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织服装的绿色革命(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静,惠若木,祖倚丹,李龙春,刘立军[1](2021)在《植物染服装产品的开发应用及可持续发展》文中指出从植物染材种类、染色性能、附加功能和染色技术等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纺织领域植物染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市场上植物染服装产品的主要种类,包括内衣及家居服装、外衣类和服饰类,呈现了当前植物染服装研究和应用的整体面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物染服装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手工技艺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并进、融入绿色服装产业链、突出植物染服装设计的独特性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沈卓文[2](2019)在《我们与棉花的故事》文中研究说明武陵桥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浒山街道。慈溪地处杭州湾南岸,北部地区系海沙冲积而成,盐碱地宜于植棉。自南宋末年开始种植棉花,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慈溪市供销联合社社志》记载,1958年,全县植棉面积近48万亩,可谓家家户户种棉花,单产达到51.97公斤。全县共设棉花收购站21个,籽棉加工厂10个。慈溪棉花开始闻名全国,享有“浙江棉仓”与“百里棉乡”美誉。依托本地棉花产区资源,1970年初,慈溪第一家上规模的国营企业慈溪棉纺织厂(慈一棉)正式投产,1980年开始筹建慈溪第二棉纺织厂,“一棉”“二棉”是慈溪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促进慈溪工业化的进程。1979年之后,慈溪经济突飞猛进,昔日的海隅穷乡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几个县(市)之一。1987年,农民人均收入783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677元,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65.9%和28.9%;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交通以公路为主,1987年通车里程292.12公里,全县有邮电局、所61个,已经实现乡乡通汽车、村村通邮电。而武陵桥村在“一棉”“二棉”的带动下,从植棉种稻发展出了针织、漂染、成衣制造的产业链,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完成了从贫困村到“全面小康示范村”的转变。
姜峰[3](2019)在《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文中提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悬而未决,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部分国家政策内顾倾向加重,地缘政治盘根错节,保护主义抬头,“金砖经贸竞争大于合作”、“中国出口贸易发展挤占了其他金砖国家的生存空间”等论调逐渐兴起。由此,为深入剖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关系,本文创新性地将全球视角纳入金砖国家出口贸易研究中,以与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存在出口贸易往来的173个国家或地区为切入点,利用金砖国家外部出口贸易网络突破传统金砖五国内部贸易研究思路,探究中国对非金砖成员国的出口是否影响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的全球出口贸易,为金砖五国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为保障全球视角的完整性,本文亦从技术进步、消费者福利改进等两个全新角度,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合作红利,挖掘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潜力,为全球贸易拓展奠定基础,从而形成结合金砖国家外部出口贸易市场与内部贸易联动的金砖全球贸易大格局,创新、合理、综合地论证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的相关性,为金砖五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首先,本文提出的“出口贸易共赢”是指,中国以不损害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利益为原则,在全球经济贸易深度交融、密不可分的趋势下,通过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扩大同金砖各国的全球出口贸易利益融合点,推动其他金砖成员国全球出口市场拓展、产品技术优化,并使得金砖贸易合作朝着更加平衡、包容、开放、普惠方向演变的发展方式。其次,为了准确判定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本文借鉴反射方法和显示技术附加值赋值原理,计算金砖五国全球SITC 3位码产品技术附加值,发现1990年—2016年,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贸易互补指数长期高于90%,并且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的双向出口贸易竞争压力指数逐年降低,因此,无论是从全球出口贸易市场,还是从出口产品结构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全球出口贸易方面具有显着的共赢特性,不存在中国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制约或阻碍其他金砖成员国发展的现象。第三,为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全球出口贸易市场利益关系,本文基于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借鉴RBC模型,纳入汇率浮动、居民资本调整成本及中间品垄断竞争等条件,构建理论模型,并设立覆盖173个国家或地区的计量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充分证明中国对全球非金砖成员国的出口能够有效带动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的同步增加,并且这种出口共赢不因东道国收入高低而有所改变。同时,中国出口的带动效应在资源禀赋贫瘠和丰富的地区作用尤为突出,在欧洲及非洲的促进效应远强于亚洲、美洲和大洋洲,2010年金砖国家组织的正式成立亦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外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出口共赢。第四,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金砖国家内部利益分布,本文通过国际货物贸易拓展封闭两国模型,构建NOEM模型,从理论上剖析中国出口可有效优化其他金砖成员国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同时,本文利用中国对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2000年—2016年SITC 3位码的产品出口数据对金砖国家内部技术优化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出口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存在显着正相关的关系,且自2010年金砖国家组织正式成立以后,中国出口对其他金砖成员国技术优化的优化作用显着提升。