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刺激我国住房市场有效需求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杜莉莉[1](2020)在《商业银行住房租赁贷款业务研究 ——以J银行江苏省分行为例》文中认为
柏栋皓[2](2020)在《我国经济虚拟化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货币化率指标是由Mckinnon于1973年提出,用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金融深化程度。在过去近三十年间,我国货币化率几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货币化率更是出现了畸高的增长态势,这不禁让国内外众多经济学者担忧货币超发、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危机等问题。同时,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脱实向虚的现象,相较于实体经济的长期低迷,我国虚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一方面,以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为主的虚拟经济部门所创造的GDP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日益增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虚拟经济部门的自我循环趋势日益加剧,大量货币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部门并在其中空转套利。因此,本文结合上述两个重要经济现象,尝试从经济过度虚拟化的角度探究其对我国高货币化率的影响,为引导我国经济更好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我国高货币化率的背景下探究了近年来不同层次的货币增幅情况,并结合同期虚拟经济部门快速发展的态势,认为我国持续畸高的货币化率与当前的经济虚拟化密不可分。其次,本文从逻辑上分析了经济虚拟化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机制,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源于虚拟经济特殊的创造GDP机制。本文通过对比实体经济部门发现,虚拟经济部门可以通过货币直接创造GDP,其创造机制脱离了物质生产的过程,导致虚拟经济部门创造的GDP仅占其使用资金的很小比例。这就意味着虚拟经济部门单位货币创造GDP的效率相对较低,从而认为虚拟经济部门创造GDP占比的增多必然会带来货币化率的提高,历史的相关数据以及模型推导也支持了本文这一判断;二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货币资金的传导机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虚拟经济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的利润率差值开始凸显。大量货币资金出于逐利性而偏好流向以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为主的虚拟经济部门,并在系统内部空转套利,导致我国实体经济部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进而影响了全社会的货币流通速度。并根据货币数量方程式得出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必然增加货币需求,从而促使我国货币化率进一步升高。为了更好地验证这一结论,本文通过建立VAR时间序列模型对此进行了计量分析。从脉冲响应结果图可知,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商业银行同业存放额以及证券市场总市值的增加都会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产生显着地负向冲击,且在初期尤为剧烈。同时,从方差分解图中可知,上述三个变量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持续下降也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度,实证结果符合本文预期。最后,本文为了更好地引导我国经济运行减缓过度虚拟化,使虚拟经济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职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优化银行信贷流向,缓解实体经济融资困难;(2)完善金融机构监管机制,严禁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套利;(3)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避免土地住房过度货币化。
李菁[3](2018)在《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投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的空间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空间配置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1998年的4661.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7337.61亿元。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和交通网络的延展,无疑对支持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配置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优化房地产投资的空间配置,必须调整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配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在宏观层面主要偏重于讨论房地产与我国经济增长、城市空间、城市化进程及房地产价格泡沫等问题;在微观层面则偏重于对房地产开发商行为与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例如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决策、风险管理、全寿命周期管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等。已有文献在探讨基础设施与房地产间关系时大部分都集中在房地产价格影响方面,较少注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领域,如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区域配置等。本文围绕在深入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变动的影响、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区际间区位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城市内部区位结构变动的影响,以期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本文除了导论和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外共分六章:第一章,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本文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确定文章研究边界,阐述相关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地租理论,空间结构理论,集聚、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二章,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影响的机理分析。首先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土地租、城市工资收入、专业化分工以及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揭示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内在机理;其次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的三条路径;再次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的效应。第三章,交通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演化及空间格局分析。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发展演化过程进行梳理,同时运用历史数据剖析它们的发展特征及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分析交通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的共性与差异,找出二者的现实关系。最后,运用莫兰指数对1998-2017年间交通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非常规集聚程度进行测度。第四章,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变动影响。利用2002-2016年30个省级(西藏数据缺失)面板数据构建panel-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panel-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交通基础设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程度,运用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的时间效应。第五章,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区际间区位结构的影响。运用我国200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按照官方划分方法将我国31个省级区域首先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构建动态差分GMM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区际间区位结构的影响。其次,分华东、中南、华北、西南、东北与西北六个大区,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再次,运用200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维空间权重下空间杜宾模型,引入交通基础设施二次项来控制其非线性影响,实证研究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其他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溢出效应,以及本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其他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产生的“挤占效应”。