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中的英语课堂教学导向(论文文献综述)
黄辉[1](2022)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深层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根据2019年版的《高考评价体系说明》,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
贺春梅[2](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在新高考政策的引导下,高中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而是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学科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新高考政策下,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剥削,改革中的新要求反倒巩固了英语作为三大学科之一的绝对地位。本文将立足现阶段高中英语教材,依据新高考英语题型的变化,浅谈核心素养下高中英语教学策略的改变。1.新高考英语题型的变化下英语教学的导向今年是全国新高考的改革元年,各试行地区都依据新高考改革对英语题型进行了部分调整,
陈艺君[3](2021)在《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小学英语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和基本能力的重要启蒙阶段。通过对我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观察,教师的教学大多集中在单词、句子知识的讲授方面,对于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缺乏关注。这点从学生的卷后分析也可发现,学生普遍在听力、阅读及综合知识运用方面能力较差,这就说明部分教师在授课时教学导向不明确,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契合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综合语用能力,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和应用英语这门语言。文章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探究,首先概述了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并以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学生听力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语用能力三个角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李水英[4](2021)在《博物馆数字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教育”已逐渐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比如故宫博物院、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云南省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纷纷设立了自己网站的教育专栏和专职服务于博物馆线下线上教育功能、社会培训、馆校合作的教育职能机构,如故宫博物院的教育培训中心、国家博物馆的社会培训、云南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部门等。数字化馆藏资源、数字化历史文化记忆成为近些年博物馆界的潮流,并通过互联网媒体将馆藏资源向全世界宣传丰富灿烂历史文化艺术的过程中,起到了社会瞩目的宣传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我国从国家到省市教育部门也通过行政文件、监督等多种手段,促使中小学校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美术美育教育教学中,为此中小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进行文化艺术实践,但是鲜有中小学真正将丰富多样的线下博物馆、尤其是丰富便利的线上博物馆馆藏资源和熟悉亲切的本地博物馆线上与线下资源融入到日常美术课堂教学中。研究发现博物馆资源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研究的文献大多是本土博物馆资源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的探索,有以博物馆资源结合学生特点与校本课程相融合的研究,但是没有触及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如何在美术教学链中应用博物馆数字资源的问题。通过赵芳芳的硕士论文研究结果与调查研究表明,直至最近云南省博物馆与学校签订的“馆校共建”协议。但截至目前,该馆校合作还是局限于学生到博物馆实地的艺术学习层面,未涉及数字资源融合应用。因此本文尝试在馆校合作背景中,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借鉴前人对新媒体数字资源存在方式的梳理,以文本类、图片类、音频类、视频类、虚拟现实类和动画类将线上馆藏美术教育资源进行归类,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博物馆资源在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将博物馆线下尤其是线上便利丰富的数字资源嵌入美术课堂的日常教学中,从“物境”“情境”“意境”三个维度阐析博物馆数字资源在教学链环中嵌入的节点,探索虚拟与实体博物馆资源在美术教学中深度结合的途径。为博物馆资源更好地融入美术教育,提高视觉培养的质量和效率积累经验;为宝贵的博物馆数字资源通过日常美术教学途径进行传播,提供借鉴。
王晓霞[5](2021)在《初中信息技术分层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被赋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思维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能力的重任,但目前初中学校已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结合现代教育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和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特色,将“分层教学”与“翻转课堂”整合起来运用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本研究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分层教学和翻转课堂的相关文献,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差异教学”为基奠,对“分层式翻转课堂”进行了概念界定,建构了初中信息技术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该模式严格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和学校对课程的时间安排等现实因素,将课堂分为三个环节:初始阶段主要是教师的准备工作,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资料分层、微课分层、任务分层;中心环节包括各层次学生课前通过文字资料初步了解新知识、课上分层次微课学习及测验、课上分层次任务探究;升华阶段主要为评价分层、作业和反馈分层以及学生分层的进阶。为验证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在哈尔滨某某重点中学的两个班级展开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实验班采用分层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原有的教师讲授、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期末时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测验,并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验数据表明,采用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的班级学生成绩优于采用传统模式的班级;问卷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的综合能力都有所提升。通过此次教学实践,研究最后反思总结了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建议,为之后进行实践的教师提供借鉴。
