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谷物有望增产(论文文献综述)
李妍[1](2021)在《《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粮食综合体长期发展战略》翻译报告》文中提出受2020年新冠大流行的影响,世界粮食安全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加强中俄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将成为两国合作新的增长点。因此,了解俄罗斯农业领域的官方文件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一篇研究公文事务语体翻译的实践报告。本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2019年8月10日俄罗斯正式批准通过的《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粮食综合体长期发展战略》(《Долгосрочнаястратегияразвитиязерновогокомплекс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до2035года》)。本次翻译实践首先从翻译任务描述入手,介绍了材料概况及选材意义,并为翻译实践的进行做好译前准备工作。文本属于公文事务语体,具有其独特且明显的语言特点,因此,作者首先从词法和句法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总结,接着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以具体案例的分析为支撑点,以实现译文的忠实性和连贯性为目标,对动名词、形动词、复合前置词、被动句、并列复合句和主从复合句以及语篇的翻译方法进行总结。最后,作者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总结,希望通过本次实践报告,提高对翻译理论的理解深度和运用能力,并为与相关领域官方文件的翻译提供有益借鉴。
彭柳林[2](2019)在《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 ——对中国粮食“十二连增”的解释》文中认为国之重器乃立国之本,国之粮食乃立本之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粮食安全既是中国农业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和科学论断,作出“紧平衡很可能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调不好就会失衡”的判断,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然而,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竞争效益不高带来务农缺乏比较优势,大量农村青壮年优质劳动力持续“非农化”转移,农业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显着改变,具体表现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中国老龄科学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6064岁、6569岁以及7074岁的老人中,分别有62.7%、47.6%和29.2%的人依然从事农业生产。伴随“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老一辈农民逐渐退出农业,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以及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农业农村亟待回答的问题。依据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专家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老龄农业劳动力受生理机能加速下降以及思想观念僵化等因素影响,理论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会对粮食产量带来负向影响,甚至危及粮食安全。但现实情况是,中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65789万吨,尤其是2004至2015年期间,中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同时并存,背后的逻辑机理是什么?目前,学术界暂未有定论,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研究。近年来,虽然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农业主体且以中青年居多,但粮食生产必要环节仍然以雇佣农村老年人为主。中国粮食危机仍然潜伏着,耕地面积已经逼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农村耕地被占用、抛荒和“双改单”现象突出,制约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将近14亿人的吃饭问题过度寄托在进口上既不现实也不安全。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决不能动摇。“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是中国的农情,决定很多地区不可能像欧美一样搞大规模农业和大机械作业,而是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意味着,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经营仍然是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将小农赶出去。国外经验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程并非短期过渡现象。因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与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矛盾短期难以解决。因此,如何科学解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并存现象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本文引入人力资本概念,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分析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生产三者关系的理论框架,并立足该框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并存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基于2003—2016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关系机理。但是,鉴于宏观数据的局限性和可获得性,有关不同老龄农业劳动力年龄起点界定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是否存在异质性影响?不同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细分指标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调节效应如何?园田化或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带来的耕地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性服务、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之间是否存在特殊关系?这些问题的研究,难以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转向微观农户层面,利用2015年江西省的调查数据进一步实证考察。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中国粮食供给较为充足和“三量齐增”背景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被长期遮掩。问题的真相在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会对粮食产量带来不利影响,主要影响机制在于“健康和体力下降效应”以及“路径依赖效应”。