第五,本文借鉴国际通用方法,对2000年—2016年中国SITC 5位码层面产品的替代性、消费调整、偏好变动、消费者福利进行测算,发现其他金砖成员国对中国出口多样性有效改善了中国进口消费福利,促进中国进口价格下滑0.62%,相当于每年获得约为2000年GDP的0.32%的福利增长,因此,中国不断加强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合作,不仅能够以自身内需增长带动其他四国经济发展,还可有效满足多元化的中国进口需求,提升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保障了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的动力来源。综上,针对上文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本文提出更具现实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加强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出口贸易的共同发展。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应坚持公平公正,深化新型国际关系的认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加强金砖国家政治互信度,并且优化海关通关效率,推动金砖国家自贸区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加多边贸易体制议题,实施技术强贸战略,同时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探索“金砖+”模式,创制金砖国家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面巩固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共赢,为五国可持续发展增进动力。
张志琴[4](2019)在《浙江绍兴YL印染有限公司绿色转型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印染业在我国传统产业和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纺织业中的一个重要支撑行业。印染业是上托织造业和下承服装业,能有效地提高商品的美感和价值。“十一五”期间,我国印染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印染业的增长率开始明显回落。“十三五”开始,印染业陆续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始积极寻求一条合适的健康绿色发展之路。印染业是一个高水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当前受到绿色壁垒和经济抵制政策,中国纺织印染品进出口增速下降,在国际贸易中受到很大的重创。同时,消费者对印染品的需求也有所改变,对其多样化、时尚性和绿色型等有所提高。国内需求的改变、国际壁垒的加重和绿色环保的力度等都成为制约印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印染业当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如何实现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的平衡发展,如何开展一次有效地绿色转型都是该产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绍兴YL印染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此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织物面料的印染、家纺产品、服装的生产、加工、销售。在绍兴有一些类似的印染公司,且该公司的规模在绍兴处于中上水平,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结合企业与行业实际,分析YL印染现实情况,重点从绿色竞争力入手,并`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阐述分析,结合绍兴印染业实际情况提出YL印染的绿色转型策略,包括淘汰落后设备、引进新型环保设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行清洁生产、引入节能减排机制。本文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浙江绍兴YL印染有限公司的绿色转型进程,同时,也为印染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可以借鉴的视角和方法。
马磊,张荫楠,陈佳,刘凯琳,宋富佳,赵永霞[5](2018)在《引领升级,预见未来——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文中指出瞰展从2008—2018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ITMA ASIA+CITME,以下简称"联合展")一路见证着中国乃至世界纺织机械行业的转型与升级,"科技创新"的力量和价值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0年成长,联合展的品牌影响力也在持续上升,早已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以及世界纺机产品技术创新信息释放的重要窗口。借此平台,越来越多的纺机企业走向世界,与全球业界同仁和用户交流、对话。
汪洋[6](2012)在《流行元素对传统针织服装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针织服装产业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已经是我国服装产业中重要的支柱之一。流行则是带动整个针织服装产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催化剂。针织服装产业如果缺乏可靠而正确的流行信息只会功亏一篑。通过对流行的研究,提炼出具有市场导向的流行元素。整个针织服装业才能不断发挥出强大的创造力和活力。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实现针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针织产业各个环节的竞争力状况亟待提高。抓住市场的流行趋势,将流行的研究与产业的升级结合在一起已成必由之路。鉴于此,本文针对流行元素对传统针织服装产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流行元素”和“传统针织服装产业”两者的关系展开分析。从流行元素的特性和我国针织服装产业的状况入手进行系统化研究。以举例和图文互证为主要形式将流行元素的特性、传统针织服装产业的状况以及流行元素对传统针织服装产业环节的影响展开讨论。其中,第四章流行元素对传统针织服装产业的影响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首先,从流行的宏观概念出发,对服装流行元素的定义做了说明,并从多角度阐述了影响服装流行元素的因素和服装流行元素的产生以及不同的传播方式。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流行对现代服装的影响,以及流行对现代服装影响的类型。