王沫[6](2021)在《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社会生活观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习领域,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思维、知识以及技术也在随之产生变化,要想跟随现代社会持续进步的发展步伐,就要将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贯彻到位。自主学习作为英语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二语习得领域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已经有很多学者对自主学习做出了相关的研究,但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将中职院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偏少。在国家重视且大力发展中职院校教育的背景下,提高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水平刻不容缓。自主学习是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行为。本研究以齐默尔曼教授的自主学习社会认知模型及巴特勒和温内的自主学习四阶段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以呼和浩特市某所中职院校300名学生和五名教师为调查对象,对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展开调查。本研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第一,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态度如何?第二,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水平如何?第三个问题是影响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有哪些?笔者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如下结论:第一,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态度不佳;第二,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水平差;第三,笔者通过访谈从学生、教师、社会以及家庭四方面总结了影响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最后,笔者针对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水平差的现状,综合影响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对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学校创设环境;第二,转变教师观念,第三转变家长观念;第四,激励学生产生内部动机。
何智斌[7](2021)在《当代语境下京剧教学传承现状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文中认为京剧作为国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润疆”时代背景的要求下,新疆乌鲁木齐市各类学校以京剧为载体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系列举措如建立京剧传习基地、开展“百名戏曲师资培训计划”、在学校推广戏曲广播操,设立京剧社团,京剧特色班,开设京剧课程,开办青少年戏曲大赛、戏曲展演等方式传承京剧艺术。本文以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翡翠天骄校区)、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学校、乌鲁木齐市陈瑛京剧传习所三个京剧传习点的教学现状为关注点,将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音乐教育学,文化传播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京剧艺术在乌鲁木齐市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有效传承。本文正文共分五个章节进行阐述:一、京剧在乌鲁木齐市专业教育中的传承历史本章以时间为脉络,通过文献资料查找、相关人员的调查走访等,梳理了自1959年开设的新疆艺术学校京剧班到后来成立的乌鲁木齐市艺术班的发展脉络,记述这两所学校发展历程,教学内容,学员毕业后的工作去向等情况。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京剧在乌鲁木齐市专业教育中的传承历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学校主要以培养专业的京剧表演人才为目的,充实京剧团,而没有在各类学校普及京剧艺术的观念。在当代语境下,京剧的德育价值和美育价值受到学校和政府的重视,在各类学校开展京剧普及活动。京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京剧专业教学与普及教学,需要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二、国民义务教育中京剧教学的现状研究本章主要以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翡翠天骄校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负责京剧教学老师的访谈了解京剧在义务教育中教学的具体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京剧常识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京剧过程中的困难以及收获。该学校把京剧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形成“全校师生普及—拔尖提高—形成特色”的三级培养模式。形成“模仿+特色班+展演”京剧教学模式,有效的在学校开展京剧普及活动,同时也存在师资力量匮乏,教学内容未成体系等问题。三、艺术类职业学校中京剧教学现状研究本章主要以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学校京剧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部分教学老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京剧在艺术类专业学校的教学情况,主要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现状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该校课程以公共基础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专业技能基础课、专业技能核心课、专业技能选修课组成,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学习书法和诵读经典作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四、社会培训机构中京剧教学的现状本章主要以乌鲁木齐市陈瑛京剧传习所京剧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主要从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过程,以及现状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该机构主要面向乌鲁木齐市各中小学的学生,主要对京剧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专业的京剧表演技巧培训,培训的学生多次登上各类舞台,也有部分学生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和新疆艺术学院附中京剧专业。也是新疆唯一家由国家京剧院指定的京剧考级单位。机构的教师除了周六周天在机构代课,每周还去各个中小学以及社区给学生教授京剧,形成了社会京剧教学与学校京剧教学的有效连接。五、对策与思考为了更好的在学校中传承京剧艺术,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传承意识,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该章节对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中京剧传承现状进行思考,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期望能对“文化润疆”工程尽个人绵薄之力。