(2)整体来看,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细分不同农业生产性服务类别来看,一是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暂未表现出正向调节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当前中国老龄农业劳动力过分依赖耕作经验,对农业科技培训积极性、认可度和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培训供需不匹配等。二是农机作业服务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在于农业机械化服务大幅降低了粮食生产对劳动力在健康、体力、智力等要求,使得老龄农业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成为可能且促进了农业“趋粮化”。(3)耕地条件的改善强化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正向调节作用,进而显着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机制在于,经过园田化或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耕地条件改善更有利于提升农机作业服务的供给和应用水平,促进了农机作业服务业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的正向调节作用发挥,进而缓解了老龄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4)区分不同老龄农业劳动力年龄起点界定标准来看,相比于本文提出的65岁老龄农业劳动力年龄起点标准,以50、55和60岁为标准的老龄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没有显着的负效应;区分不同粮食品种来看,农业劳动老龄化对稻谷、玉米和小麦生产均表现出显着的负向影响。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稻谷、玉米和小麦生产关系也都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区分不同粮食区域来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主产区中粮食产量具有负向效应,而对粮食非主产区暂未表现出负向影响。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非主产区,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关系都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5)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要小于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负向影响。这说明,还存在除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外调节因素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论文共分为7章,由导论、概念界定、文献回顾、理论分析、现实考察、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等构成。相关研究结论有利于深化理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并存现象背后的概念逻辑,有望针对现有文献有关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结论存在较大分歧,在一定程度上给出合理解释,有助于为破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难题提供新思路和新启示,也为中央正大力发展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持,不仅具有一般经济、社会意义,而且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
张敬超,严守军[3](2019)在《2018年干散货运输市场回顾及2019年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对2018年干散货运输市场走势进行回顾。在分析铁矿石、煤炭、谷物等各货种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就2019年各货种的海运需求进行预测。分析运力交付、拆解,超大型矿砂船等影响运力供给的主要因素,预测全年各船型运力变化情况。最后结合宏观经济形势、海运供需情况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对2019年干散货运输市场走势进行预测。
郑雪[4](2019)在《基于供需平衡的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民生的主要问题。民以食为本,粮以地为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近几年人口增长放缓,但未来人口继续增长的趋势不可避免,而人口的增长势必带动粮食需求的增长。同时,我国可利用土地面积少,耕地后备土地资源有限,随着经济发展,耕地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粮食生产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如果粮食不能基本自给自足,粮食安全将会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所以,了解粮食生产现状和预测未来粮食生产情况,从宏观调控粮食的供需平衡以减小粮食危机发生的概率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七部分开展相关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根据已有研究基础提出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技术路线,给出研究方案;第二部分阐述了相关研究理论,构建粮食安全与理论的联系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完成粮食安全研究内容;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别从粮食供给和粮食需求两个方面对粮食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第四部分基础数据的预测提供研究基础,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2050年中国耕地面积、粮经比、复种指数、粮食单产、人口和人均粮食消费量进行预测,得到较为合理可信的预测结果;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分析得出的基础数据对中国2050年粮食供需平衡进行分析,2050年中国存在较大的粮食缺口,得到粮食需求远大于粮食供给,自给率仅达到87.56%结论;同时基于不同情景分析下,从内部挖潜对粮食缺口问题给出关于解决粮食需求不足的进行分析;第六部分,针对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七部分给出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王群山[5](2018)在《2017年干散货运输市场回顾及2018年展望》文中指出回顾2017年干散货运输市场运行情况,对各船型市场走势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展望2018年全球和国内经济形势,对全球经济的风险点和增长点进行归纳。在分析各货种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就2018年各货种的海运需求进行预测。分析运力交付拆解、存量运力以及超大型矿砂船等影响运力供给的主要因素,预测全年各船型运力变化情况。最后结合宏观经济形势、海运供需情况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对2018年干散货市场走势进行预测。