第六章,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城市内部区位结构变动的影响。以武汉市轨道交通6号线站点周边二手住宅市场为例,分别从距地铁站点不同距离范围及影响程度和分市场及影响程度两方面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城市内不同区域结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是显着存在的,并且有着明显的时间效应,主要表现为:长期内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的影响十分明显,但是交通基础设施短暂性变动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的影响并不显着。(2)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区际间区位结构影响显着。不同省份间、不同城市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区位结构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赖于后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整体改善程度而非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现状。即依赖于交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改善的边际效应,边际效应越大,影响程度越大,反之则否。(3)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产生了负空间溢出效应,且二者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外省交通基础设施每增加1%会使本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减少0.898%—12.266%,即外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抑制本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基于地理位置0-1空间权重估计下外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扩大会促进本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但基于人口密度空间权重估计结果却相反,这与我国人口单向流动事实相符,各类要素通过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会优先进入发达地区,从而约束本地区发展。(4)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体规模扩张和区域结构失衡逐渐演变成一种非常规的空间集聚现象。房地产开发资本非常规空间集聚已成为诱导房地产结构性过剩的重要因素。(5)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城市内部区位结构变动影响显着。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价格梯度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倒“U”形结构。主城区与郊区市场间房价梯度的演化取决于两个市场对交通基础设施响应程度的差异。本文的创新主要包括:(1)本文运用地租理论,空间结构理论,集聚、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系统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的内在影响与机理,分别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区际间区位结构以及城市内部区位结构三个方面揭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影响的传导机制。(2)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及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的影响程度和时间效应。此模型不仅有着传统的var模型的优点,且在加入面板数据后允许模型存在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能更好的反映各变量间的内在联系。(3)本文运用莫兰指数对交通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非常规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并进一步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维空间权重下空间杜宾模型,引入交通基础设施二次项来控制其非线性影响,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房地产开发投的溢出效应。即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其他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以及本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其他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产生的“挤占效应”。(4)本文采用结合地理加权回归的特征价格方法,以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为例,随机搜集了 589个二手房屋交易数据,按照武汉市行政区域的划分,将其分为中心城区与主城区两个市场,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城市内部区位结构变动的影响。
王梓[4](2014)在《我国利率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民生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是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最显着特征,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更离不开它们作为强大的物质基础。从1998年至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房价也快速攀升。我国政府为了遏制房价的过快增长,采取的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为中心的措施,但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利率调控这一措施不能让民众满意。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利率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是否有影响并分析影响的效果,目的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府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利率政策对房价进行调控,并找到阻碍利率政策有效调控的原因;使消费者和投资者根据利率政策的变动提前预测房地产市场供求和价格的走势,最终制定出有利于自己行为的决策。通过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利率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成为本文的一条脉络主线。在理论方面的论述之前,首先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两个方面内容的铺垫。一是对利率的基本概念及种类进行归纳概括,然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概述央行利率政策调整的历程;二是通过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的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分析,得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理论方面的论述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通过一般商品均衡理论和价格理论中着名的蛛网理论分析房地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其次是探究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分别受利率调整作用的影响,其中需求方面又分细为对自住型需求和投资型需求;又通过四象限模型分析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是短期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产生同向的作用效果,而长期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产生反向的作用效果;最后通过房地产市场商品属性、借贷成本属性、市场预期和资产组合角度分析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途径,结论为除从市场预期角度不能确定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趋势外,其他三个角度均能证明利率调整会使房地产市场价格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本文在实证分析中通过收集1998-2010年我国历次利率政策的变动数据和三组房屋价格指数,利用单位根检验法和建立ECM误差修正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基准利率数据与三组房屋价格指数数据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并且每组基准利率与房屋价格指数分别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有反方向影响,而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三年期和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以及五年期以下和以上公积金住房贷款利率均对房价产生正向影响,说明利率变动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的理论分析与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实际走势有所出入,这也体现了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复杂性和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回归方程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对利率调整的敏感程度较差,说明中央银行通过利率政策的调整来左右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尽管会产生影响,但是影响效果不尽如人意。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的分析得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不畅和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结论,并提出如何通过利率政策调整来稳定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建议,例如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利率传导途径和对我国房地产运行机制进行调整等。