简义[8](2020)在《高中历史科技史教学策略探究 ——以必修三“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内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大,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它作为人文和科学的桥梁,有助于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事物发展存在两面性,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它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么人们如何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它造福于社会,就成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教育使人明智通理,通过科技史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背景,思考科学和技术所蕴含的人文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科技史的发展,反思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是,在当前科技史内容教学中,诸多问题的存在,无法使其中的人文科学精神被很好地挖掘,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科技史教学的价值和功能。所以本文通过理论探讨,同时结合实践调查,针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力图从中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世界近代以来科技史模块教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本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该部分先后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国内外现状研究、使用方法和相关概念的理解以及科技史的价值意义和目的,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从中发现些许不足之处,进行调查探究。第二部分是对世界近代以来科技史教材的分析,在以人教版教材为前提下,分析教材内容的组织结构、正文内容和辅助内容,发现教材内容多样,其中穿插了大量色彩鲜明的图片和科普知识,但是也存在知识分散割裂的弊端,所以教师应全面综合地教学。第三部分是对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针对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和教师采取问卷发放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从中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再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原因所在。第四部分是在教学导向理念前提下,对科技史内容教学提出策略,主要从教师思想意识、科技素养、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资源途径展开探讨,以期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科技史的教研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周云[9](2020)在《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考试机构的责任不仅仅是开发考试,还要证明对考试结果解释和使用的有效性,也就是效度。效度是评价考试开发质量的核心指标。论文以美国SAT考试作为研究对象,以SAT历次改革与效度的关系为基础展开研究。以2014年新一轮改革后的SAT考试为研究重点,通过凯恩(Kane)的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理论,对SAT考试开发进行效度验证。在总结SAT考试开发特征的基础上,思考对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启示。效度理论的发展对教育心理测量标准和考试改革都有影响作用。通过对SAT历次改革分析发现,当SAT考试的效度验证模式没有及时跟上最新的效度理论时,SAT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就会引起质疑。2014年新一轮SAT改革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地高中毕业生没有为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本研究介绍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和美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形成路径和内涵,明确了对SAT考查目标的认识。然后通过介绍SAT考试的测量目标、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论述SAT考什么和怎么考两个问题。并通过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理论的解释论证框架,梳理要实现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目标,SAT考试要收集的证据。最后根据效度论证框架和SAT考试开发的逻辑过程,验证新一轮改革的SAT考试开发能否真正收集到考试分数预期解释的证据,也就是SAT考试能否有效测量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这一目标。研究结果表明,新一轮改革后的SAT考试开发总体上是有效的。SAT考试的基于证据的目标确立,基于标准的考试开发和基于基准的分数报告,使得SAT考试从目标到结果呈现都有理有据,证据层层传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由于SAT是一个商业化的考试,成本—效益的追求导致其考查形式单一,能测量的学术能力相对有限。相比于SAT考试,我国的高考评价体系设计多了一层价值引导,考查内容更丰富,考查方式也更加多样,这同时也增加了我国高考开发的难度。但是,考试效度在我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必然会影响高考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落实的有效性。因此我国高考评价体系应加大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提高教育考试实证研究水平,以此提高考试开发的效度。通过加强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提高考试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熊勤[10](2020)在《中学数学教师学业评价观的类型与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我国都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而评价主要方式是考试。目前,我国的数学教育正经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在改革中提出了发展性学业评价理念,强调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旧有的学业评价观念是否改变,是发展性学业评价理念是否落实到实践层面的关键。本研究主要通过质的和量的方法相结合的混合型设计来探索中学数学教师学业评价观类型、学业评价观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质的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基于现象图析学的方式,采用具体的访谈法,以一线38位中学数学教师为访谈对象,系统收集并整理分析得出中学数学教师学业评价观类型。第二阶段是量的研究,具体来说,就是以一线中学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中学数学教师学业评价观问卷》开展研究,该问卷的设计是在访谈资料以及已有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根据质性和量性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中学数学教师学业评价观类型为:发展观、思维能力观、教学观、考试观、教师或学校绩效观、负面影响观。2)中学数学教师学业评价观的结构是一阶,并且内部结构是各类评价观类型之间相互联系,是多维的。3)影响中学数学教师学业评价观的因素为:文化因素、教育体制、新课程改革、环境因素以及教师个人因素。