分析了中西方服装流行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国内外针织服装对流行的研究状况进行对比说明。其次,对针织服装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介绍。从服装产业的构成和定义出发,详细介绍了我国传统针织服装产业的架构。通过比较与分析,阐述了我国针织服装产业的分布情况以及发展状况,并提出几点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从流行与针织服装产业环节的关系出发,详细分析了在流行元素影响下的原料和纱线的研发途径;织物组织结构的发展方向;针织服装设计的提升;针织技术的提高以及针织服装品牌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未来针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重点。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研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力求能为我国针织服装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些实在而具体的参考意见。该研究结果对针织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张骏爽[7](2012)在《复古元素在中国女装市场的流行与运用研究》文中认为循环往复是时尚永远的主旋律,正如罗兰·巴特所言:“每一个新时尚就是一份对承诺的拒绝书,是对先前时尚压迫的一种颠覆。”’时尚的车轮就是在不断自我颠覆和再创造的步伐中前进的。复古是时尚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它既是流行变化的结果,又是其前进的动力之一时尚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时尚潮流的形成、发展与消亡,都与时代的社会文化力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19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50年,时尚的循环速度开始急剧加快2。不仅古典式的复古元素呈现出新的风貌,20世纪的各个时代风格也不断重现于当今的秀场。仔细观察近几年国际时尚的动态,不难发现以60年代元素为代表的复古回潮成为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流行趋势。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充满反叛、激情和创造力的年代,这个十年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风格和设计元素。西方60年代的摩登青年文化、摇滚乐、嬉皮士运动和波普艺术、欧普艺术、抽象艺术等等,都给60年代的时尚注入了新的元素。无独有偶,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同样是动荡不安的和极其狂热的,虽然物质上与西方相比极致贫乏,却充满了浓郁的革命浪漫情绪。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标志性的视觉符号。这些中西方60年代的“旧元素”为当今的女装设计的廓形、款式、色彩、图案、面料等各方面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来源。为了对复古元素的设计应用展开落于实处的考查研究,本文基于对国际时装秀场和中国女装市场的调研和资料收集,在总结和解析中西方60年代的“旧元素”的基础之上,对复古回潮中的创新设计方法——模仿、重组和混合等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虽然在设计应用中,由于品牌的不同定位、风格和主题,设计师往往会选择采用不同的复古元素,但是在设计方法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在基础的设计方法之上,可以不断衍生出新的分支和组合,为复古设计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同时,本文以国际时尚界对60年代复古元素的设计应用为引子,对中国女装市场中复古元素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一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消费者对西方复古元素略感生疏,而另一方面,中国品牌对中国自身的复古元素的又应用不足,因此中国女装市场的60年代复古回溯势头明显弱于西方。本文通过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的论述以及分类梳理,力求对复古元素在中国女装市场的设计应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吴鹏[8](2011)在《刍议针织女装产品差异化对品牌升级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逐步转变,人们对品牌针织服装的关注度和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品牌的消费导向作用开始凸现。然而,品牌针织女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开发的趋同化现象严重。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实现品牌升级的战略目标,针织女装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品牌附加值亟待提高,实施差异化开发已成必由之路。鉴于此,本文对针织女装产品差异化开发和品牌升级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围绕“针织女装产品的差异化开发”和“针织女装品牌升级”两者的关系展开讨论,依据针织女装产品的特性和设计要点,从服装设计美学和中国的针织女装市场的现状入手进行系统化研究。课题涉及到服装美学和市场营销学原理,以对比和图文互证为主要形式将国内外针织女装品牌的产品进行了比较,并通过论证指出其对于品牌升级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对针织女装品牌产品设计特色的比较研究部分,本文以国内外知名针织女装品牌为依托,选取各品牌近三年来的上百件产品为研究依据,通过对比和抽查分别对国内外针织女装产品的研发特色进行量化分析。论文首先对针织女装产品的分类、特性和国内针织女装市场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并指出了我国针织女装品牌发展的欠缺和不足之处;而后针对国内针织女装品牌之间、国内与国外针织女装品牌之间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从产品差异化开发的角度分析品牌升级的欠缺点与发展点。文章对针织女装产品差异化开发的方法和要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课题的理论进行了以产品的差异化开发为主导的针织女装实践性开发项目,并指出差异化的开发方式对于品牌升级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最终得出全文结论。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研和参与实践相结合、规划与设计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寻找相关品牌各个市场定位针织女装产品的优点与不足,思考了针织女装设计阶段的面辅料、服饰配件、色彩搭配、组织变化等因素以及针织女装品牌规划方面的卖场陈列、宣传策略、服务方式、销售渠道等内容。认真分析了产品的差异化开发对于品牌规划和品牌升级之间的相互联系,力求为中国针织女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实在而具体的参考意见。