李丹[5](2011)在《我国住房市场税收政策研究》文中提出从古至今,衣、食、住、行都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也被列为人类的四大基本需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对住房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在当前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税收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很敏感,应该随着其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行住房市场税收政策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已不能适应我国住房市场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改革。我国现行住房市场的税收政策,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到而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历经多次改革,但对整个税制体系一直缺乏全面、系统的统筹规划,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出台了纷繁复杂的税收政策、法规等,只是滞后性地去适应发展的需要,各个税种和法规的出台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因而只能是被动地适应,而不能主动地起到调节作用。当前我国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在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针对住房市场的调控政策正处于不断调整和改进中,税收政策是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经济活动、促进住房市场均衡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由于住房市场确实牵涉到一些市场不能解决的准公共物品供给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对住房市场中对准公共物品性质的领域,更多地发挥政策调节作用。税收政策在与土地、金融等政策组合实施之后,对于抑制短期过度炒房行为、调控住房市场中不合理上涨的房价以及引导国民财富分配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有必要针对税收政策对住房市场产生的影响作系统分析,为利用税收完善我国住房市场调控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税收政策对住房市场供需结构的调控作用入手,首先探究了税收政策对住房市场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并将其作用过程划分为税收政策的制定、交易主体的收入变化、对税收决策行为的变化、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税收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这五个方面。正是通过这样一种传导过程,税收不直接参与微观价格的形成,而是首先在总量和结构上引导市场供求状况,而最终形成住房价格还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其实,结合我国现行住房市场税收政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完善我国住房市场税收政策的建议,以实现税收的调控功能,促进住房市场供求平衡、缓和住房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让高收入者买到更大的房子,中等收入者买到合理价格的住房,让低收入者有房住。文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以及针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和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税收政策和住房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首先介绍住房与住房市场的特点。其次,介绍税收对于住房市场的作用。第三部分:现行住房市场的税收政策及存在的问题。分时期住房市场税收政策,并在各个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分析了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住房市场税收政策上存在的调节环节不到位和调节力度不够的问题。第四部分:对于完善我国现行住房市场的税收政策提出建议。应首先健全我国住房市场税收政策体系,其次分别从住房建设环节、交易环节和保有环节的税收政策分别加以完善。
成亿婷[6](2011)在《优化我国住房供需结构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住房改革进入市场化以来,我国居民的住房居住水平大大改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996年的17平方米上升至2006年的27.1平方米。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行业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不断增长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住房供需不平衡,住房结构不合理,房价持续高涨,市场运作不规范,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房地产发展的障碍,也更成为影响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的不利因素。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住房供需结构不合理是住房市场矛盾的根本。对市场的调控政府有很多手段,其中税收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有力手段,运用税收政策对住房市场调控是必要且有效的。研究税收政策对住房供需结构的影响进而提出优化住房供需结构的税收政策建议是很有意义的。论文首先对我国当前住房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住房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从而得出适合我国的住房供需结构框架。然后分析税收政策优化住房结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接着对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对住房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税收政策在优化住房结构方面的不足之处。然后分析国外优化住房结构的税收政策予以借鉴。最后得出优化我国住房结构的税收政策建议。论文的内容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表述本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和本文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基础理论部分。该部分主要为后续研究的需要作必要的理论支撑分析。该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我国住房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合理的住房结构框架以及税收政策优化住房结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对我国现有的与住房相关的税收政策对住房结构的影响进行效应分析。分别对开发环节、交易环节和保有环节的税收政策加以分析。第四部分借鉴国际经验。本部分主要对美国、日本、韩国对住房调控的税收政策予以分析和借鉴。第五部分优化我国住房结构的建议。本部分基于三、四部分的分析,提出优化我国住房供需结构的税收政策建议。目前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研究的很多,研究层面大都集中在宏观方面,研究的调控手段大都集中在金融领域,对房地产市场微观主体行为研究和对税收政策的调控手段研究的少。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税收影响微观主体的角度分析税收政策对住房结构的影响,通过税收政策对住房供给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提出税收政策建议来优化我国住房供求结构.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税收政策对供求结构影响效应分析不够深入和量化,由于知识有限无法构建模型对税收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量化反映。
肖婷婷[7](2011)在《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两高一低”现象(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比较严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居民消费需求是“短板”。在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处于衰退和低速增长状态的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于内需增长。由于农村居民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本文正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以消费结构作为切入点,以河南省农村居民为依托,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中来研究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的。