二、素质教育中的英语课堂教学导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质教育中的英语课堂教学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3)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小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
三、 小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 |
(一)立足英语听、说教学,奠定综合能力培养基础 |
1. 营造良好听力环境,活化学生学习思维 |
2. 强化发音指导,规范语言表达习惯 |
(二)围绕阅读学习,强化语言综合能力 |
(三)强化语用能力培养,发展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
1. 围绕课文学习,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
2. 借助跨文化意识培养,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
四、 结语 |
(4)博物馆数字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三、研究问题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云南省博物馆概况与数字博物馆利用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省博物馆概况 |
第二节 数字博物馆艺术模块的应用案例分析 |
第四章 博物馆数字资源基于建构主义的馆校合作美术教学应用思路 |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 |
第二节 博物馆数字资源基于建构主义的美术教学应用思路 |
第五章 云南省博物馆数字资源在美术教学链中的设计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资源模块化分析 |
第二节 美术教学链的校外资源接入点分析 |
第三节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资源在美术教学链中的教学方案设计 |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
第五节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初中信息技术分层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
(二)分层教学的瓶颈 |
(三)翻转课堂在我国的发展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研究思路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分层教学的国内外研究 |
(二)翻转课堂的国内外研究 |
(三)分层教学与翻转课堂结合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分层教学 |
二、翻转课堂 |
三、分层式翻转课堂 |
(一)分层式翻转课堂概念界定 |
(二)分层式翻转课堂特点 |
四、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四)“差异教学”理念 |
第三章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
一、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
(三)可实施条件分析 |
二、分层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
(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原则 |
(三)系统性原则 |
三、初中信息技术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 |
(一)初始阶段 |
(二)中心环节 |
(三)升华阶段 |
第四章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实施 |
一、实验目的与研究假设 |
(一)实验目的 |
(二)研究假设 |
二、实验前期准备 |
(一)实验变量与实验被试 |
(二)实验教学材料与测量工具 |
(三)实验模式 |
(四)实验步骤 |
三、初中信息技术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实施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及学生分层 |
(二)教学内容的筛选 |
(三)目标、资料、微课/学习视频的分层 |
(四)开展分层式翻转课堂教学 |
四、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实施案例 |
(一)实验班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案例一 |
(二)对照班原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案例一 |
(三)实验班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案例二 |
(四)对照班原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案例二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实施建议 |
一、教学实验数据分析 |
(一)实验前成绩对比分析 |
(二)实验后成绩对比分析 |
(三)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应用情况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四)课堂学习过程观察分析 |
二、初中信息技术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实验结论 |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建议 |
(一)分层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 |
(二)分层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分层方式 |
(三)分层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素养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前测试卷 |
附录2 学生分层测试题 |
附录3 期末试题 |
附录4 学习过程评分量表 |
附录5 分层式翻转课堂模式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的实际意义 |
(三)论文基本框架 |
二、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1.齐默尔曼自主学习的社会认知模型 |
2.巴特勒和温内的自主学习模型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3.文献法 |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 |
四、结果分析和讨论 |
(一)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态度现状分析 |
(二)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水平 |