该研究结果对针织女装的设计开发以及品牌的进一步建设都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屠晨琛[9](2011)在《关于服装设计中拼布艺术的研究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拼布是一种以手工的形式按照特定的设计目的连接、将零碎布料缝合拼接为规则或不规则的图案,而组成的布块。在物质水平较低下的农业社会中,由于生活所迫人们用旧衣裳或边角布料重新拼贴成新的使用物,这正是传统的拼布艺术的起源。然而,近年来,拼布作为一种时尚的装饰工艺开始走进更多群众的生活,民间的拼布艺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引起了更多学者、专家的关注。传统拼布艺术与现代意义上的拼布艺术尽管时代、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差别,但它们中的手工人文精神、节约生活资源的特征和精神实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肯定,掀起了一股复古潮流。如今,拼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通过改变面料色彩和肌理的装饰手法,许多服装设计师也将拼布艺术应用在设计领域,以此为设计灵感,应用于不同风格的服装中,创造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本论文研究目的,是因为通过一段时间的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大多数关于拼布艺术的书籍,都是在讲授拼布的制作工艺,而忽略了拼布艺术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因此,论文将从服装设计中使用拼布艺术的这种现象入手,借由对传统拼布文化内涵的追溯、应用与当今服装设计思潮的分析、对比,探索、研究服装设计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中使用拼布艺术的文化背景及拼布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根据这些研究和探索,结合自己的观点,将服装设计中的拼布艺术融合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进行比较,取得共鸣,使得拼布艺术这种手法更好、更广泛的应用于当下设计领域中。后现代主义所表达的意识形态与服装设计中拼布艺术的精神内涵相得益彰,后现代主义思想表达的是一种打破传统规则的决裂或打碎,然而拼布艺术本身就具有破碎、割裂、重组的特征,可以说,拼布艺术已成为诠释后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的载体。本文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在当下这个物质丰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有更多的服装设计师能领悟拼布艺术带给我们的更深的内涵,提倡绿色设计,注重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低碳化、多元化及自由化的设计。
严磊[10](2010)在《危机与改革:赞比亚经济改革历程探析(1975-2008)》文中提出历史地看,早在十几万年以前,赞比西河流域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印迹。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早期的赞比亚人民也已经开始从事简单的经济生产和贸易活动。到殖民建立以前,赞比亚已经同周边地区和外部世界建立起来一定的生产贸易往来,为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殖民统治时期,是赞比亚现代经济产生、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殖民主义掠夺式的发展政策指导下,赞比亚逐步建立起以铜矿开采业为主的单一制经济结构,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则相对比较落后。单一制经济结构和二元化经济体系的出现,给赞比亚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独立后的最初十年是赞比亚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国有化、进口替代等发展政策的指导之下,赞比亚的民族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以计划经济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补充的混合经济体系。然而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赞比亚的经济发展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的衰退。而与此同时,独立初期赞比亚政府制定的国有化、进口替代、农业等发展政策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迫于经济形势恶化的压力,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赞比亚政府不得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合作,对国民经济实行结构调整改革。其中1983-1987年的经济改革,时间虽然非常短暂,但却在赞比亚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赞比亚80年代结构调整改革的失败对于赞比亚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导致国家陷入了全面的经济、政治危机,整体形势更加恶化。民主化改革以后,赞比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援助方的大力支持下,赞比亚的展开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改革,私有化、自由化等多项经济改革政策得到了全面的执行、实施。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经历了沉痛的衰退之后,赞比亚的国民经济一度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局面。然而,后来随着矿业改革的延迟等因素的影响,赞比亚的经济发展再次出现恶化的迹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姆瓦纳瓦萨“新政”、减贫战略、债务减免计划,以及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有利因素的推动下,赞比亚的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增长和稳步回升。国家经济的发展一度出现了复兴的迹象。但是客观地讲,当前赞比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赞比亚当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二、针织服装的绿色革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织服装的绿色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染服装产品的开发应用及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
1.1 染材种类及染色性能 |
1.2 附加功能 |
1.3 染色技术 |
2 植物染服装产品 |
2.1 内衣及家居服装 |
2.2 外穿服装 |