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通过河南省内城乡对比、河南省与其他省份对比,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通过采用ELES、Panel Data等多种模型,对河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采用ELES模型,通过将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与全国农村居民总体的消费结构以及与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做对比,从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收入弹性、消费增量结构等角度,研究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的特征;通过对河南省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静态和动态比较,研究其在收支水平、平均消费倾向和消费支出构成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比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在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且使用Panel Data模型进行实证;对信息消费做了专项研究,通过将河南省农村居民与河南省城镇居民以及与全国典型省份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进行比较,从信息消费水平、信息消费系数、信息消费结构以及信息消费弹性等角度,研究河南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特点,找出河南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将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轨迹分为五个阶段,研究平均消费倾向总的变动趋势,判断河南省居民的消费模式;在研究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动的基础上,对消费结构八大项支出的变动趋势分别进行研究;在构建合理消费结构的基础上,找出河南省农村居民目前的消费结构与合理消费结构的差距,提出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政策建议。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河南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低于全国;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距较大;低收入组比高收入组的农村居民有更高的消费倾向;收入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农村居民“轻吃重住”现象突出;城乡“信息鸿沟”显着,但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后劲较强;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属于滞后性消费模式;消费热点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生存消费逐步下降、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逐步增加的趋势;河南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处于较低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存在着许多阻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顺利实现的因素,因此需要采取创新性的政策与措施,以期达到启动农村居民消费市场,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目的。总之,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有较大的改善,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正稳步向小康水平过渡;消费结构也有很大变化,消费需求趋向多元化,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趋势明显。
张巍[8](2010)在《刺激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危机发生的两年来,由于海外消费需求锐减,我国内需不足问题更加凸显,尽管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拉动居民消费需求,但是我国内需低迷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危机来临之前,我国一些生产过剩行业由于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形成互补,海外市场的消费需求替代了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消化了我国部分过剩产能,降低了我国发生过剩危机的可能性,但也同时形成了我国东南沿海部分企业对海外市场的严重依赖。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居民长期依靠透支,提前消费、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遭到了惩罚,致使我国外需市场严重萎缩。加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经济相继实行了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我国相关商品出口,使我国的产品出口形式进一步看紧,降低了收入不高的居民生活水平,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原有的生产成本优势正在削弱,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后果。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形成的示范效应,使我国的成本优势遇到了极大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依然没有挣脱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环境代价。我国多数出口企业都属于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发达国家一方面享受着中国用自身污染和能源消耗的代价为其带来的优越生活,另一方面又指责中国对世界的环境污染要负有主要责任,这样的发展带来的社会成本过于高昂。为支持企业出口,各种优惠鼓励政策使我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税收权益。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并没有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每每国家间有些风吹草动,反倾销的报复手段就会降临到我国的出口企业,我国政府为鼓励出口而给予的财税让渡所带来的价格优势瞬间化为乌有,可谓得不偿失。十年内中国两次面对外来的金融危机,两次采用了扩张型的政策,这两次应对危机要解决的问题和侧重有何不同?只有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的化“危”为“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低下说明上次扩张型的政策只解决了内需不足的表面问题,深层次的社会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导致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存在着国富民弱的现象,加之,各种社会福利保障措施不到位,致使老百姓无钱消费,也不敢消费。在基础设施相对健全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尤其是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和居民可持续消费拉动就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经济危机、外需萎缩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迫使政府在外在压力的情况下,痛下决心解决经济运行的质量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经济危机对中国而言就不仅仅是“危”,更是一种“机”论文通过对以下三种方法达到了基本的写作目的:第一,进行了学科交叉研究。论文将财政学与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融合在一起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在研究中注重对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分析,期望通过这样的交叉研究建立一个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研究的新视角,并能够发掘到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普遍规律和我国居民消费的特殊性。第二,进行了比较研究。论文多次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既包括了对我国历史数据的纵向比较,也包括了对同期的其他国家资料的横向比较。通过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探寻了我国居民消费的特殊性并检验了国外经验在中国特殊环境下的适用性。第三,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论文比较分析方法的运用多是建立在对大量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的。历史数据的运用对于总结规律,挖掘问题受益很大,对论点论据的证明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帮助。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论证了财税政策对拉动居民消费的有效性,进而说明在诸多财税工具中,哪种刺激方式更利于中国拉动居民消费,为政策建议的科学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全文由两大部分七章组成,第一部分是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与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论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消费需求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国内外学者在扩大国内基本需求方面提出的相应财税对策的研究。接下来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指出在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中,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快速下降是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低迷的主要原因,拉动我国居民消费应当首先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最后,论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哪些。本部分内容涵盖了论文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内容。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乏力提出了财税对策。