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进展

一、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王宏光,王曼彤,郭庆梅,陶丽莹,刘时助,郭享[1](2021)在《SpyGlass DS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SpyGlass DS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6月吉林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SpyGlass DS胆道镜诊断和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35例,评估其诊断率、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采用SpyGlass DS胆道镜诊断和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率为97.14%(34/35),一次性取石成功率为85.71%(30/35),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结论 SpyGlass DS胆道镜是一种安全且有效地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手段,可提高诊治率。

张力夫[2](2020)在《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肝内胆管结石为胆道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复杂,其术后残石率与复发率高。本文通过对临床相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相关因素对术后结石复发的影响,探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预防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5例因肝内胆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病人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实际纳入病例为106例。根据病人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第一次手术方式、结石分布、胆管狭窄、胆管癌等相关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情况,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在获得随访及完整临床资料的106例病例中,复发组病人29例,未复发组病人77例,复发率为27.4%。对年龄的单因素分析应用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其他因素的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其中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胆管癌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第一次手术方式(P=0.00l)、结石分布情况(P=0.013)、胆管狭窄(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复发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次手术方式(P=0.335)不是影响复发的因素,结石双侧分布(P=0.041,OR=1.979)、有肝内胆管狭窄(P=0.021,OR=3.166)为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结石双侧分布、胆管狭窄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肝部分切除术可切除病变的狭窄胆管,从而彻底解决胆管狭窄的问题,因此在降低结石术后复发率上具有一定优势。

颜丙智[3](2020)在《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的诊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不同术式对于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患者的疗效,为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不典型的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并进行手术的患者44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44例分为A、B两个组:其中A组为胆管囊肿切除+胆囊切除+Roux-en-Y胆肠吻合术组,共26例,其中腹腔镜组即A1组15人,开腹组即A2组11人;B组为胆总管切开取石+胆囊切除+T管引流术,共18例,均为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特点略作阐述,并对A1组与A2组之间关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A组与B组、A1组与A2组关于近期并发症:胆漏、术后出血、肠漏以及远期并发症:胆管炎、胆总管结石复发、胰腺炎、癌变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的远期并发症:胆管结石伴胆管炎及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与A2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1组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低于A2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典型的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患者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和继发性胆管扩张难以鉴别,很易误诊误治。其在影像学表现、胆道镜所见等方面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其手术方式仍应遵循胆管囊肿的治疗原则,采用胆管囊肿切除+Roux-en-Y胆肠吻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比传统开腹手术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涂伟[4](2020)在《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当前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相关预后因素,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搜集接受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类统计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等相关资料,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特征。进一步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结果:共9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患者纳入研究,临床资料及生存分析如下:1、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资料结果:(1)临床表现: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3:1,男性患者占55.8%(53/95),女性患者占44.2%(42/95)。中位年龄为62岁(41~86岁),其中60岁以上者占61.1%(58/95)。合并胆道结石者占37.9%(36/95),慢性乙肝者占15.8%(15/95),高血压者占15.8%(15/98),糖尿病者占5.3%(5/95),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占28.4%(27/95)。主要就诊症状依次为腹痛(61.1%)、消瘦(52.6%)和黄疸(41.1%)。专科查体存在右上腹压痛者占50.5%。(2)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者分别为42.1%(40/95)和52.6%(50/95);总胆红素(TBIL)升高者占55.8%(53/95);白蛋白(ALB)降低者占62.1%(59/95);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者占42.1%(40/95)。肿瘤标志物CA19-9、CEA和AFP的升高比例分别为81.1%(77/95)、51.6%(49/95)和13.7%(13/95),三者中至少一项升高的比例为91.6%(87/95)。(3)影像学检查:95例患者均做了腹部B超、CT和MRI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1.6%(68/95)、83.2%(79/95)和75.8%(72/95)。三者在诊断符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方式:95例患者中根治性切除患者42例(44.2%),姑息性手术患者17例(17.9%),介入引流手术33例(34.7%),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患者3例(3.2%)。(5)根治性切除患者病理特征:42例患者均为腺癌,其中高分化占21.4%(9/42),中分化占50%(21/42),低分化占28.6%(12/42);肿瘤大小>5cm占59.5%(25/42);存在血管侵犯占21.4%(9/42);接受淋巴结清扫占38.1%(16/42)。