雷平[6](2016)在《中国粮食安全的系统评价和实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注重谋求以量(包括数量与质量,但更偏重数量)为核心的粮食安全,并取得了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的骄人业绩。但产量偏好型的粮食发展导向,却使我们在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整个粮食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却出现严重弱化。成本高企、联动乏力、效益低下、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后续粮食生产的发展并危及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事实证明,“粮食安全”应该是“粮食产业的安全”,而不仅仅是粮食“量的安全”。只有以产业整体为视角的粮食安全战略才能够真正确保粮食的安全,而只追求“量的安全”可能恰恰会使我们失去粮食安全。因而,我们有必要从粮食产业安全的角度来审视和定义粮食安全的概念,重构粮食安全评价系统,研究粮食安全的实现机制。本文认为,粮食安全概念不仅包含粮食总量安全,还应包括粮食质量安全、价格安全、营养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内容。这5方面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同组成粮食安全的概念系统。基于此概念系统,本文从5个子系统中选取16项指标,通过AHP-GRAP综合评价法对2000-2014年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粮食产能逐步提高、食品质量状况有所改善、粮食价格波动总体稳定、居民购买力持续增强、居民营养状况趋于合理、生态资源条件逐步好转。但同时,中国粮食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粮食生产依然没有脱离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环境资源影响严重;粮食经营依然没能转变小规模、低效率的经营方式,生产成本偏高;粮食产业依然没有改变“短、平、弱”的状况,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综合效益不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基于粮食安全的系统概念和评价结果,本文认为,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建立有效的粮食产业运行机制,从“保产量”转到“保产业”上来。从目标层面看,应该以高粮食自给率和低储备率相结合的目标驱动解决粮食总量的结构性矛盾;从动力层面看,让粮食产业经营者获得应有的利益,尤其是使种粮农民实现增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动力;从组织创新层面看,需要整合粮食产业链,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完善新型粮食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产业经营组织方式,将粮食安全的外部性内部化。建议树立以产业为核心的粮食安全新观念,将粮食产业发展的各个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都纳入粮食安全考察体系进行综合考评,从全产业的角度推动粮食产业各方面均衡有效发展;完善粮食管理体制,按照产业链条,将分属不同部门的粮食管理权限进行整合集中,从整体上优化粮食安全管理体系;加强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完善粮食产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提高粮食产业基础保障水平;以市场机制引导粮食适度规模化生产,加快产前、产中及产后科技装备的研发推广,培育本土化粮食生产、加工、经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粮食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注重粮食资源有效开发和保护利用,积极推动粮食产业“走出去”,推动粮食产业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
朱行[7](2015)在《世界粮食安全现状与粮食供求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现在仍有1/8的人口处于贫困和饥饿之中,非洲和南亚地区粮食安全形势尤为严峻,要实现2001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提出的到2015年全球饥饿人群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任重道远。与营养不足并存的另一严重问题,是营养失调,其所造成的巨大经济、社会代价令收入水平各异的国家难以承受。因此,国际社会和各国在近期内必须将解决营养不足与营养失调视为最大的优先事项。未来10年,全球粮食贸易预计将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出口增长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粮食种植面积和生产率增速将更加缓慢,农产品产量增长在中期有可能减速;在价格预计维持在相对高位之时,供给增长应该跟上需求增长速度;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生产率、减少食物浪费以及可持续性利用资源,对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
张树淼[8](2015)在《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对于每个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粮食有着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粮食安全问题却日趋严重。人均占有耕地少,巨大的人口压力、以粮食直接消费为主的饮食特点,使中国政府对于保持国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特别看重,对于利用粮食国际贸易调剂国内余缺非常重视,也非常审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粮食进出口对于国内粮食平衡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粮食形势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情况,粮食进出口的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现实的情况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势头不减,耕地保护的底线受到严重挑战,粮食生产所依赖的基础并不稳固。居民收入高速增长,对粮食需求形成巨大拉动,国内粮食供应面临巨大压力。粮食进出口形势出现历史性变化,近年来粮食主要品种普遍表现为净进口,并且进口规模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由于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均有大幅度增加,汇率变动对国内外粮食价格比率的影响,国内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外粮食价格,并呈现价格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粮食自给率屡创新低,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由于我国农业资源先天不足,无法支撑日益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只能依靠进口解决国内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粮食进口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已经造成严重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粮食市场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出现增大的趋势,一些粮食出口大国,出口量时高时低,年度间很不稳定;不少国家对粮食进出口干预加强,对国内粮食保护力度加大,进一步增加了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另外,一些粮食出口大国,以玉米或大豆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的势头不减,将对国际粮食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今后我国粮食进口形成潜在威胁。