论文首先回顾和分析了近十年来我国所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进行了简要评述,为了进一步说明财税政策对拉动内需的有效性,作者运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政策的有效性比较,为提出政策解决思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论文对我国目前财税政策中对拉动内需存在着掣肘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就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应当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提出了看法,并进而指出在制度上应当如何完善。本部分内容包括论文的第四章至第七章。通过研究发现,财税政策对解决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实现这个作用,必须建立新型的以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财税体制。扩大居民消费是一个被国内学者广泛研究的问题,要想做到创新难度极大。通过研究,作者在如下方面有个人的见解:1.定义了“基本消费”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仅仅考虑物的有用性,而不考虑有用性之外的其他因素,属于较低层次的消费。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为了说明在收入低下的时候,消费品的功能性作用是消费重点,其他诸如环保因素则受制于收入因素,可以忽略不计。2.发展了“可持续消费”的概念。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作者的突破是,在与“基本消费”的比较中,建立了制约可持续消费的资源约束和收入约束两个关联性不是很大的概念间的联系,即可持续消费是收入约束力降低的情况下才会形成的一个居民高层次消费需求。3.通过比较再分配后居民收入格局的前后变化,得出了目前税收制度对我国居民收入的调节功能弱化,政府运用财政支出方式解决居民收入约束的问题更加有效率,主张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应谨慎面对财产税改革,应着力培养中国的中产阶级阶层。论文的写作涉及了经济学、财政学、生态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等各个方面,受学识所限,作者没有办法对这些领域的所有知识运用自如,写作中难免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甚至出现错误。有些新的观点还不成熟,缺乏实践检验,仅代表一家之谈。
陈志强[9](2008)在《负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扩张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利率具有调节经济的重要作用。负利率的出现是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必然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房地产业属于利率敏感型行业,负利率对于房地产市场具有兴奋剂效力,会推动房地产需求扩张,价格上升。我国从2006年底进入负利率时代,同期,房地产市场在经历发展的黄金十年之后并没有进入明显衰退期,负利率所产生的扩张效应功不可没。负利率的出现是在经济上升时期,通胀率增速超过了名义利率而导致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负利率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作用主要基于三种机制:财富收益的激化;资金成本约束的弱化或失效;房价上涨预期的强化。实证结果现实,负利率能够对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产生一定的刺激效应,负利率对房地产供给的影响则不显着,且影响供给因素的时间滞后期普遍较长。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构建了负利率与房地产价格关系模型,实证结果支持了负利率对房地产价格所产生的扩张效应。负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扩张效应具有非对称性,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主要是由需求主导。治理负利率要双管齐下,既要改变名义利率过低的状况,又要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率,同时要采取多项措施完善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提高实际利率应进一步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降低或取消利息税;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对于结构型和输入型两种通胀采取针对性调控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限制投机性需求,引导购房者理性需求,倡导租房理念,增加中低档中小户型房屋供给,积极发展房屋租赁市场以有效缓解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
陈淑云[10](2007)在《我国住宅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主体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从个体出发与从制度结构出发是研究住房问题的两个视角。当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处于转型过程的大背景下,对住房问题的研究仅从单纯的个体视角或制度视角,都不能从整体上解释和观察我国住房问题,不能发现我国住房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更不能不能把握我国住房问题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从住房制度变迁与住宅需求主体行为选择互动的角度,对我国住宅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该角度看,我国住宅市场的形成是城市居民的住宅需求行为选择与政府制度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这个市场体系中,住宅需求主体处于市场结构的末端,政府对住宅市场制度的调整会影响住宅需求主体的行为,同时需求主体的行为反过来也影响制度的实施效果。在现存的制度约束下,获得预期收益包括拥有住宅的消费效用和实际收入上的租金收入或转手差价收入,是住宅需求主体行动的前提。目前,我国住宅市场中大多数需求主体同时具有风险厌恶和损失厌恶的特征,他们的行为决策过程中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市场中成功范例的示范效应刺激和反馈机制的作用下,住宅需求主体不断进入住宅市场以期获得预期收益。从群体行为上看,住宅需求主体在住房价格上涨期间表现出典型的羊群效应。当前住宅市场中需求主体之间在行为上相互影响的后果是无法预知的,可能引发市场泡沫的形成。同时,由于住宅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所以,政府对住宅市场的干预既是住宅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需要,也是社会公平发展的需要。但在我国住宅市场形成和发展中,政府对住宅制度安排的适应性调整,是对市场机制的扭曲,影响着住宅需求主体行为。政府与住宅需求主体具有不同目标和行为,这种目标和行为既可能发生冲突,也存在着一致性。我国前期住宅制度改革的经验表明,在新制度实施过程中住宅需求主体利益的引导与保护决定了新制度实施的成败。房价的公告板效应表达了住宅需求者通过实际的需求行动对现有住宅制度的认知。客观上对政府造成了改变现存制度的压力。但面对住宅市场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从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对需求主体的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只有政府提供的新制度通过住宅需求主体的经济行为认可时,新制度才能得以有效实施。由此可知,住房制度的变迁实际上是住宅需求主体对现有住房制度结构不断认知并进行行为选择的过程。
二、论刺激我国住房市场有效需求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刺激我国住房市场有效需求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经济虚拟化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一 货币化率概述 |
二 虚拟经济相关概念概述 |
(一)虚拟经济内涵 |
(二)房地产的虚拟性 |
(三)虚拟经济的功能 |
三 货币、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三者关系 |
四 货币流通速度相关理论研究 |
(一)货币流通速度概念概述 |
(二)经济虚拟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机制 |
(三)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化率的影响机制 |
第三章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与高货币化率的现状分析 |
一 我国货币化率增长趋势及其分析 |
(一)货币化率增长趋势 |
(二)货币化率增长的结构性分析 |
二 虚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一)金融业发展现状 |
(二)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
(三)虚拟经济发展评述 |
第四章 经济虚拟化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基于虚拟经济创造GDP机制的分析 |
一 虚拟经济创造GDP机制对货币化率的影响分析 |
二 虚拟经济创造GDP机制对货币化率的影响理论推导 |
三 虚拟经济创造GDP机制对货币化率影响的对比分析—基于中国与美国 |
第五章 经济虚拟化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基于虚拟经济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分析 |
一 经济虚拟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
(一)房地产业资金沉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
(二)“金融空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
二 经济虚拟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分析 |
(一)实证分析 |
(二)实证总结 |
三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货币化率升高的影响分析 |
第六章 相关政策建议 |
一 优化融资渠道,缓解实体经济融资困难 |
二 建立完善监管机制,防止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套利 |
三 加强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避免土地住房过度货币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基础设施 |