(三)影响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 |
五、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
(三)研究贡献与不足 |
1.研究贡献与创新 |
2.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当代语境下京剧教学传承现状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缘起 |
研究方法 |
研究综述 |
研究范畴 |
第一章 京剧在乌鲁木齐市专业教育中传承历史 |
第一节 新疆艺术学校戏曲专业中京剧的传承历史 |
第二节 乌鲁木齐市艺术班的京剧传承历史 |
第三节 京剧艺术的衰微造成的传承困境 |
第二章 国民义务教育中京剧教学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京剧特色学校的概况 |
第二节 师资队伍 |
第三节 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京剧教学情况 |
第四节 京剧在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传承现状分析 |
第三章 艺术类职业学校中的京剧教学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新疆艺术学院附中京剧表演专业概况 |
第二节 师资队伍 |
第三节 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学京剧表演专业京剧教学情况 |
第四节 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学京剧表演专业传承现状分析 |
第四章 社会培训机构中京剧教学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乌鲁木齐市陈瑛京剧传习所概况 |
第二节 师资队伍 |
第三节 陈瑛京剧传习所京剧教学情况 |
第四节 陈瑛京剧传习所传承现状分析 |
第五章 京剧在乌鲁木齐市学校与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及对策研究 |
第一节 京剧在乌鲁木齐市学校与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第二节 京剧在乌鲁木齐市学校与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乌鲁木齐市大中小学京剧进校园具体学校 |
附录: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戏曲教学部19 届课程表 |
附录:照片 |
附录:教师访谈 |
附录:学生访谈 |
附录:家长访谈 |
附录:学生问卷调查 |
致谢 |
(8)高中历史科技史教学策略探究 ——以必修三“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 |
(四)科技史的发展历程和概念理解 |
一、世界近代以来科技史教材分析 |
(一)《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结构分析 |
(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内容分析 |
(三)对教材内容编写的评价与建议 |
本章小结 |
二、世界近代以来科技史教学现状分析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三、世界近代以来科技史教学导向和策略探究 |
(一)科技史教学的导向 |
(二)教师教学的策略探究 |
(三)学生学习的策略探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9)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拓展高考研究者的国际视野 |
1.1.2.2 了解SAT考试开发的流程和质量 |
1.1.2.3 关照本土实践,为我国高考评价提供借鉴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2.1 何为SAT |
1.2.2 考试开发 |
1.2.2.1 考试开发的定义和流程 |
1.2.2.2 考试开发的测量学指标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文献检索说明 |
1.3.2 国内高考效度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对SAT考试的研究现状 |
1.3.4 国外对SAT考试发展及效度验证研究的现状 |
1.3.4.1 SAT考试发展研究 |
1.3.4.2 不同模式下的SAT效度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线 |
1.5 研究价值 |
1.5.1 学术价值 |
1.5.2 应用价值 |
第2章 效度理论的发展及对SAT改革的影响 |
2.1 效度及效度验证 |
2.1.1 效度验证对象 |
2.1.2 效度验证模式 |
2.2 效度概念的演化 |
2.2.1 效标效度发展时期 |
2.2.2 分类效度发展时期 |
2.2.2.1 内容效度 |
2.2.2.2 构念效度 |
2.2.3 整体效度发展时期 |
2.2.4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时期 |
2.3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中的效度思想 |
2.3.1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
2.3.2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中效度概念的发展 |
2.4 效度理论的发展对SAT改革的影响 |
2.4.1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和考试机构的诞生 |
2.4.2 SAT考试诞生:天资可以测量 |
2.4.2.1 SAT考试的诞生 |
2.4.2.2 哈佛大学奖学金项目的证据 |
2.4.2.3 有效的大学预测补充工具 |
2.4.3 SAT第一次改革:增加学业测试作为补充 |
2.4.3.1 SAT考试的发展和完善 |
2.4.3.2 触发事件:哈佛评论的质疑 |
2.4.3.3 改革举措:考试一分为二 |
2.4.4 SAT第二次改革:增强内容一致性 |
2.4.4.1 分类效度理论的出现 |
2.4.4.2 触发事件:阿特金森的发难 |
2.4.4.3 改革举措:考试、课程和教学相一致 |
2.4.5 SAT第三次改革:重新设计满足升学和就业准备的考试 |
2.4.5.1 与新的教育目标相匹配 |
2.4.5.2 关键人物:科尔曼 |
2.4.5.3 改革举措:证据收集 |
2.5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框架 |
2.5.1 新一轮SAT的效度检验模式 |
2.5.2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框架 |
第3章 SAT考查目标: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 |
3.1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定义 |
3.2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形成的路径 |
3.2.1 成功标准项目:大学学习准备标准 |
3.2.2 文凭项目:高中毕业基准 |
3.2.2.1 文凭项目发起的背景 |
3.2.2.2 高中毕业基准的研制过程 |
3.2.2.3 文凭项目发起的行动议程 |
3.2.3 美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 |
3.2.3.1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行动的背景 |
3.2.3.2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开发采用 |
3.2.3.3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特点和内容 |
3.2.3.4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锚标准 |
3.3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提升为国家教育目标 |
3.4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内涵 |
3.5 构成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四个“关键”维度 |
第4章 SAT收集的证据:考试内容和形式 |
4.1 SAT的测量目标 |