3 可持续发展探讨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讨论和建议 |
3.2.1 手工技艺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并进 |
3.2.2 融入绿色服装产业链 |
3.2.3 突出植物染服装设计的独特性 |
4 结语 |
(2)我们与棉花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一、作品阐述 |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2 现有国内报道及研究基础 |
3 设计思路 |
3.1 设计框架 |
3.2 设计方法 |
3.3 采访对象 |
4 创新之处与难点 |
二、我们与棉花的故事 |
1 棉花种植:吃糠咽菜的春种秋收 |
2 棉花粗加工:家庭小作坊与棉花制造业的第一次“触电 |
3 棉花深加工:以产业集群走向致富之路 |
3.1 针织厂:一厂织布满足百家需求 |
3.2 漂染厂:环保与发展的博弈 |
3.2.1 合并小厂,控制排污 |
3.2.2 集体迁出、自发关停 |
4 制棉成衣:日渐式微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
4.1 王子格裤装厂 |
4.1.1 “以前一款做三年,现在一季换三款” |
4.1.2 “食物链的最底层” |
4.1.3 线上线下,何处是销路 |
4.1.4 “管人的活儿是最累的” |
4.2 龙成彪威童装厂 |
4.2.1 一个村的产业养活另一个村的人口 |
4.2.2 “既然喜欢就好好做下去” |
5 记者手记 |
5.1 被服装厂填满的村庄 |
5.2 等待破茧成蝶的制造业 |
参考文献 |
(3)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出口贸易共赢内涵 |
1.3.1 共赢 |
1.3.2 出口贸易共赢 |
1.4 文献综述 |
1.4.1 金砖国家出口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
1.4.2 金砖国家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 |
1.4.3 金砖贸易合作探索 |
1.4.4 简要评述 |
1.5 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7 创新之处 |
1.7.1 研究视角创新 |
1.7.2 研究方法创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中的贸易共赢 |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2.2 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
2.3 技术差距理论 |
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5 新贸易理论 |
2.6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
2.7 新-新贸易理论 |
2.8 博弈论 |
2.9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 |
2.10 相关理论与出口贸易共赢的关系 |
第三章 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分析 |
3.1 金砖国家出口贸易现状 |
3.1.1 中国出口贸易现状 |
3.1.2 巴西出口贸易现状 |
3.1.3 俄罗斯出口贸易现状 |
3.1.4 印度出口贸易现状 |
3.1.5 南非出口贸易现状 |
3.1.6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冲突较少 |
3.2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必要性 |
3.2.1 推动经济增长 |
3.2.2 增进高质量发展 |
3.2.3 加速“一带一路”建设 |
3.2.4 降低中美贸易战的冲击 |
第四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互补竞争性测算与分析 |
4.1 出口贸易互补竞争性测度方法 |
4.1.1 贸易比较优势的测度 |
4.1.2 国家产品多样化水平的衡量 |
4.1.3 产品附加值的推算 |
4.1.4 出口贸易互补指数的计算 |
4.2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互补竞争性的测算与分析 |
4.2.1 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计算与分析 |
4.2.2 金砖五国产品多样化水平的比较 |
4.2.3 产品附加值的分类及金砖五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分布 |
4.2.4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互补性的测算与分析 |
4.2.5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竞争压力的计算与分析 |
4.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共赢 |
第五章 中国出口对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增进作用分析 |
5.1 理论分析 |
5.1.1 家庭 |
5.1.2 企业 |
5.1.3 开放条件 |
5.1.4 均衡条件 |
5.1.5 分析 |
5.2 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 |
5.2.1 计量模型设定 |
5.2.2 控制变量 |
5.2.3 内生性问题 |
5.2.4 数据说明 |
5.3 计量结果分析 |
5.3.1 基准回归分析 |
5.3.2 扩展分析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出口对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技术提升作用分析 |
6.1 理论分析 |
6.1.1 家庭 |
6.1.2 企业 |
6.1.3 国际贸易 |
6.1.4 约束均衡条件 |
6.1.5 分析 |
6.2 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
6.2.1 计量模型设定 |
6.2.2 控制变量 |
6.2.3 内生性问题 |
6.2.4 数据说明 |
6.3 计量结果分析 |
6.3.1 基准回归分析 |
6.3.2 稳健性检验 |
6.3.3 扩展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其他金砖成员国对中国出口的消费福利改进作用分析 |
7.1 估算方法 |
7.2 消费福利测算与分析 |
7.2.1 其他金砖成员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种类变迁 |
7.2.2 计量结果及分析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结论 |
8.2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优化建议 |
8.2.1 强化金砖国家政治互信度 |
8.2.2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
8.2.3 扩大金砖内部需求 |
8.2.4 协调好成员内部利益关系 |
8.2.5 实施技术强贸战略 |
8.2.6 探索“金砖+”模式 |
8.2.7 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
8.2.8 减少贸易争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产品分类 |
A1.低附加值产品 |
A2.中低附加值产品 |
A3.中等附加值产品 |
A4.中高附加值产品 |
A5.高附加值产品 |