2、42例获得根治性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生存分析(1)单因素分析:4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CA19-9、AFP、TBIL、乙肝与预后无关(P>0.05)。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和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与预后相关(P<0.05)。其中淋巴结清扫组和未清扫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5个月和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和淋巴结清扫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1.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消瘦和黄疸,多合并有肝功能、凝血指标及肿瘤标志物异常,联合检测多项肿瘤标志物有可能减少肝内胆管细胞癌漏诊。目前,腹部B超、CT及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检出率较高,但肝内胆细胞癌根治性切除率仍较低。根治性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病理类型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合并血管侵犯常见。2.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较差,在可根治性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和淋巴结清扫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术中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有可能改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生存。

郑静[5](2020)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1974年首例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的开展开启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胆胰疾病诊疗的新篇章,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ERCP目前已经成为成人胆胰疾病诊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成人胆胰疾病诊疗方面ERCP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儿童消化道尚处于发育阶段,细小柔嫩、管壁薄、管腔小及儿童耐受性差、配合度低、操作医师缺乏操作经验等特殊性,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并不多见[1]。近年来随着ERCP操作技术的提高、儿童ERCP操作经验的积累、儿童消化内镜相关器械的完善,ERCP逐渐应用于儿童胆胰疾病,但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仍然比较少,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因不同胆胰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狭窄、慢性胰腺炎等)施行ERCP诊治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诊治价值、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于2013年01月~2020年01月因不同胆胰疾病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行ERCP诊治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然后针对患儿的一般资料、病因、ERCP操作方法、诊治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3例患儿共行ERCP术38例次,行1例次ERCP者28例,行2例次ERCP者5例。失败4例,成功率89.47%。2.33例患儿ERCP诊断结果如下:单纯胆道疾病23例,包括胆总管结石16例,胆管狭窄/扩张5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1例,疑似胆道蛔虫残体1例;单纯胰腺疾病7例,包括慢性胰腺炎3例(其中1例合并胰管结石及胰腺假性囊肿、1例合并胰管结石、1例合并胰管狭窄),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分裂症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胰管支架置入术后2例;胆胰合并疾病3例,包括胆源性胰腺炎2例(其中1例与胆管结石相关、1例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相关),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胆管结石1例。3.33例患儿共采用17种术式,29例(87.88%)患儿ERCP治疗顺利,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肝功能、淀粉酶等指标异常者也逐渐恢复正常。4.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79%(6/38),包括高淀粉酶血症3例(7.89%),术后胰腺炎2例(5.26%),腹痛1例(2.63%),无消化道出血、胆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出现术后并发症的6例患几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均好转。结论1.在儿童胆胰疾病中,胆胰先天性解剖异常较多见,而恶性病变发病率较低。2.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应严格把握ERCP应用适应证。3.ERCP是儿童胆胰疾病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途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翁曦[6](2020)在《Ⅰ至Ⅲ级胆管切开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在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背景: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常见的多发病,而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情更复杂,病变部位广泛,常伴随Ⅰ至Ⅲ级胆管狭窄、肝实质纤维化、肝脏形态比例失调、肝门内陷、结石弥散分布,导致手术显露困难,手术中出血量大,难以除尽结石。结合手术、内镜等技术及设备综合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则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目的:研究分析Ⅰ至Ⅲ级胆管切开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术在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的弥漫型肝胆管结石患者197例,手术后均复查全腹CT。95例行Ⅰ至Ⅲ级肝内胆管切开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术患者纳入观察组,除输尿管硬镜进入肝内胆管联合钬激光碎石操作外,余手术操作与观察组相同的10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照组术中视情况采用电子胆道镜探查胆管并结合取石网篮、液电碎石取除结石。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残石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c2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术后残石率明显减少:[22.11%比34.31%,P=0.0403];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相对减少:[(204.86±140.80)ml比(236.96±158.60)ml,P=0.06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时长缩短:[(6.28±1.23)h比(6.90±0.94)h,P<0.01];观察组手术后住院天数相对缩短:[(10.80±4.51)d比(11.51±5.05)d,P=0.15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分别为9例(9.47%)和22例(21.57%),P=0.0198。结论:切开Ⅰ至Ⅲ级胆管前提下,运用输尿管硬镜及钬激光碎石可进一步降低术后残石率并减少胆道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手术疗效。