二、交通基础设施 |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 |
第二节 地租理论 |
一、古典地租理论 |
二、新古典地租理论 |
三、马克思地租理论 |
四、现代西方地租理论 |
第三节 空间结构理论 |
一、区位理论 |
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 |
三、空间分异结构理论 |
四、空间发展结构理论 |
第四节 集聚、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二章 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一节 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的根源剖析 |
一、通过土地租金变化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 |
二、通过城市工资收入变化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 |
三、通过分工、专业化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 |
四、通过房地产价格变化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 |
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路径 |
一、路径一: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 |
二、路径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区际间区位结构 |
三、路径三:房地产开发投资城市内部不同区域区位结构 |
第三节 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作用效应 |
一、房地产供给有效性变动效应 |
二、房地产需求理性程度变动效应 |
三、房地产价值变动效应 |
第三章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发展演化及空间格局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演化 |
一、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二、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三、交通运输能力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差异 |
一、中国各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二、中国各省的客运需求 |
三、中国各省的货运需求 |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演化及主要问题 |
一、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演化 |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我国房地产市场区域配置不均衡出现的现实问题 |
第四节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空间统计分析 |
一、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特征的一般描述 |
二、交通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非常规集聚测度 |
第四章 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变动影响 |
第一节 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变量、数据及模型设定 |
二、panel-var模型估计及分析 |
三、实证结论 |
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的时间效应检验 |
一、变量、数据及实证模型建立 |
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VEC)估计及分析 |
三、实证结论 |
第五章 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区际间区位结构变动的影响 |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投资区际间区位结构的现实特征 |
一、基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指标分析房地产开发投资区际间区位结构 |
二、基于经济指标分析房地产开发投资区际间区位结构 |
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的实证检验 |
一、变量选取、数据描述及模型建立 |
二、估计结果及分析 |
三、实证结论 |
第三节 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溢出效应 |
一、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说明 |
二、模型设定 |
三、估计结果及分析 |
四、实证结论 |
第六章 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城市内部区位结构变动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 |
第一节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项目概况 |
第二节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
一、变量选取 |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
三、模型设定 |
第三节 估计结果及分析 |
一、距地铁站点不同距离范围及影响程度 |
二、分市场及影响程度 |
三、实证结论 |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我国利率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利率决定理论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1.4.3 国内文献综述 |
2 我国近年来利率政策调整及房地产市场基本状况 |
2.1 利率政策调整情况 |
2.1.1 利率的基本概念及种类 |
2.1.2 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调整历程 |
2.2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2.2.1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 |
2.2.2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 |
3 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房地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理论 |
3.1.1 一般商品均衡理论分析 |
3.1.2 蛛网理论 |
3.2 利率调整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经济学解释 |
3.2.1 利率调整对房地产需求市场的影响 |
3.2.2 利率调整对房地产供给市场的影响 |
3.2.3 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的理论模型 |
3.3 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的途径分析 |
3.3.1 从房地产商品属性角度分析 |
3.3.2 从借贷成本角度分析 |
3.3.3 从市场预期角度分析 |
3.3.4 从资产组合角度分析 |
4 我国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指标选取与分析 |
4.2 数据处理过程 |
4.3 实证检验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建立 ECM 误差修正模型 |
4.4 实证检验结果 |
5 我国利率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效果的分析 |
5.1 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完善 |
5.1.1 利率政策的制定问题 |
5.1.2 缺乏高效的利率监管体系 |
5.1.3 整体金融环境缺乏稳定性 |
5.2 利率传导机制不畅 |
5.2.1 利率传导途径的制度约束 |
5.2.2 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
5.2.3 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不敏感性 |
5.3 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
5.3.1 供求关系的非均衡性 |
5.3.2 政府部门监管的不到位 |
5.3.3 土地政策有待健全 |
5.3.4 保障性住房机制存在缺陷 |
5.3.5 购房者与开发商预期行为的不确定性 |
6 调整利率稳定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政策建议 |
6.1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6.1.1 利率市场化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
6.1.2 强化我国利率监管体系的职能 |
6.2 畅通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利率传导途径 |
6.2.1 加强利率政策调控的灵活性 |
6.2.2 设计更多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利率化产品 |
6.3 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的调整 |
6.3.1 推进房地产供给多层次化,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
6.3.2 加强政府监管 |
6.3.3 透明市场信息的发布、积极指引购房者预期行为 |
结论 |
附录 |
后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我国住房市场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2 住房市场与税收政策作用机理 |
2.1 住房市场概述 |
2.1.1 住房概念的界定 |
2.1.2 住房市场的内涵 |
2.1.3 住房市场的发展状况 |
2.2 税收对住房市场的作用机理 |
2.2.1 税收调节住房市场的理论基础 |
2.2.2 税收政策对调控住房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分析 |
3 现行住房市场税收政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现行住房市场税收政策的运行状况 |
3.1.1 改革开放前,我国住房市场税收政策 |
3.1.2 改革开放后,我国住房市场税收政策 |
3.1.3 我国现行住房市场税收政策运行状况 |
3.2 现行住房市场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税收政策调控住房市场的各个环节不到位 |
3.2.2 现行税制设计不合理,调控力度不够 |
4 完善住房市场税收政策建议 |
4.1 完善住房市场税收政策,要找准税收调控点 |