因此,无论从国内生产形势看,还是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粮食供应的基础不稳定性增加,国际市场不稳定性增加,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不少挑战。我国粮食进口不断扩大,国内粮食供应依赖国际市场的程度不断增加,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而,迫切需要对粮食进出口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准确判断国内粮食供求真实情况、世界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总体形势,理清影响粮食进出口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及粮食进出口的长期发展趋势,剖析当前有关粮食进出口政策措施的利弊,提出改进和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以更好地调控粮食进出口,平衡国内粮食供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对中国粮食进出口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粮食进出口是国际贸易中很有特点的领域,粮食进出口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垄断的一面,政府干预程度较高,政治敏感性较强,通过粮食国际贸易的系统分析,有利于对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论文运用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现研究的全面性、关联性和综合性;运用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体现研究的整体性;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过程和趋势的分析;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的客观性;对中国粮食进出口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对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以及与粮食进出口有关的农业经济理论、发展经济理论进行阐述,将粮食进出口建立在比较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上;对我国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的历史进行回顾,为今后改进粮食进出口战略和政策提供一个历史纵向的借鉴;对影响粮食进出口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对今后我国粮食进出口趋势有个总体判断;对全球粮食进出口格局与各主要国家进出口政策进行研究,为我国进出口政策调整提供一个世界性的视角;最后对我国粮食进出口战略和相关政策措施提出建议。论文共分七章。主要内容是:一、论述粮食进出口的理论基础。粮食进出口涉及面广,既需要国家贸易理论的支撑,也需要农业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指导。阐述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农业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涉及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一般原理,这些理论在粮食进出口领域的应用、粮食贸易的特征。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角度分别阐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在农业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理论中重点论述了对保护粮食产业的理论观点,研究粮食国际贸易的意义、特点、粮食竞争力决定因素和国际贸易理论对粮食进出口的启示。认为: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减少饥饿,保障人类基本的生活条件;有利于增加收入,解决就业;有利于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有利于利用比较优势,增加国内整体效益和福利;粮食贸易是国家贸易战略的重要内容。粮食贸易无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粮食国际贸易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价格波动性,粮食贸易区域性强,贸易较为集中,进出口流向较为稳定;粮食进出口数量大、价值低,成本较高;粮食贸易竞争不充分,充满了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激烈博弈。粮食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科技水平、产业结构与产品差异、相关支持性行业的发展和政府行为。阐述了粮食国际贸易中,对粮食实行支持和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对我国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演变进行考察。通过分析我国粮食进出口体制与政策的演变、进出口规模的变化,对当前粮食进出口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国粮食进出口经历了自由化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严格管制阶段,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有管有放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包含着经济的、政治的甚至是战争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完善我国粮食进出口政策提供了历史纵向层面的参考。三、对影响粮食进出口的主要因素和我国粮食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为提高进出口政策的针对性提供分析基础。粮食进出口是国内粮食供求不平衡的结果,是政策影响的结果,因此本文分析粮食供给、需求和政策对进出口的影响。在需求方面,主要对人口增加、消费结构变化和工业用粮对粮食需求的影响做出分析;在供给方面,主要从工业化、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单产的提高,国家政策因素,以及农业生态等对粮食供给的影响做出分析。论文分别从国内外粮食生产成本、价格水平和质量进行比较以及对经营规模进行分析,对我国粮食竞争力进行不同角度的考察,研究今后粮食进出口的潜力和趋势。四、对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部分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进行考察,为我国粮食进出口规模、结构和政策调整提供全球视野下的横向参考。分析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国际贸易,分析粮食贸易发展的趋势,为研究我国粮食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国际背景和国际条件。考察世界上有代表性国家的粮食进出口政策。有与我国农业条件相近的日本、韩国,以及越南、泰国和印度等,有与我国条件差异较大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巴西、阿根廷等,还有粮食贸易政策比较完备的欧盟,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粮食出口大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些国家都与我国粮食进出口存在密切联系。他们因各自的自然与经济条件不同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贸易政策,但自然和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政策也存在相同之处,政策制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些相同或不同的政策,及其政策利弊,对我国很有研究借鉴价值。同时,与我国存在密切贸易关系国家的政策调整,会对我国粮食进出口产生一定影响。五、分析我国粮食进出口规模与结构的优化。