吴飞翔[7](2020)在《肝胆管结石术后引流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引流液病原菌种类的分布情况和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以及影响引流液培养阳性的影响因素,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以及针对相关因素予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少胆管结石术后感染的发生,改善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肝内外胆管结石疾病于我科治疗组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71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通过T管和(或)引流管采集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分析本院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引流液细菌分布情况及对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根据引流液的来源分为胆汁组和腹腔引流液组,分析两组病原菌的种类差异;收集并分析相关临床因素与引流液培养阳性率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的71例引流液样本中有57例培养出病原菌,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80.3%,其中混合感染有15例,占感染患者的26.3%。共培养出菌株8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7株(47/83,56.6%),革兰阳性杆菌35株(35/83,42.2%),真菌1株(1/84,1.2%),培养出的病原菌排名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1株(25.3%)、粪肠球菌17株(20.5%)、肺炎克雷伯菌11株(13.3%)、铜绿假单胞菌8株(9.6%)、阴沟肠杆菌4株(4.8%);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而革兰阳性菌中以粪肠球菌属为主。(2)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革兰阴性菌对替加环素敏感性最高91.4%、其次为阿米卡星82.6%、美罗培南82.2%、亚胺培南80.4%。对头孢唑林耐药率最高达80%,其次为氨苄西林、头孢曲松耐药率>60%。革兰阳性菌对达托霉素敏感性最高达100%、其次为利奈唑胺94.3%、氨苄西林84.4%、万古霉素82.4%。(3)本研究培养出病原菌中产ESBLs菌株15株,检出率为18.1%。大肠埃希菌21株中产ESBLs菌株10株占47.6%;肺炎克雷伯菌11株中产ESBLs菌株5株占45.5%。(4)有些菌株对某些抗生素的天然耐药,如:母鸡肠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腹腔引流液组培养出的菌株与胆汁培养出的菌株种类大致相同,只是菌株数量不同;其中有18例无胆道感染症状者中的6例出现胆汁培养阳性;(6)相关因素分析表明:术前碱性磷酸酶≥202.5U/L、γ谷氨酰转移酶≥300U/L、有胆道感染症状、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结石位于肝内以及手术时间≥3h等因素与引流液培养阳性具有相关性,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我院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引流液的细菌培养分离出的细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种类以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为主,肠球菌的比例较以往报道的所上升;产ESBLs阳性检出率有着相同的趋势。(2)引流液培养出的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临床上应加强病原学检测及药敏检测,依据病原学结果选择抗生素。(3)对于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患者,虽然引流液培养结果呈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有胆道感染的症状,但是细菌培养阳性的引流液将会成为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4)术后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的菌株种类与胆汁病原菌培养的结果相近。(5)对于血清碱性磷酸酶≥202.5U/L、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300U/L、有胆道感染症状、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结石位于肝内以及手术时间≥3h等指标可能是导致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高的影响因素。

李智豪[8](2020)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手术后结石残留、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等多项指标,以及进行术后1年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的结石复发率,对比分析三种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术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LaparoscopicCommonBileDuctExploration,LD)+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鼻胆管引流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T-Tubedrainage,TD)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以上三种微创手术方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为肝胆外科医师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选择最优化的微创治疗手术方方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所有病区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依据入院后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三组:(A组)27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LC+LD+ERCP+ENBD),(B组)30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C+ERCP+EST+ENBD),(C组)41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LC+LD+TD)。对A,B,C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术前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术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胆总管直径、胆管结石最大直径、胆管结石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各组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再对比三种微创术式在术后胆漏、结石残留、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多项指标方面的差异;通过门诊及电话形式在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随访观察,通过复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MRCP)等影像学检查,留置T管的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胆管逆行造影,收集患者术后结石复发情况。进一步采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三种微创术式结石复发率间的差异。[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分析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直接胆红素、术前总胆红素、胆总管直径、胆管结石最大直径、胆管结石计数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证明从收集的临床一般资料来看,三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术后情况:A组和B组的手术后住院时间短于C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B组在手术后住院时间相比A组短于B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C组,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B组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相比A组短于B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3.术后并发症:三组对比分析病例在手术后胆漏、手术后结石残留、急性胆管炎、手术后急性胰腺炎和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相对比,结果显示三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4.