4.2 SAT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
4.2.1 SAT考试内容结构 |
4.2.2 SAT各部分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
4.2.2.1 SAT阅读考试 |
4.2.2.2 SAT语法考试 |
4.2.2.3 作文考试(可选) |
4.2.2.4 SAT数学考试 |
4.2.3 SAT考试的总体框架 |
4.3 SAT考试的分数报告 |
4.3.1 SAT考试分数报告构成 |
4.3.2 SAT考试分数合成方式 |
4.3.3 SAT分数报告的呈现方式 |
4.3.4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和预期用途 |
4.3.4.1 评估学生的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情况 |
4.3.4.2 大学入学决定和大学课程安排 |
4.4 SAT收集的证据 |
4.4.1 SAT考试分数解释的逻辑过程 |
4.4.2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论证框架 |
4.4.3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论证 |
4.4.3.1 设计推断证据 |
4.4.3.2 评分推断证据 |
4.4.3.3 概化推断证据 |
4.4.3.4 外延推断证据 |
4.4.3.5 内涵推断证据 |
4.4.4 SAT效度论证框架:SAT要收集的证据 |
第5章 SAT证据收集的有效性:考试开发效度验证 |
5.1 SAT考试开发过程 |
5.1.1 SAT考试开发指导原则 |
5.1.2 SAT考试开发流程 |
5.2 设计推断的效度论证 |
5.2.1 假设1:考试内容规范与考试测量目标一致 |
5.2.1.1 SAT考试设计关键特征与考试测量目标的一致性分析 |
5.2.1.2 考试内容规范与SAT考试测量目标的一致性分析 |
5.2.2 假设2:考试内容领域与课程标准一致 |
5.2.2.1 阅读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
5.2.2.2 语法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
5.2.2.3 数学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
5.2.3 假设3:试题内容规范与考试内容规范一致 |
5.2.3.1 SAT考试试题开发 |
5.2.3.2 SAT考试内容评审 |
5.2.4 假设4:试题质量符合教育测量学要求 |
5.3 评分推断的效度论证 |
5.3.1 假设5:评分规则是适当的 |
5.3.1.1 SAT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方式 |
5.3.1.2 SAT考试的评分方式 |
5.3.2 假设6:原始分转化为量表分数的模型与观察数据是拟合的 |
5.3.2.1 量表的设计 |
5.3.2.2 量表的研究 |
5.4 概化推断的效度论证 |
5.4.1 假设7:试题是样本的有效单元 |
5.4.1.1 SAT考试试题编码 |
5.4.1.2 试题考查的内容领域属于考试内容规范的范围 |
5.4.1.3 试题考查的关键特征属于考试内容规范的范围 |
5.5 外延推断的效度论证 |
5.5.1 假设8:概化全域覆盖的内容领域与目标领域相一致 |
5.5.1.1 概化全域的内容种类与目标领域一致 |
5.5.1.2 概化全域的内容覆盖范围与目标领域一致 |
5.6 内涵推断的效度论证 |
5.6.1 假设9:考生分数结构能够反映考试要求考查的结构内涵 |
5.6.1.1 考试考查的子维度分数结构与考试内容规范结构一致 |
5.6.1.2 考试考查的跨学科主题结构与考试内容规范结构一致 |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
6.1 SAT考试开发效度验证结论 |
6.2 SAT考试主要特征 |
6.2.1 基于证据的考试目标的确立 |
6.2.1.1 美国的证据文化 |
6.2.1.2 SAT考试目标确立的证据基础 |
6.2.2 基于标准的考试开发 |
6.2.2.1 标准指导考试开发的程序 |
6.2.2.2 标准指导考试开发的规范 |
6.2.3 基于基准的分数报告方式 |
6.3 SAT考试与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比较 |
6.3.1 为什么考:“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和“一核” |
6.3.2 考什么:“七个子维度”和“四层” |
6.3.3 怎么考:“一级”和“四翼” |
6.3.4 考查载体:情境确定和不确定 |
6.3.5 比较结论 |
6.4 SAT考试改革和开发对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启示 |
6.4.1 加大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的应用 |
6.4.2 提高教育考试实证研究水平 |
6.4.3 加强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SAT阅读考试内容规范表 |
附录 B SAT阅读考试内容领域 |
附录 C SAT语法考试内容规范表 |
附录 D SAT语法考试的内容领域 |
附录 E SAT数学考试内容规范表 |
附录 F SAT数学内容领域 |
附录 G 分测验分数转换量表 |
附录 H 子维度分数转换量表 |
附录 I 主题分数转换量表 |
附录 J SAT样卷 |
致谢 |
(10)中学数学教师学业评价观的类型与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学业评价的历史变革 |
2.3 数学学业评价的变革 |
2.4 教师评价观 |
2.5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3.2 定性、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 |
3.3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问题 |
第4章 学业评价观类型 |
4.1 研究的对象 |
4.2 资料收集 |
4.3 资料分析 |
4.4 学业评价观类型的确认 |
4.5 学业评价观类型特点 |
4.6 小结 |
第5章 学业评价观结构 |
5.1 研究对象 |
5.2 问卷编制 |
5.3 学业评价观模型结构 |
5.4 模型结构讨论 |
第6章 影响因素分析 |
6.1 文化因素 |
6.2 教育体制 |
6.3 新课程改革 |
6.4 环境因素 |
6.5 教师个人因素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四、素质教育中的英语课堂教学导向(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英语教学中深层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黄辉. 中学生英语, 2022(06)
- [2]基于核心素养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策略探讨[J]. 贺春梅. 中学生英语, 2021(46)
- [3]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研究[J]. 陈艺君. 考试周刊, 2021(83)
- [4]博物馆数字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D]. 李水英. 云南艺术学院, 2021(02)
- [5]初中信息技术分层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D]. 王晓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D]. 王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7]当代语境下京剧教学传承现状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D]. 何智斌. 新疆艺术学院, 2021
- [8]高中历史科技史教学策略探究 ——以必修三“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内容为例[D]. 简义.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9]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D]. 周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学数学教师学业评价观的类型与结构研究[D]. 熊勤.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