首先研究了我国粮食进出口规模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从中国现实分析,粮食出口数量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粮食进口的问题。认为粮食进口规模应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相适应,应与我国粮食供给潜力和消费趋势相适应,进口规模应与国际贸易总量相适应,进口规模以不应对我国粮食市场和种粮收入产生较大影响为前提。然后,具体研究了优化粮食小麦、大米等主要品种进出口结构和地区结构。认为应该重视发展与非洲粮食贸易与合作,探讨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粮食贸易与合作的可能性和潜力,在国际贸易的成本、价格及体制方面做出综合的分析与判断。六、对改进粮食进出口政策与战略提出建议。在分析我国进出口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建议。(1)完善国内粮食发展政策,巩固国内粮食生产基础。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粮食生产提供持续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支持粮食生产,严格保护现有耕地,推进粮食科技进步,加大补贴政策力度,改进补贴方式;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粮食进出口缓冲机制;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发展,形成稳定有序高效的粮食市场。(2)扩大对外粮食投资,稳定国外粮源的供给渠道。用好现有支持政策和相关资源;认真研究当地政治环境、有关法律和政策,减少投资盲目性;做好舆情引导,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健全政府支持平台,积极引导民间对外投资。(3)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具体措施。实施防御性粮食进出口战略,加强粮食进出口政策的支持保护力度;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加强我国粮食市场保护;深化改革,理顺粮食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优化进口区域结构;培育大型粮食贸易企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好粮食进出口信息服务;深化与粮食出口国政府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粮食贸易中的作用。
郭亮[9](2015)在《世界粮食安全现状及粮食供求展望》文中认为世界现在仍有约1/8的人口处于贫困和饥饿之中,非洲和南亚地区粮食安全形势尤为严峻,要实现2001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提出的到2015年世界饥饿人群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任重道远。与营养不足并存的另一严重问题,是营养失调,其所造成的巨大经济、社会代价令收入水平各异的国家难以承受。因此,国际社会和各国在近期内必须将解决营养不足与营养失调视为最大的优先事项。未来10年,国际粮食贸易预计将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出口增长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粮食种植面积和生产率增速将更加缓慢,农产品产量增长在中期有可能减速;在价格预计维持在相对高位时,供给增长应该跟上需求增长速度。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生产率、减少食物浪费,以及可持续性利用资源,对于应对需求日益增长和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
张义博,蓝海涛,涂圣伟,王为农[10](2015)在《农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我国农业经济平稳回升,粮食有望实现"十一连增",农产品价格整体走低,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将创新高。2015年,农业增加值预计增长4.2%左右,粮食产量有望与2014年持平,大豆和棉花可能继续减产,生猪将量价齐升。建议实施相机抉择的粮食产业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国家粮食收储,明确农业保险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责任,规范转基因食品和作物的安全管理制度。
二、世界谷物有望增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谷物有望增产(论文提纲范文)
(1)《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粮食综合体长期发展战略》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翻译过程描述 |
1.1 翻译文本简介 |
1.2 翻译文本意义 |
1.3 译前准备 |
1.4 译后校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035 年前俄罗斯联邦粮食综合体长期发展战略》的文本特点 |
2.1 词法特点 |
2.1.1 动名词的使用 |
2.1.2 形动词的使用 |
2.1.3 复合前置词的使用 |
2.2 句法特点 |
2.2.1 被动句的使用 |
2.2.2 并列复合句的使用 |
2.2.3 主从复合句的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035 年前俄罗斯联邦粮食综合体长期发展战略》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的翻译方法 |
3.1.1 农业术语的查证 |
3.1.2 词类转换 |
3.1.3 词义引申 |
3.2 句子的翻译方法 |
3.2.1 语序调整 |
3.2.2 主被语态转换 |
3.2.3 断句法 |
3.2.4 成分转换 |
3.3 语篇的翻译方法 |
3.3.1 代词还原 |
3.3.2 补充省略成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035 年前俄罗斯联邦粮食综合体长期发展战略》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经验总结 |
4.2 反思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原文/译文 |
附录二:术语表 |
(2)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 ——对中国粮食“十二连增”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 |
2.1.2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
2.1.3 农业生产性服务 |
2.2 文献回顾 |
2.2.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成因研究 |
2.2.2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 |
2.2.3 农业生产性服务内涵及其与农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
2.2.4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调节因素研究 |
2.2.5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对策研究 |
2.3 对已有文献简要述评 |
第3章 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的理论分析 |
3.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产生逻辑 |
3.1.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产生逻辑 |
3.1.2 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产生逻辑 |
3.1.3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逻辑 |
3.2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的关系机理 |
3.2.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
3.2.2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调节作用 |