附录 B: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政策文件与措施 |
B1 贸易引领性文件 |
B2 贸易合作促进措施 |
B3 贸易支持性文件与措施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浙江绍兴YL印染有限公司绿色转型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概念 |
2.1.1 工业绿色发展 |
2.1.2 绿色经济 |
2.1.3 绿色转型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有关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的研究 |
2.2.2 有关绿色转型和创新的研究 |
2.2.3 有关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2.4 有关印染行业绿色转型的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YL印染公司概况及绿色经营现状分析 |
3.1 绍兴YL印染公司概况 |
3.1.1 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
3.1.2 绍兴YL印染有限公司运营情况 |
3.2 绍兴YL印染有限公司面临的行业形势 |
3.2.1 绍兴印染行业的市场地位 |
3.2.2 绍兴印染行业面临环保新政的挑战 |
3.2.3 绍兴印染企业转型升级竞争激烈 |
3.3 绍兴YL印染公司绿色发展能力的实证结论 |
3.3.1 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
3.3.2 绿色发展能力评价结果 |
3.4 绍兴YL印染公司绿色经营存在的问题 |
3.4.1 绍兴YL印染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的问题 |
3.4.2 绍兴YL印染公司环境管理行为面临的问题 |
第4章 绍兴YL印染有限公司绿色转型策略分析和建议 |
4.1 公司绿色发展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4.1.2 劣势分析(Weakness) |
4.1.3 外部威胁分析(Threats) |
4.1.4 外部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4.1.5 公司转型策略组合 |
4.2 转型发展目标 |
4.3 企业自身转型发展措施建议 |
4.3.1 推进理念转型,重视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 |
4.3.2 推进软实力转型,加大产学研投入 |
4.3.3 推进硬条件转型,加速设备更新换代 |
4.3.4 推进环境管理行为转型,实现清洁生产 |
4.4 转型发展的政策保障建议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引领升级,预见未来——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论文提纲范文)
瞰展 |
智能化和绿色生产是大势所趋 |
展品顺应发展大势 |
链动产需, 深化服务 |
实力秀场 |
Americhem (奥美凯) |
Autefa Solutions (奥特发) |
Brückner (布鲁克纳) |
长胜纺织科技发展 (上海) 有限公司 |
Dilo (迪罗) |
EFI Reggiani (EFI美佳尼) |
Groz-Beckert (格罗茨-贝克特) |
广东美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Itema (意达) |
Jakob Müller (约科布·缪勒) |
Jeanologia |
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 |
Karl Mayer (卡尔迈耶) |
LACOM (乐康) |
Loepfe (洛菲) |
Oerlikon Manmade Fibers (欧瑞康化学纤维事业板块) |
Rieter (立达) |
“立己达人”:以技术优势缔造双赢局面 |
丝丝姆:最新槽筒络筒机全球首展 |
PTC集团:展示优质核心专件 |
Santex Rimar (桑德森力玛) |
Santoni (圣东尼) |
Saurer (卓郎) |
Savio (萨维奥) |
SDL ATLAS (锡莱-亚太拉斯) |
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St?ubli (史陶比尔) |
Stoll (斯托尔) |
Thies (第斯) |
Trützschler (特吕茨勒) |
Uster Technologies (乌斯特) |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
恒天立信 (CHTC Fong's) |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郑州宏大新型纺机有限责任公司 |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经纬智能榆次本部 |
强国动态 |
原创技术带来不同——德国纺织机械协会 (VDMA) |
新技术、新发展——意大利纺织机械协会 (ACIMIT) |
瑞士:创新的摇篮——瑞士纺织机械协会 (Swissmem) |
高效、高产、可靠、节能、环境友好——法国纺机制造商协会 (UCMTF) |
传统、创新、技术、灵活性、可靠性——西班牙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 (Amec Amtex) |
ITMA 2019:纺织创新新纪元 |
展位预定火热, 展会规模将再创新高 |
推出“ITMA创新实验室”, 强调创新主题 |
访客在线注册和ITMA 2019应用程序启动 |
(6)流行元素对传统针织服装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依据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1.4 小结 |
第二章 流行的概述 |
2.1 流行的产生 |
2.2 服装流行元素的解析 |
2.2.1 流行元素的定义 |
2.2.2 影响服装流行元素的因素 |
2.2.3 服装流行元素的产生与传播 |
2.3 流行的研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
2.3.1 流行与现代服装的关系 |
2.3.2 流行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
2.4 国内外服装的流行性分析 |
2.4.1 国内外服装流行性的相同点 |
2.4.2 国内外服装流行性的不同点 |
2.5 国内外针织服装对流行的研究现状分析 |
2.5.1 国内针织服装对流行的研究现状分析 |
2.5.2 国外针织服装对流行的研究现状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针织服装产业综述 |
3.1 针织服装的概况 |
3.1.1 针织服装的概念 |
3.1.2 针织服装的分类 |
3.2 针织服装的发展 |
3.2.1 针织服装的起源和发展 |
3.2.2 我国针织服装的发展历程 |
3.3 针织服装产业概括 |
3.3.1 服装产业的定义和构成 |
3.3.2 传统针织服装产业的架构 |
3.4 针织服装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3.4.1 针织服装产业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
3.4.2 针织服装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3.5 小结 |
第四章 流行元素对传统针织服装产业的影响 |
4.1 流行元素对传统针织服装原料和纱线的影响 |
4.1.1 传统针织服装原料与纱线的开发 |
4.1.2 在流行元素影响下的针织服装原料和纱线的研发 |
4.2 流行元素对传统针织服装织物组织结构的影响 |
4.2.1 传统的针织服装织物组织结构 |