4.1.1 运用税收优惠促进住房供给 |
4.1.2 运用流转环节和保有环节税收抑制住房投机性需求 |
4.1.3 运用流转环节和保有环节税收缩小贫富差距 |
4.2 健全住房市场税收政策体系 |
4.2.1 建立完整的规范住房市场的税法体系 |
4.2.2 坚持税制简化,避免重复征税 |
4.3 完善住房建设环节的税收政策 |
4.3.1 增加开发普通商品住房的税收优惠 |
4.3.2 开发高档住房课以重税,减少其利润空间 |
4.4 完善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 |
4.4.1 降低住房租赁环节的税负,促进住房消费 |
4.4.2 活跃二手房市场,减少对二手房交易征税 |
4.5 完善住房保有环节的税收政策 |
4.5.1 扩大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税范围 |
4.5.2 考虑开征土地闲置税,减少投机性需求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优化我国住房供需结构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政府在住房市场调控中的作用 |
1.2.2 关于调控对象和调控手段 |
1.2.3 综述小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与不足 |
2 优化住房供需结构税收政策的理论分析 |
2.1 住房供需结构概述 |
2.1.1 相关概念概述 |
2.1.2 国内住房供需结构现状 |
2.1.3 适宜我国的合理的住房供需结构框架 |
2.2 税收政策调节住房供需结构的必要性分析 |
2.2.1 政府的职能与财税政策的地位 |
2.2.2 住房供需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2.2.3 住房与民生 |
2.3 税收政策调节住房供需结构的可行性分析 |
2.3.1 税收政策的资源配置功能 |
2.3.2 税收政策对住房供需的影响 |
3 现行税收政策对住房供需结构影响效应分析 |
3.1 现行房地产业相关税收政策 |
3.1.1 开发环节 |
3.1.2 交易环节 |
3.1.3 保有环节 |
3.2 现行税收政策对住房供需结构影响效应分析 |
3.2.1 开发环节 |
3.2.2 交易环节 |
3.2.3 保有环节 |
3.2.4 现行房地产税收政策的不足 |
4 调控住房供需结构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和启示 |
4.1 美国税收政策对住房供需结构的调控 |
4.2 日本税收政策对住房供需结构的调控 |
4.3 韩国税收政策对住房供需结构的调控 |
4.4 国外住房调控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5 优化我国住房供需结构的税收政策建议 |
5.1 优化我国住房供需结构的税收体系整体框架 |
5.2 优化我国住房供需结构的税收政策细节调整 |
5.3 优化我国住房供需结构的税收政策配套措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 |
1.5.1 农村居民 |
1.5.2 居民生活消费支出 |
1.5.3 居民消费结构 |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本文的创新 |
1.6.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
2.1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概述 |
2.1.1 简单统计描述 |
2.1.2 ELES 模型实证 |
2.2 与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静态比较 |
2.2.1 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概述 |
2.2.2 与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
2.3 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
2.3.1 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概述 |
2.3.2 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
3.1 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静态分析 |
3.1.1 收支差异 |
3.1.2 平均消费倾向差异 |
3.1.3 消费支出构成差异 |
3.2 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动态分析 |
3.2.1 Panel Data 模型介绍 |
3.2.2 Panel Data 模型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南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 |
4.1 信息消费专项研究的理由 |
4.1.1 信息消费的涵义 |
4.1.2 信息消费研究的重要性 |
4.2 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比较 |
4.2.1 人均信息消费额比较 |
4.2.2 信息消费系数比较 |
4.2.3 信息消费结构比较 |
4.2.4 边际信息消费倾向比较 |
4.2.5 信息消费弹性比较 |
4.3 与其他省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比较 |
4.3.1 样本区选择 |
4.3.2 与浙江、甘肃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比较 |
4.4 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4.1 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 |
4.4.2 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 |
5.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动态分析 |
5.1.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阶段性变动 |
5.1.2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变动 |
5.1.3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评价 |
5.2 农村居民八大项消费支出动态分析 |
5.2.1 食品消费 |
5.2.2 居住消费 |
5.2.3 衣着消费 |
5.2.4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 |
5.2.5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 |
5.2.6 交通和通讯用品及服务消费 |
5.2.7 医疗保健消费 |
5.2.8 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 |
5.3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程度分析 |
5.3.1 消费结构变动度指标 |
5.3.2 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 |
6.1 合理消费结构的构建 |
6.1.1 合理消费水平 |
6.1.2 合理消费观念 |
6.1.3 合理消费结构 |
6.2 农村居民实际消费结构与合理消费结构的差距 |
6.2.1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
6.2.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 |
6.3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 |
6.3.1 消费升级—消费结构合理化的途径 |
6.3.2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途径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刺激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经济危机凸显我国内需不足问题 |
1.1.2 海外市场战略的成本越来越高昂 |
1.1.3 树立可持续消费观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1.1.4 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中西方消费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
1.3.2 关于扩大内需的研究观点综述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框架安排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 |
1.5.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关于居民消费的财政理论及启示 |
2.1 凯恩斯以前的主要经济学家有关消费问题的学说 |
2.1.1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消费学说 |
2.1.2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
2.1.3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
2.2 凯恩斯及其他经济学派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理论 |
2.2.1 凯恩斯学派的理论 |
2.2.2 其他经济学派的理论 |
2.3 西方财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
第3章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现状 |
3.1 对目前我国消费需求的量的判断 |
3.1.1 近十年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3.1.2 我国目前的消费率与消费结构 |
3.1.3 我国目前的投资需求和净出口 |
3.2 对我国消费需求的质的判断 |
3.2.1 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 |
3.2.2 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分析 |
3.3 居民消费需求与居民结构 |
第4章 制约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
4.1 我国居民消费面临的主要约束 |
4.1.1 我国居民消费面临的收入约束 |
4.1.2 我国居民消费面临的资源约束 |
4.2 影响我国居民即期消费的收入约束分析 |
4.2.1 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分析 |
4.2.2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 |
4.3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对居民的可持续消费形成了资源约束 |
4.3.1 无效供给的表现 |
4.3.2 消费品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市场原因 |