3.2.3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机理 |
3.2.4 农业生产性服务调节效应的作用机理 |
3.3 耕地条件改善对农业生产性服务调节效应的促进机理 |
3.3.1 耕地条件改善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及应用水平 |
3.3.2 耕地条件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服务规模化和粮食生产规模经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现实考察 |
4.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 |
4.1.1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演进 |
4.1.2 老龄农业劳动力供给分析 |
4.2 粮食产量变化的历程与现状分析 |
4.2.1 粮食产量变化的历史演进 |
4.2.2 粮食产量的空间维度分析 |
4.3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4.3.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
4.3.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
5.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
5.2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影响 |
5.3.2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的调节效应 |
5.4 异质性分析 |
5.4.1 区分不同粮食作物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2 区分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利用不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衡量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 |
5.5.2 对比OLS和时间固定效应模型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
5.5.3 采用不同统计口径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 |
5.5.4 利用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细化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农业生产性服务、耕地条件改善与粮食产量的实证:基于江西省的调查数据 |
6.1 数据来源说明及描述性分析 |
6.1.1 调查点确定与调查方法 |
6.1.2 调查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6.2 老龄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
6.2.1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
6.2.2 描述性统计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2.4 老龄农业劳动力与粮食产量负向关系的影响机制 |
6.2.5 稳健性讨论 |
6.3 农业科技培训服务对老龄农业劳动力与粮食产量的调节效应分析 |
6.3.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
6.3.2 实证结果分析 |
6.3.3 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暂未表现出正向调节作用的成因 |
6.4 农机作业服务对老龄农业劳动力与粮食产量的调节效应分析 |
6.4.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
6.4.2 实证结果分析 |
6.4.3 农机作业服务调节效应的作用机制 |
6.5 耕地条件改善促进农机作业服务调节作用的实证检验 |
6.5.1 耕地条件改善的调节效应分析 |
6.5.2 耕地条件改善调节作用的传导机制分析 |
6.6 进一步研究 |
6.6.1 老龄农业劳动力对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影响 |
6.6.2 不同老龄农业劳动力年龄起点界定对粮食产量的异质性影响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3.1 研究不足之处 |
7.3.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2018年干散货运输市场回顾及2019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干散货运输市场走势回顾 |
二、宏观形势分析 |
1. 国际方面 |
2. 国内方面 |
三、铁矿石海运需求展望 |
1. 全球钢铁需求复苏, 中国需求温和增长, 东南亚需求增速加快 |
2. 巴西因矿难影响出货放缓, 澳大利亚增长有望加快 |
3. 铁矿石海运贸易展望 |
四、煤炭海运需求展望 |
1. 中国进口煤需求维持强势, 但受政策面影响较大 |
2. 印度煤炭进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
3. 东南亚地区进口需求预计仍将保持强劲 |
4. 澳大利亚煤炭短期受中国进口政策影响, 中长期影响有限, 美国出口保持高位 |
5. 煤炭海运贸易展望 |
五、谷物海运需求展望 |
1. 中国大豆进口可能萎缩, 替代品进口有望增长 |
2. 日、韩两国依赖粮食进口局面难改, 东南亚粮食需求增长较快 |
3. 大豆和玉米增产, 中美贸易摩擦有望缓和, 贸易量有望明显恢复 |
4. 谷物海运贸易展望 |
六、小宗干散货海运展望 |
1.2019年铝土矿海运贸易稳步上涨 |
2. 中国需求继续推动镍矿海运贸易 |
3. 其他小宗散货 |
七、运力供给分析 |
八、市场展望 |
(4)基于供需平衡的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相关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6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粮食安全的理论概述 |
2.1 资源稀缺理论 |
2.2 可持续利用理论 |
2.3 人地协调理论 |
2.4 供需平衡理论 |
2.5 系统工程理论 |
第三章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影响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因素分析 |
3.1.1 耕地面积对粮食安全供给的影响 |
3.1.2 单产对粮食安全供给的影响 |
3.1.3 复种指数对粮食安全供给的影响 |
3.1.4 农作物种植结构对粮食安全供给的影响 |
3.1.5 粮食进口对粮食安全供给的影响 |
3.1.6 潜在粮食供给对粮食安全供给的影响 |
3.2 影响粮食安全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 |
3.2.1 人口增长对粮食安全需求的影响 |
3.2.2 人均粮食需求对粮食需求的影响 |
3.2.3 粮食自给率对粮食需求的影响 |
第四章 基础数据预测 |
4.1 人口预测 |
4.1.1 时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4.1.2 神经网络训练和预测结果 |
4.2 人均粮食消费水平预测 |
4.3 耕地产粮趋势预测 |
4.3.1 耕地面积趋势预测 |
4.3.2 粮经比趋势预测 |
4.3.3 农业复种指数趋势预测 |
4.3.4 粮食单产水平预测 |
4.4 非耕地产粮趋势预测 |
第五章 2050 年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
5.1 粮食供需分析 |
5.2 基于不同情景下的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
5.2.1 基于粮食完全自给情景下的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
5.2.2 粮食自给率等于95%情景下的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
5.2.3 粮食自给率等于90%情景下的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
第六章 保障粮食安全及供需平衡的建议 |