随访结石复发率:三组对比分析病例在一年间结石复发率方面相对比,结果显示三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LC+LD+T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C+ERCP+EST+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LC+LD+ERCP+ENBD)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方式;②LC+LD+TD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但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较长;③LC+ERCP+EST+ENBD保留了胆总管解剖的完整性,从而有效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缩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但该术式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④LC+LD+ERCP+ENBD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一期缝合胆总管并设置有效术后引流,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在具备医疗设施、技术水平,严格遵循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LC+LD+ERCP+ENBD可作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优先选择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琼[9](2020)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时的肝切除:解剖性,非解剖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比较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并行肝脏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采取根治性肝切除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然后根据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同,将患者分为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组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组。收集其住院病历信息,并完成电话或门诊随访咨询,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从而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的指标及术后复发和生存情况等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一般资料:(1)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间一共有51例患者明确诊断为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结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共收集到21例采取根治性肝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的性别占比为男性42.9%(9例)和女性57.1%(12例),平均年龄为59.24±1.37岁,平均体重为60.21±2.25kg,66.7%的患者结石病史超过10年。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21例患者中,术前即可诊断为肝胆管结石合并胆内胆管肿瘤的有12例(术前确诊率为57.1%);(2)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21例患者分为解剖性切除组(12例)和非解剖性切除组(9例),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体重、结石病史、临床表现、阳性体征、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围术期情况:(1)术中表现 部分患者肝脏有淤胆样改变,病灶所在肝叶或者肝段多有萎缩表现,触之质硬。肿瘤位置以肝左叶居多(16例),81.0%(17例)的患者表现为单发肿瘤,多发肿瘤数目不超过3个。肿瘤直径均值为5.78±0.48cm。在结石分布方面,也是以肝左叶居多(16例),另外有7例患者出现了脉管侵犯,8例患者出现了淋巴结侵犯(以第一肝门居多)。经统计学分析,最终可得两组患者之间在肿瘤直径、肿瘤数量、脉管及淋巴结侵犯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切除情况 21例患者均接受开腹手术,对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两组患者的手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及结石残余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疗效 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均值分别为295.00±30.38 VS 177.50.±25.5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均值分别为306.25±50.39 VS 415.83±43.7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后采取输血治疗、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指标 两组患者整体术后第1、4、7天的肝功能指标均出现逐渐好转,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可得,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后第1、4、7天的ALT、AST、TBIL指标及术后第1天的ALB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第4、7天的ALB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纳差、刀口愈合不良、胆漏、低蛋白血症、腹腔或胸腔积液。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组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77.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情况:(1)术后结石、肿瘤复发 21例患者中共有3例出现结石复发,15例出现肿瘤复发。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手术组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率为16.75%VS 11.11%,肿瘤复发率分别为77.8%VS 66.7%(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生存情况 21例患者中死亡19例,仍存活2例,总体的生存时间范围为4-48个月,总体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手术组患者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11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7%vs 77.8%、58.3%vs 44.4%、25%vs 11.1%、16.7%vs 0(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生存分析:(1)两组患者的术后累积生存率比较 Kaplan-Meier方法分析可得p=0.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生存分析 逐个纳入的因素有:性别、年龄、结石病史、术前的实验室指标(WBC、HB、PT、ALT、AST、TBIL、ALB、CA199以及CEA)、肿瘤的特点(部位、数量、直径)、结石特点(部位、是否有残余)、脉管侵袭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第一肝门)、切缘距离、是否合并发症、是否有结石肿瘤复发。最终经检验分析可得:CA199、侵袭脉管、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结石病史以及合并并发症对HICC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的生存有影响作用(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生存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可得:脉管侵袭、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及CA199是HICC影响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手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对于采取根治性肝切除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而言,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相比,尽管手术时间更长,但解剖更精细,术中出血量相对更少,并对健侧肝脏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不同的肝切除术式(解剖性或非解剖性)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结石复发以及肿瘤复发并无明显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评估并把握手术指征,同时结合术中的具体探查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3.脉管侵袭、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情况以及CA199肿瘤指标的水平升高是影响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手术后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