4.2.2 在流行元素影响下针织服装织物组织结构的变化 |
4.3 流行元素对传统针织服装设计的影响 |
4.3.1 传统针织服装设计的流程 |
4.3.2 在流行元素影响下的针织服装设计的提升 |
4.4 流行元素对传统针织技术的影响 |
4.4.1 传统的针织技术 |
4.4.2 在流行元素影响下的针织技术的发展 |
4.5 流行元素对传统针织服装品牌的影响 |
4.5.1 传统针织服装品牌的特性 |
4.5.2 在流行元素影响下的针织服装品牌的提升 |
4.6 针织服装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
4.7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
5.2.1 课题存在的不足 |
5.2.2 课题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7)复古元素在中国女装市场的流行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导言 |
1.2 术语界定 |
1.2.1 复古 |
1.2.2 复古元素 |
1.2.3 流行 |
1.2.4 怀旧 |
1.3 研究范畴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2 研究现状分析 |
1.4.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2. 新世纪的复古回潮 |
2.1 复古时尚的复兴缘由 |
2.1.1 时尚与循环论 |
2.1.2 怀旧和怀旧性消费 |
2.1.3 “古董衣”经济 |
2.2 复古时尚的回潮 |
2.2.1 两种类型 |
2.2.2 六十年代的回归 |
3. 西方世界的60年代 |
3.1 60年代服饰的发展趋势 |
3.1.1 年轻化趋势 |
3.1.2 轻便化趋势 |
3.1.3 中性化趋势 |
3.2 青年文化思潮影响下的60年代服饰 |
3.2.1 摩登派青年文化 |
3.2.2 摇滚乐文化 |
3.2.3 嬉皮士运动 |
3.2.4 太空时代的未来主义思潮 |
3.3 当代艺术影响下的60年代服饰 |
3.3.1 波普艺术 |
3.3.2 抽象艺术 |
3.3.3 欧普艺术 |
3.4 个人风格影响下的60年代服饰 |
3.4.1 电影经典形象 |
3.4.2 社会名流的时尚影响力 |
3.5 西方60年代典型复古元素 |
3.5.1 廓形与结构 |
3.5.2 款式和细节 |
3.5.3 图案和色彩 |
3.5.4 面料 |
3.5.5 装饰和配件 |
3.6. 西方60年代复古元素在国际品牌中的回潮分析 |
3.6.1 廓形元素的回潮 |
3.6.2 款式细节元素回潮 |
3.6.3 图案色彩元素的回潮 |
3.6.4 配饰与材料元素的回潮 |
4. 中国60年代的典型复古元素 |
4.1 中国大陆的60年代服饰元素 |
4.1.1 廓形元素 |
4.1.2 款式与细节元素 |
4.1.3 图案、色彩与面料 |
4.2 中国香港的60年代服饰元素 |
4.2.1 西方元素的借鉴应用 |
4.2.2 摩登旗袍 |
5. 中西方复古元素在中国女装市场的设计应用 |
5.1 西方60年代复古元素在中国女装市场的应用分析 |
5.1.1 廓形元素的回潮 |
5.1.2 款式细节元素的回潮 |
5.1.3 图案色彩元素的回潮 |
5.2 中国60年代复古元素在中国女装市场的应用分析 |
5.2.1 复古图案元素 |
5.2.2 复古款式元素 |
5.2.3 复古配饰元素 |
5.3 复古元素在当代女装设计的方法分析 |
5.3.1 模仿应用——似曾相似的趣味 |
5.3.2 重组应用——打破传统模式 |
5.3.3 混合应用——不同风格的碰撞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8)刍议针织女装产品差异化对品牌升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1.4 小结 |
第二章 针织女装品牌和产品概述 |
2.1 针织女装品牌概述 |
2.1.1 针织女装品牌的定义 |
2.1.2 针织女装品牌的分类 |
2.2 针织女装品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2.2.1 针织女装品牌的现状 |
2.2.2 针织女装品牌的发展趋势 |
2.3 品牌针织女装概述 |
2.3.1 品牌针织女装的定义 |
2.3.2 品牌针织女装的分类 |
2.4 品牌针织女装产品的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
2.4.1 品牌针织女装产品的开发现状 |
2.4.2 品牌针织女装产品的发展趋势 |
2.5 品牌针织女装产品的特征和设计风格 |
2.5.1 品牌针织女装产品的特征 |
2.5.2 品牌针织女装产品的设计风格 |
2.6 小结 |
第三章 品牌针织女装产品的差异化开发 |
3.1 品牌针织女装产品的差异化 |
3.1.1 差异化开发的概念 |
3.1.2 针织女装差异化开发的要素 |
3.1.3 针织女装差异化开发的作用 |
3.2 市场规则下的品牌针织女式毛衫差异化开发 |
3.2.1 内销型品牌针织女式毛衫差异化开发 |
3.2.2 外贸型品牌针织女式毛衫差异化开发 |
3.2.3 国外针织女式毛衫差异化开发比较 |
3.2.4 国内与国外针织女式毛衫差异化开发比较 |
3.3 实现品牌针织女装产品差异化的新思路 |
3.3.1 横向差异化开发 |
3.3.2 纵向差异化开发 |
3.4 小结 |
第四章 针织女装产品差异化开发与品牌升级 |
4.1 针织女装品牌的战略升级 |
4.1.1 品牌战略升级的定义 |
4.1.2 品牌战略升级的要素和途径 |
4.1.3 针织女装品牌战略升级的意义 |
4.1.4 针织女装品牌战略升级的新思路 |
4.2 针织女装产品开发与品牌升级的关系 |
4.2.1 针织女装产品开发是品牌升级的先行官 |
4.2.2 品牌升级为针织女装产品差异化开发营造环境 |
4.3 针织女式毛衫差异化开发对品牌升级影响的途径与方式 |
4.3.1 针织女式毛衫差异化开发对品牌升级影响的途径 |
4.3.2 针织女式毛衫差异化开发对品牌升级影响的方式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
5.2.1 课题存在的不足 |
5.2.2 课题的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实践项目 |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获奖证书 |
(9)关于服装设计中拼布艺术的研究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术语界定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分析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拼布艺术概述 |
2.1 拼布艺术的起源 |
2.2 拼布艺术在东、西方服装中的历史追溯 |
2.2.1 拼布艺术在东方服装中的历史追溯 |
2.2.1.1 佛家的僧衣 |
2.2.1.2 明代水田衣 |
2.2.1.3 百家衣 |
2.2.1.4 富贵衣 |
2.2.1.5 清代冬朝服 |
2.2.1.6 少数民族服装 |
2.2.1.7 江南水乡服装 |
2.2.2 拼布艺术在西方服装中的历史追溯 |
2.2.2.1 欧洲早期拼布服装的雏形 |
2.2.2.2 德意志时代的服装 |
2.2.2.3 来自绗缝的军服 |
2.3 拼布艺术应用的原因分析 |
2.3.1 经济原因 |
2.3.2 文化原因 |
2.3.3 心理原因 |
2.3.4 视觉原因 |
2.3.5 一衣多穿 |
2.4 拼布艺术的美学特征 |
2.4.1 节奏与韵律 |
2.4.2 对比与变化 |
第三章 拼布艺术构成要素分析 |
3.1 拼布服装的色彩 |
3.1.1 色彩搭配 |
3.1.2 图案样式 |
3.1.2.1 秩序式图案样式 |
3.1.2.2 无秩序式图案样式 |
3.2 拼布服装的面料 |
3.2.1 相同面料 |
3.2.2 不同面料 |
3.2.3 非服装面料的应用 |
3.3 拼布服装的款式 |
3.3.1 可拆卸式拼接 |
3.3.2 不可拆卸式拼接 |
3.3.3 无规则式拼接 |
第四章 拼布艺术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 |