4.3.3 无效供给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4.4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其他因素 |
4.4.1 预期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
4.4.2 消费信贷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刺激 |
4.4.3 消费习惯的制约作用 |
第5章 我国刺激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回顾与评价 |
5.1 我国近十年鼓励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回顾 |
5.1.1 1998-2004年的财税政策回顾及评价 |
5.1.2 2005-2008年的财税政策回顾及评价 |
5.1.3 2008年以来的财税政策及评价 |
5.2 财税政策对刺激居民消费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5.2.1 税收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
5.2.2 政府转移性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
第6章 现行财税制度对拉动居民消费存在制度性困境 |
6.1 现行税收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不足 |
6.1.1 税收的调节功能机制 |
6.1.2 税收调节功能弱化,加剧了居民消费的收入约束 |
6.1.3 税收调节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
6.2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压抑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
6.2.1 消费环境滞后影响了居民消费 |
6.2.2 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弱化了居民消费能力 |
6.2.3 农村公共产品严重短缺,限制了农民消费 |
6.3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 |
6.3.1 我国社会保障总量投入偏低 |
6.3.2 不同社会群体的保障待遇不公平 |
6.3.3 社会保障目标模糊,措施零敲碎打力度不够 |
6.3.4 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逃避形成制度性缺陷 |
6.3.5 统筹层次过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
6.4 生态财税制度缺失不利于居民的可持续消费 |
6.4.1 生态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
6.4.2 具有生态意义的税制现状分析 |
第7章 提升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财税措施 |
7.1 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措施 |
7.1.1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措施 |
7.1.2 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措施 |
7.2 改进现行税制调节能力的基本构想 |
7.2.1 改进所得税类的基本构想 |
7.2.2 改进商品税类的基本构想 |
7.2.3 其他税类的改进问题 |
7.3 改善公共产品的供应问题 |
7.3.1 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基本公共产品供应 |
7.3.2 解决城乡居民住房消费的财税措施 |
7.4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
7.4.1 西方国家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
7.4.2 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
7.5 促进居民实现可持续消费的财税措施 |
7.5.1 西方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 |
7.5.2 构建我国生态税体系的基本构想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负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扩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负利率问题的研究 |
1.2.2 利率与房地产关系的研究 |
1.2.3 负利率对于房地产市场作用的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写作思路 |
1.4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负利率效应解析 |
2.1 负利率定义与历程 |
2.1.1 负利率定义 |
2.1.2 负利率历程 |
2.1.3 负利率与经济周期 |
2.2 负利率对于经济的影响 |
2.2.1 负利率对于储蓄的影响 |
2.2.2 负利率对于投资的影响 |
2.2.3 负利率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 |
2.2.4 负利率与金融风险 |
2.3 负利率对房地产扩张效应假说 |
2.3.1 负利率激化财富收益效应形成对需求的扩张 |
2.3.2 负利率成本约束弱化或失效形成对供给的扩张 |
2.3.3 负利率与经济景气相伴强化房价上涨预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负利率对房地产扩张的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
3.1 房地产的资本品属性 |
3.2 负利率对房地产需求的扩张影响 |
3.2.1 利率与房地产需求的关系 |
3.2.2 影响房地产需求的其他因素 |
3.2.3 房地产市场需求模型的建立 |
3.2.4 负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扩张模型 |
3.3 负利率对房地产供给的扩张影响 |
3.3.1 利率与房地产供给的关系 |
3.3.2 影响房地产供给的其他因素 |
3.3.3 房地产市场供给模型的建立 |
3.3.4 负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扩张模型 |
3.4 负利率对房地产市场供需的扩张效应分析 |
3.5 负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扩张效应模型 |
3.5.1 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供需效应分析 |
3.5.2 负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扩张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负利率对房地产市场扩张效应实证分析 |
4.1 研究数据说明 |
4.1.1 样本选择原则 |
4.1.2 样本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 负利率对房地产需求扩张的实证检验 |
4.3 负利率对房地产供给扩张的实证检验 |
4.4 负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化解负利率对房地产扩张效应的对策分析 |
5.1 双管齐下治理负利率 |
5.1.1 提高实际利率收益 |
5.1.2 积极治理通货膨胀 |
5.2 供需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 |
5.2.1 引导房地产市场合理需求 |
5.2.2 增加房地产市场供给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实证分析数据表 |
(10)我国住宅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主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2 分析框架:制度与行为 |
2.3 小结 |
3 我国住宅市场的形成 |
3.1 制度变迁:我国住宅市场形成的背景分析 |
3.2 我国住宅市场的发展分析 |
3.3 我国住宅市场结构与特征 |
3.4 小结 |
4 我国住宅市场需求主体参与动因与结构特征 |
4.1 我国住宅市场的参与主体 |
4.2 我国住宅市场需求主体的参与动因 |
4.3 我国住宅市场需求主体结构分析 |
4.4 小结 |
5 我国住宅市场的理论模型及行为经济学分析 |
5.1 政府目标设定、住宅市场划分与住宅市场模型 |
5.2 我国城市住宅市场需求主体个体行为分析 |
5.3 我国住宅市场需求主体的群体行为机制 |
5.4 市场失灵与住宅市场监管 |
5.5 小结 |
6 政府行为对住宅市场需求主体行为的影响 |
6.1 经济转型中政府的职能和行为目标 |
6.2 我国住宅市场制度安排的适应性调整与住宅需求主体行为 |
6.3 政府政策实施的短期行为对住宅需求主体行为的影响 |
6.4 小结 |
7 政府、需求主体行为逻辑与住宅政策 |
7.1 房价变化的“公告板”效应与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
7.2 政府行为、需求主体行为与住宅市场的发展 |
7.3 政策启示 |
7.4 小结 |
8 结语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
附录2 调查问卷 |
四、论刺激我国住房市场有效需求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住房租赁贷款业务研究 ——以J银行江苏省分行为例[D]. 杜莉莉. 东南大学, 2020
- [2]我国经济虚拟化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研究[D]. 柏栋皓. 河南大学, 2020(02)
- [3]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动的影响研究[D]. 李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4]我国利率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D]. 王梓. 河北经贸大学, 2014(08)
- [5]我国住房市场税收政策研究[D]. 李丹.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6]优化我国住房供需结构的税收政策研究[D]. 成亿婷.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7]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 肖婷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8]刺激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研究[D]. 张巍.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
- [9]负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扩张效应研究[D]. 陈志强. 湖南大学, 2008(09)
- [10]我国住宅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主体行为研究[D]. 陈淑云.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