谢伟选[10](2020)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并胆管狭窄、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发生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增生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可能发生机制的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管炎和胆管狭窄局部微环境的变化,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后发生胆管狭窄过程中可能的参与机制。方法:收集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患者标本40例,作为狭窄增生组;同时收集因肝内胆管结石仅伴胆管炎症行肝切除术患者标本30例,作为炎症组。取同期因肝脏损伤行肝脏切除术患者肝组织标本20例,作为正常组。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分别检测标本成纤维细胞分布密度、炎症细胞浸润分级、胶原纤维增生情况、组织Survivin、TGF-β1、Caspase-3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1、本组共纳入360例患者,全组患者入院时有腹痛不适189例,其中伴发热56例、黄疸87例、Charcot三联征34例。其中74例有既往胆道手术史,既往有1次胆道手术史患者共52例,既往有2次胆道手术史患者共22例。胆管狭窄患者共计76例,在收集的病例中占21.11%。肝内胆管结石位于肝右叶患者共计40例,肝内胆管结石位于肝左叶患者共计105例、胆管结石位于双侧肝叶患者共计9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共计206例。在纳入研究的360例患者中,行肝脏切除术患者228例,术后并发胆道感染19例,结石残余8例,结石复发11例,发生胆漏14例。2、狭窄增生组与炎症组病理比较:炎症组病理标本镜下可见部分胆管壁出现纤维化并开始增厚,部分胆管粘膜出现受损,少量胶原纤维增生,方向紊乱。在镜下视野下可见大量炎细胞广泛的浸润,炎细胞中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极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以粘膜下层、胆管壁腺体周围为主。狭窄增生组镜下可见胆管管壁纤维化严重,部分胆管壁增厚,厚薄不均,方向紊乱,可见增生的散乱胶原纤维。还可见密度增加的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肥大,胆管黏膜上皮开始出现受损脱落,伴随广泛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大量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3、TGF-β1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狭窄增生组52.50%、炎症组30.00%、正常组5.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urvivin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狭窄增生组65.00%、炎症组36.67%、正常组10.00%,狭窄增生组与炎症组,狭窄增生组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炎症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aspase-3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狭窄增生组32.50%、炎症组56.67%、正常组95.0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本实验通过肝胆管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合并的胆管炎和胆管狭窄增生之间微环境成分不同:炎症组可见部分胆管壁出现纤维化并开始增厚,部分胆管粘膜出现受损,少量胶原纤维增生,方向紊乱。在镜下视野下可见大量炎细胞广泛的浸润,炎细胞中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极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以粘膜下层、胆管壁腺体周围为主。狭窄增生组可见胆管管壁纤维化严重,部分胆管壁增厚,厚薄不均,方向紊乱,可见增生的散乱胶原纤维。还可见密度增加的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肥大,胆管黏膜上皮开始出现受损脱落,伴随广泛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大量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2.TGF-β1、Survivin在肝内胆管狭窄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两者呈正相关,Caspase-3在肝内胆管狭窄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低,与前两者呈负相关,提示三者的表达及相互作用,可能在促进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胆管狭窄的发生与发展起一定作用。第二部分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通过研究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内胆管病理改变,探讨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三种标志物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癌组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内胆管组织(肿瘤组)和30例肝内胆管结石仅合并慢性炎症患者肝内胆管组织(炎性增生组)及30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正常组)中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三种标志物的表达,比较每组三种标志物表达的差异,并分析三种标志物表达与肝内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收集我院病理科2008至2019年术后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癌的蜡块标本共52例,归为肿瘤组。肿瘤组患者中合并肝硬化8例,Hbs Ag阳性患者1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22例,合并血管侵犯1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预后与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情况、血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R0切除、CA199、AFP、TGF-β1、Survivin及Caspase-3表达等因素有关(均P<0.05);与年龄、性别、肝硬化、Hbs Ag表达等因素无关(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是否R0切除、肿瘤分化情况、TGF-β1、Survivin及Caspase-3表达等因素是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不良独立预后因素。2.TGF-β1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肿瘤组73.08%、炎性增生组40.0%、正常组16.6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Survivin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肿瘤组69.23%、炎性增生组43.33%、正常组16.6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Caspase-3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肿瘤组42.31%、炎性增生组66.67%、正常组90.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肝内胆管癌患者胆管组织中TGF-β1表达与Caspase-3蛋白呈显着负相关(r=-0.890,P<0.01),与Survivin呈显着正相关(r=0.917,P<0.01),Survivin与Caspase-3呈显着负相关(r=-0.894,P<0.01)。结论:1.TGF-β1、Survivin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两者呈正相关,Caspase-3阳性表达率较低,与前两者呈负相关,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肝内胆管癌的发生与发展。2.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阳性表达情况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监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TGF-β1、Survivin与Caspase-3的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二、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SpyGlass DS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器械