4.1 民族风格 |
4.2 波普风格 |
4.3 运动风格 |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服装设计中拼布艺术的影响 |
5.1 后现代艺术的特征以及对后现代服装的影响 |
5.1.1 后现代艺术的特征 |
5.1.2 后现代艺术对后现代服装的影响 |
5.2 后现代主义对拼布服装的影响 |
5.2.1 表现形式多元化 |
5.2.1.1 解构主义风格 |
5.2.1.2 折衷混搭风格 |
5.2.1.3 嬉皮风格 |
5.2.1.4 未来主义风格 |
5.2.1.5 乞丐装风格 |
5.2.2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
5.3 当下拼布服装带来的启示 |
5.4 拼布服装的设计创作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危机与改革:赞比亚经济改革历程探析(1975-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理论与方法 |
三、文献来源 |
四、研究现状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赞比亚经济不发达的历史基础 |
第一节 殖民统治前赞比亚人民的经济生活 |
一、赞比亚人的早期历史与班图人的三次移民浪潮 |
二、殖民统治前各主要民族的经济生活 |
三、赞比亚人传统的商业贸易与对外交往 |
第二节 殖民统治时期赞比亚经济的发展状况 |
一、殖民统治时期赞比亚现代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
二、矿业经济的兴起与“单一制”经济结构的形成 |
三、商品农业的发展以及二元化结构的产生 |
第二章 上世纪70、80 年代赞比亚经济的危机与问题 |
第一节 独立初期赞比亚国民经济形势的演变(1964-1983) |
一、独立初期国民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 |
二、“人道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
三、独立初期经济的快速增长 |
四、1975-1979 年经济危机的最初阶段 |
五、危机的深入与经济的持续衰退 |
第二节 国有化改革与混合经济中的问题 |
一、国有化改革 |
二、国有经济与国家民族资本的发展 |
三、民族私人资本的发展 |
四、混合经济的问题与改革 |
第三节 进口替代战略的探索 |
一、赞比亚的进口替代战略 |
二、进口替代战略工业的发展与问题 |
三、影响进口替代战略的因素分析 |
第四节 独立初期赞比亚农业、农村的发展 |
一、农业合作化的失败 |
二、从自给有余到农业危机 |
三、国家农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上世纪80 年代的结构调整与经济改革 |
第一节 上世纪80 年代赞比亚的结构调整改革 |
一、结构调整与非洲国家的经济改革 |
二、上世纪80 年代赞比亚结构调整改革概况 |
三、赞比亚结构调整改革失败的原因 |
第二节 1983-1987 年结构调整改革的反思 |
一、改革的基本过程 |
二、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内容 |
三、对部门经济的调整 |
四、赞比亚政府在改革失败后的反思 |
五、赞比亚政府对1983 年改革失败的责任 |
第三节 “依靠自身资源增长”努力的失败 |
一、新经济计划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目标 |
二、新经济计划的成绩与问题 |
三、1987 年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
四、结构调整改革的重新启动 |
第四章 上世纪90 年代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
第一节 民主化改革以后赞比亚经济、社会的再调整 |
一、民主改革后赞比亚政府的经济改革规划 |
二、上世纪90 年代初的调整 |
三、90 年代中期以后的改革 |
四、经济改革的成效 |
五、改革的问题与不足 |
第二节 私有化问题探析 |
一、私有化政策出台的基本过程 |
二、对铜矿产业的私有化 |
三、私有化进程中的成绩与不足 |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改革对赞比亚纺织业的影响 |
一、独立初期赞比亚纺织业的发展与问题 |
二、贸易自由化改革对纺织业的影响 |
三、影响纺织产业发展的因素 |
四、当前问题的应对措施 |
第四节 民主化改革以来赞比亚外债问题变迁 |
一、民主改革完成后赞比亚政府应对债务策略的变化 |
二、走向债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
三、当前赞比亚的债务问题所面临的挑战 |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
第一节 姆瓦纳瓦萨“新政”与当前赞比亚经济中的问题 |
一、姆瓦纳瓦萨“新政” |
二、近年来赞比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三、当前赞比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从结构调整到减贫战略:赞比亚发展战略的变迁 |
一、赞比亚贫困问题的现状 |
二、贫困问题的演变 |
三、第一份减贫战略报告的出台 |
四、2002-2005 减贫战略的成绩与不足 |
第三节 赞比亚需要一场怎样的绿色革命 |
一、当前赞比亚农业的发展与问题 |
二、印度绿色革命带来的启示 |
三、如何才能推动赞比亚农业的快速发展 |
第四节 从金融危机看未来赞比亚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
一、金融危机对赞比亚经济、社会的影响 |
二、赞比亚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举措 |
三、未来赞比亚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
结语: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赞比亚的经济改革 |
一、赞比亚经济改革的必然性 |
二、赞比亚经济改革具有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 |
三、赞比亚经济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
参考文献 |
四、针织服装的绿色革命(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染服装产品的开发应用及可持续发展[J]. 王文静,惠若木,祖倚丹,李龙春,刘立军. 上海纺织科技, 2021(06)
- [2]我们与棉花的故事[D]. 沈卓文. 浙江大学, 2019(01)
- [3]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D]. 姜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4]浙江绍兴YL印染有限公司绿色转型的策略研究[D]. 张志琴. 南华大学, 2019(01)
- [5]引领升级,预见未来——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J]. 马磊,张荫楠,陈佳,刘凯琳,宋富佳,赵永霞. 纺织导报, 2018(11)
- [6]流行元素对传统针织服装产业的影响研究[D]. 汪洋. 江南大学, 2012(04)
- [7]复古元素在中国女装市场的流行与运用研究[D]. 张骏爽. 东华大学, 2012(12)
- [8]刍议针织女装产品差异化对品牌升级的影响[D]. 吴鹏. 江南大学, 2011(01)
- [9]关于服装设计中拼布艺术的研究与探索[D]. 屠晨琛. 大连工业大学, 2011(04)
- [10]危机与改革:赞比亚经济改革历程探析(1975-2008)[D]. 严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