6.1 形成休耕轮作体系,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
6.2 加大农业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
6.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提高整体种粮水平 |
6.4 鼓励规模化经营,发展产业化种植 |
6.5 增加海外耕地,提高粮食总供给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2017年干散货运输市场回顾及2018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7年干散货运输市场走势回顾 |
二、宏观形势分析 |
1. 国际方面 |
2. 国内方面 |
三、铁矿石海运需求展望 |
1. 全球钢铁需求复苏, 中国需求继续增长 |
2. 巴西扩产高峰到来, 澳洲继续温和增长 |
3. 铁矿石海运贸易展望 |
四、煤炭海运需求展望 |
1. 国内煤炭行业调控仍将持续, 供需平衡状态进一步改善 |
2. 印度煤炭需求继续增长, 炼焦煤需求旺盛 |
3. 日、韩、东南亚煤炭进口需求继续有所回升, 但欧洲继续保持弱势 |
4. 澳洲、印尼出口稳步增长, 美国出口保持高位 |
5. 煤炭海运贸易展望 |
五、谷物海运需求展望 |
1. 中国大豆进口将继续增长 |
2. 日韩、中东粮食贸易继续保持增长 |
4. 谷物海运贸易展望 |
六、小宗干散货海运展望 |
1.2018年铝土矿海运贸易稳步上涨 |
2. 镍矿海运贸易保持稳定, 供给国政策或影响市场 |
3. 其他小宗散货 |
七、运力供给分析 |
1. 交付和拆解继续维持较高水平, 运力增速继续下降 |
2. 存量运力过剩态势依然严重 |
3. 超大型矿砂船对长航线运量有一定侵蚀 |
八、市场展望 |
(6)中国粮食安全的系统评价和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粮食概念比较 |
1.3.2 粮食安全概念的研究 |
1.3.3 粮食产业安全的研究 |
1.3.4 粮食安全评价系统的研究 |
1.3.5 粮食供求状况的预测与评价 |
1.3.6 粮食安全研究范畴 |
1.3.7 粮食安全实现路径的研究 |
1.3.8 粮食安全研究综合评价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5.3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粮食安全形势分析 |
2.1 国内粮食安全形势 |
2.1.1 粮食供给形势 |
2.1.2 粮食需求形势 |
2.1.3 粮食产业面临的挑战 |
2.1.4 大豆产业的教训 |
2.2 国际粮食安全形势 |
2.2.1 国际经济总体形势 |
2.2.2 世界人口及营养状况 |
2.2.3 世界粮食供求状况 |
2.2.4 国际粮食安全的新特点 |
2.2.5 国际粮食供给的潜力 |
2.3 日本稻谷产业政策的借鉴 |
2.4 小结 |
第三章 粮食安全概念系统研究 |
3.1 粮食产业安全视角下的粮食安全 |
3.1.1 粮食产业安全的定义 |
3.1.2 粮食产业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
3.2 粮食安全概念系统 |
3.2.1 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 |
3.2.2 粮食安全概念系统的特点 |
3.2.3 粮食安全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
3.3 粮食安全子系统的内涵 |
3.3.1 粮食总量安全 |
3.3.2 粮食营养安全 |
3.3.3 粮食质量安全 |
3.3.4 粮食生态安全 |
3.3.5 粮食价格安全 |
3.4 小结 |
第四章 粮食安全系统评价 |
4.1 评价方法 |
4.2 指标选择、理想值设定和数据来源 |
4.3 评价过程及结果 |
4.3.1 构造判断矩阵和层次单排序 |
4.3.2 层次总排序 |
4.3.3 灰色综合评价结果 |
4.3.4 粮食安全警级划分 |
4.4 小结 |
第五章 粮食安全目标调控机制研究 |
5.1 理论基础 |
5.2 研究假说 |
5.3 模型构建 |
5.4 变量选择及公式设置 |
5.4.1 主要模型变量说明 |
5.4.2 模型公式设置 |
5.5 目标驱动的粮食安全情景仿真 |
5.5.1 高自给率高储备率的情景仿真(current) |
5.5.2 低自给率高储备率的情景仿真(dg) |
5.5.3 高自给率低储备率的情景仿真(gd) |
5.5.4 低自给率低储备率的情景仿真(dd) |
5.5.5 四种情景仿真结果的综合比较 |
5.6 小结 |
第六章 粮食安全内生动力机制研究 |
6.1 理论基础 |
6.2 研究假说 |
6.3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6.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粮食安全组织创新机制研究 |
7.1 粮食安全组织创新机制的理论基础 |
7.1.1 组织创新机制的产业经济学基础 |
7.1.2 组织创新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基础 |
7.2 粮食安全实现机制的理论探讨 |
7.3 粮食安全组织创新机制案例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世界粮食安全现状与粮食供求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和营养失调情况严峻 |
(一) 饥饿人数仍然巨大 |
(二) 营养不足与营养失调并存 |
二、2013~2014年度世界粮食供求状况与预测 |
(一) 谷物 |
(二) 粗粮 |
(三) 大米 |
(四) 油籽 |
三、今后若干年世界粮食市场发展预测 |
(一) 粮食市场价格将保持较高水平 |
(二) 发展中国家食物需求增长将最为强劲 |
(三) 全球农产品产量增速减缓 |
(四) 主要粮油供需预测 |
1. 小麦和谷物市场供求较之水稻市场将更为趋紧 |
2. 强劲需求和高额回报将推动油籽作物生产增长 |
3. 生物燃料需求将导致农业原料供应紧张 |
4. 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将推动世界粮食贸易增长 |
四、结论 |
(8)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粮食进出口理论的研究 |
二、关于中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进出口的研究 |
三、关于中国粮食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研究 |
四、关于粮食进口及合理规模的研究 |
五、关于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
六、关于中国粮食进出口政策的研究 |
七、对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研究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粮食进出口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 |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三、新贸易理论 |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关于贸易政策的理论 |
一、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
二、发展中国家贸易理论 |
三、发展中国家产业保护理论与政策 |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关于粮食保护政策的理论 |
一、农业与粮食的重要意义 |
二、粮食生产的特点 |
三、农业和粮食保护的依据 |
第四节 粮食国际贸易理论 |
一、粮食国际贸易的意义 |
二、粮食国际贸易的特点 |
三、粮食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
四、对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几点认识 |
第三章 中国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演变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前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一、1912—1937年粮食进出口政策 |
二、抗战时期的粮食边境政策 |
三、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一、1977—2000年粮食进出口政策 |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三节 粮食进出口政策变化的原因 |