    1.3 治疗方法
    1.4 术后处理及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肝内胆管结石的位置
    2.2 Spy Glass DS胆道镜的诊断和治疗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4 术后随访
3 讨论

(2)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样本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分组方法
        2.1.5 病人基本资料
        2.1.6 治疗
    2.2 研究方法
        2.2.1 统计学方法
        2.2.2 资料处理
第3章 结果及分析
    3.1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2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因素对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
        4.1.1 高脂血症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4.1.2 不同手术方式的比较
        4.1.3 结石分布对复发的影响
        4.1.4 肝内胆管狭窄对复发的影响
        4.1.5 肝内胆管癌对复发的影响
    4.2 反思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综述
    6.1 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机制
        6.1.1 细菌与寄生虫感染
        6.1.2 胆汁淤积与胆道动力学改变
        6.1.3 遗传与环境因素
        6.1.4 饮食与代谢因素
    6.2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6.2.1 肝部分切除术
        6.2.2 胆管切开取石术
        6.2.3 胆肠吻合术
        6.2.4 肝移植术
    6.3 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6.3.1 腹腔镜手术
        6.3.2 胆道镜的临床应用
        6.3.3 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的诊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4)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随访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2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表现与腹部体征分析
    2.3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2.4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2.5 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分析
    2.6 肝内胆管细胞癌生存分析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与发病因素
    3.2 分型
    3.3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3.4 手术及介入治疗
    3.5 ICC 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分析
    3.6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治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图表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Ⅰ至Ⅲ级胆管切开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在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手术器械和有关设备
    2.3 手术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术前临床资料
    3.2 手术结果
    3.3 临床疗效比较
    3.4 术后并发症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7)肝胆管结石术后引流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样本采集
    2.5 病例分组
    2.6 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实验质量控制
    2.7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分组与引流液病原菌培养
        3.1.1 不同组别的病原菌种类分析
        3.1.2 腹腔引流液与胆汁病原菌的种类分布
    3.2 病原菌种类分布
        3.2.1 引流液细菌培养及病原菌分布
        3.2.2 产ESBLs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
    3.3 药敏实验结果
        3.3.1 革兰阴性菌药敏结果
        3.3.2 革兰阴性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
        3.3.3 革兰阳性菌药敏结果
        3.3.4 革兰阳性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
        3.3.5 真菌药敏实验结果
    3.4 与引流液培养阳性率有关的因素
第4章 讨论
    4.1 引流液送检的特点及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分析
    4.2 病原菌的药物敏感分析
    4.3 术后引流液培养阳性率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时的肝切除:解剖性,非解剖性?(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背景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并胆管狭窄、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发生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增生临床病理特征及可能发生机制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TGF-β1、Survivin和 Caspase-3 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肝内胆管结石演变为肝内胆管癌胆管局部微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四、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SpyGlass DS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J]. 孙明,王宏光,王曼彤,郭庆梅,陶丽莹,刘时助,郭享. 中国内镜杂志, 2021(05)
  • [2]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D]. 张力夫.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的诊治探讨[D]. 颜丙智.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4]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诊治分析[D]. 涂伟.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5]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D]. 郑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6]Ⅰ至Ⅲ级胆管切开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在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D]. 翁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肝胆管结石术后引流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分析[D]. 吴飞翔. 南昌大学, 2020(08)
  • [8]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D]. 李智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时的肝切除:解剖性,非解剖性?[D]. 李琼. 山东大学, 2020(11)
  • [10]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并胆管狭窄、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发生机制的研究[D]. 谢伟选.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