 整顿和规范动物及动物产品市场交易秩序,是提升质量监控效率的重要环节
    10.7 按照世贸组织规则, 改革我国兽医制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动物产品质量信誉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青岛市大力实施“放心肉”工程 生猪定点屠宰工作跃上新台阶(论文参考文献)

  • [1]“用心”推进动物检疫工作规范化[J]. 王方兵,穆正华. 中国牧业通讯, 2010(01)
  • [2]用心推进新都区动检工作再上新台阶[J]. 穆正华. 中国畜禽种业, 2009(12)
  • [3]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陈昌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4]山西省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形势及进一步提升的对策[J]. 张建强,武晋孝,卢香玲,刘春龙. 山西农业(畜牧兽医), 2008(01)
  • [5]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D]. 刘钢.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6]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D]. 王玉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7]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梅锦方. 西南交通大学, 2006(11)
  • [8]资源模式[N]. 何定明,贾晓明. 中国畜牧报, 2005
  • [9]四川畜产品质量安全及对策研究[D]. 高庆军. 四川农业大学, 2004(01)
  • [10]中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 黄德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青岛大力实施“放心肉”工程,生猪定点屠宰工作跃上新台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