一、粮食进出口变化的特点 |
二、粮食进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 |
第四节 中国粮食进出口形势 |
一、粮食进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我国粮食进出口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
第四章 影响粮食进出口的因素与中国粮食竞争力 |
第一节 影响粮食进出口的需求因素 |
一、人口增长直接增加粮食需求量 |
二、消费结构变化导致对粮食需求增加 |
三、工业用粮增加较多 |
第二节 影响粮食进出口的生产因素 |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对粮食生产发展影响较大 |
二、粮食单产提高是粮食增产的主因 |
三、生态环境变化对粮食生产及进出口的影响 |
第三节 政策因素对粮食进出口的影响 |
一、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影响 |
二、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影响 |
三、货币与产业政策的影响 |
第四节 粮食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
一、粮食进口的益处 |
二、粮食进口的弊端 |
第五节 中国粮食的竞争力 |
一、粮食竞争力的衡量方法 |
二、粮食生产成本比较 |
三、国内外粮食价格与质量比较 |
第五章 世界粮食进出口格局及其政策 |
第一节 世界粮食生产格局 |
一、世界粮食生产格局 |
二、全球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趋势 |
第二节 全球粮食进出口格局及其变化趋势 |
一、世界粮食进出口格局 |
二、世界粮食进出口变化趋势 |
第三节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粮食进出口政策 |
一、日韩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 |
二、欧盟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四、巴西、阿根廷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四节 国外粮食进出口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一、各国均对粮食进出口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干预 |
二、粮食出口国与进口国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
三、发达国家都有完备的粮食进出口法律法规体系 |
四、有效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粮食市场 |
五、支持国内粮食生产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
第六章 优化中国粮食进出口格局 |
第一节 粮食进口规模与粮食安全 |
一、粮食进口规模应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相适应 |
二、粮食进口规模应与我国粮食供给潜力和消费趋势相适应 |
三、进口规模不应对我国粮食市场和种粮收入产生较大影响 |
四、进口规模应与国际贸易总量相适应 |
第二节 优化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 |
一、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出口现状 |
二、优化我国粮食进口品种结构 |
第三节 优化粮食进出口的地区结构 |
一、粮食进口的区域结构 |
二、优化粮食进口区域结构的建议 |
第七章 完善中国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中国粮食进出口政策的目标与原则 |
一、粮食进出口政策的目标 |
二、粮食进出口政策制定的原则 |
第二节 完善国内粮食发展政策 |
一、改善生态环境,为粮食生产提供持续的发展环境 |
二、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
三、重视粮食质量问题,保障食用卫生健康 |
四、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为建立粮食进出口建立缓冲机制 |
五、加快粮食流通体系的发展,形成稳定秩序高效的粮食市场 |
第三节 扩大粮食对外投资 |
一、对外粮食投资进展 |
二、多措并举推进对外粮食投资 |
第四节 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具体措施 |
一、重新审视我国粮食进出口战略 |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优化进口区域结构 |
三、深化改革,理顺粮食国际贸易管理体制 |
四、培育大型粮食贸易企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
五、做好粮食进出口信息服务 |
六、深化与粮食出口国政府间的关系 |
七、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农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 、2014 年 我 国 农 业 经 济 总体形势 |
(一)农业经济平稳回升 ,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
(二) 夏粮和油菜籽增产 ,棉花、糖料和生猪预计减产 |
(三)农产品价格整体走低 ,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跌 |
( 四 ) 农产品贸易规模保持增长,棉花净进口再次下降 |
二 、2015 年 我 国 农 业 经 济 展望 |
( 一 ) 农业经济增速预计在4.2%左右 |
(二 )粮食产量可能与 2014 年持平 |
( 三 ) 大豆和棉花产量可能继续下降 |
(四)生猪价格和产量将 “双回升” |
三、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
( 一 ) 粮食增产刺激政策不断加码,降低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 |
( 二 ) 粮食仓储建设财政负担沉重,社会资本遭遇收储资格歧视 |
( 三 ) 农业保险补贴新规落实走样,各级政府责任不清 |
( 四 )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不足,威胁常规作物品种生长环境 |
四、政策建议 |
( 一 ) 破除谷物类粮食必须持续增产的思维惯性 |
( 二 ) 实施国家粮食收储向社会资本开放政策 |
( 三 ) 明确农业保险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责任 |
( 四 ) 规范转基因食品和作物安全管理制度 |
四、世界谷物有望增产(论文参考文献)
- [1]《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粮食综合体长期发展战略》翻译报告[D]. 李妍.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 ——对中国粮食“十二连增”的解释[D]. 彭柳林.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3]2018年干散货运输市场回顾及2019年展望[J]. 张敬超,严守军. 世界海运, 2019(05)
- [4]基于供需平衡的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研究[D]. 郑雪.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5]2017年干散货运输市场回顾及2018年展望[J]. 王群山. 世界海运, 2018(03)
- [6]中国粮食安全的系统评价和实现机制研究[D]. 雷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7]世界粮食安全现状与粮食供求展望[J]. 朱行. 粮食经济研究, 2015(02)
- [8]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D]. 张树淼. 武汉大学, 2015(07)
- [9]世界粮食安全现状及粮食供求展望[J]. 郭亮. 世界农业, 2015(01)
- [10]农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J]. 张义博,蓝海涛,涂圣伟,王为农. 宏观经济管理,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